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Jan 铸金炼课【2019年度哲匠金课奖】——叙事工程
2019年12月30日 ,“铸金炼课 ”中国美术学院本科金课展开幕。展览展出了入围的三十二门本科年度金课,其中跨媒体艺术学院两门本科课程入选。分别为:动态视觉与声音现场(负责人:姚大钧)、叙事工程(负责人:牟森)。2019年1月9日,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第四届哲匠奖颁奖典礼,隆重表彰在研究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五位教师和获得[哲匠金课奖]的九门本科核心课程。
跨媒体艺术学院《叙事工程》本科课程荣获中国美术学院2019年度“哲匠金课奖”
课程负责人:牟森
课程成员:马原驰、朱朝晖、李京键、梅悦子、信阁、吴冰、周洁、赵炟
跨媒体艺术学院
叙事工程课程
空间面向—跨媒介巨构
金课展览现场
牟森老师作为哲匠金课获奖代表发言:
成就自己和成为自己
文/牟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感谢学院,感谢评审委员会。(我)获得哲匠金课奖,感到非常光荣。同时祝贺其他哲匠金课奖的获得者。我看了金课展里的所有课程,收获非常大。感受到了学院的力量。为中国美术学院骄傲。感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领导、同事和办公室,感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领导、同事和办公室,没有你们的支持,课程的建设是不可想象的。感谢教学团队,感谢马原驰。感谢参加课程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和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尤其感谢2017级本科生,2019年(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他们参加了《呼喊与细语》和《李尔王》两个巨构课程项目,无日无夜,作战英勇,作风顽强。为他们感到骄傲。
本科课程是教学的前沿阵地,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有用”和“有效”。对社会有用,对同学有效。要培养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在建设金课课程的同时,我们也注重伦理课程的建设。除了不迟到,尊重公共卫生秩序这些基本价值观要求,我最近又开设了《成就学》课程。“Achievement(成就)”,这个词的词源是“完成某物”或“完成某事”。同学们要体会“完成”,学会“完成”。《成就学》作为伦理课程,源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原理,人生的目的是要获得幸福感。成就自己是重要的手段,而且值得持续终生。
不管是同学,还是教师,都要学会“完成”,都要不断“成就”自己,目的是“成为自己”。“成为自己”是塞缪尔·贝克特终其一生的主题。2015年春季,我和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约翰内斯·舒茨教授带领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和德国同学一起,举办了贝克特短剧工作坊,我们对贝克特的生平和作品都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1923年,贝克特不到17岁,入读三一学院,和我们今天本科同学们的年龄一样。他的导师布朗教授的一段话深刻影响了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毫无畏惧地去争取成为自己。”
成就自己是手段,成为自己是目的。愿以布朗教授这句话,与大家共勉。祝大家新年好,谢谢。
课程简述
叙事工程[Method Scenography]是牟森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开设的核心课程。它是一种认知系统,也是一套呈现框架;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概念,也是路径和步骤;是公式,也是源流和案例;是观看制式,也是呈现方式。
作为课程体系,叙事工程有两个互为关联的面向:空间和时间。空间方向的课程线索为存在志-巨构,时间方向的课程线索为编年史-剧集,可称之为:展开和演化。空间方向和时间方向的共同理念和方法论是我们系的英文系名:Scenography。Media Scenography,媒介透视。
具体到空间课程方向,有三个层面:透视、存在志和巨构。
透视[Scenography]作为基本概念。这涉及看和呈现,包括如何看,看到什么;呈现什么,如何呈现。
存在志[Topologies]作为方法论。这是用地质学的概念去解析空间因素,用拓扑学的方式处理空间诸元素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巨构[Megastructure]作为创作品类。新陈代谢派成员槙文彦在《集合形象调查》中最早提出“巨构”的定义,他认为城市有三种原型:层级形式、巨构与集团形式。其中巨构型的城市指:“一个大型的架构,其中容纳了所有或者部分的城市功能。”他同时强调:“巨构的建造依赖于目前可行的技术。”
