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S

新闻 / 29.07.2023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宣传片 剪辑|欧阳浩铭  跨媒体艺术学院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杭州首映 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 她依然在守望,她守护着希望; 鲜花开满了山崖,野火烧尽了荒凉, 少年奔向了远方,旧皮箱装满了理想。 这是一幕穿越百年的守望,这是一场赓续血脉的对话,跨越的是时空,不变的是信仰。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积极探索“主题教育+文艺党课”模式,特邀《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来到中国美术学院,以“好听好看好懂”的方式“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非虚构戏剧” 献礼建党百年 2021年4月23日,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上海大宁剧院首演,并在此后的40多天里,横跨华东四省九市九站进行首轮全国巡演。辅德里——上海市静安区的百年石库门里弄,是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正以中共二大召开、首部党章诞生为主要脉络,追溯百年前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革命者以青春追寻信仰的生命足迹,带领观众走入爱与牺牲交织的历史。 2021年4月23日,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上海大宁剧院首演,并在此后的40多天里,横跨华东四省九市九站进行首轮全国巡演。辅德里——上海市静安区的百年石库门里弄,是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正以中共二大召开、首部党章诞生为主要脉络,追溯百年前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革命者以青春追寻信仰的生命足迹,带领观众走入爱与牺牲交织的历史。 剧照摄影 朱朝晖 《辅德里》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导演,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师生担当叙事设计团队。该项目也是中国美术学院以产学研和产业链为手段,以跨媒介、跨学科、跨领域为方式,将艺术表达融入党史教育的一次最佳实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导演,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师生担当叙事设计团队。在创编演等全过程中,社会各界给予的大力支持,出品方、制作方和主创团队等各方的通力合作,推动并打造了一部“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2022年11月7日 围绕“辅德里”IP的五星计划,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推出由4K摄影机拍摄、全景声录制的高清戏剧影像,从舞台搬到银幕,以更加震撼的视听效果讲述“信仰的故事”。 2023年6月12日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在杭州首映,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特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初心使命。 跨媒体艺术学院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文艺党课《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放映 放映时间 2023年6月12日(周一)下午13:30 放映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北苑报告厅 *影像时长约2小时*校内师生免票入场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辅德里》——“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辅德里》聚焦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的历史进程,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七份重要文件为主线,完全依据史实文献,艺术化再现二大乃至建党初期的人物故事,呈现 100 年前革命者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辅德里》以当代视听语言,呈现了革命先驱者可敬可爱的生动形象、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在上海驻演、全国巡演33场次,进社区演出14场次。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辅德里》首演致辞中指出,《辅德里》的创作过程正是一次最深刻的党史教育,新时代的艺术家和中国青年,用同情之理解去感通那些伟大的灵魂,用身心的感与觉去承接历史的讯息与光亮,这不但关系到艺术教育、立德树人,更关乎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血脉传承。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和上海“党的诞生地”的初心一课 感动从剧场延续到影院。《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由专业团队拍摄拍摄于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的舞台演出,包含摇臂、滑轨、近景特写等3000个镜头量。制作中完整保留了经党史部门审核通过的戏剧舞台台词,同时,戏剧舞台上最精彩感人的瞬间,在高清影像中得到了强化和丰富,革命先驱坚守理想、践行初心、对党忠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等伟大建党精神更加饱满生动、激荡灵魂。 技术的创新运用成为《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二次艺术创作的突破口,大特写景别设置与模拟手持镜头运动风格的巧妙结合,杂耍蒙太奇和垂直蒙太奇的剪辑手段,包括电影技术运用,为观众提供了多元艺术体验感。