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21

数字·媒介——技术与城市变迁的视角 时间:2021年6月11-12日 地点:南山校区4-405 —— 版块一 媒介与城市:从文字到二维码 时间:6月11日14:00-17:00 媒介与城市都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两者的关联源远流长。随着传播技术的变化,媒体-城市的形态不断演进,当前数字技术正在创造崭新的城市文明,媒介与城市的深度互嵌持续性地推动人类迈向都市社会。 主讲人 孙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 年起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至今,研究方向为媒介技术理论、城市传播、媒介文化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上海市社科项目等研究课题十余项;论文曾获上海市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在媒介技术理论、城市传播方向取得显著成果。多次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好导师提名奖。 潘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传播、数字传播方法,地理媒介等。曾著(译)《地理媒介》《跳动空间:抖音城市的生成与传播》等书,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NCA 年会优秀论文奖多次,策展上海城市空间双年展《杨浦七梦.教育》部分。 —— 版块二 人体的延伸:理解媒介的一个视角 时间:6月12日9:30-12:30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打开了透视和理解媒介的一个视野,自此以后,围绕这一焦点,不同的学者做出过不同层面的阐发和拓展。本次讲座将对一些主要的理论做出介绍和评析,从而为思考和理解当下的传播现实及其变革提供启示。 主讲人 黄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 —— 版块三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媒介与传播的视角 时间:6月12日14:00-17:00 讲座将围绕公共艺术与城市传播的关系,结合典型案例,阐述如何从媒介和传播的角度探讨公共艺术对交往的触发、形塑并被交往所界定和“赋魅”。 主讲人 陈霖,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影视高等教育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著有《迷族:被神召唤的尘粒》《事实的魔方》《因疏离而贴近》等。主要从事文学艺术与文化批评、媒介与城市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开展跨学科探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交往理论视阈下的城市公共艺术传播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传播的变迁”等。 —— 招募令 本工作坊主要面向跨媒体艺术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此外在全校范围内招募10名研究生共同参与。 要求:1.在校硕博士研究生,专业不限。          2.对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及相关内容感兴趣,乐意积极参与。          3.能够保证出勤率。 招募时间:即日起至6月7日(含当天) 招募方法:请将300字以内各人简介发送至邮箱cics@fudan.edu.cn (联系人廖鹏然老师) ,标题请注明“工作坊招募”字样。我们将会与入选同学及时取得联系。 部分参考文献 [1] 雷吉斯・德布雷. 《媒介学引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2] 雷吉斯·德布雷. 《媒介学宣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3] 雷吉斯·德布雷. 《普通媒介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4] 雷吉斯·德布雷. 《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5]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三联书店, 1999.[6] 海德格尔. 《技术的追问》(或译作《论技术问题》)[7] 本雅明. 《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或译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8] 本雅明. 《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或译作《巴黎,十九世纪的都城》)[9] 鲍德里亚. 《象征交换与死亡》. 译林出版社, 2006.[10] 鲍德里亚. 《物体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1]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 W.J.T.米歇尔. 《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3] W.J.T.米歇尔....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由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制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牟森担任总叙事、导演,牟森带领的MSG(Media Scenography Group )担当主创设计团队。