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朱玺:灵魂温热ZhuXi:Soul Warm 展览时间 2019年11月3日——11月17日 主办单位 浙江美术馆 展厅 4号厅 2019年,“南山138”项目将年度主题设定为“宣言”,鼓励青年艺术家在当代语境下探索浙江青年的自我方向,崭新摹写当代艺术的人文叙事,同时努力呈现浙江青年艺术中的精神品格与时代信念。2019年第三季之“朱玺:灵魂温热”展览于11月3日开展。 本次展览朱玺带来13件/组绘画及装置作品,以“灵魂温热”为题,他试图从现实的经验中重组支离破碎的日常物象和视觉符号,以一种诗性语言重新塑造视觉矛盾和逻辑关联,复苏生活的记忆和图像的内涵,进而叩问现实。朱玺通过装置与绘画等媒介的艺术语言,将关于世界观、社会秩序等的思考与自我认知相融合,创作出一系列沉浸在“未来”与“历史”之间的大型装置并建构出独特的个人思考场域与艺术创作阵地,同时绘制出一幅装置艺术的当代图景——在“世界”这个庞然大物前,人类应当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带着有温度的灵魂和躯体,友好地对待世界与他人。  幻象景观·触温世界  管怀宾 “温度”言指了物体存在冷热的程度,也是一个知觉的世界。伴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万物构造分子运动的认知不断推进。我们知道物有温标、人有体温,温度无所不在。无论自然物质还是人造物象的存在,都是以其运动为前提,同时产生某种“能量场”效应,这也使得任何“物象”都具有运动状态下的温差。 朱玺的个展以“灵魂温热”为题,也引发我们对于“温热”现象的思考。“温热”的概念源自中医学某种症候和状态,既有“渐感为温、速发为热”之说,也有“冬春为温、夏暑为热”之理。朱玺的借题,并非仅仅出于物的认知与媒介的取用,或者在作品的物理构造上引入“温热”的元素。而是借由物与物、物与世界构造的瞬间干涉性和流动性,提示了某种隐存物象背后流动的精神想象。他的近期系列作品,既与他的个人体验和形式语言相关,同时也涉及到艺术家及物的态度,以及社会、政治、时代语境相关的心灵与精神的上下文关系。朱玺的作品敏感于物的存在方式,以及物的视觉表象背后那可触的真实和带有“温热”的情境。更确切地说,他的工作借由物与造物、造景与造境,为我们营造着一个可以感知“温热”的现场和一个可以触击的心灵世界。 差不多八年前,朱玺在澳门推出个展《征服者之歌》,我曾在一段短文中谈到其中的诗性表达以及它“将我们带入某种思考的途径,无论起点还是中途的过程,它让我们游离在一种时间与空间之外的诗性轨迹,并且又总是能让我们找到某种接地现实的线索”。这是诗与装置艺术的魅力和内核,也是一位装置艺术家借由装置艺术的造物语境,阐明其深层的哲思和某种激荡心灵的诗性意志。这些年他在“征服者之歌”的余韵中,穿越“风殇”的道程与“信仰的边界”,多视角地探讨科学与宗教、生存与政治的话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展着他对生命信仰、个体意志、科学与宗教、现实与幻象的思考与版图迁徙。他的工作跨界于多重的文化领域和媒介截体,但总是能在犀利的思考,特立的语言方式中营构他的幻象与景观世界。那些早年微观叙事的诗性话语与“牵星”般的浪漫想象已经凝炼成一种寓言般的精神哲思和恢弘的视觉景观。 我们知道杜尚以来,艺术家们对于现成品的挪用与置换已成为某种惯性并不鲜见,然而对于物的能指与所指却差异悬殊,多数往往流于表征与符号的借用,极少领悟到物的消隐转而成为象(观念)的截体的真谛。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尤其突出,标本化的图式全然失却艺术作品应有的灵魂和可以触感的温度。朱玺的作品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他的造物观以及因物因景造境的种种妙趣横生的因缘脉络,无论是现成品还是自造物都有效地转化到一个崭新的语境轨道和叙事情境之中。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他对于观念与媒介材料自由交叉的构建方式,既是一种观念态度和美学经验,更是一种区别于大同的策略和实验方式。实际上艺术作品作为外部事象与周遭现实触击艺术家内心世界后滤化和凝炼的产物,其核心的价值在于立场和态度。尤其是语言层面的创造,精准到位的表现总是能让人们看到那种心智一体的语言构架和由此生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朱玺的近期工作让我们看到那种对于泛常表象与日常经验的重新解构。