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Image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 主讲人:樊黎 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系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时间 11月14日/21日 13:30-16: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209教室 主办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阅读材料 本次讲座使用中译本: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 推荐参考以下英译本(可任选其一): [2]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ion (with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y Christopher Rowe;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Sarah Broadi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Aristotle,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with an interpretive essay, notes, and glossary by Robert C. Bartlett and Susan D. Collins. The University...

近未来:可能生活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the 6th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International Intermedia Art Invitation Exhibition  艺术总监 |高世名 学术主持 |管怀宾 策展人 |高世强 执行策展人 |吴穹,孙晓宇 展览协调 |刘恪,罗晓楠,孟祥龙,齐晓鸾,张书豪 主视觉设计 |林庄祥 Artistic Director:Gao ShimingAcademic Director:Guan HuaibinChief Curator:Gao ShiqiangExecutive Curator:Wu Qiong,Sun XiaoyuCoordination:Liu ke,Luo Xiaonan,Meng Xianglong,Qi Xiaoluan,Zhang ShuhaoIntermedia Art Festival image designer:Lin Zhuangxiang —— 简介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是第六届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节“近未来:可能生活”的重要展演板块之一。展览于艺术节期间,在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新落成的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开展。本次展览邀请了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五位著名艺术家及两个院校展映单元的作品参展,一同回应“近未来”这一议题。 参展艺术家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1.0.3组合(法国),坂口宽敏(日本),班陵生,Bjorn Melhus(德国),陈界仁(中国台湾),陈雨,高世强,管怀宾,Jacques Perconte(法国),蒋志,Joel Baumann(德国),Jonas Mekas(美国),Julia Oschatz(德国),刘韡,刘旭光,牛岛大悟(日本),区秀诒(马来西亚),邱志杰,阮纯诗(越南),邵文欢,汪建伟,王克伟,许江,杨福东,朱玺,德国院校单元(梁宇珏,李乐园,Luc Isenschmid,罗灿,彭子铭,Simon Mine,王渊默,Wiebke Schwarzhans,杨迪),日本院校单元(横川十帆,Losles,内田里奈,早川翔人) 展览现场 素材来源:张艺红,施鑫 作品 墨葵Ink Sunflower 许江/考顿钢锻造/330*300*400cm 《墨葵》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从未公开展出的《葵》系列新作。 Projet MISMA 1.0.3组合(法国) / 单频影像 / 103’00’’ 北太平洋 North Pacific 坂口宽敏(日本)/单频影像 /  3’19’’...

