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S

新闻 / 06.05.2021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由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制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牟森担任总叙事、导演,牟森带领的MSG(Media Scenography Group )担当主创设计团队。《辅德里》是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作品。演出聚焦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的历史进程,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呈现一百年前革命者的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献礼建党百年。同时《辅德里》作为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于4月23日在上海大宁剧院首演。 MSG团队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是一个产学研组织,从编剧、舞美、灯光到影像设计、展览设计等各个专业,成员皆为90后。在决定接受《辅德里》项目后,牟森第一时间就带领团队参与进来,初次参观二大会址时,93年出生的编剧吴冰就发现,一百年前,那些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家,多数也是“90后”,团队的初心由此而发: “90后致敬九零后” 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4月27日 共300天 中国美术学院团队 共8个专业部门 17位主创成员 16位90后 共同献礼建党百年 向100年前的九零后致敬 《辅德里》剧组合照 呈现命运图景 让感动在剧场发生 MSG的核心课程是叙事工程。工程就是要解决问题。主要程序:命名即主题、主题即结构、结构即意义。核心功能:传递信息、赋予意义、激发情感。 命名|辅德里 主题|党章的诞生和守护 结构|围绕着党章的创建者、见证者和守护者 文本结构|采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式,由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 主导动机|生死相依 生离死别 生命不止 生生不息 视觉主导动机|奋不顾身 排演任务|叙事性内容 歌唱性台词 雕塑性身体 总谱性歌唱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图)《辅德里》剧照 摄影 朱朝晖(下图)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上图)《辅德里》剧照 摄影 朱朝晖(下图) “上海静安区建党百年项目辅德里,对我来说,只有一个词:命运。 我用六个W来阐释。Where:辅德里的命运。从铭德里(1920)到树德里(1921),到辅德里(1922)。从建党(1921)到建国(1949),从石库门到天安门。What:党章的命运。从一大和二大共同完成创建,第一部党章诞生,到第一部党章面世。When:时间的命运。1921到2021,建党一百周年。1922到2022,党章诞生一百周年。How:开天辟地,奋不顾身。Who:党的创建者,一大和二大代表,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李达等;一大和二大的见证者,王会悟。1993年,上海规划南北高架建设动迁,辅德里原址得以保留。同年,王会悟九十五岁高龄去世。第一部党章的守护者,张人亚。他失踪后,几代家人寻他半个多世纪,终得音讯。最有命运感的是,2012年,中共二大召开九十周年,海外发现的苏联纪录片,出现了张人亚当年的活动影像。Why:1921年,党的一大,党员五十多人。1922年,党的二大,党员一百九十多人。2021年,建党百年,党员九千多万人。为什么?需要回答。民族命运、国家命运、个人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尽在其中。 对我来说,汉语中戏剧一词是两件事。戏是节目集锦,剧则是命运链条。戏剧性由命运感构成。感谢命运,使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剧,而不是节目集锦。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所要做的:呈现命运图景。让感动在剧场发生。” ——牟森 叙事札记 从编造到编织 从虚构到非虚构 为什么要做“非虚构”戏剧?艺术创作多虚构,历史事件贵在真——以艺术再现党史,如何做到两者兼顾?总叙事、导演牟森表示:“1993年王会悟去世,同一年,上海要建造南北高架,在拆迁的进程中,辅德里得以保留——历史本来就有的命运感、戏剧性,是我们编造不出来的。” 从2020年7月至今,从虚构到非虚构,编剧吴冰和马原驰生产过数不胜数的剧本大纲,“我们一度考虑过虚构,但是在过程中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去创作、去虚构,都不如历史真实来得更为感人。”所以,剧组最终决定做“历史的收集者”。编剧吴冰本科毕业于建筑艺术学院,“做一个剧作需要一个结构,编剧和建筑,其实是相通的。做剧本就像建一座房子,我们把史料用结构搭建起来。比起编造,我们更像是去编织历史中真实发生过命运瞬间。” 编剧/主题曲作词吴冰与主题曲演唱者黄龄 编剧马原驰毕业于跨媒体艺术学院。“这次剧目的创作方式与传统戏剧编排的创作过程不同。导演、编剧、视觉设计都是MSG团队成员,我们是一个创作集体,在整个过程中,各部门是同步展开,互相影响的。” 导演组一直在强调“总谱”的概念。每一重媒介都像交响乐中的一把乐器,有独立的分谱结构,但最终这些分谱要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份总谱。剧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种链接和同步的作用。在排练过程中,剧本一直在跟随表演、音乐、视觉创作的进展,以每天一稿的速度更新,一直持续到合成前。编剧组不仅要生产通常意义上的剧本,还要负责梳理各个“分谱”工作的“任务包”。这是“总谱”理念对工作方法的要求,也是“叙事工程”工程性的体现。 限定性即兴 “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在一个命名或者一个主题下进行的,限定性可能会激发出更好的创作。”舞美设计信阁。 “舞美设计从开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六稿方案,最早的概念是从外太空看辅德里,呈现历史考古现场,到后期开天辟地的概念,加入了一些遮幅元素,但视觉的核心主题:奋不顾身和披荆斩棘,是一直贯穿在六稿舞美方案中的。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天地人,从第一稿到现在的舞美,天象和地面一直贯穿在其中。进排练场后,导演组确定了一个原则:我们整体视觉是为表演而服务,就要更突出演员和表演。” 2020年8月10日制作团队、主创团队与第一稿舞美设计模型合照 如何用光来呈现命运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呈现的是命运图景。人物和党章的命运。转化到灯光设计的角度,就是如何用光来呈现命运。一个是人物的命运,一个是党章的命运。剧本和音乐采用的是奏鸣曲式的结构,这同时也给灯光提供了一个叙事结构。因此,顺序、节奏都化为了光的变化‘总谱’。从灯光设计角度共分为三个层面:照明、照型、照耀。照明是基础,照型是手段,照耀是共情。照明是对故事情节、人物调度、空间环境的基本再现;照型是对象征性场面、雕塑性身体的风格化表现,这些都是针对人物的命运主题。照耀是对主题性的视觉外化和激发情感的视觉刺激,这是针对党章的命运主题。从盗火到星火、从一大到二大、从燎原到照耀、从离别到重逢、从黑暗到光明……我始终感受得到不变的信仰、是历史的选择、是自然的规律;你会发现当你拨开那翻滚的黑云和迷雾后,始终不变的是,太阳依旧照常升起。” ——灯光设计何异艺 《辅德里》剧照摄影 朱朝晖 天象 蒙太奇 平面文字 《辅德里》影像设计由:天象、蒙太奇、平面文字构成。天象部分,在色彩与质感上,借鉴浪漫主义油画作品;在构成上,前景是人、远景是天与地。综合演员、灯光、舞美、影像等效果,展现经典油画场景,呈现戏剧性和命运感;蒙太奇部分,以历史影像为素材,向爱森斯坦致敬,革命是快镜头;文字部分有三个功能:传递信息、赋予意义、激发情感。内容由大事记和历史文件组成,提炼、转化上世纪宣传标语的形式,以最直接的方式,最有力地呈现。 在影像制作过程中,团队通过历史资料搜集、建模渲染、实地拍摄等多种手段生产海量素材。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铭德里,到中共一大会址树德里,及中共二大会址辅德里,这三个石库门头不仅是文本的贯穿线索,也是影像设计中的视觉线索。影像组为取得这三个石库门群落的俯瞰视角,通过建模渲染及微缩模型制作实拍完成。 石库门群落微缩模型制作组 制作:王若兰、陶霭云、徐弋洲、蔡景辉 拍摄:谌文君、欧阳浩铭、人青、王若兰、常远 建模:赵如鹏、胡海洋、庄子煜 石库门群落渲染效果图 通过场景 情景 图景 呈现戏剧性和命运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五星计划以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为核心,涵盖舞台剧、高清戏剧电影、红色文创集市、微缩模型展及出版物共五种艺术形态,破圈层多角度传播中共二大会址及其相关历史。其中率先亮相的《辅德里》微缩模型展,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出品。展览未来将在上海大宁剧院、上海大宁音乐广场、上海1920年毛泽东旧居旁(上海市静安区安义路63号)等多处进行巡展。 展览以微缩模型为媒介,呈现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前后16个重要事件的场景瞬间,通过场景、情景和图景,呈现戏剧性和命运感,策展人牟森称之为命运的瞬间。担纲创作的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2018级全班二十位年轻艺术家,都由九零后及零零后构成,耗时两周完成《辅德里》16个微缩模型制作。通过这16个命运瞬间,呈现命运图景,向一百年前的建党伟人们致敬。 微缩模型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媒介展演系2018级本科生 陈书阁、陈思帆、陈雨桐、董雨萱、樊纪雯、高泓烨、顾嘉晨、蒋雨虹、廖伊婷、林红柳、林扬、欧阳可心、欧杨心怡、钱依琳、裘书雨、吴泓华、徐舒展、袁丹、张宇畅、周茉 门头装置艺术家:吴泓华 《辅德里》微缩模型展览开幕仪式 摄影 朱朝晖 《辅德里》微缩模型展览摄影 徐弋洲 屈琬莹 王若兰 《辅德里》门头装置 摄影...