跨媒介巨构[Intermedia Megastructure]作为实践-教学-实践的范式,特点为:特定空间、特定主题、特定规模、特定时间段、多学科、跨媒介、超链接、主题式、多种叙事模式、多个艺术家、互为第一媒介——用策展的方式做演出,用演出的方式做展示设计。
展开[Details]-透视[Scenography]-拓扑[Topologies]-跨媒[Intermedia]-巨构[Megastructure]。如同沃纳·卡尔·海森堡所说:“因此世界表现为事件的复杂的交织物,其中不同的连接或者相互交替,或者相互覆盖,或者组合在一起,从而决定了整体的结构。”
跨媒介巨构教学
跨媒介巨构作为教学课程,培养目标是:整体构作能力的总叙事、整体媒介能力的总创作、整体运作能力的总制作。重要的不是媒介技术,而是媒介技术的用途。
跨媒介巨构项目,不管整合多少种类的媒介形态,空间本身都是第一媒介。一切都源自给定的特定空间,一切围绕特定空间条件展开,而不是通用的展示内容和形态适应于任何空间。这是跨媒介巨构区别于常规展示形态的最重要之处。
叙事工程,不管是空间面向的巨构,还是时间面向的剧集,有一些共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传递信息
赋予意义
激发情感
命名即主题
主题即结构
结构即意义
叙事意味着命名。命名意味着用明确的主题概括复杂的构造。命名就是赋予意义,是重中之重。
工程意味着各种连接技术。这些都是叙事工程的课程主体,每一项都由无数具体技术组成。
如果说叙事工程是整个架构或者说是构造,课程由结构和节奏两部分组成。通过分类、分列和分别,建立数列、序列和层级。场景、场面和场次,对应着场景、情景和图景。
教学的方式是:
概念-源流-案例-方法-技术-路径-步骤
目录-题目
分解-组合
部分-整体
整体-部分
叙事是透视,如何看?怎么看?工程则是呈现,如何构造?怎么构造?跨媒介巨构是将一系列不同的复杂媒介形态彼此组织在一起。巨构的每一个部分——从方案中最抽象的感觉到表现在不同媒介形态中的最小的实体细节,以及所有形态间的相互关系,完成一个规模与复杂性上的完美衔接。从工程角度,有五个公式:
数列
几何
比例
层级
方向
数列,关于数和量;几何,关于形和体;
比例,关于各部分的关系;
层级,关于序列;方向,关于意义。
如果将跨媒介巨构比喻为“世界”这个概念,那么,“世”:存在,时间、空间和超时空,时世,世纪;“界”:界面、界限、边界、界定,其实是媒介。比如皮肤作为界面,除了界面,它还同时是一种组织和系统,令人联想到复杂的连接性,生与死,局部坏死与整体存活,内和外之边界,内系统和外世界之界限,新陈代谢……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教学成果
在叙事工程课程体系下,媒介展演系的本科生已经完成了多次大规模的跨媒介巨构转换。
2018年,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的跨媒介巨构《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种连接》,是“全息书写:2018跨媒体国际艺术节”展览中的“出逃”板块。由媒介展演系同学基于叙事工程课程,历时141天打造,其创作团队由16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种连接》是以文学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为本的跨媒介巨构作品。它是由叙事主导的,是基于具体空间的,是非单一媒介的。它试图使不同的媒介最终“拼溶”(passage)在一起,形成一个叙事场,共同构建成一个表演性装置。
2019年,第五届跨媒体艺术节“演化论”在象山艺术公社举行。媒介展演系板块以“呼喊与细语”为名,以尤金·奥尼尔的名剧《大神布朗》为基础文本。主题是青春的选择和青春选择的结果。我们整合全系三个年级本科生与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共50人,在象山艺术公社的剧场空间,选取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的多个瞬间,展开了一场排演。这场排演将以跨媒介巨构的形式,对近两百年来人类“青年时期”的历史展开回望。
《失控:最后一局》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与叙事工程研究所出品的跨媒介巨构作品,也是媒介展演系与MSG团队(Media Scenography Group)在2019年的第二个跨媒介巨构项目。此次展览,基于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叙事工程,以2017级17位三年级本科生为创作主体,结合西湖计划具体空间,对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进行了重新结构与二次排演。
《失控:最后一局》的叙事结构借鉴小说文体的“部-章-节”三个层级,将《李尔王》的五幕对应为五部,二十五场对应为二十五章,并有音乐IRREVERSIBLE、灯光INSIDE、景观RIPENESS IS ALL番外三章的数列结构。
五部对应五大空间,二十五章对应原始文本中的二十五个具体动作。在此之下,每章又各自分有一至四个不等的小节,每节对应一件本科及研究生具体创作,品类涵盖装置、摄影、雕塑、影像、声音、场景模型等具体媒介。加音乐四节、灯光五节、景观五节,《失控:最后一局》最终包含作品四十八节,由此,将《李尔王》切割成为四十八个瞬间,并在一个展览之中同时释放。
此次跨媒介巨构项目于2020年1月3日在西湖计划空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