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引言 通人之学在21世纪是否可能?文艺复兴时期的“全人”达·芬奇,对21世纪有何启示?“新六艺”对中国传统六艺与西方博雅七艺的回应与超越何在? 近代以来,学科逐渐分离,知识系统分裂,人也越来越专家化、原子化、碎片化。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出发探讨通人之学,并不是回到前科学和前技术时代,也并非简单地将科学当作艺术反映的内容,或把艺术作为描述科学的视觉依据。当今的“通人”不是知识意义上的博学广闻。我们希望达到学问与生活相通,安身与立命相通,以回应中国艺术的真正传统——艺理兼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贯通之道。 “通人”承载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无限关怀,同时拥有连通未来的无穷力量。“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是广阔世界的变幻以及变通之道。“通人”善于思考未知的问题,敢于针对人之自身进行创新和创造。他们将形成一种超越尺度的“通”与“变”,重塑二十一世纪乃至更久远世代的“天人之际”。 “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是由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发起的长期计划。它以艺术为轴心,思考并实践“艺术/教育”的时代议题,超越学院体制,探索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新人文教育体系。本届“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二十一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作为“新六艺”系列论坛之一和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主论坛,召唤文艺复兴时期“全人”达·芬奇人格的复苏,以开启全新的艺术/科学观,并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培养超越学科意义上的当代“通人”。 >>>>>>>>>>>>>>>>>>>>>> >>>>>>>>>>>>>>>>>>>>>> >>>>>>>>>>>>>>>>>>>>>> >>>>>>>>>>>>>>>>>>>>>> >>>>>>>>>>>>>>>>>>>>>> >>>>>>>>>>>>>>>>>>>>>> 嘉宾简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弗兰科·比弗·贝拉尔迪( Franco “Bifo” Berardi) 弗兰科·比弗·贝拉尔迪于1975 年创办了杂志《A/traverso》,1976 年与艺术家和活动家创办意大利第一家自由电台 RADIO ALICE。1980 年到 1983 年担任米兰的《Musica 80》杂志的音乐撰稿人。从 1987 年起任教于博洛尼亚市的 ALDINI VALERIANI 成人学校。2004 年至 2017 年在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教授媒体社会史。已出版约20部著作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主要著作包括《终结的现象学》(2014)、《英雄:大屠杀与自杀》(2015)、《未来性,无能的时代与可能性的地平线》(2017)、《第三无意识》(2022)等。 蔡一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党委委员,安徽省天文学会秘书长。入选国家创新人才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研究领域:粒子宇宙学,重点集中在暴胀宇宙,反弹宇宙,宇宙起源问题,大尺度结构的早期形成,以及当前宇宙加速膨胀的动力学性质等方面。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总引用一万余次。 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 安东尼·邓恩,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现实工作室教授兼联合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5年至2015年担任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交互设计系教授兼系主任。设计工作室Dunne & Raby合伙人。《赫兹故事》(1999年,2005年)作者,并与菲奥娜·雷比(Fiona Raby)共同撰写《黑色设计》(2001年,2021年)、《思辨一切》(2013年)。Dunne & Raby的项目曾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伦敦设计博物馆等展出,被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22年,安东尼被授予皇家工业设计师(RDI)称号,并成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FRSA)终身院士。2015年,Dunne & Raby获得了首届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奖,2009年,安东尼获得米沙·布莱克爵士设计教育创新奖。 范白丁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关注美术史学史、图像志传统、文艺复兴艺术理论、世界艺术等方向。 弗兰克·费伦巴赫( Frank Fehrenbach) 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汉堡大学亚历山大·冯·洪堡讲席教授,达·芬奇研究专家。自2019年起,担任"力的想象"跨学科高级研究中心联合主任,该中心由德国科学研究基金会资助。研究关注早期现代欧洲的艺术、自然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著作《列奥纳多·达·芬奇:图像的动力》,《阅读达·芬奇》丛书第58卷,《栩栩如生:意大利早期现代艺术中的生机》等。 高明 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编辑,北京大学和马普所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KHI)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汉代画像石、文艺复兴艺术史、西方艺术文献等,近年来致力于《瓦萨里艺术术语词典》的编纂。 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艺术教育及策展实践。创建跨媒体艺术学院以及"跨媒体艺术专业"(2015年教育部新增专业)、创新设计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等机构,于国内艺术院校率先开展"艺术—科学"跨界联合硕士(艺术与工程双学位),创立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发起“Panel 21: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中国艺术教育论坛”等艺术教育研究平台。出版《自我创造的技术——人的危机与艺术教育的责任》、《行动的书:关于策展的写作》、《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等著作。 耿朝强 耿朝强教授大学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第三届CUSPEA学者, 1987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自然界四大相互作用力之一"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发明者马夏克教授(前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的关门弟子。在加拿大和美国的长达6年博士后研究之后,1993年开始在中国台湾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工作,2020年起任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基础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博士导师及首席教授。主要研究专长是理论粒子物理,引力和宇宙学。目前已经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0多篇,总引用数1万多次。 孔令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艺术史学史、近现代中国美术史、金石文献等方面研究,对"图像与观念的不对称性"问题有长期的思考与关注。专著《悦古》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译著《历史及其图像:艺术及对往昔的阐释》获2018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奖,收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合著)2015年12月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 李凯生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师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研究所、现象学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跨越空间诗学、社会装置、建筑园林、城市研究、比较思想史和现象学等多元文化范围。中国当代空间建筑和艺术现象学研究"空间地理和物境诗学"学派的奠基者和"第五代建筑师"代表人物,作为建筑师和跨媒介艺术艺术家,多次参与国内外重要艺术双年展。 渠敬东 渠敬东,1970年生,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与教育》(上海三联书店),《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的教育梭哲学》(北京三联书店),La Sociologue chinoise avant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