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列岛·影像志 诗篇 | 嵊泗2020 IMAGE:A GRAIN OF THE ISLANDS VERSES-SHENGSI 2020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展览时间 2020年11月16日—12月4日 8:30—18: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2020年11月16日,列岛·影像志 诗篇:嵊泗—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汇报展顺利开幕。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教授在展览开幕前莅临展览现场,面对零零后出生的新生,回忆起自己三十年前作为新生在海岛下乡的经历。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教授致开幕辞。本次下乡地嵊泗海洋文化研究会会长金瑛女士也专程赶来参加开幕式,认为我们用“另一种形式”呈现了嵊泗列岛的人文群像。带队老师牟森在前言中说: “去年,我们选择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为第一次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对象世界’,作为系列项目列岛·影像志的‘初章’。今年,我们选择舟山市嵊泗县嵊泗列岛为第二次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对象世界”,作为列岛·影像志的‘诗篇’。列岛·影像志继续特邀朱朝晖老师为媒介导师,以纪实摄影为媒介途径,通过调研、拍摄、编辑和制作,使同学获得全流程的媒介经验。通过‘生活志、劳动志、诗歌志、存在志’的展览结构,使同学的媒介感知经验和社会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提到,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象世界。媒介经验。社会认知。同时希望下乡社会实践课程项目化、系列化、长期化。今年,关于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自我觉醒。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自我的觉醒、成长和建立。‘毫无畏惧的成为自己’,这是一种终生进程。 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是叙事工程。叙事工程的对象是空间和时间,对应着展开和演化,课程分别为存在志和编年史。作为存在志的长期项目,列岛·影像志的企图心是,通过逐年的捕捉和抓取,记录即时的国土东南线,列岛上的地貌和人脸。通过‘生活或生存、工作或劳动、家庭或种族’的结构,展开列岛图景,演化社会进程。” 展览现场 开幕现场 高丹阳 吴筱灵|村落肖像45X13.5cm 艺术微喷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曹晓阳教授 “上世纪九零年代,我读大一,去舟山虾寺岛下乡社会实践。住在一个海湾的山坡上,靠近外海,再往外就是公海了。那时的老师谈教学不会像今天这样有方法。讲的更多的是观察,而不是谈学生如何去面对。虽然讲的是绘画,但是在绘画的背后,需要你执着的面对才能达到。不知道画什么了,就找一个点去扎根。我第一个扎根的地方是理发店,后来深入到理发员的家庭中,了解到他们这辈子都不会结婚,因为他们父母是亲戚,害怕生出的孩子有基因问题。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岛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只不过今天打开了。一九九零年代,社会末端地方的人还没那么大的决心(闯荡),所以流动性很小,除非婚姻的原因,一般很少有人出去。我们一直在岛上都没出去,就会慢慢进入到它的肌理里。 当时,老师对学生的画没有要求,但是他要求回来每个人要画一套连环画,脚本要自己编。叙事就变得很关键。我印象特别深的地方叫河篱漕,我那时的作品题目叫《河篱漕的天是蓝的》,因为那个地方全是阴天。当你渗透到了里面,你就把很多东西都看明白了。其实这个明白不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明白’,就那一个时刻你觉得你明白了,开朗是这种感觉,但是在今天来看,可能未必是真的。” ——————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管怀宾教授 “现在的中国,摄影是人人都在从事的一个行当,大家随时都在微信朋友圈里刷自己的社会存在感。作为一位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生,你手上拿的无论是专业的摄像机,还是普通的手机,它都应该成为你可以随时拿起来与社会碰撞的武器。作为一个专业的从业者,无论你将来成为独立艺术家、媒体开发者还是策划者,在你使用这个武器时,必须有独特的立场和眼光,这些日常的眼光和日常的磨炼,长久之后会成为你的素质,与作品的气质相通。 二年级学生之前修过摄影相关的课程,这次下乡又是用另外一种眼光。牟森老师在课程中一直强调“回到源头”,前一阵子在宁波的跨媒介巨构展览—DISEGNO也是个源头,是艺术史的源头。这次则是关于生活的源头,很多事情要通过溯源才能找到可能性。 你们在拍摄的同时,也要重视摄影本身的历史进程。摄影发明以来,其技术不断拓展,每个时代都在不断浮现好的艺术家。中国未来的摄影家很有可能就在你们当中浮现。” ———— 嵊泗海洋文化研究会 金瑛会长  “我看完这次展览后,真的非常震撼。这几年嵊泗旅游行业兴起,大家推的都是嵊泗的美图,我却在这里看到你们用另一种形式来展示嵊泗。甚至连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会忽略的东西,你们把它再次呈现,这些生活的点滴,都非常真实。” ———— 媒介展演系主任 牟森 “今天的主题其实大家都说到了:自我认知。