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S

新闻 / 01.05.2025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 2023年10月28日 各位嘉宾,各界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祝贺2023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CAA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开幕。同时,向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集团尤其是张江科学会堂的同仁们,以及所有支持这个展览的朋友们表达衷心的感谢!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五周年,我们的主体纪念活动叫“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英文是Inter-World-View,含有双重意思,一是世界观的对话,二是我们要跟世界谈谈。11月10日这个大活动将在杭州国美良渚校区举办。今天这个展览是我们95校庆的重要先导活动,是一个响亮的先声。国美九十五周年的主题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这不只是校庆活动的一句口号,更是未来五年、十年中国美院的意志与愿景。就是在世界观的对话中,将人类文明史上最高明深邃的传统,无论东西南北,都视作我们艺术的土壤、精神的根基;让文明史成为我们的工具箱,让历代大师成为我们的工作伙伴,在世界文明的互鉴中“与古为新”,这就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所以我们启动了这个计划,邀请达·芬奇来到今天,与我们共同面对二十一世纪激进的技术与文化现实,共同探寻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未来。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实验艺术单元展览现场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天才中的全才”。他不但精通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等所有艺术门类,他还研究光学、力学、机械、工程、数学、天文学……几乎穷尽那个时代所有学问。他仿佛无所不能,他的创造力不但无界而且无限,他是真正的文艺复兴人,一位“通人”(universal man)。这一切都因为他是自然真理孜孜不倦的探寻者。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感觉,而“经验是所有确实性之母”,他说“自然是最深刻的现实”。朋友们,在达·芬奇的时代,美与真尚未分离,经验和实验尚未分离,感觉和原理尚未分离。绘画对达·芬奇来说不只是天才技艺的展现,更是认识自然的路径。他深奥怪诞的笔记是一系列纯粹好奇心驱动下的自然研究,一种从感觉出发的经验性知识,更是一种通过视觉的思考。他有着婴孩般的天真与好奇、画家的敏感和技艺,同时又有学究气的诚恳和严谨,最重要的,他还有一种神秘的直觉、神圣的冷漠。他研究空气透视的时候,其实是在研究色彩学和光学;他画风景和垒垒岩石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研究地质学;他用数百张素描分析海洋的运动、山洪的原理,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世界那种陌生的敌意。观察与表现、探索和描绘,在他这里从来就无法分离,共同形成了一种由绘画技艺所驱动的经验科学。然而,尽管他自称“经验的信徒”,可他同时又说:“自然充满了绝不属于经验的无穷意义。”他的研究、众多精彩的素描都是为了探究这种超验的意义——一种启示录式的世界观。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开放媒体单元展览现场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向达·芬奇介绍当下这个世界?我们应该告诉他,在他离世之后的数个世纪中,艺术家和科学家已经变成完全不同的动物,再也听不懂对方的声音。科学越来越依赖大规模实验和集成创新,这种实验室的科学,个人天才再也无法企及,普通人完全不可经验。而艺术也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沙龙、展览、美术馆、博览会、拍卖行等一整套艺术运作体系被构建出来。艺术被卷入批评家、艺术史、策展人的话语场,在“主体化-形式化-观念化-政治化”的过程中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越来越让人不感兴趣。艺术被置入博物馆的祭坛和银行的保险箱,成为大众文化的膜拜对象,成为金融游戏的价值载体。而他达·芬奇本人就是最被神话的那一个,也是价格最高的那一个。我们应该告诉他,在21世纪,互联网开启了人类又一次“大航海”,元宇宙、混合现实正在引发再一次“创世纪”。而数字智能技术加速了人的解放和人的危机。人工智能、无穷算力让艺术家们“喜大普奔”又进退失据,人的创造力竟然在人的造物之前瑟瑟发抖。我们必须告诉他,他那个时代数以千计的物种已经消亡,在他所不了解的遥远之地,北极的冰川正在融化,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早已超过这个星球的修复和再生速率,他为之着迷甚至感到恐惧的自然正在迅速衰退。而他的末世论预感,他所感受到的那种危险而陌生的敌意,恰恰源自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创造。21世纪,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已经失衡,我们丧失了自己的“天人之际”。……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媒介展演单元展览现场 朋友们,我们邀请达·芬奇这位艺术家中的最卓越者来到我们中间,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共同探寻21世纪的现象与征兆,共同面对人类世的一切后果与愿景。达·芬奇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向达·芬奇提案,其实是在向我们自己提案。朋友们,这个展览只是一个开始,接下去还有一系列的学术论坛,还有“数字人达·芬奇”的培养和达·芬奇故居的重启。更重要的是,在自然世界的最远处,宇宙的造化无穷无尽;在人类精神的最深处,创造的秘密生生不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这其实也正是艺术最根本的目的。让我们与达·芬奇这位伟大的艺术同行一起上路,把今天的科技重新转化为一种世界经验,让今天的艺术重新回归感觉之开发、世界之探寻。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位伟大的通人与天才,将伴随着我们去重新发现世界,重新发现人,重新建立起“21世纪的天人之际”。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国际艺术邀请单元展览现场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绘画单元展览现场 ...

新闻 / 01.05.2025

1452年的4月23日,列奥纳多出生在夜幕降临三个小时后的芬奇镇,阿尔诺河流过的山谷附近,当时这个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2022年4月23日,杭州象山,以“向达·芬奇提案”为命题,中国美术学院的三十余位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导演和学者对将在今秋开幕的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展开讨论,接通其深邃充盈的心灵,召唤达·芬奇的幽灵,邀请他来到二十一世纪,与我们共同面对当今世界的困境与希望,与我们一起出发,重新建立21世纪的"天人之际"。在五百多年后重读达·芬奇的笔记,我们节录了其中的两个段落。一则记录了他对空气和距离的观察,另一则关于他对真知的理解。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硕博研究生们为之作了笺注和导读,是为对达·芬奇诞辰的纪念,亦作为一系列相关创作、研究和展示行动的开端。 A study of the fall of light on a face, about 1488 达·芬奇笔记两则导读 达·芬奇初到米兰时的形象并非一个老神仙的样子——那还是他的壮年。他伴仕米兰的王庭,不以画家为身份,而是因为擅弄七弦琴——我们可以想象,在伦巴第,这是一位来自托斯卡纳的七弦琴师,头发长长的,还有点帅,他会在郊外一坐半天,大家不太知道他在那儿干什么,其实他在用一万种方法“看”着远山。后来,达·芬奇把这些“看”出来的方法叫做“大气透视”。我们在他的笔记中看到的是一双无息的眼。我们常说至诚无息,唯因其至诚,而能达到无息。“至诚”在这里是表达者的“无我”,“表达自我”并不是达·芬奇在创作中想要做的,他只是真的想画出他所看到的,源于谦卑的宏大力量。《圣经》说:爱是永无止息。他要描摹的还真的是一切,在这个任务中,“自我”越少可能越好。对了,孔子也说:“生无所息。”达·芬奇还是一个奔波的人,在邦国间漂流求存,看起来还有点钻营。他并非须发皆白的“智慧老人”,他自己说:“我是没文化的人。” Landscape near Pisa, c.1502 其实,达·芬奇是当时主流文化圈子的边缘人,或者,我们还有个词叫做“畸零人”。文艺复兴之文艺,人文主义的命题,还有那个玄谈的圈子,达·芬奇并不能真正进入,当然也不能让他满足。我们现在认为他代表了那个时代,但其实他与自己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我常想到古印度经典《白驴奥义书》中吟咏的双鸟:“两只鸟儿结伴为友,栖居在一棵树上。一只鸟品尝比钵果,另一只鸟不吃,观看。”伊甸园中的智慧果,我们知道它的名字叫作语言,对于语言,达·芬奇旁观。对于由语言推论而得的智慧,达·芬奇都要怀疑,唯有经验与知识合一,也必须合一,他才认可。我们今天常常说科学与艺术的问题,科艺融合的问题。艺术对科学总怀抱期待,但更多是单相思,有时候还错付给技术。不止艺术困顿,理论科学也是。科学和艺术甚至总想象出对方的一个假人皮影,但无法真正拥抱。可是当代艺术是亏空的,那它当然也无法把丰饶反馈给真正的科学。艺术与科学在达·芬奇时代的定义不同于现在,此处的训诂学问题且不论。 Bird's Eye View of a Landscape, c.1502 在他的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认为的那些对科学的要求,他竟以此要求艺术;我们在艺术中处理的体感,他却以此体认科学。在这样的要求和品质的互换中,科学与艺术合二为一,其实也并非是合一,而只是这个“一”复归到本来的整全。还可以说说达·芬奇作品中的美。美在当代艺术中太尴尬了,美太不酷啦。当代艺术中“酷”是合法的,“美”往往不是。但美在达·芬奇那里不成问题,因为在那时候,美与真实尚未分离。或者说,美就是体认真实这个过程本身。达·芬奇的作品中,阴影总是幽邃迷人的。在达·芬奇的分析中,阴影也是一种实存,它与光明一样,会在物体与物体中相互映射,反复震动和弥散。阴影对他的绘画来说是本体性的,本质上,他是一个画阴影的画家。达·芬奇对光影的认识与我们现在基于光子的光学认识不同,但又与负物质的各种理论暗通款曲:科学在竿头一步之处,想象力是个要厘清的问题。 Detail of Annunciation, c. 1472 Detail of the mountainous landscape (top left of the canvas) 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Virgin of the Rocks', about c.1491/2–9 and...

