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信息时代的信任革命 从比特币到NFT 讲 者 王语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艺术商业》出版人) 时 间 2021年4月15、16、18日 14:00-16:00 地 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主 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艺术商业》 讲 者 介 绍 王语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曾在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纽约中美天空峰汇俱乐部负责金融、市场及品牌等方面的工作,旅居海外多年。现任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艺术商业》出版人、艺商传媒总经理。 讲 座 前 言 2008年发生了两件至今仍在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重大事件,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二是一个名为中本聪的人(或组织)在网上发布的《比特币白皮书》。两个事件息息相关,然而后者在当时远远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到了2010年,10000个比特币仅仅能够为其拥有者换来2张披萨,如果按今年3月的市场价格换算,这2张披萨的成本相当于6亿美元。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世界的兴起,ICO、Defi、NFT等新概念不断出现,轮番上演各种造富神话。当佳士得以6900万美元拍卖出一个没有任何实物的NFT数字艺术作品,意味着艺术行业也正在遭遇这股来自新世界的革命性力量的挑战。 人们习惯用区块链的技术革命来解释这一切,称其为“信任的机器”或“价值互联网”,并将其视为能与印刷术和无线电相提并论的伟大发明。然而,信任是一种产品吗?只要基于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创造价值吗?实际上,当我们拨开比特币和区块链那一层层以现代科技包装的外衣,尝试探明这些现象的本质,就会意识到,其所蕴含的远远不止一场技术革命或货币革命,更是一场寓意深远的“信任革命”。在这次系列讲座中,我们将以基础事实和批判性思维出发,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加密货币背后的信任模式进行系统性考察,并尝试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推荐阅读:《信任革命:比特币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 王薇(王语薇) 著 当 代 艺 术 与 社 会 思 想 研 究 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辅德里》总叙事、导演牟森应邀参加3月27号上午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举行的“不止在剧场”第一期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青年作曲家李京键、音乐学者橙客,他们从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出发共同探讨戏剧和音乐之间的关系。 《辅德里》在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四个音乐主题,分别是:守护、寻找、危机和爱情,它的音乐分为现场伴奏与管弦乐录制两种演奏形式。《辅德里》的主创团队既有一定的野心,又有一定的接地气的亲和力。它虽然是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讲述百年前的故事,但是它的音乐让人没有距离感。 牟森和李京键已经合作了多次,之前有《一句顶万句》,《致勇气》,《大神布朗》,此次便是《辅德里》。两位老师的合作正像汉斯·季默和诺兰一样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一碰即合。这是一种平时只谈油画、音乐、艺术却不谈项目的合作关系。李京键把这样一种合作关系看作是合作标杆。 这种密切而不可分的状态同时适用于戏剧与音乐。在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忠实信徒的牟森看来,剧场这种形式,它的核心功能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制造感动。而达到这个目的和功能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音乐。音乐跟戏剧从一开始就是在一起的,从来没有分离过,谁服务于谁这种事儿是不存在的。 橙客也认为音乐和戏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自古就是生长在一起的,连意大利歌剧其实都在复兴古希腊悲剧。所谓音乐上的文艺复兴,复兴的主要就是古希腊悲剧。到了21世纪,戏剧艺术和这种经典音乐艺术各自面临着各自的危机,各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的高度发达和纯粹的发展而导致的。所以到今天会发现全世界各地戏剧领域的人和音乐领域的人,他们都不自觉的相互融合。在今天音乐和戏剧可以说是相互拯救的关系。 戏剧也许要花费很多的功夫才能把观众代入感动的情境,但是音乐很快就可以做到。音乐让人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音乐响起的时候往往是浪漫的或者说超脱于现实的时候,橙客想让大家思考:超现实就是非现实吗?想象一下,你去坐地铁,戴个耳机走在路上,便处于自己的一个世界中。当你把耳机突然拽下来,然后你好像就进入到一个现实世界,开始演戏。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演戏。 同样的,戏剧把音乐可视化,从而直接满足人们对于故事的天然渴望。两者的结合最大程度地留住了观众,尤其对于剧目时间更长的戏剧和乐曲而言。更现实的例子是,哪怕在默片时代,他们也会搭配上音乐,视听双管齐下,像卓别林就会自己弹钢琴做配乐。 牟森谈到上海在三、四十年代将音乐作为现代性的一种手段,不管是明月歌舞团还是时代曲,所谓流行音乐,那就是现代性的前沿、前端,就在上海。不管是对音乐、戏剧、摄影、美术,所有作为现代性的这样一些媒介最早在中国的进入都是从上海,而且非常辉煌。中共二大发生在上海,《辅德里》发生在上海,就决定了它的性质。 有了曾经的辉煌对比,橙客不禁反思中国现代的歌剧量多却不精,演一次就作罢,但诞生于百老汇、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却是以质取胜,流芳百世。所以静安区若是发展起来,其力量不容小觑。牟森补充道,静安戏剧谷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庆品牌。