与演员平视或微仰的视觉关系,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观感,强化了舞台演员的“雕塑感”,致敬革命者。总叙事、导演牟森介绍说,《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增强并更好延续了舞台作品“生生不息、生死相依、生离死别、生命不止”的叙事主题。制作人李东认为后期制作中坚持的高水准要求、新技术运用,《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的综合得分在国内外同行业排在前列。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导演导览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我是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编剧及高清戏剧影像导演马原驰。 2020年7月1日,我们团队第一次到上海静安区辅德里,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了解了党章诞生与守护的故事。在制作人李东老师和总叙事、总导演牟森老师的带领下,去年的4月23日,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首演。6月,演出回到上海大宁剧院,高清电影同时开机拍摄。7月2日,电影杀青。又经过一年的后期工作,今天终于公开放映。  高清电影的创制工作是与演出同期开始的。在项目之初,制作人李东老师就提出了五星计划:一部演出、一次展览、一部影片、一本书和一系列红色市集。  所以这部影片不仅是对演出的记录,它有着独立的作品性,它和演出互为整体,与其他各部分共同支撑起整个计划。在剧目首演之后,我们电影的导演团队投入了一个多月密集的案头工作,为这部影片设计了详细的分镜方案。 作为使用现场摄录方式制作的剧场电影作品,在分镜创作开始前,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课题: 首先,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是围绕着党章的诞生与守护,呈现党章的创制者、见证者和守护者。像演出的Slogan写到的那样,一百年前的90后,他们寻找出路,他们承担使命,他们经历爱情。总叙事、总导演牟森老师提出过这部剧的视觉主导动机:奋不顾身。在演出中,演员们的身体同时有着雕塑性和速度感,生猛锐利。那么在影像中,这种奋不顾身如何能进一步凸显,如何将空间中的身体的运动转译成镜头中光的运动,这是这部影片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辅德里》的文本创作采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和主导动机的方法,由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一共四个主导动机:生死相依、生离死别、生命不止和生生不息。在演出中,音乐是第一媒介,戏剧和音乐,交织纽结,生死与共。那么,如何能将演出中强大的音乐力量继承到镜头的画面序列之内,如何使其构成一个紧密且精密的声画织体,这是我们这部影片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这两个课题,我们定下了大特写、快镜头、强节奏的影片调性及拍摄原则。对于现场摄录的剧场电影,这实际上提高了制作的难度和技术要求。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团队上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6月24日,针对高清影像的拍摄,演员与团队工作人员在镜头前专门走位对光,我们逐一重修了灯光Cue点。在声音采录上,针对大宁剧院的声场环境,我们布设了专门的录制方案。从6月25日到27日,影片共进行了5场摄制,每一次的拍摄,都是摄影师、导播团队、各技术部门同演员们的一次排演磨合。最终影片的画面素材,以27日最后一场摄录为主,以其余4场摄录画面补充。经过最终剪辑,现在影片内共有镜头3000余个,这个数字是其他同类型影片的2-3倍,平均镜头长度仅2.3秒。 在首演后的研讨会上,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的高世名院长曾点评剧目的前半段,他说:“革命是一个快镜头。”如果说在演出中,快镜头还是个比喻,那在等会的放映中,希望各位老师能感受到这些镜头的速度与力度。我们希望,这些镜头能如刀片,划开时间的迷雾。记得在做戏剧编剧的时候,作为名一百年后的90后,我们阅读史料,曾有感于百年前同龄人的爱情与斗争,羁绊与理想。那么,我们希望,现在这一系列的革命快镜头,能使大家迫近那个仍在回响的历史现场,在蒙太奇的间隙之中,我们能窥见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神采飞扬。 2021,建党百年。2022,党章百年。最后感谢静安区领导能在如此珍贵的一个时刻,给予我们一个如此珍贵的命运礼物。 2022年11月7日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首映发言 《辅德里》筹备过程花絮 剪辑|欧阳浩铭 2021年4月23日  中国美术学院校党政领导班子参加《辅德里》五星计划启动仪式并观看首演 2021年6月20日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中国美术学院主题座谈会 2022年11月7日  文艺党课《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巡讲活动启动 戏剧影像制作单位 指导单位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出品单位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制作单位 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放映活动制作单位 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主办单位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承办单位 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工党支部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支持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组织统战部中国美术学院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总策划:徐元、李凯生、闵罕、姚大钧 执行策划:张佳乐、杜润凡、梅悦子、李琰 ...