《辅德里》是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作品。演出聚焦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的历史进程,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呈现一百年前革命者的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献礼建党百年。同时《辅德里》作为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于4月23日在上海大宁剧院首演。 MSG团队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是一个产学研组织,从编剧、舞美、灯光到影像设计、展览设计等各个专业,成员皆为90后。在决定接受《辅德里》项目后,牟森第一时间就带领团队参与进来,初次参观二大会址时,93年出生的编剧吴冰就发现,一百年前,那些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家,多数也是“90后”,团队的初心由此而发: “90后致敬九零后” 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4月27日 共300天 中国美术学院团队 共8个专业部门 17位主创成员 16位90后 共同献礼建党百年 向100年前的九零后致敬 《辅德里》剧组合照 呈现命运图景 让感动在剧场发生 MSG的核心课程是叙事工程。工程就是要解决问题。主要程序:命名即主题、主题即结构、结构即意义。核心功能:传递信息、赋予意义、激发情感。 命名|辅德里 主题|党章的诞生和守护 结构|围绕着党章的创建者、见证者和守护者 文本结构|采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式,由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 主导动机|生死相依 生离死别 生命不止 生生不息 视觉主导动机|奋不顾身 排演任务|叙事性内容 歌唱性台词 雕塑性身体 总谱性歌唱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图)《辅德里》剧照 摄影 朱朝晖(下图)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上图)《辅德里》剧照 摄影 朱朝晖(下图) “上海静安区建党百年项目辅德里,对我来说,只有一个词:命运。 我用六个W来阐释。Where:辅德里的命运。从铭德里(1920)到树德里(1921),到辅德里(1922)。从建党(1921)到建国(1949),从石库门到天安门。What:党章的命运。从一大和二大共同完成创建,第一部党章诞生,到第一部党章面世。When:时间的命运。1921到2021,建党一百周年。1922到2022,党章诞生一百周年。How:开天辟地,奋不顾身。Who:党的创建者,一大和二大代表,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李达等;一大和二大的见证者,王会悟。1993年,上海规划南北高架建设动迁,辅德里原址得以保留。同年,王会悟九十五岁高龄去世。第一部党章的守护者,张人亚。他失踪后,几代家人寻他半个多世纪,终得音讯。最有命运感的是,2012年,中共二大召开九十周年,海外发现的苏联纪录片,出现了张人亚当年的活动影像。Why:1921年,党的一大,党员五十多人。1922年,党的二大,党员一百九十多人。2021年,建党百年,党员九千多万人。为什么?需要回答。民族命运、国家命运、个人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尽在其中。 对我来说,汉语中戏剧一词是两件事。戏是节目集锦,剧则是命运链条。戏剧性由命运感构成。感谢命运,使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剧,而不是节目集锦。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所要做的:呈现命运图景。让感动在剧场发生。” ——牟森 叙事札记 从编造到编织 从虚构到非虚构 为什么要做“非虚构”戏剧?艺术创作多虚构,历史事件贵在真——以艺术再现党史,如何做到两者兼顾?总叙事、导演牟森表示:“1993年王会悟去世,同一年,上海要建造南北高架,在拆迁的进程中,辅德里得以保留——历史本来就有的命运感、戏剧性,是我们编造不出来的。” 从2020年7月至今,从虚构到非虚构,编剧吴冰和马原驰生产过数不胜数的剧本大纲,“我们一度考虑过虚构,但是在过程中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去创作、去虚构,都不如历史真实来得更为感人。”所以,剧组最终决定做“历史的收集者”。编剧吴冰本科毕业于建筑艺术学院,“做一个剧作需要一个结构,编剧和建筑,其实是相通的。做剧本就像建一座房子,我们把史料用结构搭建起来。比起编造,我们更像是去编织历史中真实发生过命运瞬间。” 编剧/主题曲作词吴冰与主题曲演唱者黄龄 编剧马原驰毕业于跨媒体艺术学院。“这次剧目的创作方式与传统戏剧编排的创作过程不同。导演、编剧、视觉设计都是MSG团队成员,我们是一个创作集体,在整个过程中,各部门是同步展开,互相影响的。” 导演组一直在强调“总谱”的概念。每一重媒介都像交响乐中的一把乐器,有独立的分谱结构,但最终这些分谱要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份总谱。剧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种链接和同步的作用。在排练过程中,剧本一直在跟随表演、音乐、视觉创作的进展,以每天一稿的速度更新,一直持续到合成前。编剧组不仅要生产通常意义上的剧本,还要负责梳理各个“分谱”工作的“任务包”。这是“总谱”理念对工作方法的要求,也是“叙事工程”工程性的体现。 限定性即兴 “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在一个命名或者一个主题下进行的,限定性可能会激发出更好的创作。”