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S

新闻 / 11.03.2023

11月7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静安区委、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党课《辅德里》巡讲活动”启动。巡讲活动以党史专家辅导、主创人员分享、现场观众互动与《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观摩相结合,该活动计划在上海和全国部分城市巡讲至明年。 《辅德里》——“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静安出品、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以中共二大召开、首部党章诞生为主要脉络,追溯百年前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一大批满怀革命理想的“90后”,用青春、信仰、牺牲点燃静安这片热土,照亮历史的天空。《辅德里》以当代视听语言,呈现了革命先驱者可敬可爱的生动形象、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在上海驻演、全国巡演33场次,进社区演出14场次,被社会各界誉为“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制作,高清戏剧影像由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总导演,青年教师马原驰担任导演,共同带领MSG(Media Scenography Group,由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产学研组织)主创设计团队完成拍摄及影片制作。 折页设计:李琰 党史专家、社会学家和各大媒体好评如潮。“一堂‘入眼、入耳、入心’的精品文艺党课,吸引了全国各地年轻人纷至沓来”,“如何写下“党的诞生故事”重要篇章?《辅德里》这部充满青春时尚气息的作品,是对新时代红色IP传播的成功探索”,“舞台上的所有人随着旋律成了一尊洁白的大理石雕塑,将信仰、信念、信心凝固在我们心中”。“《辅德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而且看到了情怀——包括夫妻、母子、父子的人性情怀,这种情怀又被放之于伟大的事业中,被放之于党性的光芒中”,“这部作品,打破了红色题材的固有叙事模式,带领观众走进了一段发生在100年前上海的真实历史”,“《辅德里》是上海最近几年红色题材创作当中又一部极具时代感、创新意识的力作”。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巡讲活动启动仪式 从左至右: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郭俊、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亮金、上海市静安区一级巡视员姜鸣、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闵罕出席、参与了本次启动仪式。 △《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预告  宣传片剪辑:欧阳浩铭 《辅德里》高清电影媒体导览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编剧、《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导演马原驰做媒体导览介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我是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编剧及高清戏剧影像导演马原驰。 2020年7月1日,我们团队第一次到上海静安区辅德里,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了解了党章诞生与守护的故事。在制作人李东老师和总叙事、导演牟森老师的带领下,去年的4月24日,舞台剧《辅德里》首演。6月,演出回到上海大宁剧院,高清电影同时开机拍摄。7月2号,电影杀青。又经过一年的后期工作,今天终于公开放映。 高清电影的创制工作是与演出同期开始的。在项目之初,制作人李东老师就提出了五星计划:一部演出、一次展览、一部影片、一本书和一系列红色市集。 所以这部影片不仅是对演出的记录,它有着独立的作品性,它和演出互为整体,与其他各部分共同支撑起整个计划。在剧目首演之后,我们电影的导演团队投入了一个多月密集的案头工作,为这部影片设计了详细的分镜方案。 作为使用现场摄录方式制作的剧场电影作品,在分镜创作开始前,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课题: 首先,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是围绕着党章的诞生与守护,呈现党章的创制者、见证者和守护者。像演出的Slogan写到的那样,一百年前的90后,他们寻找出路,他们承担使命,他们经历爱情。总叙事、总导演牟森老师提出过这部剧的视觉主导动机:奋不顾身。在演出中,演员们的身体同时有着雕塑性和速度感,生猛锐利。那么在影像中,这种奋不顾身如何能进一步凸显,如何将空间中的身体的运动转译成镜头中光的运动,这是这部影片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辅德里》的文本创作采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和主导动机的方法,由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一共四个主导动机:生死相依、生离死别、生命不止和生生不息。在演出中,音乐是第一媒介,戏剧和音乐,交织纽结,生死与共。那么,如何能将演出中强大的音乐力量继承到镜头的画面序列之内,如何使其构成一个紧密且精密的声画织体,这是我们这部影片创作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这两个课题,我们定下了大特写、快镜头、强节奏的影片调性及拍摄原则。对于现场摄录的剧场电影,这实际上提高了制作的难度和技术要求。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团队上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6月24号,针对高清影像的拍摄,演员与团队工作人员在镜头前专门走位对光,我们逐一重修了灯光Cue点。在声音采录上,针对大宁剧院的声场环境,声音团队布设了专门的录制方案。从6月25号到27号,影片共进行了5场摄制,每一次的拍摄,都是摄影师、导播团队、各技术部门同演员们的一次排演磨合。最终影片的画面素材,以27号最后一场摄录为主,以其余4场摄录画面补充。经过最终剪辑,现在影片内共有镜头3000余个,这个数字是其他同类型影片的2-3倍,平均镜头长度仅2.3秒。 在首演后的研讨会上,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的高世名院长曾点评剧目的前半段,他说:“革命是一个快镜头。”如果说在演出中,快镜头还是个比喻,在高清电影中,希望各位老师能感受到这些镜头的速度与力度。我们希望,这些镜头能如刀片,划开时间的迷雾。记得在做戏剧编剧的时候,作为名一百年后的90后,我们阅读史料,曾有感于百年前同龄人的爱情与斗争,羁绊与理想。那么,我们希望,现在这一系列的革命快镜头,能使大家迫近那个仍在回响的历史现场,在蒙太奇的间隙之中,我们能窥见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神采飞扬。 2021,建党百年。2022,党章百年。最后感谢静安区领导能在如此珍贵的一个时刻,给予我们一个如此珍贵的命运礼物。 高清电影分镜表 《辅德里》筹备过程 视频剪辑:欧阳浩铭 《辅德里》首演剧照 摄影师:朱朝晖 摄影师:王犁 《辅德里》拍摄花絮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高清戏剧电影录制主创与工作人员 指导单位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出品单位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 制作单位 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制作人:李东 沈璐珺 总叙事/总导演:牟森 总顾问:李琮洲 导演:马原驰 执行制作:邓然 分镜设计:人青 徐弋洲 谌文君 欧阳浩铭 摄影指导:徐弋洲 人青 谌文君 欧阳浩铭 赵炟 场记:张立国 统筹:梅悦子 张立国 技术主管:潘家玮 技术统筹:彭东晖 摄像统筹:曹勇 导播:张旻 技术支持 :吴龙凤 王伟正 吴明辉 朱连欣 范书兵 摄像:曹家发 曹磊 陈锦锋 杨永圣 赵贝贝 杨庆金 剪辑:马原驰 欧阳浩铭 调色:赵炟 录音工程:陈伽齐 录音助理:刘荣 技术支持:王鑫 小提琴:韩炫聪 上海林腾录音棚      南京海笑录音棚     声音后期制作总监:孙宁 混录师:刘芳志 同期/对白编辑:胡钧博 音乐编辑:王乐瞳 黄芷若 技术支持:陈云 黄翡 字幕翻译:田弘毅 ...

