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PHILIA, DESIRE, TECH AND COMMUNITY:  AN OTHER HANGZHOU 主讲人 Daniel Ross、Faid Rakun&Julia Sarisetiati 艺术家 程然、蔡宇潇、潘子申&顾文甲、武子杨、俞同舟 回应人 吴珏辉、袁园 论坛组织 bAn成品 (郑叶颖、朱颜、袁孟如、任柄霖)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引言 古杭州临安作为仕途落魄人的疗愈之乡——山水温润、开放平和,远离政治中心,临海通商而经济兴盛。因而,北宋苏东坡被贬此地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同期建筑水利科技先进;沈括年老还乡写下集技术与人文艺术之博物经典《梦溪笔谈》。进入新千禧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国内北京国营扎堆、上海外企云涌,杭州成为早期互联网创业先锋们的“自贬”之地。开放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杭州政府,引来早期创办中国黄页的马云在湖畔花园地下室开启阿里巴巴,为还处于中小型的创业者提供走向国际的服务。电商平台进一步给予每一个普通成为网红、小老板甚至企业家的可能性。学历不再作为工作唯一的敲门砖,怀揣美好希望的人们只需凭努力坚持就能够打拼出一片光明未来。然而,杭州之梦并没能像个体财富的快速膨胀那样更加充盈,这座城市反而变得精致平滑,粒度细腻而令人找寻不到野生生长的缝隙。 杭州,作为地理空间在政府与企业的建设下走向数字化转型,作为网络空间运载着作为游牧者的艺术家们落脚或远行,作为山水印象背负着承重的人文底子探索何为当下自我。杭州如何精巧平白,让人起不了随便走走的念头,也滋养着在这里成长、生活与工作的人们。艺术家们是否能够重新看见城市,并以自身创作与实践反哺城市?如何以自身拥有的技术作为生产工具想象未来杭州的可能艺术生态? 爱欲(eros)在劳动中解放,而人们却在技术使用中再次陷入爱(Philia)与欲(desire)的匮乏。我们急需唤回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技术,回归人与人面目清晰的连结,形成拥抱彼此的友爱社群。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杭州场,将邀请在杭艺术家及社群,面向科技与艺术迷人而汹涌的潮水与潮流,共同探讨艺术、科技与城市之“不可能三角”,以爱欲技术想象另一种杭州在地实践。 主题演讲嘉宾 丹尼尔·罗斯(DANIEL ROSS) 讲题:当不再有欲望,就没有爱,当不再有爱,友爱就不复存:贝尔纳·斯蒂格勒《时间与技术》第四卷未出版手稿的导论 丹尼尔·罗斯于2002年在莫纳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关于马丁·海德格尔。他是《暴力的民主》(Violent Democrac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年)和《心理政治过敏症:迈向元宇宙学的步骤》(Psychopolitical Anaphylaxis: Steps Towards a Metacosmics)(开放人文出版社,2021年)的作者。他翻译了贝尔纳·斯蒂格勒的十数本书,最近的一本是由斯蒂格勒和互联国集体(Internation Collective)创作和编辑的集体作品,名为《分岔:别无选择》(Bifurcate: There is No Alternative)(开放人文出版社,2021年)。他也是获奖影片《伊斯特河》(The Ister,2004年)的共同导演。 👆 ruangrupa 成员 法里德·拉昆(Farid Rakun) & 朱莉娅·萨里塞蒂(Julia Sarisetiati) 讲题(暂定):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粮仓”(lumbung.space)、艺校(gudskul)与在地互联的实践 ruangrupa团体于2000年成立于雅加达,是一个致力于支持在城市和文化背景中生发的艺术理念的非营利组织,通过邀请艺术家同社会科学、政治、技术、媒体等学科的从业者协同参与,对印尼的当代城市问题作出批判性的观察与回应。ruangrupa还以艺术项目的形式生产集体工作成果,如展览、节日、艺术实验室、工作坊、研究项目,以及书籍、杂志和在线期刊的出版。 作为艺术家团体,ruangrupa参与了众多合作交流项目,包括参与大型展览,如韩国光州双年展(2002、2018)、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5)、布里斯班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12)、新加坡双年展(2011)、圣保罗双年展(2014)、名古屋爱知三年展(2016)和法国蓬皮杜中心“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2017)。2016年,ruangrupa策划了荷兰国际当代艺术展览SONSBEEK:TRANSaction。 2015-2018年,ruangrupa与雅加达几个艺术家团体共同开发文化平台“萨里娜仓库生态系统”(Gudang Sarinah Ekosistem),位于雅加达南部班芝兰的萨里娜仓库。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空间,旨在维护、培养和建立一个综合支持系统,为创意人才、多元社区和各种机构提供支持,同时致力于建立联系和达成合作,分享知识与想法,激发批判性思维、创意和创新。合作成果均向公众开放,并以各种展览、节日、工作坊、研讨会、电影放映、音乐会和期刊出版的形式呈现。 2018年,借鉴创办“萨里娜仓库生态系统”的经验,ruangrupa与艺术团体Serrum和Grafis Huru Hara共同发起了新合作计划“艺校:当代艺术团体和生态系统研究”(简称Gudskul,发音类似于英语中的“good school”)。它是一个公共学习空间,旨在实践并扩展对于平等、分享、团结、友谊和集聚等集体价值观念的理解。法里德·拉昆起初接受建筑学学术训练,获有印度尼西亚大学(Universitas Indonesia)建筑学学士和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筑学硕士学位,但他也拥有多重身份,这取决于谁在和他打交道。拉昆是印尼艺术团体ruangrupa的成员之一,曾于2016年与团体成员共同策划荷兰国际当代艺术展览SONSBEEK:TRANSaction,并作为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成员之一提供艺术指导。 朱莉娅·萨里塞蒂毕业于特里萨克蒂大学(Trisakti University)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她在印尼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艺校”(Gudskul)上教授一门名为“集体可持续性”的课程。她的艺术实践大部分集中关注印尼移民劳工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问题。近期参展项目包括: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双年展"SIASAT"(2013);哥本哈根“黑客城市现实系列”(Hacking Urban Reality Series, 2016);第11届韩国光州双年展(2016);西贡工厂当代艺术空间“我们在一起”(We’re in...