这批系列装置作品有人的迹象,却无人的行踪和表征的图说,其静象的背后隐存的是艺术家独立的观念锐志和可以感触的精神温度。    2019.10.31于度园 历史公式900cm x 250cm x 500cm金属,标本,软性灯光,书,工业风扇2019 规则的游戏纸本水墨200x110cm2016 梦经书旧书,仿真狐狸,鼓风机,台灯,木桌500cm x 80cm x 150cm2016  灵感花园纸本水墨340cmX275cm2019 灵魂温热——楔子照片 内置喇叭163x100cm2019 THE EYES of PHI铁,铜,软灯管500x600cmx150cm2019 公共光明现成品铁马,警报灯250cmx250cmx250cm  荒野金属,玩具,标本,木,造烟机400cm x 100cm x 150cm2019 one金属,软性灯管,亚克力200cmx200cm2017 信仰的边界 & 光纸本,圆珠笔 & 铜300cmx240cm & 30cm x40cmx53cm2017 & 2019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朱玺1983出生于上海2002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2006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本科)2012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士)目前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个展灵魂温热(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2019被枪杀的宇航员(宁波,中国)2017冷韵(北京,中国)2013征服者之歌(牛房仓库,澳门)2011燃冰迹(吾辈空间,杭州,中国)2011主要群展光和作用(霓美术馆,苏州,中国)新艺术史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中国)禹步——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二十四小时独处计划(二十四小时美术馆,南京,中国)全息书写:2018国际跨媒体艺术节(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日落之后( Galerie Liusa Wang,巴黎,法国)桃花源(观唐美术馆,北京,中国)永生市(滨海美术馆,天津,中国)妄念( Saatchi Gallery,伦敦,英国)不在服务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安仁双年展——今日之往昔(安仁华侨城,成都,中国)叙事曲-动漫美学当代艺术展(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半截门(喜玛空间,上海,中国)西部风景(重庆鸿艺九洲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重庆,中国)源(上海大戏院,上海,中国)我们何以成为我们(言午画廊,上海,中国)在日落后发生(MOCA,上海,中国)第七届新星星艺术节(彩虹盒子,郑州,中国)桃花源—迹(上海K11,上海,中国)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主题(南京百家湖艺术中心,南京,中国)极限频率: 2016 AMNUA学院计划(南京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浮岛志(汉雅轩,香港,中国)重置已知(MAOSPACE,上海,中国)别日世界(沙门粮库文创园,台州,中国)翻页时间(雅昌艺术馆,深圳,中国)ON AIR(清影艺术空间,杭州,中国) 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过年(人可当代艺术中心,杭州,中国)春天来了(三尚艺术馆,杭州,中国)融·汇(杭州,中国)常青藤计划(中间美术馆,北京,中国)找朋友(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大地备忘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在路上(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中国) ...

