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后殖民星群”视野与今日策展实践——从第15届沙迦双年展谈起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申舶良 主持人 卢杰 时间 2023年3月16日(周四)18:30-20: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405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205-357-092 # 讲座简介 # 在今年2月7日开幕的第15届沙迦双年展(Sharjah Biennial)中,“后殖民星群”(postcolonial constellation)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后殖民星群”,出自已故的著名策展人奥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2003年的同题文章,指向帝国主义殖民力量退场后的全球化语境中,复杂的地缘政治组合与“后帝国转型”构成的总体。它描述的不是一个地理区域,而是诸多纠缠难解的全球关系。 奥奎于2019年去世前提出了本届沙迦双年展的初步构想,而后三年的全球疫情危机方才平定,而今迎来30周年的沙迦双年展如何持续立足于“后殖民星群”的视野,同时回应当下全球策展语境中被认为最为迫切的问题?作为来自中国当代艺术语境的策展人与写作者,我们能以怎样的方式观看和思考,使自己置身于有启示性的交流? 本次讲座中,申舶良将从他在第15届沙迦双年展现场的观感与交流体验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他近期策展的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及在《艺术新闻/中文版》的专栏“展览之眼”,分享对今日策展与写作实践的思考。 # 主讲人 # 申舶良(b.1984),独立策展人、写作者,纽约大学博物馆学文学硕士,曾修习光州双年展国际策展人课程、阿姆斯特丹大学西方神秘学课程。他发表过大量有关艺术与文化的著述,曾获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华德无界行者”写作奖金。他的策展关注展览、文学与心理空间的互映关系,最近的创作型策展项目包括2017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寒夜”、2022年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现居上海,任《艺术新闻/中文版》特约编辑。 ...

外来者实验 Outsiders' Practice 展期 Date 2023.3.12-5.10 学术指导 Academic advisor 汤南南 Tang Nannan 策展人 Curator 徐梦艺 Xu Mengyi 艺术家 Artists 方晨康、高采奇、李林嵘、李荣寅、 李雨欢、卢洁、卢洙贤、 马之淼、朴多喜、邱创伟 Fang Chenkang, Gao Caiqi, Li Linrong, Lee Youngin, Li Yuhuan, Lu Jie, Roh Suhyun, Ma Zhimiao, Park Dahee, Qiu Chuangwei 地址 Address ABI SPACE 杭州市云栖小镇国际青年社区钱江BLOCK8-202 ABI SPACE  Qianjiang BLOCK8-202, International Youth Community, Yunqi Town, Xihu District, Hangzhou “外来者”一词于1765年被威廉·布莱克斯通描述为“出生在国王领土之外的人”,这一部分人有着群体的特征,却独立于群体的权威感之外,有自己的思考脉络和行为导向,对“领土”环境抱有清醒认知和合理怀疑。因此,“外来者”的意义,常常是解决机械、麻木、动荡等社会危机,建立一套新的信仰体系,并逐步培养更多的思想认同,取代“领土”内原有的“内生者”,等待新的“外来者”。 艺术在社会中的力量,便是“外来者”的力量。在一个日益趋同,边界模糊的环境中,艺术能够打开人的身心,保持感性认知和独立意识。 “空间介入的创作”在艺术中的力量,也是“外来者”的力量。在足不出户便可晓天下,网络通畅便能知冷暖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窝在家里,或是困在公司。“空间介入的创作”能够提醒人们将敏锐的观察放于真实的自然,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产生联结。同时,“空间介入的创作”还被赋予了文化现象和文化直觉的特殊性,因为它并非艺术家个人的关切和感知,更是观众情感共鸣的体现。 此次在ABI SPACE的展览“外来者实验”,是汤南南“空间介入创作实践”的课程展。汤南南将自己于山水精神的思考和关切融汇于空间实践中,鼓励学生脱离工作室的束缚,在自然现场和社会空间中寻找创作的可能,充分调动感官情绪,关心世间万物,创作出更有体悟,更有力量的作品。 10位参展的“外来者”,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将发现的视野释放到周遭的世界,投身于杭州各处生活空间中,用自己的行为和创作调动环境中蕴藏的可能性。