分流、选系、读研,这一切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媒介展演系在2015年成立的时候提出两个原则,一个是试错,试专业、能力、情感和生活经验错,要尽可能放轻松点试错。其实就是累积经验。贝克特21岁在三一学院读文学时,给自己立下来的人生信条:成为自己(Becoming)。这个概念来自哲学,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宗教神学所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它的核心就是自我。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 原来强调下乡叫社会认知,大家的社会认知媒介,通过摄影得到一个完整的步骤:我应该怎么开始,然后怎么样,最后出来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需要大家转换成别的东西。纪实摄影并不是唯一的,成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包括发现自己很多没被发现的事。需要把开关打开,雷达应该是全方位。趁年轻的时候,多试错,使你认识自己的潜能。” ———— 特邀导师 朱朝晖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下乡活动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哪怕只是非常局部的一个小片段。但是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比学到一点摄影技巧要更加重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在之后学习的路上去寻找突破自己的一个方向,这也是特别重要的。 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难的其实就是认识自己和突破自己。要把自己原来的东西要放弃掉,才能谈突破。所谓的放弃,不是说把自己原有的东西全都不要了,而是说把自己原有的东西打碎,然后把自己原有的这些东西作为一个新的元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评点,做出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而这个东西是基于你原来打碎的元素的。所以这个新的东西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你自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也就可以去突破了。” ———— 学生感悟 李怡弦|在幼儿园门口等待孙子放学的爷爷2020年10月23日,嵊泗菜园中心幼儿园30X45cm 艺术微喷 2019级大二本科生 李怡弦 “在上一门摄影课中,我的课题是“距离”。这次下乡,让我对“距离”这个词的了解又更加深入了一点。因为之前我拍摄“距离”那组照片时,就是在别人后面偷偷拍,但这一次我都是主动跟别人去交流,在人家里坐上半天,跟别人进行一个深入的沟通后,再拍照。这让我感觉跟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觉得这是这次下乡对我最大的帮助。” 周逸伦|码头工人2020年10月21日,嵊泗小菜园码头30X45cm 艺术微喷 2019级大二本科生 周逸伦 “作为这一波大二下乡唯二的两个男生。摄影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一点基础都没有。一开始尝试着拍了一下照片,就感觉摄影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自己拍照的过程,而是去欣赏、去看别人照片的过程。那样能获得的东西也许比你自己去拍,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能得到的多得多。” 张书燕2020年10月23日,嵊泗县中心农贸市场30X45cm 艺术微喷 2019级大二本科生 张书燕 “我很感谢朝晖老师,也很感谢大家。摄影给我的就是视角转化,能够看到我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在上一个摄影课的问题在这得到了解决,很感谢大家。” 曾雯洁2020年10月25日,嵊泗基湖沙滩45X30cm 艺术微喷 2017级大四本科生 曾雯洁 “特别感谢朝晖老师,每个人不同的风格也都会给予鼓励而不是打压学生的独特风格,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我大二下乡拍摄期间,我并不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风格而拍,更多的是去迎合老师的喜好,那时候大家照片放在一起没办法分辨谁是谁的。摄影的语言比绘画语言更难寻找。这一次我觉得我的进步还蛮大的。当时我连着几天都是拍风景照,不太想拍人。是朝晖老师一直鼓励我说你可以更张扬一点,保持你的个性。所以还是感谢朝晖老师的肯定。” 展厅摄影|欧阳浩铭开幕摄影|徐弋洲 王若兰 人青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19级大二本科生 陈梦霏 陈水滴 陈心尧 陈心雨 邓佳隽...

 主题二 <11.20> Panel 2  网际网络档案馆 Internet Archive - 概要 - 那些经由历史过滤而被呈现出的真相总是事实的注脚,受限于当下社会现实。从1996年网际网络档案馆成立至全球美术馆博物馆开始为艺术品建制数字档案的今天,互联网产生的资料已远超过人类有历史以来的总量。发展当代人类历史文明被记录和归档的技术,是人类历史技术化/体外化最艰难的挑战。 The truths filted by the narratives of history could always be footnotes to the facts. They are quarantined by the reality of the tim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et Archive in 1996, information generated by the Internet has far...