新闻 / 11.03.2023

列岛·影像志 短歌 | 石塘2022 IMAGE: A GRAIN OF SHITANG 2022 TANKA-SHITANG 202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开幕时间  2022年11月08日12:30  展览时间  2022年11月08日—11月30日8:30—17:3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南山校区原拉姆咖啡旁 学术主持  牟森 教学团队  朱朝晖 梅悦子 摄影导师  朱朝晖  助教团队  冀宇凡 钱依琳 陈思帆 林红柳 策展团队  高泓烨 欧阳可心 钱依琳 林红柳 梅悦子 展览统筹  钱依琳 展览设计  梅悦子 高泓烨  平面设计  梅悦子 欧阳可心  VR影像  编导  朱朝晖 摄影  朱朝晖 陈思帆 林红柳 剪辑  朱朝晖 陈思帆 制作  陈思帆 技术顾问  马原驰 视频剪辑  林红柳 |课程介绍| “列岛·影像志”项目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长期的社会实践项目之一。此次展览聚焦于台州石塘镇,以不同家庭背景、各种职业和年龄层的市民的真实故事为整体叙事背景,形成列岛群像,以纪实摄影手段呈现,从而展开列岛的家庭变迁图景,演化社会进程。通过拍摄、编辑、制作,全流程参与并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拍摄项目。 列岛·影像志 短歌|石塘2022作品视频 | 剪辑 林红柳 |前言| 企图心与副产品 文|牟森 社会实践课程是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规定动作。时间段在基础部一年级之后,二年级进入二级学院的第一个学期。 媒介展演系的社会实践课程本着项目化、品牌化、主题化、序列化和系列化的原则,选择纪实摄影作为媒介手段,特邀资深图片编辑和摄影家朱朝晖为媒介导师,以“列岛·影像志”为总题目,以国土东南沿海岛屿为课程实践区域。 2022年,列岛·影像志课程进入第四年。初章:石浦2019、诗篇:嵊泗2020、别传:杭州2021,今次是短歌:石塘2022。四年来,朱朝晖老师倾情投入、倾尽全力、倾囊相授,参与过实践课程的同学已经有165人,共举办了四次汇报展。 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对象世界是核心,也有三:社会现场、媒介源流和作品受众。三周课程和一次展览要把这三个对象世界融为一炉。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共处。朝晖老师为本次课程和展览设置的结构是致敬经典。生活——致敬布列松、生产——致敬萨尔加多、生命——致敬桑德、生存——致敬贝歇夫妇。 今次,朝晖老师加入了VR影像板块。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分创作,第一直觉反应是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得知这一部分还没有命名,我建议为生态——致敬卢米埃尔兄弟。从此,VR影像将导入我们的课程系统。我称朝晖老师为“VR影像之父”。 媒介展演系核心课程叙事工程有两个构造:巨构和剧集。巨构展示连接,剧集呈现连续。“列岛·影像志”作为长期项目式课程,既是存在志,是剧集式的巨构,展示变中的不变;又是编年史,是巨构式的剧集,呈现不变中的变。 叙事作为服务,媒介作为手段。伟大作品都是伟大目标的副产品。列岛·影像志课程有明确的企图心和清晰的服务目标:记录国土东南沿海岛屿的“情感结构”。 “情感结构”是雷蒙德·威廉斯著作《漫长的革命》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情感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在某个特定时期里稳定而明确的结构性存在。 四年的列岛·影像志教学,165位同学的纪实摄影实践,成千上万张图片创作。是艺术的,也是社会的。是瞬间的,亦是标本的。是地理的,更是地质的。  天空和海洋、街道和房屋。无论风吹日晒,无论变迁重建。千年累积,百年如常。那些面容,那些脸庞。无论悲苦,无论安详。一如既往,地老天荒。 |作品海报| 海报图片摄影 袁菁檑、邢鉴文、常坤、齐朗惜、张芝彦 郑昕晏、翟欣欣、欧阳可心、高泓烨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1级大二本科生 汪洋 郑昕晏 梅淑琦 邓斯琪 杨奕雯 周诗雨 黄钰涵 袁菁檑 黄佳钰 刘依畅 阳邵华 张芝彦 李彦瑾 林萌萌 黄意迪 乔婧辰 王异同 常坤 邢鉴文 曾筱悦 齐朗惜 翟欣欣 丁明阳 龙定杰 林佳钰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 钱依琳 林红柳 欧阳可心 陈思帆 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欧阳浩铭 屈琬莹 冀宇凡 曹近桐 高泓烨 |特邀导师介绍| 朱朝晖 出版制作人,前媒体从业者,非职业摄影师读库执行主编 小众社创始合伙人 鼓楼西剧场视觉顾问 个人摄影展:《旁观》(2017);《如是我见》(2018)。 |展览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制作单位  乘岭装饰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杭州灵泽广告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夏商周 蔡可成 张佳乐 张晨 朱沈钰 韩媛 杜润凡 ...