新闻 / 29.07.2023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非常抱歉地通知大家,因学校安排冲突,计划于2023年6月12日14:00-14:30在世界旅游博览馆演出的过河入林第二部曲《欧米伽点》(第四场)时间调整为当天上午11:00-11:30演出。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演出其它场次照常。展览板块照常开放,欢迎各位继续过河,入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2023年6月9日演出排期:演出1:6月1日周四(已演出)演出2:6月5日周一(因故取消)演出3:6月7日周三(因故取消)演出加场:6月11日周日 14:00—14:30演出4:6月12日周一 11:00—11:30(时间调整)演出5:6月14日周三 14:00—14:30*实际演出时间以现场为准预约方式:1. 观展预约请关注“世界旅游博览馆”公众号。本展厅演出对预约观展的观众统一开放,无需单独预约演出。2. 展厅开放时间:2023年6月1日—18日,9:00-17:00(16:30后停止入馆,如需参观请提前两天预约)3. 本校学生凭校园码,校友凭校友码入各场馆观展,无须预约。社会各界朋友须按照各场馆的预约方式入场观展。 ...

新闻 / 29.07.2023

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设立国内第一个策展专业,机构名称定为“展示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伴随着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成立,改组为“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 无论是“展示文化研究”或“社会思想”,均寄托了一种期望:超出狭义的“艺术”,探索更为广袤、复杂的“当代”。在长期的探索中,ICAST发展出了基于历史脉络与问题意识,塑造发言位置、通达情义感知的工作方法。 此次参加毕业展的8名毕业生,系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2023届“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方向的实践类博士与硕士。与创作实践类展示毕业作品不同,本专业的毕业成果由研究论文和策展方案共同构成,毕业展现场展示的核心是策展方案。 策展方案(proposal),作为有待投射(project)入现实的构想,是为“动机”:它是创生性的动因(Motive),是召唤性的运动(Movement),是决定性的时刻(Moment)。 在这8个方案中,有关于“展/示”元命题的思考质问,有对艺术及艺术史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有对身边鲜活视觉现象的敏感捕捉;既不乏细微的观察切片,也包括宏大的历史画面,乃至尘封然而硝烟未散的战场。她/他们说:我们与同时代的人们共此凉热。 在创造性的行动中,往往,是一个带着即兴、偶然的“动机”,引领着我们,将它自身逐渐铺陈、发展、演绎、丰满为成型的“作品”。 行动将发未发时如何?“几者,动之微。”(《易·系辞下》) 是什么在主导着这个谋而未动、蓄势待发、密云不雨的时刻? 脑内的风暴,终有一天会吹进现实吗? 下一步,又是什么? ——去行动吧! 机不可失。 展览现场 博士毕业作品 此——间:关系性存在宣言 Art as Dialectic  林灿文 2023届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 策展方案简述: 人望向世界,看到了无尽的关系。艺术家们正是在居间密隙中找到了最具创造力的辩证之源。展览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生产和文化档案中提取出30件/组作品,将关系性存在的三种意象与三个策展层次相连:对称并置的两个空间指向洞穴寓言(The allegory of the cave)中对世界遮蔽的永恒怀疑,双入口的设置隐喻了物理学双缝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波粒二象性的叠加态悖论,互为始终的两条作品次序则分别回应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笔下的两幅世界图景:“一即一切”与“一及一切”。 毕业论文题目: 媒介间的辩证法:基于迪克·希金斯的激浪派艺术思想研究 Intermedial Approach: The Artistic Thought of Fluxus Based on Dick Higgins 硕士毕业作品 示如在 Exhibit the Absences, as if They Were Present 奚天豪 2023届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 策展方案简述: “示如在”是对现代展示体制的回应,通过指出展示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在于要求事物如其所是地在场与事物本质上并不在场,尝试从中找到一种“道成肉身”的原则,以此调和表征之困境。展览分为“应当归还埃尔金石雕吗?”“什么是属于无神论者的圣体圣事?”两个板块,以安提戈涅仪式中的沙尘为媒介,呈现共计12组作品、文物与仪式活动。 毕业论文选题:白马是马——论动物展示中的观看和压迫When a White Horse is a Horse—On Perception and Oppression in Zoological Display 安丽(和…),一个月  Annlee (and…), One Month 段  馨 2023届...