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先天性不足,因为做中文的歌剧、音乐剧,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处理中文中的一些文件性的文字,也就是歌剧中的宣叙调。李京键举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来说明,用意大利语唱一件非常生活化的小事,也许由于在语境之内没有问题,但用中文,确实很难处理,听众会觉得别扭奇怪。大家听意大利歌剧觉得不违和实际上是因为不懂意大利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由语言陌生间离带来的完美感。而且意大利语和法语本身也是富有歌唱性的语言,本来说话就跟唱歌似的。 中文的这种歌唱性,在咏叹调中没问题,在诗歌化的标准中没问题。而叙事性的这种歌唱,确实是因为由于语言的、语境的问题,再加上中文有四声,写的不好就倒字,听不清楚在唱什么内容。当内容一旦有缺失,人就会失去兴趣。 从技术方面回归到本质上,伟大的音乐都在讴歌和反应当下,像是威尔第,贝多芬,无一例外。近几年提倡为人民而歌的热潮更盛,有些艺术工作者会本能地反感,但这并不代表着过时的旧思想。一个词语总是容易被误解,李京键提醒道,人民本来也是很fashion的一个群体。我也是人民。它可以是很广泛的一个群体,也可以非常的现代,社会就是人民创造的,所以人民就是现代。 社会是人民创建的!正如《辅德里》本身的人物,根据史料证明他们都是家庭非常殷实的一群人,并不是因为饥肠辘辘所以被迫去革命,真的是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信仰。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音乐是表达理想主义最好的一个手段。 在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牟森再次强调了《辅德里》是非虚构剧。这种事只能感谢生活本身,感谢命运。就这两个点就使得《辅德里》这部剧,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性的文献集锦,而具备了巨大的宿命感、命运感。我们只有感恩,因为这个事情是编造不出来的,它恰恰是从生活本身来的。 ...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1年度特殊专业技术岗位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同道同行,只等你来!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报经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的招聘方案以及人社厅网上集中公布的《浙江省省属事业单位2021年特殊专业技术岗位招聘信息》(见http://rlsbt.zj.gov.cn/art/2021/3/12/art_1443681_58921080.html)。2021年度我单位共有2个特殊专业技术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共2名专业技术人员。 —— 一 . 招聘岗位 岗位名称:跨媒体艺术专任教师(一) 岗位类别:专业技术(专任教师) 等级:不限 招聘人数:1人 招聘对象:不限 年龄:*35周岁 专业/学科方向:美术学(跨媒体艺术、开放媒体及当代艺术专业方向)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不限 代表性成果: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代表性原创作品4件,及最高学历学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选拔方式:专业展示评价(实践为主类) 其他条件:具有高校教学经历者优先。 *研创成果丰硕,在业内有重要影响者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 ————————————————————— 岗位名称:跨媒体艺术专任教师(二) 岗位类别:专业技术(专任教师) 等级:不限 招聘人数:1人 招聘对象:不限 年龄:*35周岁 专业/学科方向:美术学(跨媒体艺术、当代艺术与艺术策展专业方向)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不限 代表性成果: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代表性原创作品4件,及最高学历学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选拔方式:专业展示评价(实践为主类) 其他条件: 1、具有高校教学与研究经历; 2、具有当代媒体艺术策划与文献编辑经验者优先。 *研创成果丰硕,在业内有重要影响者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 · 岗位相关联系人、方式 杨老师:0571-87164810 —— 二 . 联系咨询 通讯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1A312室中国美术学院组织人事(统战)部(邮编:310002) 咨询电话:0571-87164617(俞老师、潘老师、谭老师),0571-87164784(卢老师、顾老师、谭老师) 电子邮箱:zp@caa.edu.cn 中国美术学院经新媒体系和综合艺术系近10年的实验性教学砥砺,2010年,于国内率先创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经5年建设发展成熟,申报教育部目录外新增专业成功(专业代码:130408TK)。该专业自创立以来,力求突破和超越社会即定的媒体艺术教育模式,先后提出“深度社会化,充分国际化”、“作为艺术的媒体;作为媒体的艺术”、“无墙的学院”等学术主张,推出“国际跨媒体艺术节”、“未来媒体/艺术”、“跨媒介巨构”、“中国声纳”、“网络社会年会”、“AME影视计划”等先锋思想意识的研究创作项目,成为引领和创新我国跨学科及跨领域当代艺术教育的鲜明旗帜。这是国内第一所直面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当代艺术学院",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艺术教育机构”。 作为跨媒体艺术教育的先锋,本专业以“内外打通、跨界互动”为基本思路,始终强调“以媒体中发掘创意,技术中发显人文”的教育宗旨,注重当代艺术的社会性介入与当代艺术界域的延展,在媒介与观念的深度融合中达到艺术能量的增值,形成“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的教育格局,在国际平台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提供最切实的媒体技术与创作路径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媒介理论与社会思想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演习。 