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管怀宾 管怀宾, 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现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毕业(博士学位)。现居中国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在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管怀宾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溶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他的作品总是扬溢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另类气质,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所显现浓郁的人文情怀与意境旨向;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多次参加越后妻有三年展、神户口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上海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 主要个展 2018年       [烁园——管怀宾作品展], 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澳门, 2016年       [蚀光——管怀宾作品展], 杭州空谷艺术空间,中国,杭州, 2015年       [无人界——管怀宾作品展], 杭州人可艺术中心,中国,杭州, 2012年       [度园——管怀宾作品展], 三尚当代美术馆,中国,杭州, 2008年       [过/园——管怀宾作品展] ,苏州本色美术馆·中国苏州 2007年       [低空],井ART画廊 , 中国,上海 2004年       [诗人的回廊],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 ,日本,东京 2002年       [浸透的都市], 埼玉县立近代美术馆 ·日本,埼玉 2000年       [逍遥游],横浜美术馆,日本,横浜 1998年       [回旋的音], 埼玉县立近代美术馆·日本埼玉 1997年       [边缘航线],国立埼玉大学艺术画廊,日本,琦玉 主要群展 2020年      《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特邀雅集艺术家 》浙江省美术馆,中国杭州 2019年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大鹏溪涌展场,中国深圳 2018年      《新编历史剧》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中国北京 2017年     《冷光——世纪之交的旅日五人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南京 2016年      [“别处即此处”大型装置艺术国际巡展],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中国青岛 2015年       [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2015],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澳门 2014年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 2013年       [第55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1979/today)]·意大利,威尼斯 2012年       [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2012中德文化年项目),德国卡塞尔 2011年       [时代精神—中国先锋艺术的精神],佛罗里达高尔夫海岸大学艺术画廊,美国,佛罗里达 2008年      [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2009],越后妻有、津南,日本,新泻 2007年      [神户双年展2007] ,...

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一个生产愿景的机构,同时它还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枢纽,一个媒体、艺术、思想不断循环转化的社会器官。2010年,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的时候,我跟同事们的共同愿望,是希望建立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一所“无墙的学院”。  ——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跨媒体是一种指称,而非价值的专名。跨媒体就是要用跨越媒体来激活当代,而非成为某种新的技术样式,是要打捞起所有的历史和当下的碎片,切入当代的生活和生命体验,进行艺术的转型与变革,借助革命性的艺术精神,重构一种宏大关怀的文化意识、重建学院先锋。   ——许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928年春,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与林风眠等诸位先师,携手创立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揭开了中国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伟大篇章。 作为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在全球美术院校中位列第一方阵,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获评A+,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分获A-、B+,在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评选中,近80%的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居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 中国美术学院立足艺术史、科技史与社会史的大视野,积极谋划当代艺术教育的自我超越和迭代升级,现面向全球诚聘高层次人才,邀请有识、有志、有为的艺术同道加盟我校,与我们一起努力,在科学、技术、思想的激进碰撞中重新定义艺术的位置,探索大数据、智媒体时代创生性的感知、表达与制作,开创出新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形态。 —— 人才需求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 1.应聘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2)面向国内外新兴媒体领域的优秀艺术家、策展人,技术哲学、媒体研究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3)在本领域内具有较高学术成就,具有前瞻性的艺术视野、国际性的影响力、丰富的学术资源,有志于艺术教育事业,具备学科带头人才潜质; (4)年龄不超过50周岁,成果特别优秀者可放宽。 2.薪酬待遇 实行“一人一议” 3.聘任方式 全职特聘,或按照事业编制内用人,聘用制管理。 —— 待遇说明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关于引进人才和智力的若干规定》(国美院发〔2019〕1号)规定,学校为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引进费或人才专用房等待遇。人才引进费和人才专用房两项待遇不可同时享受。各层次人才待遇见下表: 层次人才引进费第一层次400万元第二层次300万元第三层次240万元第四层次180万元第五层次50~150万元备注1.在学校人才专用房留有存量的前提下,申请人才专用房须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相应的分房政策和条件,按照省直房改办审定价格购买。2.由学校确定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进校工作后兑现相关待遇,如进校后又申报成为国家级或省级人才计划(项目)的,其所获资助经费如高于人才引进待遇的,就高享受。3.第一层次引进的人才如选择人才专用房,另一次性配套50万元研创启动费,由引进人才在国家和浙江省规定的科研经费范围内开支。4.除第一层次外,其他享受人才引进费的人员,不再配套研创启动费。 —— 学院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经新媒体系和综合艺术系近10年的实验性教学砥砺,2010年,于国内率先创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经5年建设发展成熟,申报教育部目录外新增专业成功(专业代码:130408TK)。该专业自创立以来,力求突破和超越社会即定的媒体艺术教育模式,先后提出“深度社会化,充分国际化”、“作为艺术的媒体;作为媒体的艺术”、“无墙的学院”等学术主张,推出“国际跨媒体艺术节”、“未来媒体/艺术”、“跨媒介巨构”、“中国声纳”、“网络社会年会”、“AME影视计划”等先锋思想意识的研究创作项目,成为引领和创新我国跨学科及跨领域当代艺术教育的鲜明旗帜。这是国内第一所直面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当代艺术学院",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艺术教育机构”。 2010年9月12日,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典礼 作为跨媒体艺术教育的先锋,本专业以“内外打通、跨界互动”为基本思路,始终强调“以媒体中发掘创意,技术中发显人文”的教育宗旨,注重当代艺术的社会性介与当代艺术界域的延展,在媒介与观念的深度融合中达到艺术能量的增值,形成“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的教育格局,在国际平台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提供最切实的媒体技术与创作路径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媒介理论与社会思想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演习。 跨媒体艺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思想能力的艺术实践与媒体创意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个人鲜明的文化评判力,掌握具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呈现对社会和生活独特而理性的反思。