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Nov 跨媒介巨构|年轻艺术家集群致敬二十世纪艺术史
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媒介展演板块
跨媒介巨构
DISEGNO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
Twenty Love Poems and a Song of Despair
展期 | 2020年10月31日—11月10日
地点 | 宁波东钱湖韩岭展68空间(太平池旁)
年轻艺术家集群
平均年龄二十一岁
总体岗位团队
平均年龄二十四岁
历时七十三天
共三十四人
完成跨媒介巨构
DISEGNO
展览现场
“ 牟森和他团队的教学方式就是创作集体,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一个大的正典 ,这一次是他们相对最个体化的创作。”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 开幕前我就来看过展览,对这个作品印象尤其深刻,感触最深,媒介展演系人丁兴旺。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在作品《所有人反对所有人》旁
“ 媒介展演系这次的展览暗含着对于过去二十世纪一百多年历史的缅怀,也是回顾。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习艺术史的角度,这些创作实际上也使二十世纪艺术史与学生个体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呈现。可能的起点,已经从这里开始。”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
“ ‘Disegno’意味着:观念和形式的统一,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整体和局部的适度、创作与制作的融合、目的与手段的整合,以及身力和心力的和谐。”
——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
前言
到源头饮水
牟森
Near Future
本届跨媒体艺术节的总主题是“近未来”。温斯顿·丘吉尔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如此,近过去就是近未来。
跨媒体艺术节一直是媒介展演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作主场。本次艺术家主体:二十位三上本科生,三位四上本科生,五位视觉中国和跨媒体学院的研究生。平均年龄二十一岁。
媒介展演板块以瓦萨里的“DISEGNO”为题目,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熔炉”为序列,以巴勃罗·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为数列,全新创作二十件单体作品和一件总体作品,向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媒介史致敬。
Megastructure
媒介展演板块依然以“跨媒介巨构”为整体创作品类。跨媒介巨构,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装置媒介品类,有着情境艺术与表演装置属性。跨媒介:Intermedia,指媒介物、万事万物和在媒介之间。巨构:Megastructure,借用自“新陈代谢”派桢文彦关于城市规划的概念。跨媒介巨构强调多学科、跨媒介和超链接。通过不同具体媒介作品,构建大型混合媒介创作结构。用策展的方式设计演出,用演出的方式做策展。
Scenography
媒介展演系及其核心课程叙事工程的英文都是Scenography。“透视”和“造景”。“看见”和“呈现看见”。“看见”和“呈现”什么?为什么“看见”和“呈现”?怎么“看见”和“呈现”?培养学生的脑力始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Archaeology
明确目标后,路径便成为首要问题。通过媒介史考古,拓宽眼界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眼力,始终是清晰的教学路径。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共处。这一次,我们用Archaeology的方式向二十世纪媒介史致敬。从文学到绘画,从建筑到音乐,从装置到电影,等等。根据展览场地的空间秩序,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和熔炉”概念为序列。二十件单体作品通过致敬伟人,梳理二十个二十世纪媒介史的源流和变迁。一件总体作品通过致敬今年去世的贝尔纳·斯蒂格勒,寄托对整个二十世纪媒介史的深情。
Disegno
Disegno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概念,来自吉奥尔格·瓦萨里的《名人传》。
