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列岛·影像志 短歌|石塘2022 IMAGE: A GRAIN OF SHITANG 202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开幕时间  2022年11月14日 12:30 展览时间  2022年11月08日—11月30日 8:30—17:3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原拉姆咖啡旁  2022年11月14日,列岛·影像志|短歌:石塘2022——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汇报展顺利开幕。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闵罕老师、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多位老师莅临展览现场,进行交流指导。学术主持牟森老师在前言中提到: “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对象世界是核心,也有三:社会现场、媒介源流和作品受众。三周课程和一次展览要把这三个对象世界融为一炉。 “今次,朝晖老师加入了VR影像板块。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分创作,第一直觉反应是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从此,VR影像将导入我们的课程系统。我称朝晖老师为VR影像之父。 “叙事作为服务,媒介作为手段。伟大作品都是伟大目标的副产品。列岛·影像志课程有明确的企图心和清晰的服务目标:记录国土东南沿海岛屿的‘情感结构’。 “四年的列岛·影像志教学,165位同学的纪实摄影实践,成千上万张图片创作。是艺术的,也是社会的。是瞬间的,还是标本的。是地理的,更是地质的。 “天空和海洋、街道和房屋。无论风吹日晒,无论变迁重建。千年累积,百年如常。那些面容,那些脸庞。无论悲苦,无论安详。一如既往,地老天荒。” |展览现场| 摄影|林红柳 |开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曹晓阳教授: 这几次下乡地点都是海岛,其实不管是一个海岛,还是一个村落、一个工厂,甚至于是一个家庭都没关系。像家庭编年史这门课程是沿着时间的线往回。在这之间,重要的是在自我和家国中,所谓的时代和社会,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这两个交界线是两个限定。同时我们的创造蕴含其中,这个限定非常重要,无论是作为教学,还是作为一个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被限定中成长。 海岛划定了一个所谓的空间,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全景环绕。有些人受不了被限定的空间,会产生一种如同幽闭恐惧症式的焦虑;但也有人会乐在其中,从某些隐藏的事件中找出一条线索,每个人体验可能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下乡的每个个体真正的激活是在被限定的空间中,这个是关键,每个人都可能会找到一个自己的这个可能性。 所以我觉得家庭编年史与下乡课程这两门课可能是媒介展演系叙事工程核心课程里面最重要的容器,它把这时间和空间融汇在一起,真正的课程的稳定在于这个容器,这非常关键。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容器之外的,你只有在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会在容器里面短暂地停留,这多么的重要。这个是我的体验,这就是下乡课程的意义。影像志课程一届一届已经四年了,给后面的人就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和基石。 曹晓阳教授本科期间下乡照片,虾峙岛河泥漕堤坝上 曹晓阳教授分享大一时跟佟飚老师一起在舟山虾峙岛参与下乡课程的照片和故事: “当时我们是住的这一家一个房间,所有的同学所有的床都拼在一起,一个通铺一张床两个人。当时两个人一组负责一天的饭菜,每天自己做。那时候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厕所。全班没有人倒。我们班8个人,我是班长,我只能说我来。最后我们俩每天都在倒。”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 杭州·影像志社会实践课程学术主持牟森: 第一届也就是我们第一次下乡的时候,我从曹院那边就是获得了一个词叫“对象世界”。上午请教曹院,关于美院的学生设置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曹院都讲得特别好,但有一点我觉得我一定要转达给大家。曹院除了是院领导,同时也作为一个展览的观众,他用到了一个词叫“动人”。他从大家拍的这些人、这些场景里面感受到了。 这四年来,每一届影像志我们都力争做到不例行公事,而是全力以赴。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程剑光老师: 首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作品展览。曹院说这几年来的作品跟家庭编年史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容器,希望能够在这个容器里面产生一些东西。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去遭遇生活,要在其中存在,不仅仅是看到跟知道,还要去感受。 除了在专业上的收获之外,我们还会在其他方面有收获。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了解老百姓的善良,体会到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甚至是面对苦难的通达。 学校设置下乡实践的课程,是当时高院长讲过,除了创造艺术之外,还要让生活来塑造我们自己。