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ICAST Reflects 08|策展工作坊系列  自陈自陈:无效创作与永恒回返 主讲人 陈嘉莹 回应人 张文心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19日(周六)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508-740-694 讲座简介 近来(再次地)怀疑艺术以及自己刚刚确立的创作者身份,但一些人事又将我带离失重的场域,或者慷慨地邀我进入风暴中心。“自陈自陈”,是我以陈嘉莹的姓名展开的自我陈述。它首先与疫情以来我对无效创作展开的思索有关,缠绕着福柯、巴塔耶与诸位业内朋友的话语,重审创作者身份的社会性、独立性与生产性。而后,这段陈述也因两位艺术家与不具名的自身绽出三次回返。在最后一次回返中,我将以局外人的视角详述下文的个人简介与其中交代的研究转向,让医学的解剖刀不留情面地穿梭黑白照中的这副身体。它试图通过拆解得到一个个人的谱系,但最终不可避免地、也令人庆幸地,仍走向迷失、导向无效。 主讲人简介 陈嘉莹(b.1991,福州)生活工作于上海与纽约。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的博士候选人,同时也是一名独立写作者与策展人。陈嘉莹的早期实践围绕技术现实与其渗染的人文图景展开。从博士阶段开始,她转向技术激化的身心问题,并受图灵启发逐渐深入性/别的探究。她的博士论文《岂止于性?——女性主义身体-物质之思》聚焦身体、新唯物论与性别形上学的前沿研究。与此同时,她也将艺术视为颠覆现有可感分治与可知框架的具体手段。她现为Longlati Foundation写作者收藏委员会成员,亦是现象学与媒介学会的学术委员会成员。 2019年,她以展览“AI:爱与人工智能”获得第三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新未来奖。2018年,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年策展人奖”。2016年,入围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举办的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 陈嘉莹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系,硕士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曾供职于没顶公司(2015—2019),亦曾为ArtReview China、Artforum中文网、Ocula等多家艺术媒体撰稿。其文章收录于中国美院出版论文集《网络化的力量》中。参与编写的Shanghai Contemporary Art Archival Project 1998-2012由MOUSSE出版并发行。近期策划与参与的项目包括: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的“百花齐放读书会:半路遇见”,多地多空间(2022-23);USB多端口链接展,上海多空间(2021);“AI:爱与人工智能”,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2020);哥白尼,E.M.Bannister画廊,美国普罗维登斯(2019);液态健康,上海歌德开放空间(2019);上海策展人实验室项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8)等。 回应人简介 张文心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于2013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她使用图像,装置、写作,以及音景作为工具,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体验。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艺术家 佩恩恩、金锋&石青、殷艾雯、施蕊妮、郭城、孙羽茜 回应人 姚翔、33EMYBW 论坛组织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毕昕、曹佳敏)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5日 14:00-17:00 线下参会 上海市 普陀区 莫干山路50号 18号楼101 ZOOM参会 893 0945 6031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Youtube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上二维码或访问以下链接参会提问。 