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王炜:试论诗神 系列课程

课程|王炜:试论诗神 系列课程

感谢王唯山为海报书写课程标题


试论诗神
主讲:王炜

时间
2019年11月25日—2020年3月
每周一 13:30—15:30
每周四 18:30—20: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309教室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简介

王炜,诗人,批评家,作品有《诗剧三种》、《灭点时代的诗》、系列文论“近代作者”等。除写诗和诗学研究外,也持续撰写文学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交叉主题的文论,以及一些话剧文本。

课程纲要

本课程试图以六个主题,十九个分主题,构成一次现代诗学研习的历程,既对现代诗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时期与创作实践,进行回顾和再认识,也探讨现代诗的实践与当今不同领域思想、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关系。每一讲由3到4节课组成,包括导论、文本分析与课堂讨论。

第一讲
诗神诸相

2019年11月25日 
周一 13:30–15:30
第一节课   “一个熟识而复合的灵魂的眼睛,既亲近又不可辨认”
1、为什么“诗神”是一个问题?如今,谈论“诗神”意味着什么?诗学的第一开端与另一开端的张力关系。“诗神”是第一开端和另一开端之间的引渡者吗?为什么,对“诗神”的理解不是经学的、语文学的和观念史的,而是实践性的?为什么,实践性首先即意味着,我们必须直接去阅读诗和诗人,不是目的性地绕到理论家、批评家那里,在他们的转述中阅读,而是仅仅作为一个读者而非事先评判者(理论生产和巩固了这种事先评判)去直接地读那些不仅是不可替代的美学事实、也是精神事件的诗作?
2、言语与谎言的关系,以及“诗与真”的问题。“技艺”问题。“诗神”是直视者还是镜像?为什么“诗神”的话语不允许转述?为什么“诗神”要求人独立前往,独立解决问题?
3、为什么关于“诗神”的“知识”不仅仅是“知识”,甚至是一种非知识,是一种实践?为什么在这件事中,形而上学和传统美学的认识是不够的,因为不是精神性的而是“世界观”的?为什么对“诗神”的认识不是知识?面对知识,我们该采取何种态度?——以哈姆雷特为例。哈姆雷特是一次失败,因为弃绝知识而走向一个血气世界的自杀性的政治行动,他的弃绝知识的时刻发生在何时?他果然弃绝了知识吗?“诗神”所指出的那个非理论性的精神生命的实践为何?为什么不同于神学和宗教?“联觉”的失败性与本真性。
4、九位缪斯——阿波罗——狄俄尼索斯,三者的区别。三者与“新天使”的关系。对克洛岱尔《五大颂歌》第一篇《缪斯》的研读。
5、尼采的狄俄尼索斯是“诗神”吗?
6、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写诗和读诗,诗的价值是什么?
7、一份必读诗人的精神地图,以及为什么要读他们。
 
11月28日
周四 18:30–20:30
第二节课  荷尔德林问题
荷尔德林与“诗的灵”。
海德格尔式的阐释与反海德格尔式的阐释。
对荷尔德林三篇诗学文论的研读。
 
12月2日
周一 13:30–15:30
第三节课  如今在中文里,谈论“诗神”时我们是在说什么?
1、重思鲁迅的“摩罗诗学”。
2、理解非汉语民族的精神生命。
3、“移动的、绝妙的、可怕的大地”。

第二讲
诗的实践

12月5日
周四 18:30–20:30
第一节课  再论“体验与诗”
1、何为“体验”?狄尔泰的理解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为什么,与其说“体验与诗”的命题是一个前现代命题,不如说是一个前实践命题?为什么作为“体验”的实践可能是颓废的?我们已有的“实践”其本质为何?
2、海德格尔对“体验”的批判。“体验”的滞后性。要求“体验”,以及每个人都要求得到“不同的体验”,这是资本主义中潜在的、教会式的共同保存体系的表现吗?为什么这些对“体验”的追求抹平了“体验”?
3、关于“联觉”、感知论与“诗性革命”。对克里斯蒂瓦的一个段落的研读。
 
12月9日
周一13:30–15:30
第二节课  多重声道、复调与戏剧诗的实践
1、莎士比亚的持久重要性。
2、现代诗剧概述。
3、对《人类学诗学》中的《叙事诗的多重声道》一文的研读。
 
