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ul 展览预告|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艺术家推介计划首展:PARTY AFTER PARTY
展期: 2023.6.21-2023.7.18 开幕时间: 2023.6.21 16:30 地址: 西湖区龙坞镇孵鸡湾38号白桦林现木艺术空间 学 术 主 持 李 凯 生总 策 划 闵 罕 策 展 人 吕 一 诺 詹 成 哲展 览 执 行徐 健艺 术 家 陈 子 健 / 范 献 鑫 / 郭 雨 嘉 / 胡 境 铄 / 刘...
展期: 2023.6.21-2023.7.18 开幕时间: 2023.6.21 16:30 地址: 西湖区龙坞镇孵鸡湾38号白桦林现木艺术空间 学 术 主 持 李 凯 生总 策 划 闵 罕 策 展 人 吕 一 诺 詹 成 哲展 览 执 行徐 健艺 术 家 陈 子 健 / 范 献 鑫 / 郭 雨 嘉 / 胡 境 铄 / 刘...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人间》:作为一种知识工作方式的“人文”——重读“汤英伸案”报道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李娜 主持人 唐晓林 时间 2023年6月19日(周一) 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408 线上参与方式 腾讯会议:416-861-466 # 讲座简介 # 《人间》杂志(1985–1989)是中国台湾作家陈映真创办于台湾工商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摄影报道杂志,也是人文知识思想介入社会变革的一个里程碑。1983年,陈映真对友人说:“我们来办一份‘人’的杂志!”在自己的文学写作和文学接受都正炽热之时,他搁置为太多人期待的《山路》《华盛顿大楼》小说系列,投入几乎占据了他全部时间与精力的《人间》杂志,其意在为进入前所未有的富裕也面临诸多现代化“代价”、现代化问题的台湾社会,探索“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丰富关系”的道路。 本次讲座将以《人间》杂志对1986年初发生的“汤英伸”案件的追踪报道为例,考察文本内外,具体分析陈映真和《人间》同仁如何将追踪报道和众多文化人士、青年学生参与的“汤英伸救援”行动,发展成为一场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同时在其中磨练、奠定了《人间》涵育青年主体的意识和方式。作为知识工作方式的《人间》“人文”,对我们今天思考现代“自我”的充实、文艺活动与社会现实的连接,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主讲人 # 李娜,河南焦作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台湾文学。著有《林班歌 部落志》《舞鹤创作与台湾现代性的曲折》;整理编辑《无悔:陈明忠回忆录》,编有《20世纪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资料集》《重读李准》等。 近期发表《李双双:从更深的土里“泼辣”出来——试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型妇女”的一种生成史》《成为/不成为“台湾的崔承喜”:重读吕赫若〈山川草木〉》等。 # 主持人 # 唐晓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从事策展研究与实践。曾在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和亚际书院《人间思想》编辑部工作。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艺术新闻/中文版》 在2023年联合开启交流共学项目“向山学园”。 “向山学园”是《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的启动项目,该项目将贯穿2023全年,聚焦当下人类与万物共同面对的生态与环境议题,以公开招募的形式向中国各大高校在读的艺术创作者征集作品提案。经由艺术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与传播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团的评选,入选者将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活跃于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以及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思想家与科学家担任的“共学导师”一起,在2023年9月21日-9月23日期间展开为期3天的共学体验,包含一系列交流、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这期间的共学所得与随之完善的作品提案将由《艺术新闻/中文版》进行主题专辑出版。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极端气候,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资源耗竭,能源短缺,垃圾成灾,环境污染……我们生存的这颗行星的气候与生态系统正在经受剧烈改变,艺术何为?如何从我们自身的在地经验出发,展开对生态环境的体察与关照,加入可持续发展的对话?如何将历史和文化范畴的自然观,以及生态思想的新进展,转化为当下的艺术创作、建筑设计与策展实践的理念与方法,探索回应当前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途径?如何以前沿的科技创新优化系统性生态问题,并结合创作转化为研究性与社会性的实践,建立更善意的人类世未来?如何超越人类中心的艺术观,建立跨越学科和物种边界的知识网络与行动力,理解和解决我们共同面对的环境与生态危机? 为了回应与求解以上问题,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艺术新闻/中文版》联合发起交流共学项目“向山学园”,力图根植于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环境,启发和自然联结合作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思想。 “向山学园”所回往之“山”,既是本次共学项目的活动现场——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随自然而变、面山而营,聚合杭州山水地貌与物种多样性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也指向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山,乃至作为自然与生命母体的山。“向山”寓意着对于山之精神价值的向往与重新理解,也是对于自然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新思考与再出发。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景观 “向山学园”旨在植根本地自然与环境、文化与历史,并联结国际艺术与生态学前沿领域的思想与实践,创造一个结合创作、研究、讨论、田野经验等与自然合作的新型的“学园”式共学方式。6位“共学导师”包括:当代艺术与生态学交叉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创意生态中心主任T. J.迪莫斯(T. J. Demos)教授 ;“普遍生态学”项目发起人、伦敦蛇形美术馆生态策略顾问、全球最活跃的生态艺术项目策展人之一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专注于中国传统自然观研究与山水画创作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教授;进化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云鹏教授;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投身于生态艺术教育,展开创作实践,并参与了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国际艺术大展的艺术家郑波;致力于建筑创新性项目、可持续生态材料研究与建筑教学,主持设计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并获得当年“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一等奖的纽约Link-Arc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陆轶辰。