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影像教学——课程体系的搭建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影像教学——课程体系的搭建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影像教学——课程体系的搭建

高世强

一 背景及问题

把实验影像艺术教学纳入中国艺术教育体系,草创之初,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西方虽已具备较为成型的实验影像教学系统,但中西方教育观念/体系不同,两者的艺术教育体系自然也不同,无法将之生搬硬套于国内实验影像教学。

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特长与个性。国外新媒体艺术教育,同样首先强调让学生学会辨别新媒体之“新”,了解新媒体艺术史上的重要案例及同时期的艺术家,进而通过学习掌握新媒体艺术的技术技巧及语词分析能力。西方国家的学校与科技、市场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过程会被置入感知、交流、生产和消费的宏大背景中。而中国学生从小接受被动式的教育,学习接受既定的程式与规则,个性发展有所压抑。在欧美国家,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本科前,一般并没有经过应试型或系统的艺术教育,对专业的选择多是出于纯粹的兴趣与热情。而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部分都经受过考前班的培训,虽具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但在个性与创造力方面却有所欠缺。所以无法照搬国外经验,必须重新设计适合国情的教学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于2001年9月建立了新媒体艺术中心,2003年正式建成独立科系,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新媒体艺术为教学方向的专业系科,实验影像教学也是国内首倡,并没有国内同行经验可资借鉴。并且,以当代艺术为背景的实验影像体系,与一般的影视体系差距较大,能够借鉴的内容不多。故实验影像教学体系的搭建,几乎要面临一个“从无到有”的挑战。

美术学院的生源欠缺基本影像创作的素养。中国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大多经历过一套完整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美术的训练,从层层选拔考试中筛选出来,应试教育造成他们往往欠缺动态图像审美能力和基本影像创作素养。动态图像审美能力的缺乏,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审美体验来改善;而基本影像创作素养的缺失,也需要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慢慢弥补。

中国艺术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愿相对欠缺。长时间的应试临摹训练,导致学生离开范本无法适应创作,也喜欢跟着教师的指令走,没有强行下达的作业任务,他们就容易迷失自己的学习方向。

以中国美术学院的情况为例,学院在大一结束前设置了分流机制,学生在二年级进入新的院系。进入新院系并不完全参考学生的专长及爱好,还会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及基础造型能力。所以,许多学生进入新的院系前,甚至自己也未能来得及思考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更有甚者,几乎对自己即将进入的专业一无所知。面对这样的情况,学院不得不加强新媒体艺术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弥补这一缺失。

二 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笔者从2003年至2016年持续进行实验影像教学实践,并在教学过程中,寻求传统绘画训练教学体系与当代实验影像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可能性。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验影像教学体系。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检验,该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前文所述的种种问题。本节将大致介绍作者对于实验影像教学体系搭建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1.“基础-创作-拓展”三段制进阶式课程结构

将课程总体结构划分为“基础”、“创作”与“拓展”三个部分,以三段制、进阶式结构,整合学院安排的实验影像课程。体系兼顾创造性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双方面培养,让学生在掌握技能基础的同时,养成一定的艺术创造能力,搭建以兼具创意与操作/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实验影像人才,为目标导向的课程结构。

(1)基础课:借由创作提升基础

以基本的影像叙事与影像逻辑研究为主。课程注重从影像构思、剧本写作到作品拍摄、剪辑完成的流程练习,侧重影像拍摄、影像语言的营造与影像剪辑的基本功训练。同时安排创作型作业,以创作构思做主导,反哺影像技术基础,原则是技术为艺术服务。

(2)创作课:“想象力对抗”的现场

采取课题式教学的手法,让学生在对特定命题的认知、探索与创作中,习得扎实的基础技术技能,融基础训练于创作之中。使学生在基本掌握艺术影像的拍摄、剪辑、后期处理能力的同时,拥有对创作的热情与思考。

同时创作课程以课堂互动和集体头脑风暴为主要方法。在学生完成作品的基础上,随堂组织学生相互阐释、批评对方作品,并作出可行的修改。希望培养学生养成一套自己独有的创作方法论,兼备理论修养与技术实践能力。

(3)教学延伸:实践激励创作(图1-1、图1-2)