Inter-World-View “世界观”(Worldview)之间的交互(Inter) 对“世界”的“访问”(Interview) Inter-World-View,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发起、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的年度项目,2019年首次启动。自9月20日发布Open Call以来 ,我们收获了超过100组来自不同国家、地域和专业领域的青年群体的热切问询与报名。在经过近一个月的了解、讨论与沟通后,我们满怀期待地宣布:15组青年群体将受邀前来,共同构造首届Inter-World-View的交流现场。 这些来自全世界范围的群体们,将在10天(2019.11.11-11.20)的时间中,汇集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每天由不同的团体展示、演绎自己的“工作”,“占领”并布置自己的空间;其余的群体,在这一天作为听众、发问者、评论员,并在另一天成为主讲人。 我们期待,通过共同的布置、展示、演出、论辩、生活,这些有着独特工作环境、问题意识、创作方法与方式、生活状态——拥有独特“世界观”的人们,能够发生足够深入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导向未来深远合作的工作网络。 IWV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长期计划,它希望探索的是完整的生活与工作的世界观,包括“如何共同生活”的技术。它希望联结不限于狭义的艺术领域,而是广泛分布于各界的:哲学家、科学家、写作者、策展人、建筑师、电影人、艺术家、音乐人、舞者,乃至匠人、农民、厨师……那些在日益专精和割裂的世界中,拥有但能够跳脱具体的行业和领域,进入超越性思考、形而上维度,共怀改变世界愿望的人们。 IWV将尝试放弃原有的展示机制中“开幕”的统治地位,探索某种展览、论坛、演出和工作坊的结合——或者什么都不是,而仅仅是“交流”本身,交流的过程即生成现场。 Inter-World-View2019也尝试了一个全新的做法:受邀前来的“报告团队”,同时成为IWV项目的“工作团队”,分别担任展览策划、空间设计、海报视觉、布展搭建、影像记录、现场翻译,乃至以作品与演出的方式制作工作晚餐,用自己的工作专长,加入到一个更大的集合工作之中。 我们期待着,这15组各异的群体在首届Inter-World-View上一同“访问世界”,共同生发出一个世界观的交流现场,一个超越日常的共在时空。 2019,让我们访问这个世界。  IWV2019 参与群体  九樟学社 “万物需有寄托之地” 千寻豫樟干,九万大鹏歇。栋梁庇生民,艅艎济来哲。——元稹樟之盖兮可蔽日,沧浪清兮可濯缨。吾人立社于兹,寄山水人文之境为思,取百姓日用之道为作,汲集志士英才,求索新途,亦图存养之功,修身立命,以启复士人自由独立之精神。九樟长期致力于揭示、建构、联系、整合具有持续性文化价值的社会要素,落实为具体的建筑空间、产品、出版物或研究。九樟相信:人在与事物建立关联的实践中认知并定位自我。这种关联一旦被社会系统所阻断、遮蔽或是中介,人们将失去与事物最真挚的精神联系。在此次IWV的现场,将递进式地展现多项社会空间实践,呈现“寄托谱系”在当下社会处于“离散-聚合”、“遮蔽-揭露”并存的状态。 九樟学社同时是Inter-World-View2019的工作团队,担任现场的空间设计工作,在每个群体抵达之前,为之营造预制“寄托之地”。 IWV现场参与成员:许天心 / 李威 / 沈柯韦 Fleshy School “黑格尔舞蹈家”(Hegelian Dancers) 来自卡利·哥伦比亚(Cali, Colombia)的Fleshy School是一支由视觉艺术、文学与身体实践者所组成的团队。他们对历史、身份认知、宇宙学、艺术等有着共同的兴趣,并最终将身体作为所有思想的渠道。通过对“讲座”形式的解构,通过现场舞蹈和音乐表演等方式,他们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提问过程——将身体动作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对我们肉身中所投射的世界观发出质询,探寻在我们的聆听中所体现的生态学,在不同艺术媒介中节奏与韵律的可译性,以及联结个体-集体的那座可能的桥梁。 IWV现场参与成员:Ericka Florez / Andrea Bonilla / Jose Luis Cardona / Hollman Alvarez 重庆工作研究所 “重庆作为方法” 重庆工作研究所(重工所)是一个把重庆作为研究对象的自我组织。不同于工作小组和机构的性质,“重工所”首先是面对城市工作的敞开式平台。重庆不再只是一种地域所指,还构建起一种空间方法和研究剧场。