12月12日
周四 18:30–20:30
第三节课  “平行主题”今昔
1、普希金的方式。对《青铜骑士》的研读。
2、艾略特的方式。对《荒原》的研读。
 
12月16日
周一 13:30–15:30
第四节课  以我的诗剧《毛泽东》为例。
1、朗读与讲解。
2、讨论。

第三讲
在历史的美学与未来美学之间

12月19日
周四 18:30–20:30
第一节课  风格问题
1、“语感”问题。
2、文体。
3、无韵体诗。
 
12月23日
周一 13:30–15:30
第二节课  陌生化、转变与跳跃
1、陌生化的三个面相:经验的陌生化,语言构造的陌生化,何为“异质性”。
2、从废墟深处逆转。对凯尔泰兹·伊姆莱的一个段落的研读。
3、贫穷、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死者。对里尔克《贫穷与死亡的诗》的研读。
4、次要的、颓废的形式:未来主义者与间接官方化的意识形态文学。
5、一次转变的尝试。勃洛克的《十二个》。他的基督。
6、一个跳跃者。哈特·克兰的尝试。他的理想。
 
12月26日
周四 18:30–20:30
第三节课  诗艺概述
1、哈罗德·布鲁姆和希尼的诗学论说文。
2、存在着一种“安那其诗学”吗?

第四讲
记住我们身上的20世纪

12月30日
周一 13:30–15:30
第一节课  对20世纪诗与诗人的一种回顾
1、历史的三种概括方式:现代主义诗学概括者帕斯的方式,克纳默德的“愉悦与变革”的方式,我们的一种疑似剩余物的方式。记忆诗学——现时的诗学——未来诗学。
2、20世纪自毁者的生活史。以几位诗人为例。
3、人——“大可破坏的最后的东西”(大江健三郎)。对奥登《诗解释》的研读。
 
2020年1月2日
周四 18:30–20:30
第二节课  每个人的20世纪是什么?
1、怎样尝试叙述我们彼此身上的20世纪经验?它与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为何?它曾经是和可能是什么?
2、对米沃什《诗论》的研读。
3、对尼布尔《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的研读。
 
2020年1月6日
周一 13:30–15:30
第三节课  弥赛亚问题与自然状态
以R·S·托马斯的几篇诗作为例。

第五讲
试论“解放”的诗学

2020年3月
第一节课  “解放者”的诗学
1、整个由“希望”、“抵抗”、“光明”和“解放”这些词语标识的一种积极意义系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一积极意义系统是最容易被放弃、在存续方面最困难的遗产?
2、几种“解放者”诗学的概述——雪莱,何塞马蒂,惠特曼。

第二节课  对雨果《惩罚集》中几篇主要诗作的研读。

第三节课  对帕索里尼长诗《胜利》的研读。

第六讲
“使命”是可能的吗?

2020年3月
第一节课  从浪漫派到里尔克。
1、以里尔克为例。
2、别尔嘉耶夫。人格主义与末世论形而上学。
3、 “使命”与处境。
 
第二节课  “使命”的丧失与伪造
一、纳粹时代的文学。
1、 以卡内蒂《迷惘》为例。
2、 对穆齐尔论“糊涂”的一个段落的研读。
3、 对E·沃格林《自传性反思》中的一个章节的研读。
二、关于“新人”。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例。
 
第三节课  在分界线上
1、为什么查海生与骆一禾是我们与过去的分界线?为什么查海生说要“处罚东方”?
2、为什么“实践”是一个次要的概念?我们通过实践是要去做什么?题材的猎人,“体验”,数据,还是田园牧歌?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可得到与不可得到的是什么?如今,实践的“自然条件”为何?“田野”涌现于何时、何处?何为我们的“田野”?证据意识的局限。诗的实践,意味着什么?“荷马的重返”意味着什么?
3、圣者薇依与“主的实践”。
4、为什么人可以“实践”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全部,都意味着“联觉”的苏醒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必须单独走过神话时代、启蒙时代、混乱时代、末人时代和走向“未来的基督”吗?为什么,那些具体的“实践方式”重要而又不重要?
5、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一个关于“新人”和“野蛮人”的段落的研读。
结语:对艾略特《小吉丁》的一段诗节的研读。

*希望所有参与听课的同学们能坚持上完课程周期,并按老师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报告/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