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跨媒体艺术学院的2023

年度回顾|跨媒体艺术学院的2023


走过2023,
跨媒体艺术学院不断前行、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各项活动,在艺术、教育和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的边界。
跨入2024,跨媒体艺术学院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持续推动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拓展跨媒体艺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不知去日,不可开来,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SIMA 2023

#1 感受力论坛2023:

作为教育的艺术&作为艺术的教育

2023年4月15日至16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了第四届“感受力论坛 2023:作为教育的艺术&作为艺术的教育”。本次论坛面对艺术/教育的新场域,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与教学案例,交流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沿状况,热烈地探讨了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与新方法。

#2 2023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季:

世界巨灵

2023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以“世界巨灵”为主题,分为“涌流之寂”“人工艺能”“过河入林”“造物大陆”“动机”“入声”等展览板块。展览跨越现场表演、影像装置、动力装置、微缩模型、纪念碑装置等不同媒介品类,囊括AI人工智能艺术、中华未来主义、虚拟化身、模拟地景等多元主题,展现跨媒体艺术各种表现手法的有力集合。

6月16日,跨媒体艺术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举行,108名本硕博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升起征帆、启动梦想。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寄语跨媒体艺术学院“成为一个艺术知识的实验室,一个社会创新的发动机”,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每一位同学“都要对最新的科学技术有最强的敏感性,同时要建立起思想的辩证、社会的意识、历史的感知”。

🎓2023年跨媒体艺术学院全体毕业生及老师合影

实验艺术系|涌流之寂

本次展览以“涌流之寂”为题,新兴的涌流在只增不减的枯燥冗长中使得认知变成屈从于内心的思考机器,机器的声音传至地心,从此成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否弃浮夸与矫饰,不假的简洁与诚实,等待欢呼着与新世纪的相遇,如同它会为回到纯粹而高歌一般。

开放媒体系|人工艺能

“人工艺能:ART.I.FICIAL”,是在探讨艺术与人工智慧之间的紧密甚至同源的关系。西文“人工”一词的拉丁文字根即手工艺、工艺品,它与艺术本为一回事。然而如今,人工智能带来了艺术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革命,因为它打击着创造力、想象力的核心,人类艺术尊严的底线。

媒介展演系|过河入林

以“过河入林-从客厅到荒原”为主题,基于叙事工程,以毕业展作为教研平台、空间作为第一媒介、展演映作为领域、媒介史作为题材、纪念日作为路径、古希腊肃剧作为方法、人类图景作为目标。以三部曲为结构,序曲和展演映三部分互为支撑,拱卫主题。通过场景、情景和图景,呈现壮观和壮举。

硕博板块|造物大陆

基于元宇宙无限扩展的创造理念,以“造物大陆”为主题,围绕有关新的造物法则与方法论追问探讨,以其独有的引擎启动,在造物与大陆间穿行。探讨艺术家个体与技术世界的关系,并探寻着物与造物的诗性哲思。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动机

8个方案中,有关于“展/示”元命题的思考质问,有对艺术及艺术史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有对身边鲜活视觉现象的敏感捕捉;既不乏细微的观察切片,也包括宏大的历史画面,乃至尘封然而硝烟未散的战场。她/他们说:我们与同时代的人们共此凉热。

基本视觉研究所

自由艺术工作室|入声

用“入声”做展览标题,既是对入声脱落、与语言关联的文明形态问题的回应,也是借机自我审视。15位创作者即将结束一段漫长的学校生涯,又马上进入新阶段,展厅成为试音场,一切才刚刚开始。

#3 跨境逢新

2023年秋季,跨媒体艺术学院顺利搬迁至象山校区,教学空间全面升级。恰逢迎新季,跨媒体艺术学院于10月8日召开“跨境逢新”——新生见面会暨“新生第一课”,院长李凯生、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元、副院长兼副书记闵罕,各系所教师代表寄语新生,共116名新生参会。

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在西子湖畔创立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

2023年,时值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跨媒体艺术学院建院13周年。学院邀请历届毕业生代表,为母校书写“家书”,他们中有对往日校园时光的美好追忆,有对恩师与母校的感激之情,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与真诚祝福。

#4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

向山学园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艺术新闻/中文版》在2023年联合发起了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向山学园”。在2023年10月14日-16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完成了三天密集的学习与交流,从这个培育“永续之籽”的园子开始,一张全球性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思想的网络正在塑造与发展之中。