新闻 / 29.07.2023

2023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以“过河入林-从客厅到荒原”为主题。以三部曲为结构,序曲和展演映三部分互为支撑。 第一部曲/展:涉过忘川由2023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毕业创作构成。“涉过忘川”出自埃兹拉·庞德《诗章》第七十四章最后一句,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遗忘之河。空间创作概念“从客厅到荒原”,意喻19世纪一日/一地/一事的客厅戏剧至20世纪T.S.艾略特的现代都市图景。向艾略特的名篇《荒原》致敬,意指二十世纪,是都市也是工业。 在“荒原”中,以纪念日作为路径。向人类的纪念日和纪念节点致敬,是媒介展演系毕业展和跨媒介巨构的特点和惯例。2023年毕业展,我们找到思想、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的若干纪念节点,用不同媒介创作向这些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致敬。 基于叙事工程,建构媒介透视。对应空间和时间,通过展示和演出,呈现展开与演化。空间和时间面向的创作品类为巨构和剧集。以产学研和产业链为手段,以跨媒介、跨学科、跨领域为方式,聚焦具体产业面向,强调媒介融合和领域打通,擅长整体构造的叙事序列。 强调媒介观和“工程意识”的培养,着力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注重对媒介叙事能力和空间叙事能力的持续训练与不断拓展,并在具有“工程”特征的大型集体项目创作实践中,创新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手段。 毕业指导老师_牟森 信阁 马原驰展览统筹_陈思帆本科毕业生2019级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柏心如 陈梦霏 陈水滴 陈心尧 韩佳玥 蒋欣怡 金怡然 李迈 李怡弦 马凌峰 倪子易 孙梓怡 唐校 袁梦 张书燕 张雅林 周律吕 周思扬 周逸伦全日制硕士毕业生2020级 跨媒体艺术学院影像与空间叙事理论创作研究方向常远 李琰 张立国2020级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空间设计与叙事工程研究方向潘婕 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2019级 跨媒体艺术学院影像与空间叙事理论创作研究方向王珏 第一部曲/展 涉过忘川 本科毕业作品 作品分为两部分,共100张。第一部分对每个章节进行视觉提取,用20张图像呈现城市空间;第二部分由李琰带领媒介展演系2020级20位本科生共同创作完成。通过文本分析拆解、场景建模渲染、人物拍摄合成,以80张图像呈现各自的马可瓦尔多。 四季轮回。城市生活日复一日。 潘婕为牟森导师在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空间设计与叙事工程研究方向的毕业生。担任此次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毕业展跨媒介巨构“过河入林-从客厅到荒原”的空间设计。空间创作概念“从客厅到荒原”,意喻19世纪一日/一地/一事的客厅戏剧至20世纪T.S.艾略特的现代都市图景。在视觉中国展览现场,其空间设计方案以1:25的场景模型展出。 牟森导师于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同方向的硕士毕业生:潘婕、欧阳浩铭与屈琬莹,其毕业创作均在浙江美术馆3楼7号厅展出。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展览现场 牟森导师硕士毕业生 潘婕《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25空间模型 欧阳浩铭《虚空地带》摄影 屈琬莹《微观权力》虚拟摄影 观展预约方式 展厅开放时间:2023年6月1日—18日,9:00-17:00(16:30后停止入馆,如需参观请提前两天预约)观展预约请关注“世界旅游博览馆”公众号。本展厅演出对预约观展的观众统一开放,无需单独预约演出。更多展演讯息,请关注“叙事工程 MSG”公众号。交通管理:毕业展期间,在浙江展览馆、浙江美术馆和湘湖地铁站均设接驳车停靠点往返世界旅游博览馆。具体发车时间和接驳车路线详见“中国美术学院”公众号。本校学生凭校园码,校友凭校友码入各场馆观展,无须预约。社会各界朋友须按照各场馆的预约方式入场观展。 ...

