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2023展览史与当代策展实践论坛 (去)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时间:2023年12月30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8号楼306 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FAI) 自上世纪后半叶起,伴随着“当代艺术”这一临时命名的逐渐确立,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与“自由的艺术”理念的绝对化,分享了惊人一致的同步节奏。由内部的历史势能、社会与文化运动所驱动的激进的中国当代艺术,既呈现出其极具原创性的历史性贡献,又实则无法自外于这一全球进程所引发的种种激变。在确立自我和走向世界的双重焦虑与渴望中,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中国艺术”的辩证视角。 进入新世纪,在迅疾变化的时代语境中,中国与全球的当代艺术则进一步显示出自身的危机。一方面,在文化-政治格局的张力中,当代艺术逐步陷于孤立的被动状态,伴随着体制化、资本化、特权化,当代艺术日益自得于某种圈子化的局部游戏,既无法通达普通人的悲欢,又割绝于更广阔的创造性领域,曾经高频交流共振的文化-艺术领域也都在分化中各自为战;另一方面,仅就中国而言,对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和叙述却面临着学科化、历史化和经典化的危险,与在重复展示中形成的刻板印象标签相应的,是历史叙述所常常局限的“传统-当代”、“官方-民间”的简化理解与阐释框架。 近年来,全球化的病症不断显形,政治分野与文化冷战日益加剧,在其所催生的“去全球化”进程中,也包含着一个日渐清晰的“去中国化”现实。与此同时,本土的中国艺术却并未有能力在自我的历史性积累上,通过对域外理论经验的批判性转化和对自身的充分开掘,建构出破局的可能性。中国当代艺术在内外钳制和主体失调中陷入了双重困境。 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真的是同一条路?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在全球语境中的遭遇?面对今天的全球性的危机与困局,如何重新将“中国”作为真实而非空泛的“方法”与“问题”,使之成为我们肉身经验的现场和观察实践的田野?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与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FAI)一直致力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各自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案和经验,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加入到策展实践和展览史研究的队伍中来。此次论坛是两个系所围绕“策展实践与展览史研究”课程的成果,也是继2022年末举办的“全球化以来的展览实践及其当代困境”论坛之后的又一次教学、科研交流。 本次论坛旨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再次回访与重述,直面已渐固化的艺术史叙事,以及这一绵延至今的现场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将以线下公开论坛的方式,邀请活跃在当代艺术现场的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们共聚杭州,将历史作为再想象和再创造的起点,重新探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外发生动力和演变轨迹,发掘其可能失落的历史机会与潜力,探索应对当前艺术困局的可能条件与方法。 (去)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会议议程 12月30日  上午 议题一: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史 12月30日  下午 议题二:在“去中国化”状况之中:困境及其可能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位于中国杭州,是一个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策展教学机构。