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大陆|2023届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博毕业展

造物大陆|2023届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博毕业展

学术主持

管怀宾

策展人

陈文华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

6.1–6.18(展览期间无休)

每日9:00–17:00

展览地点

湘湖展览馆B1,7/8/9号展厅

参展艺术家

宋戈文、路客、崔冰洋、董兆麟、林逸宁、许一、朴多喜、张炜秋、袁一帆、温书凡、叶仪威

这是一个未来的大陆,在这里,有着全然不同的造物法则,物与物在新的拓扑结构中异化,数字大脑无限拓展多样的法则空间。在这个充满想象的时空中,我们可以打破现实的屏障,链接多重宇宙空间。连通现实与虚拟的“大脑花园”已然形成,交汇算力的运转,激活物与物、物与空间场所关系论的转化,生发错综复杂的艺术景观。

《天工开物》有云:“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强调自然的造物之力以及遵循自然之造物规则。在以 ChatGPT 与“元宇宙”为标志的后数字时代中,智能化、数字化驱动旧格式的解码重组,真实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虚实世界之间,物已然不只是物理学粒子的认知,更多的是数字化的理解,在后数字的语境中,物可以随心臆造,亦可客观复制,物在物态与数形之间交错汇集。我们游走于现实与虚拟的时空中,这种体验赋予了我们对世界新的感知与思考,也激发艺术家新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并提供新方法论的可能。

本次展览基于元宇宙无限扩展的创造理念,以“造物大陆”为主题,围绕有关新的造物法则与方法论追问探讨,以其独有的引擎启动,在造物与大陆间穿行。一方面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理念与方法创造新的主体及其关联,以别样的生长逻辑形成自由的、不可预见的多重场域。另一方面,在造物大陆的系统中,观众将以游戏者的视角进入,参与并延展了造物大陆的边界。“造物大陆”探讨了艺术家个体与技术世界的关系,并探寻着物与造物的诗性哲思。

This is a future continent, which is governed by a totally different law of creation, where objects become dissimilar in a new 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re is a space of law in which digital brain is infinitely expanded and diversified. In the space-time full of imagination, we can break through the practical barriers to connect multiple cosmic spaces. The Brain Garden connecting the reality to the virtual world has taken shape, convergent computing power is under ope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s, between objects and spatial places is converted, resulting in complex artistic landscape.

As stated in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s of Nature, things abound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so there are many things that humans need to do, and producing a full range of objects by adapting to the changes in nature relies on not just manpower but also natural forces. Such viewpoint stresses the power of nature in creation and observance of the rule which governs nature-enabled creation. In the post-digital era marked by ChatGPT and metaverse, intelligent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drive decoding and recombination of old formats, present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the virtual world, objects do not merely represent cognition of physical particles, they more give expression to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ization. Under the post-digital context, objects can be fabricated at will, and can also be reproduced objectively, and objects converge between physical state and digital form. We travel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virtual space-time, such experience gives shape to our new percep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world, it also arouses artists’ sensibility and creativity, as well as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new methodologies.

With the theme “Continent of Creation”, based on the creation philosophy of metaverse’s infinite extension, this exhibition focuses on exploring new laws and methodologies of creation, with unique engine starter available to initiate movement between creation and continent. Artists create new subjec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through different philosophies and methods, and adopt special growth logic to generate multiple free, unpredictable field domains. In the system involving continent of creation, audience will act as game players to participate in and extend the boundary of continent of creation. Continent of Creation sheds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and technological world, and poetic contemplation of objects and creation.

▼ 博士作品

宋戈文(b. 1986,江西九江),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公派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交流学习,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获硕士学位,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

曾获罗中立奖学金金奖,林风眠奖学金金奖。2016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无桨之舟。主要群展:交叉域,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妄念,萨奇画廊,上海国际双年展:何不再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你要握手吗》

150 × 50 × 20cm

电机、金属、PCL控制器、高频炉

《你要握手吗》

装置《你要握手吗》使用PCL控制器作为节点构建手的运动轨迹,轨迹的变化指向观众的心理链接,冰冷的金属手在高频炉的烘烤下变的炽热,似乎随时会融化为铁水的手向你伸出友好的姿势,而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馈?