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媒介展演板块跨媒介巨构 DISEGNO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 Twenty Love Poems and a Song of Despair 展期  | 2020年10月31日—11月10日  地点  | 宁波东钱湖韩岭展68空间(太平池旁) 年轻艺术家集群平均年龄二十一岁 总体岗位团队 平均年龄二十四岁历时七十三天 共三十四人 完成跨媒介巨构 DISEGNO  展览现场  “   牟森和他团队的教学方式就是创作集体,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一个大的正典 ,这一次是他们相对最个体化的创作。”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  开幕前我就来看过展览,对这个作品印象尤其深刻,感触最深,媒介展演系人丁兴旺。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作品《所有人反对所有人》旁 “  媒介展演系这次的展览暗含着对于过去二十世纪一百多年历史的缅怀,也是回顾。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习艺术史的角度,这些创作实际上也使二十世纪艺术史与学生个体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呈现。可能的起点,已经从这里开始。”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 “ ‘Disegno’意味着:观念和形式的统一,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整体和局部的适度、创作与制作的融合、目的与手段的整合,以及身力和心力的和谐。” ——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 前言 到源头饮水 牟森 Near Future 本届跨媒体艺术节的总主题是“近未来”。温斯顿·丘吉尔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如此,近过去就是近未来。 跨媒体艺术节一直是媒介展演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作主场。本次艺术家主体:二十位三上本科生,三位四上本科生,五位视觉中国和跨媒体学院的研究生。平均年龄二十一岁。 媒介展演板块以瓦萨里的“DISEGNO”为题目,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熔炉”为序列,以巴勃罗·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为数列,全新创作二十件单体作品和一件总体作品,向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媒介史致敬。 Megastructure 媒介展演板块依然以“跨媒介巨构”为整体创作品类。跨媒介巨构,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装置媒介品类,有着情境艺术与表演装置属性。跨媒介:Intermedia,指媒介物、万事万物和在媒介之间。巨构:Megastructure,借用自“新陈代谢”派桢文彦关于城市规划的概念。跨媒介巨构强调多学科、跨媒介和超链接。通过不同具体媒介作品,构建大型混合媒介创作结构。用策展的方式设计演出,用演出的方式做策展。 Scenography 媒介展演系及其核心课程叙事工程的英文都是Scenography。“透视”和“造景”。“看见”和“呈现看见”。“看见”和“呈现”什么?为什么“看见”和“呈现”?怎么“看见”和“呈现”?培养学生的脑力始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Archaeology 明确目标后,路径便成为首要问题。通过媒介史考古,拓宽眼界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眼力,始终是清晰的教学路径。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共处。这一次,我们用Archaeology的方式向二十世纪媒介史致敬。从文学到绘画,从建筑到音乐,从装置到电影,等等。根据展览场地的空间秩序,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和熔炉”概念为序列。二十件单体作品通过致敬伟人,梳理二十个二十世纪媒介史的源流和变迁。一件总体作品通过致敬今年去世的贝尔纳·斯蒂格勒,寄托对整个二十世纪媒介史的深情。 Disegno Disegno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概念,来自吉奥尔格·瓦萨里的《名人传》。 瓦萨里说:“Disegno,作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三种艺术:建筑、雕塑和绘画之源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它从大量事物中获得一种类似自然万物之形式或理念的普遍判断力,就其范围及程度而言,这种判断力无疑是非凡的。然后,从这种认识活动中又产生出某种概念,其结果是某种意味深长的主题在心灵深处形成了,接着通过我们的手,将这种东西表现出来。这就是Disegno。” Disegno意味着:观念和形式的统一,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整体和局部的适度、创作与制作的融合、目的与手段的整体,以及身力和心力的和谐。 对应教学的目标和路径,我们用Disegno作为教学步骤。无穷拆解,无限细分。 叙事结构  空间结构   作品图集  作者 | 谌文君 陈书阁  制作 | 谌文君 陈书阁 媒介 | 充气装置 350cm×500cm×500cm 保罗·塞尚:“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谌文君:“用普桑绘画中的蓝色布料和象征印象派技法的镜面向塞尚致敬。” 陈书阁:“塞尚的颜色形式都成为了自然存在传达的一部分。物与物之间的边界被打开,既是流动的,又是混融贯通的。” 作者 | 吴泓华 制作 | 吴泓华 吴阜匀 李佳宁 钱依琳 董雨萱...