本学期起,由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自组织的“ICAST周会”于每周四上午9:00—12:00举行,意在以友谊学习模式组织身边的学习共同体。ICAST周会由本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主持,两位硕博士生分别针对一个艺术个案与一份文本作研究报告,跨媒体艺术学院各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院与视觉中国研究院部分硕博士生也会参与。周会向全校师生开放,欢迎旁听和参与讨论。 —— ICAST周会分享第三期 时间:2020.11.19 9:00AM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4-405 主持人:刘呗宁(ICAST博士在读) 个案研究「再解跨媒体:迪克·希金斯1965」 报告人:林灿文(ICAST博士在读) 再解跨媒体:迪克·希金斯1965 1965年,激浪派艺术家迪克·希金斯(Dick Higgins)发表的文章《Intermedia》,首次提出“跨媒体”这一概念,在“跨媒体”被提出的几十年中,其对于媒介之间模糊工作的倡导,为此后出现的艺术中各媒介的整合运用提供了“话语支持”。2010年至今,一场以“跨媒体”命名的艺术教育在我们身处的西子湖畔进行了十年。 当无纺布中的雾气模糊我们言语的形状,墙面化为一块渲染光滑的立方体,参与变成屏幕右下角快速溢出的爱心。不曾有一个时刻,像今天,我们能够感知到一股彻底将艺术非物质化、线上化、技术化的浪潮正在向我们无差别的袭来。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

试论诗神 主讲:王炜 时间 2020年11月17日 — 12月22日 每周二 13:30 — 16: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405教室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简介 王炜,诗人,批评家,作品有《诗剧三种》、《灭点时代的诗》、系列文论“近代作者”等。除写诗和诗学研究外,也持续撰写文学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交叉主题的文论,以及一些话剧文本。 课程纲要 本课程试图以六个主题,十九个分主题,构成一次现代诗学研习的历程,既对现代诗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时期与创作实践,进行回顾和再认识,也探讨现代诗的实践与当今不同领域思想、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关系。每一讲由3到4节课组成,包括导论、文本分析与课堂讨论。 “试论诗神”下半程 言  致“试论诗神”的听众诸君 原本计划于3月开始的“试论诗神”下半程的课,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推迟到11月再续。去年年末,在“试论诗神”上半程的十节课结束时,我们谈到晚年的罗兰·巴特在《小说的准备》开篇对“人生的中途”的理解,所谓“准备”,是去面对一些可能是我们并无法准备之事。当我们以此来寄寓课程的“中途”而话别时,我们都无法想到,随即便发生了一场波及全人类的灾难,许多人丧生其中。 在这创痛的一年临近结束时,我也得以返回课堂,完成“试论诗神”的下半程。去年,也在秋冬交替之际,我希望,在这里描绘出一个对于并不从事文学的创作者与研究者们而言,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文学/诗的智慧形象,因为,它要么被认为轻浮随意,从而应当被今天的柏拉图们反复逐入荒野,要么则晦涩地在理论话语中扭曲。如今,当我返回,我感到,我的任务也随着这一年的现实而有所改变:我想从这个极为繁杂的领域——从早期现代主义以降的20世纪文学/诗中——寻找到一点帮助我们认识肯定性而非否定性的东西。 当疫情缓解,心情振作起来后,各位都需要把时间用于一度停滞的主业。所以,由于你们给我机会,我才得以在这里继续漫谈的一点文学和诗,也应当处于一种传统性质的辅助位置。我修改了原来的框架——一年过去后我发现它的虚荣大于必要——缩小了范围,减少了课时。我想,这也有利于约束那个自以为成了15分钟主角的“幸运儿”——正如《等待戈多》里的那个——可能爆发的胡扯。 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言,“长诗是平直与奇异的结合”。我想,“长课”也是一样的,且“平直”也许比“奇异”更难。清晰比横谈有益,一点切实的理解胜过玄藻之美。如果我能够在繁多的材料中,略略达到这一点,我想,我也可以用约翰·洛克的话宽慰自己:“我如果不幸不能取悦于人,人们也并不必见怪我。” 王炜 课程简介 第四讲  三首诗 第一节课 “肯定性”刍论 1、由一些在现代世界往往令人生畏或起疑的词语——例如“希望”、“抵抗”、“光明”等——所标识的一种积极意义体系,意味着什么。什么是“肯定的火”?*它与理性主义、悖论、诗学意志的关系分别为何。为什么,这一积极意义体系是最易被弃、最难存续的精神遗产? 2、评析奥登写于抗战时期中国的长诗《诗解释》。 * 语出W·H·奥登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的诗《1939年9月1日》的最后一行:“愿我亮起肯定的火”(“show an affirming flame”)。 第二节课 再谈“特殊性”与“普遍性” 1、“非个性化”与“客观性”,一种观念的变迁。 2、对二战以后诗人处理个人记忆、历史场景与共通性的方式的一种评述。 3、评析米沃什的长诗《诗论》。 第三节课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上) 1、关于尼布尔的《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 2、关于“使命”的失落与伪造“使命”者。关于“新人”。 3、“现实感”的失去——以法西斯情境为例。三种观点:卡内蒂、穆齐尔和E·沃格林。 第四节课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下) 评析皮埃尔·帕索里尼的长诗《胜利》。...