ICAST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于当代智性和感性知识生产的意义。 ICAST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等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 Fudan Art Institute(FAI) 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FAI)为实体运行机构,立足复旦的跨学科建设,以“重新阐释和建构中国传统艺术的话语体系”“重新认识和阐释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结构”“推动艺术与前沿科学的创造融合”为三大主题域持续开展研究。以艺术哲学系为骨干,以复旦大学美术馆为依托,凝聚国内外科研教学力量,形成复旦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和杭州中心于近日签署战略签约,宣告全新艺术商业范式的诞生。这份卓绝新典范必将为城市建设带来更具魅力的文化新机。相辅相成,相互赋能,双方在艺文领域的共同探索也将借力时代通道促发社会创新的多元迭代。 ◎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划总监王岩(图左)与杭州中心门店副总经理王冠(图右)进行签约 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是中国美术学院重要研发机构之一,集媒体技术研发、城市研究、多媒体艺术实践于一体,通过有效整合智力资源与社会力量,在文化艺术创造方面积累丰富的项目成果和经验。杭州中心为华润万象生活旗下创新型商业项目,与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的合作战略涵盖美术馆建设与设计、艺术中心年度展览运营、一店一策艺术顾问指导、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引入以及艺术共创IP等多项领域。 中心美术馆开幕大展“启·杭” 作为成果之一,中心美术馆开馆大展“启·杭”拟定2023年12月25日面向公众启幕,展期至2024年5月5日。这是一场顶流汇聚的顶配盛宴,当代艺术界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齐至,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及跨媒介多元作品齐聚,多元化、多面向、多视角,多维讲述最新最优的高品质艺术故事。 张洪赞《黄继光》 丁乙《十示》 邱志杰《第三条道路》《核心秘密》《动物最不能理解的是玻璃》 赵延年《狂人日记》 置身时代新语境,这场大展堪称一次重要的美好生活发端与创纪。她鼓励艺术创作摆脱对舶来物的依赖和肉身经验的桎梏,超越经验局限,呈现精神品格与生命执念的深度关联,尝试在当代情境中创生新的自我方程式。每件参展作品既是艺术世界与价值观的显影与再现,是信仰层面的思想内涵,也是历史源流中永恒不变的终极意义。她强调将自我置身广袤的艺术世界,透过艺术场域,寻找与感知作品中的时代记忆与普世价值。展览空间由此变成集成现实和混合想象的叠加,化身独一无二的实践行为,挖掘隐在细节的非视觉信息和想象图谱,重新定位艺术对世界的超凡想象。 徐冰《天书》 谷文达《遗失的王朝》 张晓刚《血缘系列:全家福(1994)》 方力钧《2003.3.3》 王广义《自我批判:水果》 黄永砅《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中心美术馆位于武林核心商业中心,以“杭州中心”这座城市新地标、新视角为起点,以文化创新和艺术共生为基石,以多元万象的当代艺术为主轴,秉持国际视角探索中国当代本土艺术新语境,致力成为集展览欣赏、交流学习、公共美育等多样服务为一体的艺术文化大平台。 中心美术馆(空间效果图) “启·杭”展名意寓“启航”,不仅是对商业新态与艺术共创的探索与实验,更是对多元消费生态中艺术生产模式的智性建造。在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杭州中心及杭州城市的多方滋养下,认真定位着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与生活归属。 中心美术馆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展览东路105号杭州中心L3 点击图片打开地图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