重庆集都市、乡村、山地、航道、工地、废墟于一体,早期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工业遗迹、防御体系,随后被纳入全球化的生产链条之中,如今又开启了“智慧城市”的序幕,成为内地重要的人工智能试点和机器人基地……这一切吸引了一批创作者的注意力并成立了“重工所”,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只将重庆作为一个单一的工作区域,一种局限于地域性的田野,或用一种固化的艺术转换手段来制造某种艺术场域中的“土特产”。这些工作的实质目的,是如何重启对语境的进入式观察,不再自我他者化;如何进入理性的编织工作,对当今由全球化主导的文化,进行反思的、具有某种主体性质的文化构建。这一切迫切需要我们重回现场,重回田野,重回重庆。这里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使得“重庆”既是对象也是方法。 IWV现场参与成员:鲍大宸 / 董勋 / 吴剑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 “从混沌的现实到模拟的秩序” 大气环境塑造了地球生态,对它进行计算机模拟是几百年科技积累的红利。“盗天机,照人间”的大胆尝试,引发了计算流体力学的兴起。它一点点地勾描,把由原子构成的不规则曲面世界,画成了由数学物理公式在比特空间上的矩形投影。但现实总是混沌非线性变化的,圆和方之间总是有空隙的。科学和宗教的差别在于前者承认自己总是错的。倘若不能改变灾害、污染、气候变化的未来,预测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倘若原子空间和比特空间能无缝铆接匹配,人脑的存在又如何体现。 本次参与IWV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IAP) 团队由三位博士组成,均师从王自发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大气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和预测。IAP团队希望在艺术中找到科学的灵感,因为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研究的瓶颈已经到来。 IWV现场参与成员:尚晶晶 / 冯立民 / 王涛 PeARL “用科学再现艺术”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的表演艺术研究实验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Lab),通过用数据再现对表演艺术的研究,从广泛的跨学科角度出发寻求科艺融合的突破,用科学再现(re-presents)艺术,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显现(presents)人性。PeARL利用一系列跨学科的实验和计算方法来解决音乐、舞蹈以及视觉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接收等问题,在科学探究的方法上强调创造性,同时也使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我的艺术直觉。当数据在听觉和空间中被重新表现和想象时,信息的交换超越了学科界限,从而成为一种艺术体验。 现场参与成员:Michelle Sylvia Weintraub / Hannah Percival / Anne Wharton / Dr. Peter Martens (Lab Director) 远程合作成员:Dr. David R.W. Sears (Lab Director) /...

会议时间 2019年 11月22日 | 11月24日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报告厅 (拉姆咖啡旁) 参与会议请点击报名  (报名者方可领取同传设备) (长按二维码报名) 会议总召 黄孙权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年会学术委员 高士明教授 管怀宾教授 姚大钧教授  陆兴华教授 黄孙权教授 在参与式文化与web 2.0之后,个体出于不同原因而组成的集合形式(assemblage form)又重来一遍,是reddit和4chan,是微信朋友和脸友。我们乐意提供所有生命历程,图像还有GPS的位置,人们的孤单被设计好了(solitary by design)以致于无论何种形式的在一起(togetherness)都变得重要。与现在仍躺在英国伦敦大学玻璃罩的木制棺材中的边沁接收崇拜者和观光客的注意力一样,我们都学会了集体的自我塑像(autoicon)。