跨媒体艺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思想能力的艺术实践与媒体创意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个人鲜明的文化评判力,掌握具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呈现对社会和生活独特而理性的反思。现专业负责人为管怀宾教授。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高教厅函[2019]46号),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是中国美术学院13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之一。 —— 【教学的密度】 2015年,跨媒体艺术学院重新聚焦跨媒体艺术的学术内涵,优化、提升跨媒体艺术专业框架,继续坚持新兴媒介的创造与实验,将五个工作室重组为三个系科,五个研究所的院内教研结构,以“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形成三重系统,打造“内外打通”、“多层联动”的“产-学-研-用”互通互动机制。面向本科的三个专业方向为: 实验艺术专业方向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身心经验驱动艺术实验,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新艺术”板块。培养具有社会参与和自我塑造能力的实验艺术家 现负责人为高世强教授。早在80年代,中国美院就以拓荒者的使命和思想启蒙的激情率先发起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萌芽,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前卫型态实验艺术的探索,形成了国内最早的实验艺术重镇,产生了诸多蜚声国内外的当代艺术中坚力量。该方向注重从技术和观念的角度,以实验精神探索跨媒介表现的叙事潜能。在教学中,强调对接当代艺术现场和跨媒体语境下的社会需求,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 开放媒体专业方向 Open Media Department 投身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开发全媒体时代的创造性能量,拓展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后艺术”疆域,培养“后媒体时代的文艺复兴人”。 现负责人为姚大钧教授。该方向在中国举办了第一个长期的年度实验影音艺术表演项目“声纳SONART”,2017年举办中国第一个VR虚拟现实主题展。方向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培养与研发重点在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未来书写、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科幻影剧等方向。并且,推行媒体研发、创作实验、项目实践同步开展的实验教学机制,与中国美术学院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等研发机构紧密结合。 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 媒介展演专业方向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超艺术”前沿,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 现负责人为牟森教授。该方向为中国首创专业方向,最早提出以工程代教学的“叙事工程”,“跨媒介巨构”创新学术观念。方向聚焦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多种媒介手段的创造性综合运用与跨界融合;推行以“真题真做”为特征的“项目制”教学,促进学生的视眼界提升、能力训练与观念塑形;并以多元化、前沿性的教学实践和创作研究。 自由艺术工作室 关注行进中的艺术现象和行业前沿规则,以个体在艺术实践中的切身局限为中介,以真实的艺术态度和自由的感知出入艺术与媒体的边界,着力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异艺术”场域,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和试错精神的自主个体。 现负责人为张辽源老师。教学强调想象力的先行,以创作为核心,以有限为前提,以媒介为发端,以问题为导向,以展览为呈现等“游戏”规则的建构,贯穿始终,并期待融超艺术规则的意外和创造。 —— 专业现拥有由3个专业系科、1个专业工作室、5个校内研究所、多个校外研究所,以及由8个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集群;建成了两个省级以上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浙江省“十二五”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的组织架构。跨媒体艺术专业强调校内研究所、中心及实验室,校外工作室围绕本科教学的双向循环机制,注重教学、研究与创作在本科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拥有专业藏书及影音资料近3千册,价值1000多万元的实验与研创设备,其中包括共享式网络高性能计算平台,3D立体环幕系统,影音展演集成控制灯系统,高清专业级演播系统等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当代艺术教学系统和一个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互动共生的教研平台。 院长:管怀宾 教授 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  副院长:姚大钧 教授 【典型课程案例】 科幻创作 开放媒体系本科三年级课程 任课教师 姚大钧/教授 王旖旎/助教 科幻在今天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生活、娱乐、成长的一部份。而在开放媒体系 (Open Media Lab) ,科幻不仅是一个可能的创作方向,更是我们的创作方法论。科幻不再是作家和好莱坞的专利,它是年轻艺术家的创想跳板。同时科幻也可以完美地将我们所学的各种技术及媒介平台串连起来,形成全方位、全息式的创作与思维模式。科幻创作课程的重点在:未来学、未来视觉、后东方主义、中国赛博格。学生们的创作输出平台从科幻小说、科幻 VR 到实时动作捕捉科幻剧场,科幻说唱等等。 作者:陈紫梦 / 指导老师:姚大钧 王旖旎 作者:钟怡珊 / 指导老师:姚大钧 王旖旎 黑镜第八季:当下异托邦  2019 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开放媒体系单元展 活动影像的创作方法论研习 实验艺术系本科二年级课程...