新闻 / 06.05.2021

负现实上行  JUST OVER THE REVERSE REALITY 影像群展 ——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实验艺术系 —— 学术支持| 管怀宾 学术总监|高世强 艺术总监|孙晓宇 策展组|潘祎靓 吕艺杰 吴紫睿 余丛灵 岑景芳 —— 展览时间 2021.04.25-05.25 (11:30-18:00) —— 展览地点 Bé space 杭州市滨江区 博凯创业园2楼207 —— 「前言」 形状驱逐时间,游移的角度打开被地平线关闭的领地。定格重组中,缝隙扭转滑道又散落视线的荒点,上行的无限变得局促,“许许多多”有了现实的角色,这一辽阔的幕布外,可控的方向不再具有时间的价格,众多机位下溶解的鼓点消散正负的密度,逐步捕捉纽带的结点。 滑道内外,纽扣相间,上行下坠不仅是回望与未来的技艺更迭,亦非只管交换有无定义的真伪。当真实与虚幻有了外力的游牧,艺术创作的天平便只受自主的作用,我们在倾斜回荡间感受界线的舞动,科技和自然共同养成全部的现实,每一个身份纷纷跳出你来我往的时空格度,又似乎将会扶向滑道之中。 失重在负现实之行,上行的吸力附着在现实周围,阻力和限制同时成为我们与负向的沟通,行动和现实的每一次交互都在不同界面构成崭新的空间。滑道,纽扣,牧帘,方管,在负现实版图中,十七部三屏影像作品打碎着力点,通过平面影像牵线空间流转,共同承接肯定的假设。 负现实上行,上行之行,正负一面,现实总会在这间。 —— 展览回顾 Bé space杭州市滨江区 至仁街与明德路交叉路口往东约100米博凯创业园2楼207 出行方式1:地铁4号线 浦沿站 A出口  步行600米 2:115路吴家里站(直达西北门) ...