列岛·影像志 诗篇 | 嵊泗2020 IMAGE:A GRAIN OF THE ISLANDS VERSES-SHENGSI 2020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开幕时间  2020年11月16日14:00 展览时间  2020年11月16日—12月4日 8:30—18: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学术主持  管怀宾  教学团队  牟森  朱朝晖  梅悦子 常远 策展人  朱朝晖  梅悦子  策展团队  朱朝晖  梅悦子 常远  欧阳浩铭 统筹  常远 布展团队  梅悦子 常远 欧阳浩铭 陈水滴 黄雨珂 冀宇凡 李怡弦 伍嘉怡 周逸伦 —— 前言 直到山河尽头 文  牟森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下乡社会实践和列岛·影像志迎来第二次汇报。本次汇报,有三个方面:一是二上同学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学院规定项目;二是列岛·影像志作为长期项目;三是唐诗之路作为特别项目。做一件事,寄予三种企图心。都与国土有关。草木常深,山河永在。一万年太久,不争朝夕。直到山河尽头。 同学少年多不贱 去年,我们选择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为第一次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对象世界”,作为系列项目列岛·影像志的“初章”。今年,我们选择舟山市嵊泗县嵊泗列岛为第二次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对象世界”,作为列岛·影像志的“诗篇”。 列岛·影像志继续特邀朱朝晖老师为媒介导师,以纪实摄影为媒介途径,通过调研、拍摄、编辑和制作,使同学获得全流程的媒介经验。通过“生活志、劳动志、诗歌志、存在志”的展览结构,使同学的媒介感知经验和社会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提到,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象世界。媒介经验。社会认知。同时希望下乡社会实践课程项目化、系列化、长期化。今年,关于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有新的体会,那就是,关于自我觉醒。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自我的觉醒、成长和建立。 2015年8月,媒介展演系创建伊始,设立过一些基本教育理念:穷尽、试错、成为自己。Being,需要穷尽。Becoming,必须试错。Being,穷尽,要以世界为圆心,以自己为半径,划圆。世界有无数个点,无数个圆心,无数个圆。Becoming,试错,则要以自己为圆心,以世界为半径,划圆。世界有无数条线,无数条半径,也是无数个圆。 1923年10月,未满十七岁,塞缪尔·贝克特入读三一学院。在三一学院,对贝克特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导师鲁德摩斯·布朗教授。布朗教授教导贝克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毫无畏惧地去争取成为自己。” 媒介经验不是技术。技术的本质是通过穷尽和试错,将“过去”的累积,转换为“现在”的应用,以应对“未来”的可能。对象世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毫无畏惧的成为自己”,这是一种终生进程。 天荒地老无人识 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是叙事工程。叙事工程的对象是空间和时间,对应着展开和演化,课程分别为存在志和编年史。Topology和Chronicle。列岛·影像志作为长期项目,为存在志课程序列之一。拓扑是研究封闭性和位置的模式,中心任务是研究拓扑性质中的不变性。存在志借用拓扑的方法,用地质的概念来面对空间演变中的变量,尤其是不变量。 比如课程案例中,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和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作为纪实摄影,呈现的都是剧烈社会变量中的不变量。像社会和种族的化石一样。 作为存在志的长期项目,列岛·影像志的企图心是,通过逐年的捕捉和抓取,记录即时的国土东南线,列岛上的地貌和人脸。通过“生活或生存、工作或劳动、家庭或种族”的结构,展开列岛图景,演化社会进程。 天空和海洋、街道和房屋。无论风吹日晒,无论变迁重建。千年累积,百年如常。那些面容,那些脸庞。无论悲苦,无论安详。都是一如既往。地老天荒,豪迈和尊严,充满力量。 碧海青天夜夜心 嵊泗列岛是浙江唐诗之路的最东端。因为年底的唐诗之路大展,本次下乡社会实践,除了二上同学的列岛·影像志项目,部分研究生和大四同学还承担了“唐诗之路”的拍摄任务。 中国美术学院将于今年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浙江“唐诗之路”大型展览,全校多路队伍,通过下乡社会实践,全面开始准备。我们作为其中一支队伍,以“唐诗作为现实主义”为题目,参与展览。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板块,以图像为范畴,以路径和方法为课题,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世界电影中的唐诗之路;下卷:碧海青天夜夜心-放宽现实主义的视野。 音乐性的风景。移动的长卷。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不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产生新的东西。这是禅宗,也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中图像创作的通用方法。拼贴、装置、蒙太奇,莫不是。 通过历史梳理和现实创作,将唐诗转换为图像创作方法和影像课程路径。如同高世名院长在“唐诗之路”展览动员会上所讲:唐诗是中国人诗性经验的发生现场。唐诗不仅是历史,更是增强现实。  课程介绍  列岛·影像志项目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长期的社会实践项目之一。此次展览聚焦于舟山嵊泗列岛。以不同家庭背景、各种职业和年龄层的市民的真实故事为整体叙事背景,形成列岛群像,以纪实摄影手段呈现,从而展开列岛的家庭变迁图景,演化社会进程。通过拍摄、编辑、制作,全流程参与并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拍摄项目。...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 主讲人:樊黎 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系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时间 11月14日/21日 13:30-16: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209教室 主办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阅读材料 本次讲座使用中译本: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 推荐参考以下英译本(可任选其一): [2]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ion (with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y Christopher Rowe;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Sarah Broadi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Aristotle,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with an interpretive essay, notes, and glossary by Robert C. Bartlett and Susan D. Collins. The University...