追寻德性的尊荣与永恒 ——《尼各马可伦理学》绎读课程介绍 主讲:李旭 主讲简介 哲学博士,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兼及美学,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二十几篇。翻译有《西方大观念》(承担其中三个词条)、《剑桥海德格尔指南》,点校《北方王门集》(合作),著有《心之德业:阳明心学的本体学研究》(即出)。 时间 2021年3月17日至6月2日 每周三9:30-11: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405教室 主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课程前言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本深刻嵌入了我们论理话语中的经典著作,理论与实践、幸福与道德、目的与手段、正义与友爱……这些成对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支配了我们对我们的生活、行动和社会的思考,尽管我们多半未必知道这些概念范式的亚里士多德来源。在论理话语的使用中,习焉不察会束缚我们的思考。我们通常认为理论指导实践,但未必知道,理论-实践这对概念出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理论(沉思)并不指导实践,而是独立于并高于实践的至乐生活;我们可能听说过康德伦理学中道德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有德的人此生不能获得幸福,活得快活的人未必有道德,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这么认为,而是认为幸福即在于德性的活动;我们可能纠结于亲友之间是否要讲对等的回报,纠结于集体消费买单要不要AA制,但未必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与正义的论述已经深刻涉及到这类问题;我们可能热衷于批判工具理性,或真或假地不屑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很可能只是一种道德姿态或非理性情绪,而未必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中既包含了克服工具理性的洞见,又潜藏了导向工具理性的深刻危机……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思考我们的伦理生活,获得超出流俗的对生活、对社会的观照,深入研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西方哲学对伦理道德的专门、系统思考始于苏格拉底,而非亚里士多德,但伦理学学科的创立者则非亚里士多德莫属,他也是动物学、物理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创立者,是古代世界最渊博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吸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并对前辈的思想提出了深刻的批评,他留下了三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与《大伦理学》,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是最成熟的一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人生的至善在于幸福(eudaimonia),探讨了当时的人对幸福生活的各种理解,提供了他自己对幸福的独到理解——幸福在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基于此,他详尽论列了当时希腊人所看重的各种德性与善好之物,分析了德性的本质、形式、类型,论述了它们的次序、关系。在亚里士多德对善与德性全面、精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一窥古希腊人的伦理精神,可以了解到一位具有最深广的宇宙视野的哲人如何看待人世生活。同时,《尼各马可伦理学》也展示了伦理思考的定位、性质、方法,远不只是一本进行道德劝诫的修身教科书,而是一本显示给我们如何思考伦理现象、伦理问题的大师之作,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普遍意义。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西方伦理思想有深远的影响。早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有评注。近代以来,霍布斯、休谟、卢梭、康德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多有批评,但都离不开与亚里士多德的对话。尼采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对休谟、康德等启蒙哲学家的伦理学有深刻不满,海德格尔、阿伦特、麦金泰尔、伯纳德·威廉斯等有分量的哲学家纷纷回到亚里士多德去寻求反思现代性伦理问题的资源,自麦金泰尔之后亚里士多德式“美德伦理”与康德式“义务伦理”(又称“规范伦理”)的对峙成为伦理学研究中的流行范式,这对范式也影响到中国学者对儒家伦理的研究。中西既已碰撞交汇,我们的自我理解就难免借助他者的参照;另一方面,我们对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需要以我们对中国传统以及对我们当下伦理生活的省思为积极的先见。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译本  廖申白先生译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当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虽称不上显学,但代不乏人,单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中译本看,流传较广的先后有苗力田先生的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廖申白先生(商务印书馆,2003年)和邓安庆先生的译注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这几位译者都是严肃敬业的专业学者,译本在西方哲学原著的翻译中堪称上乘。当然由于古希腊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由于中国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翻译必须借助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学者的已有成果,转译带来的失真也在所难免,研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可参照权威欧美译本(英译本可参考The Nicomachean Ethics/Aristotle; translated by David Ross; 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sley Brow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最好是参照古希腊文原本(洛布古典丛书希英对照本ARISTOTLE XIX THE NICOMACHEAN ETHICS,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The Nicomachean Ethics/Aristotletranslated by David Ross,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sley BrownOxford University...