也许我们更不幸,网络就是我们的生活,今生来世都透明了。人类被颠倒为媒体的延伸,全球近51亿人”自愿地”把生命资料放在被算法加密的、权力者才能看见全貌的资料库中。 在过往前三届的年会,“网络化的力量”,“与列斐伏尔前行:算法时代的都市论与日常生活批判” 和“智慧都市网络(IUF)”,我们连结了各国的专家学者与行动者,开展了当前网络社会的理论批判与行动网络。2019年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的主题为“网民21:超越个人帐户”,“21”既指中国网民的21年,又指21世纪全球网络使用者。我们企图从上世纪一个并未认真思考的用语“网民”开始,历史化与社会化当代的符号资本主义,特别是媒体的作用。 90年代中期,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网络巨头刚刚起步;随著第一波网际网络泡沫高潮,netizen变成流行语,英国剑桥字典解释很简单:使用网际网络的人(a person who use internet)。如同我们欢悦在新技术工具带来的允诺一样,那时还没人在意一种权力身分的字眼”市民”被接到网络后面是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与责任的。在1998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正式的中文翻译:网民(Netizen,在台湾与香港,则多翻译成不具政治责任而是朋友关系的网友)。2000年前后中国的QQ、博客、论坛让网络功能从搜索逐渐转变为社交,也开启了用户生产内容时代;后十年的重要变化是移动互联网超过pc互联网,所有网络行为的节律和强度都大大提高。信息接收从文本阅读变为观看实时直播,直至见缝插针的短视频(抖音、快手),早年网络社群的公共性逐渐为个体自我展示取代。网络曾赋予虚拟社会公民的一切主动、激昂的希望(独立媒体、网络行动主义),如今都可以被变成帮独角兽赚钱的自动上传资料员;信息越发及时、时空越发压缩,我们的生活时间越发萎缩;永久在线的社交媒体上却没有社会。在加速的社会中,网民变成了分心而倦怠的帐号(personal account)。 2008年起,中国网民数量超过美国,网络社会的研究、批判无法跳过中国现象,甚至可以说中国已成世界上网络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最剧烈的地方。我们需要多重理论视角来透视中国,进而学会以本地的语言讲述全球的故事。 面对这21年的历史,年会分成四个主题: 齐美尔捕捉了19世纪大城市生活的面貌:繁忙而孤单的人在流行中找寻认同与独立,现在我们需要捕捉“信息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状,包含了知产阶级(cognitariat)那些失去灵魂的情感知识工作阶层,以及生存在零工经济与网上的流众(precariat)。我们都深陷于社会加速的”当下时态萎缩”中,该如何思考自身、所属文化及其再现与世界的关系? 报告人: Franco “Bifo” Berardi (意大利媒体、信息技术理论家) Mark B.N. Hansen (杜克大学艺术、艺术史与视觉研究系教授) 汪凯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情感交流,都被掌握技术工具的中介者(mediators)所占有了。平台就是媒体、市场与公司,并作为统治者,观看着透明笼子中人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平台接管了社群制造,埋葬了独立媒体,安利化博客、工具化了网民。在全面的社会加速中,我们必须越跑越快才能停在原处。漂泊狂想曲(precarious rhapsody)可以成为共鸣嘛?线上社群能够成为像合作社一样的存在吗?社会运动可以超越魔兽的公会力量?社交媒体的深渊无法跨越? 报告人: 吕新雨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濱野智史 (日本社会学家、批评家) Cleve V. Arguelles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罗贝尔亚太事务学院政治与社会变革系) Nishant Shah (阿尔特兹艺术学院研究院副主席) 就当代媒体研究而言,新媒体老旧不堪,对社交媒体的批评多来自民间作者(好的新闻记者,或与珪谷甚密却还带点批判风味的老嬉皮,少数的黑庞克们)。学术生产与理论已经被抛得远远,软体研究还没真正浮出台面,从麦克卢汉宣言式与表演式的告白,到Fuller等人倡议的研究取向——邪恶媒体(evil meida),一种无关观者想法而可以自我启动的媒体——我们找到了突破的可能嘛?媒体考古学是方向之一?