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从六一儿童节至今,经历了整11天的紧张筹备、征集、制作,我们的食堂餐桌展览计划终于落地,来到大家身边。 布展时,部分食客已经见证了展览从早上到傍晚的诞生、成长的过程。这也提醒了我们,我们的展览没有“正式开幕”这一环节。因为,如在生活里的我们不会停下一般,我们的展览也不会终结。没有开幕,也没有落幕。 经过一个星期的收稿,除其他院校的投稿外,我们收获了87位校内在读艺术家的投稿,共500余张图像。有些人只投了一份作品,有些人则投了数十份稿件。展览大后方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浏览稿件的时候,感受到同辈艺术学习/工作者的烦恼、苦闷、欣喜、敏感。如果要说最动人的,便是从这些稿件中,我们看到了大家的大胆尝试,和试图去寻找/突破一些东西的努力与挣扎。这也是我们办这个展览的题中之意。 这不仅是线下的一次展览,不止占领了食堂的阻隔挡板,更开辟了一条线上的展览空间。我们为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建立了个人主页。大家可以通过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进行更多的浏览。并且,通过一个艺术家的个人主页,你可以链接到艺术家总部,顺利和其他艺术家会师,然后参观其他人的主页,并进行留言评论。通过这样的行动,我们试图打破因新冠疫情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并联合走向集体生活。 每个个人都是人人,我们的食堂就是艺术家的前线。 在展览的筹备和布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帮忙。从最开始的不知所措,觉得自己不会布展,和艺术的距离很远。到后面的二人一组,配合默契,主动创造新的布展办法。我们因此实现了第一步:让辛勤劳动的食堂阿姨和大叔们,望的见艺术、摸得着艺术。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之一。我们的快乐和食堂阿姨们的快乐,有了一样的载体。 布展的完成,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我们还有第2步,第3步...

2019感受力论坛与会人员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中央草坪 2019年12月7日至8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2019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圆满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台北艺术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内的艺术教育界同仁,以及活跃在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的艺术家、策展人和馆长,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如何组成创作集体等多方面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感受力论坛的部分主题讲演将在《画刊》与《艺术当代》杂志分别以系列专题文章形式陆续刊出,敬请关注。本次推送分享的文章原刊登于《画刊》杂志2020年第4期。 存在巨链:跨媒介创作的产学研可能 Giant...

2019年12月7日至8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2019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圆满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台北艺术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内的艺术教育界同仁,以及活跃在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的艺术家、策展人和馆长,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如何组成创作集体等多方面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论坛的部分主题讲演将在《画刊》与《艺术当代》杂志分别以系列专题文章形式陆续刊出,敬请关注。本次推送分享的文章原刊登于《画刊》杂志2020年第3期。 为了一种公的创造力:创作集体刍议 唐晓林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同时代人不仅仅是指那些感知当下黑暗、领会那注定无法抵达之光的人,同时也是划分和植入时间、有能力改变时间,并把它与其他时间联系起来的人。他能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阅读历史,并且根据某种必要性来“引证它”,这种必要性无论如何都不是来自他的意志,而是来自他不得不做出回应的某种紧迫性。——[意]阿甘本《何为同时代人》[2] 在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越发变得感受力式微、创造力匮乏,人的保存与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被寄予人类最后希望的艺术,同样面临空前的危机,长期以来,它陷入到空虚的形式变革之中,陷入一种庸俗浪漫主义意义上的自我迷恋之中。我们由此设想很可能有一天,它像神话里的那喀索斯一样,自我映照,感性封闭,最终投入自身的镜像而消亡。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首先在学院里发起创作集体,以此作为组织教学与创作的方法,目的是倡导一种开放的、公的创造力。 现代性以来,有一种关于艺术的假设普遍流行,即艺术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创造。这似乎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表述,今天仍然多有人拥护。然而实际上,“独立”“个体”“自由”“创造”皆需仔细辨析。 “独立”。我们常常在今天的文艺领域见到“独立电影”“独立出版”“独立艺术家”等标签,这些“独立”自有其优长,也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常常不仅表示自己具有小成本的、小规模的、小众的、底层的、批判性的等特质,也表示有别于甚至对立于那些官方的、流行的、传统的对象。然而,在后殖民、后冷战的历史症结相互叠加的复杂语境下,这些“独立”常常涵盖着意识形态的站位,容易将自己圈锁在狭隘化、简单化的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构之中。同时,这些“独立”也可能把“主流的”“大众的”意义轻易让渡出去,仅仅标榜自己的慎思与慎独:使“主流的”丧失勃兰兑斯(Georg...

