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非常抱歉地通知大家,因疫情原因,计划于2023年6月7日14:00-14:30在世界旅游博览馆演出的过河入林第二部曲《欧米伽点》(第三场)被迫取消。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为满足广大观众的观演需求,剧组协调后决定,增加6月11日周日下午14:00-14:30的演出场次。其它演出场次照常。展览板块照常开放,欢迎各位继续过河入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2023年6月5日演出1:6月1日周四 10:45-11:15(已演出)演出2:6月5日周一 16:30—17:00(取消)演出3:6月7日周三 14:00—14:30(取消)演出加场:6月11日周日 14:00—14:30演出4:6月12日周一 14:00—14:30演出5:6月14日周三 14:00—14:30*实际演出时间以现场为准“过河入林”的场景、情景和图景世界旅游博览馆 ...

学术主持 管怀宾 策展人 陈文华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 6.1–6.18(展览期间无休) 每日9:00–17:00 展览地点 湘湖展览馆B1,7/8/9号展厅 参展艺术家 宋戈文、路客、崔冰洋、董兆麟、林逸宁、许一、朴多喜、张炜秋、袁一帆、温书凡、叶仪威 这是一个未来的大陆,在这里,有着全然不同的造物法则,物与物在新的拓扑结构中异化,数字大脑无限拓展多样的法则空间。在这个充满想象的时空中,我们可以打破现实的屏障,链接多重宇宙空间。连通现实与虚拟的“大脑花园”已然形成,交汇算力的运转,激活物与物、物与空间场所关系论的转化,生发错综复杂的艺术景观。 《天工开物》有云:“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强调自然的造物之力以及遵循自然之造物规则。在以 ChatGPT 与“元宇宙”为标志的后数字时代中,智能化、数字化驱动旧格式的解码重组,真实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虚实世界之间,物已然不只是物理学粒子的认知,更多的是数字化的理解,在后数字的语境中,物可以随心臆造,亦可客观复制,物在物态与数形之间交错汇集。我们游走于现实与虚拟的时空中,这种体验赋予了我们对世界新的感知与思考,也激发艺术家新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并提供新方法论的可能。 本次展览基于元宇宙无限扩展的创造理念,以“造物大陆”为主题,围绕有关新的造物法则与方法论追问探讨,以其独有的引擎启动,在造物与大陆间穿行。一方面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理念与方法创造新的主体及其关联,以别样的生长逻辑形成自由的、不可预见的多重场域。另一方面,在造物大陆的系统中,观众将以游戏者的视角进入,参与并延展了造物大陆的边界。“造物大陆”探讨了艺术家个体与技术世界的关系,并探寻着物与造物的诗性哲思。 This is a future continent, which is governed by a totally different law of creation, where objects become dissimilar in a new 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re is a space of law in which digital brain is infinitely expanded and diversified. In the space-time...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艺术实践的未来,与「未来」的艺术实践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郑慧华 主持人 卢  杰 时间 2023年6月5日(周一) 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405 线上收听方式  腾讯会议:492-596-871 # 讲座简介 # “未来”从未到来?抑或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未来并非线性的幻想,而是面对当下迫切问题的无限展开。本讲座将从“复古的未来”风潮现象出发,谈及二十世纪初以来的“未来”多重宇宙,并思索乌托邦和异托邦的想象,以及在后期资本主义现代性下的生活理念的辩证。 # 主讲人 # 郑慧华,独立策展人,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台北。 郑慧华是非营利机构立方计划空间(The Cube Project Space)的共同成立者。她以“拓展策展”为实践,致力于与艺术家、文化行动者及研究者的深度合作,并发展长期的研究暨策展计划。 郑慧华的策展多关注亚洲与世界的关系、历史及地缘政治,她以策展为方法共同推动中国台湾现代声响文化的研究,并以立方计划空间为平台,延伸至出版、线上资料库及网路广播电台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实践。 郑慧华策划过的展览包括:《液态之爱》国际联展(2020,台北,未来回忆录三部曲之一)、《衔尾蛇》放映展(2019,台北、卢森堡)、《现实秘境》(2016-2018台北、吉隆坡、首尔)、《生生──生命、生存、生活》(忠泰美术馆五周年展,与蔡宏贤共同策划,2022,台北)、《告诉我一个故事──地方性与叙事》(与谢丰嵘共同策画,2016、2018,上海、都灵)、《文明幻魅》(与Kevin Muhlen共同策画,2015,卢森堡)、《巫士与异见》(2013、香港,西天中土计画)、第三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忧郁的进步》(与郭昭兰共同策画,2012、台北)、《重见/建社会》系列展(2011-13,台北)、《听见,以及那些未被听见的──台湾社会声音图景》(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2011,威尼斯)、《疆界》(2006,台北)及2004台北国际双年展《在乎现实吗?》(与Barbara Vanderlinden共同策划)等。 2015年,她担任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奖评审,2017年担任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大会评审,2018年,担任西班牙Han Nefkens基金会录像艺术奖提名委员。 ...