他们的“实验”,因环境而生,借空间而作,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作用于原本平静的西湖、雪山、森林的实验,也是对感知力和经验感觉如何带动周围的居民和社会的实验。 Outsider was described by William Blackstone in 1765 as "those who were born outside...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再论作者性 ——总体或可变的“写作”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Ag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3年3月7日(周二)13:30-17: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405 线上收看方式腾讯会议:245-443-256 讲座简介 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为了什么而写?虚构还是非虚构?系统还是碎片?大历史还是私人录?艺术评论还能怎么写?如何理解作者性与总体性?创作者如何选择媒介?减法还是加法?媒介的弹性或是什么让媒介具有弹性?在跨媒介的写作中,是什么在转换变形而什么是总持不变的?是否选择做一个漫游者? 讲座将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每个半场均设有提问交流环节。上半场聚焦主讲人个人实践,探讨“基于个人经验与家庭史的纯文学与电影”、“当代艺术中的剧作”、“文学与行为”、“艺术评论”等话题。下半场主讲人将以个人视角切入几位与其本人生活及创作产生重要连接的创作者,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香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让-菲利普·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及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 主讲人 Ag,写作者与影像工作者,1985年生于上海。创作涉及短篇小说、艺术评论、影评、编剧、纪录片、短片、策展与艺术公教。著有《深渊模拟器》《上海地理注疏》《无限的卧室》《夜巡》《密译广陵散》。 《深渊模拟器》,Ag,51人,2021年 《无限的卧室》,Ag,梅菲斯特书店,2017年;《上海地理注疏》,Ag,51人,2018年 ...

「开幕时间」 2023.3.5 15:00 「地点」 杭州市滨江区泰安路9号星光百货 (一层与二十八层)星光百货·星光中心 「展期」 2023.3.5-5.5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 10:00-17:00 参展艺术家: 何元元、黄瀚哲、黄艳芬、江懿轩、蒋一凡、孔媛、李炳磊、李育婵、鲁奕戈、马星雨、沙一飞、沈业蕾、王子昕、尉浩、翁喆颖、夏慧聪、谢相映、徐健、徐良康、徐旻乐、徐诺、叶菲、叶御风、张怡雯、张逸雪、赵翔风、曾吴秋子、郑汝怡、朱棣铭、朱屹立、诸诗荟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的本科生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基本视觉研究所的研究生联合呈现。在过去特殊的三年中,因为疫情,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外部环境的放松、压缩之间,找到自身的平衡,也努力试图在被动中寻求机遇。 展览的最初动机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天台县的一次调研。在地性的漫步使得当地的“和合”符号不再只是抽象的文化宣传。疫情之下的核酸长队与当地山水形成了别样的时代景观,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上的反差,同样显现于同学们对生态的关注。比如翁喆颖曾偶然间捕获了螳螂作为铁线虫宿主的投河画面;孔媛则从当地农人处得知漫山松树的死去,同样是因为铁线虫的寄生。铁线虫对当地生态的影响,这条线索虽未在作品中体现,但这种围绕着问题的多视角方式,启发了本次展览的内容构成与呈现。 感谢杭州星光百货为此次展览提供了特别的场地。作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天台,在与城市保有紧密相连的同时,还保有与个体私密性的联结。无论是楼顶的天台,还是天台山的山顶,在此次展览中,“天台”都将成为我们的起点和落脚点。我们将通过不同媒介的作品,探索天台这个空间和符号的多重意义,也试图呈现我们对于生态、性别、科技等多元话题的思考与探索。正如比尔·波特(Bill Porter)在《天台一游》中所说:“当我们站在山顶的时候,我们并不只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了更深的地方。”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由艺术⼯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持及感谢: 之美术馆 杭州廿柒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星光百货有限公司 ...