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高教厅函[2019]46号),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是中国美术学院13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之一。 2020年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开幕式现场 教学的密度 2015年,跨媒体艺术学院重新聚焦跨媒体艺术的学术内涵,优化、提升跨媒体艺术专业框架,继续坚持新兴媒介的创造与实验,将五个工作室重组为三个系科,五个研究所的院内教研结构,以“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形成三重系统,打造“内外打通”、“多层联动”的“产-学-研-用”互通互动机制。面向本科的三个专业方向为: 实验艺术专业方向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身心经验驱动艺术实验,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新艺术”板块。培养具有社会参与和自我塑造能力的实验艺术家 现负责人为高世强教授。早在80年代,中国美院就以拓荒者的使命和思想启蒙的激情率先发起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萌芽,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前卫型态实验艺术的探索,形成了国内最早的实验艺术重镇,产生了诸多蜚声国内外的当代艺术中坚力量。该方向注重从技术和观念的角度,以实验精神探索跨媒介表现的叙事潜能。在教学中,强调对接当代艺术现场和跨媒体语境下的社会需求,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 开放媒体专业方向 Open Media Department 投身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开发全媒体时代的创造性能量,拓展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后艺术”疆域,培养“后媒体时代的文艺复兴人”。 现负责人为姚大钧教授。该方向在中国举办了第一个长期的年度实验影音艺术表演项目“声纳SONART”,2017年举办中国第一个VR虚拟现实主题展。方向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培养与研发重点在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未来书写、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科幻影剧等方向。并且,推行媒体研发、创作实验、项目实践同步开展的实验教学机制,与中国美术学院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等研发机构紧密结合。 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 媒介展演专业方向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超艺术”前沿,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 现负责人为牟森教授。该方向为中国首创专业方向,最早提出以工程代教学的“叙事工程”,“跨媒介巨构”创新学术观念。方向聚焦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多种媒介手段的创造性综合运用与跨界融合;推行以“真题真做”为特征的“项目制”教学,促进学生的视眼界提升、能力训练与观念塑形;并以多元化、前沿性的教学实践和创作研究。 自由艺术工作室 Free Art Studio 关注行进中的艺术现象和行业前沿规则,以个体在艺术实践中的切身局限为中介,以真实的艺术态度和自由的感知出入艺术与媒体的边界,着力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异艺术”场域,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和试错精神的自主个体。 现负责人为张辽源老师。教学强调想象力的先行,以创作为核心,以有限为前提,以媒介为发端,以问题为导向,以展览为呈现等“游戏”规则的建构,贯穿始终,并期待融超艺术规则的意外和创造。 2019第三届“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嘉宾合影 专业现拥有由3个专业系科、1个专业工作室、5个校内研究所、多个校外研究所,以及由8个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集群;建成了两个省级以上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浙江省“十二五”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的组织架构。跨媒体艺术专业强调校内研究所、中心及实验室,校外工作室围绕本科教学的双向循环机制,注重教学、研究与创作在本科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拥有专业藏书及影音资料近3千册,价值1000多万元的实验与研创设备,其中包括共享式网络高性能计算平台,3D立体环幕系统,影音展演集成控制灯系统,高清专业级演播系统等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当代艺术教学系统和一个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互动共生的教研平台。 思想的密度 流动的能量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中国美术学院 · 跨媒体艺术学院 开放媒体系2021毕业展 Open Media Lab 2021 Graduation Show China Academy of Art 展览介绍 Open Media Lab/开放媒体系十一年来持续进行基于“未来导向、实验当下”理念的科技+文化+艺术研发。2019 年于跨媒体艺术节/青艺周中推出“黑镜第八季:当下异托邦”展览及演出,每日观众达四万人次。今年的青艺周结合毕业展,开放媒体系再次向前推进“当下即未来”的“黑镜”系列:“黑镜第十季:后人类状况”。 后人类状况不仅是指向人类、科技、自然渐趋杂糅的流动性概念,更已然成为国人当下的日常现实。2021年的开放媒体系毕业展中,26 位本硕毕业生最新的大胆发想从不同角度触动了后人类现况的多个层面;本展也是开放媒体系11年来持续以科幻创作、中国赛博格、虚拟现实、后东方主义、社交媒体、技术伦理、中国科技史为课程核心的教学成果切片。 展览分为“身体衍异”、“文化实验”、"智能技术"、"意识社会"四大板块。集中展示的 33 件作品调用了程序代码、伪游戏、区块链元宇宙、VR虚拟现实、具象诗、手绘、行为记录、实验电影、FUI 科幻界面、概念装置、三维影像、影像声音互动等多种媒介技术,敏锐地探知当下技术社会所催发的区块链智能契约、数字生命、虚拟偶像、二次元情感社交、身体形变、未来汉字书写、东方/西方主义、物流资本主义、赛博朋克废墟、后真理、信息茧房、后全球化英雄主义等议题,并同时体现艺术创作及感知双向的媒介本体快感。 展览信息 策展,设计,创作指导:姚大钧 策展助理:王旖旎 制作团队:王旖旎,傅冬霆,蔡宇潇,温辰旻 海报:姚大钧,王子安,陈紫梦 艺术家 王子安,管博扬,蔡宇潇,徐林,詹洁,张陈瑄,杨子敏,王妙雅(硕士) 许诗婷,赵润东,彭艺伟,陈紫梦,赵雅雯,余阳丰,李韵婵,孙薇,黄艺妍,王涓清,吴雪榕,刘幸依,刘佳颖,黎晴宇,罗诗琪,马晶晶,柯诗曼,伍彦衡(学士) 开幕式现场 开放媒体系主任姚大钧于跨媒体艺术学院开幕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及长征空间创办人卢杰、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办人乔志兵与开放媒体系毕业生于展厅合影 本届青艺周开幕式展演视觉由开放媒体系毕业生陈紫梦参与主创 陈紫梦《E-D011的空间》青艺周开幕现场 现场直击 作品全览 陈紫梦 Chen Zimeng E-D011 的空间 E-D011 Space 单频影像 尺寸可变 脑机连接技术的突破使人类拥有意识传输,拷贝和模拟能力;人工智能主导的灵魂网络署也应运而生。自然出生的人类拥有对他自身拷贝的处置权。人死后可以选择删除意识,也可以上传至灵魂网络署构建的无方世界。其备份可以删除,或传授给灵魂网络署构建的无间世界进行意识模拟实验,以对人类心灵作更深入的研究。但灵魂网络署真如宣传的那么美好吗? 蔡宇潇 Rhett Tsai 人如舢舨 Be Sampan VR,装置,图版印刷 《人如舢舨》是作者回到褔建故乡进行田野调查,围绕“从疍民到当下后人类”这一主題展开的反思性创作。 疍民是一种特殊的族群——他们以水为家,终生生活在水上且无法上岸,在中国多见于福建、广东等地。“疍民”作为一种被社会学家长期关注的议题,体现出复杂的水-陆、前现代-现代、族群歧视(来自岸上人)、刻板印象(来自近代来华西方人)等的问题。 作品虚构了一位上岸的疍民阿欣(灵感来源于作者的一个故交),它是连接VR与图版两大部分的主要元素,这两个部分以人文的视角,共同构成了一部着眼于大历史语境下的个体叙事。VR部分以“寻找海星村上岸疍民阿欣”为主线,三个章节“浮标”、“黑梦”、“晕陆”切入疍民在“水-岸”复杂关系中展现出的各种隐喻;图版部分为阿欣上岸之后的视角撰写表现“技术社会对人类身体的改造”的《曲体集》,以扭转“曲蹄“这一歧视语并向岸上技术社会发问,对人类在后人类时代的存在困境与其对人形体的畸形塑造提出反思。《人如舢舨》同时也是一件关于VR的媒介实验:观者将经历乘船、坠船、左右眼场景混乱等情境,从而在关于疍民的意象世界中遍历。VR第三章是其中典型,“晕陆”是部分疍民上岸后因水、陆空间认知的混乱而产生的晕眩症状。在此章节中,VR眼镜的左眼是水上世界,右眼是岸上世界,观者将在此种空间错乱中上岸找到阿欣。 用疍民这一极度人文、乡土的视角作为切片来思考当下的后人类困境,是基于作者一贯的态度:对技术的讨论,最终都会回到“人”身上,疍民这一看似毫无科技痕迹的族群,身上具有打通时空、突破固有符号束缚的普遍性,从水乡到陆地这一“上岸”行为,实质上指向人类的那些跨越自身历史、不得不前往未知未来的宿命。 许诗婷 Xu Shiting 红染 Crimson 单频影像 5分钟 本作品为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实验影像,尝试一种在审美多元化、性别流动和恋物次文化的影响下催生的极致美学(extreme beauty),是艺术家关于身体改造、社会美学、性别议题以及影像语言等议题开展的先锋实验。本作品中角色服装为艺术家本人设计及制作。 孙薇 Sun Wei 虚拟的爱 Virtual Love 数码手绘 作品视“二次元文化”为一种后设性的观念场域,将“透明图层”作为切入点关注“爱“这一具身情感在“虚拟”和“现实”间的循环关系。 二次元人物的理想形态是现代青年为逃避真实而渴求的感情回馈的来源。“透明图层”作为二次元人物制图的最底部图层,它也承载着虚拟人物的物理属性,如作品中将二次元虚拟人的心脏和眼珠以透明图层展现,意在传达虚拟人对爱的表达、人类对虚拟人投射的爱以及视错觉下的二次元人物构造。 张陈瑄 Zhang Chenxuan 离身之形 Sub-In-Superhuman 三频影像 2分36秒 《离身之形》是艺术家“MBDTF”科幻后人类创作系列的延续。 未来会如何?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张的历史时期,等待着一个结果:它可能是灾难性的,也可能是理性的。在作品所设定的充满戏剧性的未来世界中,从作者创造的“Inhuman“再到“Superhuman“,原始的冲动与秩序经由被控制的欲望,最终在离身性的驱动下完成超人性的转化。 管博扬 Guan Boyang 无脊椎视界 Enter...