新闻 / 01.05.2025

2023年10月28日,“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将于张江科学会堂启幕。在10月29日至11月13日的十六天展期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将驱动全新的开放界面,通过艺术创作、学术论坛和展演项目汇聚一个时代的创造性能量,邀请达·芬奇来到二十一世纪,共同思考当今艺术与科技背后的人类时代命题。 向达·芬奇提案 ——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共包含五大展演单元与两大国际学术论坛 --- 五个展演单元分别为:实验艺术单元|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开放媒体单元|程序员与小提琴媒介展演单元|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国际艺术邀请单元|天人之境v3.0 绘画单元|安吉亚里之战 主展览|向达·芬奇提案 ◉  序言  ◉ 曾经,世界是新鲜的。人对世界的体认整一而流动,所知与所见尚未被均质分立的学科架构割裂,真与美尚未分道扬镳,科学与艺术本为一体。在那个时代,列奥那多·达·芬奇坚定地认为“知识”需要由“经验”来证实——整全的人,直面整全的世界。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形态持续衍生纠缠,全球范围内的艺术体系逐渐深陷商业化与政治化;科学则被科技化,科技被工具化,技术走向智能化。今天的我们毋庸置疑身处一个倍速中的社会,却不再拥有一个日新的世界:恍惚间,无数的自我时刻与世界保持互联,喧嚣下,人与世界却再难真实地切近。假如达·芬奇来到今天,他会做些什么?我们又如何向他介绍今天的这个时代? 立足当下,艺术如何透过宇宙、生命、智能等相关议题感知21世纪人类文明的潜在脉搏?生活在技术加速演化的“人类世”,新的技术人性要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如何回应过去?如何理解此刻?又将如何构造出下一个可能世界?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立意于此历史洪荒与当代境遇间的张力,强调一种“与古为新”的世界观;呼唤众人穿过现当代艺术的层层曲折衍射,将目光放回艺术本身;超越一般意义上互为工具的“科艺融合”,探索全新的创造性活动与超越性工程。“向达·芬奇提案”主展览由多对“本源问题”带领观者在“世界观的对话”中前往感受力、好奇心与创生力的发端;展览空间中的话语则架构起“从提问到提案”的思考路径,进而“透视”出五大展演单元、两大国际学术论坛、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及现场演出;由此驱动全新的开放界面,将创作、实验、想象、思辨和对话共同汇聚为一个时代的创造性能量。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九十五周年校庆“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系列学术活动的先声,“向达·芬奇提案”是一声召唤达·芬奇人格复苏的时代诘问,亦是一场通向达·芬奇心灵的创作行动,更是一次新时代文艺复兴人向达·芬奇发出的邀约——2023年,我们邀请达·芬奇来到此刻,透过他那至诚无息的双眼去探索,直至忘怀,直至将自我投入世界!我们邀请达·芬奇一起出发,作为“同时代的人”面对当今世界的危机与挑战、困境与希望,在历史与未来的双向启发与双重挑战中思考新感性的生发,重新建立二十一世纪的“天人之际”。 实验艺术单元 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 达·芬奇的透视法曾以线透视(近大远小)、空气透视(近明远暗)、隐没透视(近实远虚)将以人作为中心的世界确立,在平面之上形成了立体的幻觉,衍生出更强的主客二分。另一方面,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则是将“我”含纳于天地间,认为“我”是世界的一份子,具备着与天地宇宙终极一致的属性。 “三远”视角下的山水,具有三种方法论意义的形态:“山水现场”是“无我”之境,即造化自然之义;“山水道场”是“我”与山水相遇时刻之生发与涌现,“山水剧场”是山水的“人间化”。“山水剧场”是一种策略,它所赋予的戏剧结构,把“山水现场”由偏远带到中心,由不可见变为可见;把“山水道场”由单数变为复数,从个体超越走向全称意义的文化“致知”。 “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以“三远”之世界观对应“透视”之方法论,穿过达芬奇深长的凝视之眼,探问造型何为?绘画何为?又以中国古老的山水文化和精神为方法,在多重媒介混合现实状况下,回应五百年来达·芬奇们所构筑之世界观,激荡出一种新的人性,新的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 开放媒体单元 程序员与小提琴 “程序员与小提琴” (A Coder and Violin) 是达芬奇名字中所有字母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概念,我们以极其达芬奇式的风格向他献上提案。达氏所代表的“新文艺复兴人”一直是开放媒体系2010年成立以来的育人目标。而我们眼中的程序员和小提琴家,他们之间绝非撞后逃逸式的随兴合作;他们必须深层内化为一人:coder 本人就是小提琴家。本展览及声纳演出囊括8个国家的艺术家40人,包括意大利的齐利欧(林兹电子艺术大奖金奖),全是这样程序员艺术家合体的代表。而AI其实握有通往艺术创作本源之密钥,它是这次展演的核心关注,也就是我们对达芬奇的提案。 媒介展演单元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 灵魂在哪里? 媒介展演板块以“灵魂在哪里?”为题,以跨媒介巨构为品类,向达·芬奇提案。并进而继续发问:灵魂是什么? 我们将惠特曼赞美人的肉体与灵魂的长诗《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贝多芬表现人类所有激情和感动的交响乐《第九交响曲》、杰夫·兰博和维克多·霍塔呈现人类激情爆发的《人类激情圣殿》、荒诞派戏剧表现人类的“行为人并没有卷入自己行为的两难困境”场景等媒介史源流拼溶在一起,构成人类激情体验的通道。 人类激情就是灵魂。灵魂无处不在。 国际艺术邀请展 天人之境v3.0 追本溯源(好奇心),钜细靡遗(观察力),无所顾忌(想象力)——来自全球各地的12位(组)艺术家及作品让我们从飘忽不定的生存晕眩中得享科技与人文之境——道德、伦理、反思、敬畏、躁动,渴望以及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之轻或者不能承受之重,观众也将通过虚拟现实和多通道实时模拟,走进人类和机器的交叉领域,链接更广泛的沟通视角,共创未来世界并以此致敬“天人之境”的初始版本——达·芬奇和他的维特鲁威人、莱斯特手稿以及最后的晚餐。 绘画单元 安吉亚里之战 科技和艺术曾经是同一个话题,而不是两个领域。“时间”这张图纸上其实可以有一道道折缝,沿着这条缝把纸折起,过往和将来就成为了同一个界面。达·芬奇是个支点,我们召唤的那个对话对象。在他那里,一个人的好奇心可以包裹整个世界,经验与知识密而未分,美与真实在神秘和清晰中和谐统一。 关于达·芬奇有太多的传说,在众多传说之中,这次,一幅消失了的名作正被打捞。《安吉里亚之战》是达·芬奇在艺术生命的壮年与米开朗琪罗对垒之作,狮子搏象,描绘了两军相争的瞬间。如今,这幅作品早已消隐于历史尘封之下,只留下零星的草图和些许后人的临摹。创作团队从这些材料着手,也研读达·芬奇手记中的真知灼见,怀揣着对当下技术与媒介情况的反思,把画幅延长至十数米,将新的焦虑与新的鼓舞注入作品之内。新的画面基于原作进行了横向延伸,展现出三个主要的团块,此外,画面还增加了纵深的远景。三个战争场景的变奏以及其间的诸多形象暗示了不同时代的技术与思想冲突融合。与其说是一幅绘画,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它更像是一场讨论,一次研究,一系列对科技史图像的重新审视,对现今的绘画与媒体技术的重新打量。 两大国际学术论坛 “新六艺”系列论坛 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是由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发起的长期计划。它以艺术为轴心,思考并实践“艺术/教育”的时代议题,超越学院体制,探索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新人文教育体系。本届“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二十一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作为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主论坛,召唤文艺复兴时期“全人”达·芬奇人格的复苏,以开启全新的艺术/科学观,并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培养超越学科与知识意义上的、敢于针对人类自身进行创造的当代“通人”。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 “Counter-Culture?”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以“‘Counter-Culture’?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为主题,探讨媒体研究和技术史的前沿议题,聚焦技术对自然语言的深刻影响,揭示技术与人类之间的紧密互动。每一种技术发展都镶嵌于特定的文化中,“Counter-Culture”不仅反对技术发展论的单一思考,也是扩充、改变、宣传技术环境的媒介。我们试图挑战单一技术线性发展史观,提倡需要使得人文学科再度成为维系人类思想高度但不惧于思辨技术发展之一切可能的堡垒。 本届年会将于2023年11月8日-11月9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会堂六楼MIP厅举办,邀请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巴西、葡萄牙、法国、俄罗斯、中国台湾的媒体考古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和艺术家,与大家一同深入探讨,重新思考我们与媒体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艺能松(AIathon) 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 “艺能松”(AIathon)试图以黑客松(Hackathon)的形式建立一个“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思想实验场,将于2023年11月3日-11月5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会堂五层举办。这是网络社会研究所(INS)继落地松、两次合作松、科幻写作松后再一次的集体行动,号召约60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算法专家等全国各行各业的青年参与,在48小时内合作完成一件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作品,携手进行跨学科思考和共同创作。届时将邀请到俞昊然、陶祎、周弋涵、Xyn、周蓬岸五位学术与技术顾问嘉宾提供现场工作坊指导,召集人为黄孙权与刘怿斯。 现场演出 “声纳媒体艺术节”20周年 2003年11月1日,中国最早的媒体艺术、科技艺术、声音艺术现场表演“声纳”系列在北京藏酷空间推出。由旅美华人艺术家姚大钧策划主办的这场活动开启了国内科技艺术现场演出的浪潮。当年首夜的观众甚至包括法国电子音乐大师雅尔;英国 The Wire 杂志也做了全版的报导。在那次“北京声纳”之后的20年中,这系列演出扩展到台北、香港、纽约等各地,參演艺术家包括秋田昌美、Alva Noto、黑川良一、Edwin van der Heide 等国际先锋,同時提携了国内数个世代的新生艺术家,“声纳”所建立的高度实验性及多样演出的模式也成为了国内类似活动追求的标规。 今年11月11日(即双十一)晚的这次“声纳” 20 周年活动中,除了跨媒体艺术节开放媒体系展览中的影像、装置、VR、游戏之外,更加入了打破艺类分界的现场演出,包括国内首次亮相的 Live Coding Cinema(实时编程电影,古巴 Ivan Abreu,墨西哥 Malitzin Cortés)、AI 生态声响演出(俄罗斯 Yuri Kuzmin)、硬件合成肢体控制(韩国 Protoroom)、视觉肢体行为(德国 Kuno Steltmann)、AI 神明舞蹈(严欣怡,温辰旻)、声音行为(赵小锋),audiovisual 声光现场(日本 BRDG)等等前沿思考创作,由七国艺术家联袂汇演。 预约观展通道 公众开放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393号) 开幕式时间:2023年10月28日15:30 开幕式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一层 东登录厅 总顾问:许江   总策划:高世名 展览总监:李凯生 管怀宾 策展人:闵罕 联合策展:高世强 姚大钧 牟森 武子杨 展览统筹:孙晓宇 展览执行:孙晓宇 蔡宇潇 信阁 梅悦子 林灿文 倪华夏 刘呗宁 袁孟如...