他们将与全国各地而来的学子一同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营造共学、共建、共生的“学园”。 “向山学园”如同一个有机的实验田,而非传统的课堂或实验室,通过高密度、生动灵变的课程与活动安排,在汇集山水造化与物种生态的多样性交流空间中,激发感知与识见,使未来的艺术创作者重新思考自然与社会,地方与全球,当代与历史等多重联系,并走向更开放和多元的发展路径,孕生新的启示与创造。 “向山学园”的发起,基于中国美术学院与《艺术新闻/中文版》对于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长期关注、思考与行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建筑师王澍的设计关注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于当下现实。近年中国美术学院发起过多次立足于生态艺术实践与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与创作计划,其学报《新美术》曾在2018年发起专刊,提出以“善良人类世之生态实践”面对全球性生态问题并于中外思想和艺术实践中求解;“唐诗之路”、“宋韵今辉”等研究与展览项目亦寻求在历史的自然观中发现当代路径。 《艺术新闻/中文版》近年来密切关注艺术界对于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回应,策划了一系列出版物、论坛以及展览。先后出版有《生态告急,艺术何为》、《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再利用、更新、再循环——中国的新建筑如何植根现实活化传统》、《蘑菇之语:编织汇聚艺术与科学的生命互联》等多期封面专题报道,发起主题论坛“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一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并策划关注物种多样性的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昆明当代美术馆,2022)。 “向山学园”的组织与推进,也有赖于在中国各大艺术院校从事可持续教育与研究、投身当代艺术创作与策展、以及通过媒体促进生态艺术发声的评审团成员的长期投入与耕耘,评审团成员包括: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副馆长张春艳,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生态艺术特色工作室导师靳立鹏,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生态艺术研究者陆思培,策展人与艺术研究者魏颖与申舶良5位初审评委;“水系计划”发起人、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参展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陈晓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PILLS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王子耕,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卢杰教授,以及《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6位终审评委。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 参与资格 1. 参与者为中国内地各大高校目前在读的艺术创作者(含应届毕业生),专业背景不限; 2. 参与者须提交本人未发表的创作计划,媒介不限,聚焦于生态与环境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过程性与生发性; 3. 参选提案为投稿人之原创,未侵犯任何他人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肖像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参选提案必须尊重中国国情,不得违反现行相关法律法规。 提案构成 1. 创作计划的详细方案,包含主题概念陈述,研究与实施计划的文字描述、示意图片、相关素材和参考资料等; 2. 申请者的简历,包含有效的联系方式; 3. 本人过往电子版作品集; 4. 身份证扫描件。 (以上材料以PDF格式提交) 提交方式 即日起至2023年8月15日北京时间中午12:00将材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邮箱:seeds2023@modernmedia.com.cn,邮件标题请注明“向山学园2023+提案人姓名+学校名称”。 入选者将获得 1. 9月21日-9月23日在杭州3天“向山学园”活动期间的全部差旅与食宿支持; 2. 与相关领域重要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思想家与科学家深度交流与学习,完善作品提案的共学环境; 3. 完善的作品提案在《艺术新闻/中文版》项目主题专辑中的出版呈现。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之“向山学园”交流共学项目 导师介绍 T.J. 迪莫斯(T.J. Demos) 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系教授,创意生态中心主任。他发表过大量探讨当代艺术、全球政治和生态学之交会的著述,聚焦于艺术实践如何开启挑战主流社会、政治和经济惯例的创新性、实验性策略。主要著作包括:《激进未来主义:有关崩溃、时间政治与将来正义的生态学》(2023)、《反人类世:今日视觉文化与环境》(2017)、《去殖民化自然:当代艺术与生态政治》(2016)、《移民影像:全球危机中的纪录片艺术与政治》(2013)、《回归后殖民地:当代艺术中的殖民主义幽灵》(2013)等。策划展览“自然权利:美洲艺术与生态”(诺丁汉当代美术馆,2015)与系列放映“幽灵:萦绕不散的电影政治”(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2014)。目前担任《Third Text》编委会和《Grey Room》顾问委员会成员。2018至2020年,他与创意生态中心发起“世界末日之后”系列研究、艺术展览及出版项目,致力于探讨“世界末日之后会发生什么”、“如何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中培育社会公正的未来”等问题。 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 活跃于艺术、生态学和系统交叉领域的策展人。曾在伦敦蛇形美术馆发起“普遍生态学”项目,并担任该馆生态策略顾问至今。曾策划荣获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立陶宛国家馆主题展“太阳与海洋(小船坞)”(2019),近年参与策划的项目包括以跨物种意识和智慧为主题的系列研究与文化节“一条鱼心灵中的圆形”(与Filipa Ramos合作,2018年至今)、第8届加尔代纳双年展“人人”(2022)与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2020-2021)。近期出版的作品包括《小栖居》(与Fernando García-Dory 合著,2020-2022)、《超过人类》(与Andrés Jaque和Marina Otero Verzier合著)和《植物之性》(2019)。 