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Nov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 周会
本学期起,由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自组织的“ICAST周会”于每周四上午9:00—12:00举行,意在以友谊学习模式组织身边的学习共同体。ICAST周会由本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主持,两位硕博士生分别针对一个艺术个案与一份文本作研究报告,跨媒体艺术学院各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院与视觉中国研究院部分硕博士生也会参与。周会向全校师生开放,欢迎旁听和参与讨论。
——
ICAST周会分享第三期
时间:2020.11.19 9:00AM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4-405
主持人:刘呗宁(ICAST博士在读)
个案研究「再解跨媒体:迪克·希金斯1965」
报告人:林灿文(ICAST博士在读)
再解跨媒体:迪克·希金斯1965
1965年,激浪派艺术家迪克·希金斯(Dick Higgins)发表的文章《Intermedia》,首次提出“跨媒体”这一概念,在“跨媒体”被提出的几十年中,其对于媒介之间模糊工作的倡导,为此后出现的艺术中各媒介的整合运用提供了“话语支持”。2010年至今,一场以“跨媒体”命名的艺术教育在我们身处的西子湖畔进行了十年。
当无纺布中的雾气模糊我们言语的形状,墙面化为一块渲染光滑的立方体,参与变成屏幕右下角快速溢出的爱心。不曾有一个时刻,像今天,我们能够感知到一股彻底将艺术非物质化、线上化、技术化的浪潮正在向我们无差别的袭来。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否终将有一天我们的艺术实践都将变成某某媒体艺术?“这一词(Intermedia)被误用并且变得非常别致,令人感到非常疲惫”——若面对今天的媒体艺术状况迪克·希金斯想必会发出与1981年一样的感慨。
起初,媒体被视为人的延伸,它是人与机器、外部世界的中介,而今天,我们的境遇是媒体即为外部世界本身,媒体成为内容而非工具,成为主体而非中介,媒体成为包裹、置换、欲将生命取而代之的那个东西。此时,我们津津乐道的媒体二字是否仍拥有艺术前卫的力量?何以重新理解“跨媒体”?何以继续“跨媒体”的实践,而不为技术景观添砖加瓦?我们与媒体间的交界又究竟是什么?
《架上画与绘画秩序》托马斯·普特法肯
20世纪,架上画是否已经是一种没落的需要被抛弃的艺术,或者人们是否已经走出其影响的阴影?托马斯·普特法肯在讨论“两个乔托”和“伦勃朗的《要员》”两个案例时,通过与理查德·奥夫纳、特奥多尔·黑策、弗里德里希·林特伦、范德瓦尔等人的对话,发现架上画的观念实则根深蒂固,甚至出现了以架上画的观看方式统领一切艺术门类的现象。另一方面,托马斯·普特法肯认为,波洛克等人看似激进的艺术革命策略,仍未超越架上画的畛域。这恰恰是亚里士多德和雅克·德里达意义上的aporia(困境),从中引出的“怎么办?”的追问或许会是真问题。如何面对架上画“观念”这一庞然大物,如何面对“再现”的诱惑?托马斯·普特法肯所讨论的内容视觉传达层面的架上画的“专属感”具有怎样的伦理维度?如何重新想象一种观看世界的可能性?让我们跟着美术史家托马斯·普特法肯一起思考。
——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