新闻 / 01.05.2025

2023“向达·芬奇提案” 上海科技艺术大展 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实验艺术系板块 展览前言 EXHIBITION PREFACE 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 达·芬奇不会想到,自己的好奇心在500年后为人类召唤出了如此强盛的自我意识。线透视(近大远小),空气透视(近明远暗),隐没透视(近实远虚),都以人作为世界的中心来观察周遭万物,世界被纵横的线所牵引,在平面之上形成了立体的幻觉,衍生出更强的主客二分,验证画法“再现”与“我视”对世界知识的吻合,破解出真理的表象,错幻的真实逐渐演变成真实的错幻。人们不再提问,“我”就是答案,“我”就是一切的诠释。 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将自“我”含纳于天地间,这种观察和表现的方式并不以所谓“科学”的角度理解世界,却延续和发展着另一种个体超越的传统:“我”是世界的一份子,具备着与天地宇宙终极一致的属性。“我”与“我”之外并无本质意义的差别,“我”是复数的或全称的,“远”是“无数的我”所处天地坐标各个维度的意境概括。 “远”并不是物我两距的透视概念,而是宏观视域中天地广阔而天理存焉的空间意识,是“无数的我”与“无数的我”在“科学方法”之外的链接,是“解析”之外的世界感知,是认识论之外的方法论。“远”,是世界的中国式称谓,是心学的奥义。相较之下,达·芬奇透视法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知,完全不同于王阳明格物所致的“知”。 “三远”视角下的山水,具有三种方法论意义的形态: “山水现场”:即真山真水。天地本然面貌,在“我”出现之前。“无我”之境,造化自然之义。 “山水道场”:“我”与山水相遇时刻之生发与涌现。“我”以具体媒介使山水显现为语言形式——“我”即语言,即媒介。“有我”之境。“我”与山水不仅是表达者和表达对象,山水和“我”皆为部分,互为彼此,共同构成新的一体——“山水道场”。同时,“山水道场”赋予山水得以在人间展演之潜在属性。 “山水剧场”:“山水剧场”即是山水的“人间化”。“山水剧场”于“山水现场”、“山水道场”和当代人群之间,以展演形式建构时空关联。“山水剧场”是一种策略,它所赋予的戏剧结构,把“山水现场”由偏远带到中心,由不可见变为可见;把“山水道场”由单数变为复数,从个体超越走向全称意义的文化“致知”。 今以“三远”之世界观对应“透视”之方法论,又以中国古老的山水文化和精神为方法,回应五百年来达·芬奇们所构筑之世界观。 2023.10.28-11.13 张江科学会堂2F-张江厅 9:00-17:30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实验艺术系 张江科学会堂 学术主持: 高世强 策展人: 孙晓宇 展览支持: 张立 空间设计: 罗晓楠 视觉设计: DDL*Substitus 艺术家: 高世强、孙晓宇、张立、陈璇、王晨、林祚雄、范献鑫、戚依然、汪嘉欣、万梦圆、张抒言、黄佳怡、余丛灵、蒋奔、吕艺杰、吴紫睿、潘祎靓、郑悦、徐雁熙、张家铭、陈楚儿、天行、方晨康、康凯雯、张听、邓小萌、秦晨茹、张诗涵、史欣茹、杨书妤、黄曦嘉、滕丽竹、谢瑞持、梁家伟、包平婕、孙叶凡、林萌萌、黄潇扬、许雨宸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SITE      媒体导览 MEDIA GUIDE 展览作品 EXHIBITION WORKS 《拂晓》 高世强 影像 14分52秒 这件作品是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的一次偶然的相遇,它的视角是站在中国地形的第二台阶俯瞰第三台阶,这两件作品的相同和差异,以及跨越千年的时间间隔,恰恰体现着“造/化”视野中,一个文化相对恒定的宏观世界观和经历时间之后世界的微观演变。 《落漈》 孙晓宇 影像 13分钟 “漈”为中国古人描绘瀑布的词语,“落漈”在古籍中被定义为“众水汇聚之处”。《夜谭随录》中记载:“西南北岸皆水,至彭湖渐低,近瑠求,则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古传某地有处海水永注不满,水往下流而不回流,神秘而令人生畏,生出许多古代志怪故事,也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中“瀑布”的“造物”与宇宙天地之间“造化”的猜想。 此作品是作者在山水影像创作序列中的第五件作品,本作品通过以人的尺度寻访中国自然山水的经验出发,通过时间与空间将山水之“造化”与“造物”之意境视觉化呈现,作品对瀑布“意境”作为感知力的拍摄对象,循着古代诗人的足迹,追寻山水与影像相遇时所迸发的当代诗意,以诗的逻辑融入到时间与空间中,将当代行旅者作为未来的古人,通过影像的媒介营造多重意境交叠,体味山水诗句与自然山水之间的诗意片刻,试图链接过去与未来在山水中的感知,通过山水影像行动回溯、挖掘、探讨与思考中国文化基因中伟大的山水精神之文脉传统。 《冬江穿过等语线》 张立 影像 75min 《冬江穿过等语线》是一部用相机取法笔墨(以桐洲岛为发生场)在现代生活之中探寻中国传统“山水”精神的记录影片。富春江心的桐洲岛上,渔民伴随着潮汐在江滩垂钓;樵夫一家雨后晾晒枯木与稻谷;骑着电瓶车的岛民在唯一的公车站等候女儿放学归来;远道而来的游客在大雾中举行着家庭聚会……平静生活,除了时间的流逝,似乎无事发生。随着一个影像摄制组的进入,渔樵耕读点景人物般被记录在相机的画面里,山水、历史、渔樵,构成了桃花源般的寓言场;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在此交汇,借由山水的超越尺度探寻时间洪流中的现代性与历史性。一年之后,回归城市的摄制组成员再次登岛,作为现代的问津者,他能否带回“山水”文化的火种。 《近道法观之卫浴堪舆》 张立 影像 4分55秒 从游山水到画山水,是魏晋时期佛家“观想”融入了玄学,人们从此不用游历山川,也可进入山川之境。《近道法观》即于“三远法”中取“近”, 道理相通,以小观大,以构建“日常生活道场”回应达·芬奇透视观与山水“远”意。 堪舆模型,大可施之四宇,小可用于配置桌台。将卫浴行此法,取水为龙,察砂点穴:靠山、明堂、朝案具齐,东西两山形环抱之势,添画成“曲水朝堂”之格。 以“我身”入此局,木盛而色金,暗战而交融,是以为记。 《绛河》 陈璇 2022 三屏影像 15分53秒 《绛河》是陈璇山水影像创作序列中的第四部作品,作品拍摄于作者之前并未抵达过的祖籍浙江金华,试图以社会学、人类学的工作方式介入山水影像创作实践,通过对自身历史的探寻,试图将个体叙事、社会进程与具体的地理勾连起来,以带有自身关照的、有温度的方式完成其自身在山水影像创作上的突破。 《惆怅溪》 王晨 2020 单屏彩色有声影像 6分27秒 传刘晨重寻仙侣不遇,阻隔无从度越, 在溪边徘徊许久,杳然而叹。 恍惚醒来意识到是梦,风急云卷, 门上的画墨消失,余香浑为一片。 《立交景象录》 林祚雄 2020 影像 9分30秒 将所望之物平面肢解,游历的视角如搭建立交一般其中建构通道,每条路径都各行其道,互不干预。影像之中,主角不再是人物或风景,而是“视角”本身、“立交”本身。 《跌水、巨石、旋转的宇宙》 范献鑫 2023 影像装置(双频影像、水泥装置、木质长椅) 3m*3m,21分45秒 影像的六个章节呈现出一种多重的时间感,在水泥制作的枯木包围中,风景被固定在双屏的几何框架,随着章节变化,进而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时空。从秩序排列的山水,进入繁密、复杂、充满博弈的深林,李成画中经验凝练出的时空环境与轰鸣的现代文明达成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呼应,这种张力与山中传来的阵阵爆破声形成了更加遥远的回声,传统距离经验中不可见的动作在星空中复现,这些物象的漫游也构成了具有游观特质的叙事,在超出我们日常感知的时间尺度中,太行本身也在寓言化的维度中行走,采掘山石,生产水泥,再组装成灰色的植物,地层与时空交织出诗意的叙事。在自然与超现实间活动、运行、往复、游观,拼合时空与对自然的感知。 《蜃中陌影》 范献鑫 黑白数字影像 15分 边疆一词总是携带着精神放逐的含义与自然界内在的对立性,影片基于这片地域的奇观,用黑白画面将关城与戈壁排列成阿瑟克拉克笔下的巨大沉默物,想象来自古今的目光在荒野上空交汇成一条时空虚线。运动与定格在影片的视觉中同时发生,互相潜入,错置。在沙尘湮没一切的蜃景中,往日之物抛下巨大的投影,幽灵在这片隐秘之地穿行。 《雪与尘》 戚依然 2023 双屏影像 从山的一头出发,沿着光影边界线走到山的另一头,当天光改变,再从山的另一头走回原点。 雪地里本没有路。在雪地里行走,走到路的尽头,没有偏差地原路返回,走出一条清晰的路。用同样的方法在雪地里走出第二条清晰的路。 爬上高高低低的石头,躺在上面;爬进满是荆棘的雪地,躺在上面,直到忘记身边有雪。 《巢穴》 戚依然 2023 双屏影像 19分59秒 洞里的生命,涌现银河的行迹。 反向生长或双向飞驰。 给赤裸的树枝带上红色帽子。 试图用奔跑的惯性爬上树的最顶端, 力竭后反向拥抱树。 在满是游客的悬崖边种树, 人群散去后, 再把树连根拔起,拖走。 《迷彩》 汪嘉欣 2022 视频(彩色、声音) 16分54秒 作品关于隐蔽与识别。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官获取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输入,这些信息依赖日常经验对其进行判断,以至于在观看的过程中无视许多其他的信息。因此作者在作品里虛构了那些隐藏和散落在生活场景中的不可见之物,需要观众寻找散落在画面中的信息一旦找到不可见之物,目光就会被吸引,以此描述不可见事物在例外状态下对生活产生的细微控制。 《走马,川行,直至风声消逝》 万梦圆 单屏影像(彩色、声音) 12分钟 瑞雪下埋着白骨,田野间藏着樊笼,自然冥冥中运行着真理,仁慈也残忍, 夜晚的月会度过夜晚,莽莽的风终回莽莽,月光收留了无数失路之人,风声静静矗立,抚慰着灵魂。 敦煌的自然环境,不同与太行山中大量与宋画山水图示类似的场景,在此次创作中把每一帧当作构成诗的字词,以针序列来构建一段山水叙事。 《旧墟》 张抒言 2023 单通道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11分01秒 丘、墟是深刻的风景,是历史在自然山水中的展开。本片是偏向纪录片性质的实验影像,拍摄于豫晋省界边远山区,试图表达空心村落荒凉图景背后的某种诗性真实。 《明月何时照我还》 黄佳怡 2023 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 12分26秒 无水的沙漠,痕迹不是被侵蚀,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覆盖。