天际·园象——管怀宾作品展 卜的形质——刘旭光作品展 主办单位:宁波美术馆 展览日期:2023.12.15-2024.1.14 展览地点:宁波美术馆2-3号厅 策  展 人:千叶成夫 艺术沙龙:2023.12.15  14:30-15:30 开幕时间:2023.12.15  15:30 管怀宾——光与时间 文/千叶成夫 管怀宾留学日本多年,埼玉大学研究生院、东京艺术大学博士后期课程结束,在日本发表的作品也很多。我也看过一些他在日本创作的作品。后来又通过资料追溯到他最近的作品群。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如何立足在中国或东亚,创造出具有独创意义新的美术作品,是他一贯的探索。特别是,正如他自己所写到的那样,如何从“视觉方式”转变为一种“体验方式”。因此,吸引我注意的是“光”与“时间”。 重要的不是媒体(例如影像视频),新绘画的根基首先在于如何捕捉“光”。中国创造并完美了水墨画的境界,画家们无意之中也在导入“光”的表现,在这里,一方面是自然多样的色彩呈现,同时也是绘画本身的深化。水墨一色的绘画却充满了光的意象,管怀宾当然很清楚这一点。现在值得探讨的是,如何借由“光”并超越“视觉”层面的作品来加以实现。 比方说,在他的《流隙 Dribbling》(2018年)中,虽然有些物象的形状隐约可辨,但总体上通过光与黑暗的交错,改变着观众的视觉观看。另外,《融光 Melting Light》(2023年)像吊灯一样的照明器具,形状非常清晰,观众的视觉自然会向前牵引,并试图与物体保持某种距离,这个“动作”也使得“观看”成为动态。这在像《塔园 Garden of Tower》(2008年)那样的立体装置作品时,观众会环绕作品周围移动,可以说这时的体验是全方位的。 另外,像我喜欢的《玄园》(2014年)这组系列作品,当你站在作品前,视觉会脱离以往的“空间艺术”的概念,身体与观看彼此演化,尽情地分享着那个时刻“时间”的丰富性。其实,对于绘画来说,重要的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时间的扩展”。平面上导入“时间”性的作品,不只是作品对于“时间”表现,还在于“时间”的实现。它既为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当然更是介于两者之间一种新的尝试。 《玄园》中描绘的(或者说表现的)是什么?在那里,最初被呈现出来的东西,既非现实世界某种物所启示,也不是空想之中物的表现,那是,一种超然平面之上的生成。如果要说的话那就是“时间”,是伴随着制作时间所诞生的某种东西。近代以来,绘画、美术作品一直在探求“时间”的概念、也在探求“时间扩展”的广延性。 △《融光》,影像,21分32秒,2023年Melting Light, video, 21'32'', 2023 △《无人界-天际线》,2015年充气膜、风机、铁油桶、不锈钢镜台州当代美术馆,(局部1)Sphere without Anybody--Skyline, 2015Inflatable film, fan, iron oil bucket, stainless steel mirrorTaizhou Contemporary Art Museum,(Part 1) △《天际线》,影像,35分10秒,2023年Skyline, video, 35'10'', 2023 △装置作品手稿,纸本水墨,297mm×420mmInstallation scripts, paper based ink, 297mm×420mm △《光音·天成》系列111-119,装置,2023年Light sound sky city 111-119, installation, 2023 △《秋籁》,装置,2021年铸铜,铜喇叭 Autumn sound, installation, 2021Cast copper, copper horn △《破风》,装置,2018年紫铜管罗⻢柱、白铁板、铜板、不锈钢凹镜、低速电机,...

五感起大厝 “闽南五感”社会实践作品展 The Mansion Built by Five Senses 学术主持 姚大钧 策展人 蔡宇潇 武子杨 制作 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 (Open Media Lab) 日期 2023.11.27-12.10 地点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8号楼201展厅、209旁空间 参展艺术家 陈鹏帆 陈权 崔林涛 樊一舟 费凡 甘亦心 金涛 景雪怡 阚梓菡 刘彦 沈同舟 王秋灵 王欣月 魏唯 吴璠 谢宸兮 闫薪如 张贵林 赵梓霖 周雨洁 |前言| “五感起大厝”是一场融合追本溯源(田野考察)、钜细靡遗(感受力与观察力)、神奇莫测(技术的想象力)的高能跨时空“闽南五感”之旅。“厝”是存在于闽文化中的词语,意为房屋;“五感起大厝”,则是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在泉州的社会实践所带来的强感知力实施的“平地起高楼”计划。