新闻 / 01.07.2023

展览时间 2023.6.1-2023.6.18 (展览期间无休) 9:00-17:00 地点 杭州市萧山区世界旅游博览馆B1,7号厅 参展艺术家 蔡蕤羽、朱劲婷、郑汝怡、沈业蕾、马向原 谢相映、周敏、鲁奕戈、段苏芹、崔晓雯 杨静蕾、孟圆、伍嘉怡、谷秋波、赖婉馨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读音短促有力。这个发音方式在各地区消失的进程并不一致,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北方地区,入声已不复存在,而吴越及闽粤等地区的方言仍保留一部分入声的发音。这种入声逐渐消失的现象被称作入声脱落。  一种语言的发音方式关联着一个文化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首先是一个词语的世界,我们借助语言构筑了和现实的联系,所以一种语调消失的背后,同时消失的还有由它所构建的那部分现实。这个现象让我们联想到了与艺术创作有关的问题,创作首先和内心相连,正是这个原因使艺术语言具有了交流的可能性。反过来,艺术语言上的人云亦云导致思想的不由自主,最终失去和内心的联系,而自说自话也让语言失去了自身的意义,两者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脱落。 用“入声”做展览标题,既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也是借机自我审视。15位创作者即将结束一段漫长的学校生涯,又马上进入新阶段,展厅成为试音场,一切才刚刚开始。 朱劲婷,《重新装订》,影像装置,20*29cm 人类的语言在试图被传递时便开始了消磨,每一次的言说都消解了其一部分意义,遮蔽了一部分真相。当作者试图去讲述时,语言便成为一种自我的外化,变成了主观变异后的私人造物。在作品中,作者将文本视为语言的载体,通过纸本的重复印刷并将其装订的行为,尝试还原在个人感受下,语言表达与书写所呈现的模糊状态。 郑汝怡,《32℃》, 影像装置,2*2.3m/2min45s 此作品试图探讨观众和作品本身的多种可能的关系。鳄鱼出生的性别由温度决定,在30℃以下出生的是雌性鳄鱼,在34℃则为雄性,但在32℃时无法判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不确定性与未知?在这个作品中作者设置了多种观看渠道,让观者自主选择的观看角度。 预告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业蕾,《花园“入侵者”》 装置、影像,2.8*1.8m / 12min48s 不管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植物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以现实中的植物为原型,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新的植物形态,构成植物浮岛系统,再把它们还原到现实世界,成为现实花园的“入侵者”。 完整动画链接:https://b23.tv/7XTxaIX 马向原,《SWEET HOME CASINO》, 动画,7min7s 谢相映,《咦立方》,装置,0.5*0.5*2m 用雪花片积木搭建出来的一个长立方,在其内部有一座儿童画样式的房子。只有到特定的正面对角度才能看到由斜插雪花片构成的图案。“咦”与“一”谐音,希望能够引发人们的第一感觉与联想,并勾起脑中的疑惑,是一件需要细细观察与恰到好处的缘分的作品。 周敏,《贼狗与魔狗》,绘本,56*40cm 贼狗和魔狗是故事的两位主角,贼狗的目标是拿到通往狗狗异世界的钥匙,异世界便是狗狗去世后通往的另一个世界,魔狗决定帮助它,打开异世界大门的钥匙在狗狗教主手中,但是除了贼狗没有任何狗会想得到这把钥匙,最终其得到钥匙可是这扇门在哪里? 鲁奕戈,《一边看一边》,装置游戏,0.5*0.5*1.5m 将可以游玩的计算机装置放置在特质木箱内,观众通过控制其中有4个角色跟随的人物到达山顶并阅读旅途中景观。该作品将文字的属性融入创作,在“爬山”的游戏进程中将行为引向某种历史观即“历史是有目的的”。 段苏芹,《与我无关的时间》,装置,0.41*2.01m 我将日记本上我记录过的时间裁剪下来,放入一个黑色面板之中,日期是从刚入大学的时间到大一结束的时间。因在我再次翻阅我从前日记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和记录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记忆突然的在脑中浮现,仿佛重新体验当时的情绪一般,割裂又熟悉的情绪让我为这个作品以“无关”来命名。 崔晓雯,《活着的桥》,综合装置,3.5*2.5m  从钢铁路到杭州的区域印象,通过对“活着的桥”的研究、选材、制定方案,以及对过去的生物相关研究、实验和创作梳理,探索一种我自己的以本土生物为基础的区域感知方法和艺术创作思路,并以手稿、文本和标本展陈的方式展示出来。 杨静蕾,《REFRESH》,声音交互装置,3*2m 这件作品更多的是想要表现“我”与机器成像中的“我”的关系,一切因素都设置了滞后感,包括声音对于画面的截帧是定格在前一秒,而现实的透明图层中的“我”也是有一秒滞后的,这是人和机器之间强大的陌生和恐惧感导致的。 孟圆,《 ? 》,影像装置/ UV打印,尺⼨可变 后脑勺往后三⼗厘⽶,意义到达之前⼀点点。 伍嘉怡,《超链接》,装置,1m*1m*2m 作者通过创造一系列视觉图像,表达对图像存在形式的一种幻想和憧憬,用“网络超链接”作为图像的观看路径,滚动条的使用成为观看作品的方式,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图像图托邦”世界。“超链接”是作者与图像之间的链接,也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链接。 谷秋波,《逢缘》,影像装置,2*2*2.4m/8min33s 这是一次对更新“锚点”的记录,由两个影像互相叠加组成。返回故乡的海岸,偶遇在岸边为方便彼此登陆而以船为柱,以板为梁,以绳为吊索,搭起离岸木桥的渔夫们。这是互不相识之人在与时间赛跑的作业中搭起的无言桥梁。作者在这里挑选了一块礁石,像从前一样把牡蛎敲碎,清洗,最后投回原位,以此来更新“锚点”,更新记忆。 赖婉馨,《漫游于此》,游戏,69*39cm 作者时常期望能够栖身于某个处于过渡态的空间,抑或仅仅是期望这个空间存在于某处。对于所有关于自身的疑问——自我的身份认同以及归属感,我试图以一种行走的体验作为解答。 蔡蕤羽,《开箱》,影像装置,2*4*2m 欢迎收看@Ruiren蕤人 的好物推荐 蔡蕤羽,《开箱》,影像,尺寸可变 以一个vlog作为追踪的视角,记录一个鞋子的视角。仰视的镜头语言内核是俯视的态度以及偷窥者的凝视 ...