张捷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美术学学科建设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所长、《新美术》杂志编委,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文旅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西泠印社社员。196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获学士学位。先后攻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赵云鹏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浙江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NSII大学植物网联盟负责人、Plant Diversity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银杏等孑遗植物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利用IT/BT融合技术和生态基因组大数据,构建了样本库-活体库-数据库三库合一的银杏基因库,并利用公众科学模式,构建了大学校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郑波 艺术家,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视觉文化研究博士。曾于2010年至2013年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此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并发起研究实践团体“万物实践社”。郑波是一位白族裔生态酷儿艺术家。透过绘画、舞蹈、影像,他尝试重启人类与植物在美学、情感、政治层面的亲缘。郑波认为,艺术并非由人类创造,而源于万物生机。郑波促生野性的园子、生长的文字、亲生命性的影像、生态大同的聚集。郑波的生态艺术实践标志著正在萌发的、超越国界的地球原住性。曾在柏林格罗皮乌斯美术馆举办个展“万物社”(2021),参与的重要群展包括威尼斯双年展(2022)、悉尼双年展(2022)、利物浦双年展(2021)、横滨三年展(2020)、欧洲宣言展(2018)、台北双年展(2018)、上海双年展(2016)等。其作品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洛杉矶汉默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陆轶辰 Link-Arc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于耶鲁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2012年在纽约创立Lin-Arc建筑事务所,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建成的文化与教育类建筑作品。现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建筑学院、美国雪城大学任客座教授。其实践作品受建筑界、学界广泛认可,曾获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2015年度 “全球设计先锋”,2016中国建筑师协会建筑创作奖金奖、2019与2022年度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2022年度美国AIA注册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设计奖等国内外权威设计奖项。陆轶辰的实践涵盖了各种尺度的创新性项目,也致力于对可持续生态材料的研究。2015年,陆轶辰主持设计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作为第一个以独立自建馆形式参与在海外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获得了当年的“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一等奖,为国家赢得了国际声誉。2022年,其装置“反方向的构筑”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中展出,打造了一个区别于传统人为建造方式的隐藏生态系统,获得了该年度深港双年展的学委会奖与公众奖。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之“向山学园”交流共学项目 提案初审评委介绍 张春艳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副馆长,设计学博士。曾策划“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展”、“迁徙的包豪斯”等展览,所策划项目曾多次获评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全国优秀项目,以及IF、德国设计奖,并应慕尼黑大学、包豪斯博物馆、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等邀请在多个国际学术论坛作学术报告,主持发表《设计再出发——设计学科国际发展通报》等多本著作及多篇中英文论文。 “大地之歌”、“特写”的策展行动编织起了以生态为底色的艺术设计的“工作网络”,不仅用数百个实践案例建立起首个全国性的文献库,还组织起百余个富有建设性的“未来提案”。《设计学科国际发展通报》则通过与国际机构合作,基于大数据系统调查分析了可持续设计等学科交叉方向的国际前沿动向。 靳立鹏 博士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生态艺术特色工作室导师。 靳立鹏也是川美“愈园计划”生态艺术教学项目发起人,川美社区堆肥生态艺术中心负责人,国际生态艺术家目录(The Ecoartist-list)成员,全球生态教育联盟顾问。出版专著有《生态艺术》。目前进行生态艺术的创作、研究和教学,致力于通过持续在地的生态艺术行动实现生态、教育与文化的整体疗愈,形塑照顾地球生态系统的未来大学。靳立鹏曾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宁波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在英国、意大利、韩国、中国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和天津等地参加群展。曾参与策划“DLAF2018复归——重庆第二届国际现场艺术节”,2019年“未来·世界·花园”重庆南川黎香湖生态艺术季,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活动。 陆思培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博士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学院,围绕公共议题及社会介入实践展开教学、写作和策划。 近期项目: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1-#4,回顾策划统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3);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3“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之“穿针引线”,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1-2022),关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的参与式艺术,目前以展览、出版、放映、工作坊等形式长期展开;生态艺术实践档案库(ecoartasia.net,香港城市大学,2019-2020)梳理实践者创作档案并进行深入访谈;与社区实验室共同发起“熟荒地”,关注在农村地区的跨学科艺术实践。 文章见于《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The Future of Museum and Gallery...