 会议题目  全球化以来的展览实践及其当代困境  时间  2022年12月29-30日  线上方式  腾讯会议号:336-6358-9463 bilibili直播:22326395  主持人  卢  杰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自18世纪“沙龙展”诞生以来,作品的陈列和展示在艺术史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此起彼伏的自发性展演活动到国际双(三)年展、文献展的全球性扩张,展览不仅构成了艺术运动的重要现场,也是艺术参与全球/地方文化政治变革的动力机制所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全球化的降临,展览不再诉诸如何定义艺术,而是逐渐成了全球艺术流通、文化交往和政治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媒介。通过敏锐的触角和激烈的批判姿态,这些展览不仅亲历、见证了全球艺术的变动,并不失时机、不同程度地介入了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然而,三十年后,由于全球化的衰退,全球艺术展览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及其引发的争议中。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一直致力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各自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案和经验,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加入到策展实践和展览史研究的队伍中来。此次论坛既是两个系所围绕“策展实践与展览史研究”课程的一次教学、科研交流,同时,作为展演方式之一,论坛本身也是介入当代展览危机和全球艺术困局的一次话语行动。 12月29日 全球化与展示现场 ...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需要怎样的机构实践?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黄淞浩 回应人 王志鹏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2月3日(周六)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670-956-522 线下参与防疫要求 限定人数20人,入场请扫码登记并规范佩戴口罩  讲座简介 “创作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不确定艺术家是否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但或许是这种不安,使我长期以来的实践总伴随着组织工作。“我们真实的社会与文化生产的语境是怎样的?”我纠结于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未能安身于工作室状态,希望借此找到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角力。“如何在实践中发明新方法?”我相信研究与理论需要在具体的遭遇中推进和验证。种种问题,勾兑出了一种机构实践的目标与方向。 讲座将围绕着以上问题而展开,并结合“雷电所”眼下的实践路径与经验,梳理我就艺术与产业技术、美术馆与规划馆、“学术游乐场”等话题的一些想法。 主讲人 黄淞浩,艺术家、策展人。199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19年筹备“雷电所”并担任主理人,关注当代技术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以机构实践面对现实语境。曾联合创办“激烈空间”,参与策划“展览的噩梦(上)”、“截获电台”等项目。在个人创作中,常通过对参与者身体经验的调动和游戏机制的设置,揭示个体与集体的处境。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明当代美术馆、chi K11美术馆、歌德开放空间、长征空间、北京公社等。 回应人 王志鹏,数字媒介创作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创作方向涉及音画互动,算法生成图像,虚拟现实等。作品曾在林茨未来媒体实验室、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英国萨奇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空间展出。目前工作于杭州。 关于“雷电所” 雷电所(Raiden INST)成立于2020年。取名为“雷电”,是取其物理原理的象征性意义——雷电是云内(艺术界内部)、云与云(跨学科)或云与大地(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放电现象,意指了交流、协作与能量的传递。