新闻 / 01.07.2023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十月》及其“遗产”:新前卫之后的艺术评论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鲁明军 主持人 卢  杰 时间 2023年6月8日(周四) 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405 线上收听方式  腾讯会议:431-547-227 # 讲座简介 # 上世纪60年代末,以体制批判为名的新前卫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批评—理论方式。作为艺术批评的艺术实践,新前卫瓦解了批评这个原本独立的身份和实践,尤其是判断的消失,给原本自足、独立的艺术批评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批评由此终结,一方面艺术实践、策展实践以及艺术家的写作代替了独立批评,另一方面类似《十月》这样的批评杂志也在适应中逐渐开拓出更多新的批评视角和理论—政治面向。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十月》与其说是一本艺术评论杂志,不如说是美国新前卫运动的一部分。而这也是《十月》最重要的“遗产”。 # 主讲人 # 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策展人。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裂变的交响:20世纪中国艺术的三个当代时刻》(2021)、《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2023)等。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 “靡菲斯特的舞步”(2021)、“原创在天……上”(2023)等展览。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10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

新闻 / 01.07.2023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非常抱歉地通知大家,因疫情原因,计划于2023年6月7日14:00-14:30在世界旅游博览馆演出的过河入林第二部曲《欧米伽点》(第三场)被迫取消。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为满足广大观众的观演需求,剧组协调后决定,增加6月11日周日下午14:00-14:30的演出场次。其它演出场次照常。展览板块照常开放,欢迎各位继续过河入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2023年6月5日演出1:6月1日周四 10:45-11:15(已演出)演出2:6月5日周一 16:30—17:00(取消)演出3:6月7日周三 14:00—14:30(取消)演出加场:6月11日周日 14:00—14:30演出4:6月12日周一 14:00—14:30演出5:6月14日周三 14:00—14:30*实际演出时间以现场为准“过河入林”的场景、情景和图景世界旅游博览馆 ...