劳动的痕迹、宗教的痕迹以及人们一代代生育死亡留下的痕迹,化作记忆的纪念碑,在铭记与遗忘的辩证法下亘古流存。所有的异客都希望挖掘土地的一角,去建构某一类边疆想象,所有被建构的居民都用土地的乳汁谱写宗族的长歌。长夜,大风,记忆中的河流不知入了谁的梦。 《在废墟上进行一场记忆模拟》 余丛灵 2022 单屏影像 尺寸可变 10分56秒 记忆的含义应该被理解成动态整体环境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个固定在过去的时刻。影片描绘了记忆之地和若干记忆片段,利用图像来询问我们对记忆的产生和组织之间的理解。心理活动的宫殿是现在与过去的混合物,传达了被遮蔽的情绪和寻找归属感的痛苦。 "我的记忆让我感到孤独。 《明日往事》 蒋奔 数字影像 8min 将视角放置在人是如何做出一个决定的内心世界。构建一个微观的,但是会产生诸多可能性的内心世界的博弈剧场。将决定“决定”本身的理性与迷狂,拟人化,构建一场内心世界中的社会博弈。并且以现场剧场表演结合影像装置的方式呈现。 不谈“元宇宙”这样社交属性值拉满的概念,假设人能够抛弃社交,抛弃身体,抛弃实体世界中的一切,能够将意识送入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囚笼世界”,是否就能让每一个人都幸福和满意了呢。这件影像作品想构建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并想象这个世界中会发生的各种奇观。 《堂吉诃德》 吕艺杰 2023 影像(彩色、声音) 15分 作品借用了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的基本结构。作品中的书、钱币、科幻电影道具和撒旦四个角色分别以各自的角度,围绕“敌人”和“人类的想象”,与屏幕外的观众进行对话。 《造像术》 吕艺杰 2022 双屏影像 16min47s 作品的构思来源于我幼年时期记忆中对父亲和祖父形象的虚构。由于父母在我有记忆之前就已离异且不再来往,我曾将康奈服饰的徽标误认为我的祖父,而我的父亲在我脑海中则如同这一时期国内电影电视、广告作品中的成功男性一样身着笔挺的西服。两个来自外部世界的图像入侵了我的记忆并替换了记忆中的某些部分。我将记忆中父亲和祖父形象的构建过程和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造像”联系起来。“造像”是用泥、金属、木头等材料塑造形象,“造像”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不朽,是与时间对抗。而我则以康奈品牌的徽标和影视、广告中的西服男性两个图像作为材料,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为父亲和祖父“造像”。 整部影片选取了康奈品牌徽标、西装男性、毛主席像三个“像”,通过在三维动画、老照片和录像间的媒介跳跃,讨论记忆的构建过程。 《亲密修辞》 吴紫睿 单屏影像(彩色、声音) 11分9秒 影像取材于大众传播媒介中关于老年人亲密关系的个例素材,结合自身对于奶奶这一形象的残像记忆,以片段式的影像结构和对错位细节的“放大”,试图展现老年群体生活中最琐碎最庸常的荒谬时刻。 《信息洞》 潘祎靓 单屏影像(彩色/有声) 当下社会是否正在构建庞大的信息乌托邦,我们不得而知。 影像《信息洞》基于对生活中信息泛滥,亦真亦假,捏造是非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于“真”的探寻,试图揭示数据时代信息交换的现状。其概念源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作品中的“洞穴”指代当下我们所处的信息茧房。此刻,我们更需要意识到,茧房之内是可见世界、现象的世界。而茧房之外,则存在着洒满炽热,埋藏着“真理”与“知识”的可知世界、实在的世界。 《侧藓》 郑悦 2023 装置 304不锈钢,铝合金,LED 一样的月光在城市歌谣中成为了一种人造的意象,而当它落在峡谷的山尖,突然发现它有了独属自己的情感。世界的边界轮廓在眼前慢慢清晰,地平线也随之缓慢隆起。 你有没有想过在龙卷风里裸奔,自诩勇敢的人或许会看到自己怯弱的另一面,没关系,原来龙卷风在远处也只是一缕烟。 我将这一切称为不易发觉的隐藏的变化。 《矩形视界》 徐雁熙 2023 数字影像装置 6分59秒 这件作品是一份虛拟空间视觉训练手册,旨在讨论虚拟空间中如何调节人眼的视觉感知习惯,以及计算机图像如何重塑人的视觉经验。作品主要围绕透视,焦点,景深,BUG视角等在虛拟空间中常见的观察方式展开拍摄创作,试图讨论在显示器这个“平面”内,如何构建三维世界,如何理解真实。以此回应达芬奇致力于研究的如何将真实世界的三维物体转化为平面上的二维绘画,所涉及到的几何学、光学等问题。 《霾与雪》 张家铭 单屏影像+影像装置 装置190cm*40cm*120cm,影像:四比三画幅 20分钟 时间、语言、记忆、符号,我们总是受到来自“模糊”的限制。回忆总是埋在深处,语言浮在表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认知同样会被情绪和印象遮蔽。疲惫不堪的时代用快节奏和各种热媒介试图营造一切氛围,解剖一切光晕。清晰的背后失去了思考,意识形态被强制附加,真正的艺术品与诗歌也无人问津。正是有“模糊”存在,诗歌的词藻才能优美,宗教可以神圣,记忆变得珍贵,模糊的意义延伸到语词之外,氛围自然的生发处来。作品在媒介上探讨“模糊”在影像观看方式上的实验。在内容上,以沙漠、树林与雪为寓言,使用非传统叙事的形式,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变化所导致的相互认知之间的分野为主线,穿插作者的个人记忆与思考。在装置中重塑高清晰度影像的光晕,使其回归至最纯粹的光与时间形式。 《夜的综合征》 陈楚儿 2023 影像(彩色、声音)  39分59秒 当凝视发生时,被观看者是被视线照亮着的。医学凝视下的身体、观看机制中的自我监管……故事中,在累加的目光的规训下,主角畏光的疾病作为符号被症候化;由凝视而生的创伤在一个个日常场景中复现,最终在朦胧的火光下,在暗涌的家庭记忆里,在与自然物的温和对望中,渐渐被抚平了。 《湖心》 李天行 单屏影像 现成品装置 40-50分钟 一个下岗的砖瓦厂工人,试着把一批货物送到湖的对岸去。 你相信吗?足够真诚的人会在另外一个世界留下他们的痕迹。 就算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以后也是这样,自然只会留下最坚固的东西。 《戲》 方晨康 单屏影像 25分钟 阐述一段荒诞的现实和梦境。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介入影像,结合了当代影像的叙事,把故事分割成一幕幕的戏剧场景。用黑白,迷幻,超现实等元素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 《此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 康凯雯、贺中晛 2021 45分02秒 作品核心是对影像这一媒介的观看机制的探讨与实验。尝试能够通过影像重造一种具有暖昧 特征的现实和意识的差异空间(第三空间);作品将日常生活的片段和诗性的非线性叙事作为两种叙述手 段,相互穿插推进叙车,这也对应了观者的两种观吞状态,即为回神与出神,并希望能够进入一种类似 对植物的凝望状态,并且在自然地出神与回神之间,将观众的个体记忆与眼前缓慢的影像以相互流动的 方式交融,从而产生全新之物。如果在观看的时候试图去寻找一种清晰明确的边界定位,那么现实会不 断的带者你出神又回神,在大雾中展现出无法明晰的形象。 《沉重塑料》 张听 2021 彩色单屏录像 20分51秒 在亚太地区各个国家疯狂学习和推进的过程中,很多人为了极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假思索地拥抱最显而易见的西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充斥着许多浅显的模仿、抄袭,以一种“做成欧美的感觉就是时尚,就会比周围的人出色”的态度产出西式的产品。这些东西往往过于简单表面,经不起推敲。“沉重塑料Heavy Plastic”以“塑料感”一词展开讨论。它是艺术家本人对于当下社会现状的一种直观描述,也是对于和他在同一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人的描述。 《追时》 邓小萌 2023 视频(彩色、声音) 68分 人的生命总被各种各样的事件牵制着。 在流逝的时间黑幕里,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迷茫地探寻自己生存、发展、扮演社会角色的方式,每一步都是未知的。凭自己的“感觉”摸爬滚打,往往会越来越偏离原本以为会到达的方向。或许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在走向哪里,或许这些努力活着的行为已经变成了一场折磨,但很少有人被允许结束,唯一的选择就是坚持把它们全部消耗殆尽,等待解脱。 当对抗终止,一切走到尽头之时,回头看那一塌糊涂的画布,是刚开始期待的样子吗? 不是也无所谓,那就是我的痕迹。 《抵岸》 秦晨茹 2023 单屏影像(彩色、声音) 6分41秒 从达芬奇所画的风景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美与真实的创造性再现,感受到其追求自然与生命力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达芬奇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感受力的蔓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每个人都在数据上“被个性化”,这实质上是一种对人自身性的窄化,当个人的主观性思考与感受力被剥夺时,其存在的价值也被消隐在新型的景观社会中。 本作品以锚作为人精神的锚点和感受力的图像化表现,锚作为使船停泊的工具,在精神上可以让人在天地之间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会在快速发展的压抑社会中迷失自我。作品以一个在现代社会的压抑中迷茫的年轻人为代表,展现其背负着精神上的锚,于山水间行旅,重新发掘自身的感受力,重新塑造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卸下沉重的负担,让自己的精神抵岸。作品意图效仿达芬奇的世界观,从对自然的感受力入手,使人重新进入到对世界的感知现场中,重新发掘作为人的身份与价值,在大数据所划定的舒适的个人化社会中重拾本心。 《在水一方》 张诗涵 2023 三屏影像(彩色、声音) 6分57秒 在这个瞬息变化的时代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疾病、战争、科技、文学...