通知|跨媒介巨构过河入林第二部曲《欧米伽点》6月5日演出取消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非常抱歉地通知大家,计划于2023年6月5日16:30-17:00在世界旅游博览馆演出的过河入林第二部曲《欧米伽点》(第二场)因故取消。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演出其它场次照常。展览板块照常开放,欢迎各位继续来过河,入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2023年6月3日演出排期演出3:6月7日周三 14:00—14:30演出4:6月12日周一 14:00—14:30演出5:6月14日周三 14:00—14:30*实际演出时间以现场为准👉 跨媒介巨构|过河入林-从客厅到荒原 2023年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毕业季 ...

前言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块链、元宇宙、AIGC等热点更新选代,崭新的技术事实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现实生活,现象的矛盾话语阻碍着我们与新异世界的相遇。社会与自然、现实与想象、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性的边界在反复冲刷中日益模糊,创造力被逐至数字盛墟的边境,淹没于喧嚣激荡之海。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new hotspots such as blockchain, metaverse and AIGC are constantly upgrading and replaced. These brand-new technical facts are continually impacting on our real life. However, the contradictory discourse of these phenomena impedes us from embracing the changing world. The boundaries delimiting society from nature, reality from fic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human intelligenc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blurred. Such has happened over and...

2023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以“过河入林-从客厅到荒原”为主题。基于叙事工程,以毕业展作为教研平台、空间作为第一媒介、展演映作为领域、媒介史作为题材、纪念日作为路径、古希腊肃剧作为方法、人类图景作为目标。以三部曲为结构,序曲和展演映三部分互为支撑,拱卫主题。通过场景、情景和图景,呈现壮观和壮举。 展览结构 序曲/场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第一部曲/展:涉过忘川 Passed over LETHE 第二部曲/演:欧米伽点 Point Omega 第三部曲/映:时间弯曲 Bend of Times 组织结构 策划_MSG团队 总监制/总叙事/总导演_牟森 指导老师_牟森 信阁 马原驰 策展人_信阁 叙事设计_MSG团队 空间设计_潘婕 总制作_赵炟 总统筹_陈思帆 总协调_梅悦子 叙事工作坊_牟森主持 作曲工作坊_李京键主持 动作工作坊_李奎主持 合唱工作坊_李启浩主持 主办单位_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_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叙事工程研究所 技术支持_爱普生光影研究院 意相生活团队 搭建团队_乘岭装饰 特别鸣谢_西藏介观艺术中心 主题 过河入林-从客厅到荒原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From Drawing Room to the Waste Land 过河入林 借自欧纳斯特·海明威长篇小说的书名,典出自美国内战。南军将领托马斯·杰克逊被流弹击中身亡,临终前他先是命令队伍继续进攻,然后又说:“不,不,让我们蹚水过河,到树荫下休息。”    从客厅到荒原 客厅指十九世纪的客厅戏剧,爱德华·邦德说过:“客厅即世界”。荒原则是托马斯·艾略特的名篇,意指二十世纪,是都市也是工业。 序曲/场景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1953年,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逝世70周年。