新闻 / 30.04.2021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从古时农耕到近代工业,再到当下科技,社会劳动的技术发展生动呈现了“天演论”即进化概念这一过程,而艺术也随着不同的文化需求改变着自身,如今,“数字艺术”逐渐成为艺术主体所热衷的媒材之一,取现实之事于虚拟之中,跨越时空、概览古今,而这种覆盖范围广阔的艺术类型也成为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国内文化产业结构正发生着微妙变化,艺术活跃地区的后备力量正蓄势待发。 4月23日下午,“数字赋能 共赢未来”e游小镇高质量发展大会与“一带一路”数字文化研究论坛相继举行。本次大会以打造数字内容产业的“中国乌镇”为目标,发布特色小镇2.0版建设框架及云上小镇数字化改革方案,从功能、基金、人才、项目、原创等方面展示小镇产业平台竞争力。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在致辞中对e游小镇的未来文化发展发出了展望,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与中国价值,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打造向上、向善的文化工作。 在论坛上,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英国瓦尔堡研究院资深学术委员、原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曹意强发来了对于会议的远程祝福。他表示:自古至今,文化艺术一直是各国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文字印刷术曾开启了世界信息流通之门,而从十八世纪以来,中国的视觉艺术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依靠视觉与美感的艺术是构架“民心相通”、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了解的天然桥梁。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影视艺术乘着数码时代的东风而取代了先前的艺术媒介,发展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他充分期待数字文化研究中心将会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在论坛上,、毕业于跨媒体艺术学院的AME影视计划创始人、北京共享丝路研究院秘书长、CEO曹雨,介绍了北京共享丝路研究院数字文化研究中心系列活动的未来计划,除此之外,该论坛也聚合了产、学、研各方力量,共同探讨如何让中国从电影的“生产大国”转变为电影的“生产强国”,助力中国影视“走出去”,构建丝路影视文化产业生态圈。至此,一个融合高校年轻新鲜血液与成熟的数字影视技术的共同体在e游小镇诞生,我们共同期待这样一个功能多样的宝藏之地成功打造为数字产业的新高地,数字创业的新天堂。 晚上七点,备受期待的“数字山水”雅集通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三支艺术家团队上演了一场跨越现实时空的山水影像盛宴,他们分别是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大东及其团队的新媒体书法表演《笔墨幽灵》;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UFO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吴珏辉及其团队的数字影像互动表演《Chromosome》、《合成握手》和《189D3/Pentium》;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高世强教授及其团队的多媒体影像作品《山水宣言——云山六章》。 山水是中国文明重要的精神线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宇宙观和自然哲学。本次“数字山水”雅集,艺术家团队将打造全新的跨文化交流场域,使“影像时空”穿越现实时空,促进文化间流动融合,构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桥梁 鲁大东团队的三场表演皆用灵活的身体姿势与舞蹈印证了书写汉字时的行动“幽灵”这一奇妙概念,每一个肢体语言都将传统古法用笔的过程一一化解,这一过程不仅是书写,还是思想、逻辑、抽象概念的展现,《俯仰一世》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艺术家口中念出、从姿势多样的手势中写出、从数字技术合成的量子世界中拼凑出,虚拟书写与笔墨纸砚暗示着对存在与消失的思考,而表演过程中那空灵缥缈的声音如流觞曲水般缓缓淌来;《吾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也都根据艺术家的身体操控着屏幕中的虚拟书写,一种无形的力量产生于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激荡,在现场,鲁大东同样表示,他的表演正是配合着上虞人民对上虞山水的爱和感情而融化在这场行为表演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上虞风景正需要这样的表达。 而吴珏辉带领的UFO媒体实验室则用数字技术与声音探索生命内部状态,《Chromosome》将生命体的生长、分裂、变异与衰亡生动展现,融合成生命物质的载体。当我们突然直观原本存在于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变化、听见体内的声音时,我们是否可能重思生命的概念?这一作品有众多版本,并且是一个正在持续的艺术过程,通过舞者专业的身体控制力,在视线模糊、没有方向感的白布之下展示柔性之美,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舞台与戏剧,而是身体、声音与材料的综合,使得生命体内部不可见的非稳定异变状态得以外化,正如吴珏辉所认为的,这种抽象的表达才足以让人扩展想象的空间。 王长存的《合成 握手》则将影像中的颜色作为波形型号,通过合成声音进行着变化,同样,《183D3/pentium》也通过声音合成具象的表现了cpu处理器的内部运行状态。在这一奇妙的赛博时代,公民甚至物品的身体正在经由先进的数字设备与程序驱动,逐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电子仪式和梦幻旅程。 最后,《云山六章2.0》这一点题之作压轴在大屏幕放映,这一计划为期十年之久的影像系列作品自2017年以来已经发展出四种版本,集合成一部山水影像之书,本次展示的是2018年的2.0版,当中国传统文化汇总的山水精神进入到了当代艺术实践的语境,将山水作为方法融入了作品中,艺术家们化身山水风景的勘探者,重踏山水画家写生之路,思考笔墨视角与镜头视角之间的奇妙联系。至此,山水精神中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通过全新的摄影媒介表现,而未来影像创作将山水与当代艺术创作产生新的动能,则是这一富有活力的艺术家团队继续持续思考与领悟的重要目标。 “数字赋能 共赢未来”e游小镇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结束,但如何将数字技术和全新媒体赋能于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国家文化产业建设等问题则需要持续突破进步,我们期待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的中国能够在数字丝路迅速发展的未来,于文化艺术领域做出重要而关键的贡献。 ...