研博板块  关键语法Key Grammar  当今社会,互联网与计算机作为构建世界价值的基础界面,“键入”成为个体与社会关联,相互传达指令的重要方式,这也成为艺术家理解社会现实,反应社会状态,创造艺术造诣的重要行动。如同计算机输入方式与代码一样,任何艺术“键入”都有自己的一套语法系统,在这里,逻辑、观念、形式通过艺术家个人经验与思考完成语言的完整与风格。他们的“键入”走向对“式”的结构性搭建,形成艺术创造力的稳定性、有效性。而对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们,正是在多年来对艺术理念的学习,创作实践的感受,逐步完善着关于自己的“关键语法”。这对于学院艺术生产来说,将是形成某种阶段性成果的一次整体呈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键入的语法”往往来自对社会介入式的实践、对技术与科技的实验、对个人情感诗性的凝聚、对哲思世界观的阐述,他们不仅是将艺术的可能性推向某种口令动机的编写上,而且更有效的是在动机背后完成艺术语言的关键生产。作为当下社会现实反馈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为后继不断深入学习艺术创作的同学提供了先锋性的语法参照,在“键入式”时代面前,给予最前沿的语法模型。在他们身上,“键入”的状态就是,“关键”时刻的艺术形状,是对自己,也是对当代艺术时刻性的精彩表达。 —— 作品介绍 作者:石玩玩 作品名称:《广场》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将世界上爆发过革命的七个广场上的小石子收集过来,放大成石头并在展厅围成一个“独立广场”。七个显示器里飘扬着七种颜色的旗帜,耳机里播放各种语言对广场的描述。 作者:谭彬  作品名称:《洞中别有日月天》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尺寸:150×80×27cm(移动轨迹310cm),120×60×35cm 作品以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洞天”观念为原型,关注微缩空间内部与真实空间尺度之间在时间感知上的差异性。主体为一块在展厅两面墙之间中匀速位移的太湖石,太湖石的两侧各有一个聚光光点,发光点为一张135胶片,分别是一张银河系的图像,一张是一个细胞的显微图像。太湖石的两个孔洞中各嵌有一块双透镜,太湖石靠近右侧墙面时,右侧光点的银河系图像会被放大投射至左侧的墙面,靠近左侧光点时,细胞的显微图像则被放大投射至右侧的墙面。两个聚光点随着太湖石的移动交替开启。展厅另有一块太湖石,其中一个孔洞内有一个微型日晷,洞的顶部有一圈灯光,依次循环点亮,模拟日晷时间的快速流逝。 作者:林峰 作品名称:《词和肉,都留在这里》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 声音(2 分钟循环播放) 弹幕是网络视频的产物,是一道文字景观,它不仅是观者权力和情绪的宣泄,也是语言暴力和信息过剩的体现,当弹幕被动物们凝视的那一刻,新时代下的寓言就此产生。 作者:赵莉 作品名称:《大海是我柔软的血液》 作品类型: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大海的潮汐呼应着生命的气息,身体中的能量汲取于宇宙自然,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原动力。“春暖花开”是时常在我们心中盛开的暖意,充满着对时间和无常的感怀、生命的美好愿景。将文字在海浪声的震动下粉粹,逐渐成为细胞的微观形态,进而化作宇宙星空的意象,影像也使大海的声音化为视觉的形态。床垫上的感光文字分别呈现12个人类对于时间、愿望、情感和世界观的成语,它们随着海浪声此起彼伏,并在UV光的控制下留影和消逝。在沉浸式的氛围中,随着声控盆骨翅膀的运动和盆骨内感光叶脉的呼吸,我们捕获唯一的大海拍打着唯一身体的感知,每一个生命体内在的生命意志,将化为一朵朵闪烁的浪花,那是来自远古的记忆。 作者:杨子敏  作品名称:物流考古计划 作品类型:铁锹、瓜子、腊肉、漆画、声音影像装置、快递现成品、文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该作品群是杨子敏长期创作项目“物流考古计划”的第一阶段呈现。本作以杭州馒头山社区为据点,面向当下中国高速发展的技术网络中被异化的生活状态、社区结构和空间感知发起研究性创作。长期的田野调查是本作品的创作基点,杨子敏对馒头山社区以物流为代表的在地技术网络进行考察,以“附近——消失——便利”为线索展开工作。他使用文本、声音、影像等媒介手段为一个快速变革中的社区重新建立多媒介档案,并用多媒介概念装置的方式,以艺术感受性为导引,向观者抛出项目内在的研究线索和问题意识。 作者:王子安  作品名称:《长廊之外》 作品类型:观光类游戏  《长廊之外》 是一个参观类伪游戏,它是对东方主义以及西方主义的尖锐戏谑。艺术家根据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的定义,将存在于“东方”、“西方”的扭曲叙事中的各种刻板印象、事件、现象、行为等,通过降低冲突的缓和化处理方式,在作品中以房间为单位荒诞地呈现出来。 作者:段官来 作品名称:《下水道带走了一切》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尺寸:长2.5mx宽1.2mx高2.4m 《悲惨世界》中有一章节“阴沟是一个厚颜无耻者,它吐露一切…”讲到当时巴黎街头的下水道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了临时的庇护,披露了社会黑暗的一面。我的作品意图引用原文借以观看不同时代背后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众所周知下水道吸纳生活污物同时也包容一切,但是谁都不知道一场大雨过后,它究竟带走了什么,就好比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都藏匿其中。这件作品主体是一座十字交错的屋子,远端屋子里流出废旧机油,穿过屋子中心流淌到底部的器皿当中,在桥中段有一枚公章,在虚掩的监控灯光照耀下往复运动,移动的同时刮开表面机油,“阴渠,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字样显露出来。 作者:郑亮 作品名称:《女人心事》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时长:20分50秒 出国学习小提琴的秦予君毕业回国,带来的却是与英国丈夫离婚的消息。母亲埋怨她不顾学业,把婚姻当儿戏。秦予君却不以为然,同住的日子里总是争吵不断。不久,父亲的前妻患病离世,使得还在读高中的儿子小杰不得不走进这个家庭。 作者:张书豪  作品名称:《环形废墟》 作品材料:铅皮,霓虹灯,不锈钢,降落伞,铜管, 压缩机组。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一面墙代表着确定性和秩序,相对的墙代表不确定性。文字内容来自辛波斯卡的诗歌《可能》 作者:张迪 作品名称:《幕间》 作品类型:黑白影像 作品时长:13分16秒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每个当下都是过去与未来的幕间时刻,而幕间时刻又构成了过去与未来。如是我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作者:詹洁 作品名称:《记忆贩卖员》 游戏 作品类型:叙述交互类游戏 《记忆贩卖员》以游戏的形式讨论技术社会对人类记忆以及意识的改造。 在作品中,得益于人脑芯片技术的发展,未来人兴起一种时髦的职业——记忆贩卖员。他们不仅要去各种地点,和各种不同角色的人做不同的事情,而且需要对采集的记忆进行“编辑”,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新兴行业从对未来的社会结构的稳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它将人们对于社会的不满足与焦虑,消解在了一波又一波暂时性的幻想与反馈之中。 