近未来:可能生活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the 6th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International Intermedia Art Invitation Exhibition  艺术总监 |高世名 学术主持 |管怀宾 策展人 |高世强 执行策展人 |吴穹,孙晓宇 展览协调 |刘恪,罗晓楠,孟祥龙,齐晓鸾,张书豪 主视觉设计 |林庄祥 Artistic Director:Gao ShimingAcademic Director:Guan HuaibinChief Curator:Gao ShiqiangExecutive Curator:Wu Qiong,Sun XiaoyuCoordination:Liu ke,Luo Xiaonan,Meng Xianglong,Qi Xiaoluan,Zhang ShuhaoIntermedia Art Festival image designer:Lin Zhuangxiang —— 简介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是第六届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节“近未来:可能生活”的重要展演板块之一。展览于艺术节期间,在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新落成的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开展。本次展览邀请了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五位著名艺术家及两个院校展映单元的作品参展,一同回应“近未来”这一议题。 参展艺术家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1.0.3组合(法国),坂口宽敏(日本),班陵生,Bjorn Melhus(德国),陈界仁(中国台湾),陈雨,高世强,管怀宾,Jacques Perconte(法国),蒋志,Joel Baumann(德国),Jonas Mekas(美国),Julia Oschatz(德国),刘韡,刘旭光,牛岛大悟(日本),区秀诒(马来西亚),邱志杰,阮纯诗(越南),邵文欢,汪建伟,王克伟,许江,杨福东,朱玺,德国院校单元(梁宇珏,李乐园,Luc Isenschmid,罗灿,彭子铭,Simon Mine,王渊默,Wiebke Schwarzhans,杨迪),日本院校单元(横川十帆,Losles,内田里奈,早川翔人) 展览现场 素材来源:张艺红,施鑫 作品 墨葵Ink Sunflower 许江/考顿钢锻造/330*300*400cm 《墨葵》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从未公开展出的《葵》系列新作。 Projet MISMA 1.0.3组合(法国) / 单频影像 / 103’00’’ 北太平洋 North Pacific 坂口宽敏(日本)/单频影像 /  3’19’’...

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媒介展演板块跨媒介巨构 DISEGNO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 Twenty Love Poems and a Song of Despair 展期  | 2020年10月31日—11月10日  地点  | 宁波东钱湖韩岭展68空间(太平池旁) 年轻艺术家集群平均年龄二十一岁 总体岗位团队 平均年龄二十四岁历时七十三天 共三十四人 完成跨媒介巨构 DISEGNO  展览现场  “   牟森和他团队的教学方式就是创作集体,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一个大的正典 ,这一次是他们相对最个体化的创作。”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  开幕前我就来看过展览,对这个作品印象尤其深刻,感触最深,媒介展演系人丁兴旺。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作品《所有人反对所有人》旁 “  媒介展演系这次的展览暗含着对于过去二十世纪一百多年历史的缅怀,也是回顾。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习艺术史的角度,这些创作实际上也使二十世纪艺术史与学生个体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呈现。可能的起点,已经从这里开始。”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 “ ‘Disegno’意味着:观念和形式的统一,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整体和局部的适度、创作与制作的融合、目的与手段的整合,以及身力和心力的和谐。” ——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 前言 到源头饮水 牟森 Near Future 本届跨媒体艺术节的总主题是“近未来”。温斯顿·丘吉尔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如此,近过去就是近未来。 跨媒体艺术节一直是媒介展演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作主场。本次艺术家主体:二十位三上本科生,三位四上本科生,五位视觉中国和跨媒体学院的研究生。平均年龄二十一岁。 媒介展演板块以瓦萨里的“DISEGNO”为题目,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熔炉”为序列,以巴勃罗·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为数列,全新创作二十件单体作品和一件总体作品,向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媒介史致敬。 Megastructure 媒介展演板块依然以“跨媒介巨构”为整体创作品类。跨媒介巨构,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装置媒介品类,有着情境艺术与表演装置属性。跨媒介:Intermedia,指媒介物、万事万物和在媒介之间。巨构:Megastructure,借用自“新陈代谢”派桢文彦关于城市规划的概念。