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学术主持 范厉 高芙雁策展组 杨静蕾 李天行 黄雨珂 徐健执行策展 张听 范献鑫 叶菲 黄瀚哲 诸诗荟展览地点 萧山区湘湖金融镇慢生活街19幢 高帆摄影艺术馆展览时间 2022.1.4—1.24开幕时间 2022.1.4 15:00开幕活动 烧烤BBQ 16:30—19:30开幕演出 TING$ON 18:30—late 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前后) 杨静蕾 马星雨 李炳磊 滕丽竹 杨书妤 蓝小语 林千堡 郁梓汝 叶菲 黄瀚哲 潘紫玥 诸诗荟 马之淼 江懿轩 张怡雯 张听 徐健 范献鑫 数码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图像的获取变得非常快速和便捷,但银盐摄影确要复杂和不方便得多。工作坊的同学们几乎都经历了拍摄和洗印不同阶段的各种状况的失败,而失败也让摄影这一行为变得相当缓慢,同时带来诸多的问题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同学们开启了自我学习的通道。你们从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的想法和灵感出发,一遍又一遍拍摄,不断观看你们的照片,一次又一次评估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再一次聚焦拍摄对象,进而获得表达的意识,于是有了我们今天展览的作品。可能有的同学的作品还不是那么成熟,但你们已然在创作这一工作状态中,这是宝贵的。祝贺参加展览的20位同学! ——范厉 徐健 「一切坚固的事物都将烟消云散」钢化玻璃微喷 30*40 2021 范献鑫 「34帧」摄影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黄瀚哲 「河景」手工银盐 17.8*12.7&20.3*25.4 2021 诸诗荟 「背阴面」手工银盐 28*18.6 2021 叶菲 「菌·宙」手工银盐 13*17 2021 张听 「给充气海马的照相」卡纸微喷木质青蛙相框装裱 20*15.2*30 2021 马之淼 「你可以停在这里」手工银盐 22*16 2021 江懿轩 「出口」手工银盐 12*16.8 2021 马星雨 「夸父」手工银盐 12*16.8 2021 潘紫玥 「社」手工银盐 17*13 2021 郁梓汝 「Roiling Doll」手工银盐 25.4*20.32 2021 林千堡 「他们正在前往,他们即将抵达」手工银盐 15.2*10.2 2021 蓝小语 「丢掉所有明天」手工银盐 15.2*10.2 2021 李炳磊 「网.之一」手工银盐 25.4*20.3 2021 滕丽竹 「幻」手工银盐 17.8*12.7...

开幕时间 2021年12月30日上午10:30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3号楼2楼展厅 策展人 牟森 参展艺术家 2019级媒介展演系本科生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 项目介绍 科艺先锋——2021家庭编年史课程艺术创作实践展由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创作和制作。展览聚焦叙事工程——家庭编年史课程,将专业课程与党建和思政建设课程结合在一起。叙事工程是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有空间和时间两个面向。家庭编年史为时间面向课程系统,以“场/瞬间”为基本教学元素,由场次安排、场景设定和场面调度三方面的课段构成。同学们围绕着“家庭、家族、家乡”进行探索,并梳理出了不同地域状态下,不同环境视角下的家乡志。