新闻 / 30.04.2025

公众开放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393号) 开幕式时间:2023年10月28日15:30 开幕式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一层 东登录厅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张江科学会堂 总顾问:许江   总策划:高世名 展览总监:李凯生 管怀宾 策展人:闵罕 联合策展:高世强 姚大钧 牟森 武子杨 展览统筹:孙晓宇 展览执行:孙晓宇 蔡宇潇 信阁 梅悦子 林灿文 倪华夏 刘呗宁 袁孟如 张诺馨 陈思帆 胡亦杨 行政统筹:许颖 张佳乐 张晨 韩媛 朱沈钰 杜润凡 宣传推广:邹萍 刘杨 视觉设计:周浙慧 韩润泽 黎俊洋 邓文进 梁景尧 空间设计:罗晓楠 展览支持:陆晓炜 杨辉  主展览|向达·芬奇提案 活动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二层 张江厅 展览主论坛|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7日 9:00-18: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六层 MIP空间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Counter-Culture”?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8日-11月9日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六层 MIP空间 艺能松(Alathon)|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3日-11月5日 16:0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五层505、506、507、508室 现场演出|“声纳媒体艺术节”20周年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11日 19:30-22:0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二层 张江厅 将达·芬奇邀请到二十一世纪  2023年10月28日,“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将于张江科学会堂启幕。在10月29日至11月13日的十六天展期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将驱动全新的开放界面,通过艺术创作、学术论坛和展演项目汇聚一个时代的创造性能量,邀请达·芬奇来到二十一世纪,共同思考当今艺术与科技背后的人类时代命题。       回望文艺复兴时期,人对世界的体认整一而流动,所知与所见尚未被均质分立的学科架构破坏以至割裂,真与美尚未分道扬镳,科学与艺术本为一体。数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艺术的形态持续衍生纠缠,全球范围内的艺术体系深陷商业化与政治化;科学则被工具化,技术走向智能化。我们身处一个倍速中的社会,却不再拥有一个日新的世界;无数的自我可以与世界时刻保持互联,但在喧声下,人与世界却再难真实地切近。立足当下,艺术工作如何感知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潜在脉搏?如何突破一般意义上互为工具的“科艺融合”?新的技术人性如何在“人类世”中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正是在这困境与希望并存的时刻,我们以艺术创作向达·芬奇提案。       “提案”始于致敬,更超越致敬。“提案”是与达·芬奇一道作为“同时代的人”,直面历史与未来的双向启发与双重挑战。“向达·芬奇提案”主展览由问入境,在入口处借由多对“本源问题”向世界、向宇宙发问,带领观众在“世界观的对话”中前往感受力、好奇心与创生力的发端。展览空间中的话语则架构起“从提问到提案”的思考路径,进而“透视”出各个展览单元:从达·芬奇透视法与山水的世界造化,到AIGC技术的前沿思辨与媒介实验,延伸至借达·芬奇之问探索媒介之灵魂。展览中的“提案”将由二十一世纪逆流而上,激活达·芬奇眼中深邃充盈的世界——整全的人,直面整全的世界。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共包含五大展演单元与两大国际学术论坛。五个展演单元分别为“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实验艺术单元、“程序员与小提琴”开放媒体单元、“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媒介展演单元、“天人之境v3.0”国际艺术邀请单元以及“安吉亚里”绘画单元。展览作品横跨人工智能(AI)艺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艺术、生成艺术、生态艺术、科幻艺术、影像艺术与绘画艺术等创作类型,涵盖大型绘画、空间影像装置、跨媒介巨构、现场行为表演、游戏互动系统及实时编程电影等多种媒介形式,由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古巴、德国、俄罗斯等十三国艺术家携手联袂呈现。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分别为展览主论坛“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以及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Counter-Culture’?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此外,“艺能松(Alathon):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与现场演出“‘声纳媒体艺术节’20周年”将以更多元的形式跨越时间与空间发送讯号,召集达·芬奇的世界观伙伴们展开对话、思辨和共建。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九十五周年校庆“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的重要部分,“向达·芬奇提案”是一声召唤达·芬奇人格复苏的时代诘问,亦是一场通向达·芬奇心灵的创作行动,更是一次新时代文艺复兴人向达·芬奇发出的邀约——2023年,我们邀请达·芬奇来到此刻,透过他那至诚无息的双眼去探索,与古为新,直至忘怀,直至将自我投入世界!我们邀请达·芬奇一起出发,面对当今世界的危机与挑战,共同思考新感性的生发,重新建立二十一世纪的“天人之际”。 ...