由设计互联发起的 2020首届设计策展计划 公布获奖与入围名单 2021年1月31日,由设计互联发起的2020首届设计策展计划获奖方案揭晓:蔡艺璇获得设计互联策展人奖,她的方案“神秘的空气 震动的云层”将由设计互联支持,于2021年四至六月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园景展馆展出。设计互联也将支持罗名川和Anouchka van Driel,周衍,以及王骁勇、任越、方铭璐作为设计互联研究伙伴,深化策展研究。获选入围的策展人还有张天钢和缪子衿。 —— 设计互联策展人奖 神秘的空气 震动的云层 蔡艺璇 空气也能设计吗? 可感的云层 ©赵潇潇 方案简介:空气无相无形,却可以作为介质承载湿度温度,甚至电波信号;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现实与虚拟空间之间,将我们与不同地区、生态圈和平台界面连结在一起。而当忧虑与病痛在土地上蔓延,空气的亲密性和流动性恰恰站在了疫情控制所需的隔绝与控制的对立面,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球保护主义,并加速着数字追踪技术的发展。展览试图呈现一个我们共享呼吸的整体空间,人类与空气的关系也是一种心理、文化、政治和技术的建构。 评委评语精选:设计空气这一极具原创性的主题,正因空气的“不可见”而与时代紧迫议题密切相关。方案以“空气”与“云层”的隐喻,呈现多层次的线索与视域,引发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讨论,体现了策展人较强的观察及研究能力。展览整体上就是一次极具感染力的、超越物质的实验,有潜力开创一种全新的展览类型。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共有穿戴 罗名川,Anouchka van Driel 关注变革中的时尚产业 JOIN Collective Clothes. 服装件: Capsicum天然面料, Elena Braida, Hanka van der Voet, Mary-Lou Berkulin, Mika Perlmutter, Morta Jonynaite和bonbon工作室 © Scheltens & Abbenes和JOIN Collective Clothes 方案简介:2020年,受新冠病毒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世界包括时尚产业也受到了冲击。时尚产业的变革开始于疫情之前,疫情的到来加快了它在过去数年中所经历的变化。“共有穿戴”旨在抓住近些年出现在中国以及国际时尚产业中的一些新风向,将其中的一部分突出呈现给观众,并借此机会激发大众重新审视当下的时尚业。此外,展览也希望能为大众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大家一起来谈论在到处讲究保持社交距离的今天,共有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聚焦时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呼吁时尚消费价值观的转变,把展览作为平台,开放探讨中国当代时装产业变革。它也与深圳的城市语境紧密关联,因为劳动、社会构建与设计文化等方面的新实验正在这里发生。方案从时尚衍生出文化、风俗、消费、产业等现阶段的紧要议题,很契合设计互联探求展览新形式、通过策展提出问题的方向。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设计为谁 为谁设计 周衍 共享设计的所有权 “设计为谁 为谁设计- 水果店研讨会”实验设计工坊 ©王子路 方案简介:展览从“协作设计过程”、“消费产品”和“公开的提案方式”三个设计的层面展开,让观众一步步了解设计师如何共享设计所有权,从而提高设计的社会相关性。展览中设置可供观众使用的圆桌结构、开放可触摸、可互动的展品策划,提升公众参与,回应了“设计重聚”的主题,并帮助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设计互联,建立向公众学习的长久机制。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提倡设计共有、设计民主化与社会参与,鼓励非设计师参与设计,塑造我们共处的方式,呈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包容性与共情体验。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再公众 王骁勇、任越、方铭璐 关注疫情下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关系 空间方案参考图 ©路透社 方案简介:“再公众”不仅是对危机下民众自发公共生活的援引,也是对当下为单一消费与线上生活所扁平化的公众性的重构。公共空间被“零接触”政策解构,私人空间也在“隔空对话”。诸如阳台音乐会这样的民众自发行为,将被底层公共空间垄断的公众关系,重新分布到空中。阳台既是“私人空间”的延伸又是“公共空间”的集合。我们将“阳台”的意象建构成多层楼宇截面装置。正面是“公私界面”,因距离而更加亲密;反面则又是一番“差异化社会”。策展团队将邀请四个创作团队,分别占据装置中的七个房间,以五个阶段的集体创作、戏剧展演与市集共同构成展览。 评委评语精选:这个方案极具活力与创造性、与时代紧密相关,它以乐观的态度提出了一套新的“社会关系设计”,公与私、参展人与公众之间互动开放的层次很多样化,其社会政治的指涉意义很有价值。 入围方案 平台:位于庆祝与混乱之间 缪子衿 呈现互联网时代转瞬即逝的关系 当代生活的经济与情感花销 ©缪子衿 方案简介:方案试图将当下关于“平台”的讨论以“散点透视”的形式为观众打开多个线上和线下“窗口”,观看技术如何在社会变迁与权力关系中重塑个体身份。数字平台对于信息的实时监控以及情感的标准化变现制造着自由选择的假象、无差别的亲密感与归属感、以及群体性孤独。我们难以预测未来替代性的相处模式是什么,只能对新选项带来的冲击保持批判性的距离与浪漫化的想象。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以转瞬即逝的关系为线索,敏感地回应了当今人类生存现状的危机感,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有价值,体现了策展人的洞见与思考深度,参展作品与艺术家的选择也很出色。 —— 设计策展计划: “超级前沿、有想象力的方案,不完善也没关系!” 首届“设计策展计划”自2020年8月24日发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国内各大院校与公众的投稿方案,其中,独立策展人与策展团队各占一半,来自国外的投稿占三成。由奥雷·伯曼(Ole Bouman),约瑟夫·格利马(Joseph Grima),杭间,侯瀚如,布莱奥尼·萧福德(Bryony...

