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Jul PASSAGE拼溶:2021届媒介展演系毕业展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EXHIBITION 2021, CAA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媒介展演系板块
INTERMEDIA MEGASTRUCTURE跨媒介巨构 | 拼溶 PASSAGE
学术支持 管怀宾
指导老师 牟森 马原驰
策展组 李琰 张立国 赵炟
统筹 李琰
景观设计 李康旭
灯光设计 刘奕希
音乐设计 李京键
平面设计 张立国
参展艺术家
2021届媒介展演本科毕业生
蔡景辉 曹近桐 陈宥权 付筱凡 冀宇凡 李佳宁
李 敏 李夏荫 汤紫娟 陶霭云 吴夏薇 鲜于允
曾雯洁 张 玲 张朔萌 钟汶娟 周孝歌
2021届媒介展演系共十七位毕业生。本次毕业创作共有四种媒介品类:场景模型、装置模型、图片摄影和影片。我们用塞尚的拼溶(Passage)概念作为主题和线索,来呼应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主题“键入式”。把物体和空间整合在一起,将整体和局部融合在一起。用跨媒介巨构的方式,将这些不同形态的媒介类别互相“键入”,将十七件不同品类和形态的作品交织为一件作品,整体呈现“正在键入”的途径和图景。
拼溶PASSAGE的叙事结构由“造形-异形-构型”三个并列层级构成。依托浙江美术馆一层西侧的具体空间,保留走廊的建筑语言,来呼应passage的另一个中文释义:通道。在这个通道中,作品的位置(高度/深度)以叙事结构为逻辑进行确定,并以景观、灯光、音乐(卢奇亚诺·贝利奥《交响曲》(为八位独唱与乐队而作)Luciano Berio Sinfonia for 8 Voices and Orchestra)三重手段涂抹作品与层级之间。以此来回应作为拼溶的passage。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于2015年秋季成立。对应展览、演出和放映三个领域。通过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和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的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超艺术”前沿。媒介展演系对应空间和时间,通过展示和演出,呈现展开和演化,建构媒介透视。主要的媒介创作品类为巨构和剧集。媒介展演系以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为教学目标,注重媒介史和工程意识的训练,强调整体创作能力和整体制作能力的整合。
系主任 牟森
教师 牟森 崔鲁海 马原驰
特聘教学团队
李京键 朱朝晖 信阁 吴冰 梅悦子 周洁 赵炟 何异艺 等
媒介形态:场景装置
作品尺寸:240cm×350cm×350cm
作者:李佳宁
《DKN骨骼重塑手术室》是我试图构建出的一场骨骼整形手术表演场景,展现女性因病态追求美丽而进行身体重塑的过程。作品希望呈现因身材焦虑、美的标准化趋使而采取极端手段进行自我囚禁的女性,缺失的肋骨展现人们病态追求美丽的状态,金属紧身束腰既是铠甲也是女性在解放天性前的某种自我约束。就像亚历山大·麦昆所说:“美丽就像在经历了死亡和痛苦之后重生一样。”观众作为“偷窥者”置身于手术室中,也是构成了这个场景的重要因素。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42cm×33.5cm×37.5cm、33cm×40cm×19cm、42cm×33cm×21.5cm
作者:陶霭云
三个微缩模型展示了一群宠物小白鼠出现在美国著名连环杀手爱德华·西奥多·盖因(Edward Theodore Gein)经典的两次犯罪现场:美国威斯康星州,普兰菲尔德小镇上的酒馆、杂货铺和加工人皮工作室的画面。剥制标本是一种作为动物实体存在的一个证据,它将动物皮张还原成生活姿态加以展示,希望可以通过微缩模型结合动物剥制标本的表现形式,用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诠释特摄片中的“巨人形象”,营造出一种荒诞,又充满想象空间的画面。
媒介形态:数字影像
作品尺寸:8分钟
作者:蔡景辉
通过一套监控设备,你将目睹同一场凶杀案一遍遍发生。这是00年代发生在深圳华强北的故事,改编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一个年轻的新移民水货客命中注定要杀死一个毫不相干的人。24个场景通过监控画面同时并列在观众面前,编织成一座“时间的迷宫”。形色的人物将在华强北产业链构筑的景观中轮回。
媒介形态:摄影
作品尺寸:240cm×160cm×1个,39cm×32cm×18个
作者:李敏