🔗 https://app.sli.do/event/iYK9XJVf8v75aAJpAWj7Lj 引言 1992年,在一片激烈的争论声中,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实验场之一,开启了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再次以“全球化城市”的姿态重回世界的视野之中,并因其独特的政治与经济定位,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存在于新自由主义与计划经济之间的可能性。 到了今天,两者之间的张力越发拉扯。新自由主义不再新,它的残酷与僵硬也逐渐显露,一遍又一遍地刻入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人身上。这样的拉扯也投射于这个城市的日常:在巨大的沉默中,我们竭力去适应新的常态,同时购买装备去夜跑,去玩飞盘,加入各种志趣相投的社群,常常又在一段时间后陷入乏味;诸众(multitude)中那个独特的个体虽渴望湿润的情感连接,但作为生产关系中的一个经济客体却不得不以干燥、轮廓清晰的状态工作于配置体制中。 P2P就像来自上个世纪的解药,药效虽不如预期,但是给了人们一些方向,指向个体之间除去为着利益的竞争关系,也能达成合作共赢;Web3.0就是这贴药方的增强,但我们又逐渐发现,即使无需集合资源的第三方以及虚无缥缈的信任,我们在网络中的行动逻辑仍未逃出交易与计算的框架。也许正如斯蒂格勒说的那样,技术的药效与毒性总是同时存在。 那么,在这个包容又疏离的城市,我们究竟希望从网络中得到什么?或者说,达成什么?技术在此刻,下沉至本地语境中所面临的真实问题是什么?本地艺术家们又如何骇入其中,创造出更多可能性去超越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二元困境?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上海场,将邀请生活、工作,或成长于上海的艺术家与创作者,从他们的实践出发,共同探索在多样性与实在的困境之间所涌现的本地“智慧”。 艺术家 佩恩恩 佩恩恩,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佩恩恩的实践深入不同权力控制机制之中,在全球竞争系统下流动化的金融、身体和图像之间展开工作,并成为其中的流放或者反叛者,以此来破坏或创造这些系统背后的冲突。 佩恩恩的创作也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经济-艺术复合体”,其擅长以具有“挑衅性”的方式揭示某些真正起作用的“基层结构”,这些结构往往既是社会的,又是欲望的,既是技术的,又是身体的,既是合法的,又是非法的。在其最新实践中,艺术家讨论了“匹配”的暴力属性,类似于哲学家弗兰克·布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曾提出的金融的抽象暴力,“匹配”同样透过“竞争-合作”模型创造出一种残酷的社会动员与淘汰机制。(——杨北辰,评佩恩恩OCAT个展《匹配池》) 分享主题:“海上花”中的金融魂灵 张爱玲点评《海上花列传》的小说结构“极度经济”。而这种“经济”亦流淌于故事中的每一处,它不仅体现在小说中客人所使用的金融工具(保险、证券、商业票据)、长三书寓的经营方式(发币、股份制、金融诈骗)、客人与倌人不同境遇时的权衡思维。《海上花列传》是一部上海的预言,百年后这里的生活好像也未能摆脱这样的况味。佩恩恩在其表演《“海上花”中的金融魂灵》中延续着他过往作品的金融叙事,并结合其自身的上海经历,将一部旧小说的过去照进了今天的现实。 金锋&石青 金锋,1967年生于中国上海,多媒介艺术家。199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现东华大学),2012年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视觉艺术MFA硕士。2000年以来长期参与上海艺术家群体的自我组织的各种当代艺术活动及展览,“未来的节日”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之一。“江南基栈”发起人之一。“泡卡司”当代艺术播客主创之一。 石青,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的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基础下进行主体化的实践和媒介写作,涉及身体现场,游牧空间,媒介考古及社会主义技术史等领域。 分享主题:新的工作生态 中国艺术家对自组织不陌生,早期的当代艺术展览实践和社会介入都运用这种方式。今天的自组织有种紧急性,而这在于艺术本身及其在社会事件中的行动,已经受到了挤压,如艺术市场化的泛滥和城市弹性的消失,目前所面临的基层网格权力很有可能成为常态;这种自我隔绝的同时,也会带来视野和社会感知的消失。艺术无法再以逃逸和突围改变现状,而是要思考如何构建新社会网络空间的可能。有必要重新调整艺术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了! 上海,在近代中国中是个发展样板的都市,除去那些讲话稿而套路的现代都市说辞,上海活跃的文化生产能力,恰恰在于底层根系空间的饱满和无法标记的空白之处。这些也是当代艺术的真正萌发和疯长的地点,而非来自网格化中的美术馆,后者曾经是艺术自组织去反抗的对象。