从天涯、榕树下到今日的社交媒体,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微信朋友圈、知乎、快手兴起的原因?抑或相反,对当下之分析才能知晓过去的意义,如马克思说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在高等动物本身巳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那互连网一开始,我们错失与误解了什么? 报告人: Michael Goddard (西敏大学电影电视与动态影像学系高级讲师) 单小曦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櫻田和也 (大阪市立大学城市研究中心特约讲师) “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Terry Eagleton, Why Marx Was Right)听起来像老派的辩驳?马克思一直都在,而鲜少人当真。我们每日辛勤地在键盘上分享美食猫咪与感情,自愿无筹的工作,所以应该对脸书与发起求偿诉求吗?还是要努力学习中国的网红跟快手的直播主,成为这世代文化创意工作者的楷模?实现了点对点的交易,文化生产者与无偿劳动者的生存与认同焦虑就解决了吗?人们为何愿意付网路费用却不喜欢为内容付钱?我们为何轻易接受内容给所有人看但盈余被少数人全拿?或更直接地问:脸书跟微信如何赚钱?劳动价值在其中如何计算? 报告人: Nathan Schneider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媒体研究助理教授) Olivia Solis (SHARE Labs 信息设计师) 除了4个panel的主题演讲,我们向全球华人年轻学者与行动者征求对“网民21”四个主题最新观察、研究与实践报告,以“青年学者论坛”的形式呈现中国研究,希望能和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充分交流。投稿者众,组委会选出了三十篇具研究潜力的论文,邀请青年学者共聚一堂。  年会议程 Program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Network Society: Netizen 21: Beyond Personal Account Conference Time 2019/11/22—11/24 Conference Location Nanyuan Conference...

会议时间 2019年 11月22日 | 11月24日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报告厅 (拉姆咖啡旁) 参与会议请点击报名  报名者方可领取同传设备 (部分邮箱有挡信情形,若提交报名一周内未收到回复邮件,请来信 inetworksociety@gmail.com) (长按二维码报名) 弗兰克·比弗·布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 弗兰克·比弗·布拉迪,1948年生于意大利波隆那,是一位作家、媒体理论家与行动者,目前任教于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开设媒体社会史课程。比弗是义大利1970年代自主运动的核心参与者,1975年他创刊一本名为《A/traverso》的实验性刊物,隔年,他在意大利波隆那创立地下电台"Radio Alice",直至1970年代末流亡巴黎。他在巴黎跟随瓜塔里近身工作,投入"精神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领域研究,同时为《Semiotexte》、《Chimerees》、《Metropoli》以及《Musica 80》等多家杂志供稿。他自1990年代起的理论书写关注心理学、信息科技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近期著作则包括《The Second Coming》(Polity, 2019)、《Breathing: Chaos and Poetry》(The MIT Press, 2019)、《Futurability: The Age of Impotence and the Horizon of Possibility》(Verso, 2017)、《And: Phenomenology of the End》(Autonomedia, 2015)以及《Heroes: Mass Murder and Suicide》(Verso, 2015,有中译本)。 Franco "Bifo" Berardi, born 1948 in Bologna, is...