新闻 / 19.02.2023

ICAST Reflect 06|策展工作坊系列 在物质感知的网络中 主讲人 富源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4日(周五)13: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976-651-475 主讲人简介 富源是一名策展人和作者,研究兴趣集中于行为表演、影像等非传统媒介的生产机制和再现政治。2019—2022年作为创始艺术总监开启美凯龙中心的筹备和开馆工作。2016—2019年联合创立和运营非营利艺术空间Salt Projects,为青年艺术家和从业者提供实践和交流的场所。她的策展实践曾获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柏林高尔基剧院、亚洲协会、日本基金会、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富源也是双语数字出版平台《黑齿》杂志的创刊主编,以及Artforum, ARTnews,BOMB,Flash Art,frieze, New York Times,Yishu等艺术杂志的撰稿人。目前是德英基金会的策展学者。 讲座简介 这次分享将以我近期策划的张怡(Patty Chang)与童文敏的双个展、群展“大象出走”等展览为契机,发掘展览对于建立、更新物质和感知网络的能力,同时探讨展览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此外,我也希望就策展实践中的不同维度,例如展示、写作、诠释、理论、传播等方面,做出具体的、个人性的策略性回应。 🔗 童文敏个展“从南到北” 🔗 张怡个展“我们都是母亲”  黑齿杂志(http://www.heichimagazine.org/) ...

新闻 / 19.02.2023

PHILIA, DESIRE, TECH AND COMMUNITY:  AN OTHER HANGZHOU 主讲人 Daniel Ross、Faid Rakun&Julia Sarisetiati 艺术家 程然、蔡宇潇、潘子申&顾文甲、武子杨、俞同舟 回应人 吴珏辉、袁园 论坛组织 bAn成品 (郑叶颖、朱颜、袁孟如、任柄霖)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引言 古杭州临安作为仕途落魄人的疗愈之乡——山水温润、开放平和,远离政治中心,临海通商而经济兴盛。因而,北宋苏东坡被贬此地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同期建筑水利科技先进;沈括年老还乡写下集技术与人文艺术之博物经典《梦溪笔谈》。进入新千禧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国内北京国营扎堆、上海外企云涌,杭州成为早期互联网创业先锋们的“自贬”之地。开放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杭州政府,引来早期创办中国黄页的马云在湖畔花园地下室开启阿里巴巴,为还处于中小型的创业者提供走向国际的服务。电商平台进一步给予每一个普通成为网红、小老板甚至企业家的可能性。学历不再作为工作唯一的敲门砖,怀揣美好希望的人们只需凭努力坚持就能够打拼出一片光明未来。然而,杭州之梦并没能像个体财富的快速膨胀那样更加充盈,这座城市反而变得精致平滑,粒度细腻而令人找寻不到野生生长的缝隙。 杭州,作为地理空间在政府与企业的建设下走向数字化转型,作为网络空间运载着作为游牧者的艺术家们落脚或远行,作为山水印象背负着承重的人文底子探索何为当下自我。杭州如何精巧平白,让人起不了随便走走的念头,也滋养着在这里成长、生活与工作的人们。艺术家们是否能够重新看见城市,并以自身创作与实践反哺城市?如何以自身拥有的技术作为生产工具想象未来杭州的可能艺术生态? 爱欲(eros)在劳动中解放,而人们却在技术使用中再次陷入爱(Philia)与欲(desire)的匮乏。我们急需唤回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技术,回归人与人面目清晰的连结,形成拥抱彼此的友爱社群。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杭州场,将邀请在杭艺术家及社群,面向科技与艺术迷人而汹涌的潮水与潮流,共同探讨艺术、科技与城市之“不可能三角”,以爱欲技术想象另一种杭州在地实践。 主题演讲嘉宾 丹尼尔·罗斯(DANIEL ROSS) 讲题:当不再有欲望,就没有爱,当不再有爱,友爱就不复存:贝尔纳·斯蒂格勒《时间与技术》第四卷未出版手稿的导论 丹尼尔·罗斯于2002年在莫纳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关于马丁·海德格尔。他是《暴力的民主》(Violent Democrac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年)和《心理政治过敏症:迈向元宇宙学的步骤》(Psychopolitical Anaphylaxis: Steps Towards a Metacosmics)(开放人文出版社,2021年)的作者。他翻译了贝尔纳·斯蒂格勒的十数本书,最近的一本是由斯蒂格勒和互联国集体(Internation Collective)创作和编辑的集体作品,名为《分岔:别无选择》(Bifurcate: There is No Alternative)(开放人文出版社,2021年)。他也是获奖影片《伊斯特河》(The Ister,2004年)的共同导演。 👆 ruangrupa 成员 法里德·拉昆(Farid Rakun) & 朱莉娅·萨里塞蒂(Julia Sarisetiati) 讲题(暂定):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粮仓”(lumbung.space)、艺校(gudskul)与在地互联的实践 ruangrupa团体于2000年成立于雅加达,是一个致力于支持在城市和文化背景中生发的艺术理念的非营利组织,通过邀请艺术家同社会科学、政治、技术、媒体等学科的从业者协同参与,对印尼的当代城市问题作出批判性的观察与回应。ruangrupa还以艺术项目的形式生产集体工作成果,如展览、节日、艺术实验室、工作坊、研究项目,以及书籍、杂志和在线期刊的出版。 作为艺术家团体,ruangrupa参与了众多合作交流项目,包括参与大型展览,如韩国光州双年展(2002、2018)、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5)、布里斯班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12)、新加坡双年展(2011)、圣保罗双年展(2014)、名古屋爱知三年展(2016)和法国蓬皮杜中心“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2017)。2016年,ruangrupa策划了荷兰国际当代艺术展览SONSBEEK:TRANSaction。 2015-2018年,ruangrupa与雅加达几个艺术家团体共同开发文化平台“萨里娜仓库生态系统”(Gudang Sarinah Ekosistem),位于雅加达南部班芝兰的萨里娜仓库。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空间,旨在维护、培养和建立一个综合支持系统,为创意人才、多元社区和各种机构提供支持,同时致力于建立联系和达成合作,分享知识与想法,激发批判性思维、创意和创新。合作成果均向公众开放,并以各种展览、节日、工作坊、研讨会、电影放映、音乐会和期刊出版的形式呈现。 2018年,借鉴创办“萨里娜仓库生态系统”的经验,ruangrupa与艺术团体Serrum和Grafis Huru Hara共同发起了新合作计划“艺校:当代艺术团体和生态系统研究”(简称Gudskul,发音类似于英语中的“good school”)。它是一个公共学习空间,旨在实践并扩展对于平等、分享、团结、友谊和集聚等集体价值观念的理解。法里德·拉昆起初接受建筑学学术训练,获有印度尼西亚大学(Universitas Indonesia)建筑学学士和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筑学硕士学位,但他也拥有多重身份,这取决于谁在和他打交道。拉昆是印尼艺术团体ruangrupa的成员之一,曾于2016年与团体成员共同策划荷兰国际当代艺术展览SONSBEEK:TRANSaction,并作为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成员之一提供艺术指导。 朱莉娅·萨里塞蒂毕业于特里萨克蒂大学(Trisakti University)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她在印尼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艺校”(Gudskul)上教授一门名为“集体可持续性”的课程。她的艺术实践大部分集中关注印尼移民劳工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问题。近期参展项目包括: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双年展"SIASAT"(2013);哥本哈根“黑客城市现实系列”(Hacking Urban Reality Series, 2016);第11届韩国光州双年展(2016);西贡工厂当代艺术空间“我们在一起”(We’re in...

