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当代艺术创作上的差异更多取决于创作者⾃身对当代文化艺术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区域性是文化艺术多样性的根基。学习打破已有的对区域构造的固化认知,了解可感区域在实存、认知和想象空间层面更为丰富的构造性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发觉区域⽂化生活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对限制的延续与突破问题。其次关注⽹络时代语境之下,虚拟世界与实存空间的感知体验与交互渗⼊,理解跨媒体艺术在感知系统中的能量和地方发展中的文化格局意识,力求建构一种开放的艺术体系与本⼟表达系统。 此次教学现场行走在杭州南宋古城和西湖之间,流动在真实的历史与当下生活之中。当我们把杭州南宋古城与西湖这两个区域视为整体,其时空上的多元叠秩,在个体的经验与感知中,在艺术创作与区域性生活之间寻绎出一些重要的关联。古城生活的自然面貌、文化生存的原生性、微观现实的物质想象,以多情绪、多节奏的独立集合方式,发生在此刻艺术创作现场。我们强调以“生长性”为核心的艺术链接与融合,无论是哪个层面都不是简单的合并和利用,而是化学反应。二则在于自我修正所需的生化性土壤的自我更新。 ——吴美纯 2021年11月20日,在杭州云居山、馒头山和凤凰山,进行了一场“流动”的当代艺术展览。这次展览汇集了13件艺术家作品。艺术家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寻自己内心的东西,与现实产生关联。展览的现场也是创作的现场。区域的差异和时空的叠置,让艺术变的自由。13件作品因艺术家的感知看似自由的散落在13个地点,但限定的范围和城市的节奏也同样约束着这份自由。 参展艺术家合影 策展人、艺术家、嘉宾与观众合影 —— 展览现场 展览手册 云居山为展览的起点,位于吴山景区内。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许多摩崖题记,有自然的遗存也有古迹的消逝。艺术家们穿梭其中,跟着现实中的历史线索,寻找消逝的人文。在策展人定制的观展路线上,观众除了感受艺术家的内心,也能在途中与曾经的时空对话。 《指向“它”》杨静蕾“指向不可见的‘它’,用现实存在的不可控指向来构建虚拟路径和现实路径之间的关系。把飘忽在脑海中的路实体化,指向的‘它’是存在/虚拟/湮灭/过去。重新建立通往已消逝的路径。” 《潮》伍嘉怡 “任意飘荡,随着潮水来往。” 《井拼》谷秋波 “据诗文所言,云居庵边有一泉,庵始泉溢,且得一古井。因此在云居山顶放置一口井拼,古井已逝,复得一泉。时迁泉竭,复如今样矣。” 《窗口》朱劲婷 “建立想象与现实的联系。” 《洞》周敏|《东方的曼西斯学派》马向原 《时空对话》沈业蕾 “万物正在萌发,物和物正在转化,是真实的场景,也是虚幻的想象。” 馒头山位于凤凰山脚下,是一个时空的交汇点。在社区的东侧下,埋藏着古宋皇城的遗迹。在社区靠近高架的一侧有一片三不管的群居楼,里面是杭州城市中的城中村。在这个历史与社会现实的交叠的场域中,或多或少的能让人发现点什么。相较于别的区域,馒头山社区的碰撞性更吸引我们的艺术家在这里进行创作。 《角落》段苏芹 “凤山新村这块老地,在这一条杭州的大动脉之下。” 《好消息墙》赖婉馨 “参与者将参观一个被捏造的景点。” 《我想有个家》郑汝怡 “我对于明天的想象力很贫瘠。” 凤凰山北近西湖,南接江滨,形若飞凤,是此次展览的最后一站。相比云居山,凤凰山又显得更幽静一些。爬上凤凰山之后,天色已渐黑,户外展览的时间性在这时被彰显出来。 《玩具屋》崔晓雯 “以拼插玩具的形式制作的一组便携式家具,希望还原旅行者虽然共居一处但完全没有融入当地人之中的疏离感,异乡的我们看他们就如他们看着好像生活在玩具屋里的小人,好奇,新鲜,但不会把彼此视为同类。” 《放大镜》谢相映 “用现在在存在的材料来制作曾经存在的事物,同时植物也是时间的载体。透过透明的亚克力来放大曾经存在的痕迹,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去观看混合的现实。” 《严从历险记》鲁奕戈“在这个小说里,男主人公幼帝赵昺已受大臣保护逃出临安城前往崖山,女主人公严从因护送幼帝而被困于临安城中。宋蒙两军追杀严从,但严从完成了任务,她无所事事。” 展览现场 —— 展览前期 在此之前13位艺术家已经对这片区域做了为期三周的走访与调研。这三周中,艺术家们分散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区域的特殊性,大家在沟通作品地点时变得极为不易,策展人与艺术家们说的最多的便是“你在哪儿?”“我在那儿。” 云居山行走 馒头山行走 策展组在现实的基础上,与艺术家一起深入调研,在各个区域行走,感知历史和生活。经过数十次的实地考察之后,在尊重艺术家初衷的前提下,制定出现有的展览动线。