新闻 / 27.12.2024

活动 / Event山水剧场——高世强个人艺术展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 Shanshui Theatre - Solo Art Exhibition by Gao Shiqiang: Celebrating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Macau’s Handover to China 开幕日期 / Opening Ceremony2024.12.11 展期 / Exhibition Period2024.12.11— 2025.1.5 地点 / Venue婆仔屋文创空间A2展览厅Albergue SCM – A2 Gallery澳门望德堂区疯堂斜巷8号 开放时间 / Opening Hours每日开放(中午十二时至晚上八时)Opens every day, from 12:00pm to 08:00pm 星期一(下午三时至晚上八时)Monday, from 03:00pm to 08:00pm 免费入场 / Free...

新闻 / 27.12.2024

12月6日下午3点,在简约的开幕仪式后,“环球同此凉热-练习1”于仓美术馆的4、3、2馆正式开幕。整个展览在三个狭长型的展馆内,以三个短视频与一份田野研究报告,构成整个展览的视觉思想架构,这三个短视频与研究报告,分别为:在巴勒斯坦,我们永远不会长大(短视频);阿桑奇被从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带走(短视频);山寨手机(研究报告文件);中国探测火星的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说:有能力改造火星,为何不更好打理地球?(短视频) 在巴勒斯坦,我们永远不会长大 “在巴勒斯坦,我们永远不会长大。”一位巴勒斯坦孩子回答记者采访,转自Jad Ibrahim的Instagram 第一个展区入口,除了展示在互联网上被广泛流传的巴勒斯坦小孩回答记者提问的短视频外,还包括中国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马新民在海牙国际法庭的听证会上的发言全文,他引用国际法说明:巴勒斯坦人民有权武力反抗外国压迫。这场发言也成为全球声援巴勒斯坦活动中,时常被引用的法律依据。 《大爆炸》,闵罕,195×100cm,纸本木炭,2021年 穿过这个“题旨”后,为闵罕两幅名为《大爆炸》《深渊-大章鱼》的纸本木炭画。画中如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与深海中的巨型章鱼,似乎在巨大的能量裂变与深海的超高压下,与其他物种混合成一个意指当前世界正处于大混乱的现实境况。 《万物》系列,范可怡,40.6×30cm,墨水、矿物颜料、拼贴,2023年 接着吴若溪两幅《看着废墟下的所有!》与《地狱(HELL-0)》与范可怡《万物》系列作品,则从不同面向展示各种形式的暴力——始终无所不在。 韩佳欣,龙华汽车站田野调查(进行中的田野研究与报告) 展览现场 接着是韩佳欣对深圳龙华汽车站的“三和大神”田野研究报告与阮璐欣对深圳务工者中的湖南人群体的田野研究报告,分别呈现当前的零工经济下,无数人成为“在地流放者”的现实处境。 《如何射击和如何反射》,王芳艺,120×90 cm,集成摄影,2024 年 展览现场 相对于这两份田野研究报告,同展区王芳艺的《如何射击和如何反射》与何蕊的《衍化体01》都以数字技术呈现新异化状态下的“异人”形象。而刘汶杰的《两种俗头》与陈苏元的科幻小说三则,前者通过堆叠两种简易造型的陶土头像,提问我们是否可能跨越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与标签化的局限。后者则通过三则短篇科幻小说,质问当前的加速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最优选择吗? 《城市比赛:公平竞争》,史宇昕,7分15秒,行为影像,2023年 展览现场 史宇昕的《城市比赛》系列作品则将不显眼的城市微型设施,改造成可游戏的空间。“回溯算法”小组的《剩余影像:压缩的价值》通过仿直播形式,尝试在超扁平的时代,探索是否可能消解算法控制下的劳动形式,借此重思劳动的意义为何。 《名字没了,怎么办?》,陈界仁,7分34秒,黑白、有声影像,2017年 随着对当代社会一系列的调查、质问与提问,展览进入到由录像作品构成的“非家”世界,在陈界仁的《名字没了,怎么办?》中,与台湾资方抗争长达二十几年的华隆女工,于滂沱大雨中,反覆念诵“名字没了,怎么办?怎么办?名字没了”,随着持续不止的念诵声,女工们仿佛由抗议者逐渐成为了“互为观音”的自救与互救者。在杨静蕾的《夹缝》中,观者如同坐在车内,看着行驶在虚拟的游戏画面与后视镜中的现实场景,但我们永远不知道车将开往何方。 《两片海与三座岛》,秦晨茹,18分17秒,双屏影像,2024年 《亲密修辞》,吴紫睿,11分10秒,彩色有声影像,2022年 在秦晨茹的《两片海与三座岛》中,看似正常、温馨的家庭,却隐隐呈现难以言说的隔阂,间接反应出当代人对于如何表达“爱”的困难。在吴紫睿的《亲密修辞》中,以剧场形式,探讨老人群体在面对代际、社交与丧偶等问题下的某种不知所措,如同片中的老奶奶因泪腺阻塞而产生的溢泪现象,致使旁人完全不知老奶奶此刻的真实情绪为何。 《地鸣之后》,李想,14分32秒,彩色有声影像,2024年 在李想的《地鸣之后》中,记忆里老家附近的山,从成为采石场到逐渐被开挖成一片破碎之地,但过往炸山时的轰鸣声,却似乎持续至今。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件作品,为王子月拍摄于2014年的《罅隙浮生》,拍摄地点正是此次的展览地点——转塘,影片拍摄于城市改造拆迁过程中的最后时光。片中将待拆的房屋,视为一个个各自独立的舞台空间,负责拆屋的农民工、从外地至转塘捡拾钢筋的孤独老妇、曾经租屋于此的年轻学生,各自进行着他们日常与非日常的行为。全片并未出现任何拆屋画面,只在影片即将结尾时,出现一件件衣服被从楼上丢弃至地面——这似乎隐喻着,无论原来的居民或曾经的租客是否会返回改建后的新房,他们都已不可能回到原来的“家”。 《罅隙浮生》,王子月,5分44秒,三频录像,2014年 在展区入口,说出:“在巴勒斯坦,我们永远不会长大”的巴勒斯坦小孩,据说已死于以色列对加沙的某次轰炸中。对此,我们无从查证。但只要我们还有肉身之人的共感之情,那么看似遥远的加沙,并不遥远——因为我们都身处同此凉热的环球中。(待续) 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 环球同此凉热 练习1 Same Warmth and Cold throughout the Globe  Practice 1 展期:2024.12.6-2025.01.10 地点:仓美术馆4、3、2号厅(杭州市西湖区象山艺术公社E1幢)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艺术感知与视觉思想研究所 策展:陈界仁、闵罕、唐晓林 策展助理:李想、樊金琪 展览执行:郑丽镇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曹明浩&陈建军、曹澍、陈界仁、陈苏元、陈薇、范可怡、傅冠丰、谷秋波、韩佳欣、何蕊、回溯算法、姜奕竹&李程锦、金煜皓、劳小武、李想、林诗君&张采虹、刘思佳、刘汶杰、刘星语、马之淼、闵罕、秦晨茹、阮璐欣、沈业蕾、史宇昕、汪英哲、王芳艺、王子月、吴若溪、吴紫睿、武子杨、徐诺、杨静蕾、詹成哲、赵莲涟、赵雪彤 ...