图1-1、图1-2   ART JEBSEN捷成工业大中华影视设计大赛金奖,空间影像研究所出品,2013

在艺术院校,因为长期采用培养独立艺术家的学生培养方式,学生往往团队意识不强,思维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有必要与外校、外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以中国美院空间影像研究所为平台,利用课外时间整合同学与外系、外校及社会爱好者,组成数个业余创作团体,延伸实验影像创作内容,完成诸如广告、歌曲MV等跨专业作品的拍摄。

(4)评判标准:双标准学习评价体系

课程/练习内容多样化,针对学生不同诉求,灵活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与评价标准。涵盖艺术、商业两方面人才培养需要,采取双向指导方式和双重评判标准,引导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慢慢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实验影像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点

(1)构建私人定制式“教-学”生态

以“方法论研究”课,综合技术训练与创作方法论研究为主,将整个课时划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回顾个人创作小史及人生经历;

第二阶段:挑选合适的艺术家案例,让所有同学对同一个艺术家分别作个案研究,并轮流作讲座/报告;

第三阶段:根据前一阶段同学们的表现,为每位同学设计私人定制式专项影像主题研究;

第四阶段:让学生自选经典电影片段,进行精简结构性临摹(图2-1、2-2、图3),片长15分钟。

图2-1、图2-2  贾茹,《闪灵临摹》, 18分13秒,2014
图3 林璨,《日子》(改编白《都灵之马》),18分03秒,2014

(2)营造“想象力对抗”的课堂教学现场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强度、否定性训练,将课堂塑造成想象力激荡和对抗的现场。对各位同学作品的发展进程给予持续关注,并进行实时互评、互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化。通过多阶段的实时互动,使学生重新理解艺术“教-学”的含义与方法,重新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由此锻造学生个人独特的创作方法论。

(3)打造课外平台,延伸课堂教学(图4-1、图4-2)

以空间影像研究所作为主要中间平台,以电影节、艺术影展为契机,辅以商业影像项目制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对接社会创作群体,以此对课堂教学进行修正与补充。这有利于促使学生自我孵化诸多新的创作形式及组合方式,拓宽自己的作品形式及范畴,也借此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图4-1记述电影周,影像新写作工作坊,空间影像研究所主办,2015
图4-2 行动三部曲,雎安奇电影中期回顾巡回展映,空 间影像研究所,2015

三 课程模块简介

根据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构建“基础-创作-拓展”三段制模式,每一阶段的学习侧重点不同。但阶段间互相穿插融合,以创作构思作为主导,注重课程间高度的关联性与补充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实验影像技术及影像审美的同时,形成初具各自气质的影像风格。在强调创作专业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影像理论研究能力。

1. 技术基础课

(1)电影片段观摩及临摹

内容:由学生根据喜好自己挑选一部经典影片,分组进行分析、解读。期间穿插置景、布光、表演、导演、拍摄、剪辑等技术的练习。

要求:临摹经典电影片段(图5-1、图5-2)。注意,所选影片片段要尽量控制在自己能力、财力范围等条件允许的可能性之内。要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影片的影像呈现。本阶段可直接使用原片音效。

图5-1 好莱坞电影《时空线索》翻拍课程作业,2013
图5-2 好莱坞电影《撞车》翻拍课程作业,2014

目标:通过挑选与临摹经典影片中的片段,使学生初具一定的影像技术评判及制作能力,让初学者尽快掌握影像制作的前、后期基础知识,并熟悉相关技术流程。

(2)简单叙事流程训练

内容:命题练习;流程训练——“穿越走廊”。

要求:

a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整个动作的流程;

b尽可能精彩地表现出整个运动过程;

c段落感要明晰,同时结构上须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d总片长不超过5分钟。

目标:通过对“穿越走廊”这一简单事件/运动过程的基本流程,进行影像表达和表现,使得学生熟练掌握拍摄和剪辑技巧,训练编剧和影像叙事的基础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时基影像的感知能力。

(3)复杂叙事练习

内容:命题创作“校园恐怖故事”。(图6-1、图6-2、图7-1、图7-2)