近未来:可能生活 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第6届跨媒体艺术节 the 6th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国际学术研讨会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s 11.01 艺术和教育的共同目的之一,就是创造。 11月1日,2020跨媒体艺术节平行版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隆重举行。23位知名学者齐聚国内第一座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共探驱动一切人类创造的那种名为“艺术”的实践,在多重现实中为感受力拓展一片新的田野,为创造力开辟一个新的空间。 同日,艺术节展演版块“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与“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国际学院版块)”亮相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硕大的《墨葵》矗立天地间,为尚未到来却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无畏勇气。 当晚,吴珏辉与UFO媒体实验室联合安阳、Frankfurt Helmet、郭锐文、花形、王志昂、王浙辉、尤曜铭、3ASiC等艺术家在博物馆黑色的外墙上进行了一场时空实验,几何特征的建筑体借助视听联觉,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建立起多重感官链接。 “近几年,知识系统的流变性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实质性问题,尤其在教育现场。学院如何在其中建构知识系统,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项课题。”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如此说。 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现场图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 在此,艺术或可有所作为 文/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华茂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艺术教育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的创办者的理解中,艺术和教育都有同一个目的,就是创造。他们希望探讨的是驱动一切人类创造的那种名之为“艺术”的实践,如何成为推动人的自我发展的能量,后者就是“教育”。 谈到未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科幻。十年前,在跨媒体艺术学院创立之初,我曾经跟同事们商定——跨媒体艺术应该建立两支飞翔的翅膀,一为游戏,一为科幻。十年过去了,在当今中国,科幻正越来越热。这场迟到的“科幻热”很能够反映我们今天的社会意识。大家对那个遥远的、不可能的“未来”狂热而执迷,其中折射出的恰恰是日常生活的苍白乏味,无所作为。“天地已如此,江流不暂停”。就让我们把心灵投向那遥不可及的未来吧。未来遥不可及,也无需抵达,它如同一个黑洞,吞掉我们改变现实的热情和勇气。我们沉溺于未来的乌托邦、异托邦或者“恶托邦”,那个遥远未来对今天流沙般的现实生活并不会构成任何的反作用。 于是,“近未来”,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就愈发突显出它的现实感和伦理价值。我昨天说过——这个不远的未来,是最值得我们付出努力、也是我们最能够为之斗争的未来。因此,这也是一个真正具有开放性的、可塑性的愿景。这个“近未来”是即将到来的、正在到来的,是反命运的。 那么,朝着“近未来”生长,我们可以期待怎样的生活? 《银翼杀手2049》中设置了一个近未来。2049年,一个冷酷纷乱的世界,人与复制人在奴役和反抗、杀戮和暴力中共处,这是未来生活的一种可能。而年初热播的网剧《Upload》中的近未来,却是一个似乎与当下并无二致的世界。人可以将自己的记忆和意识上传到虚拟世界,在那里“永生”,但虚拟世界的生活却依赖真实世界中人为它支付的费用。这是未来生活的另一种版本。 在《银翼杀手2049》和《Upload》中,包含着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想象未来的不同路线。一种是将我们置于某个赛博朋克式的场景中,从未来的预设中推演可能生活;另一种则试图挽留我们现在的生活,想象沿着现有轨迹,会发展出一个怎样的未来。 然而,这两条路线最终归流一处: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动摇社会结构,反而强化了阶层差距,人类社会等级森严,大公司、大客体用无形的手操控一切。然而,为什么这些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总是殊途同归?这究竟是一种对未来忧患的共识,还是一种思维的窄化和想象的定势?无论是思维窄化还是忧患共识,似乎都隐伏着一种危险——“宿命感”或是“末世论”的未来想象。 很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明信写了一本讨论科幻小说的书,叫《未来考古学》。所有的科幻作品从根本上说都是通过未来对现在所进行的一场逆向的考古,正如十九世纪欧洲人想象的未来贵族生活是在月球上骑着自行车悠闲地漫游。这种考古学透射出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不开放的,“它并不能使未来具有生命力,哪怕是在想象中”,这证明了马尔库塞所谓的“乌托邦想象的枯萎”。 那么,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开放的近未来,那反命运的未来生活的花朵,如何成为可能?这正是诸种“未来想象”——作为一种症状、一种意底牢结和情意结——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在古希腊人的经验中,哲学、教育和艺术都是作为一种“自我的技术”,统一于古老的神谕“epimelei heautou(关心你自己)”。根据福柯的考查,这是比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gnothi seauton)更加根本的谕示。这里的“关心”(Epimelei)既是指“事奉”,又是指“训练”,同时也意味着“沉思”,指向福柯所谓的“精神性”——即“主体为了达致真理而用来塑造自己的探究、实践与体验”。 