瓦萨里说:“Disegno,作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三种艺术:建筑、雕塑和绘画之源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它从大量事物中获得一种类似自然万物之形式或理念的普遍判断力,就其范围及程度而言,这种判断力无疑是非凡的。然后,从这种认识活动中又产生出某种概念,其结果是某种意味深长的主题在心灵深处形成了,接着通过我们的手,将这种东西表现出来。这就是Disegno。”
Disegno意味着:观念和形式的统一,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整体和局部的适度、创作与制作的融合、目的与手段的整体,以及身力和心力的和谐。
对应教学的目标和路径,我们用Disegno作为教学步骤。无穷拆解,无限细分。
叙事结构
空间结构
作品图集
作者 | 谌文君 陈书阁
制作 | 谌文君 陈书阁
媒介 | 充气装置 350cm×500cm×500cm
保罗·塞尚:“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谌文君:“用普桑绘画中的蓝色布料和象征印象派技法的镜面向塞尚致敬。”
陈书阁:“塞尚的颜色形式都成为了自然存在传达的一部分。物与物之间的边界被打开,既是流动的,又是混融贯通的。”
作者 | 吴泓华
制作 | 吴泓华 吴阜匀 李佳宁 钱依琳 董雨萱 欧阳可心 王若兰 高泓烨 曾雯洁 曹近桐 解春生 蒋与中
媒介 | 景观装置 1700cm×1300cm×50cm
罗伯特·史密森:“看到所有那些与地点相干的结构让我很兴奋。这个地方证明了人造系统的未来就是陷入被遗弃的希望。”
吴泓华:“熵越大,系统越无序,系统结构和运动的不确定和无规则性越大。把产生螺旋形的时间压缩,熵在不断产生。”
作者 | 钱依琳
制作 | 钱依琳 陈思帆 董雨萱 欧阳可心 高泓烨 周茉
媒介 | 综合装置 200cm×130cm×80cm
捷尔吉·利盖蒂:“我不再在意那些所谓先锋派或者传统规则的摆布。”
钱依琳:“十九世纪被间谍丢失在伦敦地铁站的手提箱,构建了想象中的音乐空间。”
作者 | 蔡景辉
制作 | 蔡景辉 曹近桐 曾雯洁
媒介 | 影像装置 280cm×600cm×30cm
任天堂广告:“与权力共舞。”
蔡景辉:“电子游戏不是消除异化感的解药,而是新世界的‘soma’。“
作者 | 高泓烨 欧杨心怡
制作 | 高泓烨 欧杨心怡 欧阳可心
媒介 | 场景装置 600cm×300cm×413cm
阿瑟·阿达莫夫:“生活并不荒诞,只不过是艰难而已。”
高泓烨:“荒诞的巨物下,是试图极度靠近却永远触及不到的真实。”
欧杨心怡:“生活即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我们用眼睛所看不如心中所想。”
作者 | 陈思帆
制作 | 陈思帆 屈琬莹 李佳宁 林红柳 樊纪雯 顾嘉晨
媒介 | 场景装置 190cm×96cm×240cm
约瑟夫·海勒:“总得有某人在某个时候站出来打碎那条危及所有人的传统习俗的可恶链条。”
陈思帆:“多个门形成一个想要逃跑又逃不出的空间,就像是军规一样。”
作者 | 袁丹 徐舒展
制作 | 袁丹 徐舒展
媒介 | 地面装置 1600cm×1840cm
作者 | 王若兰 蒋雨虹
制作 | 王若兰 蒋雨虹 陈思帆 林红柳 顾嘉晨 吴泓华 王圣
媒介 | 模型装置 180cm×120cm×100cm
皮娜·鲍什:“我不知道那是否能叫做害怕。这从来没有改变过。”
王若兰:“这是一个回声和反射共同作用的夜晚。”
蒋雨虹:“我们好像坠入了黑暗、动荡和事故,在微光中等待那个呼之欲出的希望。”
作者 | 林红柳
制作 | 林红柳 陈思帆 顾嘉晨
媒介 | 综合装置 75cm×75cm×109cm
马塞尔·杜尚:“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林红柳:“用最贴近生活的物品摆脱所谓的个性,让习惯了的事物,产生趣味。”
作者 | 周茉
制作 | 周茉 顾嘉晨 林红柳 董雨萱
媒介 | 模型装置 270cm×150cm×80cm
理查德·塞拉:“看就是想,想就是看。”
周茉:“当人们被巨大的空间吞噬的时候,他们找到了自己。”
作者 | 陈雨桐
制作 | 陈雨桐 潘新强
媒介 | 场景装置 340cm×190cm×150cm
杰克逊·波洛克:“我读得越多,想得越多,我就越是觉得事物一片黑暗。”
陈雨桐:“即便波洛克坠入了自我毁灭的沼泽,却能神奇的从那些错综复杂的树枝上摘到奇怪的果实。”
作者 | 廖伊婷 董雨萱
制作 | 廖伊婷 董雨萱
媒介 | 动力装置 100×224×326cm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我们需要的是所有生命冲动的综合,这些冲动自然汇集,形成一种取消一切区隔、无所不包的总体(生活)。”
廖伊婷:“极具未来感的气动塞式喷管发动机喷口造型与现实数码生活碰撞。”
董雨萱:“当烟与光交缠,也许会让视觉也产生一些温度。”
作者 | 谌文君 裘书雨
制作 | 谌文君 裘书雨 陈书阁 李佳宁 张宇畅
媒介 | 影像 700cm×280cm
谢尔盖·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
谌文君:“画面和画面的链接产生力量,使一加一大于二。”
裘书雨:“蒙太奇是诗句的切分,它具有带来抒情的力量,让情绪永不熄灭。”
作者 | 陈宥权 高泓烨
制作 | 陈宥权 高泓烨
媒介 | 影像装置 230cmx20cmx20cm
约翰·凯奇:”终极目的的根本是没有目的,这使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陈宥权:“以非常规视角的观看方式打破固有感官意识,回应约翰凯奇的’新聆听’理念。”