题目借自尤金·奥尼尔的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通过场景,向客厅戏剧致敬。 视觉场景设定是媒介展演系课程的项目实践,集展演映教学于一体。 场景设计_潘婕2020级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空间设计与叙事工程研究方向硕士毕业生场景制作_潘婕 陈思帆道具助理_欧阳铭珺 蓝小语表演统筹_崔乐吟 第一部曲/展 涉过忘川 Passed over LETHE 出自埃兹拉·庞德《诗章》第七十四章最后一句,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遗忘之河。 展览部分由2023届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19位本科生和5位硕士毕业生的毕业创作组成。 指导老师_牟森 信阁 马原驰荒原场景装置设计_潘婕 信阁 陈思帆荒原场景装置制作助理_李怡弦灯光设计_潘婕 信阁展览艺术家本科毕业生2019级 跨媒体艺术学院 媒介展演系柏心如 陈梦霏 陈水滴 陈心尧 韩佳玥 蒋欣怡 金怡然 李迈李怡弦 马凌峰 倪子易 孙梓怡 唐校 袁梦 张书燕 张雅林周律吕 周思扬 周逸伦全日制硕士毕业生2020级 跨媒体艺术学院 影像与空间叙事理论创作研究方向常远 李琰 张立国2020级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世界巨灵 Cosmocolosse 学术主持 高世名 曹晓阳 展览总监 李凯生 徐元 策展团队 闵罕 管怀宾 姚大钧 牟森 高世强 卢杰 张辽源 策展执行 蔡宇潇 信阁 吴穹 刘畑 宋戈文 林灿文 陈文华 李育婵 展览统筹 孙晓宇 张佳乐 朱沈钰 张晨 杜润凡 湘湖博览馆(世界旅游博览馆)B1层 7/8/9号厅  2023.6.1—6.18  “艺术家好比一只巨眼,好奇而耐心地打量着作为人的自己。”在布鲁诺·拉图尔同名的广播剧“世界巨灵”(Cosmocolosse)中,世界如同半是飓风、半是利维坦的怪物,也在好奇地打量着人类。“大脑花园”与“世界巨灵”,作为互相呼应关照的概念,展示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所发生的深远变化,亦启发青年创作者延展心智,对自我灵魂和外在世界展开奇思冥想。 今日世界这个巨灵,其形态如何?又蕴生何物,其创造性的涌流什么?如何面对众语喧哗?“观看—思想—知识—艺术”的模式是什么?新气候体制下的情境将如何变化?爆发式发展的人工智能将会如何改变艺术的未来? 现代世界的垮塌和重生,“浮沉之路同一”。如同《春之祭》“将大草原的节律化为汽车尖厉的鸣笛、机器的轰鸣、轮胎的摩擦、钢铁之相击、地铁的呼啸,以及其他现代生活中的野蛮噪音”。像《尤利西斯》和《金枝》一样,斯特拉文斯基展露的是一类早已绝迹的人类心灵,现代心灵不过是它的延伸。艾略特说,悲凉的大草原上的原始人,嘈杂的城市中的现代人,其中总有一种不变的困境。本次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以“世界巨灵”为主题,分为“涌流之寂”“人工艺能”“过河入林”“造物大陆”“动机”“入声”等展览板块。展览将跨越现场表演、影像装置、动力装置、微缩模型、纪念碑装置等不同媒介品类,囊括AI人工智能艺术、中华未来主义、虚拟化身、模拟地景等多元主题,展现跨媒体艺术各种表现手法的有力集合。 实验艺术系 涌流之寂 FLOWING CURRENT & WASTE LAND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块链、元宇宙、AIGC等热点更新选代,崭新的技术事实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现实生活,现象的矛盾话语阻碍着我们与新异世界的相遇。社会与自然、现实与想象、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性的边界在反复冲刷中日益模糊,创造力被逐至数字盛墟的边境,淹没于喧嚣激荡之海。 本次展览以“涌流之寂”为题,展区由四座既是浮岛亦是浪潮的团块构成,对应展览架构中的“殊域”“盛墟”“折射”“寓言”四个章节。新兴的涌流在只增不减的枯燥冗长中使得认知变成屈从于内心的思考机器,机器的声音传至地心,从此成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否弃浮夸与矫饰,不假的简洁与诚实,等待欢呼着与新世纪的相遇,如同它会为回到纯粹而高歌一般。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23位创作者将以影像、装置、行为、动画等多种媒介,相互交织映照,试图在模拟景致中建构一个有机复杂的系统,在流动中达成生命之关联,使寂然的真识涌现。 开放媒体系 人工艺能:ART.I.FICIAL “1比1是新的16比9,飞越恐怖谷理论,美学痉挛,加速主义的终极信差,下世代的集体无意识...

