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Nov 课程|王炜:试论诗神 系列课程(下)
试论诗神
主讲:王炜
时间
2020年11月17日 — 12月22日
每周二 13:30 — 16: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405教室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简介
王炜,诗人,批评家,作品有《诗剧三种》、《灭点时代的诗》、系列文论“近代作者”等。除写诗和诗学研究外,也持续撰写文学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交叉主题的文论,以及一些话剧文本。
课程纲要
本课程试图以六个主题,十九个分主题,构成一次现代诗学研习的历程,既对现代诗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时期与创作实践,进行回顾和再认识,也探讨现代诗的实践与当今不同领域思想、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关系。每一讲由3到4节课组成,包括导论、文本分析与课堂讨论。
“试论诗神”下半程
言 致“试论诗神”的听众诸君
原本计划于3月开始的“试论诗神”下半程的课,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推迟到11月再续。去年年末,在“试论诗神”上半程的十节课结束时,我们谈到晚年的罗兰·巴特在《小说的准备》开篇对“人生的中途”的理解,所谓“准备”,是去面对一些可能是我们并无法准备之事。当我们以此来寄寓课程的“中途”而话别时,我们都无法想到,随即便发生了一场波及全人类的灾难,许多人丧生其中。
在这创痛的一年临近结束时,我也得以返回课堂,完成“试论诗神”的下半程。去年,也在秋冬交替之际,我希望,在这里描绘出一个对于并不从事文学的创作者与研究者们而言,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文学/诗的智慧形象,因为,它要么被认为轻浮随意,从而应当被今天的柏拉图们反复逐入荒野,要么则晦涩地在理论话语中扭曲。如今,当我返回,我感到,我的任务也随着这一年的现实而有所改变:我想从这个极为繁杂的领域——从早期现代主义以降的20世纪文学/诗中——寻找到一点帮助我们认识肯定性而非否定性的东西。
当疫情缓解,心情振作起来后,各位都需要把时间用于一度停滞的主业。所以,由于你们给我机会,我才得以在这里继续漫谈的一点文学和诗,也应当处于一种传统性质的辅助位置。我修改了原来的框架——一年过去后我发现它的虚荣大于必要——缩小了范围,减少了课时。我想,这也有利于约束那个自以为成了15分钟主角的“幸运儿”——正如《等待戈多》里的那个——可能爆发的胡扯。
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言,“长诗是平直与奇异的结合”。我想,“长课”也是一样的,且“平直”也许比“奇异”更难。清晰比横谈有益,一点切实的理解胜过玄藻之美。如果我能够在繁多的材料中,略略达到这一点,我想,我也可以用约翰·洛克的话宽慰自己:“我如果不幸不能取悦于人,人们也并不必见怪我。”
王炜
课程简介
第四讲 三首诗
第一节课 “肯定性”刍论
1、由一些在现代世界往往令人生畏或起疑的词语——例如“希望”、“抵抗”、“光明”等——所标识的一种积极意义体系,意味着什么。什么是“肯定的火”?*它与理性主义、悖论、诗学意志的关系分别为何。为什么,这一积极意义体系是最易被弃、最难存续的精神遗产?
2、评析奥登写于抗战时期中国的长诗《诗解释》。
* 语出W·H·奥登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的诗《1939年9月1日》的最后一行:“愿我亮起肯定的火”(“show an affirming flame”)。
第二节课 再谈“特殊性”与“普遍性”
1、“非个性化”与“客观性”,一种观念的变迁。
2、对二战以后诗人处理个人记忆、历史场景与共通性的方式的一种评述。
3、评析米沃什的长诗《诗论》。
第三节课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上)
1、关于尼布尔的《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
2、关于“使命”的失落与伪造“使命”者。关于“新人”。
3、“现实感”的失去——以法西斯情境为例。三种观点:卡内蒂、穆齐尔和E·沃格林。
第四节课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下)
评析皮埃尔·帕索里尼的长诗《胜利》。
第五讲 在分界线上
第一节课 每个人的二十世纪(上)
1、提供一份二十世纪诗的选读清单。
2、关于三种概括方式:
a、现代主义诗学概括者奥克塔维奥·帕斯的方式;
b、克纳默德的“愉悦与变革”的方式;
c、我们的一种疑似“余烬”的方式。
3、阿兰·巴迪欧的一些对二十世纪“特征”的概括性观点。
4、两个参照:
a、“大可破坏的最后的东西”——对大江健三郎写作的一种概述。
b、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一个关于“新人”和“野蛮人”的段落。
第二节课 每个人的二十世纪(下)
1、怎样叙述我们自己的二十世纪经验?它曾经和可能是什么?它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为何?
2、“在中国写作”意味着什么?
3、人文主义的危机。
4、“试论诗神”结语——对艾略特《小吉丁》的一段诗节的研读。
*希望所有参与听课的同学们能坚持上完课程周期,并按老师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报告/作业。
“试论诗神”上半程回顾
课程详情,点击下文链接可见
第一讲 诗神诸相
第二讲 诗的实践
第三讲 在历史的美学与未来美学之间
第三节课 对“诗艺”的一种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