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牛房仓库 “出神”现场
本次展览的主题“出神”,旨在强调:为“神”的出游,预留出口。在中国古代语境中,“出神”最初指的是一种道教修炼方式,即“元神出体”。“出神”的行为,是身心进行气化宇宙循环中的一部分。“出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游”,而“神游”是一种对自我精神性主体的超越。“出神”的前提是“观想”,这是一门在中古时期开创的身体技艺(body techniques),要求人们游体外之景,观照自身的内景山水。通过这种方式,在能量的循环中,开启内向心性的形塑,发现“自我”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而感受到最为深层的“情志”,内在的“真我”在自然中得以成全。这对于解决20世纪初就被提出的当下社会“心灵在场(presence of mind)的匮乏”问题以及当代社会媒体对于“注意力”的精准控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出神”的刹那,构成了种种宏大或微小的意象,虚实含混的图景,为参与本次展览的7位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方向。本次展览一共展出了11组作品,作品类型涵盖了绘画、装置、影像、摄影等媒介。 ﹉﹋﹌﹉﹋﹌﹉﹋﹌﹉﹋﹌﹉﹋﹌﹋﹉ 作为展览的开始,张文心的影像为“通往洞穴”提供了线索,“出神”的通道被开启。《洞察之目》呈现的路径来自一台视觉机器,它所记录的无机幻影是无序且诗性的;《Illusion》中的路径则指代高效、开放、连通的孔隙结构,它对于塑造城市的社会空间具有积极作用。孔隙作为介质,吸收物质,促使有机体的潜能更大化。“两条通道”其实并不强调是否要走出“洞穴”,“探洞”的过程足以让“记忆中的图景”放射出巨大的能量。 在接下来的空间中,每一件作品,都是“出神”具体表现方式的一个分支。 解群的《橐龠行旅图》记录了一次半虚构的“颅内神游”,探索“橐龠世界”相当于勘寻外部的身体,“洞”就在“我”体内,在自我开合的过程中,回归与重生,循环永续。作品的结构形态可比喻成洞天的“天窗”,每一扇窗户的敞开,都相当于打开了“神的出口”,能够自由变换探索不同的故事情节。 ﹉﹋﹌﹉﹋﹌﹉﹋﹌﹉﹋﹌﹉﹋﹌﹋﹉ 展示在解群对面的作品是陈慧雯的绘画作品《鬼石》和《夜会》,作品围绕着一个传闻中的灵异事件发生地展开。画中人的形态,已经状似离形脱体后的“游魂”。在画面上诞生的那一刻,从有形的“在场”渐变至无形的精神空间,“出神”的瞬间被定格。 ﹉﹋﹌﹉﹋﹌﹉﹋﹌﹉﹋﹌﹉﹋﹌﹋﹉ 处于解群和陈慧雯作品中间的是黄佩珊的装置《直至静止#2》,它展示了在“喷泉”与“时钟”永恒运动中的一个切片,遵循了它们相对静止的定律,循环的本质得以延续。作品潜在地表达了一些对当代社会结构影响下既定日常的否定,从展览的整个架构上看,它就好比是《盗梦空间》中的“陀螺”,具有时空穿梭转换的提示功能,即“神”能游走在不受限定的时间与次元中。 悬挂在一楼展场中心位置的帘状装置是黄佩珊这次的委托新作:《景观#2:在世界中存在》。作品将世界景观作为图像压缩,一切存有物的相遇,新的事件的诞生,交织出一张珠帘般相互映射的网络。“珠帘”的古典意象,常作为闺房的装饰,珠帘的门洞同时也象征着洞穴,它背后所在文人精神空间,不再对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设限。 ﹉﹋﹌﹉﹋﹌﹉﹋﹌﹉﹋﹌﹉﹋﹌﹋﹉ 穿过帘状装置,观众的身份也被叠加重构,来到葛珣的《仿黄鹤山樵山水手卷》影像空间。艺术家沈蕊兰将明代道士的卧游长卷,以双屏影像的方式再现了古代船只行旅中的观画经历。这里是更具开放性的空间,为观众提供现场“出神”的场所。 ﹉﹋﹌﹉﹋﹌﹉﹋﹌﹉﹋﹌﹉﹋﹌﹋﹉ 下一个场景的切换,是沈蕊兰的作品《所有的蝴蝶都是失落的火焰》所呈现的由在地植物组成的帐篷影像空间。