ICAST Report 04|艺术家工作报告 折叠风景:安放自然之力于时空 主讲人 刘雨佳  赵要 回应人 富源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1日(周二)19: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864-102-861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GmCK96htqQnl 主讲人简介 刘雨佳,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艺术家通常使用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真实生活”的场面,但同时又使用“虚构”或“虚假”形象来描绘“真实生活”的隐私时刻。她近期的作品使我们洞察到社会现实本身的虚构与幻象层面——即将现实本身体验为一种虚构。 刘雨佳曾在外交公寓12号(北京,2021)剩余空间(武汉,2021)、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7,2016)与上海沪申画廊(上海,2015)举办个展。其作品曾展出于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2016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美国匹兹堡大学美术馆、美国弗吉尼亚莫斯艺术中心、上海昊美术馆、广东顺德和美术馆、北京木木美术馆、UCCA沙丘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英国曼彻斯特CFCCA、美国旧金山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OCAT上海/深圳/北京、连州摄影博物馆、银川当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等大型机构。单屏影像作品也曾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与香港M+博物馆等美术馆与机构进行放映。她曾被提名“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2019)与“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项目”(2022)。 赵要,198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主要个展包括:2010年泰康空间的“51平方:3#赵要”,2011年、2012年、2016、2018年和2022年于北京公社的个展,2013年佩斯伦敦画廊的“赵要:精神高于一切”,2015年佩斯香港画廊的个展“很有想法的绘画”以及2018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自然的力量:一万平米作品在北京”。 赵要的作品曾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荷兰波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巴黎东京宫、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美国卢贝尔家族私人收藏博物馆、美国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艺术博物馆、乌克兰平丘克艺术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尔艺术与媒体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四方美术馆、上海OCAT、油罐艺术中心、外滩美术馆等多个大型机构展出。 回应人简介 富源是一名策展人和作者,研究兴趣集中于行为表演、影像等非传统媒介的生产机制和再现政治。2019—2022年作为创始艺术总监开启美凯龙中心的筹备和开馆工作。2016—2019年作为联合创立和运营非营利艺术空间Salt Projects,为青年艺术家和从业者提供实践和交流的场所。她的策展实践曾获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柏林高尔基剧院、亚洲协会、日本基金会、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富源也是双语数字出版平台《黑齿》杂志的创刊主编,以及Artforum, ARTnews,BOMB,Flash Art,frieze, New York Times,Yishu等艺术杂志的撰稿人。目前是德英基金会的策展学者。 缓存在 / Being Theoria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展览日期 2022年10月18日至12月4日 展览地址 浙江美术馆、杭州博物馆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馆共同发起、联合创办的重大国际性展览项目,自2013年首届开展至今,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当代纤维艺术展览项目。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这是经“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3)、“我织我在”(2016)和“无界之归”(2019)三届洗礼后的延续与发展。经由来自纤维本体给予的感知,本届策展团队试图提出一种对“艺术”本体的重新定义和理解,直面疫情年代“延缓”的生存常态。 🔗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正式开展 🔗 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介绍 温馨提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参与线下活动的观众需出示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描并出示场所码。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配合! ...