老教授王冬龄为哲匠奖管怀宾教授颁奖 1月16日,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第五届哲匠奖颁奖典礼,以“哲匠”之名,树旗帜,立标杆,隆重表彰哲匠金奖、哲匠奖、青年哲匠奖获奖的六位教师。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教授获得“哲匠奖“。 “哲匠奖”是中国美术学院为高擎民族精神火炬、礼赞致敬传统文化而创设的代表全校最高教学研创水平和师德师风标杆的奖项,统领国美人才荣誉体系,以“同道交心”凝聚国美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开艺术教育界先河。 |评委会颁奖词| 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学院教育的第一代开拓者,参与创办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与跨媒体艺术学院。他是一位艺术家型的教师,在其创设的“空间多媒体”方向上,他坚持以创作驱动教学,与学生共同劳作,以其言传身教滋养了一批批青年才俊。 他是中国艺术界最为执着的装置艺术家,装置之于他,是空间营构和叙事策略,更是想象世界和安置现实的技术。他从园林中“断章取义”,把所有物与象带入险峻的紧张状态,光与暗、水与火、风与尘、破碎与割裂、消逝与坍塌,不断地弥散、交织,形成彼此映射的隐喻之链;符码与叙事、影射与征兆、意象与意念,反复地聚合、变乱,造就寓言般的诗性现场。他有一份心愿——“在中国园林的空间美学与物象诗学中开启新的装置形态”;他有一个梦想——“以东方人特有的场所精神改写二十世纪以来的作品观念”。 管怀宾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学院领导,感谢1985年我刚入中国美院,原先浙江美术学院时老一辈的先生,包括顾生岳等一大批的老师和先生。应该讲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也是85艺术新潮和美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段。也感谢刚才给我颁奖的王冬龄教授,他是我的老乡,我61年出生,他已经在南师大在书坛耕耘,多少年来一直是我前方的楷模。获得哲匠奖,也要感谢我回国后,在综合艺术系和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一路走来,很多的场合还是靠大家的协力,实际上这个奖杯是沉甸甸的。 我是04年春天,应该讲是我在东京艺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三天回到杭州,一周后开始在综合艺术系给本科生上装置课,这一算已经17个年头。在日本的十年,虽然完成了硕士与博士课程的学习,但实际上日常更多的还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状态,相对比较单纯和职业的独立艺术家状态,我在那里度过了十年。 回国后的这些年,特别是后期的10多年,对我来说,一直复合着以前作为艺术家的创作惯性和作为教师的身份以及后来的教学管理者三种不同的角色。在这里,我想纯粹从个人的角度就这三重身份与大家交流几点感受。 首先,艺术虽然体现了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触感,是艺术家有关现实认知和社会敏感后的一种语言与表现上的回馈。于我而言,可能更多的还是某种自我命题与实践,是一项需要不断自我激活,日久弥新的独立工作。这一点应该讲是85艺术新潮时期给我的启悟,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持续保持这种独立的工作状态。我做创作或者我写作,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命题、自我修为道程,也是在完成阶段性的作业。艺术的创造或许需要这种不断地重启与再命题,我相信艺术只有先打动自己,才可能触感他人,这是艺术的重点。 另外,就是作为教师,这是我回国后的主业,大家都说“教学相长”,这一点我其实是个获益者。我们这波人,从当代艺术现场回到学院体系的这波老师,虽然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丰富的经验,但其实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无论知识结构还是成长背景有它的特殊性。在我看来,经验不能简单地成为方法论而进入艺术教育的建构,课程与知识系统的建构需要符合学理逻辑。这些年我其实一直将自己作为学生的同行者,在教学的现场共同探讨艺术与媒介的关系,有时给学生的寄语,事实上也是一面自省的镜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我还是主张建构自己心中的艺术史版图与坐标,怀揣几个让你激动或者觉悟的的时刻与人物,在过往中寻找各自可能的起点与立场。其实,我的有些研究生已经做得比我好,呈现出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面貌,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最后一点是作为教学管理者,这是一份带有责任的服务性工作。我用三个通来理解这个工作,也就是:会通、沟通,疏通三个层面。“会通”来自校训的内容,这里需要一种对于学院的文脉、学院精神、国家战略多方面的了然和融通,同时包含着对国际前沿、学科方向个人的学术判断,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一点则是“沟通”,就是你要善于与你的同事共同酝酿、会集一些最重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案,并且探讨这个方案的可持续性以及它的操作和落地。再一个是“疏通”,其实就是在教学的现场不断畅通迂积的障碍,我们总是面对很多的问题,面临不断的忧患,但总不至于将问题迂积在自己手上、迂积在当下,而需要疏通的教学现场的末梢经脉。我幸运的是在跨媒体艺术学院,大家有着更多的共同关切,很多的事靠大家协力而成! 最后再次感谢这么多年来在美院的同事与同仁,在这个学院里还是非常开心的事,这个奖杯将成为我一面新的镜子。 谢谢大家!谢谢学术委员会! ...

课程时间 2020年12月17日-2020年12月19日 课程主持 牟森 教学团队 马原驰 赵炟 李琰 王若兰 课程说明 2018级媒介展演系三上学期,因为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Disegno”板块和“家庭编年史”党建思政课程展览的缘故,留给原定教学计划中的“场面调度”课程只有三天。与教学团队和二十位同学沟通后,我们决定不留遗憾。三天时间,每位同学要完成导演、表演、摄影、录音、化妆、配乐、剪辑等各个岗位流程的学习和体验。场面调度课程的核心是表演。镜头前的表演。所有这些,同学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感谢教学团队和每位同学的顽强,我们完成了教学计划。视频是本次场面调度课程作业的完整展示。 >>> 课程作业展示 ...

例外状态 THE NEW NORMAL 23人群展 —— 展览时间 2021.01.12 - 01.28 11:30-18:00,周六、周日闭馆 开幕时间 01.12 17:30(当天展览顺延至8:30) *开幕赠送限量「例外状态」口罩* 展览地点 Bé space 杭州市滨江区 博凯创业园 2楼 207 —— 前言 镜子是用什么做的? 这个字为什么要第二声? 蓝色想表达什么?  …… 无数的为什么,不停地提出问题,试图寻找答案,用精简的文字去表达,解释阐述。 我们落在文字的迷宫里,在实词与虚词之间,排列组合,建构意义,建构世界观,最终遗失至此。我们渴望更多地大声表达,也拥有了不同媒介,同时也制造着迷障。 日常寻找意义,意义似乎能让一切事物在世界里站得住脚,我们终成为了“意义怪”。如果一切都赋之以意义,下定义;试图将其归纳、分类以符合标准化,呈现的只是苍白。何不回归生活本身,在日常中触碰例外,在异常中深刻体验日常。 试着去意义化,探索创作本身,这一过程性。在习以为常的现实中突破想象的界限,我们游走在自我预设与例外之间,让作品回归于一种透明状态。从感受力出发,去创作,观看,洞察世界之例外。作品在人际间的情感共鸣中充当着媒介,由此碰撞出异常态化的见解,同时在被观看中,扩展了作品的边界。“异见”不必统一,例外状态也无需常态化。例外让世界多变,让过程得以丰富。我们的存在何尝不是这浮世中的一种例外状态?我们与之共生。 我们将与世界共同永不完成,然而永远在完成的途中,我们互相构造。 To bé continued —— 出品人 管怀宾  学术总监 高世强 发起人 高芙雁 Ultraman 主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FALLAB 下坠实验室 策展 FALLAB 策展团队 —— 参展艺术家 陈勤 Chen Qin 陈艺真 Chen Yizhen 范安心 Fan Anxin 范俊含 Fan Junhan 范献鑫 Fan Xianxin 贺中晛 He Zhongxian 胡境烁 Hu Jingshuo 黄艺妍 Huang Yiyan 康凯雯 Kang Kaiwen 刘亚涵 Liu Yahan 罗诗琪 Luo Shiqi 彭艺伟 Peng Yiwei 田一方琪 Tian Yifangqi 万梦圆 Wan Mengyuan 王雪莼 Wang...