跨媒介巨构强调多学科、跨媒介和超链接。通过不同具体媒介作品,构建大型混合媒介创作结构。用策展的方式设计演出,用演出的方式做策展。 Scenography 媒介展演系及其核心课程叙事工程的英文都是Scenography。“透视”和“造景”。“看见”和“呈现看见”。“看见”和“呈现”什么?为什么“看见”和“呈现”?怎么“看见”和“呈现”?培养学生的脑力始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Archaeology 明确目标后,路径便成为首要问题。通过媒介史考古,拓宽眼界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眼力,始终是清晰的教学路径。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共处。这一次,我们用Archaeology的方式向二十世纪媒介史致敬。从文学到绘画,从建筑到音乐,从装置到电影,等等。根据展览场地的空间秩序,以诺思洛普·弗莱的“高山、花园、洞穴和熔炉”概念为序列。二十件单体作品通过致敬伟人,梳理二十个二十世纪媒介史的源流和变迁。一件总体作品通过致敬今年去世的贝尔纳·斯蒂格勒,寄托对整个二十世纪媒介史的深情。 Disegno Disegno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概念,来自吉奥尔格·瓦萨里的《名人传》。 瓦萨里说:“Disegno,作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三种艺术:建筑、雕塑和绘画之源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它从大量事物中获得一种类似自然万物之形式或理念的普遍判断力,就其范围及程度而言,这种判断力无疑是非凡的。然后,从这种认识活动中又产生出某种概念,其结果是某种意味深长的主题在心灵深处形成了,接着通过我们的手,将这种东西表现出来。这就是Disegno。” Disegno意味着:观念和形式的统一,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整体和局部的适度、创作与制作的融合、目的与手段的整体,以及身力和心力的和谐。 对应教学的目标和路径,我们用Disegno作为教学步骤。无穷拆解,无限细分。 叙事结构  空间结构   作品图集  作者 | 谌文君 陈书阁  制作 | 谌文君 陈书阁 媒介 | 充气装置 350cm×500cm×500cm 保罗·塞尚:“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谌文君:“用普桑绘画中的蓝色布料和象征印象派技法的镜面向塞尚致敬。” 陈书阁:“塞尚的颜色形式都成为了自然存在传达的一部分。物与物之间的边界被打开,既是流动的,又是混融贯通的。” 作者 | 吴泓华 制作 | 吴泓华 吴阜匀 李佳宁 钱依琳 董雨萱...

近未来:可能生活 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第6届跨媒体艺术节 the 6th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国际学术研讨会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s 11.01 艺术和教育的共同目的之一,就是创造。 11月1日,2020跨媒体艺术节平行版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隆重举行。23位知名学者齐聚国内第一座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共探驱动一切人类创造的那种名为“艺术”的实践,在多重现实中为感受力拓展一片新的田野,为创造力开辟一个新的空间。 同日,艺术节展演版块“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与“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国际学院版块)”亮相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硕大的《墨葵》矗立天地间,为尚未到来却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无畏勇气。 当晚,吴珏辉与UFO媒体实验室联合安阳、Frankfurt Helmet、郭锐文、花形、王志昂、王浙辉、尤曜铭、3ASiC等艺术家在博物馆黑色的外墙上进行了一场时空实验,几何特征的建筑体借助视听联觉,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建立起多重感官链接。 “近几年,知识系统的流变性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实质性问题,尤其在教育现场。学院如何在其中建构知识系统,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项课题。”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如此说。 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现场图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 在此,艺术或可有所作为 文/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华茂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艺术教育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的创办者的理解中,艺术和教育都有同一个目的,就是创造。他们希望探讨的是驱动一切人类创造的那种名之为“艺术”的实践,如何成为推动人的自我发展的能量,后者就是“教育”。 谈到未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科幻。十年前,在跨媒体艺术学院创立之初,我曾经跟同事们商定——跨媒体艺术应该建立两支飞翔的翅膀,一为游戏,一为科幻。十年过去了,在当今中国,科幻正越来越热。这场迟到的“科幻热”很能够反映我们今天的社会意识。大家对那个遥远的、不可能的“未来”狂热而执迷,其中折射出的恰恰是日常生活的苍白乏味,无所作为。“天地已如此,江流不暂停”。就让我们把心灵投向那遥不可及的未来吧。未来遥不可及,也无需抵达,它如同一个黑洞,吞掉我们改变现实的热情和勇气。