新闻 / 01.07.2023

学术主持 管怀宾 策展人 陈文华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 6.1–6.18(展览期间无休) 每日9:00–17:00 展览地点 湘湖展览馆B1,7/8/9号展厅 参展艺术家 宋戈文、路客、崔冰洋、董兆麟、林逸宁、许一、朴多喜、张炜秋、袁一帆、温书凡、叶仪威 这是一个未来的大陆,在这里,有着全然不同的造物法则,物与物在新的拓扑结构中异化,数字大脑无限拓展多样的法则空间。在这个充满想象的时空中,我们可以打破现实的屏障,链接多重宇宙空间。连通现实与虚拟的“大脑花园”已然形成,交汇算力的运转,激活物与物、物与空间场所关系论的转化,生发错综复杂的艺术景观。 《天工开物》有云:“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强调自然的造物之力以及遵循自然之造物规则。在以 ChatGPT 与“元宇宙”为标志的后数字时代中,智能化、数字化驱动旧格式的解码重组,真实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虚实世界之间,物已然不只是物理学粒子的认知,更多的是数字化的理解,在后数字的语境中,物可以随心臆造,亦可客观复制,物在物态与数形之间交错汇集。我们游走于现实与虚拟的时空中,这种体验赋予了我们对世界新的感知与思考,也激发艺术家新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并提供新方法论的可能。 本次展览基于元宇宙无限扩展的创造理念,以“造物大陆”为主题,围绕有关新的造物法则与方法论追问探讨,以其独有的引擎启动,在造物与大陆间穿行。一方面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理念与方法创造新的主体及其关联,以别样的生长逻辑形成自由的、不可预见的多重场域。另一方面,在造物大陆的系统中,观众将以游戏者的视角进入,参与并延展了造物大陆的边界。“造物大陆”探讨了艺术家个体与技术世界的关系,并探寻着物与造物的诗性哲思。 This is a future continent, which is governed by a totally different law of creation, where objects become dissimilar in a new 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re is a space of law in which digital brain is infinitely expanded and diversified. In the space-time...

新闻 / 01.07.2023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艺术实践的未来,与「未来」的艺术实践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郑慧华 主持人 卢  杰 时间 2023年6月5日(周一) 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405 线上收听方式  腾讯会议:492-596-871 # 讲座简介 # “未来”从未到来?抑或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未来并非线性的幻想,而是面对当下迫切问题的无限展开。本讲座将从“复古的未来”风潮现象出发,谈及二十世纪初以来的“未来”多重宇宙,并思索乌托邦和异托邦的想象,以及在后期资本主义现代性下的生活理念的辩证。 # 主讲人 # 郑慧华,独立策展人,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台北。 郑慧华是非营利机构立方计划空间(The Cube Project Space)的共同成立者。她以“拓展策展”为实践,致力于与艺术家、文化行动者及研究者的深度合作,并发展长期的研究暨策展计划。 郑慧华的策展多关注亚洲与世界的关系、历史及地缘政治,她以策展为方法共同推动中国台湾现代声响文化的研究,并以立方计划空间为平台,延伸至出版、线上资料库及网路广播电台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实践。 郑慧华策划过的展览包括:《液态之爱》国际联展(2020,台北,未来回忆录三部曲之一)、《衔尾蛇》放映展(2019,台北、卢森堡)、《现实秘境》(2016-2018台北、吉隆坡、首尔)、《生生──生命、生存、生活》(忠泰美术馆五周年展,与蔡宏贤共同策划,2022,台北)、《告诉我一个故事──地方性与叙事》(与谢丰嵘共同策画,2016、2018,上海、都灵)、《文明幻魅》(与Kevin Muhlen共同策画,2015,卢森堡)、《巫士与异见》(2013、香港,西天中土计画)、第三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忧郁的进步》(与郭昭兰共同策画,2012、台北)、《重见/建社会》系列展(2011-13,台北)、《听见,以及那些未被听见的──台湾社会声音图景》(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2011,威尼斯)、《疆界》(2006,台北)及2004台北国际双年展《在乎现实吗?》(与Barbara Vanderlinden共同策划)等。 2015年,她担任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奖评审,2017年担任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大会评审,2018年,担任西班牙Han Nefkens基金会录像艺术奖提名委员。 ...

新闻 / 01.07.2023

通知|跨媒介巨构过河入林第二部曲《欧米伽点》6月5日演出取消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非常抱歉地通知大家,计划于2023年6月5日16:30-17:00在世界旅游博览馆演出的过河入林第二部曲《欧米伽点》(第二场)因故取消。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演出其它场次照常。展览板块照常开放,欢迎各位继续来过河,入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2023年6月3日演出排期演出3:6月7日周三 14:00—14:30演出4:6月12日周一 14:00—14:30演出5:6月14日周三 14:00—14:30*实际演出时间以现场为准👉 跨媒介巨构|过河入林-从客厅到荒原 2023年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毕业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