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自由创作工坊:“扫雷” 工作坊时间 2025.6.2—2025.6.13 开放时间 2025.6.18—6.22 工作坊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8号楼106 工作坊成员 傅冠丰、杨静蕾、万文慧、王冠华、 谷秋波、徐诺、朱屹立、 梁效铭、黄不晚、周玟慧、林猷顺 扫雷 本次的“自由创作工坊”是一场以扫雷为核心的游戏探索活动。基于经典的扫雷玩法,工作坊将创作出多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游戏形式。在工作坊开放期间,参与者可以亲身参与到我们的创作成果中去,既能在数字界面中感受挑战,也能在线下空间体验意想不到的互动惊喜。 通过这场创意实践,我们希望打破传统游戏的边界,探索艺术表达的新可能,并邀请每位参与者成为游戏的一部分,在有趣的互动中激发无限灵感。 工坊日常 “219艺术计划” 感官混合实验室|Sensory Hybridity LAB 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工程与元宇宙(Metaverse)时代的赛博格(Cyborg)、混合现实(MR)、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物联网(IOT)、虚拟感知等数字技术前沿领域,探讨人类的认知、身份、身体与感官演变和未来的艺术媒介形态。以“混合感知艺术元宇宙”为核心研究方向,致力于“从虚拟赛博格社群到多感官联觉的数实混合世界”的实验与探索。持续引入不断迭代数字虚拟技术,整合将图像、音频、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不同艺术媒介形式与其它各种感官(如:味觉、嗅觉、触觉、第六感等)艺术媒介形式集合,通过深入挖掘虚拟感性,建立物理与虚拟世界的混合动态关系,构造新的当代艺术叙事,为多感官、多维度混合现实艺术创作构建沉浸式的多感官混合现实跨媒体艺术感性实验平台。弥合艺术与科技二元世界的感性鸿沟,通过混合感官形式的艺术创作实验向元宇宙敞开未来艺术的大门。 ...

“太平洋!太平洋!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张肺歙地地出没,喷沫冲天天低昂……噫嚱吁!太平洋!太平洋!君之面兮锦绣壤,君之背兮修罗场……”——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一百年前,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以波澜壮阔的意象描绘了20世纪初的全球变局,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面对相似的命题。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2025届硕博毕业生基于自身的问题关切,提出了名为《二十一世纪太平洋歌》的策展实践与研究方案毕业展,并在此基础上,于展期内举办面向公众的毕业生主题讲座。 ICAST的毕业生们将在本次活动中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各自的策展方案、学业论文,同时和盘托出他们在读期间的所思所想所见——那些在档案深处打捞的细节,在田野调查中遭遇的震撼,以及在理论迷宫里反复推敲的困惑——以期得到各界人士的检验与质疑。 太平洋从不囿于地理层面的蔚蓝疆域,对它的叙事也从未止步于历史。它承载着面向现实的关怀以及重启的意志,它试图证明艺术研究从来不是书斋里的智力游戏——正如鲁迅所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当伊斯坦布尔的呼愁、冲绳的创伤以及夏威夷的秘辛,通过诸位毕业生同学的探究重新浮现时,我们终将意识到:那些似乎遥远的历史韵脚,正以尖锐或沉闷的方式,叩击着此刻的我们。 讲座时间 2025年6月7、8、14、15日 14:00 讲座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2楼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第一场 《策展与写作——小说如何成为博物馆?》 主讲:何钦雨 ICAST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 主持:刘畑 回应:邢程 讲座简介 此次讲座将围绕何钦雨的硕士论文《小说如何成为博物馆——关于“纯真博物馆”的策展实践研究》展开,从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的角度考察纯真博物馆何以为全球范围内一个较为特殊的策展实践案例、一位创作者的个人工作方法。这项研究将具体阐明纯真博物馆的策展结构与展示方法,由此探讨策展与艺术物、策展与文本、策展与观众、策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并试图描摹出虚构写作与视觉展示之间的微妙边界。 “纯真博物馆”(The Museum of Innocence)是土耳其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于20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的名称,也是这位作家创造的一座真实存在的博物馆的名称。小说围绕伊斯坦布尔上流社会的子弟凯末尔对远房亲戚芙颂的迷恋展开,并以物件的收集作为情感寄托的象征性实践。芙颂意外离世后,凯末尔将其旧居改造为一座博物馆,把十年来积累的物件作为展示物向公众呈现。2012年,位于伊斯坦布尔楚库尔主麻大街的同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小说中的博物馆自此走出文本,进入现实世界。 邢程,现就职于浙江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于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她的学科领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兴趣包括鲁迅、记忆理论、翻译研究、形式批评与文学现代性问题,有多篇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 刘畑,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执行所长。自2006年以来,参与策划了众多学术性展览,近期包括:“字方天下 | Word Squaring the World”“从纸到纸 | from paper to paper”等。曾任“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4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总策展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第11届上海双年展策展组成员等。多次担任华宇青年奖、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青年策展人大奖、中心美术馆ECP-星星策展人、阿那亚候鸟300未来策展人计划等艺术奖项的评委。 毕业展现场图 纯真博物馆第25号展盒 第二场 《感觉与学问:奥村伊九良的旅程》 主讲:刘贝宁 ICAST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 主持:王家豪 回应:沈临枫 时间:2025年6月8日(周日)14:00 讲座简介 这一研究来自刘贝宁的博士论文《山水观念的发生和山水画的起源——从3世纪到6世纪》。