新闻 / 26.12.2024

第九届网络社会年会“复音的全球南方:技术交流的空间”于11月7日-11月9日在泰国清迈举行。在主板块嘉宾演讲及硕博论坛正式开启前,我们和与会学者一同探索了清迈这座宗教寺庙与数字游牧相互编织的城市,并探访本次活动支持单位全球华人数字共享社区(GCC)及四海社区(4Seas),参与其Pop-Up City交流活动。 11/7 City Tour 清迈城市之旅 11月7日上午,携年会嘉宾游览和探索位于泰国清迈市郊素贴山之巅的标志性寺庙——素贴寺(Wat Prathat Doi Suthep)。 11/7 4Seas Pop-up City 探访四海社区 11月7日傍晚,携年会嘉宾共同参观由海外游牧华人创立的清迈在地社区——四海社区(4Seas)所在地 Mountainview。 Nicolas Hu向大家介绍全球华人数字共享社区(GCC) 4Seas主要贡献者Nicolas Hu向我们介绍GCC、4Seas等全球-在地华人数字共享社群,意图打造在家庭、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为人们提供交谈、社交甚至共同治理、可持续生产的空间,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这一可持续发展。暂别在地华人数字游民社群,我们回到清迈大学校园,开启本次年会的主板块讨论。 11/8 Opening Remarks 开幕致辞 黄孙权 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Prof.Huang SunquanThe Institute of Network Society 各位早上好!能够在美丽的清迈、清迈大学的校园里相聚,真是一个奇妙的时刻。我想向远道而来的讲者们表达由衷的感谢,也感谢无法亲临现场、在线上参加的讲者们。当然,特别感谢清迈大学和ICDI的协助,使这一切成为可能。我还要感谢GCC对我们拓展公共项目的支持。这一周,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举办了超过百场活动——在这里,科技、知识和文化以令人惊叹的方式交融、演变。能够参与这场热烈的交流,深感荣幸。 今年是我们网络社会年会的第九年。每年我们都深入探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主题,并邀请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和研究人员与我们一同探讨。 今年,我们来到了全球南方。长期以来,这个地区被北方/中心的技术和资本深刻穿透,掌控着发展的节奏,导致了“慢性贫困”,正如萨米尔·阿明所说,这是依赖理论的受害者,一种“不发达的发展”。今天,流向南方未变,但增添了科技气质,由一群更为自由意志主义者的数字游民来继承六零年代嬉皮、七零年代美国的新公社主义者,九零年的新世纪旅行者的旅程。我一方面对此文化的丰富与多彩感到兴奋,但也不免忧虑,这种热带的天堂只是旧囚笼里的新梦想,难道还能禁锢一整代的年轻人理想吗? 某些加密社群喜爱的公关高手巴拉吉・斯里尼瓦桑(Balaji Srinivasan)说的“网络国家”几乎变成了他们的圣经,听起来就像要抹除现实中更深刻不平等起源的私有花园。要搞清楚,他们关心的是股份持有者(shareholder),而不是利益关系者(stakeholder)。也不要忘了,从2008年以来(金融灾难与比特币开始的那一年),全球财富收入不平等加剧,2020年全球最富有的12.2%成年人拥有84.9%的财富,2008年,前1%人群的收入份额约为18.5%;到2020年,该比例增至19.3%。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隆·阿西莫格鲁和西蒙·强森,在他们的著作《权力与进步》中指出,当前的“进步”再次让少数精英企业家和投资者受益,而大多数人却感到无力。他们认为,只有在社会权力基础改变的情况下,更包容的技术的愿景才有可能实现。而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全球南方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包容性技术的全球多数力量。我希望这一转变能从清迈开始,甚至能从接下来两天的对话开始。 再次感谢大家! Good morning, everyone! It feels truly magical to be here in beautiful Chiang Mai, right here on the campus of Chiang Mai University. I’d like to extend...

新闻 / 26.12.2024

“幕间:策展教育?” Intermission: Curatorial Studies/Education? 2024年11月3日-4日,Panel 21 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国际论坛“幕间:策展教育?”(Intermission: Curatorial Studies/Education?)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策划执行。 Panel 21 二十一世纪艺术 / 教育国际论坛此番聚焦策展教育,旨在聚集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策展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坛演讲覆盖了策展史的重要案例,近年来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各地区的机构与学院实践,以及对“策展”和“教育”相关的总体性思辨。论坛的特别版块“时刻与现场”则为海内外青年策展人、研究者及策展教育实践者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对话的平台。 Panel 21国际论坛“幕间:策展教育?”现场 论坛回顾 11月3日 上午 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为论坛作开幕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为论坛作开幕致辞。她指出,在当前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策展教育的复杂性显然尚未得到充分揭示,也未受到足够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在长期“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立人”的使命,而跨媒体艺术学院则在“作为教育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教育”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实践与探索。闵罕副院长热切表示,期待与所有参与者进行真诚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共同站在一起,走出历史的断裂时刻。而策展教育,则将成为“幕间”的种子,它所带来的互联、共生的创造力与感受力,将是让幕间时刻重新焕发生机并使个体获得解放的艺术契机。 问题与视域 主持人:卢杰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卢杰发表论坛引言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本次国际论坛发起人卢杰教授为论坛发表了题为“幕间”的引言。卢杰教授简要回顾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的创立背景与自我定位,并以全新的LOGO及过去所发起的数个核心项目为切入点,阐发了研究所的核心办学理念。ICAST将当代艺术理解为一种社会思想,将策展理解为一部“行动之书”。引言以发问结束:策展性(curatorial)是否可以作为人文学科、博雅教育的基础,是否可以成为融汇文学与语言、哲学与美学,身体与行动,政治经济学的维度,视觉与媒介的创造,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把握,激发主体性与政治性的生命教育?他认为,各位嘉宾汇聚于此,带来普遍性和在地性的思考,对诸多问题以及“问题的问题”进行反思,这正是策展教育作为行动政治的意义所在。作为首日论坛上半场的主持人,卢杰教授的引言也正式开启了论坛的第一板块。 特里·史密斯 Terry Smith 悉尼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匹兹堡大学艺术与建筑历史系当代艺术史与理论安德鲁W. 梅隆荣休教授 世界问题——当代策展教育 World Questions—For Contemporary Curatorial Education 特里·史密斯发表演讲《世界问题——当代策展教育》 特里·史密斯从当今众多“世界问题”出发,提出了“视觉艺术展览复合体”(Visual Arts Exhibitionary Complex)和“开放罢工”(Open Strike)的概念,回顾了迄今为止出现的重要策展实践,并向所有与会者发问:当代的条件下,什么样的文化工作、艺术创作和策展是必要而又可能的?我们如何将策展推向解放、平等与同时代性(coevality)?他指出,今天的“幕间”并非两个世界秩序之间的停顿,因为历史并非单向地朝向新的一幕,风暴从多个未来吹来。要从这些潮汐和流向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历史中的诸多案例,来回答当下的世界问题,这也是策展教育在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张颂仁 Chang Tsong-zung 香港汉雅轩总监,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客座教授,ICAST共同创办人 培育生活力的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as a Curatorial Program of Human Livingness 张颂仁发表演讲《培育生活力的艺术教育》 张颂仁从蔡元培创立国立艺术院时提出的“中西会通、艺理兼重、诗性沉思、艺术启蒙”思想入手,介绍了自己与中国美术学院同事们发起的几个重要项目,包括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向后殖民说再见”、汉雅轩三十年回顾展“三个艺术世界: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一百件艺术物”、以及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黄盒子:台湾当代书画展”等等。他认为,艺术在全球范围内正处于激烈变化的十字路口,此刻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地区必须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而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也会影响他们的视角。以杭州为视角,张颂仁教授将这些实践和思考置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脉络中,旨在把一个已经进行了整个世纪的“当代”愿景进行重新定位和再次推敲。 思想与观点 主持人:卢杰 碧翠丝·冯·俾斯麦 Beatrice von Bismarck 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策展文化硕士项目发起人 成为客人 Becoming Guest 碧翠丝·冯·俾斯麦发表演讲《成为客人》 碧翠丝·冯·俾斯麦以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作为主要案例,对“好客”(hospitality)与主客关系进行思辨。她认为,策展中的主客关系决定了展览的好客属性,以及由此塑造的复杂关系。传统上,我们往往通过主人-客人的框架来思考策展,然而,在当下的社会政治危机背景下,这一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中,传统的“客随主道”不再成立,反而各类角色在展览中互为客人。这其中的“客人”不仅指ruangrupa,还包括卡塞尔文献展委员会、卡塞尔市及文献展管理公司(documenta GmbH),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不断变化。碧翠丝·冯·俾斯麦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一种新的策展性:不同主体间的相遇不应再是主导的、具有等级差异的,而应理解为相互之间的“成为客人”,从而为建立一种互惠(reciprocity)关系创造条件。 乌特·梅塔·鲍尔 Ute Meta Bauer 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首席研究员 “关怀”是一种毒药 Curare Is a Poison 乌特·梅塔·鲍尔发表演讲《“关怀”是一种毒药》 乌特·梅塔·鲍尔结合了在麻省理工学院、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策展实践,发表了演讲。她指出,今天我们都深深感觉到现有的框架已经无法应对当今世界所出现的挑战,这是她与学生们都深有感触的。对此,她回溯了“策展”(curare)一词的词源:虽然“curare”意味着关怀与服务,但从字面上看,它也指一种毒药——“箭毒”(curare),这种毒药能够麻痹身体或使猎物迅速死亡。她以自己担任艺术总监的2024年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和联合策展的第17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以及其中的各类作品为例,强调了策展(curare)的另一层含义:敏锐而锋利地回应当下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现实。 盖比·恩科伯 Gabi...