作者:尹伊伊  作品名称:《菩提迦葉》 作品类型:单屏影像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如果记忆可以贮藏,那它是什么样的?它是否直指一个人的灵魂?这是一个关于生死的未来故事。AI软件采样工程师吴桐自己AI“母亲”生活在一起。接手了一个棘手的采样任务,她来到一个偏远乡村用机器搜寻许多年前的一位神秘女人。AI采集器在乡村离奇的失效,吴桐不得不在当地人也是老同学的罗杰协助下使用原始的采访形式调查。在一步步褪去科技手段而深入这个原始的村落的过程中,吴桐不断梦到死去的母亲来看她,揭开了与吴桐认知中完全不相同的母女记忆。 此片灵感来源于褪下王子衣钵的悉达多。 作者:杨润光 作品名称:《保鲜》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尺寸:20分30秒 疫情扩散的时候,丈夫“余阳”被辞退,妻子“叶枫”一直鼓舞着余阳,期待以后美好的生活,但随着余阳在家中待着的时间越来越长…… 作者:徐林 作品名称:《光环遮蔽》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时长:2:30 本作品是艺术家“东方废墟”中国科幻创作系列的第三部。 在作品中,21世纪中期CPS系统成功成功推动了第四次技术革命,也加速了元宇宙的成长,但太空旅行和移居泰坦星的计划流产,因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们被迫开始移居云上(Cloud City)作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地面的残留的城区因中心上移被迫沦为废墟。 作者:彭炜杰 作品名称:《踮》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意指一种尝试的状态,这种状态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独立不同的,在其过程中不同个体会于某一刻趋于相同,反复交替。 作者:卢婕 作品名称:《水至清则无鱼》 作品类型: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315cm*156cm*180cm 偷窥作为社会禁忌的一种常 常伴随着一种观看与被观看 之间形成的权利失衡相关。隐蔽心理机制决定着偷窥禁 忌的结构:“禁止偷窥”是 隐蔽自己,确保安全;“偷 窥”是破坏隐蔽,是对安全 的威胁;“惩罚”则是对破 坏隐蔽所作出的反应。偷窥实际上触发着人本身的 一种“窥阴癖”的欲望源头 。偷窥成立的必然要素就是 建立“禁止”,否则偷窥无 法成立。隐蔽机制是偷窥形 成的必然条件。《水至清则 无鱼》中隐蔽机制的消失则 直接导致了“无鱼”的结果 。作品意图还原偷窥的过程 ,小孔引诱观众触发偷窥欲...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EXHIBITION 2021, CAA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媒介展演系板块 INTERMEDIA MEGASTRUCTURE跨媒介巨构 | 拼溶 PASSAGE 学术支持  管怀宾 指导老师  牟森  马原驰 策展组  李琰  张立国  赵炟 统筹  李琰 景观设计  李康旭 灯光设计  刘奕希 音乐设计  李京键 平面设计  张立国 参展艺术家 2021届媒介展演本科毕业生 蔡景辉  曹近桐  陈宥权  付筱凡  冀宇凡  李佳宁   李   敏  李夏荫  汤紫娟  陶霭云  吴夏薇  鲜于允   曾雯洁  张   玲  张朔萌  钟汶娟  周孝歌 2021届媒介展演系共十七位毕业生。本次毕业创作共有四种媒介品类:场景模型、装置模型、图片摄影和影片。我们用塞尚的拼溶(Passage)概念作为主题和线索,来呼应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主题“键入式”。把物体和空间整合在一起,将整体和局部融合在一起。用跨媒介巨构的方式,将这些不同形态的媒介类别互相“键入”,将十七件不同品类和形态的作品交织为一件作品,整体呈现“正在键入”的途径和图景。 拼溶PASSAGE的叙事结构由“造形-异形-构型”三个并列层级构成。依托浙江美术馆一层西侧的具体空间,保留走廊的建筑语言,来呼应passage的另一个中文释义:通道。在这个通道中,作品的位置(高度/深度)以叙事结构为逻辑进行确定,并以景观、灯光、音乐(卢奇亚诺·贝利奥《交响曲》(为八位独唱与乐队而作)Luciano Berio Sinfonia for 8 Voices and Orchestra)三重手段涂抹作品与层级之间。以此来回应作为拼溶的passage。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于2015年秋季成立。对应展览、演出和放映三个领域。通过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和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的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超艺术”前沿。媒介展演系对应空间和时间,通过展示和演出,呈现展开和演化,建构媒介透视。主要的媒介创作品类为巨构和剧集。媒介展演系以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为教学目标,注重媒介史和工程意识的训练,强调整体创作能力和整体制作能力的整合。 系主任  牟森 教师  牟森  崔鲁海  马原驰 特聘教学团队   李京键  朱朝晖  信阁  吴冰  梅悦子  周洁  赵炟 何异艺 等 媒介形态:场景装置 作品尺寸:240cm×350cm×350cm 作者:李佳宁 《DKN骨骼重塑手术室》是我试图构建出的一场骨骼整形手术表演场景,展现女性因病态追求美丽而进行身体重塑的过程。作品希望呈现因身材焦虑、美的标准化趋使而采取极端手段进行自我囚禁的女性,缺失的肋骨展现人们病态追求美丽的状态,金属紧身束腰既是铠甲也是女性在解放天性前的某种自我约束。就像亚历山大·麦昆所说:“美丽就像在经历了死亡和痛苦之后重生一样。”观众作为“偷窥者”置身于手术室中,也是构成了这个场景的重要因素。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42cm×33.5cm×37.5cm、33cm×40cm×19cm、42cm×33cm×21.5cm 作者:陶霭云 三个微缩模型展示了一群宠物小白鼠出现在美国著名连环杀手爱德华·西奥多·盖因(Edward Theodore Gein)经典的两次犯罪现场:美国威斯康星州,普兰菲尔德小镇上的酒馆、杂货铺和加工人皮工作室的画面。剥制标本是一种作为动物实体存在的一个证据,它将动物皮张还原成生活姿态加以展示,希望可以通过微缩模型结合动物剥制标本的表现形式,用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诠释特摄片中的“巨人形象”,营造出一种荒诞,又充满想象空间的画面。 媒介形态:数字影像 作品尺寸:8分钟 作者:蔡景辉 通过一套监控设备,你将目睹同一场凶杀案一遍遍发生。这是00年代发生在深圳华强北的故事,改编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一个年轻的新移民水货客命中注定要杀死一个毫不相干的人。24个场景通过监控画面同时并列在观众面前,编织成一座“时间的迷宫”。形色的人物将在华强北产业链构筑的景观中轮回。 媒介形态:摄影 作品尺寸:240cm×160cm×1个,39cm×32cm×18个 作者:李敏 本作品以沪苏交界的安亭镇为拍摄对象,通过纪实摄影的呈现方式,记录上海城市边缘地区的生存状态。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快速改变,许多事物还没有来得及被记录就已经消逝了。