该作品尝试以颇幽默的方式,建构一种心理与世界连接的机制,检视并讨论了新的时代语境所带来的猜疑与信任,以及这种结构与来自真实世界的、或带有偏见的关系所引发的矛盾,和潜在的、对强权的质疑等不可预期的结果。

《撞南墙》

307 × 80 × 100 cm

电机、金属、PCL控制器、全息风扇、影像

《撞南墙》

在中国文化中,撞南墙被视为一种隐喻,用来形容人们遇到挫折、失败或困境时的无助感,以及寻找问题的不得志。《撞南墙》装置作品展现了一段来源于现实而又幻想的故事,自由翱翔的飞机挣脱地心引力,飞向天空,却又以一种无意识的或有意为之的方式进入失控状态,似乎在失控中寻找莫名的快感与存在。

《残酷的季节》

520 × 180 × 120 cm

材料:电机、金属、PCL控制器

《残酷的季节》

《残酷的季节》由两个相互连接的装置组成,它们分别是建筑式的主体以及有火焰的下颌骨。作品是对身体与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和效果的探索。这种准确的身体结构是不可见的标准,城市建筑则掌控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从数字信息处理到沟通的人类意识活动。而更为有趣的是,点燃火焰的下颌骨将故事引向了另一种视角,危机不再是游戏与现实的二元对立,而是回到现实的内部,审视自身的历史冲击和异化。去往哪里的疑问,具有了更广泛的历史含义,所指涉的现实也越加开放。

路客(Loknath Pradhan,b. 1987,印度奥里萨邦),毕业于布巴内斯瓦尔乌特卡尔文化大学美术学士学位和德里艺术学院版画艺术硕士学位。所获得奖项包括2016年Lalit Kala academy颁发的第57届国家奖。其他奖项包括Prafulla Dhankar奖,IFACS奖,Kala Sakshi奖,由NDMC颁发,斋浦尔Chitra Kala学院奖,由卡纳塔克邦古尔巴加皇家学院颁发,s.c.zc.c.那格浦尔国家奖和B.K.艺术与工艺学院奖。作品被广泛收藏,多在德里、孟买和班加罗尔。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国家人力资源部奖学金。

《景观旅舍》

《我是改变周围环境的见证人》

作为一名从奥里萨邦(印度东部)移民到德里(印度首都)的艺术家,我一直对将城市景观和城市化作为主题感兴趣,我更感兴趣的是城市在卫生、公用事业、土地使用、住房和交通方面的复杂系统。我始终相信,当变化发生时,并不一定会对自然造成伤害。我也相信这是科学和自然界的变化,如果两者之间始终保持联系,那就太好了。

▼ 硕士作品

崔冰洋(b. 1995,厦门)2023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近期作品主要围绕个人情绪感受,将情感和材料媒介连接,主要媒介包括影像、装置、绘画、文本。

《不间断日眠》

300 × 300 × 240 cm

不锈钢方管、铁、千层镜、亚克力、灯

《不间断日眠》细节

《不间断日眠》

“我选择了错误的逃避方式,从一条令人不适的、迂回曲折的路上逃走,到达和起点在同一个地方的终点,旅行带来的精疲力竭加剧了我在那里生活的恐惧。我迈着大步,步履凌乱,想要拥有不一样的步伐,到头来只是白忙一场,徒劳之下,我们向毫无意义的感觉缴械投降,在这里,人造自我的荒谬之花才能静静地绽放。”

——费尔南多·佩索阿《不安之书》

董兆麟( b. 1996,浙江),201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2023年获国美跨媒体艺术学院总体艺术与区域感知学术硕士学位。艺术创作实践多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展开,尝试将艺术与风水、数术、方技等古代思想体系结合,欲以艺术回应“未知”与“超越”。作品涉及绘画、书法、摄影、录像、装置等多种方式。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星葬》,《步天图》

三屏影像,3:2,6min

纸本水墨,97cm × 180cm ×28张

图1/2/3《星葬》图4《步天图》

《星葬》《步天图》

道者,天地之纽带也。人心合于道,则通天地。星者宇宙之象,葬者隐秘之所,星之所藏,葬之所隐,星葬者,乃人之通天地。以火焚物,祭于天地;默而心行,无言而通;念之至深,情之至诚,星火闪烁,神秘交织,邈然异界,遥与神明相会。物葬于星光,气合于天地,人心至境,与宇宙同谋,人与星交,宇宙相通。