图6-1、图6-2 陈艺佳,《前尘·昨夜·此刻》
图7-1、图7-2 郎芳一,《门》

要求:

a独立编剧,创意新颖;

b全班学生分成几组,进行集体创作;

c叙事方式精彩明晰、叙事进程结构感强;

d制作精良,须达到行业标准;

e片长不超过15分钟。

目标:通过对于较为完整的段落故事进行影像表达训练,使得同学们锻炼独立编剧能力,并完成影像叙事基础练习,同时完整掌握实验影像创作的全流程技术基础,也培养学生之间的团体合作意识。通过这个相对完整的制作练习,同学们也可以对行业标准及制片方式,具备基本的认识。

2. 创作基础课

(1)经典作品分析

内容:

a由教师精选各种类别的经典实验影像作品,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及分析;

b由每位同学自己挑选一件经典影像作品或一位新媒体艺术家进行调研,并面向全体学员做报告/讲座。

要求:

a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b每位同学讲座前,要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做深入完整的调研,形成自己的理解;

c讲座时要有翔实的图文报告分析。

目标:

这个课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拓展,也是进入实际创作前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对新媒体艺术/艺术作品所做的简单的个案研究,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及语词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以讲座/报告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能力。希望通过这个课程使得同学们开阔视野,具备基本的评判标准,辨别什么是好的实验影像作品,并且深入理解实验影像的多种可能性。

(2)方法论研究

内容:

a由教师讲解经典作品,并分析作品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者本人生活际遇之间的关系;

b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每位同学分别回顾、反思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从中寻找人生感悟和创作资源;

c根据各自的人生经验,构思一个详尽完整的创作方案;

d对创作方案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或呈现。

要求:

a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b“创作方案”并不要求实施,只需要理论上或逻辑上具备可行性,因此可以鼓励同学们自由发挥,天马行空地放任想象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创作的可能性;

c方案的呈现既要充满创造力,又要完整、翔实,清晰易懂。

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参与,让学生重新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在当代”的关系,并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下一步实际、具体的创作做好理论、尤其是方法论的准备。

3. 创作课

(1)诗意影像创作

内容:

a自传式创作“一米的我”(图8)。“一米的我”是一场身体力行的自述,是个人化的影像探索。“一米”作为创作设定,意味着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要求不仅能显现青年影像创作者们独具个人智慧的回应,同时也指向了具体时空限制中近距离的自我反观。

b自选诗歌创作“诗歌剧场”。通过诗歌的语词与想象,渗入对现实的感知。

图8 谢静,《遲我行道》,2014

要求:

a“一米的我”:要求是自传式/自述式,但不能是叙事型的;结合方法论课中自我历史的梳理,运用实验影像手段进行诗意的表达。

b“诗歌剧场”(图9、图10):由学生自己任选一首诗歌,分别以单屏幕影像和三屏影像装置的形式表现其诗意,可以叙事也可以非叙事,但要求表达出所选诗歌的韵味。

目标:通过两个创作练习,让同学们理解实验影像,在叙事和非叙事之间的多元可能,同时体会实验影像创作与诗歌传统的关系。

图9 高佳榆,《左岸,向右》,2014
图10 郎芳一,《我在我中央》,2014

(2)实验影像创作(图11):

图11 陈 雪,《FOR LUCAS》,2015

内容:不限主题的自由创作。

要求:

a时长在10-15分钟之间;

b独立完成,要体现个人对于实验影像的媒介理解,和对于主题的思考深度;

c制作精良,作品在实验影像语言方面要有一定独到性。

目标:综合之前课程所学,独立创作出具有相当艺术水准,并达到行业制作标准的完整作品。

4. 拓展课

内容:

a创意、拍摄、制作一条广告;

b创意、拍摄、制作一条歌曲MV(图12);

c不能进行实际拍摄,只通过借用网络上的素材资源,创作、剪辑一个完整的叙事性故事;

d针对手机屏幕观影特点及习惯,拍摄一个只用特写镜头完成的叙事性故事。

要求:制作精良,叙事精彩,故事清晰,制作达到商业行业标准。

目标:既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开拓思路,通过商业应用中的一些可能实践形式,开发想象力,也期待增加毕业后就业的多元选择。

图 12 谢意丹,《Mysticlsm Rite》,3 分15秒,2013

5. 毕业创作课(图13—图18)

毕业创作/设计

内容:同学们整合自己在跨媒体艺术学院三年的学习经历,根据自己的兴趣积累和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考虑到日后的就业意愿,在毕业创作或毕业设计两个方向上自主选择其一,由老师提供相应标准的指导,并持续提供相关修改建议和进度把控。