新闻 / 29.04.2024

本次展览的主题“出神”,旨在强调:为“神”的出游,预留出口。在中国古代语境中,“出神”最初指的是一种道教修炼方式,即“元神出体”。“出神”的行为,是身心进行气化宇宙循环中的一部分。“出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游”,而“神游”是一种对自我精神性主体的超越。“出神”的前提是“观想”,这是一门在中古时期开创的身体技艺(body techniques),要求人们游体外之景,观照自身的内景山水。通过这种方式,在能量的循环中,开启内向心性的形塑,发现“自我”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而感受到最为深层的“情志”,内在的“真我”在自然中得以成全。这对于解决20世纪初就被提出的当下社会“心灵在场(presence of mind)的匮乏”问题以及当代社会媒体对于“注意力”的精准控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出神”的刹那,构成了种种宏大或微小的意象,虚实含混的图景,为参与本次展览的7位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方向。本次展览一共展出了11组作品,作品类型涵盖了绘画、装置、影像、摄影等媒介。 ﹉﹋﹌﹉﹋﹌﹉﹋﹌﹉﹋﹌﹉﹋﹌﹋﹉ 作为展览的开始,张文心的影像为“通往洞穴”提供了线索,“出神”的通道被开启。《洞察之目》呈现的路径来自一台视觉机器,它所记录的无机幻影是无序且诗性的;《Illusion》中的路径则指代高效、开放、连通的孔隙结构,它对于塑造城市的社会空间具有积极作用。孔隙作为介质,吸收物质,促使有机体的潜能更大化。“两条通道”其实并不强调是否要走出“洞穴”,“探洞”的过程足以让“记忆中的图景”放射出巨大的能量。 在接下来的空间中,每一件作品,都是“出神”具体表现方式的一个分支。 解群的《橐龠行旅图》记录了一次半虚构的“颅内神游”,探索“橐龠世界”相当于勘寻外部的身体,“洞”就在“我”体内,在自我开合的过程中,回归与重生,循环永续。作品的结构形态可比喻成洞天的“天窗”,每一扇窗户的敞开,都相当于打开了“神的出口”,能够自由变换探索不同的故事情节。 ﹉﹋﹌﹉﹋﹌﹉﹋﹌﹉﹋﹌﹉﹋﹌﹋﹉ 展示在解群对面的作品是陈慧雯的绘画作品《鬼石》和《夜会》,作品围绕着一个传闻中的灵异事件发生地展开。画中人的形态,已经状似离形脱体后的“游魂”。在画面上诞生的那一刻,从有形的“在场”渐变至无形的精神空间,“出神”的瞬间被定格。 ﹉﹋﹌﹉﹋﹌﹉﹋﹌﹉﹋﹌﹉﹋﹌﹋﹉ 处于解群和陈慧雯作品中间的是黄佩珊的装置《直至静止#2》,它展示了在“喷泉”与“时钟”永恒运动中的一个切片,遵循了它们相对静止的定律,循环的本质得以延续。作品潜在地表达了一些对当代社会结构影响下既定日常的否定,从展览的整个架构上看,它就好比是《盗梦空间》中的“陀螺”,具有时空穿梭转换的提示功能,即“神”能游走在不受限定的时间与次元中。 悬挂在一楼展场中心位置的帘状装置是黄佩珊这次的委托新作:《景观#2:在世界中存在》。作品将世界景观作为图像压缩,一切存有物的相遇,新的事件的诞生,交织出一张珠帘般相互映射的网络。“珠帘”的古典意象,常作为闺房的装饰,珠帘的门洞同时也象征着洞穴,它背后所在文人精神空间,不再对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设限。 ﹉﹋﹌﹉﹋﹌﹉﹋﹌﹉﹋﹌﹉﹋﹌﹋﹉ 穿过帘状装置,观众的身份也被叠加重构,来到葛珣的《仿黄鹤山樵山水手卷》影像空间。艺术家沈蕊兰将明代道士的卧游长卷,以双屏影像的方式再现了古代船只行旅中的观画经历。这里是更具开放性的空间,为观众提供现场“出神”的场所。 ﹉﹋﹌﹉﹋﹌﹉﹋﹌﹉﹋﹌﹉﹋﹌﹋﹉ 下一个场景的切换,是沈蕊兰的作品《所有的蝴蝶都是失落的火焰》所呈现的由在地植物组成的帐篷影像空间。影像由行车穿越隧道中的几段对话展开,话题从“禅诗“到”新闻播报”,最后谈及“辞世之诗”。一切信息和记忆交织回环,有节律地伴随着呼驰而过的光点,最终与洞口的那束光亮汇合,共同涌入时间的合流。影像周围放置着沈蕊兰的《带着那绿色的事物进入你的永远》系列摄影,是她在杭州夜游期间,对于夜间生态环境的记录。茂盛的自然生命在曝光下,代表了某种亘古不变力量的幻现与续存。这几件作品都位于一楼展场的尾端,与影片中“隧道的尽头”形成呼应,帐篷代表了某种脆弱而又临时的庇护所(个体生命的易逝),与张扬的植物(原始的自然力量)形成对比,“出神”已进入了万物循环。 ﹉﹋﹌﹉﹋﹌﹉﹋﹌﹉﹋﹌﹉﹋﹌﹋﹉ 如果说沈蕊兰的作品停留在到达洞口光亮的前一刻,那么展于二楼独立空间的刘毅的动画《度口》已经带领观众走进的那束光亮之中。作品讲述了某天出于对周而复始日常幻象的逃离,缩小后的自己游走于身体内部,回到最初的生命载体,进行再寻访,最终冲破身心茧壳,跳出虚妄之境。作为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神的出游”也到达了终点,重新返归于混沌:而混沌初开,是否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展览现场 展览日期:2024/03/29-04/28 时间:10:00-19:00 免费入场  地点:市政牧场旧址(牛房)  澳门美副将大马路与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交界   出神 Egress of the Spirit﹉﹋﹌﹉﹋﹌﹉﹋﹌﹉﹋﹌﹉﹋﹌﹋﹉策展人李丁 学术总监 高世强 吴方洲(牛房仓库大会主席) 艺术家 张文心 解群 陈慧雯 黄佩姗 葛珣(明代) 沈蕊兰 刘毅 策展人 李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中国中古时期艺术的创作观念与视觉机制,关注“身体”文化面向的知识体系,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当今社会语境下的艺术与策展实践。 澳门“牛房仓库”艺术团体 牛房仓库”艺术团体(前称婆仔屋艺术空间)由2001年开始策划活动,成立于2002年,2003年迁至牛房,是位于澳门莲峰庙与普济禅院两大寺庙之间的一个独立艺术空间,前身为市政养牛场。2018年至2021年间,牛房仓库搬迁至和隆街15号,并将之定名为“后牛房实验场”,也意味着“后牛房时代”的开始,与多个澳门以外地区进行交流合作,并计划进行多个驻场艺术家计划。2022年起,牛房仓库游走不同展览及表演空间,如市政牧场、望厦山房、澳门艺术花园及“川‧艺术空间”等,策划的展览和演出不少以当代艺术为主,鼓励个人创意和实验精神,策划的展览和表演以强调跨媒体及实验性的当代艺术为主,继续承担澳门实验艺术发展的交流平台角色。近年曾主办“MIPAF澳门国际现场艺术节”“EXiM澳门实验录像活动”“珠三角展”系列“驻场艺术家计划”及“艺术–城市–人专题系列展”等展览。 主办:牛房仓库赞助: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发展基金 场地支持:澳门文化局 独家媒体支持:湾区之下﹉﹋﹌﹉﹋﹌﹉﹋﹌﹉﹋﹌﹉﹋﹌﹋﹉ 展览统筹:黄咏思、邝祖瑜 策展助理:丁潇 展陈设计:黄园园 展览平面设计:张露云 布展执行:孙向前、黄利红 技术支持:崔婕 翻译:黎祖贤、蔡笑蓉 摄影:林碧珊、黄佩姗、沈蕊兰、刘毅 ﹉﹋﹌﹉﹋﹌﹉﹋﹌﹉﹋﹌﹉﹋﹌﹋﹉查询 :6343 3042E-mail:oxwarehouse@gmail.com社交平台:Facebook|牛房倉庫 Ox WarehouseInstagram @oxwarehousemo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