新闻 / 12.04.2021

信息时代的信任革命 从比特币到NFT 讲 者 王语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艺术商业》出版人) 时 间 2021年4月15、16、18日 14:00-16:00 地 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 主 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艺术商业》 讲 者 介 绍 王语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曾在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纽约中美天空峰汇俱乐部负责金融、市场及品牌等方面的工作,旅居海外多年。现任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艺术商业》出版人、艺商传媒总经理。 讲 座 前 言 2008年发生了两件至今仍在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重大事件,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二是一个名为中本聪的人(或组织)在网上发布的《比特币白皮书》。两个事件息息相关,然而后者在当时远远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到了2010年,10000个比特币仅仅能够为其拥有者换来2张披萨,如果按今年3月的市场价格换算,这2张披萨的成本相当于6亿美元。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世界的兴起,ICO、Defi、NFT等新概念不断出现,轮番上演各种造富神话。当佳士得以6900万美元拍卖出一个没有任何实物的NFT数字艺术作品,意味着艺术行业也正在遭遇这股来自新世界的革命性力量的挑战。 人们习惯用区块链的技术革命来解释这一切,称其为“信任的机器”或“价值互联网”,并将其视为能与印刷术和无线电相提并论的伟大发明。然而,信任是一种产品吗?只要基于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创造价值吗?实际上,当我们拨开比特币和区块链那一层层以现代科技包装的外衣,尝试探明这些现象的本质,就会意识到,其所蕴含的远远不止一场技术革命或货币革命,更是一场寓意深远的“信任革命”。在这次系列讲座中,我们将以基础事实和批判性思维出发,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加密货币背后的信任模式进行系统性考察,并尝试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推荐阅读:《信任革命:比特币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 王薇(王语薇) 著 当 代 艺 术 与 社 会 思 想 研 究 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新闻 / 01.04.2021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辅德里》总叙事、导演牟森应邀参加3月27号上午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举行的“不止在剧场”第一期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青年作曲家李京键、音乐学者橙客,他们从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出发共同探讨戏剧和音乐之间的关系。 《辅德里》在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四个音乐主题,分别是:守护、寻找、危机和爱情,它的音乐分为现场伴奏与管弦乐录制两种演奏形式。《辅德里》的主创团队既有一定的野心,又有一定的接地气的亲和力。它虽然是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讲述百年前的故事,但是它的音乐让人没有距离感。 牟森和李京键已经合作了多次,之前有《一句顶万句》,《致勇气》,《大神布朗》,此次便是《辅德里》。两位老师的合作正像汉斯·季默和诺兰一样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一碰即合。这是一种平时只谈油画、音乐、艺术却不谈项目的合作关系。李京键把这样一种合作关系看作是合作标杆。 这种密切而不可分的状态同时适用于戏剧与音乐。在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忠实信徒的牟森看来,剧场这种形式,它的核心功能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制造感动。而达到这个目的和功能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音乐。音乐跟戏剧从一开始就是在一起的,从来没有分离过,谁服务于谁这种事儿是不存在的。 橙客也认为音乐和戏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自古就是生长在一起的,连意大利歌剧其实都在复兴古希腊悲剧。所谓音乐上的文艺复兴,复兴的主要就是古希腊悲剧。到了21世纪,戏剧艺术和这种经典音乐艺术各自面临着各自的危机,各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的高度发达和纯粹的发展而导致的。所以到今天会发现全世界各地戏剧领域的人和音乐领域的人,他们都不自觉的相互融合。在今天音乐和戏剧可以说是相互拯救的关系。 戏剧也许要花费很多的功夫才能把观众代入感动的情境,但是音乐很快就可以做到。音乐让人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音乐响起的时候往往是浪漫的或者说超脱于现实的时候,橙客想让大家思考:超现实就是非现实吗?想象一下,你去坐地铁,戴个耳机走在路上,便处于自己的一个世界中。当你把耳机突然拽下来,然后你好像就进入到一个现实世界,开始演戏。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演戏。 同样的,戏剧把音乐可视化,从而直接满足人们对于故事的天然渴望。两者的结合最大程度地留住了观众,尤其对于剧目时间更长的戏剧和乐曲而言。更现实的例子是,哪怕在默片时代,他们也会搭配上音乐,视听双管齐下,像卓别林就会自己弹钢琴做配乐。 牟森谈到上海在三、四十年代将音乐作为现代性的一种手段,不管是明月歌舞团还是时代曲,所谓流行音乐,那就是现代性的前沿、前端,就在上海。不管是对音乐、戏剧、摄影、美术,所有作为现代性的这样一些媒介最早在中国的进入都是从上海,而且非常辉煌。中共二大发生在上海,《辅德里》发生在上海,就决定了它的性质。 有了曾经的辉煌对比,橙客不禁反思中国现代的歌剧量多却不精,演一次就作罢,但诞生于百老汇、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却是以质取胜,流芳百世。所以静安区若是发展起来,其力量不容小觑。牟森补充道,静安戏剧谷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庆品牌。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先天性不足,因为做中文的歌剧、音乐剧,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处理中文中的一些文件性的文字,也就是歌剧中的宣叙调。李京键举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来说明,用意大利语唱一件非常生活化的小事,也许由于在语境之内没有问题,但用中文,确实很难处理,听众会觉得别扭奇怪。大家听意大利歌剧觉得不违和实际上是因为不懂意大利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由语言陌生间离带来的完美感。而且意大利语和法语本身也是富有歌唱性的语言,本来说话就跟唱歌似的。 中文的这种歌唱性,在咏叹调中没问题,在诗歌化的标准中没问题。而叙事性的这种歌唱,确实是因为由于语言的、语境的问题,再加上中文有四声,写的不好就倒字,听不清楚在唱什么内容。当内容一旦有缺失,人就会失去兴趣。 从技术方面回归到本质上,伟大的音乐都在讴歌和反应当下,像是威尔第,贝多芬,无一例外。近几年提倡为人民而歌的热潮更盛,有些艺术工作者会本能地反感,但这并不代表着过时的旧思想。一个词语总是容易被误解,李京键提醒道,人民本来也是很fashion的一个群体。我也是人民。它可以是很广泛的一个群体,也可以非常的现代,社会就是人民创造的,所以人民就是现代。 社会是人民创建的!正如《辅德里》本身的人物,根据史料证明他们都是家庭非常殷实的一群人,并不是因为饥肠辘辘所以被迫去革命,真的是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信仰。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音乐是表达理想主义最好的一个手段。 在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牟森再次强调了《辅德里》是非虚构剧。这种事只能感谢生活本身,感谢命运。就这两个点就使得《辅德里》这部剧,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性的文献集锦,而具备了巨大的宿命感、命运感。我们只有感恩,因为这个事情是编造不出来的,它恰恰是从生活本身来的。 ...

