Medium Image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艺术新闻/中文版》在2023年联合发起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向山学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由CHANEL特别提供支持。在2023年10月14日-16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完成了三天密集的学习与交流,从这个培育“永续之籽”的园子开始,一张全球性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思想的网络正在塑造与发展之中。 “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海报 “向山”是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所在的杭州象山的谐音,此次“向山学园”所在的课堂位于象山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内,山提供修习之所,“向山”之途,也寓意我们重建与自然和万物联系的精神找寻。 园子需要不同的物种才能构成生态,在这所学园里,专注于中国传统自然观研究与山水画创作的张捷教授,生态思想与视觉艺术交叉领域的思想家T.J.迪莫斯(T. J. Demos)教授,投身于生态艺术实践与教育的艺术家郑波,生态艺术项目策划人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致力于可持续建筑实践的建筑师陆轶辰,生态学家赵云鹏教授等六位导师的汇合,构建了跨学科的智识结构。经过公开招募与评审获得入学资格、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6组(22名)学员也有着视觉艺术、建筑设计与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的背景,他们的创作提案与六位导师不同维度课题的交融,其共同交流与学习的过程是多元而杂交的,“向山学园”所倡导的结合创作、研究、教学、讨论与田野经验的“学园式”共学方式,共同孕育出一个有着多元生命力的“学园”。 6位共学导师|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郑波、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张捷陆轶辰、赵云鹏、T.J.迪莫斯(T. J. Demos) 16组入选者|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啟恒、陈锐城、吕洁雅&陈钰林&刘欣宇、董宇昊&赵凡谷蔚然、韩智同、简国荣、解睿李雨轩、盛成成、翁喆颖、王楷竣&吴浩岳&柏乐徐鑫桦、张家振&崔佳璇、张天怡、诸葛瑞静 在密集的课程与讨论之外,我们回到此次发起“向山学园”的初衷,再次追问从感知与意识,从思想到行动,艺术以及不同学科的汇聚,可以为生态与环境的改变做什么? T.J.迪莫斯认为,艺术家们能跳脱原有的气候变化与生态学的思维框架,在一种跨学科、交叉领域的方式中富有想象力地思考和创造。策展人菲利帕·拉莫斯更认同那些在主题和工作方法上,贯彻道德伦理和关怀自然世界的艺术家。 郑波则表示艺术家通过创作,可以“让我们重新跟植物产生感情。只有当我们有感情的时候,我们才有真正的改变”。陆轶辰说:“除了利用技术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便是鼓舞更多的人去关注环境问题。” 在张捷看来,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向往的打开心灵拥抱自然的营造法式,将自然观作为园林造境的方法论,以及在其中所获得的精神自由,依然适用于今天与未来。赵云鹏则相信:“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互相激发,认识与欣赏自然的美感和作用,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危机,然后去创造手段和路径来延缓甚至改变这种恶化的趋势,恢复重要的生态系统。” 郑波、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张捷、陆轶辰、赵云鹏、T.J.迪莫斯(T. J. Demos)六位导师课程现场(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查看图片) 在“向山学园”所讨论多个学员的提案都以周遭的物种作为主体,生发创作实践,反思人类世危机并共情于万物。从对周遭物种的观察到更深层地思考生态环境问题;从视觉艺术的学习到跨学科的创作整合;从跳脱过往的艺术范式到寻找生态艺术的新语言……在评议过程与讨论中不断浮现的新问题,也将是学员们未来从发想到行动的路径参考。 学员步行穿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山林,在户外的地方生态学课程中了解和认知沿途所见的草木的物种与属性。 10月14日,“向山学园”开课第一日,导师与学员及主办方工作人员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博物馆“向山学园”课堂外合影。 “向山学园”课程部分的结课并非项目的结束,而是预示着启发与联合的开始,入选者通过与导师交流完善的作品提案已收录于“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支持项目特刊,随《艺术新闻/中文版》2023年11月刊出版;学员最终“落地生根”完成的作品将在“永续之籽”后续艺术项目中得到呈现。 《艺术新闻/中文版》“永续之籽2023·向山学园”特刊随《艺术新闻/中文版》2023年11月刊出版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之“向山学园”相关阅读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由《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由CHANEL特别支持,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该教育计划在2023年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开启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向山学园”,聚焦当下人类与万物共同面对的生态与环境议题,以公开招募的形式向中国各大高校在读的艺术创作者征集作品提案。经由专家评审团的评选,入选者将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6位活跃于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以及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导师一起展开为期3天的共学体验,包含一系列交流、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入选者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完善作品提案,并由《艺术新闻/中文版》进行主题出版,完成的作品将在“永续之籽”后续艺术项目中呈现。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