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复杂性,如何把握各方面因素的平衡,是建设中的难题。在2020年到2021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这组摄影作品聚焦于这段时间内上海边缘跨省界地区在空间、道路、生活等方面的现状,希望留下一些记录和反思。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35cm×35cm×40cm×3个 作者:李夏荫 死去的人通常被埋葬在六英尺的深度,地下六英尺意味着死亡和埋葬。灵感来源于三部小说,分别是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浪子回头 刘大鸿艺术/教育实践座谈会 主讲:刘大鸿 时间 2021年6月3日 19:00-21: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405教室 主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SIMA)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 1985年刘大鸿在浙江美院怒吼 刘大鸿是1985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生。他的毕业作品《满园春色关不住》呈现了几个调皮捣蛋的年青学生的形象,画面偏爱平面的、轮廓的、拼贴的、粗糙的画质。他与同学们的毕业创作在毕业答辩时引起了全校师生的一场论争,学校甚至专门召开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学术、学位委员会会议来进行辩论,后来这场论争又因《美术》杂志所做专题报道而变得全国闻名。后来,刘大鸿和他的同学们成为所谓“八五美术新潮”的代表人物和核心主力。毕业后,刘大鸿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1992年创立“双百工作室”,持续至今。 《满园春色关不住》,油彩丙烯布,160×120cm,1985 刘大鸿的作品多有关于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不过不是以常见的正面的主题绘画的方式呈现,而是与某些带有寓意的西方古典绘画进行嫁接。他的作品在展出时常常遇到审查事件。作为一个老“八五”,刘大鸿却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自己在1985年毕业前夕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 今年双百工作室的毕业展是一个被命名为“浪子回头”的主题作品展。以命题创作作为毕业展,这在今天全国各美术院校都难见到。通常今天美院的毕业展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自由创作,因为把艺术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创作,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浪子回头”的主题毕业作品展显得特别突兀,名为“无形监育”的展览地点幽默地提醒我们,也许所谓的“自由”创作未必是真的通向自由。 双百工作室的“双百”指向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毛泽东于1957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刘大鸿在他起草的《双百教学纲要》(引自“长征计划”印制的内部资料《延安艺术教育座谈会》,2006年)中列出了四项“双百原则”: 要社会,不要人体 要命题,不要自由 要共性,不要个性 要集体,不要个人 这四项原则紧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要求,坚定、明确,又显得极端,与今天当代艺术界的“常识”相较,显得格格不入。刘大鸿并不是在“调皮捣蛋”,而是当真在按照这些原则做艺术教育。他曾说,他在学院里做艺术教育就是想“治病”,因为今天高校学生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患病比例太高。 2008年《祭坛》在香港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代代红-毛公山》,2017 2021年《浪子回头》主题作品展现场,上海师范大学无形画廊 1985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我们的社会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许多问题都需要重新反思。趁着毕业季,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邀请刘大鸿回到他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这次关于他的艺术和教育的座谈会,想请他向我们交代一下他现在的做法和想法。 以下为不太完整的履历 刘大鸿 1962 生于山东青岛 1981 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赵无极绘画讲习班 1985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 1992 首次个展《刘大鸿作品1985-1992》,香港中国会,出版同名双语画册。 创立“双百工作室”,至今先后举办十余次工作室展览 第九次是《我的大学1990-2010—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5月22日开幕的“浪子回头”,上师大无形画廊 1993 《四季》参加“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 《腊月童话》苏富比展位,首届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 1994  “中国油画——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5 《蝶恋花》参加首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中环演艺》参加“CHINA”德国波恩现代美术馆 1996 《南浦大桥》参加“追昔——中国当代绘画展”爱丁堡艺术节 2000 出版千禧年挂历,第二次个人展览“祭坛”上师大无形画廊 2001 《祭坛》参加巴西国际艺术双年展MERCOSUL 2002 《圈点上海百多图》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国际双年展” 2004 《马王堆2001》参加“上海摩登”德国博物馆巡回展 2005 《刘大鸿图画课本》编写完毕 2006 “红历——二十四节气”,香港汉雅轩,出版《红历》 2007  “Bienal del Fin del Mundo”首次南极艺术展 “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2008 “元旦献辞”,香港艺术中心 “与后殖民说再见——2008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鸿五月1988-2008”,北京都亚特画廊 2009 “上海1860至今”,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 “鸿绣全”个展,香港汉雅轩 2010 “从西天到中土——时地戏:中印当代艺术展”,上海双年展,上海外滩源 2011 “走南闯北”,新加坡首届艺术博览会   “刘大鸿和他的朋友们”个展,玛吉画廊,西班牙马德里 2013 “童年”个展,汉雅轩,香港;Rossi Rossi画廊,伦敦 演讲,在考陶尔德艺术学院(The Courtauld lnstitute of Art) “青未了”个展,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 2014 “豆腐会”单件作品个展,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 《祭坛》参加“偏好:汉雅一百”,香港艺术中心 2016 “代代红——共和十二月”个展,汉雅轩香港毕打街首展 在哈佛大学中国论坛演讲,《双城记》等版画作品现场展示 2018 国立台湾中正大学驻校艺术家 讲座四场(一场在历史系)和个展,放映《第九套广播体操》等影像作品 2019 英国剑桥大学驻校艺术家 耶稣学院、李约瑟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座,在耶稣学院展示《八国联军》 “红仙”个展,汉雅轩,香港 教学研究 1985 毕业后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至今,现为教授、研究生导师、双百工作室主持。 