我们沉溺于未来的乌托邦、异托邦或者“恶托邦”,那个遥远未来对今天流沙般的现实生活并不会构成任何的反作用。 于是,“近未来”,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就愈发突显出它的现实感和伦理价值。我昨天说过——这个不远的未来,是最值得我们付出努力、也是我们最能够为之斗争的未来。因此,这也是一个真正具有开放性的、可塑性的愿景。这个“近未来”是即将到来的、正在到来的,是反命运的。 那么,朝着“近未来”生长,我们可以期待怎样的生活? 《银翼杀手2049》中设置了一个近未来。2049年,一个冷酷纷乱的世界,人与复制人在奴役和反抗、杀戮和暴力中共处,这是未来生活的一种可能。而年初热播的网剧《Upload》中的近未来,却是一个似乎与当下并无二致的世界。人可以将自己的记忆和意识上传到虚拟世界,在那里“永生”,但虚拟世界的生活却依赖真实世界中人为它支付的费用。这是未来生活的另一种版本。 在《银翼杀手2049》和《Upload》中,包含着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想象未来的不同路线。一种是将我们置于某个赛博朋克式的场景中,从未来的预设中推演可能生活;另一种则试图挽留我们现在的生活,想象沿着现有轨迹,会发展出一个怎样的未来。 然而,这两条路线最终归流一处: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动摇社会结构,反而强化了阶层差距,人类社会等级森严,大公司、大客体用无形的手操控一切。然而,为什么这些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总是殊途同归?这究竟是一种对未来忧患的共识,还是一种思维的窄化和想象的定势?无论是思维窄化还是忧患共识,似乎都隐伏着一种危险——“宿命感”或是“末世论”的未来想象。 很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明信写了一本讨论科幻小说的书,叫《未来考古学》。所有的科幻作品从根本上说都是通过未来对现在所进行的一场逆向的考古,正如十九世纪欧洲人想象的未来贵族生活是在月球上骑着自行车悠闲地漫游。这种考古学透射出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不开放的,“它并不能使未来具有生命力,哪怕是在想象中”,这证明了马尔库塞所谓的“乌托邦想象的枯萎”。 那么,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开放的近未来,那反命运的未来生活的花朵,如何成为可能?这正是诸种“未来想象”——作为一种症状、一种意底牢结和情意结——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在古希腊人的经验中,哲学、教育和艺术都是作为一种“自我的技术”,统一于古老的神谕“epimelei heautou(关心你自己)”。根据福柯的考查,这是比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gnothi seauton)更加根本的谕示。这里的“关心”(Epimelei)既是指“事奉”,又是指“训练”,同时也意味着“沉思”,指向福柯所谓的“精神性”——即“主体为了达致真理而用来塑造自己的探究、实践与体验”。 在21世纪最初的这二十年,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而人的发展更是瞠乎其后。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发明一种人学。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回归艺术和教育的本源——“关心自己”,并且重启一种“自我的技术”。 当下艺术和教育的根本责任,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为此,学院和教育者们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思辨空间,重新思考艺术和教育、创造与传播、生产和消费、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追问:面对“技术-信息-资本-权力”网络所建立起的总体性全球治理,我们如何重塑艺术的创造与教育?面对这种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新的生命政治,作为一种“人学”的艺术/教育如何展开? 最近四十年以来的诸种新技术建构起人类的各种假肢,这种越来越庞大的假肢系统正在废除我们的感受力,割裂我们的身心。未来人类的根本困境是感性贫困、身心分离。在此,艺术或可有所作为。因为艺术的智性通向的,正是一种上手的技艺所开启的知识,一种感同身受的知识(embodied knowledge),一种诗性制作的知识(poietic+heuretic),一种身心发动的知识。 朋友们,最近这几年我不断重申——艺术和教育目的,是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它们指向同一件事:一种直指人心的感受力实践,一种自我创造的精神生产,一种以人之社会性建构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点滴工程。艺术的讯息在人群中传递,在群与我的团结中相互学习、交互展开,在高度整合化、自动化的社会中开辟出歧见和想象;在“讯息-景观-资本”的多重现实中为我们的感受力拓展出一片新的田野,为我们的创造力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中国美院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并不是“艺术界的艺术”和“学科的教育”,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更根本的东西;为了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它必须是一种贯穿群我、打通身心的新的知行之学。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致辞 关于知识系统的流变性 文/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 互联网技术与信息传播的迅捷,正在分离传统知识系统的版图;同时也在进一步取代个体的判断和滤化的潜能。为此,有关感受力式微、创造力泛化的话题已成为某种新的时代征候与忧患。针对艺术版图与教育现场一系列难以绕行的问题和现状。 