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基于进一步推进跨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设以及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需求,跨媒体艺术学院在目前三个系(实验艺术系、开放媒体系、媒介展演系)的基础上,正式新辟自由艺术专业方向,增设自由艺术工作室,自2020年起,全面展开本科教学。工作室教师由活跃于当下艺术生态中的艺术家、策展人、学者共同组成。 自由艺术工作室 简介 自由艺术工作室,关注行进中的艺术现象和行业前沿规则,积极参与社会性的艺术对话。我们以自由艺术为前提,激发感受力与创造力,在无限表达方式与技术媒介成为可能的今天,珍视自由给予个体的有限选择和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强调,以个体在艺术实践中的切身局限为中介,开放艺术观点,尊重个体差异,引导自由选择,以真实的艺术态度和自由的感知出入艺术与媒体的边界。 育人目标 自由艺术工作室强调想象力的先行,培养个体独立的判断与态度以及语言系统的建立;鼓励个体或团体及时走入当下艺术现场,把握艺术在质疑与答案之间,现实与想象之间,生活与理想之间的呈现,成为在当下艺术领域获得持续发声的自主个体。 专业特色 鉴于艺术日趋专业化,教育过于成果化的导向,自由艺术工作室的课程设计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问题意识和试错精神的培养;我们的教学以创作为核心,以有限为前提,以媒介为发端,以问题为导向,以展览为呈现等“游戏”规则的建构,贯穿始终,并期待融超艺术规则的意外和创造。 教研团队 主任:张辽源 副主任:蒋竹韵 教师:吴美纯、吴珏辉 张辽源 1980年出生,...

2019年12月,经全国各高校网上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审核,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投票,教育部认定了40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跨媒体艺术专业 专业定位 中国美术学院经新媒体系和综合艺术系近10年的实验性教学探索,2010年,于国内率先创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经5年建设发展成熟,申报教育部目录外新增专业成功(专业代码:130408TK)。这是国内第一所直面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当代艺术学院",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艺术教育机构”。作为跨媒体艺术教育的先驱,本专业坚持学校“三美”育人理想和“四通”人才培养要求,以内外打通、跨界互动为基本思路,以媒体中发掘创意,技术中发显人文为教育宗旨,通过建立新艺科“想象+创造双螺旋”式教学机制,互通共生的国际“超学院”结构形成“媒体创意、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的教育格局,在国际平台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 人才培养 致力于培养掌握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深厚造型基础的当代艺术与新兴媒体产业的创作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个人鲜明的文化评判力,掌握具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呈现对社会和生活独特而理性的反思。 专业特色 实验艺术系强化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实验性及前瞻性。注重从技术和观念的角度,以实验精神探索跨媒介表现的叙事潜能。在教学中,强调对接当代艺术现场和跨媒体语境下的社会需求,以课题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和落地能力,并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内化于教学过程中。 开放媒体系 在国际化的高科技创作中,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当前的训练与研发重点在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手机艺术、未来书写、未来山水、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程序艺术、科幻影剧等方向。并且,推行媒体研发、创作实验、项目实践同步开展的实验教学机制,与中国美术学院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等研发机构紧密结合,同时培养、训练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 媒介展演系 强调媒介融合与叙事建构。面向当代社会的整体艺术环境,聚焦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多种媒介手段的创造性综合运用与跨界融合;推行以“真题真做”为特征的“项目制”教学,促进学生的视眼界提升、能力训练与观念塑形;并以多元化、前沿性的教学实践和创作研究,推动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开放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 自由艺术工作室 鉴于艺术日趋专业化,教育过于成果化的导向,自由艺术工作室的课程设计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问题意识和试错精神的培养;我们的教学以创作为核心,以有限为前提,以媒介为发端,以问题为导向,以展览为呈现等“游戏”规则的建构,贯穿始终,并期待融超艺术规则的意外和创造。 师资队伍 跨媒体艺术专业拥有由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先行者与领军者,国内最著名的策展人与艺术理论家,当代艺术界的学术权威和明星人物以及诸多深谙媒体艺术的知名艺术家组成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教研团队。本科教学中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为本科生授课,全面导入客座教授方式,聘请专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家、教授和艺术家,以工作坊形式充实日常的教学和科研。 学院院长:管怀宾...

  上图为2019感受力论坛与会人员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中央草坪   文稿整理: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研究生:常兰(统稿)、黄利红、蒋斐然、冯均桥、徐子羿、梅嘉程校订:张晨、唐晓林 2019年12月7日至8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2019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圆满举行。本次论坛包括了四场主题讲演和一场圆桌讨论,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台北艺术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内的艺术教育界同仁,以及活跃在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的艺术家、策展人和馆长,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如何组成创作集体等多方面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副院长姚大钧、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分别主持了四场主题讲演,并联合主持了讨论环节。   2019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时间 2019年12月7、8日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组织委员会 管怀宾、文涛、姚大钧、高世强、牟森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2019感受力论坛海报 2019感受力论坛现场,12月7日 讲演节选 王俊杰/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思考与合作生产 数位时代下,...

2019年11月22日,网络社会研究所国际年会如期而至。延续着过往三届年会的批判力与行动欲望,在中国网民的第21年,INS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与实践者,重新思考“网民”这一未被我们认真对待的用语。互联网的快速变迁中我们迅速遗忘过往,从个人账号兴起到不断涌出的网络群体,从主动、激昂的希望到泛娱乐化的现实……...

时间2019年12月7、8日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组织委员会管怀宾、文涛、姚大钧、高世强、牟森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在今天,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日益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获得更多的便利,知识与信息更新飞快,视野广度拓展便捷,但个体记忆的能力、思想的深度与处理复杂问题以及进行知识生产的能力却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很明显,我们越发感到随之而来的感受力的式微与创造力的匮乏,个人的保存与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我们无法作为孤绝的个体求得生存,却又被隔离、切分为语言、思想、行动的碎片,与他人进行连结、切磋、交流与共享变得势在必行,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正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保护和激发 有鉴于此,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连续举办“感受力论坛”,邀请国内外艺术创作、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同仁,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今年,2019感受力论坛主题为“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我们愿意借由今年的“感受力论坛”,坦诚而开放地探讨由师生共同组成创作集体,在相对长的时段内用创作带动教学,同时以教学展开创作这一方法,探寻如何酝酿艺术生产、思想生产的动能,进而培养共同关切,引导心灵转向。我们初拟出一些议题,例如“学院当代艺术教学的危机与机遇”“如何用艺术实践建构我们的未来?”“科幻作为方法?”“媒体艺术的开放性?”“跨媒体艺术创作的产学研可能?”等等,期待与各位艺术/教育的同行者们进行深度探讨。我们也期待与各位同行者探讨未来“跨媒体艺术节”的举办维度,并邀请各位同仁们与我们一起齐心协力,用我们的感受力对现实做出新的解释,用我们的想象力向社会和时代提案。 直播地址 第一、二场(12月7日上午9点直播开始) 第三、四场(12月7日下午13点30分直播开始) 自由讨论(12月8日上午9点30分直播开始) 会议日程 2019年12月7日地点: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南苑会议厅 第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