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同行,只等你来 |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1年度特殊专业技术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同道同行,只等你来 |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1年度特殊专业技术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1年度特殊专业技术岗位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同道同行,只等你来!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报经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的招聘方案以及人社厅网上集中公布的《浙江省省属事业单位2021年特殊专业技术岗位招聘信息》(见http://rlsbt.zj.gov.cn/art/2021/3/12/art_1443681_58921080.html)。2021年度我单位共有2个特殊专业技术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共2名专业技术人员。

——

一 . 招聘岗位

岗位名称:跨媒体艺术专任教师(一)

岗位类别:专业技术(专任教师)

等级:不限

招聘人数:1人

招聘对象:不限

年龄:*35周岁

专业/学科方向:美术学(跨媒体艺术、开放媒体及当代艺术专业方向)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不限

代表性成果: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代表性原创作品4件,及最高学历学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选拔方式:专业展示评价(实践为主类)

其他条件:具有高校教学经历者优先。

*研创成果丰硕,在业内有重要影响者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

—————————————————————

岗位名称:跨媒体艺术专任教师(二)

岗位类别:专业技术(专任教师)

等级:不限

招聘人数:1人

招聘对象:不限

年龄:*35周岁

专业/学科方向:美术学(跨媒体艺术、当代艺术与艺术策展专业方向)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不限

代表性成果: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代表性原创作品4件,及最高学历学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选拔方式:专业展示评价(实践为主类)

其他条件:

1、具有高校教学与研究经历;

2、具有当代媒体艺术策划与文献编辑经验者优先。

*研创成果丰硕,在业内有重要影响者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

·

岗位相关联系人、方式

杨老师:0571-87164810

——

二 . 联系咨询

通讯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1A312室中国美术学院组织人事(统战)部(邮编:310002)

咨询电话:0571-87164617(俞老师、潘老师、谭老师),0571-87164784(卢老师、顾老师、谭老师)

电子邮箱:zp@caa.edu.cn

中国美术学院经新媒体系和综合艺术系近10年的实验性教学砥砺,2010年,于国内率先创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经5年建设发展成熟,申报教育部目录外新增专业成功(专业代码:130408TK)。该专业自创立以来,力求突破和超越社会即定的媒体艺术教育模式,先后提出“深度社会化,充分国际化”、“作为艺术的媒体;作为媒体的艺术”、“无墙的学院”等学术主张,推出“国际跨媒体艺术节”、“未来媒体/艺术”、“跨媒介巨构”、“中国声纳”、“网络社会年会”、“AME影视计划”等先锋思想意识的研究创作项目,成为引领和创新我国跨学科及跨领域当代艺术教育的鲜明旗帜。这是国内第一所直面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当代艺术学院”,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艺术教育机构”。

作为跨媒体艺术教育的先锋,本专业以“内外打通、跨界互动”为基本思路,始终强调“以媒体中发掘创意,技术中发显人文”的教育宗旨,注重当代艺术的社会性介入与当代艺术界域的延展,在媒介与观念的深度融合中达到艺术能量的增值,形成“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的教育格局,在国际平台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提供最切实的媒体技术与创作路径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媒介理论与社会思想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演习。

跨媒体艺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思想能力的艺术实践与媒体创意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个人鲜明的文化评判力,掌握具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呈现对社会和生活独特而理性的反思。现专业负责人为管怀宾教授。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高教厅函[2019]46号),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是中国美术学院13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之一。

——

【教学的密度】

2015年,跨媒体艺术学院重新聚焦跨媒体艺术的学术内涵,优化、提升跨媒体艺术专业框架,继续坚持新兴媒介的创造与实验,将五个工作室重组为三个系科,五个研究所的院内教研结构,以“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形成三重系统,打造“内外打通”、“多层联动”的“产-学-研-用”互通互动机制。面向本科的三个专业方向为:

实验艺术专业方向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身心经验驱动艺术实验,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新艺术”板块。培养具有社会参与和自我塑造能力的实验艺术家

现负责人为高世强教授。早在80年代,中国美院就以拓荒者的使命和思想启蒙的激情率先发起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萌芽,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前卫型态实验艺术的探索,形成了国内最早的实验艺术重镇,产生了诸多蜚声国内外的当代艺术中坚力量。该方向注重从技术和观念的角度,以实验精神探索跨媒介表现的叙事潜能。在教学中,强调对接当代艺术现场和跨媒体语境下的社会需求,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

开放媒体专业方向

Open Media Department

投身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开发全媒体时代的创造性能量,拓展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后艺术”疆域,培养“后媒体时代的文艺复兴人”。

