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 · 浮图 | 跨媒体艺术学院2015届毕业展作品前线报道!

格·式·塔 · 浮图 | 跨媒体艺术学院2015届毕业展作品前线报道!

展期:2015.5.29 - 2015.6.4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藏品陈列馆、四号楼二楼、四号楼四楼
学术主持:高士明、管怀宾、李振鹏
策展人:梁庆
助理策展人:李颖
指导教师:杨劲松、邱志杰、张培力、耿建翌、吴美纯、高世强、姚大钧、崔鲁海、范厉、
牟森、吴俊勇、高芙雁、吴珏辉、张辽源、石可、宋振、朱玺、施洪法

格·式·塔 Ge. S. Talt——跨媒体艺术学院2015届毕业展已于29日顺利开幕,今天我们将推送展览浮图 Pagoda部分的作品图文。

需要提出的是,图文毕竟不等于作品,体验作品的魅力还需要真正来到作品现场。

在这些作品中,有的与观看者有直接互动,有的需要观者屏息凝神来试图接近作品言说和演绎的世界,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都是每位毕业生几年下来所思所感所见所闻所凝聚的体会和表达,这些也贯穿于提出方案、创作实施和最后完成的每一刻,最后呈现于当下展览的现场,这同时也是他们对几年学习的回顾,和最后给出的回答,相信也会让观者有所触动。

以下是展览浮图 Pagoda部分

 

浮图 Pagoda

在汉语世界里,“浮图”这个音译的字眼是“塔”的遥远的旧称,其本义乃是觉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只有单一的维度,我们的现实也并不局限于此刻所在的时空。现实是一张繁复重叠的多重网络,其边界也无法被明确的裁剪分割,处于“格·式·塔”的不同层次的我们,自然也会体验到迥然有异的“现实图景”。

In Chinese language, the transliterated word “pagoda” is an old name oftower (Tal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agoda is consciousness. The world wherewe live has more than one dimension, and our reality is not limited to this space-time.The reality is a complicated multiple network, which can not be delimitedclearly. On different levels of “Ge. S. Talt”, we certainly experience verydifferent “sights of reality”.

参展艺术家:

陈凯松、陈美芳、陈应玮、戴芳芳、傅冬霆、胡恒之、黄思思、匡天琦、李柳君、李鹏飞、梁永俊、廖家昕、佘婷婷、施之慧、田野、王坚欣、王梦洁、王文川、王志昂、张珂珂、张雪原、张雨、朱纪桦

陈凯松 /《浩渺》/ 声光装置

宇宙,太空···太多的神秘与幻想。我在试着抽取宇宙的元素,制作沉浸的空间。我们与未知联觉。

陈美芳 /《星光》/ 互动影像 摄影

我将自己拍摄的200多张不同形态的微光,拼贴在对应的星空图位置上,日常生活中熄灯才可见的微小人造光,顿时构成一片有故事的星空。

陈应玮 /《崇丘幻境》/ 数码输出

一切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意想。幻想中的我站在波动的山峦之间,微小的细缝呼吸着稀薄的氧气,渺小细微的自己心跳声都响彻山谷,还有飘动的白云和涓涌的溪流,那个地方没有名字,翻遍了地图都找不到它的痕迹,只因记得它出现在梦里。而我却在描绘那个奇妙的梦,说着奇怪的话。

戴芳芳 /《水弱》/ 影像投影

水无长形,没有自身固定的形态。它可以主动或被动地侵入任意的边界,甚至以不和逻辑的方式,以主体的自由运动流长。它激烈,亦平静,源远流长,未有止息。

傅冬霆 /《产地乌托邦》/ 影像装置

现实与虚拟空间的物,如何同时呈现在真实的空间里?在这件作品中,我通过处理物与影的关系来连接空间,并呈现出超越日常认知的景象。

胡恒之 /《噫》/ 影像、投影

我取材蚂蚁和其它一些物品的特写,合成一段audio visual,观众由此进入一个被我们日常所忽视的世界。

黄思思 /《全息冥想》/ 影像装置

我的作品以一个冥想状态中的人为出发点,以冥想中的自然、器皿和更为抽象的影像作为全息投影,建构了一个自我的空间,来体现冥想状态中起伏的意念。

匡天琦 /《迹之蠢蠢欲动》/ 综合材料装置

我的作品是在探求中国书法反应在媒介、材料、空间和结构之上融合的可能性。在此并非笼统的片面结合,⽽是希望深入某一点以求发现它们之间的美感平衡。

李柳君 /《关于我···》/ 互动影像

过去的两年,我一直在记录杭州的倒影,在晚上或雨天,用传统的胶片、数码,搜索这个城市不同地点的素材。我想通过这些拥有具体时间和位置的倒影,寻找自己所在的城市表象背后所隐匿的感觉。带有时间和地点坐标的数字影像墙,通过交互的感应,随即翻转向观者呈现其映于水面的倒影。

