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Dec 论坛回顾|Panel 21国际论坛:幕间:策展教育?
“幕间:策展教育?” Intermission: Curatorial Studies/Education? 2024年11月3日-4日,Panel 21 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国际论坛“幕间:策展教育?”(Intermission: Curatorial Studies/Education?)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策划执行。 Panel 21 二十一世纪艺术 / 教育国际论坛此番聚焦策展教育,旨在聚集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策展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坛演讲覆盖了策展史的重要案例,近年来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各地区的机构与学院实践,以及对“策展”和“教育”相关的总体性思辨。论坛的特别版块“时刻与现场”则为海内外青年策展人、研究者及策展教育实践者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对话的平台。 Panel 21国际论坛“幕间:策展教育?”现场 论坛回顾 11月3日 上午 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为论坛作开幕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为论坛作开幕致辞。她指出,在当前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策展教育的复杂性显然尚未得到充分揭示,也未受到足够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在长期“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立人”的使命,而跨媒体艺术学院则在“作为教育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教育”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实践与探索。闵罕副院长热切表示,期待与所有参与者进行真诚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共同站在一起,走出历史的断裂时刻。而策展教育,则将成为“幕间”的种子,它所带来的互联、共生的创造力与感受力,将是让幕间时刻重新焕发生机并使个体获得解放的艺术契机。 问题与视域 主持人:卢杰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卢杰发表论坛引言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本次国际论坛发起人卢杰教授为论坛发表了题为“幕间”的引言。卢杰教授简要回顾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的创立背景与自我定位,并以全新的LOGO及过去所发起的数个核心项目为切入点,阐发了研究所的核心办学理念。ICAST将当代艺术理解为一种社会思想,将策展理解为一部“行动之书”。引言以发问结束:策展性(curatorial)是否可以作为人文学科、博雅教育的基础,是否可以成为融汇文学与语言、哲学与美学,身体与行动,政治经济学的维度,视觉与媒介的创造,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把握,激发主体性与政治性的生命教育?他认为,各位嘉宾汇聚于此,带来普遍性和在地性的思考,对诸多问题以及“问题的问题”进行反思,这正是策展教育作为行动政治的意义所在。作为首日论坛上半场的主持人,卢杰教授的引言也正式开启了论坛的第一板块。 特里·史密斯 Terry Smith 悉尼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匹兹堡大学艺术与建筑历史系当代艺术史与理论安德鲁W. 梅隆荣休教授 世界问题——当代策展教育 World Questions—For Contemporary Curatorial Education 特里·史密斯发表演讲《世界问题——当代策展教育》 特里·史密斯从当今众多“世界问题”出发,提出了“视觉艺术展览复合体”(Visual Arts Exhibitionary Complex)和“开放罢工”(Open Strike)的概念,回顾了迄今为止出现的重要策展实践,并向所有与会者发问:当代的条件下,什么样的文化工作、艺术创作和策展是必要而又可能的?我们如何将策展推向解放、平等与同时代性(coevality)?他指出,今天的“幕间”并非两个世界秩序之间的停顿,因为历史并非单向地朝向新的一幕,风暴从多个未来吹来。要从这些潮汐和流向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历史中的诸多案例,来回答当下的世界问题,这也是策展教育在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张颂仁 Chang Tsong-zung 香港汉雅轩总监,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客座教授,ICAST共同创办人 培育生活力的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as a Curatorial Program of Human Livingness 张颂仁发表演讲《培育生活力的艺术教育》 张颂仁从蔡元培创立国立艺术院时提出的“中西会通、艺理兼重、诗性沉思、艺术启蒙”思想入手,介绍了自己与中国美术学院同事们发起的几个重要项目,包括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向后殖民说再见”、汉雅轩三十年回顾展“三个艺术世界: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一百件艺术物”、以及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黄盒子:台湾当代书画展”等等。他认为,艺术在全球范围内正处于激烈变化的十字路口,此刻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地区必须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而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也会影响他们的视角。以杭州为视角,张颂仁教授将这些实践和思考置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脉络中,旨在把一个已经进行了整个世纪的“当代”愿景进行重新定位和再次推敲。 思想与观点 主持人:卢杰 碧翠丝·冯·俾斯麦 Beatrice von Bismarck 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策展文化硕士项目发起人 成为客人 Becoming Guest 碧翠丝·冯·俾斯麦发表演讲《成为客人》 碧翠丝·冯·俾斯麦以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作为主要案例,对“好客”(hospitality)与主客关系进行思辨。她认为,策展中的主客关系决定了展览的好客属性,以及由此塑造的复杂关系。传统上,我们往往通过主人-客人的框架来思考策展,然而,在当下的社会政治危机背景下,这一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中,传统的“客随主道”不再成立,反而各类角色在展览中互为客人。这其中的“客人”不仅指ruangrupa,还包括卡塞尔文献展委员会、卡塞尔市及文献展管理公司(documenta GmbH),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不断变化。碧翠丝·冯·俾斯麦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一种新的策展性:不同主体间的相遇不应再是主导的、具有等级差异的,而应理解为相互之间的“成为客人”,从而为建立一种互惠(reciprocity)关系创造条件。 乌特·梅塔·鲍尔 Ute Meta Bauer 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首席研究员 “关怀”是一种毒药 Curare Is a Poison 乌特·梅塔·鲍尔发表演讲《“关怀”是一种毒药》 乌特·梅塔·鲍尔结合了在麻省理工学院、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策展实践,发表了演讲。她指出,今天我们都深深感觉到现有的框架已经无法应对当今世界所出现的挑战,这是她与学生们都深有感触的。对此,她回溯了“策展”(curare)一词的词源:虽然“curare”意味着关怀与服务,但从字面上看,它也指一种毒药——“箭毒”(curare),这种毒药能够麻痹身体或使猎物迅速死亡。她以自己担任艺术总监的2024年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和联合策展的第17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以及其中的各类作品为例,强调了策展(curare)的另一层含义:敏锐而锋利地回应当下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现实。 盖比·恩科伯 Ga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