策展的过程更像是准备导演一出实时剧目,云居山的作品是从“寻找”开始,寻找消失的路,寻找曾经的声音,寻找消逝的历史;馒头山的作品更多的是“回望”,回望曾经的生活,回望时空的交错;而凤凰山的作品则回到了“混合”,与当下生活的混合,与过去遗迹的混合,与艺术家的内心混合…… 策展组踩点行走 与艺术家沟通作品 部分作品前期方案 户外作品在第二天移到室内进行展览,意在讨论艺术作品在现场和在展厅展出的区别与联系,艺术家需要思考作品移到展厅里,它的展呈形式需要有什么样的转变。 学术主持 吴美纯   范厉 策展人 黄瀚哲   徐旻乐   叶菲   诸诗荟 纪录片制作 徐健   赵翔风   诸诗荟    参展艺术家 杨静蕾  伍嘉怡  谷秋波  朱劲婷  马向原  周敏   沈业蕾  段苏芹  赖婉馨  郑汝怡   崔晓雯  谢相映  鲁奕戈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携手香奈儿,于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共同呈现“影像策展人奖入围方案展”,并揭晓首位“影像策展人奖”得主。经评委会三轮的深入研讨和投票评选,蒋斐然凭策展项目“未名河”夺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在本项目支持下,展览“未名河”将进入实施阶段,并受邀于2022年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和誌屋(上海)进行展览;同时蒋斐然将获得“影像策展人奖”培育计划的支持,包括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及十万元人民币现金奖励。 首届“影像策展人奖”共收到53份有效投稿,“往昔乃是异乡”(策展团队: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未名河”(策展人:蒋斐然)、“世界之时,夜之时”(策展团队:印帅&张艺川)、“Women are Fashioning”(策展团队:刘影&游伊一)及“SMART-59”(策展人:周一辰)5组方案入围并在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出,这些项目从不同程度上展现出策展人(团体)在研究能力、思考方式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将过往策展、公共教育经验带入提案的思考。 获奖方案“未名河”试图松动以“决定性瞬间”为基础的影像时间观及其背后的历史观,对作为事件与时刻之命名的“有标题”的解释性影像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影像史上三个“名场景”的再打捞,以重新显影被历史化叙述所遮蔽的“未名”时刻的潜影。 评委团对蒋斐然的展览方案评价说,“未名河”将中国当代影像实践的九个案例编织在策展人围绕影像时间之历史性概念的探究之中,展览试图借助对摄影和电影史中的三个被反复重现和讨论的“名场景”——“圣拉扎尔车站后景”(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敖德萨阶梯”(谢尔盖·爱森斯坦)和“迈布里奇的马”(埃德沃德·迈布里奇)——的重新打捞和阐释搭建起针对研究和展览的框架,以此在影像的历史、时间的哲学和当代的实践中开启新的对话。“未名河”带领观众理解一种可擦写与可重塑时间的探索,当下的影像实践一方面搅动着时间之河的线性流动,同时伴随着对影像语言的拓展,探索新的展览形式。展览方案体现出策展人及其团队在把握研究性、策展性和空间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获奖方案介绍 海报设计:谢本颢 “未名河”试图冲击由“决定性瞬间”构筑的影像时间的防波堤。人们常认为,时间是不舍昼夜的河流,而摄影与电影是建立在线性时间假设之上的“乡愁”,是截断历史之河的种种横切面。按下快门,截断众流的时刻,既是对这一瞬间之死亡的悼念,也标示了这一被选中时刻的不朽。因此,影像是对事件与时刻的命名。而“未名河”所要呈现的,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于这种由决定性瞬间垒砌起的时间经验的抵抗和对被命名者的解放。影像作为时间驻留的场域,是对无名者的一次次打捞和对已命名者的重新打捞,从已经定影的情节中剥离开来,在重新显影中凝聚其势能与潜能,让行动之机反复开启。影像行动是以在顽固的线性时间轴上开凿出压缩、凝聚的时间,或弥散的、多向的时间,或异轨的、另类的时间。展览借由对影史中三个“名场景”的再打捞,来诠释线性时间之外的三种“未名”时间:“圣拉扎尔车站后景”中被悬停和延宕的时间;“敖德萨台阶”上被打碎、重组和错位的时间;“迈布里奇的马”的多形态潜影的共时性时间。 《圣拉扎尔车站后景》(1932)是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著名作品,被誉为“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而在“未名河”中,这一捕获于“跳起”和“落地”两个动作间的“决定性瞬间”被翻转为一种在纵向时间轴上凿出的孔洞,一种无限放大和延宕的横向时间。 “敖德萨台阶”是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的著名剪辑序列。这段被称作“蒙太奇”经典的影像,在“未名河”中被诠释为对僵死的线性“时间轴”的不断打碎与重组,扰乱与反抗。 迈布里奇的“运动中的马”(1878)是摄影和电影史上的重要实验。它通过等距拍摄捕捉了到了马匹奔跑时腿部的分解运动形态,可以视为一种对线性时间的分刻度丈量。在“未名河”中,这匹马被重新打捞:12帧并置的图像将被视为量子式潜影的共时性存在。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介绍   折页设计:谢本颢 —— 空间设计 空间动画:烔烔 方案展效果图:朱怡君ZUIIUN 空间概念推演:九樟学社 —— 方案展现场 —— 获奖人介绍 艺术家,策展人。现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攻读策展方向的博士,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实验电影系MFA项目。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策展、先锋派理论与媒介研究,博论研究方向为情境主义国际与全球六十年代。 策展团队 策展人:蒋斐然 视觉设计:谢本颢 空间设计: 烔 烔、九樟学社、朱怡君 项目管理:宋卓怡 ...

今天不科幻:姚大钧 + Open Media Lab Non-Fiction Today: Dajuin Yao + Open Media Lab - 主  办 Organizer | 上海西岸艺术中心 协  办 Produced by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中国美术学院 virREAL 艺术科技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创中心 - 策展人 Curators | 姚大钧、马楠 创作总监 Artworks director | 姚大钧 制作团队 Production team | 蔡宇潇、邵立昊、温辰旻、傅冬霆、孙万瑞、赵小锋、黄韬云、王怡航 -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 蔡宇潇、王子安、李秋霞、闻悦圆、孙薇、邵立昊、赵小锋、黄韬云、许诗婷、赵润东、张陈瑄、彭艺伟、沈文晶、邓佳隽、李玖胜、郑懿、陈心雨、高丹阳、齐冰冰、张笑棋、王紫贤 - 展  期 Duration | 2021.11.28——12.5 开幕时间 Opening| 2021.11.28  14:00 地 址 Venue |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2350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D216展区 —— 第三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FutureLab, 以下简称教博会)于2021年11月28日在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开幕。展览汇聚全球近30所顶尖艺术与设计类院校,各校在独立的展位中带来精心策划的主题展,将呈现校内师生最新的教学与创作成果,作品涉及了社会、文化、经济、科学等广泛领域的议题,从中可以窥见艺术教育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OML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以"今天不科幻(Non-Fiction Today)”参加本次教博会,通过七个板块的二十余件本年度全新学生作品,展现OML的教学实验及长期关注的技术、社会与文化热门议题。 展览前言 今天不科幻:反向.书写.当下 Non-Fiction Today: Critical Writing Now 今天不科幻...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原定于2021年11月27日-28日举办的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将延期2-3周,具体开幕时间和参与方式另行通知。 2021年11月27日晚8:00,Archverse发布派对 "相遇宙(Meetverse)" 仍将如期举行,届时欢迎各位至beibei.city继续碰撞。 感谢各位对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的关注;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晚点见! ...