现负责人为姚大钧教授。该方向在中国举办了第一个长期的年度实验影音艺术表演项目“声纳SONART”,2017年举办中国第一个VR虚拟现实主题展。方向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培养与研发重点在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未来书写、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科幻影剧等方向。并且,推行媒体研发、创作实验、项目实践同步开展的实验教学机制,与中国美术学院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等研发机构紧密结合。

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

媒介展演专业方向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超艺术”前沿,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

现负责人为牟森教授。该方向为中国首创专业方向,最早提出以工程代教学的“叙事工程”,“跨媒介巨构”创新学术观念。方向聚焦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多种媒介手段的创造性综合运用与跨界融合;推行以“真题真做”为特征的“项目制”教学,促进学生的视眼界提升、能力训练与观念塑形;并以多元化、前沿性的教学实践和创作研究。

自由艺术工作室

关注行进中的艺术现象和行业前沿规则,以个体在艺术实践中的切身局限为中介,以真实的艺术态度和自由的感知出入艺术与媒体的边界,着力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异艺术”场域,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和试错精神的自主个体。

现负责人为张辽源老师。教学强调想象力的先行,以创作为核心,以有限为前提,以媒介为发端,以问题为导向,以展览为呈现等“游戏”规则的建构,贯穿始终,并期待融超艺术规则的意外和创造。

——

专业现拥有由3个专业系科、1个专业工作室、5个校内研究所、多个校外研究所,以及由8个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集群;建成了两个省级以上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浙江省“十二五”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的组织架构。跨媒体艺术专业强调校内研究所、中心及实验室,校外工作室围绕本科教学的双向循环机制,注重教学、研究与创作在本科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拥有专业藏书及影音资料近3千册,价值1000多万元的实验与研创设备,其中包括共享式网络高性能计算平台,3D立体环幕系统,影音展演集成控制灯系统,高清专业级演播系统等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当代艺术教学系统和一个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互动共生的教研平台。

院长:管怀宾 教授

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 

副院长:姚大钧 教授

【典型课程案例】

科幻创作

开放媒体系本科三年级课程

任课教师

姚大钧/教授

王旖旎/助教

科幻在今天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生活、娱乐、成长的一部份。而在开放媒体系 (Open Media Lab) ,科幻不仅是一个可能的创作方向,更是我们的创作方法论。科幻不再是作家和好莱坞的专利,它是年轻艺术家的创想跳板。同时科幻也可以完美地将我们所学的各种技术及媒介平台串连起来,形成全方位、全息式的创作与思维模式。科幻创作课程的重点在:未来学、未来视觉、后东方主义、中国赛博格。学生们的创作输出平台从科幻小说、科幻 VR 到实时动作捕捉科幻剧场,科幻说唱等等。

作者:陈紫梦 / 指导老师:姚大钧 王旖旎

作者:钟怡珊 / 指导老师:姚大钧 王旖旎

黑镜第八季:当下异托邦  2019 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开放媒体系单元展

活动影像的创作方法论研习

实验艺术系本科二年级课程

任课教师

高世强/教授

吴穹/助教

从静止图像入手,通过对单张图片的分析解读及想象,进而通过实际拍摄使其延展演绎为不同时长的活动影像,使普遍具备“图像思维”的美术学院背景学生初步形成“时基艺术思维”,掌握摄制技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对品质的自我要求,掌握创作的内在规律,具备建构独属自我的创作方法论能力。为接下来的时基艺术叙事创作课和空间影像叙事课做好铺垫。

作者:康凯雯 / 指导老师:高世强 吴穹

虫洞日志 2020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实验艺术系单元展

虫洞日志 2020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实验艺术系单元展

叙事工程

媒介展演系本科二、三年级课程

任课教师

牟森/教授

马原驰/助教

作为课程体系,叙事工程(Method Scenography)有两个互为关联的面向:空间和时间。叙事即透视,如何“看”,以及如何“呈现”。工程意味着整体和局部、完整性和精确度,以及连接。

空间动作是展开,时间动作为演化,媒介动作则是透视。教学目的是培养面向展览、演出和放映三大领域的全垒打选手。

空间课程系统为存在志(Topologies),媒介创作品类为巨构(Megastructure)。时间课程系统为编年史(Chronicle),媒介创作品类为剧集(Series)。展开的媒介对象是不变,是本质。演化的媒介对象是变,是真相。透视的媒介对象是存在,界世和世界。