新闻 / 19.02.2023

ICAST Report 04|艺术家工作报告 折叠风景:安放自然之力于时空 主讲人 刘雨佳  赵要 回应人 富源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1日(周二)19: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864-102-861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GmCK96htqQnl 主讲人简介 刘雨佳,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艺术家通常使用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真实生活”的场面,但同时又使用“虚构”或“虚假”形象来描绘“真实生活”的隐私时刻。她近期的作品使我们洞察到社会现实本身的虚构与幻象层面——即将现实本身体验为一种虚构。 刘雨佳曾在外交公寓12号(北京,2021)剩余空间(武汉,2021)、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7,2016)与上海沪申画廊(上海,2015)举办个展。其作品曾展出于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2016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美国匹兹堡大学美术馆、美国弗吉尼亚莫斯艺术中心、上海昊美术馆、广东顺德和美术馆、北京木木美术馆、UCCA沙丘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英国曼彻斯特CFCCA、美国旧金山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OCAT上海/深圳/北京、连州摄影博物馆、银川当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等大型机构。单屏影像作品也曾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与香港M+博物馆等美术馆与机构进行放映。她曾被提名“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2019)与“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项目”(2022)。 赵要,198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主要个展包括:2010年泰康空间的“51平方:3#赵要”,2011年、2012年、2016、2018年和2022年于北京公社的个展,2013年佩斯伦敦画廊的“赵要:精神高于一切”,2015年佩斯香港画廊的个展“很有想法的绘画”以及2018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自然的力量:一万平米作品在北京”。 赵要的作品曾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荷兰波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巴黎东京宫、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美国卢贝尔家族私人收藏博物馆、美国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艺术博物馆、乌克兰平丘克艺术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尔艺术与媒体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四方美术馆、上海OCAT、油罐艺术中心、外滩美术馆等多个大型机构展出。 回应人简介 富源是一名策展人和作者,研究兴趣集中于行为表演、影像等非传统媒介的生产机制和再现政治。2019—2022年作为创始艺术总监开启美凯龙中心的筹备和开馆工作。2016—2019年作为联合创立和运营非营利艺术空间Salt Projects,为青年艺术家和从业者提供实践和交流的场所。她的策展实践曾获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柏林高尔基剧院、亚洲协会、日本基金会、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富源也是双语数字出版平台《黑齿》杂志的创刊主编,以及Artforum, ARTnews,BOMB,Flash Art,frieze, New York Times,Yishu等艺术杂志的撰稿人。目前是德英基金会的策展学者。 缓存在 / Being Theoria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展览日期 2022年10月18日至12月4日 展览地址 浙江美术馆、杭州博物馆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馆共同发起、联合创办的重大国际性展览项目,自2013年首届开展至今,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当代纤维艺术展览项目。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这是经“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3)、“我织我在”(2016)和“无界之归”(2019)三届洗礼后的延续与发展。经由来自纤维本体给予的感知,本届策展团队试图提出一种对“艺术”本体的重新定义和理解,直面疫情年代“延缓”的生存常态。 🔗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正式开展 🔗 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介绍 温馨提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参与线下活动的观众需出示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描并出示场所码。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配合! ...