作为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它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探索艺术、科技、自然的边界,以及技术与人类认识和感官的内在联系;同时,致力于实践白盒子之外的展示可能性,以策展人、艺术家等身份存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合作性。 雷电所寄希望于通过对现实与社会语境的关注,为青年艺术家的实践,提供孵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所以,其联合各方资源,筹备了“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并策划了科技艺术展览“不准停电”(明当代美术馆,2021)。根植于当代艺术生态的变化,它将持续优化自身机制,联动国内外机构,以推出新的项目与展览。近期展览包括,“与钱无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2022)、“灵境”(上生·新所,2022),及位于Cryptovoxels平台的数字策展项目“云雲云”。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列岛·影像志 短歌|石塘2022 IMAGE: A GRAIN OF SHITANG 202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研究生作品合集 现场图集 作品介绍 |欧阳浩铭    2020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在河流尽头跳舞 箬松河是沟通了温岭松门镇、石塘镇、箬横镇的主要河道。沿线建有工业区、居民区、农业区,通过礁山港与东海相连。城镇的一切活动沿河正发生着。 河流风景与城镇空间 风景图像可以是统一体的象征也可以是独立占有的证据;可以是对造物的赞领也可以是人类意志的反映;是群体的欣赏趣味也可以是个人的内省。但我要寻找的河流风景是什么呢?从码头出发,沿途经过的是农田和旱地、乡野别墅和商业市集、工厂和学校、遗物焚烧点和污水排放口从边缘到中心再到边缘,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中断又连接,河流被切割成不同的部分。不同时段下的不同河段被框定为一个个形式相近的画面。此时的河流,只是作为一种向量而存在,自然元素与人类的建设整齐划一地朝着一个方向延伸。就像那一批颇具规模、着装相似的船厂工人从码头下班,沿着河边的一条狭小的、笔直的道路去往下一个地点。“风景”在城镇空间中不复存在。 松椒村最后的遗存 河岸的面貌紧随着自然的循环结构更替着。稳定、平静的河流风景通过取景框修正了人和物,被期待的和谐感掩藏了一切不安与不幸。松椒村村民打断了我的河流风景“搜集程序”。他们向我诉说村里的拆迁事件,期许我能作为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中介,记录下属于他们的每一寸士地。但我知道,我无能为力。我被动地按下快门的同时,渐渐意识到风景必须与记忆相连。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在自我保存的欲望驱动下,才是风最的最佳再现者,他们看到了风最原本最真实的面貌。而我只是一个观者。河流在被反复观看着,“风景”却迟迟无法显现。 河沟旁的露天舞池 从这个河段到下一个河段,我在寻找风景的焦虑中一路期待着新的景象。但等待我的只是下一张画面里河流的透视灭点。直到我走到了箬松河在石塘镇的终点——盐南村文化礼堂前的一条不算干净的河沟旁,看到工人在夜里卸下制服,融入到了跳舞的群体中去。不同的人在此聚集,在灯光下尽情地展现自己,生硬的城镇空间变成了一个不分你我、没有方向、没有紧张关系、共享愉悦的地方。河流的尽头也是风景中透视法的消逝端点。我的河流风景也在此产生了。 |欧阳可心 高泓烨    2022级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2022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海风吹拂 石塘镇,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地处温岭市东南部,东、东南、南濒东海,西临隘顽湾,北与松门镇接壤。石塘镇常住人口58903人。我们深入其中,流连于沿海村落与造船工厂之间,捕捉下当地面孔。 海浪裹住的面纱 粗沙头村位于石塘镇北部沿海,西临淋石线公路,紧靠车石隧道及码头。沿海村落多以渔业捕捞为业。海风裹挟海浪,我们从内陆来到海边,有几分不适应。粗纱头村的渔家妇女头上戴着防晒帽,脸上裹着各色麻布避光,整个头部被包裹住,看不清脸庞。她们在烈日下配合默契,飞梭走线,一针一线编织、对网。织网女工大多对自己的样貌不自信,觉得自己已然老去,不愿被被拍下照片。我们与她们攀谈、询问,终于获许了为她们拍下照片的权利。面罩摘下,这些面庞或冷硬或亲切,为海岛村落留下立于真实的鲜活情态。 灰尘、船、与人 松门镇南面与石塘镇接壤,浙江合兴船厂就坐落于此。船厂广阔,走一圈可以磨掉一个下午的时间。除了记录渔女的面孔,我们同样想记录下船厂的精神呈现。