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 SKY LINE—THE WORKS OF GUAN HUAIBIN 管怀宾憨憨地咧嘴一笑,甩几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这便是他向我打招呼最亲近的方式。 1998年我去日本参加后物派艺术家保科丰巳在东京高岛屋策划的一个展览活动,经刘旭光引荐与正在日本留学的管怀宾相识。管怀宾的参展作品是借景于商场建筑通道外侧,制造了三条锈迹斑斑的铁船,搁浅在“沙滩”上,船舱内还闪烁着光影。这是我头一次看到他的装置,作品叫《商船》,我却有“人迹板桥霜”的感喟。坚韧且沉稳,成为我和他熟络之后,对他有些“木讷”的举止,抑或“拙笨”创作有了最初印象——一种“画如其人”的揆度常理。 《商船》装置,铁、木材、砂、光日本东京新宿高岛屋,1998年 我与管怀宾合作过多次。2005年在索卡艺术中心开业展上,我邀请他参加了题为“进与出,或之间――空间位移的N种方式”艺术展。他根据《兰亭序》的字数,随机挑选了324位朋友,各临一字,汇集在一面墙上,形成了他概念上的一部贯穿体验行为的《叩印兰亭2》版本。他利用《兰亭序》的传统资源,在经典内部处理经典,试图改变其中的作用力,并解构到当代文化的现实之中。这是他对经典的态度,也是对经典所形成的认知方式和叙事规则的反思与挑战,赋予了我们已经被普遍固化的认知而提供了别样视角及可能。2007年我又一次邀请他参加了在北京环铁内的KU艺术中心的“意外·失控”开业展,他的作品《低空》将金属打造的叶片、电机、影像、暖水瓶胆等组合的大型装置,构成了一种旋转、迂回的动态,尖锐、脆弱的对峙。尤记得,在那时,他已经开始思考并通过装置来弥合艺术作品和参与者之间的隔阂,演绎了一种共生、共享的“在场”情境。可以说管怀宾是较早进行艺术互动方式的践行者之一。 《叩印兰亭2》装置,镜框、电视机、DVD机等北京索卡当代空间,2005年 ◎ 栗宪庭、管怀宾在“进与出,或之间――空间位移的N种方式”艺术展现场,2005年 《低空》瓶胆、金属、电机、激光、黄沙、影像北京KU艺术中心,2007年 之所以在此描述我和他合作的经历,其实是我最近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观看他“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的历时链接和记忆。这次展览是他一如既往地将创作直接投射“现实”的可能性反思,并导致了他对物质文化的复杂性再认识,又具有艺术与现实复杂关系的转化与重置。他作品还是那般沉甸的凝重,依然一意孤行地反复品嚼。因此,展览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违和之感。 “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展览现场 《天际线》,影像,35分10秒,2023年 《海平线》装置,镜面不锈钢、铜管刻字、铁板420cm,2019—2023年 《雷惊寒》装置,黄铜喇叭、太湖石锻造、不锈钢管2023年 从他以重金属为主,包括山石、混凝土、原木、玻璃等等材料到装置作品的具体形态,从媒材利用到视觉语言,从展览空间到陈列方式,成为管怀宾在探寻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逻辑关系的再一次碰撞。抑或在人与物、人与环境的时空里,以及他具体的生活境遇中,塑造了一种居间、无序、乖张的视觉效果,如同观者凝视他的这些装置的临界点上游移一般。而在几块不规则的展台上,密密匝匝摆满了他的上百个小型装置,虽然有些雷同、凌乱,或难以近观,却反映出他不断实验的履迹,以及他在不断创作过程的工作量。勤奋的气力不仅是管怀宾的日常,也是他始终工作的特点。 《光音·天城》装置2022—2023年 《破风》装置,紫铜管罗马柱、白铁板、铜板、不锈钢凹镜、低速电机,频闪灯、喇叭、铸铜乌鸦、铸铜太湖石、铸铝塔2018年 《破晓》灯架、铸铝塔、金属屋、镜面不锈钢、电机、瓶胆碎片、白蜡、聚光灯2016年 《秋籁》装置,铸铜、铜喇叭2021年 《融光》影像,21分32秒2023年 由于管怀宾留日的经历,他的艺术明显受到了日本“物派”的影响。他的装置虽然有影像、融光和新媒体等元素的凭附,但其内核还是通过物质的原生态而给予展开的,包括物质本身、与场所之间的关联,以及具体的裸露的形态。一方面他利用了重金属等物质属性,成为记录自然、时间和记忆痕迹的标识;另一方面又直接对应和测度着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沧桑变化。有形的物质被他设置的意境转化为气韵的渗透力度,形成了视觉上的朴拙、干燥和极度冰冷的能量。同时,他对自然、生态和境遇的感悟沉淀为金属的底色,超然物外地透过时光的浮尘去发现、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处境,以抗拒当代文化的支离破碎。但管怀宾似乎并没有以物质为基础的反形式主义,相反的是他更多地改变那些硬朗的物质形状,强调形式与结构的并置与交错。