科 艺 先 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艺术创作实践展 展览时间 2019年10月28日—11月04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3号楼2楼展厅/4号楼306展厅 总策划 文涛 学术主持 高士明、管怀宾、姚大钧、高初 策展人 张佳乐、张顺仁 策展组 黄利红、林雨之、冯均桥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学生党支部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学生党支部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共同开创了一场亘古未有的伟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成就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初心映照岁月峥嵘,奋斗激励使命征程。如何让师生真切地感受和体悟70年的光辉历程,守初心接续奋斗?如何引导当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担使命砥砺前行?我们心怀着礼赞和崇敬,把目光投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延安,我们抱持着怀念和感恩,带着艺术的眼睛重返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圣地——延安! 今夏,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组织一批师生党员追随国美艺术先贤“到延安去”的脚步,远赴陕北,一掬延河水,贴近黄土地,踏访杨家岭、南泥湾、宝塔山、桥儿沟等红色革命旧址,重返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现场,倾听感悟七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斗、实践初心的澎湃脉动。 延安实践合影 由跨媒体艺术学院和视觉中国协创中心的党员师生联合组成的实践团队聚焦“延安十三年”的文艺发展历程,运用现代视觉艺术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细致考察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现象,截取延安文艺家群体中的个案,以他们融入时代的个人艺术生命史为样本,发掘延安文艺的创作故事,深切体会在革命语境下生发喷涌并传承至今的民族精神之魂。 回望来路,蕴含着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源泉。师生党员运用艺术思维,从学术视角去调和处理创作中的历史和当代、技术和艺术、精神和器物、虚拟和现场等对立统一的关系。跨媒体艺术学院第二期“科艺先锋”党建品牌建设展如约与大家见面。师生党员通过基于延安精神的艺术再创作和研究,研创形式丰富,除影像、装置、VR、国画、书法与篆刻、版画等实践作品外,理论研究亦成果丰硕,七个研究方向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向全校师生汇报延安之行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创造,成就了这批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礼的致敬之作。 重访延安以及本次“延安精神”主题创作,既是一堂有风景、有深度的思政课,也是一堂有筋骨、有学术的专业课,是党建思政工作与跨媒体专业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我们着力在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四维互动”专业优势的支撑下,深度开掘红色资源经由跨媒体艺术语言的诠释转换和当代表达,切实提高师生党员的代入感、参与感和共鸣感,力图用最崇敬的创作态度呈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立体地诠释中国美院“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的丰富内涵。 红色圣地的踏访和行走,蕴含着思政工作的创新之源。本次展览是跨媒体艺术学院“科艺先锋”党建品牌项目建设的第二期成果,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在总结吸收承办学校第三届“先锋号角”主题展和主办学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实践展经验基础之上的一次全新尝试。三年来的接力实践更加清晰地启示我们,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就是要淬炼一个具有跨媒体特色的课程思政“精装样本”。 初心不改,使命常新。在全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之际,跨媒体艺术学院第二期“科艺先锋”党建品牌建设展如约与大家见面,我们期待延安精神带给师生党员创作上的想象和激情,借由艺术的表达和艺术的感受,让我们能够再次走进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初心的伟大奋斗现场,共同感受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还乡! 2019年10月28日下午13点,“科艺先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艺术创作实践展”在中国美术学院3号楼2楼展厅开幕。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文涛开幕式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中午好!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科艺先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艺术创作实践展开幕式现在开始。感谢院领导以及机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各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出席今天的开幕式,感谢大家对展览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大家的到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给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跨媒体艺术学院依托科艺先锋党建品牌建设,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特意举办这次艺术创作实践展览。 今年夏天,由跨媒体艺术学院和视觉中国协创中心的党员师生联合组成的实践团队追随国美艺术先贤“到延安去”的脚步,远赴陕北,踏访杨家岭、南泥湾、宝塔山、桥儿沟等红色革命旧址,聚焦“延安十三年”的文艺发展历程,运用现代媒体艺术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细致考察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现象。 回校后,师生党员通过基于延安精神的艺术再创作和理论研究,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呈现了今天的展览。在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师生党员特别从学术视角去调和处理创作中的历史与当代、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器物、虚拟与现场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策展实践中,从海报设计、展览策划、作品创作、理论研究、展览陈列设计等一系列过程均由师生党员完成,根据所学专业各自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把展览作为跨媒体艺术专业的一次专业实践课。在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等“四维互动”专业优势的支撑下,深度开掘红色资源经由跨媒体艺术语言的诠释转换和当代表达,切实提高师生党员的代入感、参与感和共鸣感,力图用最崇敬的创作态度呈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 这次展览感谢张佳乐和张顺仁两位老师带领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和艺术创作、统筹谋划,感谢管怀宾院长和姚大钧副院长指导学生创作。也特别感谢高初老师的学术指导,多次召集师生党员开会研讨,指导展览主题和展览结构,感谢学生党员团队的倾力付出。 本次展览是跨媒体艺术学院“科艺先锋”党建品牌项目建设的第二期成果,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在总结吸收承办学校第三届“先锋号角”主题展和主办学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实践展经验基础之上的持续性尝试。我们希望这样的尝试持续进行下去,按照我们党建品牌建设一年一主题的初衷,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专业与党建工作的深度结合,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持续探索一条符合跨媒体艺术专业特点的基层党建工作特色之路。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参观实践理论展板 参观360度全景影像展厅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策展人张佳乐老师为嘉宾做导览 部分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 篆刻 《守望者》装置 《誓言》装置作品 字体海报设计 《赛博延安》360度影像作品 《传承·向星辰和大海》、《红色宝塔山》版画 《延安·延安》中国画、《星星之火出延安》油画 《飓》装置作品 ...