此次影像志叫《短歌》,我觉得这个“短歌”不仅仅是献给人民的,同时也是献给你们自己的。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闵罕老师: 此次是4.0版本的影像志,它到底4.0在哪里?我们看到这次不仅仅有纪实摄影,还包括VR影像。此次展览凸显了5个板块——“生活、生产、生命”当中呈现的“生存和生态”。 首先要感谢各位同学们给到了我们这样精彩的展览,也在作品中看到了教师们的心血。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一种创作状态。 此次的作品透视出来的有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也有超个体化的链接,在背后影射出了整个的社会体系。看到各位创作者们从小中见大,从显中见隐,以超越了现有年龄的成熟和洞察力来面对现实世界,我很高兴,再次恭喜大家获得了这样的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教师 马原驰老师: 代课程导师朱朝晖老师现场发言: 在下乡时,我点评作品的常用词之一,是“弱”。 “弱”的反义词是“有力量”。 有力量,意味着脱离了风花雪月,脱离了多愁善感,脱离了孤芳自赏,脱离了圈子和茧房。 后面这些词,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局限,也是陷阱。 这次展览,从作品个体到结构整体,都充满力量,与人相接,与天地相接,饱含深情,排山倒海。 这是由我们每个人共同完成的,它的背后,是漫长的辛苦和痛苦,当然,还有短暂却无可替代的欢乐。 还记得《廊桥遗梦》中罗伯特·金凯的那句话吧:“在无路的林中有欢乐。” 从现在开始,请享受这份隐秘的欢乐,和这份属于自己的荣耀。You deserve it. 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代表 2021级大二本科生林萌萌: 影像志这个系列已长达四年之久,本次下乡正好回到了我的家乡台州。我在台州生活时间长达18年,台州是我的故乡,给我带来的回忆甚多。其中包括与人生活所带来的记忆,更多的是承载人的整个环境,这些山,这些海,这些气味与触感。感官为我们拼凑成的记忆空间能永远镌刻在我们生命之中。风景留下的视觉记录,能让我们在多年后追溯回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也能在多年后为世人重现已死去的时间。这是纪实摄影的目的,同时也令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我相信所有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们,不论之前是否接触过摄影,在本次活动中通过相机这个媒介,以自己从未尝试过的语言,去表达了自己对石塘的认知,对人和对世界的理解。这是我们艺术学习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因此依然要感谢各位老师们能排除各种困难和问题,让我们拥有这次机会。 到源头饮水,在课程的开头,森老便给予我们这句话。我们以最纯粹的语言去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一点源头明亮澄澈的东西。但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此,我代表所有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们,祝贺本次列岛影像志石塘篇的圆满结束,并预祝未来的影像志系列能绵延不绝,如诗歌般传颂流淌下去。 摄影|林红柳 欧阳可心 |课程说明| 文 朱朝晖 目标  学——以纪实摄影作为创作工具,初步掌握影像语言。 教——初步构建一套原创且完整的纪实摄影基础训练模板。  要求  可操作,可展示,可持续。 模块化。 兼具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受众设定  本科生:摄影零基础。 研究生:曾参与列岛项目。  方式  学习与实践结合,以实战代练习。 全流程完成一个综合拍摄项目。  方法  讲座-示范-讨论-点评-演示-参考书-看片会  全流程  策划—拍摄—编辑—制作—展览 讲座(基础) 第一讲——向大师学习 第二讲——拍摄 第三讲——编辑 第四讲——制作  研讨(进阶) 影像与叙事 纪实与真实 现实与虚拟现实  示范  (1)拍摄 (2)图片编辑 (3)PS (4)工作流  解构  纪实摄影技术分析(学生) 报道摄影数据统计(助教)  讲解重点  拍摄方案 摄影误区 图片编辑思路 后期PS要诀  学习与致敬  麦克·山下 布列松 桑德 尤金·史密斯 萨尔加多 阿拉·古勒 安妮·莱布维茨 贝歇夫妇 杉本博司 薇薇安·迈尔 美国《生活》杂志 马格南图片社 Lens Culture杂志  案例分析  读 锦绣 中原·百姓 北京·继续 美国人 匹兹堡计划 高密东北乡 尤金·史密斯:匹兹堡计划 拍摄目录  (1)肖像          -人物:单人(面孔/表情)/多人(身份/关系)          -环境:村落/工地/码头/养老院/学校/墟址/标志物(船舶-渔网) (2)场景          -劳动:工业/农业/渔业/商业/手工业          -生活:集市/休闲/文化/娱乐/婚丧/祭祀          -街拍:市民/老人/儿童/病残/边缘人 (3)附加 -自由主题 - VR记录短片  作业要求  鼓励自定主题 尊重个人风格 必须独立完成  拍摄器材  不限  预习书目  大卫·赫恩《摄影师手册》 斯科特·凯尔比《Photoshop摄影师摄影后期处理技法》  观摩影片  《BBC摄影演义》 《寻找薇薇安·迈尔》 《地球之盐》 |教学过程| -下乡期间第一天抵达石塘- -合兴船厂示范拍摄- -朝晖奖获奖- -下乡期间最后一天聚餐- -下乡课程结课合影- 感谢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 感谢帮助我们的每一位朋友和陌生人 无路的林中有欢乐 |参展成员| 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1级大二本科生 汪洋 郑昕晏 梅淑琦 邓斯琪 杨奕雯 周诗雨 黄钰涵 袁菁檑 黄佳钰 刘依畅 阳邵华 张芝彦 李彦瑾 林萌萌 黄意迪 乔婧辰 王异同 常坤 邢鉴文 曾筱悦 齐朗惜...

