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BORROWING SALT FROM NETWORK NEIGHBORS:  GLOBAL TECHNOLOGIES AND LOCAL PRACTICES IN THE WEB 3 ERA 召集人 子杰、Bruce、Tony 主持人 Tony 与会嘉宾 胡鹏程、覃岛、Tony、Bruce、Weiwei(徐子薇)、子杰、jojo 回应人 周蓬岸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6日 14:00 线下参会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364号武汉PFS(派对朋友的飞船) ZOOM参会 821 4304 6021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Youtube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下二维码或访问以下链接参会提问: https://app.sli.do/event/ohPJJBQThazmvB75qXxj9z 引言 跟人借盐似乎是另一种类似于上门通渠修水管的表达,连接邻居的网络就像管渠交叉一样把声色情意传递。以往的叙述里,在网络上问邻居借点什么是一种舍近求远的方式:因为发送者的信息需要先到达(可能远在另一个城市甚至对跖点的异域的)服务器,再由服务器传送到接收者手上;身体和身体的焦虑关系在远和近的恍惚变化里存有了一份浪漫。而在web3.0的描述里,这种曲折被去中心的各个节点间的联络所替代,信息不用经由中心分发,邻居和邻居之间、盐和邻居之间、盐和盐之间形成各式各样的网络,四通八达。 这个连接是否一定需要实时参与到全球网络里去,或者说是“敲击鼠标”还是敲门?全球化网络和技术怎么影响盐的口感和我们的口舌之欲?怎么延续或创造这身体和身体的浪漫,连承载浪漫的器具都独一无二,或光滑粘手或突点糙粝或褶皱密致?借了是不是一定要还?还点别的可以吗?这个社区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不回答。并邀请了做数字榫卯的胡鹏程、做录像带档案整理研究的覃岛、《二十面体》的编辑tony、喜欢研究技术之政治的Bruce、玩转空间与产品设计的weiwei、通过印刷方便知识流动的子杰和DIY艺术的jojo等朋友一同参与网络社会年会的这次武汉圆桌,线下敲开门面对面聊天谈话,分享各自的工作。 关键词:#本地、#DIY、#适当技术 参考书目 《全球概览》、《地图不是疆域》、《making room: culture production in occupied space》、《utopia drive: a road trip through american’s most radical idea》、《communes in counter culture》《A City is not a Computer》、《技术垄断》(Technopoly) … 与会嘉宾 👈 胡鹏程 离网零碳居住实践者,数字榫卯创始人。2011年在西藏无人河谷开始用earthbag实践零碳住宅,探索现代离网居住和自建住宅的可能。2014年回武汉创立PFS(派对朋友的飞船)和数字榫卯科技,旨在为都市青年提供更多生活灵感和未来的零碳生活方式。 🔍 工作项目: 🔗 隼舍计划:利用数字榫卯的房屋套件在中国各保护区搭建工作站提供给野外科研工作人群,并以此获得进入许可,让普通市民在参与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获得机会,进入真正的人类更少打扰的原始地带。PARKLIFE: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跟各类艺术家合作利用数字工具降低制作成本,分解重组作品在本地加工,并变成青少年可以参与的共建课程在城市绿地上实施,实现现代城市居民在公共地带的建造权利。🔗 大角怪:10平方青年自建房计划,用数字工具和本地迷你房屋套件工厂,实现青年可以用2年的正常房租负担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屋。 👈 覃岛 覃岛,广西柳州北部山区人,现居广州,论电影院的创建者和运营者。 🔍 工作项目: 🔗 论电影院的第一场放映:黑白有声的🔗 论录像厅:工厂衰败与晚会绚烂,下岗初潮中的舞步与歌声 👈 Tony Tony是一位译者以及编辑。他因参与翻译弗雷德·特纳著的《数字乌托邦》而开始关注网络空间背后的政治与文化议题。2021年,Tony和朋友们发起了“重返全球概览现场”主题工作坊,借由《全球概览》这本书,追溯和发掘构筑当今网络空间的各种思想之来源。其后亦将工作坊期间的成果结集出版,做了《地图不是疆域》一书。 🔍工作项目: 《数字乌托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632268/ “重返全球概览主题工作坊🔗 https://app.milanote.com/1LhrJH1m2yUz8Z?p=B1xDtcxyqeZ 🔗《地图不是疆域》 👈 Bruce Bruce是一位策划人与研究者。他的实践主要围绕着具身性经验、技术的媒介化,以及另类的组织与生产模式等议题展开。近年来,他尤其关心技术的发展如何改变了关于世界的叙事,并试图重新组织提问,讨论技术背后的政治性以及代码的律法性。 🔍 工作项目: 真读会 🔗 https://www.notion.so/050baa12be994aeb836c519c3cb24e55🔗「去中心化与技术治理」工作坊《提问技术》🔗 https://issuu.com/bruceding/docs/_____questioning_technology 👈...