在21世纪最初的这二十年,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而人的发展更是瞠乎其后。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发明一种人学。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回归艺术和教育的本源——“关心自己”,并且重启一种“自我的技术”。 当下艺术和教育的根本责任,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为此,学院和教育者们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思辨空间,重新思考艺术和教育、创造与传播、生产和消费、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追问:面对“技术-信息-资本-权力”网络所建立起的总体性全球治理,我们如何重塑艺术的创造与教育?面对这种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新的生命政治,作为一种“人学”的艺术/教育如何展开? 最近四十年以来的诸种新技术建构起人类的各种假肢,这种越来越庞大的假肢系统正在废除我们的感受力,割裂我们的身心。未来人类的根本困境是感性贫困、身心分离。在此,艺术或可有所作为。因为艺术的智性通向的,正是一种上手的技艺所开启的知识,一种感同身受的知识(embodied knowledge),一种诗性制作的知识(poietic+heuretic),一种身心发动的知识。 朋友们,最近这几年我不断重申——艺术和教育目的,是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它们指向同一件事:一种直指人心的感受力实践,一种自我创造的精神生产,一种以人之社会性建构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点滴工程。艺术的讯息在人群中传递,在群与我的团结中相互学习、交互展开,在高度整合化、自动化的社会中开辟出歧见和想象;在“讯息-景观-资本”的多重现实中为我们的感受力拓展出一片新的田野,为我们的创造力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中国美院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并不是“艺术界的艺术”和“学科的教育”,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更根本的东西;为了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它必须是一种贯穿群我、打通身心的新的知行之学。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致辞 关于知识系统的流变性 文/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 互联网技术与信息传播的迅捷,正在分离传统知识系统的版图;同时也在进一步取代个体的判断和滤化的潜能。为此,有关感受力式微、创造力泛化的话题已成为某种新的时代征候与忧患。针对艺术版图与教育现场一系列难以绕行的问题和现状。 关于感受力的蒙养和个体心性的觉悟,包括知识系统的认知与建构,这是我们在教育现场由来已久的论争话题。学院教育可能成为一批批年轻创造者的平台,但它难以定格丰富多样的感受力,更无法完全预测未来。 就感受力、创造力而言,它涉及到对当代艺术系统内外认知的问题;涉及到当代艺术教育新的知识系统建构的问题;涉及到教与学的主体性建构的问题。跨媒体艺术学院作为一个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其知识系统的建构,依旧关乎到我们对于知识体系的论争以及主体性的定位。我们将如何处理艺术教育的本体与社会性外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面对:知识系统中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是知识基础的普适性问题。跨媒体艺术中的媒介与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它需要伴随明晰的观念意识的推进,成为一种动力能源;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给养,深化媒介的表现力,以获得真正意义上创造性意识的建立。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知识与技术传播的施教方式分配在阶段性的教学单元之中,使实验艺术的智性模式成为创造的动力,而不仅仅停留在方法论上的纠缠;这也是我们所要建构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学理和技术要求。除了通过技术的传授与施教探讨创造的意义,同时还将面临文化创造中的社会性关怀,包括本土人文关怀等问题。 我们的教育能多少程度上面对这个问题,学院如何教授经得起质疑的教学内容,并在具体的课程设置系统中消化这些问题,既有适时性的应对,同时也保持恒定的知识结构所必须配备的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悖论关系,无疑新的知识系统的建构与孵化是当代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心智源与动力源。一方面,我们相信经验中的知识支撑,同时也意识到经验容易导致方法论与标准化的结局。当经验成为方法论,也就是说方法成为可以被推演的知识,必将忽略它在艺术本质上的暂时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跨媒体艺术教育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对经验的分享和实验性,而不简单抛制成功学的范本。 感受力的蒙启是为了寻找可能的起点,进而确立教与学以及创造的主体。 —— 宇宙星河 学术论坛现场 2020跨媒体艺术节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近未来”为方法论,23位学者分两个单元:“近未来:艺术·教育·媒介”和“近未来:后疫情·新常态”分别发表主题演讲,深度交流艺术教育及共同反思后疫情时代的跨媒体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中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许平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许平本年度首次发表的中国美术学院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年度科研项目《2020中国高校本科设计教育基本数据》对2020年中国设计教育本科院校基本规模、招生人数、学科动向等基本概况进行详细披露。 ...