十九位同学、十九个档案、跨越三代人,以自我家庭为视角的思考,截取家庭群体个案,深挖“中国家庭”故事,通过家族相册薄、家庭大事记、家庭编年史剧集大纲、家庭场景微缩模型、家乡图景渲染图及家乡城市地图等多种方式,呈现出充满生活感情和奋斗生气的历史记忆。 前言 关于生命的本质时刻的探索 文/闵罕 叙事演练 叙事工程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有空间和时间两个面向。家庭编年史为时间面向课程系统,以“场/瞬间”为基本教学元素,由场次安排、场景设定和场面调度三方面的课段构成。由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和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师生联合组成的实践团队聚焦“家庭编年史”课程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 青年创作者们围绕“家庭、家族、家乡”,梳理出不同地域状态与环境视角下的家乡志。透过叙事的方式,演示每一个特殊个体在家族群体中的社会关系。思考个体在族群以及社会历史图景当中所处的位置。在叙事的“重复而带出的差异”当中,在再现的过程当中,采用叙事演练的方式,用独特的发声位置演示了具有独特性的时间中的生命世界和社群历史,打通了历史话语的叙事维度与意识形态维度勾连互渗的渠道。“自我”以叙事的活动,以再组织的日常空间,对自己的过去作回顾、作透视。 模型空间 在每一个模型叙述空间当中,亲身与个人的经历,都与社会、政治和生活息息相关。主体的经历在时间与社会的不停变化中,形成了身份和认同。主体也得以在从个人到家庭的连续空间中形构文化认同,以适当的回应社会的变迁。从个人的经验、个体所经历的空间和历史,来做主动的介入和交锋,模型所展现的私密空间与外在社会空间形成一种建构的关系来展现社会政治。相较于与历史、进步、文明、科学、政治与理性相关的时间,空间则时常与静态、复制、怀旧、感情、美学、身体形成另一种隐喻关系。大卫·哈维说:“社会关系总是空间的,并存在于特定生产出的空间框架之内……从这一点出发,接下来是空间关系生产……是社会关系生产,即改变一个就是改变另一个。”媒介展演系的《家庭编年史》作为集体时间性的空间组织,展现了过去和未来一并在场的时间与历史现实。 生命的本质时刻 在迅速的社会变迁中,青年的想法观念、价值态度与有时无法和成年人形成一体的整合。然而家庭编年史这个课程,让青年创作者基于个人家庭为出发原点作历史梳理,重新观察与反思自己所在的历史位置与生命时刻。作品中展开的家庭、家族、家乡之间,人与人的关系,让我们看到那些重要时刻、生命的本质时刻、存在通过其获得意义的时刻是怎么样的。看到爱与乐,苦与痛,希望与荣耀这些生命的本质时刻。希腊人用bios来精确的指示这些生活艺术所包含的东西。它意味着:具有生命的特性,生命存在的特质。然后有bioun这个词,它意味着:经历生命(vie)。Bios是某个既可以好又可以坏的东西,而我们生活的生命是因为我们是有生命的存在,生命就是自然界赐予我们的。这个能够被定性的生命,带有生命中事件的生命,带有其必然性,但也可以是我们自己规划的生命,自己决定的生命。十九位创作者,十九个档案,家庭编年史的每一件作品都感动人心,承载了青年创作者的生命经验和情感力量。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文/牟森 2015年,媒介展演系成立,至今第七年。叙事工程课程体系开设七年。其中时间面向的家庭编年史课程也进行了七年。 七届学生,按每届二十位同学计算,已经有一百多人上过这门课。 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 一百多位同学的家庭编年史,每位同学上溯三代的家庭家族家乡变迁,编织成绵延的社会进程图景。 这门课的初衷是解决叙事的事:事物和事情。上这门课的同学的年龄都是二十岁左右,阅历和阅读都很有限。