他的“炼金术”处处是铜墙铁壁的割裂,或对“天际线”的刺破,或对大地的皈依,当我们围绕着他的作品时,极易产生紧张、压抑,甚至难以喘息。我们只能将内在的体验,心领于命运中的无常与变态,而对于无常的敬畏,既是他孤独中无助的个体在心灵深处的颤栗,也是他失重且无处安放的纠结与焦虑的直接显现。而这一矛盾或许才是他始终执拗于艺术的主要理由。 《烁园》装置,白铁波纹板隔墙、不锈钢镜面、太湖石、太湖石、聚光灯、铸铜桃树、铸铜乌鸦、铸铜太湖石、投影机两台、调光装置、地毯、金属弧墙尺寸可变,2018—2023年 《天城之光》与《烁园》装置 《天际识归舟》装置,金属船两艘、不锈钢镜面、锻铜太湖石、铜管2015—2018年 《无人界-迷园》装置,金属波纹板、太湖石、喇叭2019年 《无人界-融镜》装置,玻璃镜框、铝铜桃树2023年 我一直诧异于管怀宾对园林的想象和营造。他出生于江苏如东,就学于苏州、无锡和杭州,以及在日本长达十年的留学经历,传统的园林文化耳濡目染,已然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主要资源。虽然管怀宾一直在“造园”,包括他的度园、砾园、过园、星园等所构建的错置与迷离。尽管他总是将具有典型园林符号的大小不同的太湖石等园林符号居间地置放于作品之间,但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园林隐逸的闲适,也没有日本园林恬静的疏朗,反而在他“迷园”的设置中,苍凉的情境,硬边的结构,堆叠的犀利……实际上,管怀宾的作品更多潜隐出现代进化论的气息和背后的暗影,指涉出他对所谓现代化导致的视觉上的冷漠、单调和缺乏个性的异化现象,以及更深地延伸出他对现代生活无机品质的质疑。这并非是传统人文主义的宏大“主体”的展开,而是一种个人生存经验对物质属性或物化的情结,具有一种混杂,间或“张牙舞爪”的难以度量的复和空间。这是管怀宾个人的认知、经验、体悟的直接性展开,也是他“纪实与虚构”的实验方式。他执着的探索精神与苦心孤诣地营造着自己的艺术之塔,为装置艺术的当代性转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个案研究的踪迹。可以说,他的“园语”系列在传统回归,逆转和时序回瞻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并非陶渊明式的乌托邦,而是我们生存在日益城市化的钢筋水泥森林之中,以及在无形与有形、虚与实的结构里,融入了一个日益物化的都市现实所处于的尴尬境地。“我们”仿佛处在夹缝中遭受生存与精神挤压的都市人,难以寻觅到真正活着的姿态和精神的栖居地。因此,与其说这是管怀宾的“乌有园”,不如说是他有意为之的一种对中国现实混沌的象征和隐喻。其意义不仅在于用一种异托邦的视觉表现所处的生存环境,还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异托邦的现实的视觉样本,并为自身的存在记录了精神和情感的历史。所以,他的作品也就相应地成为我们时代充满歧义的文化景观的一个侧翼,一个文化杂存的事实。而艺术不仅是反映和超越现实,艺术本身就是现实! 《过园》瓶胆、铸铁瓶胆、太湖石、黄沙苏州本色美术馆,2008年 《度园》砖墙、不锈钢镜面、铸铁德国卡塞尔,2012年 《度园》装置,铸铁、不锈钢镜、红砖德国卡塞尔路德维希广场,2012年 《渡园》装置,耐候钢、钢板、铝板、铸铝太湖石、镜面不锈钢等2021-2023年 最近,我看到王朔写的一篇自嘲的文章,他将他的“言情”小说比喻为描写一条从河里蹦到岸边上垂死挣扎的鱼,一种带有戏剧性、冲突性的寓情文学叙事。他说,其实,就是在水里,鱼也会死的;而无论在哪里,鱼终究是会死的。由此,我理解的王朔独白,涉及到艺术表现的三个层次。如果仅仅是将历史、现实的某些现象抽离、装置出一件作品,或许只是一种表象。那么,如何提升和延伸到更深的层级?或许还需要艺术家的睿智。而对当代文化的敏锐,并获取社会的能量,将导致艺术家对以往艺术形式在方法论上的转变,艺术家需要的是用一种规定为“艺术”的方式和视觉话语来体现这种观念性思考与不断探索性的实验。 不过,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总是无尽的,它永远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因而,不断地“照亮”才成为可能,也才能够接续历史情怀的个人表达。管怀宾作为1960一代的艺术家,他在自觉地终结某种东西,或通过个人创作,承受着这一份不独个人的矛盾及困惑。也许潜在内心的问题意识只是开始,总有一个向着的世外;也许未必是桃源,却有一个开放的空间,仍有理想可存放的地方,以承担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一种如守望者管怀宾所能抵达的极限。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