主办  杭州万科·玉鸟集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协办  大屋顶文化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展期  即日起长期 公共展览 地点  余杭区良渚文化村玉鸟集 背景故事 此次展览主题“良玉生烟 Jade and Bird”最初出自于南北朝干宝所著小说《搜神记》,在今用于形容可望不可及的诗意美景。良玉,一言美玉,又可言良渚美玉。玉器之美蕴含中国含蓄又温和的审美标准,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精神食粮的追求。 烟这一缥缈轻盈的意象,即为江南水乡的代名词。宋代仿古之风盛行,良渚玉器中透露出来良渚人民早期对抽象美的初步理解,质朴大方,为后宋人掀起的仿古风提供审美来源,其中良渚玉琮的造型频繁出现在当时的瓷器玉器制作中。以此为切入点,可借良玉生烟一主题,再现宋韵源流之一——良渚玉文化的繁荣之景,将诗意美实体化,以当代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大程度实现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追溯,构建五千年前可望不可及的神秘良渚。 驮日之玉鸟翩飞,“玉鸟”,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文物形象之一,是良渚崇拜里神明的载体,喻含自由之意,在星移物换中贯穿古今。 艺术家手稿——将“玉鸟”拆分解构为“玉”、“鸟”两物像,人工与自然二分,以未来感程式体现历史叙事,使思想打破时空,贯穿过去,当下与未来。 冷冽的钢筋铁柱,霓虹斑斓,过度干预的自然,背后映射着人类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地形和地球进化的地质力量,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成为又一场地球灾难的制造者,继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后,进入了人类世...

 展览介绍 2023年5月,正值浙江省发布《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一周年之际,浙江展览馆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在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资助下,以“美术家驻村”为主题,举办“艺启乡里:浙江省美术家驻村成果展”。展览由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四位研究生谢本颢、陈南汐、刘语桐、谢雨欣策展,以美术家驻村作为切入口,通过调研走访、持续追踪浙江省艺术乡建发展动态,梳理了浙江省美术家驻村的历史脉络、浙江省艺术乡建的发展历程,再次发掘了劳作与创作的共同源头,连接了乡村与艺术的共同道路,是目前浙江省内第一个艺术乡建成果集合的展览。 展览现场图 浙江省的美术家驻村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尤其在中国美术学院迁至桐庐分水镇后,众多美术家融入乡村,成为乡村的一股重要建设力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美术家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美术与村庄的关系变为一种复杂且有机的共生关系。成为村民的艺术家,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更是通过日常生活与村民形成意识上的互动,他们发现乡村创造、寻找乡村出路,并为乡村注入日益丰厚的文化基因。 “艺启乡里”展览项目前期调研历时两年,策展团队水陆并济,行程八千里,覆盖浙江省内十二个地级市与近二十个村落,深入艺术乡建前线,持续追踪驻村美术家和村庄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策展组成员调研(摄影:王韵鸥) 基于在乡村的实地考察,以及和众多驻村美术家、村民和村干部等参与乡村建设人员的深入交流,本次展览最终共汇集得到十四个浙江省美术家驻村的特色案例,并分为四个板块在展览中呈现:一、艺创先锋:美术家们将艺术视作融入乡村、建设乡村、革新乡村的方法,并开创独具特色的乡建新模式;二、古村新辉:美术家对村庄历史风貌的保留和重新“发现”,打破乡村城镇化与千村一面的困境;三、美满乡里:在美术家的带领下,农民画、渔民画等乡村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生根发芽,并向着“乡村美术”的未来之路上发展;四、又见春风:美术家自发组织团队扎根乡村,数年如一日地践行乡村美育,以文化力量带动精神共富。 