青山行不尽 · 唐诗之路艺术展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板块  -展览时间-  2020年12月27日- 2021年02月26日 9:00-16:30   -展览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浙江展览馆  -指导单位-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展览馆/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  -协办单位-  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宣传部/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  -策展团队-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策展人  牟森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策展团队 梅悦子  谌文君  人青  欧阳浩铭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展览统筹  常远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平面设计  欧阳浩铭  人青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特别支持   李京健 前言 牟森 中国美术学院将于今年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浙江“唐诗之路”大型展览,全校多路队伍,通过下乡社会实践,全面开始准备。我们作为其中一支队伍,以“唐诗作为现实主义”为题目,参与展览。 第一次参加“唐诗之路”展览动员会时,高世名院长说到:“唐诗是中国人诗性经验的发生现场。唐诗不仅是历史,更是现实,而且是增强现实。” 我为这句话所打动。当问到我们部分的题目时,我脱口而出:“唐诗作为现实主义”。 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要将这次展览作为课题。首先是问题:唐诗是什么?对于图像创作和教学,我们从唐诗中转换什么?怎么转换?然后是课题:这次展览要为教学服务。展览的内容要转换到教学过程中。 接着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首先从不能做什么开始:不能直白地图解唐诗。不能简单地模仿唐诗。 对于图像创作,唐诗是什么?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不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产生新的东西。这是禅宗,也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中图像创作的通用方法。拼贴、装置、蒙太奇,莫不是。 场景、情景、图景。最重要的是寄予其中的心情。千愁无绪,千回百转。作为中国人的“诗性经验”,无时不刻,无处不在。无论唐朝,无论今朝。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板块,以图像为范畴,以路径和方法为课题。通过历史梳理和现实创作,将唐诗转换为图像创作方法和影像课程路径。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共有三卷。第一卷: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世界电影中的唐诗之路;第二卷:碧海青天夜夜心-唐诗作为现实主义;第三卷:天荒地老无人识-唐诗之路尽头。 作为路径和方法,三卷分别是:音乐性风景、移动性长卷和人与山河的肖像。 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创作者是研究生:谌文君、欧阳浩铭和人青。通过对谢尔盖·爱森斯坦理论和实践,以及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中“唐诗之路”的理论实践梳理,将理论梳理直接用于实践拍摄。这两部分的目的和任务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将理论梳理和实践梳理转换为路径和方法,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 第三卷的创作者是朝晖和他的学生们。这一部分直接来自教学。朱朝晖是我们下乡社会实践长期项目列岛影像志的特聘导师,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列岛影像志项目去年所在地宁波石浦和今年所在地舟山嵊泗列岛,都是浙江唐诗之路的最东端。 唐诗是我们的过去。是我们的文明遗产。唐诗更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的诗性指南。 音乐性风景 欧阳浩铭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是爱森斯坦对普希金的一首诗《每当我在喧哗的街漫步》的回应。“但愿有年幼的生命嬉戏,欢笑在我的墓门之前,但愿冷漠的自然在那里,以永远的美色向人示艳。”大自然当然是冷漠的。“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也曾发出同样的感慨。 由各个细节精雕细琢而成的大自然,经得起从“霜草苍苍虫切切”到“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全方位视察。面对同一“无言”的大自然,因为各种观看而产生了数不尽的“有情”风景。电影工作者们正是从观察开始,将人物置于无尽的环境中,建构了一首又一首的视觉诗。风景决不是树木、湖泊和山峰的图表。风景是对情绪进行造型阐释的种种可能性的复杂载体。 这正是爱森斯坦所说的“音乐性风景”。在言词穷尽的时候便有了音乐,音乐能够说出那种 无法说出的东西,它促使我们在自己内心中去寻找前所未知的深处;它能表达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情绪。“发出音响’’的使命往往落在风景头上。因为风景是影片中最自由的因素,最少承担实在的叙事任务,最能灵活地表达情绪、感情状态、内心体验。