影像由行车穿越隧道中的几段对话展开,话题从“禅诗“到”新闻播报”,最后谈及“辞世之诗”。一切信息和记忆交织回环,有节律地伴随着呼驰而过的光点,最终与洞口的那束光亮汇合,共同涌入时间的合流。影像周围放置着沈蕊兰的《带着那绿色的事物进入你的永远》系列摄影,是她在杭州夜游期间,对于夜间生态环境的记录。茂盛的自然生命在曝光下,代表了某种亘古不变力量的幻现与续存。这几件作品都位于一楼展场的尾端,与影片中“隧道的尽头”形成呼应,帐篷代表了某种脆弱而又临时的庇护所(个体生命的易逝),与张扬的植物(原始的自然力量)形成对比,“出神”已进入了万物循环。 ﹉﹋﹌﹉﹋﹌﹉﹋﹌﹉﹋﹌﹉﹋﹌﹋﹉ 如果说沈蕊兰的作品停留在到达洞口光亮的前一刻,那么展于二楼独立空间的刘毅的动画《度口》已经带领观众走进的那束光亮之中。作品讲述了某天出于对周而复始日常幻象的逃离,缩小后的自己游走于身体内部,回到最初的生命载体,进行再寻访,最终冲破身心茧壳,跳出虚妄之境。作为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神的出游”也到达了终点,重新返归于混沌:而混沌初开,是否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展览现场 展览日期:2024/03/29-04/28 时间:10:00-19:00 免费入场 地点:市政牧场旧址(牛房) 澳门美副将大马路与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交界 出神 Egress of the Spirit﹉﹋﹌﹉﹋﹌﹉﹋﹌﹉﹋﹌﹉﹋﹌﹋﹉策展人李丁 学术总监 高世强 吴方洲(牛房仓库大会主席) 艺术家 张文心 解群 陈慧雯 黄佩姗 葛珣(明代) 沈蕊兰 刘毅 策展人 李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中国中古时期艺术的创作观念与视觉机制,关注“身体”文化面向的知识体系,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当今社会语境下的艺术与策展实践。 澳门“牛房仓库”艺术团体 牛房仓库”艺术团体(前称婆仔屋艺术空间)由2001年开始策划活动,成立于2002年,2003年迁至牛房,是位于澳门莲峰庙与普济禅院两大寺庙之间的一个独立艺术空间,前身为市政养牛场。2018年至2021年间,牛房仓库搬迁至和隆街15号,并将之定名为“后牛房实验场”,也意味着“后牛房时代”的开始,与多个澳门以外地区进行交流合作,并计划进行多个驻场艺术家计划。2022年起,牛房仓库游走不同展览及表演空间,如市政牧场、望厦山房、澳门艺术花园及“川‧艺术空间”等,策划的展览和演出不少以当代艺术为主,鼓励个人创意和实验精神,策划的展览和表演以强调跨媒体及实验性的当代艺术为主,继续承担澳门实验艺术发展的交流平台角色。近年曾主办“MIPAF澳门国际现场艺术节”“EXiM澳门实验录像活动”“珠三角展”系列“驻场艺术家计划”及“艺术–城市–人专题系列展”等展览。 主办:牛房仓库赞助: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发展基金 场地支持:澳门文化局 独家媒体支持:湾区之下﹉﹋﹌﹉﹋﹌﹉﹋﹌﹉﹋﹌﹉﹋﹌﹋﹉ 展览统筹:黄咏思、邝祖瑜 策展助理:丁潇 展陈设计:黄园园 展览平面设计:张露云 布展执行:孙向前、黄利红 技术支持:崔婕 翻译:黎祖贤、蔡笑蓉 摄影:林碧珊、黄佩姗、沈蕊兰、刘毅 ﹉﹋﹌﹉﹋﹌﹉﹋﹌﹉﹋﹌﹉﹋﹌﹋﹉查询 :6343 3042E-mail:oxwarehouse@gmail.com社交平台:Facebook|牛房倉庫 Ox WarehouseInstagram @oxwarehousemo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