展览现场图 展览呈现了“美术家驻村”的大量一手资料,试图在“驻村美术家-村庄”的多样化关系中寻找艺术乡建的线索和脉络,并对艺术乡建未来的发展进行探析和展望。本周末展厅内将进行各村庄艺术乡建文创产品的展售活动,意将让更多观众了解各村的艺术乡建特色,支持出自驻村美术家与村民之手的文创产品。  对话策展团队 Q1:谈谈你们这个项目印象最深刻的事,收获了什么? 谢本颢: 这个项目其实早在2021年就申报成功了,但因为疫情,下乡调研的进展无法像预期那样顺利,展览落地的时间也因此延后了好几次,这样漫长又看不到尽头的过程其实是十分煎熬的。但也因祸得福,正是因为较长的时间跨度,我们才能成为这些乡村发展的见证者。我们见证了许多村庄从艺术乡建的初步阶段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往往缓慢),也为一些驻村艺术家因为不可抗力放弃驻村感到遗憾。直到将去过的地方标记到地图上时,才发现我们已经走遍了全浙江的每个地级市。 展览现场·浙江省美术家驻村点位图 刘语桐: 与其说最印象深刻的事,不如说最难以忘记的感受。2022年6月下乡调研前,我因崴脚已在家中修养近两个月未出门。出发前还是会有些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为脚伤而拖累调研进度。印象最深刻的几处分别是新昌县石门坑村溪边美丽的自然风光,德清县五四村超级现代化的村庄管理模式,以及用凌晨五点抢到的船票通往庙子湖岛的蔚蓝大海。在这样的风景面前,很像哆啦A梦打开任意门的瞬间。 长期居家休养和快速行走移动的切换,放大了我的环境感受,会思考自己与乡村之间的距离。休养在家中的日子,对外卖一类的同城物流特别依赖,似乎已经成为离开智能手机-网路物流便无法生存,更无法生活的人。但风景、风光、风俗的真切又迅速将这种感觉消除。乡村与城市都不应被预设、被想象。那些积极投身于乡村的工作者、艺术家与企业,他们都是踏踏实实、真真切切的生活于其中的。我也明白了,很多时候那些不太恰当的乡建方式,往往是没有在“人”这一根因上去理解城市与乡村。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精神文化共构了我们的日常。乡村与土地,是中华文化的根,其实是城市离不开乡村。 五四村 陈南汐: 这个项目让我们能够多看多听。现在艺术乡建在各地发生,很多人都有强烈的意愿投身乡村建设。许多时候艺术介入乡村的无效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艺术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并不真实,这里面哪怕有一方很认真,价值都会相应产生。前面之所以说项目提供了“多看多听”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案例提供了好的乡建方法论,而是项目让我们接触并且理解了很多陌生的逻辑。我们遇见的每一个美术家都和乡村产生了具体的关联,这其中哪怕出现了很浮夸的东西都不是所谓的“景观”。如果展览不是在呈现一场景观,是不是文献、研究都不重要了,展览本身就是有内容的。 谢雨欣: 沟通,这两个字贯穿了整个项目的始终。一年多来我们去听各方的声音、去问不同视角的问题、去看从前没有留心的事物,在与不同的乡建参与者与村民们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加深着对艺术乡建之希望与困境的理解。非常希望能够让观众通过展览看到乡村建设背后的人的状况,本地人曾在这个地方如何生活?外来居民对这个地方产生着什么影响?谁能让这个美术馆可持续地运营下去?会有更多年轻人来这里生活吗……身处其中再去想,每个问题都能带来启发,这个项目让我收获了与这些问题展开对话的能力,不再停留于碎片化的想象,太多的人给予我们真诚的沟通,再次感恩。 石舍村 Q2:两年时间内,其中印象最深的艺术乡建例子是? 陈南汐: 说两个点,提供不同的视角去看“艺术乡建”这件事。 在展览里的“调研访谈重点摘录”有提到:从2010年左右开始,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外桐坞的很多住户开放了家里的一二层楼给艺术家作工作室并且形成了村民和艺术家的互惠关系,但是发展到今天,外桐坞村每家每户都住着艺术家,村书记在担心的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没有多的房子,住不进更多艺术家了,村庄该如何发展? 