这些“野草丛生”的地带正在逐渐消失,但新的城市田野空间也在出现。任何的重建都有章可循,这种“空白”不是真正存在着零污染的物理空间,而是指组织者的建构想象力。回想早期的艺术自组织,“空白地带”都是被无中生有发明出来的。当年被挖掘出来做展览的地下室,废弃厂房和商场,都已被资本和城市网格推倒和改造,今天城市的空白空间在哪里? 金锋与石青试图在中心/非中心和现实/区块链的动态平衡上采取一种新的工作策略,以当年上海街头和社区中最普通也是最神秘的信息网点——烟纸店,以及如今取而代之的咖啡店,作为工作锚点,为城市行动探索更广阔的空白空间与更复合的动态联合网络。 殷艾雯 殷艾雯是一位实践设计师,艺术家,设计理论家,策略顾问和项目发起人。她主要用写作、思辨设计和时间/实践为基础的艺术来检视行星级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她提倡用关系中心设计来作为重新设计和想象社会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殷艾雯还是2019年INFORM观念设计大奖的获得者,并在荷兰圣尤斯视觉文化研究院担任毕业策展导师以及在地设计系系主任。 殷艾雯是关怀家互助网络的发起人,也是作品《浮萍定海》的主创之一,她于2017年在荷兰建立了这个以关怀经济为中心的模拟社会系统,以期承托被加速技术发展短路化了的现实社会系统。然而以数字技术为基底的关怀家互助网络是否可以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保留伦理?是否可以为现实社会提供切实的关系进化动力?有关于此的解答将在模拟系统第一次落地于现实(上海本土),并与其反复产生撬动力的状态下被记录。 分享主题:“不设计”的勇气 在数字产品广泛社交化、平台化的今天,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制度以及事实管理者。技术批评者很容易看到社交平台对人际关系简单粗暴的理解,也有数字行动者主张在技术中纳入更为细腻的情感数据与考量。作为设计师以及设计理论学者,殷艾雯将分享她的一些项目实践,并引入关怀视角来讲述第三种路径:如何通过“不设计”,将关系的主动权、阐释权归还给人们。她认为这是确保以技术为基础的去中心化组织不会演变成压抑的工具。 施蕊妮 施蕊妮,动画导演和加密研究员。施蕊妮的作品通过视觉化虚拟亲密关系探讨人类和新兴技术之间兼容性。本科毕业于伦敦传媒学院的交互与移动图像专业,随后她于2018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加密与和动画的融合所带来的可能性。 分享主题:情感自治区,当加密遇见红白喜事 基于区块链的web3变革不仅仅关乎金融,就像科技不仅仅关乎功能一样。归根结底,它服务于我们的情感。 相对于自上而下的关注web3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施蕊妮的实践更注重个体层面的体验:量化情感的新型游戏规则X-to-Earn足以表达真切的悲伤或喜欢吗?爱意证明 (proof-of-love)可以交付加密的数据处理(cryptographic transactions)吗?Web 2.0支持的情感资本主义、特别是交友软件借助算法监控用户浏览、 生成的数据,进而标准化、商品化地经营情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Web 3.0则赋能(empowers)用户从科技巨头手中夺回个人信息的所有权。艺术家创建的交互网站FuneralPlay与LoveCounter作为观念的、去物质化的媒介,实际生产的是兼容多元价值观的表演性情景(performative situations)。搭建情景的灵感来源于主创人员对亲友的身份认同与自由意志的采样,这些非虚构的、未被量化的情感数据试图描绘当代年轻人的替代性群像。 郭城 郭城1988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日常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分享主题:天气块报——关于去中心化结构中的公平与信任 区块链从技术结构上来说可被看作一个分布式“账本”,通过其网络中不同节点间的共识来记录数据,具有难以被篡改的特点。气象数据是一种不可复验的时间性数据,利用区块链对于气象数据进行记录,可被看作一种无法证伪的历史书写。近年来国内有多起关于气象数据的争议事件。如2012年美国驻京大使馆开始发布自测的空气质量数据,曾由于其发布的数据与官方相悖而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2022夏天的持续高温中,手机天气app中显示的极端高温多次被官方辟谣。此外由于高温津贴引起的劳务纠纷每年也常有发生。郭城的最新作品《北京天气播报》使用几台硬件条件一致的设备作为节点构建私有链,每个节点负责读取不同的气象数据源,节点间利用PoW共识机制生成区块,并争取记录在区块链数据库中的权力,并播报其记录结果。此作品尝试检视与讨论区块链去中心化结构所带来的公平与信任,与其和来自真实世界的或带有偏见的数据相连接时所引发的矛盾,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数据强权的推波助澜等不可预期的后果。 