船厂工人善于攀谈与玩笑,他们大多有着黝黑的面孔,统一穿着各色工服,上面布满油污与灰尘。进入船厂,人人都要带上安全帽。给一人拍完照,便能吸引来三四人,他们在镜头前摆着不熟悉的姿势。我们在那短短的一分钟里,足够捕捉到工人们诚挚的面孔与状态。 为石塘镇留像 在桑德的人像摄影语境里“生命的尊严”是第一要义,肖像是时代精神的面孔。它不仅是认识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更是洞察人物所处时代、空间的精神面貌,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渔家女与船厂工人,他们是一个个特定的人物,也代表着石塘镇的轻工业与重工业的风貌,是一张张面孔,也是工业、工人的总体特征。我们来到这里,从漫步其中尝试记录人与物,到被他们的面貌吸引,成为面孔的记录者。海风吹拂,不停留也不畏惧,一直向前,为地区留下动人的肖像,展现生命的尊严。 |冀宇凡    2021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在创作之初,我又给自己提出怎样利用图像去描述时间的问题。还记得上次下乡也就是20年的嵊泗,我提交的答案是一张拼贴的海浪。把一朵浪从时间上分成25份,再一一拼贴组合。每一张都是那朵浪的缩影,想通过线性的叙事去讲述浪的故事。 时隔两年,这次我选择了船作为创作的脚本。同一片海域,一边是远航的船舶,一边是静静矗立的艗艏,现实世界中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同样的材质,两相对望。《艗艏》和《船舶》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件作品,不能拆分。他们独立存在,却又有着共生关系,单独呈现就不合理了。 就同森老说的:“叙事作为服务,媒介作为手段。”船只作为海岛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书写着人和海之间的篇章。 |朱朝晖    课程导师 虚拟现实实现现实主义 以二十四小节VR纪实影像, 构成十二分钟沉浸式短歌。 大地与海岸线,人类与原住民, 川流不息,生生不息。 有赖于科技进步,我们得以再次更新视觉语言,场景即故事,通过虚拟现实抵达现实生态。 事关观看,也事关记录;献给先辈,也献给故乡。 向卢米埃尔兄弟致敬。 |陈思帆    2022级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用3D的手段实现了让大家用“我”的眼睛去真切地感受石塘所带给我的独有的生活和生产的力量。 |曹近桐    2021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渔船回港并不代表工作的停止,事实上,回港后的工作依然是繁重的,与在海上不同,靠近陆地的渔民多了一份心安与喜悦,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洋,都时时刻刻产生并变化着。 |钱依琳    2022级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区别于自然、不经意地快速拍摄,我更在意构图和光影,比如从偷窥角度到直视被拍摄的对象。借鉴萨尔加多通常的拍摄手法,以类似上帝的俯瞰以及伙伴旁观的角度去拍摄劳动群体。 在最大的主体图片中,机械重复的流水线,统一的规范穿着,表情模糊的面容,好似足够庞大的群体不用在意个体的个性的存在。在单人劳作的场景,他们又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足够尊严和美丽。 行走在石塘,我忠实地记录着劳动者散发光辉的时刻。 |林红柳    2022级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船厂工人》一组两张,摄于温岭石塘,浙江合兴船厂。2022年10月18日下午2点,下乡最后一天,工人正在清洗船体底部。水雾在下午直射的阳光中弥散,渲染出19世纪蒸汽动力时代尾声的灰白影调。 于我而言,船厂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人笼罩。后工业时代,人性的迷茫和精神的迷失逐渐凸显。船厂不仅是一个工业生产的场所,也是一个集体生存的空间,仿佛映衬着时代,其内部的每个事件都是失衡的,解构的,危险的。在时代的大潮中,人物的命运与工业的的命运始终牵连在一起。 与坚固巨大的的钢铁船体相比,角落的人影晃动不明,渺小纤弱。但时间总轻易摧毁坚固的一切,能战胜它的,唯有小民的生生不息。 |屈琬莹    2020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本组图拍摄于石塘合兴船厂,聚焦工人与空间的关系。船厂作为生产空间,最初的结构由人工搭建,工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对环境进一步地塑造和改变。巨大的机器和沉默的建筑不再是最初的样子,时间和生命的痕迹也成为了它们的一部分。同时这些巨物也在改变着工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形成的普遍问题是听力减退和皮肤开裂,还有遥远故乡和辽阔世界之间的割裂。 ...