列岛·影像志 咏叹|霞浦2023 IMAGE:A GRAIN OF THE ISLANDS ARIA-XIAPU 2023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开幕时间  2023年11月27日14:00  展览时间  2023年11月27日—12月10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18号楼201展厅  教学团队  牟森 朱朝晖 梅悦子  摄影导师  朱朝晖  策展人  朱朝晖  执行策展人  钱依琳  布展团队  钱依琳 殷越 张照琳 黄颖怡 刘濛奇  课程统筹  钱依琳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2级大二本科生 柏静怡 陈健睿 陈瑾逸 陈煜凯 胡安同 黄琳 黄颖怡 李欣萤 林可欣 刘濛奇 刘梦婷 卢毅夫 潘婉玉 邵雨杰 沈歆 唐欣 王奕心 吴含琦 叶芳硕  张嘉琪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0级大四本科生 张照琳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2级研究生 钱依琳 殷越  |课程介绍| 列岛·影像志项目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长期的社会实践项目之一。此次展览聚焦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以不同家庭背景、各种职业和年龄层的市民的真实故事为整体叙事背景,形成列岛群像,以纪实摄影手段呈现,从而展开列岛的家庭变迁图景,演化社会进程。 |系列海报| |前言| “连续的整体” 文|牟森 媒介展演系社会实践课程“列岛·影像志”进行到第五年。这是叙事工程空间面向的课程,课程对象为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特邀朱朝晖为导师,以纪实摄影为媒介,以呈现国土东南沿海列岛图景为目的。 继“初章:石浦2019”、“诗篇:嵊泗2020”、“别传:杭州2021”和“短歌:石塘2022”后,今年第一次出浙江,到福建宁德,“咏叹:霞浦2023”。除2021年因疫情防控不能离开学校所在地杭州外,课程一直沿着国土东南沿海展开。 作为课程开发者和负责人,每届列岛影像志汇报展我都写有前言,前四届前言题目分别为:“通往梦幻之地的钥匙”、“直到山河尽头”、“媒介的用途”和“企图心与副产品”。今次前言题目“连续的整体”,借自约翰·杜威的名著《艺术即经验》。 杜威用“Live creature”的概念,谈到人不同于动物的经验保存能力,以及经验的直接性和整体性。还有,人与环境的结合关系。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也是人的一部分。要恢复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连续性。杜威说:“恢复作为艺术品的经验的精致与强烈的形式,与普遍承认的构成经验的日常事件、活动,以及苦难之间的连续性。” 列岛影像志课程,符合杜威的“一个经验”概念,从“冲动”开始,怀抱认知客观对象的企图心,将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为纪实摄影的“表现行动”,使“环境中的事物转变成了手段和媒介”。 列岛影像志课程是叙事工程体系的重要构成:学生进入媒介展演系之间的基础课段,对客观对象、媒介对象、受众对象融合的身心统一能力培养,对客观对象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将这种看法转换为特定表达媒介的目光能力培养,从采访、拍摄、到后期制作,到布展的全流程能力培养。 “咏叹:霞浦2023纪实摄影汇报展”,朝晖导师和策展团队第一次要求,每位同学要做一本摄影集。这应该是每位同学的第一本作品集。希望同学们从此有作品集的概念和习惯,在读期间应该有多个作品集,并将不同的作品集连接起来,连续起来,形成自我的创作整体。 叙事工程体系(Method Scenography)有两个面向:时间和空间。时间面向课程系统是编年史(Chronicle),空间面向课程系统为存在志(Topologies)。列岛影像志课程为存在志序列,存在志借用拓扑的方法,用地质的概念来面对空间演变中的变量,尤其是不变量。拓扑是研究封闭性和位置的模式,中心任务是研究拓扑性质中的不变性。 五年,宁波石浦、舟山嵊泗、台州石塘、宁德霞浦,从浙江到福建,国土东南渐次展开。五次汇报展,不同时空演化变量中的不变性凸显出来。吾土、吾族、吾民,累积为一种“连续的整体”,呈现出地质标本般的伦理力量。 |展览现场| |开幕现场| |往期开幕回顾| 列岛 · 影像志 初章 | 石浦2019 列岛 · 影像志 诗篇|嵊泗2020 杭州 · 影像志 别传 | 杭州2021 列岛 · 影像志 短歌|石塘2022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