后现代及其后?—— 暨《后现代状况》出版四十周年 学术研讨会 时间: 2019年 11月9日-10日(周六、日)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苑会议室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器道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 学术支持: 高士明教授,余旭红教授,管怀宾教授 会议召集: 许煜 会议统筹: 周净 会务组: 方紫昕,蒋斐然,冯均桥,黄利红,焕尼克 参与会议请点击下方报名 (报名者方可领取同传设备,请预先准备好身份证件) (长按二维码报名) 本次研讨会以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著作《后现代状况:一份关于知识的报告》出版四十周年为契机,重新审视后现代的概念及其留给今天的遗产。1979年至今,《后现代状况》和利奥塔的其他作品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预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技术奇点统辖了这个时代的主导话语,面对如此局面,利奥塔对知识生产和社会组织所作的新技术转换的判断不仅依然有效,而且承担越发重要的关键性评估作用。 利奥塔著作《后现代状况:一份关于知识的报告》 从历史上看,如果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与欧洲现代性的一次决裂,是对我们批判性理解社会转型的一次邀约,那么这种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基于一种欧洲的立场的。欧洲以外的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如果像一些欧洲知识分子所声称的那样,非欧洲国家,比如中国,只有现代化而没有现代性,那么在利奥塔的话语中,后现代对于那些没有现代性的文化意味着什么?后现代主义在非欧洲文化中的广泛接受,难道是他们自身知识反思的盲点?从时间轴上来看,这一广泛接受表明的是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一过程的进步,还是一种必须被质疑的虚构?鉴于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技术性融合,世界历史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重新进行表述呢?除了技术发展的同步之外,还有可能对技术的未来有不同的阐述吗? 在这个重新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之后,艺术的贡献是什么?这也是利奥塔不断在提出的问题。他在1985年于蓬皮杜艺术中心所做题为“非物质”的展览中,以及他在1988年出版的书籍《非人》中,都试图揭露数字技术的潜在变革力量及其局限性,与此同时他还反复诘问艺术的作用。如今“非物质”仍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展览之一。同时令人吃惊的是,他竟想从13世纪日本和尚道元希玄禅师那里寻找启发。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利奥塔自1979年以来的这些反思和努力?这次研讨会希望聚集一直致力于利奥塔研究的学者们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超越利奥塔和他所处的时代。 利奥塔 由利奥塔策展,1985年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非物质”展览 《”非物质“展览后的三十年:艺术、科学和理论》由许煜、安德里亚·布罗克曼主编 会议议程 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后现代及其后”研讨会学术支持 许煜“后现代及其后”研讨会召集人 贝尔纳•斯蒂格勒 萨拉•威尔森 菲利普•帕雷诺 李洋 艾什利•伍德沃德 东浩纪 Postmoderns and After?— 40 years after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Date: November 9th and 10th, 2019 Venue: Nanyuan Conference Room,  China Academy of Art (Nanshan Campus) (No. 218 Nanshan Road,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310002) Organizers: China Academy of Art The Institute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ese Visual Studies, CA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CAA School of Inter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