在文献收集的过程中,他于日本京都一家古书店中购得了20世纪初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日本学者奥村伊九良于1939年自出版的东亚美术史研究杂志合册《瓜茄》。 奥村所收集的珍贵材料不仅弥补了图像史空白,其“上手操作”的研究路径更揭示了文本与图像背后的潜藏力量:以描摹/拼合等手段处理并焕发图像;以行走中获得的民间感受打开对历史文物的感知力;以平面设计等媒介手段扩充学术写作的表达方式……奥村的这类学术方法在现代学术蓬勃发展的20世纪早期显得颇为落后,但而今看来又相当超前。这些产生于“现代”之初的具身的认知、研究路径令我们深刻反思当下学科化、规范化的学术生产。 以“感觉与学问”为枢纽,刘贝宁的这个研究、策划项目欲通过奥村伊九良的旅程,讨论这样一种学术主体的存在可能:贯通当代与古典,融通学问与感受,调动全球性、跨学科、跨媒介的视野且注重民间、民生、风景、风土感知。 沈临枫,江苏无锡人,艺术学理论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讲师。2018年毕业于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致力于意笔人物画,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题材创作,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重要机构;2022年毕业于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获博士学位;2022年10月,英文论文《论联觉与通感:一个给世界的中文方案》入选第7届世界联觉大会科学版块。意笔人物画创作实践与专注通感的跨学科艺术史研究是其艺术探索的双主线。 王家豪,生于绍兴,画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现任教于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编辑、策划。近年来学术兴趣集中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当代摄影和绘画理论,尤其关注其跨时代、媒介的关联性。 毕业展现场图 奥村伊九良《瓜茄》书影 ...

2025年6月1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众妙之门”开幕式于浙江美术馆举行。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元宣布展览开幕,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强主持开幕式;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管怀宾、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致辞,毕业创作指导教师代表孙晓宇,毕业生代表、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刘贝宁发言。 此届毕业展以“众妙之门”(The Doorway to All Essences)为主题,广汲《道德经》中所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与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感知实验等古今中外之经典,来回应当下由科技驱动、认知边界不断被重新定义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感知系统的拓展与重构。新时代人类已成为变化的媒介,亦是被媒介变化之人。本届毕业展以跨媒体艺术之“变”,穿透感官、技术、语言、媒介的全向跃迁。众妙之门内观人性,问世求真,既通向未定之形,也通向七十二变之后依然涌动的存在核心。 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一年一度的重要展览,此次共展示了 114位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其中包含72位本科生,39位硕士生,3位博士生。展览涵盖媒介展演、实验艺术、开放媒体、艺术与科技研究生特别单元、自由艺术、硕博板块、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七大专业板块,作品类别涉及影像、装置、人工智能艺术、表演、虚拟现实、游戏、动画、微缩模型、视觉小说等多种形式。 —— 媒介展演系以“世纪存在志”(Topologies of Century)为架构来致敬1925年的变与不变,用众多微缩模型与装置追问百年间媒介变迁与恒常之定律,最终构成其主题“E=mc²”。 —— 实验艺术系以“心游迹”(Celestial Traces of the Mind)为主题,以影像艺术编织了一场可观、可卧、可游的精神考古。 —— 开放媒体系提出“风水引擎”(Feng Shui Engine)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生成系统,尝试与不断常开的媒介宇宙对话,去重新想象流转变动的世界。 —— 艺术与科技研究生特别单元“人工亚洲”(ARTificial ASIA)希望透过人工智能(AI)这一当下最锐不可当的认知及万用工具,检讨与重构“亚洲”作为一个文化、地理与历史共同体概念的真实性、虚构性、乃至荒谬性。 —— 自由艺术工作室想象了一个临时构筑的“理想环境”,让每一位创作者以“自由落体”(Free Fall)的方式重新丈量自由。 —— 硕博板块以“变感通幽”(Transformative Sensation: Gateway to Mysteries)指向艺术语言的范式转换,同时预示着一次知觉系统的重构与感受力的再度蒙启。 ——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则回望梁启超在1900年“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发出的呼唤,来唱响“二十一世纪太平洋歌”(Pacific Song of the 21st Century)的新现实与新感知。 弗兰茨·卡夫卡逝世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当天,此次毕业展的延伸活动——表演性讲座《约瑟芬的沉默》于在浙江美术馆完成演出。演出将表演性讲座这一形式结合傩戏以及20世纪的民间曲艺,以不同时间性的“歌声”回应卡夫卡临死前写作的小说《约瑟芬或老鼠民族》,并将其锚定在更加具体的21世纪的艺术症结之中,试图将其寓言进一步现实化和问题化。 《约瑟芬的沉默》表演现场 展览日期 2025.6.1—2025.6.20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17:00 (周一正常对外开放) 展览地址 浙江美术馆一层1、2、3展厅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跨媒体艺术学院  浙江美术馆 学术主持 余旭红  曹晓阳 展览总监 李凯生  徐元 策展团队 高世强、闵罕、管怀宾、牟森、武子杨、卢杰、 姚大钧、蒋竹韵 策展执行 张佳乐、孙晓宇、信阁、蔡宇潇、曹澍、吴珏辉、 刘畑、刘贝宁、陈展豪、赵莲涟、邵立昊 策展助理 胡伟、宋瑶、杨一泽、黄嘉莹、张何心、张启悦、樊金琪、秦晨茹 展览统筹 蒋斐然、姜怀黎莺、张辰璐、武丹、章毅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