ICAST Report|艺术家工作报告 、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谢蓝天 主持人 刘  畑 时间 2023年11月19日(周日) 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18号楼311 # 讲座简介 # 关于21世纪的分散、指数增长和展览实践的讲座表演/听觉会话/言语行为。 爵士钢琴演奏家巴里·哈里斯曾说过,一旦你在钢琴上击中一个音符,它就消失了——钢琴是一种断奏的乐器,而演奏者的使命是通过找到声音并在其中回旋,将断奏变成连奏。将制度视为此,将阐释视为此,将整数视为此;一种断奏的乐器,一种连奏的表演。 Lecture performance / listening session / speech act on dispersals, exponentiality, and exhibitionary practice in the 21st century. Jazz piano player Barry Harris said that once you hit a sound on a piano, it dies—that the piano is a staccato instrument and the...

2023年11月10日,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成为“美术馆大道”上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地标——受上海西岸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保信晴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之邀,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吴珏辉主理的新媒体艺术团体UFO媒体实验室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空间开启全新艺术项目UFO Terminal(UFO 未知终端),并为其首次展览「可穿戴界面」举行开幕仪式。 「可穿戴界面」是UFO媒体实验室全新创作的混合界面艺术装置——油罐1号罐独特的圆柱体空间被360度环绕的LED屏幕完全围合,并展现出一种介于媒体装置与媒体剧场之间的临界态,尝试探讨这个时代的媒体哲学。UFO媒体实验室成员吴珏辉、郭熙、饶广禛、王志昂、尹曾惠子、陈欣、李洪祥、陈艺琛以及特邀合作艺术家王家明、韦曼等参与了本次作品的创作。本展览将延续至2023年11月30日。 开幕当晚,艺术家冯昊、毕振宇(In_K)、郭锐文(Raven Kwok)、王浙辉、花形受邀在展览空间呈现一场声音与视觉融合的沉浸式特别现场,共同激活这一新媒体艺术的“未知终端”。 「可穿戴界面」开幕现场 在开幕仪式上,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表达了他对UFO Terminal的期许和祝愿: 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 UFO Terminal(UFO 未知终端)主理人、UFO媒体实验室创始人、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吴珏辉介绍了「可穿戴界面」的创作: UFO Terminal(UFO 未知终端)主理人UFO 媒体实验室 创始人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艺术家 吴珏辉 UFO 媒体实验室成员、艺术家郭熙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独特之处: UFO 媒体实验室成员艺术家 郭熙 「可穿戴界面」展览先导片 从现实世界转向显示世界,“屏幕”成为当下使用和讨论最多的媒介之一,也是当代人类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它们无孔不入,从手中的便携设备,到车载显示,再到家中墙上的大屏,甚至公共空间中耸立的巨幕,似乎把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缝合成了一个不断扩张的虚实融合体。 「可穿戴界面」展览现场 目之所及,屏幕如影随形。生活需求、工作界面、社交媒体、游戏娱乐等各个方面,很多时候都在屏幕的方寸之间展开。屏幕成为了现实与虚拟的交汇口,人们越来越沉溺于屏幕背后庞大的信息漩涡中。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分辨率的增强、色彩的保真、立体感的逼真以及观看方式的多元化,人与屏幕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动。屏幕作为一种界面,不断架空我们的身体,甚至代替身体成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接触面。界面意识化,生命界面化。 「可穿戴界面」展览现场 UFO 媒体实验室的最新创作「可穿戴界面」,尝试探讨这个时代的媒体哲学。作品展现出一种介于媒体装置与媒体剧场之间的临界态,挑战对于媒体和身体的传统认知。