新闻 / 01.04.2021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1年度特殊专业技术岗位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同道同行,只等你来!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报经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的招聘方案以及人社厅网上集中公布的《浙江省省属事业单位2021年特殊专业技术岗位招聘信息》(见http://rlsbt.zj.gov.cn/art/2021/3/12/art_1443681_58921080.html)。2021年度我单位共有2个特殊专业技术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共2名专业技术人员。 —— 一 . 招聘岗位 岗位名称:跨媒体艺术专任教师(一) 岗位类别:专业技术(专任教师) 等级:不限 招聘人数:1人 招聘对象:不限 年龄:*35周岁 专业/学科方向:美术学(跨媒体艺术、开放媒体及当代艺术专业方向)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不限 代表性成果: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代表性原创作品4件,及最高学历学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选拔方式:专业展示评价(实践为主类) 其他条件:具有高校教学经历者优先。 *研创成果丰硕,在业内有重要影响者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 ————————————————————— 岗位名称:跨媒体艺术专任教师(二) 岗位类别:专业技术(专任教师) 等级:不限 招聘人数:1人 招聘对象:不限 年龄:*35周岁 专业/学科方向:美术学(跨媒体艺术、当代艺术与艺术策展专业方向)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不限 代表性成果: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代表性原创作品4件,及最高学历学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 选拔方式:专业展示评价(实践为主类) 其他条件: 1、具有高校教学与研究经历; 2、具有当代媒体艺术策划与文献编辑经验者优先。 *研创成果丰硕,在业内有重要影响者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 · 岗位相关联系人、方式 杨老师:0571-87164810 —— 二 . 联系咨询 通讯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1A312室中国美术学院组织人事(统战)部(邮编:310002) 咨询电话:0571-87164617(俞老师、潘老师、谭老师),0571-87164784(卢老师、顾老师、谭老师) 电子邮箱:zp@caa.edu.cn 中国美术学院经新媒体系和综合艺术系近10年的实验性教学砥砺,2010年,于国内率先创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经5年建设发展成熟,申报教育部目录外新增专业成功(专业代码:130408TK)。该专业自创立以来,力求突破和超越社会即定的媒体艺术教育模式,先后提出“深度社会化,充分国际化”、“作为艺术的媒体;作为媒体的艺术”、“无墙的学院”等学术主张,推出“国际跨媒体艺术节”、“未来媒体/艺术”、“跨媒介巨构”、“中国声纳”、“网络社会年会”、“AME影视计划”等先锋思想意识的研究创作项目,成为引领和创新我国跨学科及跨领域当代艺术教育的鲜明旗帜。这是国内第一所直面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当代艺术学院",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艺术教育机构”。 作为跨媒体艺术教育的先锋,本专业以“内外打通、跨界互动”为基本思路,始终强调“以媒体中发掘创意,技术中发显人文”的教育宗旨,注重当代艺术的社会性介入与当代艺术界域的延展,在媒介与观念的深度融合中达到艺术能量的增值,形成“媒体实验、艺术创作、社会思想、策展实践”的教育格局,在国际平台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提供最切实的媒体技术与创作路径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媒介理论与社会思想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演习。 跨媒体艺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思想能力的艺术实践与媒体创意人才,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个人鲜明的文化评判力,掌握具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呈现对社会和生活独特而理性的反思。现专业负责人为管怀宾教授。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高教厅函[2019]46号),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是中国美术学院13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之一。 —— 【教学的密度】 2015年,跨媒体艺术学院重新聚焦跨媒体艺术的学术内涵,优化、提升跨媒体艺术专业框架,继续坚持新兴媒介的创造与实验,将五个工作室重组为三个系科,五个研究所的院内教研结构,以“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形成三重系统,打造“内外打通”、“多层联动”的“产-学-研-用”互通互动机制。面向本科的三个专业方向为: 实验艺术专业方向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身心经验驱动艺术实验,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新艺术”板块。培养具有社会参与和自我塑造能力的实验艺术家 现负责人为高世强教授。早在80年代,中国美院就以拓荒者的使命和思想启蒙的激情率先发起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萌芽,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前卫型态实验艺术的探索,形成了国内最早的实验艺术重镇,产生了诸多蜚声国内外的当代艺术中坚力量。该方向注重从技术和观念的角度,以实验精神探索跨媒介表现的叙事潜能。在教学中,强调对接当代艺术现场和跨媒体语境下的社会需求,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 开放媒体专业方向 Open Media Department 投身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开发全媒体时代的创造性能量,拓展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后艺术”疆域,培养“后媒体时代的文艺复兴人”。 现负责人为姚大钧教授。该方向在中国举办了第一个长期的年度实验影音艺术表演项目“声纳SONART”,2017年举办中国第一个VR虚拟现实主题展。方向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培养与研发重点在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未来书写、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科幻影剧等方向。并且,推行媒体研发、创作实验、项目实践同步开展的实验教学机制,与中国美术学院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等研发机构紧密结合。 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 媒介展演专业方向 Media Scenography Department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超艺术”前沿,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 现负责人为牟森教授。该方向为中国首创专业方向,最早提出以工程代教学的“叙事工程”,“跨媒介巨构”创新学术观念。方向聚焦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多种媒介手段的创造性综合运用与跨界融合;推行以“真题真做”为特征的“项目制”教学,促进学生的视眼界提升、能力训练与观念塑形;并以多元化、前沿性的教学实践和创作研究。 自由艺术工作室 关注行进中的艺术现象和行业前沿规则,以个体在艺术实践中的切身局限为中介,以真实的艺术态度和自由的感知出入艺术与媒体的边界,着力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异艺术”场域,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和试错精神的自主个体。 现负责人为张辽源老师。教学强调想象力的先行,以创作为核心,以有限为前提,以媒介为发端,以问题为导向,以展览为呈现等“游戏”规则的建构,贯穿始终,并期待融超艺术规则的意外和创造。 —— 专业现拥有由3个专业系科、1个专业工作室、5个校内研究所、多个校外研究所,以及由8个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集群;建成了两个省级以上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浙江省“十二五”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专业系科+校内研究所/中心+校外研究所/工作室”的组织架构。跨媒体艺术专业强调校内研究所、中心及实验室,校外工作室围绕本科教学的双向循环机制,注重教学、研究与创作在本科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拥有专业藏书及影音资料近3千册,价值1000多万元的实验与研创设备,其中包括共享式网络高性能计算平台,3D立体环幕系统,影音展演集成控制灯系统,高清专业级演播系统等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当代艺术教学系统和一个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互动共生的教研平台。 院长:管怀宾 教授 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  副院长:姚大钧 教授 【典型课程案例】 科幻创作 开放媒体系本科三年级课程 任课教师 姚大钧/教授 王旖旎/助教 科幻在今天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生活、娱乐、成长的一部份。而在开放媒体系 (Open Media Lab) ,科幻不仅是一个可能的创作方向,更是我们的创作方法论。科幻不再是作家和好莱坞的专利,它是年轻艺术家的创想跳板。同时科幻也可以完美地将我们所学的各种技术及媒介平台串连起来,形成全方位、全息式的创作与思维模式。科幻创作课程的重点在:未来学、未来视觉、后东方主义、中国赛博格。学生们的创作输出平台从科幻小说、科幻 VR 到实时动作捕捉科幻剧场,科幻说唱等等。 作者:陈紫梦 / 指导老师:姚大钧 王旖旎 作者:钟怡珊 / 指导老师:姚大钧 王旖旎 黑镜第八季:当下异托邦  2019 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开放媒体系单元展 活动影像的创作方法论研习 实验艺术系本科二年级课程...