1992 在教学研究方面,推出《新上海百多图》引起社会关注。上海师大校报用一整版介绍,《新民晚报》派记者专访,之后因人为原因中断,1999年再度被校选定为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1993 确立米格素描教学法。 1999 以“新生代的集体创作”为教研课题,上公开课。 2000 第二次“新上海百多图”学生命题毕业创作展览,并出版画册。 2001 第三次“新上海百多图”系列展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双语版同名画册,此展览在上海本校无形画廊,香港大会堂、汉雅轩画廊、九龙艺术公社巡回展出。 “新上海百多图”教研课题获校青年科研成果基金并通过校评审申报市社科基金。 2000 北京SOHO现代城举办《刘大鸿和他的工作室》刘大鸿创作和教学成果展览。 第四次双百展览,此次探讨尝试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方式,主编并自费出版了《美教到家、美教方式》画册。 2005  12/11-12/31 第五次“新上海百多图”系列展览,在上海高尚地块新天地一号举办《新天地百多图》展览。五十位研究生、本科生和导师参加。同时限量发行十件一套的“刘大鸿圈点新上海百多图”磁盘。 2006  04/26 第六次“新上海百多图”系列展览,联合上海东方电台和卢湾图书馆,举办题为“上海细节”的百多图沙龙,著名作家陈村等“看图说话”。同时推出国内首版《刘大鸿——今日艺术家》画册。 05/18 “新上海百多图”系列第七次展览,联合莫干山艺术区之“东廊”画廊共同举办“镜画缘——新文革百多图”展览.此次展览以双百工作室为主体并有其他艺术爱好者参加。结果被取消。 2007  06/29 第八次双百展览,“新点石斋画报——双百工作室命题图画15年”展览在徐汇艺术馆展出,《新点石斋画报》出版发行同时举行学术研讨会。 2009  05/04 第九次双百展览《新良友》(“淡”)在上师大美院无形画廊举行。这是双百第六个(甜酸苦辣咸淡)重要命题创作之一。同样师生齐上阵,刘为此专门画了十几个良友,相关纪录片也同步进行。该展后移师五角场国顺东路800号德加艺术中心展出一个月。 2010  06/20 第九次双百展览。北京伊比利亚中心《我的大学1990-2010——刘大鸿和双百工作室20年》 重要作品被国家级美术馆、重要画廊、会所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作品收入重要美术史类图书,例如: 《Chinese Art and Culture》(Robert L Thorp, Richard Ellis Vinograd) 《ART TOMORROW》(Edward Lucie-Smith)  《中国大陆中青年美术家百人传——油画篇/现代艺术篇(上册)1992》(廖雯) 《Chinese Art at the End of Millennium1999》(John Clark) 《中国油画史》 《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刘香成、凯伦·史密斯等,专为上海世博会编纂)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键入”是今天计算机与互联网领域普遍皆知的动词,当然,这里的“键入式”,显然不只是局限于计算机键盘上的发令与输入,而泛意着与此平行的一种态势与行动上的进行时;它体现了立足当下文化现状的临场境遇,也言指着某种观念与技术、心灵与行动同步可触的抵达时刻。 “键入式”作为今年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的主题,是因为此刻“键入”无疑已成为新一代跨媒体艺术学子们感知社会、滋养知识、交互信息包括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并由此引发有关“键入式”的内外动因和前沿思考。一方面,它呈现着学院与技术世界、社会现实不断交会碰撞的界面;另一方面,也是新一代跨媒体艺术家、媒介构作者日常生活的态势和语言表达方式。他们立足媒体与社会的双重现场,以不同的视角和个体的感知方式,不断叩击当代文化现实与媒体创意的关系,追问“作为媒体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媒体”的种种学理构架,并探索多方面的实验性可能。 以“键入式”归纳2021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的展题,既回应着本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的主题“现在史”,也是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学理念的某种呈现,全体毕业生的作品既保持着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当下书写,也在迎对一场来自学院内外的社会性检阅。此刻的键入,事实上已在开启未来艺术与生活的新征程。 2021年4月 管怀宾 2021届实验艺术系毕业展  复调现实 Polyphonic Realities  “复调”是与主调对应的音乐术语。复调音乐中,主体旋律不复存在,诸多声部彼此独立却又交织出新的和谐整体。       我们被裹挟于持续生成的现实洪流,浸伫在反复冲刷出的现在与历史边界,统一的论述与视角已无法满足我们认知当下客观世界的需求。我们希望借用“复调思维”中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来应和客体世界多元、暧昧、边界模糊的状态,借助复调思维将复杂与丰富还原于现实,以复调现实参与现在史之书写。       复调现实作为同一空间下的混合现实,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多重外缘,异质的现实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在彼此间的折射推动作用下发出和谐旋律,形成多重时空的合奏。实验艺术系的26位创作者以影像、装置、行为、动画等媒介形态投射各自关切的现实,在艺术现场内交错发声,织造出“多声部”的现实图景,以进行回应现在,以现在映射未来。 展览时间 2021.6.1-6.16 展览地点 浙江美术馆一层 1号厅 《别话 Parting words》 朱思妍 双屏影像,8'30" 指导老师:高世强、高芙雁 一个徘徊在废弃游乐场和海岛少年的救赎之旅。流逝的感情下,美才是唯一的真实,感受真实的主体应该被宽容地建构,而不是在现代性社会中麻木地接受异化。青春背景下的怀旧回忆必然是美的,少年就是正处于青春里的个体,别话也是对美好过去的自说自话。 《飞行的隐喻 The metaphor of flight》 徐健 双屏影像,10′50″ 指导老师:高世强、吴穹 航班不仅仅是一架有着固定航线的飞机,也并不仅仅是从此处到彼处。关于航班这个词语,将它展开,它可以是人们对飞行的向往,可以是宗教和政治冲突的牺牲品(911事件),可以是永远消失于南印度洋的秘密(马航MH370),也可以是战争...