11月7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静安区委、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党课《辅德里》巡讲活动”启动。巡讲活动以党史专家辅导、主创人员分享、现场观众互动与《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观摩相结合,该活动计划在上海和全国部分城市巡讲至明年。 《辅德里》——“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静安出品、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以中共二大召开、首部党章诞生为主要脉络,追溯百年前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一大批满怀革命理想的“90后”,用青春、信仰、牺牲点燃静安这片热土,照亮历史的天空。《辅德里》以当代视听语言,呈现了革命先驱者可敬可爱的生动形象、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在上海驻演、全国巡演33场次,进社区演出14场次,被社会各界誉为“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制作,高清戏剧影像由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总导演,青年教师马原驰担任导演,共同带领MSG(Media Scenography Group,由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产学研组织)主创设计团队完成拍摄及影片制作。 折页设计:李琰 党史专家、社会学家和各大媒体好评如潮。“一堂‘入眼、入耳、入心’的精品文艺党课,吸引了全国各地年轻人纷至沓来”,“如何写下“党的诞生故事”重要篇章?《辅德里》这部充满青春时尚气息的作品,是对新时代红色IP传播的成功探索”,“舞台上的所有人随着旋律成了一尊洁白的大理石雕塑,将信仰、信念、信心凝固在我们心中”。“《辅德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而且看到了情怀——包括夫妻、母子、父子的人性情怀,这种情怀又被放之于伟大的事业中,被放之于党性的光芒中”,“这部作品,打破了红色题材的固有叙事模式,带领观众走进了一段发生在100年前上海的真实历史”,“《辅德里》是上海最近几年红色题材创作当中又一部极具时代感、创新意识的力作”。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巡讲活动启动仪式 从左至右: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郭俊、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亮金、上海市静安区一级巡视员姜鸣、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闵罕出席、参与了本次启动仪式。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预告  宣传片剪辑:欧阳浩铭 《辅德里》高清电影媒体导览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编剧、《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导演马原驰做媒体导览介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我是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编剧及高清戏剧影像导演马原驰。 2020年7月1日,我们团队第一次到上海静安区辅德里,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了解了党章诞生与守护的故事。在制作人李东老师和总叙事、导演牟森老师的带领下,去年的4月24日,舞台剧《辅德里》首演。6月,演出回到上海大宁剧院,高清电影同时开机拍摄。7月2号,电影杀青。又经过一年的后期工作,今天终于公开放映。 高清电影的创制工作是与演出同期开始的。在项目之初,制作人李东老师就提出了五星计划:一部演出、一次展览、一部影片、一本书和一系列红色市集。 所以这部影片不仅是对演出的记录,它有着独立的作品性,它和演出互为整体,与其他各部分共同支撑起整个计划。在剧目首演之后,我们电影的导演团队投入了一个多月密集的案头工作,为这部影片设计了详细的分镜方案。 作为使用现场摄录方式制作的剧场电影作品,在分镜创作开始前,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课题: 首先,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是围绕着党章的诞生与守护,呈现党章的创制者、见证者和守护者。像演出的Slogan写到的那样,一百年前的90后,他们寻找出路,他们承担使命,他们经历爱情。总叙事、总导演牟森老师提出过这部剧的视觉主导动机:奋不顾身。在演出中,演员们的身体同时有着雕塑性和速度感,生猛锐利。那么在影像中,这种奋不顾身如何能进一步凸显,如何将空间中的身体的运动转译成镜头中光的运动,这是这部影片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辅德里》的文本创作采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和主导动机的方法,由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一共四个主导动机:生死相依、生离死别、生命不止和生生不息。