李鹏飞 /《EDDY_1》/ 互动投影装置

同一个物,由于动态光源所形成的投影,可以使其本身产生动态的变化。我通过传感程序的设定,让进入我作品的观众产生异样的动感和视觉错像。

梁永俊 /《Mesh 2.0》/ 声光装置

作为数字世界的构成基础,三维网格系统让我有着莫名的痴迷。严谨冰冷的网,有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却也在穿梭的信息流中隐匿着活物般的灵性。在此,网格即世界。

廖家昕 /《断层》/ Audiovisual

现如今,我们的视野与知觉经由各种媒介的拓展,已经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外在的现实,到虚拟的网络,都在我们延伸的感知边界。在这个混淆不清的维度里,我们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在观测世界呢?在此,我拼接着各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并使之成为场境的肌理。

佘婷婷 /《方界》/ 影像投影

在这件作品中,我试着用一段影像来阐述生命和宇宙的关系,并制作出一个让人宁静遐想的氛围。

施之慧 /《NUM_PTS》/ 激光声音装置

迷恋自然的雷电。声音,光与雾的变幻。

田野 / 《Micro-Art》/ 互动影像

我的作品通过四维空间(手机和投影作为载体)与观者互动,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握投影机在墙上欣赏“微”动画,并通过设定指令进行切换,变幻出来自不同时代的画作内容。

王坚欣 /《混沌庭院》/ 纸本水墨

我将尽可能多的日常图像,网络图片,与传统历史神怪画册古籍中所搜寻到的图像,进行重新拼贴和重组。形成某种具有荒诞性和趣味性的伪古本连环画。

王梦洁 /《在舟山》/ 影像

我通过新型材料的综合运用,新媒体化镜面反射的投影效果,展示投影上的拼贴,表现舟山靠海为生、以水为灵的海洋体态,并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王文川 /《5862》/ 绘画,综合材料

何不弃绝那种近百年来单纯为艺术而艺术的思维,干脆变得更功利化一些呢?我想逃离,逃离这个标榜艺术的艺术领域。现如今,泛滥的影像设备已经浸透了我们几乎所有的视觉领域,庆幸的是微观视野还是人迹罕至。我选择这个方向,用自己这些年来一直使用的摄像机来创作抽象的“绘画”。因为图像会经过Photoshop的二次绘制,所以我更倾向于称其为绘画创作。

王志昂 /《深度镜像》/ 声光装置

在这件作品中,我试着使用制造视错觉来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官体验。在黑暗的环境里,声与光的装置通过高速移动的电子显示屏,用动态的视觉给人眼造成视觉的暂留,并使其能在整个装置中得到一个三维的图像。与此同时,整个环境融合声音给人造成的听觉,与视觉部分组合,共同制造出一种崭新的全息体验。

张珂珂 /《一滴水的一生》/ 灯光装置

我们都知道“一水一世界”,却很少注意日常生活中缓慢落下的水滴。水滴,对于其中的生物而言,可能就是它全部的世界,而水滴坠落的过程,也可能就是它们短暂的一生。我们怜惜肉眼所见的生物,却也对微小的存在漠不关心。我也不知道如何拯救,在此只是呈现它们的“一生”。

张雪原 /《肖像》/ 绘画装置

我用三维建模人像的各种表情,与传统绘画结合之后使手绘融入到三维的数码艺术之中。二维与三维,现实与想象,在几种不同的媒介之间重叠交织。

张雨 /《屏幕2号》/ 装置

作品不一定要有明确言说的意义,你看见的就是全部,你想到的就是意义。

朱纪桦 /《梦想家彼得》/ 动画

《梦想家彼得》来自于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故事描述了一个十岁小孩的白日梦。而我作品则是一个充满了童心的像素艺术风格动画。在这个动画中融聚了我很多新奇的想法。我把这次创作当做自己的白日梦,将自己变成动画中的主角彼得,并用开放的想象力来描绘这个城市。动画中的场景是一个并不那么大的城市,只有11个主体的建筑。白天,这里是一个运作正常的城市,有花草数木,有人行走,也有动物休息。而到了夜间,则会有许多古灵精怪的生物在城市中穿梭行走。早上是人在活动,晚上则换成非人的生物,这正是我想象中神奇的城市景象。

以上是浮图 Pagoda部分的作品,我们将于近日不断推出本次展览各部分的详细报道和作品介绍,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