突如其来的疫情,暂时阻挡了我们的脚步,但却未遮蔽我们看向世界的眼睛,社会的各个领域针对“宅家”的局面,也都进行了新的尝试。2020年,深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直播形式,已成为现代文化中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形态的表现,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万物皆可播的新时代来临了,“直播文化”或也成为当下的时代写照。未来已来,社会各界都在未来赛道上奔跑,既然万物皆可直播,那么艺术领域又何尝不可呢? 「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展」期间,我们将会邀请各学院的师生代表、作品创作者以直播导览的方式进行线上讲解,借助于直播新浪潮,打破空间局限,使不能莅临现场的艺术爱好者、艺术教育工作者也能够以一种紧贴时代的方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国美使命的感怀、对战疫精神的体悟。 5月21日下午14:00—15:00 带来线上导览直播 跨媒体艺术学院专场 导览嘉宾: 牟 ...

这是闪光的青春。 正值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创新团队携手人民日报文艺部,共同创作了一款融合着家国情怀、青年使命与艺术创意的互动H5。绚烂的魔方之中,蕴含着当代青年的无限力量。 《多彩青春》-陈流 在青春绚丽多彩的调色盘中,每一种颜色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美,正如每个职业都能成就一番事业,都能让人生精彩绽放。 假如青春有颜色,它或许是志愿红、迷彩绿,又或许是医务白、工装蓝……青春的理想,铺就奋斗的底色。在新时代的青年群体中,各行各业涌现许许多多担当有为的青年。他们奔跑在时代前列,在奋斗中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理想境界,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成就时代荣光,以胸怀大我的姿态绘就人生画卷。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合作,组织、约请美术工作者,描绘各行各业的有为青年,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为主要创作原型,生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采,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用奋斗谱写时代华章。 圣洁白-《心系苍生》-刘永健圣洁的白色,饱含医务人员对生命的敬畏,照亮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的信念。 醒目黄-《行走在高压线上》-蒋智南醒目的黄色,在他们身上成为安全提示的警戒“信号”。保障万家灯火,正是电力工人的使命与担当。 烈焰橙-《烈火英雄》-陆庆龙鲜亮的橙色,闪动着消防人无惧危险、逆行而上的精神之光,它照亮希望,给人生命的力量。 迷彩绿-《特战队员》-李晓林斑斓的迷彩绿,彰显军人的热血担当。无论是在训练场磨砺青春,还是在抢险救灾最前线挺起不屈的脊梁,铁骨铮铮永远是军人的气节。 天空青-《太空“牵风筝”的人》-史涛天青色,是一线航天测控人的奋斗写真。那一抹天青,与他们严慎细实的作风、追星揽月的力量和鸣,共同定义青春。 纯净蓝-《女焊将》-应金飞纯净的蓝色,映照出广大工人敬业爱岗的模样。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如何使此次方案充分展现青年之气,体现出绘画作品全貌,又可实现有效互动,使作品能够生动传播,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创新团队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最终敲定了“魔方”这一视觉元素。 方案草图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魔方吗?”我们以儿时的玩具作引,玩具陪伴了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扭转的魔方,拼成一幅幅的画面,也见证着青年人的蜕变,我们肩头都已扛起了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勇立潮头,不开拓进取。 H5以炫动的魔方为线索,串联起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青年画像,为用户带来丰富有趣的参与体验。每一幅画,都有着它的专属色调,绚烂的颜色洋溢着青春的色彩,展示着当下艺术青年的无限创造力。 设计草图 从方案到H5的实现,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创新团队只用了短短三天,这三天内虽辛苦紧张但却快乐自豪,此次合作,不仅是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对于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创新团队而言,更是充满着荣幸与自豪感的实践,使创新创业的同学们能够在青年节之际,用自己的创想,展现出美院学子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的蓬勃朝气。  假如青春有颜色,一定充满着绚烂的色彩,让我们用自己的画笔去绘制我们这代青年人的现在,以及未来。  在此,祝所有在奋斗中自我实现,在进取中奉献社会的青年人,节日快乐! ...

2月17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学院实行每周开展教学总结,领导班子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动态调整线上教学方案;学院根据专业特色,结合双线互动,创新教学模式,挖掘网络课程优势,积极开展跨媒体艺术学院新的艺术教育改革。现分享本学院的网络金课推荐。 课程名称:空间影像创作(二) 任课老师:高世强、孙晓宇 系所:实验艺术系 面对年级:本科三年级 学生数:24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空间影像创作教学培养学生对多屏影像叙事的创作能力,结合理论课程和对艺术家案例分析,使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创作方案,熟练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并最终落实到实践成果中,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形成个人创作方法论。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周...

2019年12月7日至8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2019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圆满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台北艺术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内的艺术教育界同仁,以及活跃在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的艺术家、策展人和馆长,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如何组成创作集体等多方面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论坛的部分主题讲演将在《画刊》与《艺术当代》杂志分别以系列专题文章形式陆续刊出,敬请关注。本次推送分享的两篇文章原刊登于《画刊》杂志2020年第1期。 重温感受力:以创作集体作为策略与路径的探索 Revis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