第二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获奖作品展于2023年6月9日—6月21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在6月9日举行的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上已揭晓最终获奖名次。 2022年,第二届学院奖共收到来自全世界各高校研究生提交的近150件作品。经评委会评选,最终确定了16件获奖作品。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研究生陈欣、张倍瑜、汪嘉欣、张砚墨分别获得了本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的学院奖、创新奖、新星奖、新星奖。 【未·来·现·实】 Future Reality 本届学院奖以“未来现实 Future Reality”为主题。“FR”不拘泥基于软件特性的创作方式,倡导多向度寻求创作语言和呈现介质的扩展与融合,并持续对艺术本体及社会进行反思的艺术图景。实现多元语境的构建,以助力青年创作者观念性与学术思考力、艺术语言创新力、创新媒体驾驭力、创新型产业引导力的夯实。以下为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奖的四件参赛作品: 学院奖丨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移公愚山》 陈 欣 数据感知与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硕士 199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媒体艺术及计算机图形工作者,UFO媒体实验室成员,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作品主要关注泛计算论语境下的机器智能与万物有灵论,控制论影响下的自治系统的递归生长与偶发变异,以及基于元胞自动机、黏菌模拟、鸟群算法等电子生物模型延展开来的有机且自主反馈的计算机视觉体验。 数字革命和卫星技术催生的GPS等强大的导航系统让以身体为参考系的土地测量变得有些过时。同时,它让身体测量可能导致的领土几何学混乱变得更加多维。新的用户群落(传感器、智能汽车、无人机、扫地机器人、云计算等)集合成了新的一个自下而上的整体地理拓扑组织,从而满足整体的机械的生产目的,而这里面唯独缺少肉身。作品希望用身体去完成一座山的拓扑建模,制作一只可以记录海拔、经纬度、时间信息的义足,穿上这只义足不断地爬一座山,根据自己对这座山的好奇去探索任何一个可以被踩到的区域,使用计算机图形方法再现这座山的“拓印”过程。 《移公愚山》截图 创新奖丨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旅行者》 张倍瑜 空间多媒体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方向硕士 1995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目前工作生活于广州、杭州。作品涉及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领域。并长期关注事物不同方面的特质以及由此延伸出对生命力、认同感、自我认知等一系列的感受。同时,探索光媒介在空间艺术中的使用,试图利用光媒介的特殊性建立起与观众更多的内在联系。 铁、不锈钢、凸透镜、轨道磁铁、水、灯2 × 4.5m,尺寸可变2022 远处那艘船在海上航行,在雨天或者在夜里,从来没有停止过。听陆地上的人们说,旅行者 计划明日将会到达一座岛上。 当光消解了空间,时间就成了永恒。我试图围绕“漂浮”、“行驶”、“曝光”等状态,塑 造一个永恒的旅行者,在无限的时空里寻找另一个自我。 《旅行者》截图 新星奖丨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迷 彩》 汪嘉欣 影像与空间叙事理论创作研究方向硕士 1995年出生于湖南益阳,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创作形式以录像、实验影像、影像装置为主,创作表达常借由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中模糊的图像延伸至活动影像表达,审视内部情感与日常生活的隐喻,以影像创作的方式勾连起个体对事件的重写。 作品关于隐蔽与识别。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官获取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输入,这些信息依赖日常经验对其进行判断,以至于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忽略许多其他的信息。作者在作品里虚构了那些隐藏和散落在生活场景中的不可见之物,需要观众寻找那些散落在画面中的信息,一旦找到不可见之物,目光就会被吸引——以此描述了不可见事物在例外状态下对生活产生的细微控制。 《迷彩》截图 新星奖丨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BOOM》 张砚墨 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个人态度与方法研究方向硕士 2022年2月还是3月的某一天,疫情好像还在,世界上一大笔钱一夜蒸发。突然间,杰夫·昆斯的狗炸了。 One day in February or March 2022, it seems that the epidemic is there,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in the world evaporates overnight.Suddenly, Jeff Koons' dog explodes. 《BOOM》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