孙羽茜 孙羽茜是一位AI艺术家和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金史密斯学院。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同时也是SuperRare上的加密艺术家。 受电子游戏中与虚拟人物的对话启发,她的创作围绕AI聊天机器人展开,专注于AI互动中的叙事和亲密关系。 她的研究好作品和发表于国际会议与画廊,包括柏林BBA画廊,SIGGRAPH Asia Art Gallery,Foundation of Digital Games(FDG),ISEA,ACM Multimedia,上海Aiiiii人工智能艺术中心,纽约时代广场等。她的AI艺术作品也获得了2022 Lumen Prize的提名。 分享主题:Web3中的情感幻觉 当NFT成为一种艺术创作媒介,购买NFT这一行为从一种商品交易转变为象征交易,其背后,是数字身份(群体)对某一创作理念的认同。而对于该领域的创作者而言,他们时常也会陷入吊诡的情感困境中。当其作品在社群中收获到更多喜爱与支持时,作品的经济价值也或将“泡沫化”地膨胀,致使其文化价值更易被忽略,从而吸引来投机主义者;与此同时,创作者本身也在收益方与真情实感的社群行动者这两种身份之间游移。孙羽茜将以NFT社群参与者和创作者的身份加入此次会谈,探讨社群中的创作精力和情感投入,在某种情况下,是否变为了一种被动的博弈?我们是否该保持清醒?又该如何为之? 回应人 33EMYBW 33EMYBW,本名吴善敏。作为多个乐队的成员,吴善敏在中国音乐界有着丰富的经历。2015年,她在厂牌SVBKVLT的合辑《Downpour》中以“33”之名发行了第一支个人单曲创作《EMSYGYDL》。不久后,“33EMYBW”诞生,并在Asian Dope Boys于上海知名club “The Shelter” 的活动上首次现场表演。此后,33EMYBW在北京D-Force唱片公司发行了首张EP《Medusa》。 2018年底,在柏林CTM音乐节演出后,33EMYBW在上海厂牌SVBKVLT发行了首张专辑《Golem》。《Golem》获得国际好评,并被Bandcamp评选为2018年最佳电子音乐专辑之一,让更多的听众认识了她 自创为 “节肢舞步"的声音。2019年初,她在北京的美丽唱片公司发行了《Dong 2》,这是一张采样于中国西南侗族传统音乐、声音和田野录音的概念专辑。 2019年,33EMYBW在全球各地进行了演出,包括由Aphex Twin策划的Warehouse Project开幕演出(曼彻斯特)、Nyege Nyege音乐节(金贾,乌干达)、Soft Center音乐节(悉尼)以及Recombinant音乐节(旧金山)。同年10月,SVBKVLT发行了她的第三张专辑《Arthropods》。该专辑在波兰Unsound音乐节上首发,也作为SVBKVLT巡演展示的一部分,该巡演包括厂牌Hyperdub在Corsica Studios组织的活动“Ø”(伦敦),以及厂牌Spiritual Sauna、Construct分别在Macao(米兰)、Umbo(苏黎世)组织的演出。《Arthropods》入选了许多“2019年最佳”榜单,被Boomkat誉为“定义2019年的专辑”,Resident Advisor则评价“《Arthropods》是来自繁华上海地下音乐现场最原创的唱片之一”。 姚翔 姚翔,原语里弄发起人,区块链及密码技术研究者。他的研究覆盖区块链技术架构、分布式身份、开源社区治理等,撰写多篇研究报告,并积极推动公共课题的研究、研讨和公众参与。他曾参与第五届网络年会青年学者论坛,发表论文《投票、分叉与集体行动——分布式自治组织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议程(GMT+8:00) 2022年11月25日(周五)14:00-17:00 时间流程内容14:00 – 14:10开场14:10 - 14:30艺术家分享(20min/组)‍‍‍‍‍佩恩恩:“海上花”中的金融魂灵‍14:30 -...

列岛·影像志 短歌|石塘2022 IMAGE: A GRAIN OF SHITANG 202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开幕时间  2022年11月14日 12:30 展览时间  2022年11月08日—11月30日 8:30—17:3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原拉姆咖啡旁  2022年11月14日,列岛·影像志|短歌:石塘2022——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汇报展顺利开幕。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闵罕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多位老师莅临展览现场,进行交流指导。学术主持牟森老师在前言中提到: “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对象世界是核心,也有三:社会现场、媒介源流和作品受众。三周课程和一次展览要把这三个对象世界融为一炉。 “今次,朝晖老师加入了VR影像板块。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分创作,第一直觉反应是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从此,VR影像将导入我们的课程系统。我称朝晖老师为VR影像之父。 “叙事作为服务,媒介作为手段。伟大作品都是伟大目标的副产品。列岛·影像志课程有明确的企图心和清晰的服务目标:记录国土东南沿海岛屿的‘情感结构’。 “四年的列岛·影像志教学,165位同学的纪实摄影实践,成千上万张图片创作。是艺术的,也是社会的。是瞬间的,还是标本的。是地理的,更是地质的。 “天空和海洋、街道和房屋。无论风吹日晒,无论变迁重建。千年累积,百年如常。那些面容,那些脸庞。无论悲苦,无论安详。一如既往,地老天荒。” |展览现场| 摄影|林红柳 |开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曹晓阳教授: 这几次下乡地点都是海岛,其实不管是一个海岛,还是一个村落、一个工厂,甚至于是一个家庭都没关系。像家庭编年史这门课程是沿着时间的线往回。在这之间,重要的是在自我和家国中,所谓的时代和社会,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这两个交界线是两个限定。同时我们的创造蕴含其中,这个限定非常重要,无论是作为教学,还是作为一个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被限定中成长。 海岛划定了一个所谓的空间,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全景环绕。有些人受不了被限定的空间,会产生一种如同幽闭恐惧症式的焦虑;但也有人会乐在其中,从某些隐藏的事件中找出一条线索,每个人体验可能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下乡的每个个体真正的激活是在被限定的空间中,这个是关键,每个人都可能会找到一个自己的这个可能性。 所以我觉得家庭编年史与下乡课程这两门课可能是媒介展演系叙事工程核心课程里面最重要的容器,它把这时间和空间融汇在一起,真正的课程的稳定在于这个容器,这非常关键。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容器之外的,你只有在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会在容器里面短暂地停留,这多么的重要。这个是我的体验,这就是下乡课程的意义。影像志课程一届一届已经四年了,给后面的人就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和基石。 曹晓阳教授本科期间下乡照片,虾峙岛河泥漕堤坝上 曹晓阳教授分享大一时跟佟飚老师一起在舟山虾峙岛参与下乡课程的照片和故事: “当时我们是住的这一家一个房间,所有的同学所有的床都拼在一起,一个通铺一张床两个人。当时两个人一组负责一天的饭菜,每天自己做。那时候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厕所。全班没有人倒。我们班8个人,我是班长,我只能说我来。最后我们俩每天都在倒。”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 杭州·影像志社会实践课程学术主持牟森: 第一届也就是我们第一次下乡的时候,我从曹院那边就是获得了一个词叫“对象世界”。上午请教曹院,关于美院的学生设置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曹院都讲得特别好,但有一点我觉得我一定要转达给大家。曹院除了是院领导,同时也作为一个展览的观众,他用到了一个词叫“动人”。他从大家拍的这些人、这些场景里面感受到了。 这四年来,每一届影像志我们都力争做到不例行公事,而是全力以赴。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程剑光老师: 首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作品展览。曹院说这几年来的作品跟家庭编年史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容器,希望能够在这个容器里面产生一些东西。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去遭遇生活,要在其中存在,不仅仅是看到跟知道,还要去感受。 除了在专业上的收获之外,我们还会在其他方面有收获。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了解老百姓的善良,体会到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甚至是面对苦难的通达。 学校设置下乡实践的课程,是当时高院长讲过,除了创造艺术之外,还要让生活来塑造我们自己。此次影像志叫《短歌》,我觉得这个“短歌”不仅仅是献给人民的,同时也是献给你们自己的。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闵罕老师: 此次是4.0版本的影像志,它到底4.0在哪里?