新闻 / 19.02.2023

本文转载自“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公众号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 “守正创新——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导言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两座高峰,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方式和智慧。正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守正创新——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将邀请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张之益研究员团队执讲,旨在立足于“坚定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基于“新文科”语境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野与方法论,从科技与艺术交叉融合的不同视角出发,大线条地勾勒出由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共同支撑的时代艺术演化发展的多维图景,拓展艺术与科技交叉研究及融合实践的多元视野。 第一期讲座信息 主讲人  张之益  主持人  高世强  讲座时间  2022年11月05日(星期六) 18:30-20:30  讲座地点  南山校区 学术报告厅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院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内容提要 随着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全面深入发展,未来我们将由数字化时代进一步跨越到数据化时代:如何顺应这种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潮流,将文化、艺术不仅通过存储与传播载体的深度数字化转变,更通过内容创作与生产方式的深度数据化转变来进行价值的转换与增值,从而实现文化、艺术形态由信息向数据的转换,并最终实现文化、艺术资源向内容数据资产的转换,这对于促进人类文化、艺术多维度的实践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讲座将基于数据化时代发展语境,进一步探讨数字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未来机遇,并从提升数字艺术的技术生产力观点出发,重点介绍文化数据智能技术、行为感知技术、立体引擎实时交互技术、超大数据工程3D打印技术等前沿文化科技的研发创新与实践应用,为重新理解数字艺术的时代价值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主讲人  张之益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曾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九届“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奖”、国家广电总局“2008年度国产动画电影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级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为虚拟视觉技术美学及计算机视觉影像技术的研发与创作应用。先后主持了国家动漫工程核心技术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化部专项课题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及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由其执导或监制创作的计算机影像艺术作品曾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连续三届的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动画片奖、韩国釜山3D影视节亚洲杰出制作奖、法国电影节优秀奖等。 主持人  高世强 中国美术学院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导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主任。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情境雕塑、装置及实验影像创作和研究。本世纪初,研创及教学方向逐渐聚焦于活动影像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和创作。 * 防疫规则: 参加人员请全程佩戴口罩并间隔就坐。 ...