“未尽”取“意犹未尽”之意,是感知的意犹未尽,也是道路的意犹未尽。在这次于天台山的行走、感知、创作中,我们以一个新的状态、复合的工作方式,深入考察,融入感受这以山洞、河涧、寺庙、田野等为中心的天台景观,在此中穿越、思索,以身丈量这一区域的种种变化,尤其关注现场的、在地的区域感知。在山林与古刹中,我们重新去思考与探究贯穿天台山水的文化脉络与古老的记忆。在场域中,一切事物缓缓流动,发生中,同时未见尽头。本次展览的25位创作者,将不长的一段日子投入其中,以多种媒介相结合,创作出了此展览的作品。希望我们的展览可以向诸位观众展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展览时间 2022.11.15—2022.11.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4号楼2楼 参展艺术家: 敖微 陈学文 敦祥云 何琰 胡亦杨 黄天华 黄韵霏 景琬骐 赖靖怡 刘怡彤 罗妍 马博雯 马雨佟 钱可奕 周敏婕 裘雨涵 宋佳慧 孙怡然 王嘉贤 王雨琪 吴雨桐 徐鸿宇 余知励 张露戈 朱仁帆 (排名不分先后) 《水垢离》胡亦杨  摄影/影像 14'47" 用水冲刷、冲洗意味着一种修行,我将脑内杂乱无章的思绪一并用国清寺边富有禅意的溪水冲洗。部分墨水融进流水之中,内省自己一直以来对待陌生事物的态度。 《留在那里》胡亦杨  摄影/影像 2'45" 蓝色小人算是一个城市忙碌生活的见证物。人的每一段经历都不可能完全消失,它永远掉在某一个角落,或多或少影响着我的抉择。 《丝虑》张露戈  影像 2′13′′ 她坐在马路边,点了支烟,皱紧眉头,耸了耸肩,焦虑折磨着她的神经,心仍在人世间跳动,依旧盼望着、盼望着...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 THE SEV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NETWORK SOCIETYNEVERMIND THE WEB3, HERE'S THE P2P! 时间 2022年11月20日-11月28日 会议总召 黄孙权 学术委员会 高世名、闵罕、姚大钧、黄孙权、陈界仁、刘怿斯、周蓬岸 城市论坛召集人 Hannah Shen、 Homin Luo、 刘怿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毕昕、曹佳敏)、叶甫纳、bAn成品、子杰、Bruce、Tony、李佳霖、张子木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场地支持 Internet Archive、平行所、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派对朋友的飞船 工作团队 崔雨、房梓、张述轩、宋健骅、杨弘毅、汤睿沄、郑叶颖、张铎瀚、孙彬发、朱颜、蔡泽锐、徐雨姗、汤秋语、袁孟如、边子晟、王思云、马雅、张钰彬、任柄霖 视觉设计 崔雨、郑叶颖 议程(GMT+8:00) 2022年11月20日08:00-11:30 AM 🔗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旧金山论坛:PEOPLE'S TECH ZOOM:845 2389 7496主持人 Moderator:刘怿斯 Yisi Liu线上提问 Slido:🔗 https://app.sli.do/event/qHkQJnqsEMpurkyd1pWpNp 时间Time演讲人 Speaker08:00 – 08:05开场 Opening黄孙权Huang Sunquan08:05 – 08:15Internet Archive 白教堂现场导览刘怿斯Yisi Liu&Brewster Kahle08:15 – 08:45Bi0film.net:Resist like BacteriaBi0film.net:像细菌那样抵抗Jung Hsu& Natalia Rivera08:50 – 09:20On Chiptune and Blackmetal:Retro Sound, Convergence, Retro-Fi, Alternate Timeline of MusicGarry...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从阿波罗和苏格拉底到狄俄尼索斯 ——《悲剧的诞生》中的自我与世界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田立年 主持人 唐晓林 时间  2022年11月21日(周一)18:30—20: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教室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437-633-061 讲座简介 《悲剧的诞生》 此次讲座尝试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角度,以一种略有不同的方式讲述尼采关于悲剧诞生、死亡和再生的故事,将苏格拉底与日神阿波罗都看作自我确证、自我同一、自我控制和世界控制的象征,而将酒神狄俄尼索斯看作尼采试图避免自我中心主义,维持自我和世界的不平衡二元性和持续互相作用的尝试。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中就提出了贯穿他全部哲学的“狄俄尼索斯”概念。但是,尼采此时对狄俄尼索斯的理解还是不够的,还带有叔本华形而上学和瓦格纳浪漫主义的色彩。放眼尼采后来的发展,可以说,在尼采的巅峰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狄俄尼索斯变成了现实,尼采自称该书是第一首“酒神颂歌”。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尼采后期的其他著作中,在语言和思想的外表下,我们看到的不是阿波罗和苏格拉底,而是一个舞蹈和歌唱的狄俄尼索斯。 主讲人 田立年,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柏林洪堡大学、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浙江大学人文高研院等教育和研究机构访问学者,译有《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笔记选》《朝霞》《尼采与古典传统》《尼采与古代》《尼采眼中的苏格拉底》《尼采引论》等多部尼采和尼采研究著作,发表有《尼采的赠礼》《理解尼采:以视角主义为线索》等多篇尼采研究论文。 主持人 唐晓林,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现任教于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从事策展研究与实践。曾在广东美术馆和亚际书院工作。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