20位艺术家以”中国通往世界的海上起点“的泉州为重心,通过传统意义上的“五感”考察:视觉(泉州古城、开元寺、钟楼、清净寺、洛阳桥等)、听觉(南音、木偶戏、福建萨克斯)、嗅觉与味觉(美食比拼与分享)、触觉(小巷探秘)等,将以上五感重建为更加复杂的“新五感”:存在的演化感、文化共生感、灵性连接感、时空断续感、信息熵感(对信息混沌和秩序之间的平衡的感知)。展览通过谱系研究、采访记录、三维视觉、声音、行为、电子游戏、摄影等多媒介形式,在植根于泉州鲤城区的五感经验中重新发现、构建、反思当下关于木偶戏与虚拟化身、小镇与城市化、民俗信仰中的零知识证明、小巷家庭变迁史等一系列问题。 |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 “真假戏”,阚梓菡,单频影像,2023 本作品是一件基于作者虚拟化身及泉州木偶戏的创作,探讨关于控制与被控制、自我与另我的关系。提线木偶戏是泉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沙弥下山》是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经典剧目之一,小沙弥遵从师命下山化缘,不料途中雷雨交加,小沙弥急忙念经祈佛,结果却因平时偷懒、诵经不专而错误百出,两次摔跤,吃尽苦头。在木偶戏中,表演者通过丝线操控木偶,木偶成为表演者与观众沟通的媒介;在虚拟世界中,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制作和操控自己的虚拟化身,让其成为我们交互的“替身”。作为同样被人类操控的虚拟人和木偶,他们之间一定也存在某种情感联结,在戏剧表演和观看的主客体不断切换中,何为真戏与假戏? “萦”,樊一舟,声音、实体唱片专辑,2023 《萦》着重围绕闽南人独特的口音和性格给我带来的别样温柔的感觉。本作品通过声音这个媒介,表现了我从初到闽南对闽南的距离感,神秘感,再到亲切感和温暖感最后再产生距离感的情绪的变化。作品标题中的“萦”即是萦绕,既代表了闽南语多变的音调变化,蜿蜒曲折,同时也是表现了闽南语和闽南语歌曲中给人的温柔,娓娓道来,缓慢萦绕,温暖舒适的感觉。 “绿幕之后”,刘彦、陈鹏帆、沈同舟、张贵林,互动式虚拟空间,2023 如何去描述一个地方,始终有无数种可能。在泉州,艺术家看到切分时空的绿幕:绿色的工地铁板被放置在鲤城区中。作为工业时代在建筑中寄生出的新产物,绿幕在这闭环的空间中萌生新建筑的雏形,通过包裹、遮蔽、再构将物体或建筑包裹,使他们从原初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使观众产生新的认知与感知。本作品是一件互动式虚拟空间,艺术家对鲤城区进行无人机三维扫描并用虚拟绿幕对其进行重构,将在泉州收集到的档案讯息置于绿幕之后的城市私密空间,试图基于作为隐喻的绿幕,重建鲤城区的时空经验与感知。 “错乱之旅”,王欣月、周雨洁、谢宸兮,电子游戏,2023 本作品是一件驾驶类电子游戏,玩家将操控来自泉州的“小白车”驶入一个纷繁错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开出自己的路!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来自于泉州当地的特色公共交通工具“小白车”以及这个城市在时空上的错乱感:一条极具现代气息的街道转个弯就是一条老旧的巷子,一家点卖着福建特色小吃炸醋肉的同时卖着关东煮。艺术家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构建一个关于泉州的错乱世界,玩家操控小白车在这座城市里漫游。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展览作品 ...

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 SKY LINE—THE WORKS OF GUAN HUAIBIN 管怀宾憨憨地咧嘴一笑,甩几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这便是他向我打招呼最亲近的方式。 1998年我去日本参加后物派艺术家保科丰巳在东京高岛屋策划的一个展览活动,经刘旭光引荐与正在日本留学的管怀宾相识。管怀宾的参展作品是借景于商场建筑通道外侧,制造了三条锈迹斑斑的铁船,搁浅在“沙滩”上,船舱内还闪烁着光影。这是我头一次看到他的装置,作品叫《商船》,我却有“人迹板桥霜”的感喟。坚韧且沉稳,成为我和他熟络之后,对他有些“木讷”的举止,抑或“拙笨”创作有了最初印象——一种“画如其人”的揆度常理。 《商船》装置,铁、木材、砂、光日本东京新宿高岛屋,1998年 我与管怀宾合作过多次。