我们看到这次不仅仅有纪实摄影,还包括VR影像。此次展览凸显了5个板块——“生活、生产、生命”当中呈现的“生存和生态”。 首先要感谢各位同学们给到了我们这样精彩的展览,也在作品中看到了教师们的心血。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一种创作状态。 此次的作品透视出来的有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也有超个体化的链接,在背后影射出了整个的社会体系。看到各位创作者们从小中见大,从显中见隐,以超越了现有年龄的成熟和洞察力来面对现实世界,我很高兴,再次恭喜大家获得了这样的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教师 马原驰老师: 代课程导师朱朝晖老师现场发言: 在下乡时,我点评作品的常用词之一,是“弱”。 “弱”的反义词是“有力量”。 有力量,意味着脱离了风花雪月,脱离了多愁善感,脱离了孤芳自赏,脱离了圈子和茧房。 后面这些词,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局限,也是陷阱。 这次展览,从作品个体到结构整体,都充满力量,与人相接,与天地相接,饱含深情,排山倒海。 这是由我们每个人共同完成的,它的背后,是漫长的辛苦和痛苦,当然,还有短暂却无可替代的欢乐。 还记得《廊桥遗梦》中罗伯特·金凯的那句话吧:“在无路的林中有欢乐。” 从现在开始,请享受这份隐秘的欢乐,和这份属于自己的荣耀。You deserve it. 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代表 2021级大二本科生林萌萌: 影像志这个系列已长达四年之久,本次下乡正好回到了我的家乡台州。我在台州生活时间长达18年,台州是我的故乡,给我带来的回忆甚多。其中包括与人生活所带来的记忆,更多的是承载人的整个环境,这些山,这些海,这些气味与触感。感官为我们拼凑成的记忆空间能永远镌刻在我们生命之中。风景留下的视觉记录,能让我们在多年后追溯回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也能在多年后为世人重现已死去的时间。这是纪实摄影的目的,同时也令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我相信所有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们,不论之前是否接触过摄影,在本次活动中通过相机这个媒介,以自己从未尝试过的语言,去表达了自己对石塘的认知,对人和对世界的理解。这是我们艺术学习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因此依然要感谢各位老师们能排除各种困难和问题,让我们拥有这次机会。 到源头饮水,在课程的开头,森老便给予我们这句话。我们以最纯粹的语言去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一点源头明亮澄澈的东西。但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此,我代表所有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们,祝贺本次列岛影像志石塘篇的圆满结束,并预祝未来的影像志系列能绵延不绝,如诗歌般传颂流淌下去。 摄影|林红柳 欧阳可心 |课程说明| 文 朱朝晖 目标  学——以纪实摄影作为创作工具,初步掌握影像语言。 教——初步构建一套原创且完整的纪实摄影基础训练模板。  要求  可操作,可展示,可持续。 模块化。 兼具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受众设定  本科生:摄影零基础。 研究生:曾参与列岛项目。  方式  学习与实践结合,以实战代练习。 全流程完成一个综合拍摄项目。  方法  讲座-示范-讨论-点评-演示-参考书-看片会  全流程  策划—拍摄—编辑—制作—展览 讲座(基础) 第一讲——向大师学习 第二讲——拍摄 第三讲——编辑 第四讲——制作  研讨(进阶) 影像与叙事 纪实与真实 现实与虚拟现实  示范  (1)拍摄 (2)图片编辑 (3)PS (4)工作流  解构  纪实摄影技术分析(学生) 报道摄影数据统计(助教)  讲解重点  拍摄方案 摄影误区 图片编辑思路 后期PS要诀  学习与致敬  麦克·山下 布列松 桑德 尤金·史密斯 萨尔加多 阿拉·古勒 安妮·莱布维茨 贝歇夫妇 杉本博司 薇薇安·迈尔 美国《生活》杂志 马格南图片社 Lens Culture杂志  案例分析  读 锦绣 中原·百姓 北京·继续 美国人 匹兹堡计划 高密东北乡 尤金·史密斯:匹兹堡计划 拍摄目录  (1)肖像          -人物:单人(面孔/表情)/多人(身份/关系)          -环境:村落/工地/码头/养老院/学校/墟址/标志物(船舶-渔网) (2)场景          -劳动:工业/农业/渔业/商业/手工业          -生活:集市/休闲/文化/娱乐/婚丧/祭祀          -街拍:市民/老人/儿童/病残/边缘人 (3)附加 -自由主题 - VR记录短片  作业要求  