在演出中,音乐是第一媒介,戏剧和音乐,交织纽结,生死与共。那么,如何能将演出中强大的音乐力量继承到镜头的画面序列之内,如何使其构成一个紧密且精密的声画织体,这是我们这部影片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这两个课题,我们定下了大特写、快镜头、强节奏的影片调性及拍摄原则。对于现场摄录的剧场电影,这实际上提高了制作的难度和技术要求。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团队上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6月24号,针对高清影像的拍摄,演员与团队工作人员在镜头前专门走位对光,我们逐一重修了灯光Cue点。在声音采录上,针对大宁剧院的声场环境,声音团队布设了专门的录制方案。从6月25号到27号,影片共进行了5场摄制,每一次的拍摄,都是摄影师、导播团队、各技术部门同演员们的一次排演磨合。最终影片的画面素材,以27号最后一场摄录为主,以其余4场摄录画面补充。经过最终剪辑,现在影片内共有镜头3000余个,这个数字是其他同类型影片的2-3倍,平均镜头长度仅2.3秒。 在首演后的研讨会上,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的高世名院长曾点评剧目的前半段,他说:“革命是一个快镜头。”如果说在演出中,快镜头还是个比喻,在高清电影中,希望各位老师能感受到这些镜头的速度与力度。我们希望,这些镜头能如刀片,划开时间的迷雾。记得在做戏剧编剧的时候,作为名一百年后的90后,我们阅读史料,曾有感于百年前同龄人的爱情与斗争,羁绊与理想。那么,我们希望,现在这一系列的革命快镜头,能使大家迫近那个仍在回响的历史现场,在蒙太奇的间隙之中,我们能窥见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神采飞扬。 2021,建党百年。2022,党章百年。最后感谢静安区领导能在如此珍贵的一个时刻,给予我们一个如此珍贵的命运礼物。 高清电影分镜表 《辅德里》筹备过程 视频剪辑:欧阳浩铭 《辅德里》首演剧照 摄影师:朱朝晖 摄影师:王犁 《辅德里》拍摄花絮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高清戏剧电影录制主创与工作人员 指导单位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出品单位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 制作单位 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制作人:李东 沈璐珺 总叙事/总导演:牟森 总顾问:李琮洲 导演:马原驰 执行制作:邓然 分镜设计:人青 徐弋洲 谌文君 欧阳浩铭 摄影指导:徐弋洲 人青 谌文君 欧阳浩铭 赵炟 场记:张立国 统筹:梅悦子 张立国 技术主管:潘家玮 技术统筹:彭东晖 摄像统筹:曹勇 导播:张旻 技术支持 :吴龙凤 王伟正 吴明辉 朱连欣 范书兵 摄像:曹家发 曹磊 陈锦锋 杨永圣 赵贝贝 杨庆金 剪辑:马原驰 欧阳浩铭 调色:赵炟 录音工程:陈伽齐 录音助理:刘荣 技术支持:王鑫 小提琴:韩炫聪 上海林腾录音棚      南京海笑录音棚     声音后期制作总监:孙宁 混录师:刘芳志 同期/对白编辑:胡钧博 音乐编辑:王乐瞳 黄芷若 技术支持:陈云 黄翡 字幕翻译:田弘毅 ...

列岛·影像志 短歌 | 石塘2022 IMAGE: A GRAIN OF SHITANG 2022 TANKA-SHITANG 202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开幕时间  2022年11月08日12:30  展览时间  2022年11月08日—11月30日8:30—17:3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南山校区原拉姆咖啡旁 学术主持  牟森 教学团队  朱朝晖 梅悦子 摄影导师  朱朝晖  助教团队  冀宇凡 钱依琳 陈思帆 林红柳 策展团队  高泓烨 欧阳可心 钱依琳 林红柳 梅悦子 展览统筹  钱依琳 展览设计  梅悦子 高泓烨  平面设计  梅悦子 欧阳可心  VR影像  编导  朱朝晖 摄影  朱朝晖 陈思帆 林红柳 剪辑  朱朝晖 陈思帆 制作  陈思帆 技术顾问  马原驰 视频剪辑  林红柳 |课程介绍| “列岛·影像志”项目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长期的社会实践项目之一。此次展览聚焦于台州石塘镇,以不同家庭背景、各种职业和年龄层的市民的真实故事为整体叙事背景,形成列岛群像,以纪实摄影手段呈现,从而展开列岛的家庭变迁图景,演化社会进程。通过拍摄、编辑、制作,全流程参与并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拍摄项目。 列岛·影像志 短歌|石塘2022作品视频 | 剪辑 林红柳 |前言| 企图心与副产品 文|牟森 社会实践课程是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规定动作。时间段在基础部一年级之后,二年级进入二级学院的第一个学期。 媒介展演系的社会实践课程本着项目化、品牌化、主题化、序列化和系列化的原则,选择纪实摄影作为媒介手段,特邀资深图片编辑和摄影家朱朝晖为媒介导师,以“列岛·影像志”为总题目,以国土东南沿海岛屿为课程实践区域。 