转载自雅昌网 栀子花开,毕业袭来。 自201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全面展示教学创作成果,开艺术学院之先河。2019年,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毕业展狂欢冲破了围墙,凝结起更大的力量—将常规的毕业季展览升级成为艺术周。 2021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现在史”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毕业展将于6月1日晚在浙江美术馆开幕,6月2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本届青艺周主题“现在史”是对上一届主题“共同生活”的再次思考。今年是满城开花,共十个展馆:浙江美术馆、浙江展览馆、西湖美术馆、西湖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国画院美术馆、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凤凰创意大厦展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0号楼体育馆、浙江音乐学院。这是一件遍布全市、广泛跨界、青春洋溢的六一礼物,也是以城市节日方式进行的一场全民社会美育。 盛宴将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向大家发出诚挚邀约:欢迎来杭州过六一! 以下源自高院长的讲述,起于毕业,落在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青艺周 国美的毕业季一直在自我迭代。 把本硕博毕业生放在一起,在同一个时间段来做毕业季,是十几年前许江院长的倡议,我们学校是全国首创,至今已经延续了12年。2019年开始,我们以国美和浙江音乐学院两校的毕业季为主体创办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将毕业季拓展为开放的、充满创新能量的青年人的节日。第一届主题是“青春·观·世界”(Veni, Vidi, We Young),以象山艺术公社为核心燃点,呈现了一种开放性和多元性。第二届主题是“共同生活”,在疫情时代有意义特殊,线上展的曝光量达到了1.99亿,主题词中说“万物互联,众生孤独”,这句话也打动了很多人。 第三届主题是“现在史”。为什么用这个概念来做毕业季?简单地说是为了以一个“高概念”来提升同学们的心气。我们希望每位同学都真正地把自己当成一个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或导演。毕业创作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也希望藉此和两千多名青年艺术家对话。他们是否接收得到现在还未知,但校方要有这样的愿望和诚意。 今年疫情尚未过去,校园有限开放,反而促成了现在十个展馆、满城开花的格局。之江、西湖、运河三大版块串联,真正进入到城市现场。这对我们也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市民参与度会更高;另一方面,很多展场都是正规场馆,对学生毕业作品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其实,三届青艺周的主题之间有种奇妙的关系。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聚会上,有朋友提议,在场每个人都说一句“豪言壮语”,最后有三句话得到大家认同。一句是“万事都与我相关”,这就让我们想到去年“共同生活”所引用的鲁迅先生那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一句是“时间从现在开始”,或许可以联系到今年的“现在史”;还有一句是“这里是世界中心”。三句话似乎都很荒诞疯狂,绝对的自我中心,简直是痴人妄语,但在我脑海中却始终挥之不去。我从2010年起就一直抱持一个观点:没有艺术家,只有艺术时刻。无论你是工人、农民、公务员、教师或快递员,生命中都可能有一些超越性的时刻,这就是你的具有开端性的“艺术时刻”。所以艺术不是职业,不是特殊的技能,而是一种“人的状态”;所以,我一直推崇“解放的艺术”而不是“自由的艺术”,我们是要通过解放而自由,在艺术中获得自由,而不是反过来。 与前两届一样,今年我们也会有科幻论坛和游戏论坛,我十年前就私下里把科幻和游戏当作艺术教育的两只翅膀,直到三年前才正式开始做。这次科幻论坛的题目是“可能世界档案”,这个档案中,所有提供了可能世界线索的事物都在被收藏之列: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梦,她写下来或画下来可以被收藏;一个数学家的公式可以被收藏;一个乌托邦建筑师的疯狂的草稿或模型可以被收藏;一个艺术短片、一幅插画都可以被收藏……只要具有可能世界的线索的事物,我们都希望收藏。第一届青艺周有个单元叫“异世界中心”,人类文明史上始终有各种人在追问——另一个世界是不是可能?这次的“可能世界档案”就是希望回应这个问题。    现在史 今年3月6日,我无意中注意到三则新闻:知乎在美国上市;央行发行数字人民币;第一个数字人类在云端永生。在那个很平常的早晨,我很郑重地把这三件事记了下来。其实,每一天都在发生许多未来可能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现在、此刻,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或许正发生一个微小的事件,在将来会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只不过“现在”的我们并不知道。 简单而言,“现在史”不限于历史循环论,它希望凝聚出的是一种开端意识。最近十几年,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一方面,技术的迭代让人类社会再一次加速;另一方面,似乎历史正进入一种新的凝固状态。从技术角度来说充满想象和可能性,但从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却是一种新型的凝固。这个星球没有了未知,无限算力并未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智能化和自动化反而带来了感性的贫困化和自身性的空洞化……。这种全人类尺度的凝固状态和技术所带来的加速状态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张力:至少现在看来,还是很难捕捉的东西。我有本书叫“至关重大者皆难以言说”,或许通过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行为可以有所触及、有所显示。 现在,地球上某个角落正在发生一件影响未来人类历史进程的事情,我们却茫然不知。正如两千年前,同一片星空下生存、发展的人们,在同一个大地上旅行、生灭,彼此却漠不相知。因为我们都在这时间迁流之中。 二十世纪,量子理论让“多重世界”的假说有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现在潜伏着无数种可能,因此未来向着无限的开端开放。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互联网和数字科技的发展又给多重世界、平行世界的“开元”提供了技术的路径。这些年我反复呼吁,要开展一种“数字主体”而非“数码物件”的研究和创作。技术现实的发展远比人文和社会理论的进展快得多,数字经济的商业伦理、数字时代的价值理性和社会文明……,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却没有被认真地理解和梳理。既然我们已经处在数字化社会、赛博社会的门口,就要积极开始一种即将到来、正在到来的新世界、新主体的研究。 “现在史”这个题目是我们一位学生刘呗宁提出的,但这个题目的背后是我一直抱持的历史观。历史不是线性的,它是一片汪洋,所谓当代只是变动不居的海面,而海面是不实存的,存在的只是海水,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和改变。我们认为的“历史”,实际上是“现在”这片汪洋所构造出的幻象,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时间的汪洋中畅游,载沉载浮,或许也可以打捞起古今中外所有的文明碎片。然而现实却是,在当下海量的记录和书写中我们失去了现在,无穷算力推动着实时和同步,算力越来越强大,突破了摩尔定律,但在一个“去中介化”(immediate)的时代里,也丧失掉了我们的现在。在社交媒体的狂欢里,我们无法辨认彼此,众声喧哗中听不到存在的回声,这是我们今天的一种处境。这次新冠疫情逼迫全人类在数字化存在和自动化社会的方向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后疫情时代再也退不回去了,下一步会怎么样? 毕业 我常常在想,今天究竟有多少大学校长真正关心学生学了些什么、学到了多少?虽然大家都非常辛苦,我们每个当老师的都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误人子弟?包括我自己。每年毕业典礼时,我都心情复杂。一方面为毕业生们高兴,但更关心他们学到了多少?在这个学校里有没有学到足够的东西让他们很好地上路? 这种复杂、不安的心理,主要源自学生数量的压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学院,中国美院九十三年来培养的艺术人才大致有五万,跟其他大学比,这简直太少了。但对于一所一流的美院来说,这个量有点大。我们已经不能象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教学,学生们的素质、眼界和动力不一样了,学院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不一样了。如何在今天万人大学的基础上建立新时代超越性人才的培养体系?这是我一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话说回来,这个社会又能够容纳多少独立的职业艺术家?社会需要的更多是能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范儿的艺术工作者,或者是能够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的泛创意人才;但作为业内人士,我们又期待着艺术家们特立独行的个体和闪亮的自我,期待着他们能够揭示出人性的隐微,开发出崭新的感性。这就有些矛盾。 去年开学典礼上,我说希望美院学生们能够“更现实一些,更浪漫一些”。学艺术的人一方面要更现实一些,脚踏实地,能够承受生活的琐碎和现实的坚硬。同时又要更浪漫一些,这个浪漫是大浪漫,就是在生命中的“艺术时刻”,决然地改变,自我塑造,自我改变,要有改变世界的雄心。我也跟学生们说:建立你独立的精神生活。因为艺术归根到底不是一个职业,艺术是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经过美院的学习后,我希望这些同学们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哪怕宅在家里开网店,都不要忘了用想象力去生活。只要建立起独立的精神生活,只要学会用想象力去创造,生活就永远不会山穷水尽。 艺术要激发的就是这种生命的内驱力,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所谓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指标,但真正的一流是指,这里培养的青年应该有大胸襟、大抱负,要关心他者、远方和未来。我希望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能够有比较深远的视野,不能只限于一己悲欢,不能沉溺于小情小调、小富即安。作为一个青年学子,你未来有大半辈子去接地气,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就应该让子弹飞一会儿,就应该有大浪漫、大关怀。 艺术教育 美育现在受到空前的重视,这是全社会的大好事。但这绝对不是说要形成新的考级体系,让学生多几个证书和多上几个培训班。