2005年在索卡艺术中心开业展上,我邀请他参加了题为“进与出,或之间――空间位移的N种方式”艺术展。他根据《兰亭序》的字数,随机挑选了324位朋友,各临一字,汇集在一面墙上,形成了他概念上的一部贯穿体验行为的《叩印兰亭2》版本。他利用《兰亭序》的传统资源,在经典内部处理经典,试图改变其中的作用力,并解构到当代文化的现实之中。这是他对经典的态度,也是对经典所形成的认知方式和叙事规则的反思与挑战,赋予了我们已经被普遍固化的认知而提供了别样视角及可能。2007年我又一次邀请他参加了在北京环铁内的KU艺术中心的“意外·失控”开业展,他的作品《低空》将金属打造的叶片、电机、影像、暖水瓶胆等组合的大型装置,构成了一种旋转、迂回的动态,尖锐、脆弱的对峙。尤记得,在那时,他已经开始思考并通过装置来弥合艺术作品和参与者之间的隔阂,演绎了一种共生、共享的“在场”情境。可以说管怀宾是较早进行艺术互动方式的践行者之一。 《叩印兰亭2》装置,镜框、电视机、DVD机等北京索卡当代空间,2005年 ◎ 栗宪庭、管怀宾在“进与出,或之间――空间位移的N种方式”艺术展现场,2005年 《低空》瓶胆、金属、电机、激光、黄沙、影像北京KU艺术中心,2007年 之所以在此描述我和他合作的经历,其实是我最近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观看他“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的历时链接和记忆。这次展览是他一如既往地将创作直接投射“现实”的可能性反思,并导致了他对物质文化的复杂性再认识,又具有艺术与现实复杂关系的转化与重置。他作品还是那般沉甸的凝重,依然一意孤行地反复品嚼。因此,展览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违和之感。 “天际线-管怀宾作品展”展览现场 《天际线》,影像,35分10秒,2023年 《海平线》装置,镜面不锈钢、铜管刻字、铁板420cm,2019—2023年 《雷惊寒》装置,黄铜喇叭、太湖石锻造、不锈钢管2023年 从他以重金属为主,包括山石、混凝土、原木、玻璃等等材料到装置作品的具体形态,从媒材利用到视觉语言,从展览空间到陈列方式,成为管怀宾在探寻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逻辑关系的再一次碰撞。抑或在人与物、人与环境的时空里,以及他具体的生活境遇中,塑造了一种居间、无序、乖张的视觉效果,如同观者凝视他的这些装置的临界点上游移一般。而在几块不规则的展台上,密密匝匝摆满了他的上百个小型装置,虽然有些雷同、凌乱,或难以近观,却反映出他不断实验的履迹,以及他在不断创作过程的工作量。勤奋的气力不仅是管怀宾的日常,也是他始终工作的特点。 《光音·天城》装置2022—2023年 《破风》装置,紫铜管罗马柱、白铁板、铜板、不锈钢凹镜、低速电机,频闪灯、喇叭、铸铜乌鸦、铸铜太湖石、铸铝塔2018年 《破晓》灯架、铸铝塔、金属屋、镜面不锈钢、电机、瓶胆碎片、白蜡、聚光灯2016年 《秋籁》装置,铸铜、铜喇叭2021年 《融光》影像,21分32秒2023年 由于管怀宾留日的经历,他的艺术明显受到了日本“物派”的影响。他的装置虽然有影像、融光和新媒体等元素的凭附,但其内核还是通过物质的原生态而给予展开的,包括物质本身、与场所之间的关联,以及具体的裸露的形态。一方面他利用了重金属等物质属性,成为记录自然、时间和记忆痕迹的标识;另一方面又直接对应和测度着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沧桑变化。有形的物质被他设置的意境转化为气韵的渗透力度,形成了视觉上的朴拙、干燥和极度冰冷的能量。同时,他对自然、生态和境遇的感悟沉淀为金属的底色,超然物外地透过时光的浮尘去发现、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处境,以抗拒当代文化的支离破碎。但管怀宾似乎并没有以物质为基础的反形式主义,相反的是他更多地改变那些硬朗的物质形状,强调形式与结构的并置与交错。他的“炼金术”处处是铜墙铁壁的割裂,或对“天际线”的刺破,或对大地的皈依,当我们围绕着他的作品时,极易产生紧张、压抑,甚至难以喘息。我们只能将内在的体验,心领于命运中的无常与变态,而对于无常的敬畏,既是他孤独中无助的个体在心灵深处的颤栗,也是他失重且无处安放的纠结与焦虑的直接显现。而这一矛盾或许才是他始终执拗于艺术的主要理由。 《烁园》装置,白铁波纹板隔墙、不锈钢镜面、太湖石、太湖石、聚光灯、铸铜桃树、铸铜乌鸦、铸铜太湖石、投影机两台、调光装置、地毯、金属弧墙尺寸可变,2018—2023年 《天城之光》与《烁园》装置 《天际识归舟》装置,金属船两艘、不锈钢镜面、锻铜太湖石、铜管2015—2018年 《无人界-迷园》装置,金属波纹板、太湖石、喇叭2019年 《无人界-融镜》装置,玻璃镜框、铝铜桃树2023年 我一直诧异于管怀宾对园林的想象和营造。