鼓励自定主题 尊重个人风格 必须独立完成  拍摄器材  不限  预习书目  大卫·赫恩《摄影师手册》 斯科特·凯尔比《Photoshop摄影师摄影后期处理技法》  观摩影片  《BBC摄影演义》 《寻找薇薇安·迈尔》 《地球之盐》 |教学过程| -下乡期间第一天抵达石塘- -合兴船厂示范拍摄- -朝晖奖获奖- -下乡期间最后一天聚餐- -下乡课程结课合影- 感谢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 感谢帮助我们的每一位朋友和陌生人 无路的林中有欢乐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1级大二本科生 汪洋 郑昕晏 梅淑琦 邓斯琪 杨奕雯 周诗雨 黄钰涵 袁菁檑 黄佳钰 刘依畅 阳邵华 张芝彦 李彦瑾 林萌萌 黄意迪 乔婧辰 王异同 常坤 邢鉴文 曾筱悦 齐朗惜...

立足社会实践,挖掘红色资源 运用当代艺术,表达时代精神 投身学生工作,丰富校园文化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2019级本科生 李怡弦 学生工作经历 2022-2023 中国美术学院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2021-2022 中国美术学院校学生会主席团执行主席; 2021-202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 2021-2022 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十届学生委员会委员; 2020-2021 中国美术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骨干班”学员; 2020-至今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9级媒介展演系班长。 专业经历 2022 “高密东北乡”展览(莫言《红高粱家族》话剧展览篇)参展艺术家、展览统筹; 2021“家庭编年史”(跨媒体艺术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展览参展艺术家、策展团队成员; 2021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浙江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指导,浙江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参展艺术家; 2021 “清风皓品”展览参展艺术家、策展人; 2021 “寻访百名身边党员故事” 展览参展艺术家、策展人。 个人荣誉 2021 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2019-2020 获校级学年二等奖学金 2022 获校级“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 2020-2021 获校级学年三等奖学金 2022 获“青梦飞天”奖学金 2021-2022 获校级学年一等奖学金 2022 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用当代艺术 筑时代精神 大学四年,李怡弦一直致力于从媒体中挖掘创意,从当代艺术中发显人文。 专业分流至跨媒体艺术学院后,李怡弦在媒介展演系牟森老师教学团队的带领下,开始接触“媒介观”和“工程意识”,挖掘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 经由学院辅导员张佳乐老师推荐,李怡弦连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实践活动——《寻访百名身边党员故事》红色主题展览、中国美术学院庆祝建党百年主题作品展——《清风皓品》展览中担任执行策展人;同时作为参展艺术家,将个人艺术作品在展览中展出。 在这过程中,她倾听党员故事,用艺术再现历史,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在《寻访百名身边党员故事》红色主题展览开幕式上作为参展代表发言 《科艺先锋——2021家庭编年史课程艺术创作实践展》中李怡弦的作品 媒介展演系场面调度课程中的李怡弦 两次策展经历给了李怡弦极大的鼓舞,身为班长的她主动参加了《科艺先锋——2021家庭编年史课程艺术创作实践展》的策展团队。 媒介展演系系主任牟森老师曾说,“每位同学上溯三代的家庭家族家乡变迁,共同编织成绵延的社会进程图景。”在《家庭编年史》课程中,李怡弦深入自己的家族历史,以小见大,力图以此反映出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的沧桑巨变,用当代艺术手法,与时代同频共振。 李怡弦在模型制作现场 《高密东北乡》展览工作组合照 在前三次展览经验的基础上,李怡弦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用当代艺术手法表达党的思想,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江苏大剧院原创话剧《红高粱家族》根据莫言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牟森担任总叙事、编剧、导演。