要求:

a能够呈现大学期间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体现一定的原创能力;

b毕业创作:作品侧重于要求能够更多地体现出思想性深度、创造力与创新能力;

c毕业设计:作品更侧重于要求制作的精良和形式语言的创新。

目标:通过完成大学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份作业,使同学们完成由学生向独立实验影像艺术家或商业影像创意/制作人的角色转换。

图13 卢意,《公主柳》,毕业创作, 28分10秒,2014 / 图14、图15 吴穹,《进化》,毕业创作,21分08秒, 2014
图16、图17 、图18 姚聪,《B²EAU²T²Y》,毕业创作,18分16秒,2014

四 部分课程案例

实验影像作为一种创作媒介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运用,完全不同于常规的影视作品:从创作主题到创作方式,从影像功能到语言形式,从表现方式到主客体关系,以及呈现、展示的方式,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可以说,当代艺术领域的实验影像与常规影视作品相比,是视觉世界中完全不同的经验方式,探索的是完全不同的语言道路。

在教学安排中,学院安排和影像有关的课程其实只有两轮。虽然研究所和其他影像相关的机构/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更多接触实验影像的时间,但是合理安排这两轮学院内部的影像课程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轮设定为影像基础课,第二轮安排为影像进阶课。总体上,实验影像课属于创作课教学范畴,每个阶段的要求会相对独立,也相对完整。因此每个段落的课程,本身在具备创作课特点的同时,还要起到兼顾基础课的作用。

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拟定一个教学大纲,然后每年重复授课,而是力争在满足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课题的形式,每年提出不同课题,争取做到每次上课内容都不一样。贯穿这些不同的课题而始终不变的,一方面是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实验影像创作中的基本拍摄、剪辑等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使他们认识到,实验影像作为当代艺术领域创作范畴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最关键的,则是引领同学们走上一条当代实验影像创作的探索之路。

部分课题案例

1. 2003年课题——活动影像与装置(时间与空间)研习(图19-1—图19-4)

活动影像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对它们的观看方式是历时性观看;而装置是以空间为基本元素,欣赏方式为共时性观看。将二者结合在一个作品之中,似乎具有内在逻辑上的矛盾,很难克服影像和物体以及材料互为注脚、互相解释,或者相互争锋的问题。

本课题通过对蒙太奇理论的研究,比较研究传统电影创作中爱森斯坦和塔尔可夫斯基的两种创作理念,再结合对传统艺术中时间、空间问题的研究,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提出一个解决活动影像和装置创作时空冲突的解决方案。

图19-1—图19-4 李心夷,活动影像与装置

2. 2004年课题——“眨眼”(极短片)研习

这个研究将在教学中对活动影像的时间因素进行探索,学生将针对各种时长进行创作研习。

a片长将包括从30秒到10秒到5秒再到2秒,同一主题的四个递减过程;再从2秒到5秒到10秒再到30秒的另一共同主题的一个递增过程。完成研习后,每个学生的作业为两个主题的、不同时长的八个短片。要求叙述清晰明白。此练习意在使同学们体验蒙太奇表达,从表演到拍摄剪辑的基本原理,在不同时长条件下的不同感觉。

b 长镜头叙事:把“眨眼”练习中所讲述的事件,以一个时间不少于5分钟的长镜头,在单一镜头内讲述清楚,要求讲述清晰明白,不空洞,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于“眨眼”(极短片)研习这一课题,之后还会有完整的一节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3. 2005年课题——经验时间经验时间(图20—图23)

这个研习分为两个部分:

(1)唤起每个人内心的影像:以一首古诗(或散文)为底本,让学生自己编剧,完成故事脚本、分解镜头剧本和选景、拍摄、剪辑、合成等。将自己内心对诗意的理解,以各自的方式表现出来。此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全面接触到独立制作短片的整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唤起参与者内心对诗意的敏感,以及发掘他们的个性气质在表达诗意时的作用,并使两者有对接。