美育绝不能成为孩子们的新的苦难。 美育不仅是美,它是感性之学,人要善感而不多愁,其实就是要开发新的感性,促生更敏锐的感受力、更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一般讲的美育是一种美学的教养,教养和品位是一种文化。 艺术教育和美育不同。美育是从对自然、世界的观照中获得审美经验,建立起感性之学,从而涵养人心,其要旨在于人格之养成。而艺术教育则是引导人们通过诗性的制作完成艺术家之自我,强调生命经验的创造性转化。艺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原始创新能力和精神内驱力的激发。这也是今天和蔡元培先生那个时代的差异,蔡元培先生开创我们学校是“以爱美的心唤醒人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但今天的高等艺术学院要面对的不止于此,更要去探寻从0到1的可能路径。我做院长前创办了三个机构:在美术领域创办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在设计学科创办了创新设计学院,还有一个是视觉中国研究院,这三个机构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这几年,我们开始跟欧洲核子中心、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这些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就是希望去推进艺术和科技之间的相互启蒙,就是为了共同去构造那个“从0到1”的开端。 当神学退场后,谁来填补心灵的空缺?是艺术。这是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真正意味,也是尼采在1870年代的手稿中反复提及的“艺术形而上学”。林风眠先生对这个学校的期待是为艺术运动聚集和培养人才,创造时代艺术,以新艺术去创造新社会。他们一个是教育家,一个是艺术家,教育家谈的是美育,艺术家谈的是艺术创造。我们学校在1928年的章程里明确了三个使命: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推行社会美育。蔡先生和林先生各持一端,对我而言,这是同一个使命,殊途而同归。 艺术和教育同根同源,中国古老的“艺”(藝)字就是一个人在种植培育,这不就是教育吗?今天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加速迭代,人之为人的感受力、能动性、自主性何以保存?这两年我不断强调——人的保存、人的发展才是艺术和教育的本质任务。艺术教育要激发源始创新能力,要转化出社会能量,要成为新时代的“有为之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美院和艺术教育的使命。 开幕式 时间:2021年6月1日(周二)晚19:28 地点: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南山路138号) 场馆分布 浙江美术馆 绘画艺术学院-绘画进行时 Painting On The March 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 设计艺术学院-啟 Qi 更生/视域/思维而在/原动力/理解现在 视觉传达/染织与服装/综合设计/工业设计 跨媒体艺术学院-键入式 Inputting 媒介展演系,拼溶Passage/开放媒体系,黑镜第十季:后人类状况Black Mirror Season 10: The Post-Human Condition/实验艺术系,复调现实...

学术支持 高世名 曹晓阳 策展团队 管怀宾 程剑光 姚大钧 高世强 牟森 策展执行 宋振熙 展览统筹 高芙雁 吴穹 蔡宇潇 翟羽翔 罗晓楠  李琰 朱沈钰 张佳乐 张晨 杨朵英 开幕式 6月1日上午10点30分 展览时间 2021.6.1-6.16 展览地点 浙江美术馆一层 1、2展厅及公共区域 —— “键入”是今天计算机与互联网领域普遍皆知的动词,当然,这里的“键入式”,显然不只是局限于计算机键盘上的发令与输入,而泛意着与此平行的一种态势与行动上的进行时;它体现了立足当下文化现状的临场境遇,也言指着某种观念与技术、心灵与行动同步可触的抵达时刻。 “键入式”作为今年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的主题,是因为此刻“键入”无疑已成为新一代跨媒体艺术学子们感知社会、滋养知识、交互信息包括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并由此引发有关“键入式”的内外动因和前沿思考。一方面,它呈现着学院与技术世界、社会现实不断交会碰撞的界面;另一方面,也是新一代跨媒体艺术家、媒介构作者日常生活的态势和语言表达方式。他们立足媒体与社会的双重现场,以不同的视角和个体的感知方式,不断叩击当代文化现实与媒体创意的关系,追问“作为媒体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媒体”的种种学理构架,并探索多方面的实验性可能。 以“键入式”归纳2021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的展题,既回应着本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的主题“现在史”,也是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学理念的某种呈现,全体毕业生的作品既保持着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当下书写,也在迎对一场来自学院内外的社会性检阅。此刻的键入,事实上已在开启未来艺术与生活的新征程。 2021年4月管怀宾 Inputting——the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the School of Intermedia Art 2021 "Inputting" is a verb commonly known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today,  meanwhile, under the current context it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commanding and typing actions...

数字·媒介——技术与城市变迁的视角 时间:2021年6月11-12日 地点:南山校区4-405 —— 版块一 媒介与城市:从文字到二维码 时间:6月11日14:00-17:00 媒介与城市都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两者的关联源远流长。随着传播技术的变化,媒体-城市的形态不断演进,当前数字技术正在创造崭新的城市文明,媒介与城市的深度互嵌持续性地推动人类迈向都市社会。 主讲人 孙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 年起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至今,研究方向为媒介技术理论、城市传播、媒介文化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上海市社科项目等研究课题十余项;论文曾获上海市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在媒介技术理论、城市传播方向取得显著成果。多次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好导师提名奖。 潘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传播、数字传播方法,地理媒介等。曾著(译)《地理媒介》《跳动空间:抖音城市的生成与传播》等书,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NCA 年会优秀论文奖多次,策展上海城市空间双年展《杨浦七梦.教育》部分。 —— 版块二 人体的延伸:理解媒介的一个视角 时间:6月12日9:30-12:30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打开了透视和理解媒介的一个视野,自此以后,围绕这一焦点,不同的学者做出过不同层面的阐发和拓展。本次讲座将对一些主要的理论做出介绍和评析,从而为思考和理解当下的传播现实及其变革提供启示。 主讲人 黄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 —— 版块三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媒介与传播的视角 时间:6月12日14:00-17:00 讲座将围绕公共艺术与城市传播的关系,结合典型案例,阐述如何从媒介和传播的角度探讨公共艺术对交往的触发、形塑并被交往所界定和“赋魅”。 主讲人 陈霖,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影视高等教育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著有《迷族:被神召唤的尘粒》《事实的魔方》《因疏离而贴近》等。主要从事文学艺术与文化批评、媒介与城市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开展跨学科探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交往理论视阈下的城市公共艺术传播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传播的变迁”等。 —— 招募令 本工作坊主要面向跨媒体艺术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此外在全校范围内招募10名研究生共同参与。 要求:1.在校硕博士研究生,专业不限。          2.对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及相关内容感兴趣,乐意积极参与。          3.能够保证出勤率。 招募时间:即日起至6月7日(含当天) 招募方法:请将300字以内各人简介发送至邮箱cics@fudan.edu.cn (联系人廖鹏然老师) ,标题请注明“工作坊招募”字样。我们将会与入选同学及时取得联系。 部分参考文献 [1] 雷吉斯・德布雷. 《媒介学引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2] 雷吉斯·德布雷. 《媒介学宣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3] 雷吉斯·德布雷. 《普通媒介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4] 雷吉斯·德布雷. 《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5]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三联书店, 1999.[6] 海德格尔. 《技术的追问》(或译作《论技术问题》)[7] 本雅明. 《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或译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8] 本雅明. 《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或译作《巴黎,十九世纪的都城》)[9] 鲍德里亚. 《象征交换与死亡》. 译林出版社, 2006.[10] 鲍德里亚. 《物体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1]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 W.J.T.米歇尔. 《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3] W.J.T.米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