展览“高密东北乡”作为话剧《红高粱家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互为整体。在大三下学期,李怡弦担任展览“高密东北乡”的展览统筹;她制作整个展览进程的时间轴,将展览筹备分为六个阶段,文本围读—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展柜设计制作—灯光设计—模型精修。此外,李怡弦还主动参与进话剧舞台美术的工作中。 《红高粱家族》原著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亲临话剧现场 李怡弦在“高密东北乡”展览开幕现场 “感谢各种机缘和指导帮助过我的师友,让我在艺术的各个方面受益匪浅,特别是集体项目创作的空间叙事表达和工作流中的时间意识上。心存感激,前路漫漫,步履不停。”李怡弦在展览开幕时这样说。 “高密东北乡”展览现场 在把“跨媒体艺术”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中,李怡弦致力于用当代艺术手法诠释民族精神,把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 未来,她也将继续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经由跨媒体艺术语言进行的诠释转换和当代表达,书写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史诗! 立足学生工作 为全校学生办实事 作为校学生会执行主席、院学生会执行主席、班级班长,李怡弦大学四年都在校内各大型活动中担任统筹,组织了近30场大型校内活动,协助 “新苗人才计划”、“国创项目”等各类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累计宣传量超过7万,逾7000余名美院学子参与其中。 在“落日飞行”草地音乐节中(首创活动) 在2021年新生“开学第一课”现场 在2021年迎新活动中发放新生礼包 参加“科艺先锋——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赴江苏大剧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合照 组织开展活动的海报集合 “校园活动要扎根学生,做大家真正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激展现新一代青年的活力,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确保大家进行更好地学习生活。” 李怡弦先后组织了许多创新活动,如将草地音乐节引入校园、在“世界读书日”开展校园“交换书籍”活动等;而且在维护学生权益方面,开设了“全心为你,艺路同行”心愿周、“直言纳行”、“你的提案,我来落实”等方案,打造“我为同学做件事”、“点亮微心愿”等主题活动,切实服务⻘年急难愁盼问题。 以实践为渠道 不断成长进步 “大学四年是历练、是成长,要不断尝试,勇于挑战,怀着真诚之心,有所期待,有所作为”,是李怡弦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 大学四年,在专业上,李怡弦通过两次下乡考察,深入人民群众,以纪实摄影的艺术形式,记录社会生活百态;在课余时间,李怡弦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数次策展和艺术创作,不断积累经验、拓展思维,努力将民族精神注入文艺作品之中;在生活里,从一开始面对镜头时的胆怯,到如今自信流畅地表达,也是李怡弦成长的最佳见证。 此外,李怡弦还不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音乐、电影、爬山,拓宽生活的宽度和广度,保持热情,积极向上。 作为执行主席组织开展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十次学生代表大会 在2021年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作为唯一一名本科生候选人在“2022年浙江省年度人物”校内评审现场 李怡弦个人荣誉证书 实践就是不断地理解自身,回归自我。大学四年,从迷茫到坚定,从失败到成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李怡弦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凭借着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在各种奖项上夺得殊荣。她坚信,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艰,坚为必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