立足社会实践,挖掘红色资源 运用当代艺术,表达时代精神 投身学生工作,丰富校园文化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2019级本科生 李怡弦 学生工作经历 2022-2023 中国美术学院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2021-2022 中国美术学院校学生会主席团执行主席; 2021-202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 2021-2022 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十届学生委员会委员; 2020-2021 中国美术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骨干班”学员; 2020-至今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9级媒介展演系班长。 专业经历 2022 “高密东北乡”展览(莫言《红高粱家族》话剧展览篇)参展艺术家、展览统筹; 2021“家庭编年史”(跨媒体艺术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展览参展艺术家、策展团队成员; 2021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浙江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指导,浙江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参展艺术家; 2021 “清风皓品”展览参展艺术家、策展人; 2021 “寻访百名身边党员故事” 展览参展艺术家、策展人。 个人荣誉 2021 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2019-2020 获校级学年二等奖学金 2022 获校级“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 2020-2021 获校级学年三等奖学金 2022 获“青梦飞天”奖学金 2021-2022 获校级学年一等奖学金 2022 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用当代艺术 筑时代精神 大学四年,李怡弦一直致力于从媒体中挖掘创意,从当代艺术中发显人文。 专业分流至跨媒体艺术学院后,李怡弦在媒介展演系牟森老师教学团队的带领下,开始接触“媒介观”和“工程意识”,挖掘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 经由学院辅导员张佳乐老师推荐,李怡弦连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实践活动——《寻访百名身边党员故事》红色主题展览、中国美术学院庆祝建党百年主题作品展——《清风皓品》展览中担任执行策展人;同时作为参展艺术家,将个人艺术作品在展览中展出。 在这过程中,她倾听党员故事,用艺术再现历史,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在《寻访百名身边党员故事》红色主题展览开幕式上作为参展代表发言 《科艺先锋——2021家庭编年史课程艺术创作实践展》中李怡弦的作品 媒介展演系场面调度课程中的李怡弦 两次策展经历给了李怡弦极大的鼓舞,身为班长的她主动参加了《科艺先锋——2021家庭编年史课程艺术创作实践展》的策展团队。 媒介展演系系主任牟森老师曾说,“每位同学上溯三代的家庭家族家乡变迁,共同编织成绵延的社会进程图景。”在《家庭编年史》课程中,李怡弦深入自己的家族历史,以小见大,力图以此反映出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的沧桑巨变,用当代艺术手法,与时代同频共振。 李怡弦在模型制作现场 《高密东北乡》展览工作组合照 在前三次展览经验的基础上,李怡弦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用当代艺术手法表达党的思想,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江苏大剧院原创话剧《红高粱家族》根据莫言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牟森担任总叙事、编剧、导演。展览“高密东北乡”作为话剧《红高粱家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互为整体。在大三下学期,李怡弦担任展览“高密东北乡”的展览统筹;她制作整个展览进程的时间轴,将展览筹备分为六个阶段,文本围读—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展柜设计制作—灯光设计—模型精修。此外,李怡弦还主动参与进话剧舞台美术的工作中。 《红高粱家族》原著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亲临话剧现场 李怡弦在“高密东北乡”展览开幕现场 “感谢各种机缘和指导帮助过我的师友,让我在艺术的各个方面受益匪浅,特别是集体项目创作的空间叙事表达和工作流中的时间意识上。心存感激,前路漫漫,步履不停。”李怡弦在展览开幕时这样说。 “高密东北乡”展览现场 在把“跨媒体艺术”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中,李怡弦致力于用当代艺术手法诠释民族精神,把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 未来,她也将继续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经由跨媒体艺术语言进行的诠释转换和当代表达,书写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史诗! 立足学生工作 为全校学生办实事 作为校学生会执行主席、院学生会执行主席、班级班长,李怡弦大学四年都在校内各大型活动中担任统筹,组织了近30场大型校内活动,协助 “新苗人才计划”、“国创项目”等各类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累计宣传量超过7万,逾7000余名美院学子参与其中。 