本作品以沪苏交界的安亭镇为拍摄对象,通过纪实摄影的呈现方式,记录上海城市边缘地区的生存状态。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快速改变,许多事物还没有来得及被记录就已经消逝了。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复杂性,如何把握各方面因素的平衡,是建设中的难题。在2020年到2021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这组摄影作品聚焦于这段时间内上海边缘跨省界地区在空间、道路、生活等方面的现状,希望留下一些记录和反思。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35cm×35cm×40cm×3个
作者:李夏荫
死去的人通常被埋葬在六英尺的深度,地下六英尺意味着死亡和埋葬。灵感来源于三部小说,分别是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阿加莎的《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El jardín de senderos que se bifurcan),本作品意图定格下三个死亡的瞬间。
媒介形态:摄影
作品尺寸:60cm×540cm
作者:曾雯洁
致敬尤金·阿杰特。我考察了杭州不同区域的小区,最后选择了一处正在施工改造的老小区,政苑小区。拍摄下即将消失的场景。我记录了同一场景下午的不同时刻,通过曝光时间与晃动自制针孔相机来控制画面的效果。胶卷需要通过显影来得到成像,这个过程充满了不可预测性。这也是我创作这个作品的另一个原因,即重现那些在摄影中逐渐被我们忽视的过程。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90cm×90cm×90cm
作者:曹近桐
“乌尔苏拉”是《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位母亲,也是最后一位母亲,这个名字贯穿了这个孤独家族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马尔克斯从未在书中具体描述家族老宅的结构,只有无穷无尽的植物和人类争夺这个空间,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死于难产,这座生机盎然又满布绝望的老宅必然在飓风中覆灭,永恒孤独的家族注定消逝,疯长的植被将淹没这片苦痛之地。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68cm×72cm×47cm
作者:张玲
作品以柏拉图《理想国》中第七卷提出的洞穴中的囚犯为创作灵感,在柏拉图的“洞穴喻”中,柏拉图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在洞穴的比喻中,他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阴暗洞穴里的居留。感性实物只不过是变幻不定的影子,人们必须摆脱这些影子,走出洞穴。以此展开个人感性的思考和场景空间的设计创作。
媒介形态:摄影
作品尺寸:可变
作者:汤紫娟
记录武汉自疫情平稳以来第一个春天,府河将城区与郊区分割,是多数人回老家过年的必经之路,疫情期间河流也将思念分隔开来。2021城市迎来春天,一切步上正轨,人们开始重复如同之前的每一天所做的事情,船也按照时刻表重现在江河之上,一切好似往常一般。将被摄者的客观性置于创作者的自我意识之前,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流域内交织的居民生活。
媒介形态:场景模型
作品尺寸:85cm×85cm×150cm
作者:周孝歌
作品来源于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诗集《断头台》(《L’Échafaud》),诗集来自《百年历史》(La Légende des siècles)。本作选自其中的一篇,描述了绞刑结束后,被月光淹没的绞刑架,一具尸体悬挂在断头台上,乌鸦在附近盘旋啄食尸体的场景。本作提取绞刑架这个已不复存在的意向,通过搭建模型重现当时的场景,使诗句跃然眼前。“索姆河畔 The Somme River”题目来自雨果《海洋上的黑夜》。该诗描述的是无数船员葬身于圣瓦莱里、索姆河底后,他们的身后事,以及亲人对于他们无尽的哀思。此诗的意境和《断头台》有相似之处,都出于对生命的祭奠和怜悯之情。不同死亡原因的人们,却都拥有同样尘归尘土归土的结局,因此选做本作品的标题。
媒介形态:影像作品
尺寸:2分01秒
作者:付筱凡
影片讲述了一位复职警官于川,时隔三年,在追捕罪犯时,与调酒师七七相识并相恋。但中途发现七七就是他要逮捕的罪犯,在带她潜逃的路上被误杀,七七最终被他的朋友所逮捕归案。本作品以导演大卫·林奇的电影《穆赫兰道》为参照,影片整体呈现一种暗黑压抑的风格,其中设置了很多悬念设计。女主七七所叙述的故事线是她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对于“受害者”和“加害者”,多数人都会给它们套上一些想当然的形容词。本片希望观众在最后得知全然不同的真相时,可以对自己之前的判断进行深层的思考。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35cm×35cm×35cm*3个