他出生于江苏如东,就学于苏州、无锡和杭州,以及在日本长达十年的留学经历,传统的园林文化耳濡目染,已然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主要资源。虽然管怀宾一直在“造园”,包括他的度园、砾园、过园、星园等所构建的错置与迷离。尽管他总是将具有典型园林符号的大小不同的太湖石等园林符号居间地置放于作品之间,但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园林隐逸的闲适,也没有日本园林恬静的疏朗,反而在他“迷园”的设置中,苍凉的情境,硬边的结构,堆叠的犀利……实际上,管怀宾的作品更多潜隐出现代进化论的气息和背后的暗影,指涉出他对所谓现代化导致的视觉上的冷漠、单调和缺乏个性的异化现象,以及更深地延伸出他对现代生活无机品质的质疑。这并非是传统人文主义的宏大“主体”的展开,而是一种个人生存经验对物质属性或物化的情结,具有一种混杂,间或“张牙舞爪”的难以度量的复和空间。这是管怀宾个人的认知、经验、体悟的直接性展开,也是他“纪实与虚构”的实验方式。他执着的探索精神与苦心孤诣地营造着自己的艺术之塔,为装置艺术的当代性转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个案研究的踪迹。可以说,他的“园语”系列在传统回归,逆转和时序回瞻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并非陶渊明式的乌托邦,而是我们生存在日益城市化的钢筋水泥森林之中,以及在无形与有形、虚与实的结构里,融入了一个日益物化的都市现实所处于的尴尬境地。“我们”仿佛处在夹缝中遭受生存与精神挤压的都市人,难以寻觅到真正活着的姿态和精神的栖居地。因此,与其说这是管怀宾的“乌有园”,不如说是他有意为之的一种对中国现实混沌的象征和隐喻。其意义不仅在于用一种异托邦的视觉表现所处的生存环境,还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异托邦的现实的视觉样本,并为自身的存在记录了精神和情感的历史。所以,他的作品也就相应地成为我们时代充满歧义的文化景观的一个侧翼,一个文化杂存的事实。而艺术不仅是反映和超越现实,艺术本身就是现实! 《过园》瓶胆、铸铁瓶胆、太湖石、黄沙苏州本色美术馆,2008年 《度园》砖墙、不锈钢镜面、铸铁德国卡塞尔,2012年 《度园》装置,铸铁、不锈钢镜、红砖德国卡塞尔路德维希广场,2012年 《渡园》装置,耐候钢、钢板、铝板、铸铝太湖石、镜面不锈钢等2021-2023年 最近,我看到王朔写的一篇自嘲的文章,他将他的“言情”小说比喻为描写一条从河里蹦到岸边上垂死挣扎的鱼,一种带有戏剧性、冲突性的寓情文学叙事。他说,其实,就是在水里,鱼也会死的;而无论在哪里,鱼终究是会死的。由此,我理解的王朔独白,涉及到艺术表现的三个层次。如果仅仅是将历史、现实的某些现象抽离、装置出一件作品,或许只是一种表象。那么,如何提升和延伸到更深的层级?或许还需要艺术家的睿智。而对当代文化的敏锐,并获取社会的能量,将导致艺术家对以往艺术形式在方法论上的转变,艺术家需要的是用一种规定为“艺术”的方式和视觉话语来体现这种观念性思考与不断探索性的实验。 不过,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总是无尽的,它永远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因而,不断地“照亮”才成为可能,也才能够接续历史情怀的个人表达。管怀宾作为1960一代的艺术家,他在自觉地终结某种东西,或通过个人创作,承受着这一份不独个人的矛盾及困惑。也许潜在内心的问题意识只是开始,总有一个向着的世外;也许未必是桃源,却有一个开放的空间,仍有理想可存放的地方,以承担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一种如守望者管怀宾所能抵达的极限。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也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2010年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术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合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学院专业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设计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媒体创意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