新闻 / 21.03.2021

追寻德性的尊荣与永恒 ——《尼各马可伦理学》绎读课程介绍 主讲:李旭 主讲简介 哲学博士,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兼及美学,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二十几篇。翻译有《西方大观念》(承担其中三个词条)、《剑桥海德格尔指南》,点校《北方王门集》(合作),著有《心之德业:阳明心学的本体学研究》(即出)。 时间 2021年3月17日至6月2日 每周三9:30-11: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405教室 主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课程前言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本深刻嵌入了我们论理话语中的经典著作,理论与实践、幸福与道德、目的与手段、正义与友爱……这些成对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支配了我们对我们的生活、行动和社会的思考,尽管我们多半未必知道这些概念范式的亚里士多德来源。在论理话语的使用中,习焉不察会束缚我们的思考。我们通常认为理论指导实践,但未必知道,理论-实践这对概念出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理论(沉思)并不指导实践,而是独立于并高于实践的至乐生活;我们可能听说过康德伦理学中道德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有德的人此生不能获得幸福,活得快活的人未必有道德,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这么认为,而是认为幸福即在于德性的活动;我们可能纠结于亲友之间是否要讲对等的回报,纠结于集体消费买单要不要AA制,但未必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与正义的论述已经深刻涉及到这类问题;我们可能热衷于批判工具理性,或真或假地不屑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很可能只是一种道德姿态或非理性情绪,而未必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中既包含了克服工具理性的洞见,又潜藏了导向工具理性的深刻危机……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思考我们的伦理生活,获得超出流俗的对生活、对社会的观照,深入研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西方哲学对伦理道德的专门、系统思考始于苏格拉底,而非亚里士多德,但伦理学学科的创立者则非亚里士多德莫属,他也是动物学、物理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创立者,是古代世界最渊博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吸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并对前辈的思想提出了深刻的批评,他留下了三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与《大伦理学》,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是最成熟的一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人生的至善在于幸福(eudaimonia),探讨了当时的人对幸福生活的各种理解,提供了他自己对幸福的独到理解——幸福在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基于此,他详尽论列了当时希腊人所看重的各种德性与善好之物,分析了德性的本质、形式、类型,论述了它们的次序、关系。在亚里士多德对善与德性全面、精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一窥古希腊人的伦理精神,可以了解到一位具有最深广的宇宙视野的哲人如何看待人世生活。同时,《尼各马可伦理学》也展示了伦理思考的定位、性质、方法,远不只是一本进行道德劝诫的修身教科书,而是一本显示给我们如何思考伦理现象、伦理问题的大师之作,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普遍意义。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西方伦理思想有深远的影响。早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有评注。近代以来,霍布斯、休谟、卢梭、康德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多有批评,但都离不开与亚里士多德的对话。尼采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对休谟、康德等启蒙哲学家的伦理学有深刻不满,海德格尔、阿伦特、麦金泰尔、伯纳德·威廉斯等有分量的哲学家纷纷回到亚里士多德去寻求反思现代性伦理问题的资源,自麦金泰尔之后亚里士多德式“美德伦理”与康德式“义务伦理”(又称“规范伦理”)的对峙成为伦理学研究中的流行范式,这对范式也影响到中国学者对儒家伦理的研究。中西既已碰撞交汇,我们的自我理解就难免借助他者的参照;另一方面,我们对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需要以我们对中国传统以及对我们当下伦理生活的省思为积极的先见。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译本  廖申白先生译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当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虽称不上显学,但代不乏人,单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中译本看,流传较广的先后有苗力田先生的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廖申白先生(商务印书馆,2003年)和邓安庆先生的译注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这几位译者都是严肃敬业的专业学者,译本在西方哲学原著的翻译中堪称上乘。当然由于古希腊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由于中国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翻译必须借助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学者的已有成果,转译带来的失真也在所难免,研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可参照权威欧美译本(英译本可参考The Nicomachean Ethics/Aristotle; translated by David Ross; 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sley Brow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最好是参照古希腊文原本(洛布古典丛书希英对照本ARISTOTLE XIX THE NICOMACHEAN ETHICS,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The Nicomachean Ethics/Aristotletranslated by David Ross,revi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sley BrownOxford University...