作者:冀宇凡
本作品以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巴勒斯的合作小说《而河马被淹死在水槽里》为蓝本。《而河马被淹死在水槽》讲述了1944年发生在纽约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凶杀案。模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客厅、卧室及河畔公园。“垮掉的一代”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沉默”青年中的觉醒群体,在背离传统的极端价值指导下,形成恣意、纵欲的生活方式并探索出一套以”自发性写作”为核心的创作机制。通过微缩模型来还原整个案件的前后过程,向垮掉派文学中提出的“自发性写作”致敬。
媒介形态:影像作品
尺寸:18分21秒
作者:吴夏薇
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老龄化伴随着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身体疾病等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中国子女大多会维持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但他们所背负的工作压力令他们难以长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疫情期间多数老年人故意淡漠疫情的严重性,除了自我主张盲目相信、迷信外,也有部分老人对自己生命本身的漠视。我想通过“不敢回家”的年轻人与“惯性孤独”的老人通过失败的盗窃事件擦出火花,老人的悲剧依旧没有改变为主题,借由不成熟的影像作品制作抒发这份忧虑和沉痛。作品中大篇幅的老人自我游思、细密真实的生活片段等手法,亦是借鉴中国导演大鹏的《吉祥如意》为拍摄灵感。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61cm×51cm×45cm
作者:钟汶娟
本作品以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为场景参考,通过微缩模型展示杀人之夜火车经过雪山山洞脱轨的场景。整片讲述富商雷切特被人谋杀12刀,侦探波洛实行美国的12人陪审团制度进行逻辑推理,最后揭开这奇案的面纱。
媒介形态:微缩模型
作品尺寸:35cm×35cm×35cm×3个
作者:张朔萌
作品节选自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Le Petit Prince)三部文学作品,以稻田-海洋-沙漠为场景,分别选取其中莱尼、莉丽、小王子三个人物形象,通过气味装置演绎出他们在各自时代下寻求自我的孤独感。
媒介形态: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3分52秒
作者:鲜于允
以《蜂鸟》为参照,通过影像的方式描述2006年移民到上海的韩国人的成长心境,并由歌曲、装置共同构成一件影像装置作品。观众通过墙面的孔洞窥看,音箱的位置和镜面的设置使观看过程中听觉变近、视觉变远。
媒介形态:摄影作品
尺寸:25cm×500cm
作者:陈宥权
建筑-符号、符号-记忆、记忆-文化三者之间构成关系。从无形至有形的融合、转化、延续与更替的层级结构。而建筑的意义或在于将人事物的记忆压缩转化为时代的记忆之场,处于永续双方面记忆的持续变动,不可预的意义与记忆的分枝持续衍生变形中,一种将意义的最大值锁定在一个最小的符号标记中,将无形有形化,成为人类传承延续与文化认知的核心单位,也是体现时代历程的表征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板块
跨媒介巨构:拼溶PASSAGE
展期
2021年6月1日_6月16日 / 9:00_17:00(周一闭馆)
地点
浙江美术馆一层西侧走廊
展览预约通道
微信公众号:浙江美术馆之友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Sponsor: School of intermedia art, CAA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Organizer: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SIMA, CAA
Method scenography group, CAA
搭建团队:杭州乘岭装饰
鸣谢
韩媛 梅悦子 秦文捷 信阁 徐健
杨朵英 张晨 张佳乐 朱沈钰 朱朝晖
*以上排序均按姓氏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