本文转载自“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公众号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 “守正创新——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导言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两座高峰,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方式和智慧。正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守正创新——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将邀请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张之益研究员团队执讲,旨在立足于“坚定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基于“新文科”语境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野与方法论,从科技与艺术交叉融合的不同视角出发,大线条地勾勒出由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共同支撑的时代艺术演化发展的多维图景,拓展艺术与科技交叉研究及融合实践的多元视野。 第一期讲座信息 主讲人  张之益  主持人  高世强  讲座时间  2022年11月05日(星期六) 18:30-20:30  讲座地点  南山校区 学术报告厅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院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内容提要 随着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全面深入发展,未来我们将由数字化时代进一步跨越到数据化时代:如何顺应这种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潮流,将文化、艺术不仅通过存储与传播载体的深度数字化转变,更通过内容创作与生产方式的深度数据化转变来进行价值的转换与增值,从而实现文化、艺术形态由信息向数据的转换,并最终实现文化、艺术资源向内容数据资产的转换,这对于促进人类文化、艺术多维度的实践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讲座将基于数据化时代发展语境,进一步探讨数字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未来机遇,并从提升数字艺术的技术生产力观点出发,重点介绍文化数据智能技术、行为感知技术、立体引擎实时交互技术、超大数据工程3D打印技术等前沿文化科技的研发创新与实践应用,为重新理解数字艺术的时代价值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主讲人  张之益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曾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九届“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奖”、国家广电总局“2008年度国产动画电影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级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为虚拟视觉技术美学及计算机视觉影像技术的研发与创作应用。先后主持了国家动漫工程核心技术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化部专项课题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及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由其执导或监制创作的计算机影像艺术作品曾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连续三届的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动画片奖、韩国釜山3D影视节亚洲杰出制作奖、法国电影节优秀奖等。 主持人  高世强 中国美术学院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导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主任。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情境雕塑、装置及实验影像创作和研究。本世纪初,研创及教学方向逐渐聚焦于活动影像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和创作。 * 防疫规则: 参加人员请全程佩戴口罩并间隔就坐。 ...