近未来:可能生活 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第6届跨媒体艺术节 the 6th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烟火行星 Pyrotechnic Planet 10.31-11.10 开幕  |2020年10月31日   展期  |2020年10月31日——11月10日  地点 |宁波东钱湖韩岭   艺术总监  |高世名  学术主持 |管怀宾  策展人  |高世强,朱玺,张佳乐  执行统筹  |冯均桥  视觉设计  |彭欣 Duration:2020.10.31-11.10 Address:Hanling, Dong Qianhu, Ningbo. Project Director: Gao Shiming Academic Director: Guan Huaibin  Curator: Gao Shiqiang,Zhu Xi,Zhang Jiale Coordination:Feng Junqiao Visual Image Designer: Peng Xin 前言  烟火行星 | Pyrotechnic Planet 《史记·律书》:“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描述的是一种人声鼎沸,鸡狗乱跑,炊烟袅袅的热闹市井生活景象,这是我们曾经的生活,也几近是我们记忆中的景象。 在离我们曾经口中的“未来”越来越近时,我们回首昨日,那种人声喧嚣与人情冷暖也越发可贵。 在东钱湖畔,韩岭似乎就是我们暮然回首中的那个灯火阑珊处,白墙黑瓦石板,小溪浣衣炊烟。 “烟火行星”的目的不是营造一个未来感,而是30多位艺术家用自己手的温度来参与“现在”,不断地靠近“未来”。手的温度则凝结在整个韩岭街道、河川、烟火中的每一件空间装置作品中。 展览场地 宁波东钱湖 韩 岭 古 街 参展艺术家 蔡国杰,蔡蕤羽,段官来,杜三川,范安心,顾楠,郝炜帅,潘祎靓,吕艺杰,余丛灵,王一格,季晓楠,唐欣然,孙家宜,刘擘,卢婕,刘亚涵,潘子申,石玩玩,宋戈文,吴紫睿,王雪妍,王香力,许一,徐尹恬,朱玺,张佳乐,张倍瑜,张炜,张听 作品介绍 《流星》 Meteor 作者:朱玺 媒介形态:铁、建筑脚手架、led 灯管 作品尺寸:450*1500*350cm 一颗陨石从天而降,拖拉出一条长长的火焰。是宇宙的碎片,或是生命的造访。人们永远见到的都是月球的同一个面,对月球神秘的背面讳莫如深;也猜测月球只是一个庞大的人造建筑物而已。 《The One 》 作者:朱玺 媒介形态:霓虹灯 作品尺寸:可变 一对宇航员在村庄中斗争,闪躲,发射。宇宙已经是我们步步逼近的新的战场。文明与野蛮之花在新的世界相互攀延绽放 《种子舱》 Truncation of Nasal Root  作者:潘子申 媒介形态:玻璃、不锈钢镜面、树脂、聚光灯 作品尺寸:可变...

近未来:可能生活 | 2020跨媒体艺术节 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 2020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国际学术研讨会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s  2020年11月1日(周日)November 1st (Sun.)浙江宁波·东钱湖·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Zhengjiang Ningbo · Dongqian Lake · Huamao Museum of Art Education——地址 / Address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连心路99号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2楼音乐厅2F, Music Hall, Huamao Museum of Art Education, No. 99 Lianxin Road, Dongqian Lake Tourist Resor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NEL 1  [9:00-12:00] 近未来:艺术·教育·媒介 Near-Future: Art·Education·Media 9:10-9:20 | 主持:姜珺 9: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