新闻 / 25.02.2021

由设计互联发起的 2020首届设计策展计划 公布获奖与入围名单 2021年1月31日,由设计互联发起的2020首届设计策展计划获奖方案揭晓:蔡艺璇获得设计互联策展人奖,她的方案“神秘的空气 震动的云层”将由设计互联支持,于2021年四至六月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园景展馆展出。设计互联也将支持罗名川和Anouchka van Driel,周衍,以及王骁勇、任越、方铭璐作为设计互联研究伙伴,深化策展研究。获选入围的策展人还有张天钢和缪子衿。 —— 设计互联策展人奖 神秘的空气 震动的云层 蔡艺璇 空气也能设计吗? 可感的云层 ©赵潇潇 方案简介:空气无相无形,却可以作为介质承载湿度温度,甚至电波信号;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现实与虚拟空间之间,将我们与不同地区、生态圈和平台界面连结在一起。而当忧虑与病痛在土地上蔓延,空气的亲密性和流动性恰恰站在了疫情控制所需的隔绝与控制的对立面,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球保护主义,并加速着数字追踪技术的发展。展览试图呈现一个我们共享呼吸的整体空间,人类与空气的关系也是一种心理、文化、政治和技术的建构。 评委评语精选:设计空气这一极具原创性的主题,正因空气的“不可见”而与时代紧迫议题密切相关。方案以“空气”与“云层”的隐喻,呈现多层次的线索与视域,引发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讨论,体现了策展人较强的观察及研究能力。展览整体上就是一次极具感染力的、超越物质的实验,有潜力开创一种全新的展览类型。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共有穿戴 罗名川,Anouchka van Driel 关注变革中的时尚产业 JOIN Collective Clothes. 服装件: Capsicum天然面料, Elena Braida, Hanka van der Voet, Mary-Lou Berkulin, Mika Perlmutter, Morta Jonynaite和bonbon工作室 © Scheltens & Abbenes和JOIN Collective Clothes 方案简介:2020年,受新冠病毒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世界包括时尚产业也受到了冲击。时尚产业的变革开始于疫情之前,疫情的到来加快了它在过去数年中所经历的变化。“共有穿戴”旨在抓住近些年出现在中国以及国际时尚产业中的一些新风向,将其中的一部分突出呈现给观众,并借此机会激发大众重新审视当下的时尚业。此外,展览也希望能为大众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大家一起来谈论在到处讲究保持社交距离的今天,共有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聚焦时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呼吁时尚消费价值观的转变,把展览作为平台,开放探讨中国当代时装产业变革。它也与深圳的城市语境紧密关联,因为劳动、社会构建与设计文化等方面的新实验正在这里发生。方案从时尚衍生出文化、风俗、消费、产业等现阶段的紧要议题,很契合设计互联探求展览新形式、通过策展提出问题的方向。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设计为谁 为谁设计 周衍 共享设计的所有权 “设计为谁 为谁设计- 水果店研讨会”实验设计工坊 ©王子路 方案简介:展览从“协作设计过程”、“消费产品”和“公开的提案方式”三个设计的层面展开,让观众一步步了解设计师如何共享设计所有权,从而提高设计的社会相关性。展览中设置可供观众使用的圆桌结构、开放可触摸、可互动的展品策划,提升公众参与,回应了“设计重聚”的主题,并帮助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设计互联,建立向公众学习的长久机制。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提倡设计共有、设计民主化与社会参与,鼓励非设计师参与设计,塑造我们共处的方式,呈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包容性与共情体验。 设计互联研究伙伴 再公众 王骁勇、任越、方铭璐 关注疫情下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关系 空间方案参考图 ©路透社 方案简介:“再公众”不仅是对危机下民众自发公共生活的援引,也是对当下为单一消费与线上生活所扁平化的公众性的重构。公共空间被“零接触”政策解构,私人空间也在“隔空对话”。诸如阳台音乐会这样的民众自发行为,将被底层公共空间垄断的公众关系,重新分布到空中。阳台既是“私人空间”的延伸又是“公共空间”的集合。我们将“阳台”的意象建构成多层楼宇截面装置。正面是“公私界面”,因距离而更加亲密;反面则又是一番“差异化社会”。策展团队将邀请四个创作团队,分别占据装置中的七个房间,以五个阶段的集体创作、戏剧展演与市集共同构成展览。 评委评语精选:这个方案极具活力与创造性、与时代紧密相关,它以乐观的态度提出了一套新的“社会关系设计”,公与私、参展人与公众之间互动开放的层次很多样化,其社会政治的指涉意义很有价值。 入围方案 平台:位于庆祝与混乱之间 缪子衿 呈现互联网时代转瞬即逝的关系 当代生活的经济与情感花销 ©缪子衿 方案简介:方案试图将当下关于“平台”的讨论以“散点透视”的形式为观众打开多个线上和线下“窗口”,观看技术如何在社会变迁与权力关系中重塑个体身份。数字平台对于信息的实时监控以及情感的标准化变现制造着自由选择的假象、无差别的亲密感与归属感、以及群体性孤独。我们难以预测未来替代性的相处模式是什么,只能对新选项带来的冲击保持批判性的距离与浪漫化的想象。 评委评语精选:方案以转瞬即逝的关系为线索,敏感地回应了当今人类生存现状的危机感,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有价值,体现了策展人的洞见与思考深度,参展作品与艺术家的选择也很出色。 —— 设计策展计划: “超级前沿、有想象力的方案,不完善也没关系!” 首届“设计策展计划”自2020年8月24日发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国内各大院校与公众的投稿方案,其中,独立策展人与策展团队各占一半,来自国外的投稿占三成。由奥雷·伯曼(Ole Bouman),约瑟夫·格利马(Joseph Grima),杭间,侯瀚如,布莱奥尼·萧福德(Bryony...