 "NEVERMIND THE WEB3,  HERE'S THE P2P!"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总召集人 黄孙权 学术委员会 高世名、闵罕、姚大钧、黄孙权、陈界仁、刘怿斯、周蓬岸 城市论坛召集人 旧金山:刘怿斯、Homin Luo 上海:毕昕、曹佳敏 北京:叶甫纳 杭州:bAn成品 武汉:子杰、Bruce、Tony 台北:李佳霖 香港:子木 场地支持 Internet Archive、平行所、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工作团队 崔雨、房梓、张述轩、宋健骅、杨弘毅、汤睿沄、郑叶颖、张铎瀚、孙彬发、朱颜、蔡泽锐、徐雨姗、 汤秋雨、袁孟如、边子晟、王思云、马雅、张钰彬、任柄霖 视觉设计 崔雨、郑叶颖 引言 文 / 黄孙权 教授 网络社会研究所召集举办的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包括“网络化的力量”(2016),“与列斐伏尔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与日常生活批判”(2017),“智慧都市网络”(2018),“网民21:超越个人账户”(2019),“实践智慧之网”(2020)和”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2021)。六年里,网络社会年会汇集了全球专家学者和行动者,形成独特的批判与行动的学术生态网络。一直以来,每届都有指向性的实践智慧思考,非是抽象普遍化却常常失去行动与关爱的理论交谈。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以“Never Mind the Web3, Here’s the P2P”为题,企图重访信息技术史上最有社会性的技术启发——P2P(Peer to peer)。这挑衅的命题,源于我们对Web3发展与通证化万物(tokenized everything)发展的关心。P2P是一种网络技术和网络拓扑结构,至今已发展出赛博空间中各种兴趣社群;著作权和学术生产的共享精神及其伦理的复杂辩论;合作经济的形态等等。如今,Web3正以先进姿态将技术金融连结上个人价值,同时也将六零年代的“接通,调谐,脱离”(Turn on, tune in, drop out)这种自我精神启蒙和反体制的姿态,进化成高强度自由主义式的个体投资动力:全下(all in)和从大公司跳槽(drop out)。在近60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历史里,人们使用个人电脑与网络,是为了沟通、连结,独立而能彼此合作,演变至今却让人们对技术需求高于对彼此需求,信任程式码治理而非社会协调。如MIT科技社会教授 Sherry Turke 所说:人们离机器越近,人们离彼此就越远,科技让人们在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P2P采取的技术策略、伦理及其联邦化(federalization)的理想与 Web3 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蓝图显然不同。P2P是小社群广连结,轻量级的共产;而Web3则希望一切都能货币化(是的,这是最终目的),因此昂贵复杂,层层依赖,失败率更高,更耗能。相较于个体隐藏在匿名与安全背后永不断线、持续分心,被化为物或者一串哈希数值的近似物的状态,可供彼此浏览、暂停和即时取用;我们更关心个体间的关系,人们如何聚集,群体间的交流如何产生。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Web3议程似乎缺乏对于从世纪交替以来自由软体、独立媒体运动、政府开放资料、数字民主化城市、参与式预算、创意公众授权(creative commons)等丰富的经验的传承,如果少了民主数字技术运动曾带来社会变革的成果与愿景,社会将成为新技术自身的进化,替代了人类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构想。对维讷(Norbert Wiener,1894—1964)控制论有意思的质询并非针对他本人,而是人如机器这个机械与生物的类比论,信息传递与回馈要解决的震颠难题,却怪异成为控制社会的立法政体,导致了技术发展论者一心想着机器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机器能为人类做什么。这难道不正是对今天Web3发展的质问? 回顾历史上P2P技术文化所产生广泛效用与意义,例如1999年Napster创立后,当时美国大学校园的网络流量有70─90%是使用P2P的。2000年反全球化运动高峰之际,独立媒体的全球网络节点与参与原则,其透过RSS技术将全球120个城市站点汇整到西雅图站点,以“民众-城市-全球”的形式由下而上地打造的人民新闻通讯社成为了草根化流动空间的典范。这是Web2时代我们非常熟悉的场景。如今Web3展示是翻新的旧技术,修辞性地将去中心与自由交易包装成“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终答案,真的如此吗?以音乐产业为例,音乐创作者的确因为P2P或者串流服务收入大减,但每年唱片公司仍透过串流服务赚取大比财富,每年约142亿美元的收入,在Spotify听一首歌,音乐人仍只有不到一美分的酬劳。将创作者的作品价值绑定是答案,透过区块链、加密货币、NFT来贩售,还是应追究音乐发行与唱片公司与音乐人收益分配的问题?一本书或文章,要透过Writing NFTs来保存贩售,还是应该让世界有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若真心期望改变目前的政治经济结构,那反托拉斯法不是更有效?Web3的前途能绕开电信基础设施正垄断掌握于全球少数国家与企业之吗?一切为了更快速自由交换“交换能力”的技术想象,不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运作原则吗? 这些问题恐怕都没有立即的答案。这是本届年会通过青年学者发表,七个城市论坛组织,召集各领域的主题演讲者,共同探寻P2P技术社会性内涵所构成的丰富社群文化的原因。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不同空间的正文与脉络”(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的结语处留下了一句箴言:若文明中无船,则梦幻枯竭,间谍活动取代探险,而警察取代海盗。未来,我們要以程序取代社会协商与冲突,以财产证明取代公共财吗? 关于城市论坛 计算机脱离纯粹计算的功能,成为增益人们智慧,相互沟通与跨学科合作,始于六零年代,就在几乎五英里半的圆圈范围之内,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半岛区域上,有史丹佛研究院的 Douglas Engelbart 主导的人类知识增益研究中心(Augmented Human Intellect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