整个环形空间的墙壁被LED屏幕覆盖,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界面世界。在这个大型的环形“剧场”中,表演者与定制屏幕相互嵌合,屏幕如同外置器官般附着于身体的不同部位。 这种人与屏幕的紧密结合构成共生界面,似乎催生了一种新的物种,一个虚实融合的生物体。观众被引入一个充满bug的虚构世界,似乎暗示在数字化进程中,身体和屏幕的粘合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生命维度,模糊人类与机器,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 展期 2023年11月11日—11月30日 地点 UFO Terminal|UFO 未知终端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398号 (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 开放时间 14:00—19:00 (18:3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扫码预约,免费参观 艺术团体: UFO 媒体实验室|吴珏辉、郭熙、饶广禛、王志昂、尹曾惠子、陈欣、李洪祥、陈艺琛 合作艺术家:王家明、韦曼 表演者:戴青珂、金叶、李漾、双琦、魏琴、姚钰宸、凌怡祯、王家明、曾淑香、张渊、郑灵敏等 联合呈现: 上海西岸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UFO 媒体实验室 上海保信晴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方: CRAC 东乌西兔艺术中心 offscript 技术支持: 北京金绍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Vision Prosper 振世远景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深圳克雷斯智显科技有限公司 刘西宁 鸣谢: GTT GROUP 上海言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艺术家冯昊、毕振宇(In_K)、郭锐文(Raven Kwok)、王浙辉、花形受邀于展览开幕当晚特别呈现了一场声音与视觉融合的艺术现场。 开幕现场受邀艺术家特别呈现 11月24日,由王长存(ayrtbh)和翁巍(dropdown)组成的艺术活动厂牌offscript还将在UFO Terminal空间进行一场Audiovisual沉浸式环幕实验。 (请点击海报查看活动详情) 11月30日,东乌西兔艺术中心CRAC也将为UFO Terminal的特定场域,创作一场实验性的跨媒体艺术现场。 (详情敬请关注后续资讯) 2010年,UFO 媒体实验室创立于杭州,是中国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之一。UFO 媒体实验室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的化合反应,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元背景的人在此思维碰撞,具化新媒体艺术的无限可能。当下创作轨迹涉及新媒体装置/影像/空间/剧场/建筑等。未来不明! UFO 媒体实验室部分作品 吴珏辉 UFO Terminal 主理人 UFO 媒体实验室创始人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 2010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驻留艺术家 2011 EPFL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驻留艺术家 2011 KHM 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2014 EYEBEAM 纽约艺术与技术中心驻留艺术家 作为中国代表性的媒体艺术家之一,吴珏辉的创作轨迹呈现出跨界融合的多元面貌,常以“时空编辑者”的视角反思人与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其作品多以装置、影像及剧场等形态呈现。多年来,吴珏辉活跃于国内外新媒体艺术领域,试图通过一系列作品与艺术项目拓展媒体艺术的边界。 吴珏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及活动,如 Are Electronica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Digital Revolution、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 2014齐物等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