杭州·影像志 别传 | 杭州2021 IMAGE: A GRAIN OF HANGZHOU 2021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0日—11月28日 8:30—17: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特别说明  疫情期间 展览只对校内人士开放 2021年杭州·影像志 别传|杭州展览现场 摄影 谌文君 社会基础(影像志)为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的媒介基础课程。媒介展演课程体系的对象是空间和时间,对应着展开和演化,课程分别为存在志和编年史。Topology和Chronicle。社会基础(影像志)为存在志课程序列之一。拓扑是研究封闭性和位置的模式,中心任务是研究拓扑性质中的不变性。存在志借用拓扑的方法,用地质的概念来面对空间演变中的变量,尤其是不变量。 比如课程案例中,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和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作为纪实摄影,呈现的都是剧烈社会变量中的不变量。像社会和种族的化石一样。 作为存在志的长期项目,社会基础(影像志)的企图心是,通过逐年的捕捉和抓取,记录即时的国土东南线,列岛上的地貌和人脸。通过“生活或生存、工作或劳动、家庭或种族”的结构,展开列岛图景,演化社会进程。 媒介经验不是技术。技术的本质是通过穷尽和试错,将“过去”的累积,转换为“现在”的应用,以应对“未来”的可能。对象世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毫无畏惧的成为自己”,这是一种终生进程。 社会基础(影像志)课程是关于自我觉醒。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自我的觉醒、成长和建立。 2020年列岛·影像志 诗篇|嵊泗2017级 媒介展演系 曾雯洁摄 媒介展演系及其核心课程的英文都是Scenography。“透视”和“造景”。“看见”和“呈现看见”。“看见”和“呈现”什么?为什么“看见”和“呈现”?怎么“看见”和“呈现”?培养学生的脑力始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首要问题是“目光”。所谓目光所及,所谓极目远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目光决定命名,命名决定主题,主题决定结构。 目光一目标一目的,称之为“目力”。所谓看见,是两件事。观看和见识。观看是很难的,需要目光。需要目力。所谓见多识广。所谓通识。识是识别、识破。别是分类。分门别类。破是命名,所谓破题。所谓题目。又回到目。 2019年列岛·影像志 初章|石浦2017级 媒介展演系 汤紫娟摄 今年是特邀朱朝晖老师指导社会实践纪实摄影课程的第三年。三年前,我们本着将社会实践课程主题化、持续化的宗旨,开启了列岛·影像志序列。通过对象世界和媒介经验,收获社会认知。 初章·石浦2019、诗篇·嵊泗2020。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我们不能离开学校所在地,所以今年是别传·杭州2021。 2021年杭州·影像志 别传|杭州2019级 媒介展演系 金怡然摄 ——  课程沿革  往届社会基础(影像志)课程 2019年 列岛·影像志  IMAGE: A GRAIN OF THE ISLANDS 初章|石浦 “通往梦幻之地的钥匙”引自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对象世界是梦幻之地。媒介经验是通往的手段。社会认知是钥匙。 ——牟森 展览结构 生活或生存 工作或劳动 家庭或种族 2020年 列岛·影像志  IMAGE: A GRAIN OF THE ISLANDS 诗篇|嵊泗 去年提到,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象世界。媒介经验。社会认知。今年,关于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有新的体会,那就是,关于自我觉醒。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自我的觉醒、成长和建立。 ——牟森 展览结构 生活志 劳动志 诗歌志 存在志 2021年 杭州·影像志  IMAGE: A GRAIN OF HANGZHOU 别传|杭州 影像志的媒介手段是纪实摄影。通过拍摄对象世界杭州,呈现杭州给观众这个对象世界。媒介何为?媒介的用途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今次社会实践课程,我们没有简单复制前两次的过程,而是试图每次都能更进一步,放宽媒介的视野,拓展媒介的用途。 ——牟森 展览结构 赞歌 颂歌 挽歌 ——  课程说明  文 朱朝晖 目标 学——以纪实摄影作为创作工具, 初步掌握影像语言。 教——初步构建一套原创且完整的 纪实摄影基础训练模板。 要求 可操作,可展示,可持续。 模块化。 兼具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受众设定 有摄影经历,零摄影基础。 方式 学习与实践结合,以实战代练习。 全流程完成一个综合拍摄项目。 方法 讲座-示范-讨论-点评-演示-参考书-看片会 全流程 策划-拍摄-编辑-制作-展览 讲座(基础) 第一讲——向大师学习 第二讲——拍摄 第三讲——图片编辑 第四讲——后期制作 研讨(进阶) 纪实与真实 观看与透视 进化与革命 示范 (1)拍摄 (2)编辑 (3)PS (4)工作流 解构 纪实摄影技术分析(学生) 报道摄影数据统计(助教) 讲解重点 拍摄方案 摄影误区 图片编辑思路 后期PS要诀 学习与致敬 麦克·山下 布列松 桑德 尤金·史密斯 萨尔加多 阿拉·古勒 安妮·莱布维茨 贝歇夫妇 杉本博司 薇薇安·迈尔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美国《生活》杂志 马格南图片社 案例分析 读 锦绣 中原·百姓 北京·继续 匹兹堡计划 尤金·史密斯:匹兹堡计划 拍摄目录 (1)人物肖像(单人-多人);身份/关系 - 性格/表情 (2)劳动:工业-农业-渔业-商业-手工业 (3)生活:婚丧-祭祀-宗教-集会-市场-文化-娱乐 (4)场景肖像:建筑-工业-村落-交通-废墟 (5)街拍:市民-老人-儿童-病残-边缘人 (6)自定主题 作业要求 鼓励自定主题 尊重个人风格 必须独立完成 器材 不限 预习书目 大卫·赫恩《摄影师手册》 斯科特·凯尔比《Photoshop摄影师摄影后期处理技法》 看片会 《BBC摄影演义》 《寻找薇薇安·迈尔》 《地球之盐》 —— 优秀作品点评 《网易程序员》组照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张照琳 作品点评: 程序员似乎天生自带标签,例如“996”、“社畜”、“理科男”,但是作为一个个鲜活具象的生命个体,又似乎总是面目不清。那么,就接近到极致吧,就清晰到毛孔吧。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已经由乔布斯总结了:“程序不是年轻的专利,但是,他们属于年轻。”在完成这组作品之前,张照琳的拍摄经历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和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对于纪实摄影师并不完全适用,付出努力甚至生命亦有可能一无所获,但张照琳这次成功了。 ——朱朝晖 《新娘》组照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李思玥 作品点评: 时时处处都有新娘,而西湖边的新娘就是有点不同。这种不同,是西湖气场与新娘气质的化学反应,微妙且随风而逝。李思玥的视线始终不离新娘,但眼睛的余光又不断拓展取景框的边界,这使作品的主角既是新娘,又不只是新娘。这组作品不是同一天完成的,但都在同一地点,这意味着等待。等待是摄影师的优秀品质,一个相关例子是关于一棵树的——凭借一棵树表达自然的四季和人生的四季,那组作品获得了荷赛奖,那棵树也在西湖边。 ——朱朝晖 《网红》组照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欧阳铭珺 作品点评: 欧阳铭珺的影像风格自始至终都相当明确。在她的作品中,现实与魔幻合二为一,无分彼此。这不仅需要拍摄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还需要具备对身处时代的敏锐观察。相对而言,纪实摄影拍摄战火与苦难更容易获得掌声,而拍摄日常世界,反而没那么容易。但日常才是生活的主体。拍摄者聪明地选择了一个绝佳切入点,既紧扣主题,又有足够丰富有趣的素材随时随机发生。一个好方案意味着事半功倍,这组作品就是典型例子。 ——朱朝晖 —— 作品赏析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作品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陈盈池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邓闻喜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管子抒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贾沐晴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蒋子涵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刘睿文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史欣茹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崔乐吟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张子炫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李文豪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何元元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庞佳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崔婕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朱棣铭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吕浩连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裔疏桐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张雨荷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蓝小语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李一骁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陈枳彤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林辰宸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朱屹立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张照琳 △ 2020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二 王睿佳 2019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大三作品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周逸伦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蒋欣怡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陈心尧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张书燕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金怡然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周思扬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李怡弦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陈水滴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唐校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马凌峰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倪子易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陈梦霏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柏心如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袁梦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李迈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韩佳玥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周律吕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张雅林 △ 2019级媒介展演系大三 孙梓怡 2019级视觉中国研究院 研究生 △ 2019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王若兰 ——  展览信息  教学团队 牟森  朱朝晖  谌文君 樊纪雯 李琰 赵炟 摄影导师 朱朝晖 策展人 朱朝晖  谌文君 策展团队 谌文君  樊纪雯 刘奕希 梅悦子 展览统筹 刘奕希 布展团队 谌文君 刘奕希 樊纪雯朱屹立 李思玥 张子炫 张照琳 朱棣铭 贾沐晴 李一骁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制作单位 乘岭装饰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杭州灵泽广告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管怀宾 夏商周...