舞美设计信阁。 “舞美设计从开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六稿方案,最早的概念是从外太空看辅德里,呈现历史考古现场,到后期开天辟地的概念,加入了一些遮幅元素,但视觉的核心主题:奋不顾身和披荆斩棘,是一直贯穿在六稿舞美方案中的。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天地人,从第一稿到现在的舞美,天象和地面一直贯穿在其中。进排练场后,导演组确定了一个原则:我们整体视觉是为表演而服务,就要更突出演员和表演。” 2020年8月10日制作团队、主创团队与第一稿舞美设计模型合照 如何用光来呈现命运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呈现的是命运图景。人物和党章的命运。转化到灯光设计的角度,就是如何用光来呈现命运。一个是人物的命运,一个是党章的命运。剧本和音乐采用的是奏鸣曲式的结构,这同时也给灯光提供了一个叙事结构。因此,顺序、节奏都化为了光的变化‘总谱’。从灯光设计角度共分为三个层面:照明、照型、照耀。照明是基础,照型是手段,照耀是共情。照明是对故事情节、人物调度、空间环境的基本再现;照型是对象征性场面、雕塑性身体的风格化表现,这些都是针对人物的命运主题。照耀是对主题性的视觉外化和激发情感的视觉刺激,这是针对党章的命运主题。从盗火到星火、从一大到二大、从燎原到照耀、从离别到重逢、从黑暗到光明……我始终感受得到不变的信仰、是历史的选择、是自然的规律;你会发现当你拨开那翻滚的黑云和迷雾后,始终不变的是,太阳依旧照常升起。” ——灯光设计何异艺 《辅德里》剧照摄影 朱朝晖 天象 蒙太奇 平面文字 《辅德里》影像设计由:天象、蒙太奇、平面文字构成。天象部分,在色彩与质感上,借鉴浪漫主义油画作品;在构成上,前景是人、远景是天与地。综合演员、灯光、舞美、影像等效果,展现经典油画场景,呈现戏剧性和命运感;蒙太奇部分,以历史影像为素材,向爱森斯坦致敬,革命是快镜头;文字部分有三个功能:传递信息、赋予意义、激发情感。内容由大事记和历史文件组成,提炼、转化上世纪宣传标语的形式,以最直接的方式,最有力地呈现。 在影像制作过程中,团队通过历史资料搜集、建模渲染、实地拍摄等多种手段生产海量素材。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铭德里,到中共一大会址树德里,及中共二大会址辅德里,这三个石库门头不仅是文本的贯穿线索,也是影像设计中的视觉线索。影像组为取得这三个石库门群落的俯瞰视角,通过建模渲染及微缩模型制作实拍完成。 石库门群落微缩模型制作组 制作:王若兰、陶霭云、徐弋洲、蔡景辉 拍摄:谌文君、欧阳浩铭、人青、王若兰、常远 建模:赵如鹏、胡海洋、庄子煜 石库门群落渲染效果图 通过场景 情景 图景 呈现戏剧性和命运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五星计划以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为核心,涵盖舞台剧、高清戏剧电影、红色文创集市、微缩模型展及出版物共五种艺术形态,破圈层多角度传播中共二大会址及其相关历史。其中率先亮相的《辅德里》微缩模型展,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出品。展览未来将在上海大宁剧院、上海大宁音乐广场、上海1920年毛泽东旧居旁(上海市静安区安义路63号)等多处进行巡展。 展览以微缩模型为媒介,呈现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前后16个重要事件的场景瞬间,通过场景、情景和图景,呈现戏剧性和命运感,策展人牟森称之为命运的瞬间。担纲创作的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2018级全班二十位年轻艺术家,都由九零后及零零后构成,耗时两周完成《辅德里》16个微缩模型制作。通过这16个命运瞬间,呈现命运图景,向一百年前的建党伟人们致敬。 微缩模型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媒介展演系2018级本科生 陈书阁、陈思帆、陈雨桐、董雨萱、樊纪雯、高泓烨、顾嘉晨、蒋雨虹、廖伊婷、林红柳、林扬、欧阳可心、欧杨心怡、钱依琳、裘书雨、吴泓华、徐舒展、袁丹、张宇畅、周茉 门头装置艺术家:吴泓华 《辅德里》微缩模型展览开幕仪式 摄影 朱朝晖 《辅德里》微缩模型展览摄影 徐弋洲 屈琬莹 王若兰 《辅德里》门头装置 摄影...

负现实上行  JUST OVER THE REVERSE REALITY 影像群展 ——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实验艺术系 —— 学术支持| 管怀宾 学术总监|高世强 艺术总监|孙晓宇 策展组|潘祎靓 吕艺杰 吴紫睿 余丛灵 岑景芳 —— 展览时间 2021.04.25-05.25 (11:30-18:00) —— 展览地点 Bé space 杭州市滨江区 博凯创业园2楼207 —— 「前言」 形状驱逐时间,游移的角度打开被地平线关闭的领地。定格重组中,缝隙扭转滑道又散落视线的荒点,上行的无限变得局促,“许许多多”有了现实的角色,这一辽阔的幕布外,可控的方向不再具有时间的价格,众多机位下溶解的鼓点消散正负的密度,逐步捕捉纽带的结点。 滑道内外,纽扣相间,上行下坠不仅是回望与未来的技艺更迭,亦非只管交换有无定义的真伪。当真实与虚幻有了外力的游牧,艺术创作的天平便只受自主的作用,我们在倾斜回荡间感受界线的舞动,科技和自然共同养成全部的现实,每一个身份纷纷跳出你来我往的时空格度,又似乎将会扶向滑道之中。 失重在负现实之行,上行的吸力附着在现实周围,阻力和限制同时成为我们与负向的沟通,行动和现实的每一次交互都在不同界面构成崭新的空间。滑道,纽扣,牧帘,方管,在负现实版图中,十七部三屏影像作品打碎着力点,通过平面影像牵线空间流转,共同承接肯定的假设。 负现实上行,上行之行,正负一面,现实总会在这间。 —— 展览回顾 Bé space杭州市滨江区 至仁街与明德路交叉路口往东约100米博凯创业园2楼207 出行方式1:地铁4号线 浦沿站 A出口  步行600米 2:115路吴家里站(直达西北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