2022年,列岛·影像志课程进入第四年。初章:石浦2019、诗篇:嵊泗2020、别传:杭州2021,今次是短歌:石塘2022。四年来,朱朝晖老师倾情投入、倾尽全力、倾囊相授,参与过实践课程的同学已经有165人,共举办了四次汇报展。 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对象世界是核心,也有三:社会现场、媒介源流和作品受众。三周课程和一次展览要把这三个对象世界融为一炉。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共处。朝晖老师为本次课程和展览设置的结构是致敬经典。生活——致敬布列松、生产——致敬萨尔加多、生命——致敬桑德、生存——致敬贝歇夫妇。 今次,朝晖老师加入了VR影像板块。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分创作,第一直觉反应是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得知这一部分还没有命名,我建议为生态——致敬卢米埃尔兄弟。从此,VR影像将导入我们的课程系统。我称朝晖老师为“VR影像之父”。 媒介展演系核心课程叙事工程有两个构造:巨构和剧集。巨构展示连接,剧集呈现连续。“列岛·影像志”作为长期项目式课程,既是存在志,是剧集式的巨构,展示变中的不变;又是编年史,是巨构式的剧集,呈现不变中的变。 叙事作为服务,媒介作为手段。伟大作品都是伟大目标的副产品。列岛·影像志课程有明确的企图心和清晰的服务目标:记录国土东南沿海岛屿的“情感结构”。 “情感结构”是雷蒙德·威廉斯著作《漫长的革命》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情感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在某个特定时期里稳定而明确的结构性存在。 四年的列岛·影像志教学,165位同学的纪实摄影实践,成千上万张图片创作。是艺术的,也是社会的。是瞬间的,亦是标本的。是地理的,更是地质的。  天空和海洋、街道和房屋。无论风吹日晒,无论变迁重建。千年累积,百年如常。那些面容,那些脸庞。无论悲苦,无论安详。一如既往,地老天荒。 |作品海报| 海报图片摄影 袁菁檑、邢鉴文、常坤、齐朗惜、张芝彦 郑昕晏、翟欣欣、欧阳可心、高泓烨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1级大二本科生 汪洋 郑昕晏 梅淑琦 邓斯琪 杨奕雯 周诗雨 黄钰涵 袁菁檑 黄佳钰 刘依畅 阳邵华 张芝彦 李彦瑾 林萌萌 黄意迪 乔婧辰 王异同 常坤 邢鉴文 曾筱悦 齐朗惜 翟欣欣 丁明阳 龙定杰 林佳钰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 钱依琳 林红柳 欧阳可心 陈思帆 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欧阳浩铭 屈琬莹 冀宇凡 曹近桐 高泓烨 |特邀导师介绍| 朱朝晖 出版制作人,前媒体从业者,非职业摄影师读库执行主编 小众社创始合伙人 鼓楼西剧场视觉顾问 个人摄影展:《旁观》(2017);《如是我见》(2018)。 |展览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制作单位  乘岭装饰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杭州灵泽广告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夏商周 蔡可成 张佳乐 张晨 朱沈钰 韩媛 杜润凡 ...

ICAST Reflect 06|策展工作坊系列 在物质感知的网络中 主讲人 富源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4日(周五)13: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976-651-475 主讲人简介 富源是一名策展人和作者,研究兴趣集中于行为表演、影像等非传统媒介的生产机制和再现政治。2019—2022年作为创始艺术总监开启美凯龙中心的筹备和开馆工作。2016—2019年联合创立和运营非营利艺术空间Salt Projects,为青年艺术家和从业者提供实践和交流的场所。她的策展实践曾获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柏林高尔基剧院、亚洲协会、日本基金会、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富源也是双语数字出版平台《黑齿》杂志的创刊主编,以及Artforum, ARTnews,BOMB,Flash Art,frieze, New York Times,Yishu等艺术杂志的撰稿人。目前是德英基金会的策展学者。 讲座简介 这次分享将以我近期策划的张怡(Patty Chang)与童文敏的双个展、群展“大象出走”等展览为契机,发掘展览对于建立、更新物质和感知网络的能力,同时探讨展览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此外,我也希望就策展实践中的不同维度,例如展示、写作、诠释、理论、传播等方面,做出具体的、个人性的策略性回应。 🔗 童文敏个展“从南到北” 🔗 张怡个展“我们都是母亲”  黑齿杂志(http://www.heichimagazin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