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11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毕业创作展 时间: 2011年06月01日 周三 10:30 ~ 2011年06月07日 开幕地点:南山校区体育馆二楼 展场:体育馆+4号楼 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以来的首次学生毕业展,“自由发言”只是一个事后追加的名字。这个名字是为了牵引出学院围墙之内的一种日益多元、开放的创作状态。 “自由发言”,其实并不容易。个体的独立,并不意味着“自由”,在今天高度体制化、媒介化的现实中,每个个体都同时是观念、风尚与关系的隐形的代理人。我们独立了却依然不自由,放任“自由”只会是在符码世界中随波逐流。而今天的艺术,作为一种纠结着视觉、观念、媒介、话语、体制的复杂的实践,其使命也绝不仅仅是“发言”,艺术所承担的还有许多——体验与发现、创造与批判、主体与客体的启蒙……,而作为自我的启蒙者,艺术家一次次尝试着去抵达那“一切形式所未尝触及的、脆弱而骚动的中心”,也就是残酷戏剧的创始人阿尔托所谓的百感交集的“生活”。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时间:2011年4月16日-21日 2011年6月1日-5日   参与者:陈界仁、陈传兴、姚大钧、杨福东、林其蔚、高世强、郑慧华、黄建宏、姜节鸿、郑波、董冰峰、张颂仁、郭晓彦、王家浩、孙善春、周诗岩、陆兴华、高士明等
前言 作为隐喻,光通常扮演着正面意象,诸如上帝之光、理性之光、科技之光等等。可以说光从来都不是中性的,它可以是审讯室和照明弹里的暴力;可以是光环中对神迹的崇拜;可以是恢弘焰火对繁荣的彰示;可以是聚光灯下的荣耀和显赫;可以是摩天大楼镜面反射而成的污染;可以是胶片上被编排的轨迹······
认知领域内的艺术 (Dhm  论离散艺术:关于意义流放的思考On diasporic art: thoughts on the displacement of meaning)从六七十年代孟买本土的“艺术-文化”讲起,说明活跃的“本土世界主义”(vernacular cosmopolitanism)在许多后殖民社会中和现代主义文化运动同时存在的。同时讨论层积的艺术语言及它体现的翻译价值。

浮城浮世 ——“无墙的学院”艺术教学实践项目   项目简介 2011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鼓浪屿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作为组织方,将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契机,针对鼓浪屿这一具备微型城邦特质的城区,实施集调研、讨论、实践、展示于一体的田野调查与创作活动。 项目人员 艺术总监:曹晓阳、佟飚 项目策划:曹澍 执行策划:杜震 项目调度:张顺仁 活动主体人员:中国美术学院09级版画系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