(2)完成一个3分钟的短片,以教师提供的统一脚本为出发点,各自设计作品结构、情节、场次,以及每个镜头。要求尽量拍出脚本中所描述的情绪、情感,场景、手法不限。不要对话,可以有旁白,原则上用黑白摄影,慎用音乐。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对“个人影像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图20-1、图20-2、图20-3 陈海旭,《痕迹》
图21-1、图21-2、图21-3 卢意,《击鼓者》
图22-1、图22-2、图22-3 王克伟,《影》
图23-1—图23-4 朱玺,《FISH》

4. 2006年课题——单频活动影像的视觉表达研习(图24—图26)

该研习包括两部分,首先是视觉因素专项研究,由教师提供一个统一的脚本,参与者每人独立制作一个三分钟的短片。由于实验影像艺术范畴中的活动影像,与电影、电视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较后二者,活动影像并不依赖剧情发展和情节设计,因此所有视听觉的因素,就是活动影像所特别重视的。在这个研习中,我们将对与视听觉有关的所有因素(画面、色彩、质地、表演、形象、运动、光线等等),进行专项研习。

其次,我们将对作品的节奏、结构和整体意识进行专项研习。在这个研究中,每个参与者独立编剧、制作完成一个十分钟短片。这个作品,我们将从脚本、作品的结构规划、运镜风格、影像气质,以及节奏和创作者的个性表达等更高层面出发,进行研习。

图24 高佳榆,《抬头看云的日子》 / 图25 林祚雄,《偷玉米的猫 》 / 图26 张文洁,《规则》

5. 2007年课题——纪录短片(图27—图29)(5分钟时长)

该课题中,我们的教学目的有二:(1)对纪录短片的基本流程的了解掌握,包括基本的拍摄技巧和编辑技巧;(2)对作品的把握与掌控能力,对视听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我们使同学们区别纪录片与剧情片,了解纪录长片与纪录短片的区别,认识纪录片的操作流程与纪录片的视听语言,重点区别作者自身视点和常规视点。

这个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两个时长各不超过5分钟的纪录短片:《中国故事》——一个关于小人物的纪录;《再见传统》——关于一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纪录片。成片要求:完整、结构或视点有一定的独特性,画面和声音达到一定的标准。

图27 马原驰、倪小语, 《丰乐歌舞厅》,10分56秒 / 图28 汪洋、洪慧婷, 《寻找郑小雅》,17分08秒 / 图29 赵洋、吴穹、郭建锋,《地下通道》,4分07秒

图1-1、图1-2   ART JEBSEN捷成工业大中华影视设计大赛金奖,空间影像研究所出品,2013

图2-1、图2-2  贾茹,《闪灵临摹》,18分13秒,2014

图3  林璟,《日子》(改编自《都灵之马》),18分03秒,2014

图4-1  记述电影周,影像新写作工作坊,空间影像研究所主办,2015

图4-2 行动三部曲,雎安奇电影中期回顾巡回展映,空间影像研究所,2015

图5-1  好莱坞电影《时空线索》翻拍课程作业,2013

图5-2  好莱坞电影《撞车》翻拍课程作业,2014

图6-1、图6-2 陈艺佳,《前尘·昨夜·此刻》

图7-1、图7-2  郎芳一,《门》

图8  谢静,《遲我行道》,2014

图9  高佳榆,《左岸,向右》,2014

图10  郎芳一,《我在我中央》,2014

图11-1、图11-2  陈雪,《FOR LU-CAS》,2015

图12  谢意丹,《Mysticlsm Rite》,3分15秒,2013

图13 卢意,《公主柳》,毕业创作,28分10秒,2014

图14、图15  吴穹,《进化》,毕业创作,21分08秒,2014

图16、图17、图18  姚聪,《B²EAU²T²Y》,毕业创作,18分16秒,2014

图19-1—图19-4  李心夷,活动影像与装置

图20-1、图20-2、图20-3  陈海旭,《痕迹》

图21-1、图21-2、图21-3  卢意,《击鼓者》

图22-1、图22-2、图22-3  王克伟,《影》

图23-1—图23-4  朱玺,《FISH》

图24  高佳榆,《抬头看云的日子》

图25  林祚雄,《偷玉米的猫 》

图26  张文洁,《规则》

图27  马原驰、倪小语,《丰乐歌舞厅》,10分56秒

图28 汪洋、洪慧婷,《寻找郑小雅》,17分08秒

图29  赵洋、吴穹、郭建锋,《地下通道》,4分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