为了避免进行无效的虚构游戏,我们借用非虚构的方式,将叙事对象聚焦在每位同学的家庭、家族和家乡范畴之内。 家庭的创世纪。家族的谱系。家乡的变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七年的课程,一百多位同学的实践。家庭、家族和家乡,辽阔的叙事矿藏。储量丰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命名即主题。主题即结构。结构即意义。 赋予意义。传递信息。激发情感。 展开。演化。透视。 家庭编年史课程最重要的,就是找寻光。追寻逝去的时光。让光照亮叙事的矿藏。照进过去,照向未来。 家庭—家族—家乡。场景—情景—图景。场景设定—场面调度—场次安排。 家庭编年史是视觉叙事课程系统,以瞬间的重建和重现为核心。诸多家庭家族家乡视觉瞬间的连接、连续和连绵,构建起每位同学的时光纪念馆。 今年是家庭编年史课程的第二次展览。感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和学院。感谢媒介展演系2019级同学。感谢教学团队和策展团队。 —— 课程目的 获得目光 通过梳理家庭-家族和家乡 重新看待社会和历史 重新看待世界 课程介绍 叙事工程是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有空间和时间两个面向。空间面向的课程系统为展开-存在志,品类为巨构。时间面向的课程系统为演化-编年史,品类为剧集。 两者相互作用,互为交融。剧集式的巨构和巨构式的剧集。 家庭编年史为时间面向课程系统,以“场/瞬间”为基本教学元素,由场次安排、场景设定和场面调度三方面的课段构成。 叙事工程-场次安排 教学团队:牟森 课程时长:2021年9月13日—9月24日,共两周 课程成果:家族照相簿、家族大事记、十集长度的剧集大纲、标准长度六十分钟的十集大纲和标准长度120分钟的剧本。 场次安排是叙事部分,通过对家庭、家族和家乡的采访和调查,按照命名即主题、主题即结构、结构即意义的叙事工程理念,将采访和调查数列化、序列化,构建有秩序和次序的家庭编年史文本。 剧本大纲 场次安排上课过程图 叙事工程-场景设定 教学团队:牟森、李琰、赵炟、吴泓华课程时长:2021年9月27日—10月8日, 11月1日—11月19日,共四周 课程成果:家庭场景微缩模型、家乡图景渲染图 场景设定是视觉和空间部分,通过对家庭、家族和家乡的场景设定,构建场景—情景—图景的数列和序列。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 家乡渲染图 模型课评图 模型制作过程 叙事工程-场面调度 教学团队:牟森、马原驰、谌文君、刘奕希、赵炟课程时长:2021年11月22日—11月28日,共一周 课程成果:集表演和拍摄为一体的短片 场面调度表演和镜头部分,展开家庭—家族—家乡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爱与乐、苦与痛、希望与荣耀。将家庭—家族—家乡的场景和情景演化为社会图景和历史图景。 短片拍摄过程 ——  展览组织结构  总监制 | 程剑光 闵罕 策展人 | 牟森 执行策展人 | 李琰 课程导师 | 牟森 马原驰 -教学团队 场次安排 | 牟森 场景设定 | 牟森 李琰 赵炟 吴泓华 场面调度 | 牟森 马原驰 谌文君 刘奕希 赵炟 -策展团队 | 李琰 常远 赵炟 刘奕希 李怡弦 蒋欣怡 倪子易 展览统筹 | 李琰 刘奕希 展览协调 | 梅悦子 空间设计 | 常远 视觉设计 | 张立国 肖像摄影 | 谌文君 监制 | 张佳乐 -参展艺术家 2019级媒介展演系本科生 柏心如 陈梦霏 陈水滴 陈心尧 韩佳玥 蒋欣怡 金怡然 李迈李怡弦 马凌峰 倪子易 孙梓怡 唐校 袁梦 张书燕 张雅林周律吕 周思扬 周逸伦 -制作单位 乘岭装饰 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杭州灵泽广告有限公司 -鸣谢  韩媛 秦文捷 施洪法 杨朵英 张晨 朱沈钰 ...