新闻 / 19.02.2023

 "NEVERMIND THE WEB3,  HERE'S THE P2P!"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总召集人 黄孙权 学术委员会 高世名、闵罕、姚大钧、黄孙权、陈界仁、刘怿斯、周蓬岸 城市论坛召集人 旧金山:刘怿斯、Homin Luo 上海:毕昕、曹佳敏 北京:叶甫纳 杭州:bAn成品 武汉:子杰、Bruce、Tony 台北:李佳霖 香港:子木 场地支持 Internet Archive、平行所、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工作团队 崔雨、房梓、张述轩、宋健骅、杨弘毅、汤睿沄、郑叶颖、张铎瀚、孙彬发、朱颜、蔡泽锐、徐雨姗、 汤秋雨、袁孟如、边子晟、王思云、马雅、张钰彬、任柄霖 视觉设计 崔雨、郑叶颖 引言 文 / 黄孙权 教授 网络社会研究所召集举办的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包括“网络化的力量”(2016),“与列斐伏尔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与日常生活批判”(2017),“智慧都市网络”(2018),“网民21:超越个人账户”(2019),“实践智慧之网”(2020)和”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2021)。六年里,网络社会年会汇集了全球专家学者和行动者,形成独特的批判与行动的学术生态网络。一直以来,每届都有指向性的实践智慧思考,非是抽象普遍化却常常失去行动与关爱的理论交谈。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以“Never Mind the Web3, Here’s the P2P”为题,企图重访信息技术史上最有社会性的技术启发——P2P(Peer to peer)。这挑衅的命题,源于我们对Web3发展与通证化万物(tokenized everything)发展的关心。P2P是一种网络技术和网络拓扑结构,至今已发展出赛博空间中各种兴趣社群;著作权和学术生产的共享精神及其伦理的复杂辩论;合作经济的形态等等。如今,Web3正以先进姿态将技术金融连结上个人价值,同时也将六零年代的“接通,调谐,脱离”(Turn on, tune in, drop out)这种自我精神启蒙和反体制的姿态,进化成高强度自由主义式的个体投资动力:全下(all in)和从大公司跳槽(drop out)。在近60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历史里,人们使用个人电脑与网络,是为了沟通、连结,独立而能彼此合作,演变至今却让人们对技术需求高于对彼此需求,信任程式码治理而非社会协调。如MIT科技社会教授 Sherry Turke 所说:人们离机器越近,人们离彼此就越远,科技让人们在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P2P采取的技术策略、伦理及其联邦化(federalization)的理想与 Web3 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蓝图显然不同。P2P是小社群广连结,轻量级的共产;而Web3则希望一切都能货币化(是的,这是最终目的),因此昂贵复杂,层层依赖,失败率更高,更耗能。相较于个体隐藏在匿名与安全背后永不断线、持续分心,被化为物或者一串哈希数值的近似物的状态,可供彼此浏览、暂停和即时取用;我们更关心个体间的关系,人们如何聚集,群体间的交流如何产生。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Web3议程似乎缺乏对于从世纪交替以来自由软体、独立媒体运动、政府开放资料、数字民主化城市、参与式预算、创意公众授权(creative commons)等丰富的经验的传承,如果少了民主数字技术运动曾带来社会变革的成果与愿景,社会将成为新技术自身的进化,替代了人类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构想。对维讷(Norbert Wiener,1894—1964)控制论有意思的质询并非针对他本人,而是人如机器这个机械与生物的类比论,信息传递与回馈要解决的震颠难题,却怪异成为控制社会的立法政体,导致了技术发展论者一心想着机器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机器能为人类做什么。这难道不正是对今天Web3发展的质问? 回顾历史上P2P技术文化所产生广泛效用与意义,例如1999年Napster创立后,当时美国大学校园的网络流量有70─90%是使用P2P的。2000年反全球化运动高峰之际,独立媒体的全球网络节点与参与原则,其透过RSS技术将全球120个城市站点汇整到西雅图站点,以“民众-城市-全球”的形式由下而上地打造的人民新闻通讯社成为了草根化流动空间的典范。这是Web2时代我们非常熟悉的场景。如今Web3展示是翻新的旧技术,修辞性地将去中心与自由交易包装成“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终答案,真的如此吗?以音乐产业为例,音乐创作者的确因为P2P或者串流服务收入大减,但每年唱片公司仍透过串流服务赚取大比财富,每年约142亿美元的收入,在Spotify听一首歌,音乐人仍只有不到一美分的酬劳。将创作者的作品价值绑定是答案,透过区块链、加密货币、NFT来贩售,还是应追究音乐发行与唱片公司与音乐人收益分配的问题?一本书或文章,要透过Writing NFTs来保存贩售,还是应该让世界有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若真心期望改变目前的政治经济结构,那反托拉斯法不是更有效?Web3的前途能绕开电信基础设施正垄断掌握于全球少数国家与企业之吗?一切为了更快速自由交换“交换能力”的技术想象,不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运作原则吗? 这些问题恐怕都没有立即的答案。这是本届年会通过青年学者发表,七个城市论坛组织,召集各领域的主题演讲者,共同探寻P2P技术社会性内涵所构成的丰富社群文化的原因。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不同空间的正文与脉络”(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的结语处留下了一句箴言:若文明中无船,则梦幻枯竭,间谍活动取代探险,而警察取代海盗。未来,我們要以程序取代社会协商与冲突,以财产证明取代公共财吗? 关于城市论坛 计算机脱离纯粹计算的功能,成为增益人们智慧,相互沟通与跨学科合作,始于六零年代,就在几乎五英里半的圆圈范围之内,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半岛区域上,有史丹佛研究院的 Douglas Engelbart 主导的人类知识增益研究中心(Augmented Human Intellect Research Center,...