时间:北京时间 2021年11月27日 周六 9:30-12:30报告评论人:刘怿斯, 刘果, 高重建, Cameron Hejazi, Jon Ippolito,周蓬岸, SparkLink研发小组线下会场: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568号19号楼(地铁宁国路站附近) 请持0.1COOP入场Zoom:878 3890 7288(限500人) Bilibili直播|http://live.bilibili.com/1802589youtube直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rQBubKCnSGWUVxf1rVmYADecentraland 直播| https://beibei.city原初构想 | https://codimd.caa-ins.org/vBffn26KT8KRWHrOGrJ9XASparkLink网站|https://sparklink.ioGithub| https://github.com/SparkNFT Spark意为星火,Link意为联结。这是由网络社会研究所联合 Mask Network 发起的NFT出版分享项目,为发行人、创作者及其读者建立新而有效率的传播方式。 当今,知识的公共传播面临着代理化或盗版化,前者使知识传播低效而利益集中,读者付出无法合理的回馈创作者;后者的"自由"与"公共"乃使创作者与出版商无法获得等值的回报。总之,传统的出版系统在政治风险与利润驱动之下,无论是否出于良善的动机都有了异化的结果。 人们总是通过公共性来建立自己与社会的认同关系,互联网却意外地令人们彼此疏远。Web 2.0 中心化技术在成功代理並垄断了公共知识发行、将用户的个人隐私、应得利益,数据所有权成为自身的生产资料。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成为平台资本主义的数据劳工;知识与艺术传播的主角 ─ 创作者和读者不再是密友,而是效力于中心化出版系统的工友,也是互相倾轧彼此生存空间的对手。盗版内容或许是读者的檄文,却伤害着原创者的既得利益;商业软文或许是作者的自救,却侵占了优质内容的展示空间;高额出版费用和严苛的出版审查或许是发行人们不得已的绥靖政策,固然预防了亏损,却也断送了大量优质内容面世的机会。若创作者,读者和真正有志于公共知识发行者不能另起炉灶,创立共生而非竞争关系,那么,旧生态内任意某一方的变革都仅仅是将原本落在自己头上的债务移交他人,不过拆东墙补西墙而已。 SparkLink是一个利益共享的NFT发行分享项目,希望公共领域的知识发行转化为自下而上且能共享利益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内容创作者与读者共同担任起公共领域的发行者,将自己认同的内容分享和推至公共空间,从而使所有人都获利。 没有比分享的行动来作为公共领域发行者更为简洁明白的志业了。简单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发行(铸造)自己的作品NFT,加密或不加密,收费多少或免费,以何种货币,以何种版税,发行几版,让读者自行选择购买,而以类似的方式传播下去,这是一个通用性公开许可证(GPL)扩充版,一个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激励版。 下图可以清楚解释其设计结构,完整的SparkLink说明可见 https://docs.sparklink.io/ 评述嘉宾 此场议题讨论,我们邀请了以下几位评述嘉宾用自己的项目和研究成果回应SparkLink的实践,深入讨论NFT、数位内容、储存、版权等议题。 Cameron Hejazi(Cent 创始人) Cameron Hejazi:Cent Cameron Hejazi:Cent CEO,是一名技术专家,自2013年以来一直从事创作者经济工作。最初,他专注于广告模式,与广告交易所和机构合作,帮助数字创作者最大化广告收入。当以太坊出现时,他看到了替代商业模式的潜力,并从那时起一直在尝试这些模式。Cent成立于2017年,是一个创作者网络,允许用户为好的帖子和评论互相提供加密货币奖励。在2020年底,Cent的小型旧金山团队创建了Valuables,这是一个用于推文的NFT市场,到了3月,推特首席执行官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通过Cent的Valuables应用程序铸造了Twitter的第一条推文,以相当于290万美金出售而成名。 刘果 Guo Liu(Matters Lab技术长,travelogger的主创) 刘果:构建协作的所有权 Constructing Collaborative Ownership 无论是维基百科还是支持互联网本身的开源软件,过去,互联网已经创造了经由协作生产出的公共内容。它们中也不乏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信息,这些内容为大型科技公司创造收入,却鲜少回馈信息本身的贡献者。在Web3.0时代,所有权是由智能合约定义的,是可编程的。这就允许我们为协作而成的公共内容去设计和构建新型的所有权,也提供了一个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激励的机会。 高重建Kin Ko(LikeCoin创始人) 高重建:ISCN地球人。LikeCoin、#decentralizehk 发起人,Creative Commons 成员。创业者。信仰民主自由、开放多元,左而不胶;人文为体,科技为用。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士、副修社会学、政治及行政;咨询科技管理硕士。于民间学院任教「区块链社会学,财务自由篇」。著有《区块链社会学:金钱、媒体与民主的再想像》,文章每周五发表于 #decentralizehk 周报,转载于立场新闻、Matters 等公民媒体,并全数收录于 ckxpress.com。沒有固定手机号码,但一封电邮就能轻松联系上—— kin@ckxpress.com) Jon Ippolito(缅因大学 教授)Jon Ippolito:加密保存与安迪.沃霍尔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