2023展览史与当代策展实践论坛 (去)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时间:2023年12月30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8号楼306 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FAI) 自上世纪后半叶起,伴随着“当代艺术”这一临时命名的逐渐确立,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与“自由的艺术”理念的绝对化,分享了惊人一致的同步节奏。由内部的历史势能、社会与文化运动所驱动的激进的中国当代艺术,既呈现出其极具原创性的历史性贡献,又实则无法自外于这一全球进程所引发的种种激变。在确立自我和走向世界的双重焦虑与渴望中,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中国艺术”的辩证视角。 进入新世纪,在迅疾变化的时代语境中,中国与全球的当代艺术则进一步显示出自身的危机。一方面,在文化-政治格局的张力中,当代艺术逐步陷于孤立的被动状态,伴随着体制化、资本化、特权化,当代艺术日益自得于某种圈子化的局部游戏,既无法通达普通人的悲欢,又割绝于更广阔的创造性领域,曾经高频交流共振的文化-艺术领域也都在分化中各自为战;另一方面,仅就中国而言,对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和叙述却面临着学科化、历史化和经典化的危险,与在重复展示中形成的刻板印象标签相应的,是历史叙述所常常局限的“传统-当代”、“官方-民间”的简化理解与阐释框架。 近年来,全球化的病症不断显形,政治分野与文化冷战日益加剧,在其所催生的“去全球化”进程中,也包含着一个日渐清晰的“去中国化”现实。与此同时,本土的中国艺术却并未有能力在自我的历史性积累上,通过对域外理论经验的批判性转化和对自身的充分开掘,建构出破局的可能性。中国当代艺术在内外钳制和主体失调中陷入了双重困境。 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真的是同一条路?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在全球语境中的遭遇?面对今天的全球性的危机与困局,如何重新将“中国”作为真实而非空泛的“方法”与“问题”,使之成为我们肉身经验的现场和观察实践的田野?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与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FAI)一直致力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各自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案和经验,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加入到策展实践和展览史研究的队伍中来。此次论坛是两个系所围绕“策展实践与展览史研究”课程的成果,也是继2022年末举办的“全球化以来的展览实践及其当代困境”论坛之后的又一次教学、科研交流。 本次论坛旨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再次回访与重述,直面已渐固化的艺术史叙事,以及这一绵延至今的现场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将以线下公开论坛的方式,邀请活跃在当代艺术现场的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们共聚杭州,将历史作为再想象和再创造的起点,重新探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外发生动力和演变轨迹,发掘其可能失落的历史机会与潜力,探索应对当前艺术困局的可能条件与方法。 (去)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会议议程 12月30日  上午 议题一: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史 12月30日  下午 议题二:在“去中国化”状况之中:困境及其可能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位于中国杭州,是一个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策展教学机构。ICAST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于当代智性和感性知识生产的意义。 ICAST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等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 Fudan Art Institute(FAI) 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FAI)为实体运行机构,立足复旦的跨学科建设,以“重新阐释和建构中国传统艺术的话语体系”“重新认识和阐释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结构”“推动艺术与前沿科学的创造融合”为三大主题域持续开展研究。以艺术哲学系为骨干,以复旦大学美术馆为依托,凝聚国内外科研教学力量,形成复旦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和杭州中心于近日签署战略签约,宣告全新艺术商业范式的诞生。这份卓绝新典范必将为城市建设带来更具魅力的文化新机。相辅相成,相互赋能,双方在艺文领域的共同探索也将借力时代通道促发社会创新的多元迭代。 ◎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划总监王岩(图左)与杭州中心门店副总经理王冠(图右)进行签约 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是中国美术学院重要研发机构之一,集媒体技术研发、城市研究、多媒体艺术实践于一体,通过有效整合智力资源与社会力量,在文化艺术创造方面积累丰富的项目成果和经验。杭州中心为华润万象生活旗下创新型商业项目,与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的合作战略涵盖美术馆建设与设计、艺术中心年度展览运营、一店一策艺术顾问指导、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引入以及艺术共创IP等多项领域。 中心美术馆开幕大展“启·杭” 作为成果之一,中心美术馆开馆大展“启·杭”拟定2023年12月25日面向公众启幕,展期至2024年5月5日。这是一场顶流汇聚的顶配盛宴,当代艺术界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齐至,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及跨媒介多元作品齐聚,多元化、多面向、多视角,多维讲述最新最优的高品质艺术故事。 张洪赞《黄继光》 丁乙《十示》 邱志杰《第三条道路》《核心秘密》《动物最不能理解的是玻璃》 赵延年《狂人日记》 置身时代新语境,这场大展堪称一次重要的美好生活发端与创纪。她鼓励艺术创作摆脱对舶来物的依赖和肉身经验的桎梏,超越经验局限,呈现精神品格与生命执念的深度关联,尝试在当代情境中创生新的自我方程式。每件参展作品既是艺术世界与价值观的显影与再现,是信仰层面的思想内涵,也是历史源流中永恒不变的终极意义。她强调将自我置身广袤的艺术世界,透过艺术场域,寻找与感知作品中的时代记忆与普世价值。展览空间由此变成集成现实和混合想象的叠加,化身独一无二的实践行为,挖掘隐在细节的非视觉信息和想象图谱,重新定位艺术对世界的超凡想象。 徐冰《天书》 谷文达《遗失的王朝》 张晓刚《血缘系列:全家福(1994)》 方力钧《2003.3.3》 王广义《自我批判:水果》 黄永砅《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中心美术馆位于武林核心商业中心,以“杭州中心”这座城市新地标、新视角为起点,以文化创新和艺术共生为基石,以多元万象的当代艺术为主轴,秉持国际视角探索中国当代本土艺术新语境,致力成为集展览欣赏、交流学习、公共美育等多样服务为一体的艺术文化大平台。 中心美术馆(空间效果图) “启·杭”展名意寓“启航”,不仅是对商业新态与艺术共创的探索与实验,更是对多元消费生态中艺术生产模式的智性建造。在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杭州中心及杭州城市的多方滋养下,认真定位着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与生活归属。 中心美术馆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展览东路105号杭州中心L3 点击图片打开地图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