新闻 / 19.02.2023

 关于展览  W-A-S-D是四个位于键盘左侧的字母按键,在游戏中代表了四个方向。这是虚拟世界中的行走方式之一,也是网络时代语境下的我们为了更适应虚拟世界所做出的习惯改变之一。W-A-S-D系一次于商场百货中进行的实验性社区艺术展览。17位艺术家带着自身行走经验以艺术的视角进入,在与生活、社会交织的人造符号中不断停留与思考,与现场形成一种相互的关联性。同时我们有意打破日常景观与观看现场所呈现的隔离,关注艺术与生活的延展,关注混合现实的身体感知。 展览现场 作品介绍 观看动线 《flower》 鲁奕戈 窗帘,支架,模特假人,影像装置 2022 通向“花”的世界,需要经历一系列破碎的旅程:原本的游戏与现实背景被打碎,基于某种程序生成的图层在行走中慢慢下沉到消失。此时花在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它可以被理解为关于游戏和精神的演化。 这个虚拟空间的特殊状态要求它的进步与生长是向右行驶,时间的流动也是向右的;现实空间要求它在商场中与同层的成衣店遥相呼应。当一个人被置于屏幕前,他的时间会被收集,精神化作重压下扁平的碎片编织出一个线性故事——故事展览在当下,线被做成了织物。 作品《flower》旨在建立一个关于长久的隔离与孤独状态中人的精神连结的探讨,关于它是否可以被引用和出售。 《无穷无尽》 伍嘉怡 打印机,热敏纸,影像 2022 屏幕内外的交汇与衔接,重新规划了我们进入“虚拟”与“现实”的路径。我把电子屏幕比喻为虚拟网络的一种媒介,视觉上用视频流的方式呈现,置入现实空间的情境里。打印机在热敏纸上打印出的纸张不停往下运动,堆积越来越多。两种物理媒介所承载的事物,看上去朝着一个方向运动,它们在同时生长着。“虚拟”与“现实”以一种相似的状态对话,它们都没有呈现出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在虚拟空间的语境里,事物似乎有无尽的阐释空间,没有止境,没有限度。一直运行的机器似乎想要去模仿在“虚拟”之中无穷无尽生长的状态,然而,现实是,这种状态随时可以被中止。 《无题》 郑汝怡 纸,裱框 2022 我将寻常的图像截取、裱框,得到了一方渺小、稍微显陌生的风景图。 《标本》 周敏 模型 2022 生物谎言标本 《素材来源于网络》 谢相映 uv打印,920×50cm 2022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在网页上通过超链接,从杭州到南宋临安,从题临安邸到汴州,再从清明上河图跳转到杭州。 在线上,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能够共存在一处,在杭州的关键词下,放置在一起。 同时线上的图层关系与现实里的层叠关系也很有趣。在现场,意外之处是光线的强弱会影响图案背面的颜色透射多少过来,类似于调整饱和度的效果。 《删除西湖》 叶菲 pvc管、泥土、影像装置  2022 虚拟的内存与现实的储存以西湖关联起来。在大数据与后疫情时代,人们用图片构筑心目中的景象。作为一个在西湖边生活了将近五年的人,我的生活已和西湖分不开,它承载着很多回忆。现在搬离了西湖,原住民的身份被剥离,再去西湖也只是作为游客的身份。当我在小小的电脑上完成“造湖”(下载)“疏浚”(删除),“再建造”(电子苏堤),可能这一行为不仅仅是想探讨“内存不足”与“删除”这两个行为的现实意义和虚拟意义,还有我对于西湖的个人情怀。也许还有对于数据大爆炸的担忧。西湖因为是著名景点,有人维护他不被淤泥塞满,定期清除。可是在越来越多的数据,越来越大的信息量的时代,电脑内存不足不只有硬件上的内存不足,也有我们大脑中无法处理的巨额信息,也需要主动删除。 《黏菌》 崔晓雯 纤维,帐篷,荧光涂料,紫外线灯,报纸 2022 用人造材料模拟的黏菌生活的洞窟环境,我在凤凰山一带采集到多头绒泡菌的活体培养了五个月。因为不能在高于35度的气温下存活,这些黏菌一直依赖杭州的水源度过夏季,汲取着水分的同时也净化水体。作为山林草木沟通的“电话线”联系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这种个体与集体界限模糊的生物关系如果比喻成人类社会的概念就是商业,黏菌的种群增缩也可以看作我们和这个地区其他生物共同的兴衰。 《诱捕器》 朱劲婷 布料,铁蒺藜,棉花 2022 通过使用不同材质的布料,堆砌一处柔软的人工造景。绿色的绒毛和屏幕播放的视频分别代表我对草坪与湖泊的想象,留下烧灼痕迹的枕头则代表造物本身被他人施予的痕迹。西湖作为一处精致的人工造景,仿佛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诱捕器,引诱人们进入其中,投以目光。 《非自然生长》 沈业蕾 毛线,布料,植物,网 2022 用点线面构建的场景,是对自然之物的演绎和修改,是非自然生长的。有虚拟花园和现实花园两部分,区别于在现实中的直接观看,整体上是模糊着的:人、物和场景,这一切实体在记忆中都是不清晰的。作为花园的主人,我试着重新再现所拥有的记忆世界,像读者一样重新阅读自己的梦,重新返回记忆世界。这里的现场,不再是记录前所面对的场景;也不是记录中所描绘的景象;而是一个经过回忆修改得以再现的花园,似真非真,也是一种非自然的生长方式。 《老人的椅》 段苏芹 纸箱,相片,椅子 2022 视频拍摄的馒头山社区一带老人的日常生活。以椅子和视频为媒介,感受老人平时的视角。椅子是向社区老人买来的,想使观众的代入感更加强烈。视频的选取其实偏向于我个人主观所想到的,不同于年轻人对于现代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老人和现代社会之间似乎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壁。当我坐在马路上那一排椅子上时,我的世界仿佛都安静了,我和老人们的世界似乎接近了许多。 《I’m  not a robot》 杨静蕾 电子屏幕 2022 机器与人类的界限到底在哪?在自以为证明的过程中,其实变成了辅助学习机器。人类会想去证明自己是人类吗?机器会想证明自己是人类吗?由于孤独感和社会的进展,我们需要有一个极度相似的物种出现,试图去培养一个可以与之对抗的器皿,在过程中边界逐渐暧昧,但只是一种单纯的灌输。AI是否能拥有人类意识取决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转向AI化,远离再远离,试图找到一些同伴。 《停滞不前》 赖婉馨 影像,布料 2022 凝视它,走进它…… 《杂草集市》 诸诗荟 全息投影,电子相框,显示屏,接触式麦克风 2022 采集了附近区域不被人注意的植物,如栖居在日月侵蚀的佛像之上,在城市地板夹缝中生存,居民区被空调日益捶打等。以时间为食,见证区域演变却未曾被重视。放大六百倍进行观察,接触式麦克风使其自我发声。并以此为蓝本,制作成虚拟形象作为展品展示在蛋糕柜之间。 《消化》 夏慧聪 声音,摄影,影像 2022 食物经咀嚼后落入胃里,在胃囊的褶皱中逐渐混合,反应,吸收,消融。 而感官的攫取是另外意义上的进食。 菲林捕捉现实中类似食道的各种空间,以咖啡液作为配方,咖啡浸泡“食道”,在暗室中进行“消化”并显现图像;两个影像在食用与取出之间循环,同时图像在不停地分解;现场收集甜品制作工具使用时的声音与咖啡粉的声音,结合原有的工具构成有声的“消化”。 《无题》 马向原 面包,日常用品 2022 《我们寄生在服务器飞地中》 黄瀚哲 商场里的废弃面包柜和在商场中收集到的废弃电子元器件,钢架,防尘网,屏幕 2022 利用商场空间的废弃物品搭建了一个“服务器”,它是被废弃的,但我们寄生在此。 《未命名文档的故事》 黄瀚哲 网页 2022 利用网页链接了文本和实地采集的图像声音模型数据,描绘了馒头山飞地的一个亦真亦假的傍晚。 《隐约有意义》 圆菌 投影,硫酸纸,来自朋友们投稿制作的贴图 2022 隐隐约约隐隐约约有意义。 展览时间 2022/9/18 15:00 — 2022/9/25 15:00  展览地点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泰安路9号星光百货一楼  参展艺术家 黄瀚哲 夏慧聪 叶菲 诸诗荟 崔晓雯 段苏芹 赖婉馨 鲁奕戈 马向原 圆菌 沈业蕾 伍嘉怡 谢相映 杨静蕾 郑汝仪 周敏 朱劲婷  学术主持 吴美纯  范厉  田进  策展人 徐旻乐  策展团队 黄瀚哲  夏慧聪  叶菲  诸诗荟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  合作单位 之美术馆 浙江星光百货 ...