《步天图》是依据天文分野图中的星象排列创作的,共28张,对应28星宿,每张画单独成立,但又“恰好”可以相连,每座山都对应着一颗星星,一位星官也许是一团山体、 一颗大树、 一片黑色的“神秘”……

林逸宁(b. 1997,浙江杭州)于201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于202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三千尺》

双屏影像,4:3,15min

《三千尺》截屏

《三千尺》

影片选取杭州运河的一处码头,这座城市建造地铁和高楼挖出的泥沙被船只运往周边倾倒。我经常见到船工驾驶着运沙船在这座城市中穿行,他们很少上岸,却又与城市产生了微弱的、耐人寻味的联系。

许一(b. 1988,浙江杭州)2011年获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士学位,2019年起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相对而言》

350 × 350 × 300 cm,

纱布,不锈钢管,刺绣,实木椅子,喇叭,鸽子

《相对而言》细节

《相对而言》

两层围布,两把椅子,两只喇叭,半句话,换位聆听,重塑相对的意义,探讨平衡中的冲突。

朴多喜(b. 1992,韩国)2018年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获雕塑系学士学位。2020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于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作品曾于浙江展览馆、厦门红顶美术馆、杭州ABI SPACE、韩国CICA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主要参加的展览瓯江山水诗路影像艺术大展、首届苏州工艺双年展等。

研究方向为区域感知与总体艺术研究,主要运用的媒介有雕塑、装置、摄影等。近期的主要研究项目是物质的想象力。

《每个瞬间都融入到下一个瞬间》

摄影,38 × 53 cm × 1件

30 × 42 cm × 5件,21 × 30 cm × 3件

《每个瞬间都融入到下一个瞬间》细节

《每个瞬间都融入到下一个瞬间》

水滴掉落下来,融化了你和我,融化了我们周围的世界,融化了刹那的脆弱,但融化的水却留下了自己的轨迹。

张炜秋(b. 1997,洛阳),2015获山西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学士学位,2020年起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曾参与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山水乡人、第四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书法艺术60年大展、第十届崇明花博会等项目。

《攒点劲儿》

200 × 300 × 90 cm

气模等材料 

《攒点劲儿》

透明气模(三孔水马样式)不断充气放气,一张网随着气模的鼓起而被撑起,又随着抽气而塌陷消失,形成一道不确定的山脉。

袁一帆,出生于浙江杭州萧山,于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教育学士学位,2023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艺术创作与研究硕士学位。

《脊骨柔软的新娘》

75 × 75 × 500 cm

不锈钢、树脂、麻布

《脊骨柔软的新娘》

电机驱动树枝运动,树枝为3d打印,表面包裹麻布,钉入印有皮肤局部的图片;从5米高处垂下布料连接底座。

温书凡(b. 1995,福建泉州)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士学位。温书凡的作品常常呈现历史人文与社会文化关怀。近期的作品主要围绕社会历史、文化遗产,并延申应用至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产业研究,主要媒介包括影像、文本、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

《归路》

单屏影像,16:9,10min31s

《归路》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方诸多华人远赴南洋。我的祖父直至我的曾祖父母辞世都不曾谋面。只能通过重重水路和香港邮局转寄家书告慰父母。我以当下的身份重走回家的路,一边遥望一边祷告,走不到海的对岸。闽南民间相信风水和祭祀,五步一祠,十步逢庙,只能把风铃草作为香案上的呈堂贡品,以此消解心中对远方家人的遗憾。父辈年事已高,一生无法重踏故里。风水是看不见的,祭祀告慰只能消除人心中的自我愧憾,无法尽到孝悌之义。

叶仪威(b. 1993,福建) 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作品中以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为钥匙,探讨当今“人”“人工智能”“道”的关系。通过机械动力装置中的韵律,构筑出平面与立体、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同时在道家思想注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前提下,将自我感知与空间的关系加以重塑。

《天梯》

110 × 210 × 231 cm

综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