当代艺术创作上的差异更多取决于创作者⾃身对当代文化艺术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区域性是文化艺术多样性的根基。学习打破已有的对区域构造的固化认知,了解可感区域在实存、认知和想象空间层面更为丰富的构造性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发觉区域⽂化生活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对限制的延续与突破问题。其次关注⽹络时代语境之下,虚拟世界与实存空间的感知体验与交互渗⼊,理解跨媒体艺术在感知系统中的能量和地方发展中的文化格局意识,力求建构一种开放的艺术体系与本⼟表达系统。 此次教学现场行走在杭州南宋古城和西湖之间,流动在真实的历史与当下生活之中。当我们把杭州南宋古城与西湖这两个区域视为整体,其时空上的多元叠秩,在个体的经验与感知中,在艺术创作与区域性生活之间寻绎出一些重要的关联。古城生活的自然面貌、文化生存的原生性、微观现实的物质想象,以多情绪、多节奏的独立集合方式,发生在此刻艺术创作现场。我们强调以“生长性”为核心的艺术链接与融合,无论是哪个层面都不是简单的合并和利用,而是化学反应。二则在于自我修正所需的生化性土壤的自我更新。 ——吴美纯 2021年11月20日,在杭州云居山、馒头山和凤凰山,进行了一场“流动”的当代艺术展览。这次展览汇集了13件艺术家作品。艺术家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寻自己内心的东西,与现实产生关联。展览的现场也是创作的现场。区域的差异和时空的叠置,让艺术变的自由。13件作品因艺术家的感知看似自由的散落在13个地点,但限定的范围和城市的节奏也同样约束着这份自由。 参展艺术家合影 策展人、艺术家、嘉宾与观众合影 —— 展览现场 展览手册 云居山为展览的起点,位于吴山景区内。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许多摩崖题记,有自然的遗存也有古迹的消逝。艺术家们穿梭其中,跟着现实中的历史线索,寻找消逝的人文。在策展人定制的观展路线上,观众除了感受艺术家的内心,也能在途中与曾经的时空对话。 《指向“它”》杨静蕾“指向不可见的‘它’,用现实存在的不可控指向来构建虚拟路径和现实路径之间的关系。把飘忽在脑海中的路实体化,指向的‘它’是存在/虚拟/湮灭/过去。重新建立通往已消逝的路径。” 《潮》伍嘉怡 “任意飘荡,随着潮水来往。” 《井拼》谷秋波 “据诗文所言,云居庵边有一泉,庵始泉溢,且得一古井。因此在云居山顶放置一口井拼,古井已逝,复得一泉。时迁泉竭,复如今样矣。” 《窗口》朱劲婷 “建立想象与现实的联系。” 《洞》周敏|《东方的曼西斯学派》马向原 《时空对话》沈业蕾 “万物正在萌发,物和物正在转化,是真实的场景,也是虚幻的想象。” 馒头山位于凤凰山脚下,是一个时空的交汇点。在社区的东侧下,埋藏着古宋皇城的遗迹。在社区靠近高架的一侧有一片三不管的群居楼,里面是杭州城市中的城中村。在这个历史与社会现实的交叠的场域中,或多或少的能让人发现点什么。相较于别的区域,馒头山社区的碰撞性更吸引我们的艺术家在这里进行创作。 《角落》段苏芹 “凤山新村这块老地,在这一条杭州的大动脉之下。” 《好消息墙》赖婉馨 “参与者将参观一个被捏造的景点。” 《我想有个家》郑汝怡 “我对于明天的想象力很贫瘠。” 凤凰山北近西湖,南接江滨,形若飞凤,是此次展览的最后一站。相比云居山,凤凰山又显得更幽静一些。爬上凤凰山之后,天色已渐黑,户外展览的时间性在这时被彰显出来。 《玩具屋》崔晓雯 “以拼插玩具的形式制作的一组便携式家具,希望还原旅行者虽然共居一处但完全没有融入当地人之中的疏离感,异乡的我们看他们就如他们看着好像生活在玩具屋里的小人,好奇,新鲜,但不会把彼此视为同类。” 《放大镜》谢相映 “用现在在存在的材料来制作曾经存在的事物,同时植物也是时间的载体。透过透明的亚克力来放大曾经存在的痕迹,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去观看混合的现实。” 《严从历险记》鲁奕戈“在这个小说里,男主人公幼帝赵昺已受大臣保护逃出临安城前往崖山,女主人公严从因护送幼帝而被困于临安城中。宋蒙两军追杀严从,但严从完成了任务,她无所事事。” 展览现场 —— 展览前期 在此之前13位艺术家已经对这片区域做了为期三周的走访与调研。这三周中,艺术家们分散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区域的特殊性,大家在沟通作品地点时变得极为不易,策展人与艺术家们说的最多的便是“你在哪儿?”“我在那儿。” 云居山行走 馒头山行走 策展组在现实的基础上,与艺术家一起深入调研,在各个区域行走,感知历史和生活。经过数十次的实地考察之后,在尊重艺术家初衷的前提下,制定出现有的展览动线。