新闻 / 19.02.2023

图片来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er-to-peer#/media/File:Torrentcomp_small.gif 时间:2022年11月25、26、27日(周五、六、日)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线上线下待定)主办方: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高世名、闵罕、姚大钧、黄孙权、陈界仁、刘怿斯、周蓬岸 -主题说明- 在过往六年间,网络社会年会“网络的力量”(2016),“与列斐伏尔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与日常生活批判”(2017),“智慧都市网络”(2018),“网民21:超越个人账户”(2019),“实践智慧之网”(2020)和“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2021)汇集了各国专家学者和行动者,逐渐形成网络社会理论研究的生态,打造了研究─批判─行动网络。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将以 “Never Mind the web3, Here's the P2P” 为题,重访信息技术史上最有社会性的技术启发——P2P。P2P 是一种网络技术和网络拓扑结构,至今已发展出赛博空间中各种兴趣社群;著作权和学术生产的共享精神及其伦理的复杂辩论;合作经济的形态等等。如今,web3 正以先进姿态将技术金融连结上个人价值,同时也将六零年代的“接通,调谐,脱离”(Turn on, tune in, drop out)这种自我精神启蒙和反体制的姿态,进化成高强度自由主义式的个体投资动力:全下(all in)和从大公司跳槽(drop out)。在近 60 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历史里,人们使用个人电脑与网络,是为了沟通、连结,独立而能彼此合作,演变至今却让人们对技术需求高于对彼此需求,信任程式码治理而非社会协调。如 MIT 科技社会教授 Sherry Turke 所说:人们离机器越近,人们离彼此就越远,科技让人们在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P2P 采取的技术策略、伦理及其联邦化(federalization)的理想与 web3 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蓝图显然不同。P2P 是小社群广连结,轻量级的共产;而 web3 则希望一切都能货币化(是的,这是最终目的),因此昂贵复杂,层层依赖,失败率更高,更耗能。相较于个体隐藏在匿名与安全背后永不断线、持续分心,被化为物或者一串哈希数值的近似物的状态,可供彼此浏览、暂停和即时取用;我们更关心个体间的关系,人们如何聚集,群体间的交流如何产生。本届年会将社会性地延伸 P2P 技术内涵所构成的社群文化。 基于以上思考,本届年会现向全球范围内的青年学者公开征稿,维持以往惯例,从来稿中筛选优质的研究论文进行分享、研讨、发布和出版。 -征稿子题- 与大会主题相关之论文/创作实践报告,或符合大会以下五项征稿子题: 技术有性别吗?Gendered Technology二战期间,用电子计算机 ENIAC 来实现弹道计算自动化的美军方劳动力紧缺,于是有200多名年轻女性作为“人类计算机”参与此项目。讽刺的是,这些女性技术员的名字仅被隐藏在“ENIAC computers”之下。提花机(Jacquard loom)因符合图灵模型,被视为现代计算机鼻祖,操作提花机的是纺织业中的女性,但她们和女性计算员一样,消失在了主流的技术史记载中。从珍妮纺织机(Spinning Jenny)到当今智慧助理 Cortana、Alexa、Siri 都是女性名字,更多以女性身体与特质出现的则有性爱机器人 Roxxy,日本的女性机器人 DER 01,小米的小爱同学……沟通、服务、照顾的劳动力已经女性特质化了,而男人在哪里?是幕后控制的神祇吗?新时代复刻父权的性别分工是为何故?点对点社群...

新闻 / 19.02.2023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为什么是艺术书展? 以art book in China为例 主讲人 赵梦莎 art book in China 联合发起人 时间 2022.9.9 10:00 地点 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南山书屋 主讲人介绍 赵梦莎,art book in China 联合发起人,编辑、艺术写作者。曾任双语评论杂志《艺术界 LEAP》资深编辑、VICE中国高级市场经理。 讲座简介 作为一个工龄十二年的编辑,我经历过传统纸刊到新媒体的转化,也见证了书重新成为热门话题。从艺术系统内到更宽阔的青年文化场景,如何去理解内容传播,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本次讲座我将回顾过去五年间基于艺术家书、自出版领域的学习和观察,以及由此展开的展览策划和社群组织的实践,与大家一同探讨今天的策展在面对什么,解决什么。 关于abC abC(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始于2015年,是中国首个艺术家书展览与国际性的自主出版博览会。abC致力于推广中国本土艺术家书和自主出版物,并积极引入全球优秀的出版人和机构建立深度对话。每一届的书展现场,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类同行、媒体及观众数逾万人,在艺术、设计和出版领域逐步建立起独特的影响力。 🔗 一场秋日的游牧|abC艺术书展 · 杭州参展全名单 🔗 动动手指,游牧启程!abC艺术书展·杭州观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