#5 向达·芬奇提案

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2023年10月28日,“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于张江科学会堂启幕。在10月29日至11月13日的十六天展期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驱动全新的开放界面,通过艺术创作、学术论坛和展演项目汇聚一个时代的创造性能量,邀请达·芬奇来到二十一世纪,共同思考当今艺术与科技背后的人类时代命题。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
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
天人之境v3.0
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程序员与小提琴
“Counter-Culture” ?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6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

“Counter-Culture”?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文化是人文学科的志业,不取决于个人意向,而是取决于基于自然语言所可能的所有媒体。每一种技术发展都镶嵌于特定的文化中,“Counter-Culture”不仅反对技术发展论的单一思考,也是扩充、改变、宣传技术环境的媒介。人文学科曾经快要拜倒在能阅读字母和数字的现代机器(计算机)的光线照射下,由是,我们需要建立“Counter-Culture”的新阵地,挑战单一技术线性发展史观,使得人文学科再度成为维系人类思想高度但不惧于思辨技术发展之一切可能的堡垒。

#7 家庭编年史

七十九位同学、七十九份家庭编年史。一代去,一代来。一代又一代。生老病死、苦与痛、爱和荣耀。每一个家庭、家族和家乡都是丰富的和独特的,如同伊塔罗·卡尔维诺对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的评价:“不是大人物创造历史,也不是小人物。历史运作如植物王国,如春天树木的转变。”

#8 社会实践课程展

◎大师的起点

◎列岛影像志

◎五感起大厝

◎北归·考古

“大师的起点”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社会实践课程,面向二年级上学期新进入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同学。通过聚焦浙江金华永康市四方老厂区,以及对吕克·贝松的电影《最后决战》(1983)进行影像结构性临摹,将当地的历史遗存与文化资源相结合,重现、再创电影中的片段。希望同学们利用影像、摄影、装置、行为现场等多元媒介进行创作,也是实验艺术系“基础训练、驻地创作、社会调研” 三合一的新尝试。

列岛·影像志项目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长期的社会实践项目之一。此次展览聚焦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以不同家庭背景、各种职业和年龄层的市民的真实故事为整体叙事背景,形成列岛群像,以纪实摄影手段呈现,从而展开列岛的家庭变迁图景,演化社会进程。

“五感起大厝”是一场融合追本溯源(田野考察)、钜细靡遗(感受力与观察力)、神奇莫测(技术的想象力)的高能跨时空“闽南五感”之旅。“厝”是存在于闽文化中的词语,意为房屋;“五感起大厝”,则是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在泉州的社会实践所带来的强感知力实施的“平地起高楼”计划。

作为北宋都城的汴梁(开封)和杭州有着血脉渊源。“北归”从杭州出发, 向北游历、考察那些著名的历史场域,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接近历史,体验并与之做对话,对人、思想、社会、历史、图像之间的联系做出自己的思考及提出自己的问题。借用“考古”这个专有名词来指代考察的过程,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件或者多件物品,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与创作。

#9 国家一流课程

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
DISEGNO –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 / 作品《起风了》

媒介展演系《叙事工程》本科课程荣获2023年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

教学团队:牟森 马原驰 信阁 梅悦子 赵炟 李京键 朱朝晖

叙事工程(Method Scenography)为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作为课程体系,叙事工程有两个互为关联的面向:空间和时间。空间面向的课程系统为存在志(Topologies),时间面向的课程系统为编年史(Chronicle)。借用拓扑概念,用地质的方法来面对时间和空间演变中的变量,尤其是不变量。空间面向的课程系统为展开-存在志,品类为巨构。时间面向的课程系统为演化-编年史,品类为剧集。两者相互作用,互为交融。剧集式的巨构和巨构式的剧集。

#10

#10 教师展览

◎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 ◎山水精神:高世强的宇宙观流动影像艺术 ◎天际·园象:管怀宾作品展

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8月13日—11月12日

展览地点: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金鸡湖美术馆

学术主持:高世名

策展人:崔灿灿

展览总监:戚瑶亮

山水精神:高世强的宇宙观流动影像艺术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18—20日

展览地点:伦敦玛丽女王大学BLOC电影院和空间

策展人:余天琦

天际·园象:管怀宾作品展

展览日期:2023.12.15-2024.1.14

展览地点:宁波美术馆2-3号厅

主办单位:宁波美术馆

策展人:千叶成夫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