新闻 / 19.01.2021

老教授王冬龄为哲匠奖管怀宾教授颁奖 1月16日,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第五届哲匠奖颁奖典礼,以“哲匠”之名,树旗帜,立标杆,隆重表彰哲匠金奖、哲匠奖、青年哲匠奖获奖的六位教师。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教授获得“哲匠奖“。 “哲匠奖”是中国美术学院为高擎民族精神火炬、礼赞致敬传统文化而创设的代表全校最高教学研创水平和师德师风标杆的奖项,统领国美人才荣誉体系,以“同道交心”凝聚国美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开艺术教育界先河。 |评委会颁奖词| 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学院教育的第一代开拓者,参与创办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与跨媒体艺术学院。他是一位艺术家型的教师,在其创设的“空间多媒体”方向上,他坚持以创作驱动教学,与学生共同劳作,以其言传身教滋养了一批批青年才俊。 他是中国艺术界最为执着的装置艺术家,装置之于他,是空间营构和叙事策略,更是想象世界和安置现实的技术。他从园林中“断章取义”,把所有物与象带入险峻的紧张状态,光与暗、水与火、风与尘、破碎与割裂、消逝与坍塌,不断地弥散、交织,形成彼此映射的隐喻之链;符码与叙事、影射与征兆、意象与意念,反复地聚合、变乱,造就寓言般的诗性现场。他有一份心愿——“在中国园林的空间美学与物象诗学中开启新的装置形态”;他有一个梦想——“以东方人特有的场所精神改写二十世纪以来的作品观念”。 管怀宾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学院领导,感谢1985年我刚入中国美院,原先浙江美术学院时老一辈的先生,包括顾生岳等一大批的老师和先生。应该讲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也是85艺术新潮和美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段。也感谢刚才给我颁奖的王冬龄教授,他是我的老乡,我61年出生,他已经在南师大在书坛耕耘,多少年来一直是我前方的楷模。获得哲匠奖,也要感谢我回国后,在综合艺术系和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一路走来,很多的场合还是靠大家的协力,实际上这个奖杯是沉甸甸的。 我是04年春天,应该讲是我在东京艺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三天回到杭州,一周后开始在综合艺术系给本科生上装置课,这一算已经17个年头。在日本的十年,虽然完成了硕士与博士课程的学习,但实际上日常更多的还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状态,相对比较单纯和职业的独立艺术家状态,我在那里度过了十年。 回国后的这些年,特别是后期的10多年,对我来说,一直复合着以前作为艺术家的创作惯性和作为教师的身份以及后来的教学管理者三种不同的角色。在这里,我想纯粹从个人的角度就这三重身份与大家交流几点感受。 首先,艺术虽然体现了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触感,是艺术家有关现实认知和社会敏感后的一种语言与表现上的回馈。于我而言,可能更多的还是某种自我命题与实践,是一项需要不断自我激活,日久弥新的独立工作。这一点应该讲是85艺术新潮时期给我的启悟,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持续保持这种独立的工作状态。我做创作或者我写作,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命题、自我修为道程,也是在完成阶段性的作业。艺术的创造或许需要这种不断地重启与再命题,我相信艺术只有先打动自己,才可能触感他人,这是艺术的重点。 另外,就是作为教师,这是我回国后的主业,大家都说“教学相长”,这一点我其实是个获益者。我们这波人,从当代艺术现场回到学院体系的这波老师,虽然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丰富的经验,但其实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无论知识结构还是成长背景有它的特殊性。在我看来,经验不能简单地成为方法论而进入艺术教育的建构,课程与知识系统的建构需要符合学理逻辑。这些年我其实一直将自己作为学生的同行者,在教学的现场共同探讨艺术与媒介的关系,有时给学生的寄语,事实上也是一面自省的镜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我还是主张建构自己心中的艺术史版图与坐标,怀揣几个让你激动或者觉悟的的时刻与人物,在过往中寻找各自可能的起点与立场。其实,我的有些研究生已经做得比我好,呈现出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面貌,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最后一点是作为教学管理者,这是一份带有责任的服务性工作。我用三个通来理解这个工作,也就是:会通、沟通,疏通三个层面。“会通”来自校训的内容,这里需要一种对于学院的文脉、学院精神、国家战略多方面的了然和融通,同时包含着对国际前沿、学科方向个人的学术判断,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一点则是“沟通”,就是你要善于与你的同事共同酝酿、会集一些最重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案,并且探讨这个方案的可持续性以及它的操作和落地。再一个是“疏通”,其实就是在教学的现场不断畅通迂积的障碍,我们总是面对很多的问题,面临不断的忧患,但总不至于将问题迂积在自己手上、迂积在当下,而需要疏通的教学现场的末梢经脉。我幸运的是在跨媒体艺术学院,大家有着更多的共同关切,很多的事靠大家协力而成! 最后再次感谢这么多年来在美院的同事与同仁,在这个学院里还是非常开心的事,这个奖杯将成为我一面新的镜子。 谢谢大家!谢谢学术委员会! ...

新闻 / 14.01.2021

课程时间 2020年12月17日-2020年12月19日 课程主持 牟森 教学团队 马原驰 赵炟 李琰 王若兰 课程说明 2018级媒介展演系三上学期,因为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Disegno”板块和“家庭编年史”党建思政课程展览的缘故,留给原定教学计划中的“场面调度”课程只有三天。与教学团队和二十位同学沟通后,我们决定不留遗憾。三天时间,每位同学要完成导演、表演、摄影、录音、化妆、配乐、剪辑等各个岗位流程的学习和体验。场面调度课程的核心是表演。镜头前的表演。所有这些,同学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感谢教学团队和每位同学的顽强,我们完成了教学计划。视频是本次场面调度课程作业的完整展示。 >>> 课程作业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