关于感受力的蒙养和个体心性的觉悟,包括知识系统的认知与建构,这是我们在教育现场由来已久的论争话题。学院教育可能成为一批批年轻创造者的平台,但它难以定格丰富多样的感受力,更无法完全预测未来。 就感受力、创造力而言,它涉及到对当代艺术系统内外认知的问题;涉及到当代艺术教育新的知识系统建构的问题;涉及到教与学的主体性建构的问题。跨媒体艺术学院作为一个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其知识系统的建构,依旧关乎到我们对于知识体系的论争以及主体性的定位。我们将如何处理艺术教育的本体与社会性外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面对:知识系统中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是知识基础的普适性问题。跨媒体艺术中的媒介与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它需要伴随明晰的观念意识的推进,成为一种动力能源;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给养,深化媒介的表现力,以获得真正意义上创造性意识的建立。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知识与技术传播的施教方式分配在阶段性的教学单元之中,使实验艺术的智性模式成为创造的动力,而不仅仅停留在方法论上的纠缠;这也是我们所要建构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学理和技术要求。除了通过技术的传授与施教探讨创造的意义,同时还将面临文化创造中的社会性关怀,包括本土人文关怀等问题。 我们的教育能多少程度上面对这个问题,学院如何教授经得起质疑的教学内容,并在具体的课程设置系统中消化这些问题,既有适时性的应对,同时也保持恒定的知识结构所必须配备的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悖论关系,无疑新的知识系统的建构与孵化是当代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心智源与动力源。一方面,我们相信经验中的知识支撑,同时也意识到经验容易导致方法论与标准化的结局。当经验成为方法论,也就是说方法成为可以被推演的知识,必将忽略它在艺术本质上的暂时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跨媒体艺术教育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对经验的分享和实验性,而不简单抛制成功学的范本。 感受力的蒙启是为了寻找可能的起点,进而确立教与学以及创造的主体。 —— 宇宙星河 学术论坛现场 2020跨媒体艺术节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近未来”为方法论,23位学者分两个单元:“近未来:艺术·教育·媒介”和“近未来:后疫情·新常态”分别发表主题演讲,深度交流艺术教育及共同反思后疫情时代的跨媒体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中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许平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许平本年度首次发表的中国美术学院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年度科研项目《2020中国高校本科设计教育基本数据》对2020年中国设计教育本科院校基本规模、招生人数、学科动向等基本概况进行详细披露。 ...

近未来:可能生活 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第6届跨媒体艺术节 the 6th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烟火行星 Pyrotechnic Planet 10.31-11.10 开幕  |2020年10月31日   展期  |2020年10月31日——11月10日  地点 |宁波东钱湖韩岭   艺术总监  |高世名  学术主持 |管怀宾  策展人  |高世强,朱玺,张佳乐  执行统筹  |冯均桥  视觉设计  |彭欣 Duration:2020.10.31-11.10 Address:Hanling, Dong Qianhu, Ningbo. Project Director: Gao Shiming Academic Director: Guan Huaibin  Curator: Gao Shiqiang,Zhu Xi,Zhang Jiale Coordination:Feng Junqiao Visual Image Designer: Peng Xin 前言  烟火行星 | Pyrotechnic Planet 《史记·律书》:“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描述的是一种人声鼎沸,鸡狗乱跑,炊烟袅袅的热闹市井生活景象,这是我们曾经的生活,也几近是我们记忆中的景象。 在离我们曾经口中的“未来”越来越近时,我们回首昨日,那种人声喧嚣与人情冷暖也越发可贵。 在东钱湖畔,韩岭似乎就是我们暮然回首中的那个灯火阑珊处,白墙黑瓦石板,小溪浣衣炊烟。 “烟火行星”的目的不是营造一个未来感,而是30多位艺术家用自己手的温度来参与“现在”,不断地靠近“未来”。手的温度则凝结在整个韩岭街道、河川、烟火中的每一件空间装置作品中。 展览场地 宁波东钱湖 韩 岭 古 街 参展艺术家 蔡国杰,蔡蕤羽,段官来,杜三川,范安心,顾楠,郝炜帅,潘祎靓,吕艺杰,余丛灵,王一格,季晓楠,唐欣然,孙家宜,刘擘,卢婕,刘亚涵,潘子申,石玩玩,宋戈文,吴紫睿,王雪妍,王香力,许一,徐尹恬,朱玺,张佳乐,张倍瑜,张炜,张听 作品介绍 《流星》 Meteor 作者:朱玺 媒介形态:铁、建筑脚手架、led 灯管 作品尺寸:450*1500*350cm 一颗陨石从天而降,拖拉出一条长长的火焰。是宇宙的碎片,或是生命的造访。人们永远见到的都是月球的同一个面,对月球神秘的背面讳莫如深;也猜测月球只是一个庞大的人造建筑物而已。 《The One 》 作者:朱玺 媒介形态:霓虹灯 作品尺寸:可变 一对宇航员在村庄中斗争,闪躲,发射。宇宙已经是我们步步逼近的新的战场。文明与野蛮之花在新的世界相互攀延绽放 《种子舱》 Truncation of Nasal Root  作者:潘子申 媒介形态:玻璃、不锈钢镜面、树脂、聚光灯 作品尺寸: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