比如余东村、庙子湖村都是以渔民画、农民画为主要艺术形式,农民画是一种很特殊的画种,在浙江有一段农民画发展的历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开始浙江地方的美协对一些村子进行了集中的美术培训,农民画后来发展出特有的审美风格,不是对眼见事物的摹写,而是将熟悉事、物凭借记忆用线条和块面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对所要画的内容非常熟悉,往往也体现为它可靠的时代性。 余东村 庙子湖岛 谢雨欣: 在调研走访的时候每一个村子都有触动甚至震慑我们的地方,如果去看我们的调研录像,应该时不时就会看到我们几个处于震惊、钦佩等各种激动状态的表情,很难说哪一个是印象最深的。 记得去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到访宁波市宁海县的葛家村,这个村子外表看起来是一个寻常的质朴村落,但随着走入一户户村民家中,村民们自然、蓬勃的创造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村的艺术乡建工作开始得并不算早,自2019年起葛家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的丛志强教授加入到艺术振兴乡村的工作中。与常见的”从面到点“的工作方式不同,丛教授深入每家每户进行调研和沟通,发掘并营造村民的家庭文化。短短几年来已塑造了40多个以村民为主体的艺术空间。在葛家村调研的过程中,能非常深切地感受到村民质朴而强烈的创造力,不论是老宅里的美术馆、院子里的贝壳水泥雕塑、还是老木屋里的音乐酒吧...

绘画的时间结构与叙事剧场 主讲人 韦羲 第一讲主持人 高世强 第二讲主持人 孙晓宇 第三讲主持人 吴  穹 时间 第一讲:2023年5月6日18:30—20:30 第二讲:2023年5月8日18:30—20:30 第三讲:2023年5月9日18:30—20:30 地点 南山路210号 南山书屋二楼 直播预约请扫码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空间影像研究所 讲座简介 第一讲 《山水、巴赫、埃舍尔以及无限循环的时空》。山水画,我们惯于以心性观照之,却忽略其智性的一面,而高远式全景山水图式模型则是一个具有宇宙学意味的结构。 第二讲 《蜂巢空间:世界绘画的时间性与叙事剧场》。时间是人类的迷思,长卷在时间中展开,然而长卷却并非中国艺术独有,那么中国艺术对长卷时空结构的贡献何在?除了长卷,蜂巢式时空也在中国成熟起来,甚或,诞生于中国。 第三讲 《拔示巴三次出现在楼梯上:文艺复兴时期焦点透视的叙事空间》。焦点透视意味绘画剧场静止单一,如此,欧洲绘画如何解决叙事的时间。 主讲人 韦羲 画家,写作者,艺术史学者。出版有艺术史论集《照夜白》。有声著作《画说:二十幅名画里的中国》《中国艺术2000年》《两种自然里的艺术史: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生发,象征与中国花鸟画史》。 主持人 高世强 1971年生于山东潍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主任。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情境雕塑、装置及实验影像创作和研究。本世纪初,研创及教学方向逐渐聚焦于活动影像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和创作。 孙晓宇 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影像叙事”,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作品多以影像作为主要创作媒介,擅长多频影像叙事,探索影像叙事对于现实和未来时空的感知与内在逻辑。 吴穹 1992年出生。201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中国美术学院影像档案与研究中心研究员,专注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及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