作者:谌文君 人青 王若兰 徐弋洲 / 指导老师:牟森 马原驰
作者:马原驰 信阁 李康旭 / 指导老师:牟森

跨媒介巨构《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种连接》2018年

【思想的密度 流动的能量】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负责人为高世名教授

/基本视觉研究所/

就观看的行为、习惯、方式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全媒体时代观看设备更新所带来的观看经验、观看习惯的演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新视觉生产方式和信息接收方式的变更可能、发展趋向,以此进行感官实验和创作实践。

培养视觉艺术研究和创作领域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负责人为范厉高级实验师(代所长)

/总体艺术研究所/

以社会调研和自我工程学为基础,以造物、肇事、修身为路径,推动贯通身心、统合人我的“大计划”构造,力求将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艺术和人生理想融入其中,创造出中国式的总体艺术理论和实践。

培养兼具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负责人为邱志杰教授

/空间影像研究所/

致力于在时间影像、运动影像之外,构造影像叙事的空间逻辑和结构方式;并着力在深入研究影像历时性与空间共时性基础上,形成整合时-空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的影像艺术新方向——空间影像叙事学。

培养兼具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跨领域影像创作能力的创作型人才

负责人为高世强教授

/网络社会研究所/

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社会互动和社会控制为思考背景,推动互联网环境、虚拟现实、网络生态、数字人文和数码客体等方面的研究与创作,推动中国资讯文化与科技叙事研究与创作实践。培养具有介入网络文化生产能力的资讯媒体与当代艺术策展的创作型人才

负责人为黄孙权教授

/影像档案与研究中心/

影像档案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实验影像在台湾研讨会嘉宾合影

中心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保存中国及部分国际区域的具活力与代表性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档案与重要影像艺术展览出版物。同时建立标准化的高校影像艺术档案收存与交换系统,收集保存并整理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内的国内外艺术院校影像艺术专业优秀学生作品。现中心负责人为高世强教授。

跨媒体艺术学院春季高级研修班贝尔纳•斯蒂格勒教授授课现场

跨媒体艺术专业拥有由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先行者与领军者,国内最著名的策展人与艺术理论家,当代艺术界的学术权威和明星人物以及诸多深谙媒体艺术的知名艺术家组成的具有国际高水平的教研团队,曾获省级创新团队称号。优化教师内部系统结构,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的高度整合性与流动性,本科教学中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为本科生授课,全面导入客座教授方式,邀请专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家、教授和艺术家,以工作坊形式充实日常教学。与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瑞士文化艺术基金等高校及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密切的学术联系。国际客座教授及研究员包括:乌苏拉•潘汉斯-比勒、约翰•哈托、大卫•乔斯利特、董冰峰、陈界仁、汪建伟、张颂仁、陆兴华、刘韡、吴山专、胡介鸣、真锅大度、郑波等。

2017年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览“宣言”环节现场,法国斯特拉斯堡

专业以“未来媒体/艺术”为旨,始终保持对当下媒体技术更新、历史文化发展与社会思潮变迁的敏感性,不断以新锐的媒体实验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历史境遇、科技发展、社会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回应。强调将研究行为、教学行为、创作行为融为一体,构造发生在社会媒体中的新时代的媒体艺术学科,促进媒体艺术社会化的思考。以学院为基地,以今天技术媒介所呈现的现实矩阵中,发掘出富含密度、深度的社会性新艺术。

2018中德实验影像展-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德国卡塞尔贝尔维尤宫

2015年跨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成熟,成为教育部目录外新增专业,2017年获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跨媒体艺术专业所在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艺术学门类评估中,一级学科排名第一,为A+学科,排名1/93,进入前1%。近年来,本专业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获得不同科研奖项。2016年《基于“内外打通、跨界互动”的跨媒体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项目《媒体创意与策划高层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媒体创意策划人才培养项目》及《中德实验影像展》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活动的密度】

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纪录片

跨媒体艺术专业自2015年已举办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分别为:2015年「迷因城市:骇进现实」(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7年「未来媒体/艺术宣言」(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2018年「全息书写」(北京时代美术馆);2019年「演化论」(杭州象山艺术公社);2020年「近未来·可能生活」(宁波东钱湖、华茂艺术博物馆)。专业邀请国内外一流高校相关领域的专业系科在有社会影响力的美术馆及机构共同举办教学成果展,给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社会展示平台,同时针对跨媒体艺术专业的研创实践及其教育模式的完善更新展开实验。

跨媒体艺术专业年度本科生毕业展

跨媒体艺术专业年度本科生毕业展涵盖实验艺术系、开放媒体系、媒介展演系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毕业创作风貌,既展现了本专业的整体学术特点,也呈现本科生多元个体化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