策展的过程更像是准备导演一出实时剧目,云居山的作品是从“寻找”开始,寻找消失的路,寻找曾经的声音,寻找消逝的历史;馒头山的作品更多的是“回望”,回望曾经的生活,回望时空的交错;而凤凰山的作品则回到了“混合”,与当下生活的混合,与过去遗迹的混合,与艺术家的内心混合…… 策展组踩点行走 与艺术家沟通作品 部分作品前期方案 户外作品在第二天移到室内进行展览,意在讨论艺术作品在现场和在展厅展出的区别与联系,艺术家需要思考作品移到展厅里,它的展呈形式需要有什么样的转变。 学术主持 吴美纯   范厉 策展人 黄瀚哲   徐旻乐   叶菲   诸诗荟 纪录片制作 徐健   赵翔风   诸诗荟    参展艺术家 杨静蕾  伍嘉怡  谷秋波  朱劲婷  马向原  周敏   沈业蕾  段苏芹  赖婉馨  郑汝怡   崔晓雯  谢相映  鲁奕戈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携手香奈儿,于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共同呈现“影像策展人奖入围方案展”,并揭晓首位“影像策展人奖”得主。经评委会三轮的深入研讨和投票评选,蒋斐然凭策展项目“未名河”夺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在本项目支持下,展览“未名河”将进入实施阶段,并受邀于2022年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和誌屋(上海)进行展览;同时蒋斐然将获得“影像策展人奖”培育计划的支持,包括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及十万元人民币现金奖励。 首届“影像策展人奖”共收到53份有效投稿,“往昔乃是异乡”(策展团队: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未名河”(策展人:蒋斐然)、“世界之时,夜之时”(策展团队:印帅&张艺川)、“Women are Fashioning”(策展团队:刘影&游伊一)及“SMART-59”(策展人:周一辰)5组方案入围并在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出,这些项目从不同程度上展现出策展人(团体)在研究能力、思考方式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将过往策展、公共教育经验带入提案的思考。 获奖方案“未名河”试图松动以“决定性瞬间”为基础的影像时间观及其背后的历史观,对作为事件与时刻之命名的“有标题”的解释性影像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影像史上三个“名场景”的再打捞,以重新显影被历史化叙述所遮蔽的“未名”时刻的潜影。 评委团对蒋斐然的展览方案评价说,“未名河”将中国当代影像实践的九个案例编织在策展人围绕影像时间之历史性概念的探究之中,展览试图借助对摄影和电影史中的三个被反复重现和讨论的“名场景”——“圣拉扎尔车站后景”(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敖德萨阶梯”(谢尔盖·爱森斯坦)和“迈布里奇的马”(埃德沃德·迈布里奇)——的重新打捞和阐释搭建起针对研究和展览的框架,以此在影像的历史、时间的哲学和当代的实践中开启新的对话。“未名河”带领观众理解一种可擦写与可重塑时间的探索,当下的影像实践一方面搅动着时间之河的线性流动,同时伴随着对影像语言的拓展,探索新的展览形式。展览方案体现出策展人及其团队在把握研究性、策展性和空间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获奖方案介绍 海报设计:谢本颢 “未名河”试图冲击由“决定性瞬间”构筑的影像时间的防波堤。人们常认为,时间是不舍昼夜的河流,而摄影与电影是建立在线性时间假设之上的“乡愁”,是截断历史之河的种种横切面。按下快门,截断众流的时刻,既是对这一瞬间之死亡的悼念,也标示了这一被选中时刻的不朽。因此,影像是对事件与时刻的命名。而“未名河”所要呈现的,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于这种由决定性瞬间垒砌起的时间经验的抵抗和对被命名者的解放。影像作为时间驻留的场域,是对无名者的一次次打捞和对已命名者的重新打捞,从已经定影的情节中剥离开来,在重新显影中凝聚其势能与潜能,让行动之机反复开启。影像行动是以在顽固的线性时间轴上开凿出压缩、凝聚的时间,或弥散的、多向的时间,或异轨的、另类的时间。展览借由对影史中三个“名场景”的再打捞,来诠释线性时间之外的三种“未名”时间:“圣拉扎尔车站后景”中被悬停和延宕的时间;“敖德萨台阶”上被打碎、重组和错位的时间;“迈布里奇的马”的多形态潜影的共时性时间。 《圣拉扎尔车站后景》(1932)是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著名作品,被誉为“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而在“未名河”中,这一捕获于“跳起”和“落地”两个动作间的“决定性瞬间”被翻转为一种在纵向时间轴上凿出的孔洞,一种无限放大和延宕的横向时间。 “敖德萨台阶”是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的著名剪辑序列。这段被称作“蒙太奇”经典的影像,在“未名河”中被诠释为对僵死的线性“时间轴”的不断打碎与重组,扰乱与反抗。 迈布里奇的“运动中的马”(1878)是摄影和电影史上的重要实验。它通过等距拍摄捕捉了到了马匹奔跑时腿部的分解运动形态,可以视为一种对线性时间的分刻度丈量。在“未名河”中,这匹马被重新打捞:12帧并置的图像将被视为量子式潜影的共时性存在。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介绍   折页设计:谢本颢 —— 空间设计 空间动画:烔烔 方案展效果图:朱怡君ZUIIUN 空间概念推演:九樟学社 —— 方案展现场 —— 获奖人介绍 艺术家,策展人。现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攻读策展方向的博士,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实验电影系MFA项目。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策展、先锋派理论与媒介研究,博论研究方向为情境主义国际与全球六十年代。 策展团队 策展人:蒋斐然 视觉设计:谢本颢 空间设计: 烔 烔、九樟学社、朱怡君 项目管理:宋卓怡 ...

今天不科幻:姚大钧 + Open Media Lab Non-Fiction Today: Dajuin Yao + Open Media Lab - 主  办 Organizer | 上海西岸艺术中心 协  办 Produced by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中国美术学院 virREAL 艺术科技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创中心 - 策展人 Curators | 姚大钧、马楠 创作总监 Artworks director | 姚大钧 制作团队 Production team | 蔡宇潇、邵立昊、温辰旻、傅冬霆、孙万瑞、赵小锋、黄韬云、王怡航 -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 蔡宇潇、王子安、李秋霞、闻悦圆、孙薇、邵立昊、赵小锋、黄韬云、许诗婷、赵润东、张陈瑄、彭艺伟、沈文晶、邓佳隽、李玖胜、郑懿、陈心雨、高丹阳、齐冰冰、张笑棋、王紫贤 - 展  期 Duration | 2021.11.28——12.5 开幕时间 Opening| 2021.11.28  14:00 地 址 Venue |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2350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D216展区 —— 第三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FutureLab, 以下简称教博会)于2021年11月28日在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开幕。展览汇聚全球近30所顶尖艺术与设计类院校,各校在独立的展位中带来精心策划的主题展,将呈现校内师生最新的教学与创作成果,作品涉及了社会、文化、经济、科学等广泛领域的议题,从中可以窥见艺术教育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OML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以"今天不科幻(Non-Fiction Today)”参加本次教博会,通过七个板块的二十余件本年度全新学生作品,展现OML的教学实验及长期关注的技术、社会与文化热门议题。 展览前言 今天不科幻:反向.书写.当下 Non-Fiction Today: Critical Writing Now 今天不科幻...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原定于2021年11月27日-28日举办的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将延期2-3周,具体开幕时间和参与方式另行通知。 2021年11月27日晚8:00,Archverse发布派对 "相遇宙(Meetverse)" 仍将如期举行,届时欢迎各位至beibei.city继续碰撞。 感谢各位对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的关注;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晚点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