高泓烨:“或者立即出现,或者相继出现,并不按照计划表演,没有排练,没有观众也没有重复。”
作者 | 李佳宁
制作 | 李佳宁
媒介 | 场景装置 183cm×76cm×56cm
亚历山大·麦昆:“衣服是保护女性的盔甲。”
李佳宁:“缺失的肋骨展现女性病态追求美丽的状态,金属紧身束腰既是铠甲也是女性在解放天性前的某种自我约束。”
作者 | 林扬 张宇畅
制作 | 林扬 张宇畅 高泓烨 欧阳可心
媒介 | 场景装置 400cm×400cm×300cm
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只有摄影才能将人类的生活分解成一系列的瞬间,每个瞬间都具有完整存在的价值。”
林扬:“连续高速摄影结束了人们对瞬间性理解的真空,建立了观察者与事件的新路径。”
张宇畅:“任何图像形式的出现必然先被想象或期待。”
作者 | 谌文君 樊纪雯
制作 | 谌文君 樊纪雯 陈思帆 张宇畅 林杨 张立国 屈琬莹 王若兰 裘书雨 欧阳可心 李佳宁
媒介 | 综合装置 400cm×400cm×90cm
古斯塔夫·马勒:“传统是延续薪火,而不是崇拜灰烬。”
谌文君:“马勒第九交响曲是挽歌和赞美诗,是调性音乐到达旅程的终点的回望。”
樊纪雯:“十二音体系用‘正典’方式,产生出‘负典’。”
作者 | 欧阳可心
制作 | 欧阳可心
媒介 | 灯光装置800cm×100cm×234cm
勒·柯布西耶:“与场所连成一气,置身于场所之中。对场所的修辞,对场所说话。”
欧阳可心:“进入神性的空间里,从光起源之处来看,光环境象征的精神力量更易被解读。”
作者 | 顾嘉晨
制作 | 顾嘉晨
媒介 | 综合装置 145cm×495cm×400cm
乔治·布拉克:“我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美——这种美在我看来就是体积、线条、块、面和重量——并且通过这种美来表达我的主观感受。”
顾嘉晨:“在‘她’走的每一瞬时间里都在空间中留下了‘存在’的印记,‘她’在空间中留下持续印记的每一瞬间断片。”
作者 | 屈琬莹 周洁
制作 | 屈琬莹 周洁
媒介 | 平面装置 77cm×3320cm
T·S·艾略特:“世间繁华锦簇,我们的内心,却日渐成为一片荒原。”
屈琬莹:“地铁站等不来地铁,地铁站没有荒原。”
周洁:“以起风的荒原致敬T·S·艾略特。”
作者 | 马原驰 信阁 李康旭
制作 | 马原驰 信阁 李康旭
媒介 | 综合装置 610cm×300cm×330cm
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的问题就是干预的问题:无度和尺度、天体秩序和灾乱。”
艺术家:“二十世纪是艺术的通风口。”
——
跨媒介巨构DISEGNO团队合影
摄影 朱朝晖
组织结构
总监制 | 牟森
总叙事 | 牟森
叙事组 | 信阁 马原驰 谌文君 王若兰 李琰
总导演 | 信阁
总制作 | 李琰
技术总监 | 赵炟
整体空间艺术家 | 王若兰 潘婕
整体平面艺术家 | 张立国 屈琬莹
整体景观艺术家 | 李康旭
整体灯光艺术家 | 何异艺
宣传总监 | 屈琬莹
制作助理 | 吴泓华
摄影 | 朱朝晖 谌文君 王倩 王若兰 徐弋洲 赵炟 马原驰
艺术家序列
蔡景辉 陈书阁 陈思帆 陈宥权 陈雨桐 谌文君 董雨萱 樊纪雯 高泓烨 顾嘉晨 蒋雨虹 李佳宁 廖伊婷 林红柳 林扬 马原驰 欧阳可心 欧杨心怡 潘婕 钱依琳 裘书雨 屈琬莹 王若兰 吴泓华 信阁 徐舒展 袁丹 张立国 张宇畅 赵炟 周洁 周茉
气味设计 | DÉMI .BAI香氛设计公司
鸣谢
曹昱 韩媛 秦文捷 生建君 施洪法 吴阜匀 杨朵英 张晨 张佳乐 赵如鹏 周越辰 朱沈钰
*以上排序均按姓氏拼音
解春生 解文生*杭州乘岭装饰有限公司
刘伟 刘奥*杭州微懂科技有限公司
FOCUSONE CRAFT 手工皮具
林选清 张旭*杭州南水易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奇点智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梅悦子
上海拾玖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关于MSG
MSG(Media Scenography Group )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带领的叙事设计团队。MSG基于叙事工程,建构媒介透视。对应空间和时间,通过展示和演出,呈现展开与演化。空间和时间面向的创作品类为巨构和剧集。聚焦具体产业面向,强调媒介融合和领域打通,擅长整体构造的叙事序列。
往届跨媒介巨构
跨媒介巨构是牟森在实践中开创的一个创作品类。跨媒介巨构,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装置媒介品类,有着情境艺术与表演装置属性。跨媒介“Inter-media”,指媒介物、万事万物和在媒介之间。巨构“Megastructure”,借用的是由东京建筑史上“新陈代谢”派的槙文彦提出建筑学词汇巨构城市的概念。跨媒体和巨构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构成跨媒介巨构(Intermedia Megastructure)。“跨媒介巨构”通过不同具体媒介作品构建大型混合媒介创作实践,用策展的方式设计演出,或用演出的方式做策展,强调多学科、跨媒介和超链接,进行装置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