这样的音乐性出现在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中,也在王维婉转清丽的雪景中,更是在李白杜甫的山水诗篇中。唐诗以其最凝练的文字,赋予了自然风景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最浓厚的情感。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通过“赋、比、兴”抒发情志,实现物像到意象的转换。“比兴”即以此例比,见物起兴。一个由心及物,一个由物及心。塔可夫斯基认为诗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对待现实的特殊方式,艺术家以连贯性的诗意叙述形式给风景注入了微妙与幽深、复杂与真谛。如安东尼奥尼说的“当一行诗变成一个感触时,就不难把它放进电影里。”诗可以滋养电影,电影也可以生成诗。蒙太奇理论发展的初始,爱森斯坦从唐诗汲取灵感。“古寺、冷月、狼嚎”三种意象的组合形成了萧瑟孤寂的“新质”。在《战舰波将金号》中,“雾的组曲”与“悼念瓦库林楚克” 的人群相互回响,纯粹的风景镜头在这里完成了自身“悲剧性”的表演。在影片《林则徐》中,郑君里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为鉴,描绘了林则徐对邓廷桢的依依不舍之情。《枯木逢春》的悲欢离合则建立在“枯树、乌鸦、残垣”和  “山、水、田”的景象对照上。《悲情城市》的剪辑师廖庆松更是以杜甫的“三吏三别”作为剪接基调。在电影的实践里,众多出色的导演以自己最独特的目光,将“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四候之感寄托在了自己独特的风景片段里,共同构筑了整个世界的壮丽诗篇。 正因一次又一次地怀着 “每于寒尽觉春生”的新期盼,“无言的造物”才变得“有情”。在大自然展开它全部壮丽景色的地方,或是在其细语的时候,我们并非无动于衷,我们体验风景、再现风景,我们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倾注于冷漠的大自然里。“并非冷漠的大自然”的概念,正是在这里获得了最崇高的祝福和喜悅。 移动性长卷 欧阳浩铭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吃了长生不老药的嫦娥只能在无限的时间里一夜复一夜地面对着无尽的碧海青天。“夜夜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呢?1896年,由卢米埃兄弟拍摄的影片《火车进站》首次放映,眼见为凭的证据前所未有的成为一种无休止的需求。观察者置身于一个可感的世界以供参照,影像的呈现与实体空间特定地址所在的视点相对应,延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 “透视”再现模式。对现实的记录方兴未艾,我们究竟还需要怎样的纪实影像,唐诗或许是一个开口。 诗无疑是具有音乐性的,句中的节奏、节拍、各音节的声调(平仄),以唐诗为中心可以看作一个典型。唐诗格律可总结为音数律(一字一音节)、押韵律(隔句韵、每句韵等)、音调律(二四不同、二六对、粘法、孤平等)三种要素。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唐诗诸诗型,即便是韵律制约较松的杂言古诗无不由这三种要素的种种组合所形成。 语言——文字——韵律——诗格之紧密联系,在影像语言里则体现在画格——镜头——蒙太奇——声画对位。由音乐解画,爱森斯坦作出了首次尝试。《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的声画结合在“冰湖大战”达到了最完美的融合。“严阵以待的黎明时分”的12格镜头与12乐句一一对应,在处理手法上严格符合规律——画面与音乐的结构以同一动势为基础。图像随着音乐的运动在影调、线条、空间、分量上进行变奏。 连续的镜头在这里被拆解为眼睛的路径。影片被展开、铺排成为“可望、可行、可居、可游、景随步移”的“移动性长卷”。影像不再是依日常生活逻辑循序展开的一连串情节,而是通过形体、形象、动作、体验的组合所再现的整个现实矛盾运动。如吴道子的《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般“全局在胸”,横向展开的全景不再受限于单一视点。郭熙的《溪山秋霁图》“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 ,以平远之景贯穿同一主题。丘壑、山涧、云烟、江流在明暗、虚实、柔刚、躁静间实现情景交融。对沿岸景物的纪实长卷亦可从音乐上去体会它们的节奏与旋律结构,纵向和横向的山水结构与多声部总谱作对照。重峦叠嶂般的和弦与迷漫在水面的雾的柔和音调呼应,水面远处隐现出ー叶孤帆。危峰突兀的宏亮动机乍现,林泉掩映下的人物活动作为装饰音—— 一首风景交响诗的合奏。 面对“远近浅深,风明雨晦,四时朝暮有所不同”的西湖,我们选择了以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的第一乐段作为对照。第一主题由长笛独奏出,随后在不同的乐器上变化呈示出现实和梦幻之间的转换。德彪西偏爱的全音音阶,在创作上追求东方调式,营造出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画面。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正好对应山湖交映、长堤纵横的西湖朦胧景象。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又是一次黎明破晓,怀着影像再现世界的执念,以唐诗作为现实主义,再次拿起摄像机前行吧。 接下来请将手机顺时针旋转: 人与山河的肖像 朱朝晖 唐诗东渐,至海而止。 诗路之尽头,仍是人与山河。 公元2019年10月与2020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百名师生,赴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舟山市嵊泗县嵊泗列岛,为沿海诸岛与原住岛民摄影造像。该项目以影像为媒介,以纪实为方法,以人物与场景为对象,每年一志,命名《列岛·影像志》。 此时,已去唐朝壹仟壹佰年。 贞观盛世,如今仅存文字;极乐盛宴,早已曲终人散。 但是,山水变迁,山河常在;容颜易逝,容貌未改。 镜头所记录的人与山河,永远具有无尽诗意。 参展艺术家 第1-2章 朱朝晖(特邀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