在“落日飞行”草地音乐节中(首创活动) 在2021年新生“开学第一课”现场 在2021年迎新活动中发放新生礼包 参加“科艺先锋——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赴江苏大剧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合照 组织开展活动的海报集合 “校园活动要扎根学生,做大家真正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要激展现新一代青年的活力,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确保大家进行更好地学习生活。” 李怡弦先后组织了许多创新活动,如将草地音乐节引入校园、在“世界读书日”开展校园“交换书籍”活动等;而且在维护学生权益方面,开设了“全心为你,艺路同行”心愿周、“直言纳行”、“你的提案,我来落实”等方案,打造“我为同学做件事”、“点亮微心愿”等主题活动,切实服务⻘年急难愁盼问题。 以实践为渠道 不断成长进步 “大学四年是历练、是成长,要不断尝试,勇于挑战,怀着真诚之心,有所期待,有所作为”,是李怡弦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 大学四年,在专业上,李怡弦通过两次下乡考察,深入人民群众,以纪实摄影的艺术形式,记录社会生活百态;在课余时间,李怡弦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数次策展和艺术创作,不断积累经验、拓展思维,努力将民族精神注入文艺作品之中;在生活里,从一开始面对镜头时的胆怯,到如今自信流畅地表达,也是李怡弦成长的最佳见证。 此外,李怡弦还不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音乐、电影、爬山,拓宽生活的宽度和广度,保持热情,积极向上。 作为执行主席组织开展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十次学生代表大会 在2021年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作为唯一一名本科生候选人在“2022年浙江省年度人物”校内评审现场 李怡弦个人荣誉证书 实践就是不断地理解自身,回归自我。大学四年,从迷茫到坚定,从失败到成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李怡弦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凭借着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在各种奖项上夺得殊荣。她坚信,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艰,坚为必成! ...

INSTELLING AN UNDERTOW: MICRO-AUTONOMOUS ART PRACTICES AND INQUIRIES AROUND P2P 论坛嘉宾 黎肖娴,孙咏怡,展销场,杨静,Kwan Q Li 论坛召集人 张子木 论坛助理 刘磊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8日 19:00-22:00 ZOOM参会(原声道,设有中英文同声传译) 850 6792 3634 👇 B站直播 (中文声道)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 Youtube直播(英文声道)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上二维码或访问以下链接参会提问。 https://app.sli.do/event/vnGk5gZTiBAD8GK8umNPZM  引言  2020年香港政府的施政报告提出Art Tech这个关键词,在后社运与疫情中的城市孤岛迷雾中,明确掷出了政策与资本的探路石,一时间新的投资风口、新的高校院系专业,新的艺术节展等蜂拥而至。在这般未来导向的浪潮中,香港被视作“没有历史包袱”,人才融会,中西贯通的艺术科技展演之地。一种更闪光更安全的赛博朋克景象。但热潮之下,是无法被规划的底流(不断衍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民众的情感汇集,创造力与破坏力兼具的草根技术……)如果说P2P的网络技术本质是多元化我们基于信息分享的社会关系与可连结性,但也可能制造出技术区隔、同温层气泡与安全隐患,在香港的后殖民社会与新兴大湾区的政治经济环境中,P2P的精神延伸更触及到最底层单位的自治实践。在超级时空压缩的城市景观与高度数字网络化的日常生活中,我所观察到与欣赏的本地艺术实践者们也在寻找技术话语之中的裂缝,缝补周遭系统中的空洞,从自身经验出发的地方性之中开展微型艺术自治,尽管困难重重。本次香港城市论坛,围绕几位讲者的艺术实践,我也提出几个串连此次论坛的线索,从P2P中的P出发,结合香港的城市语境进行发思,包括银包(Pocket),平台(Platform),激发(Provocation)。 银包(Pocket):在香港这个极端新自由主义的都市,非商业性的艺术项目永续性与艺术工作者的经济来源一直是首当其冲的棘手现实问题。即使艺术媒介再虚拟化,艺术家仍需要在寸土寸金的物理空间与物质消耗中立身,特别当艺术实践希望朝向开放性,面向更灵活的组织形式以及社群构建,如何自我存活与可持续运作,是一个根本性的经济前提。在当下由政府-企业主导引领的向科技艺术的进军中,也更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 平台(Platform):如何搭建一个更开放,去中心化却又具有信任感与互助友情的平台?如何让平台更像是一种超越血缘的亲缘关系(kinship)而不是技术服务与美学商品?此次论坛的讲者都有很多合作性和社群性的实践,她们也在积极搭建不一样的平台,邀请不同的个体与物进入非商品性、非工具性以及更有趣的相遇合作。这一平台或许是酷儿化的NFT代币(孙咏怡联合发起的“岔经济”项目),一种另类物流服务(展销场的后勤人肉慢递P2P物流网络),流动的艺术社群(黎肖娴发起的“文字机器创作集”小组和“据点。句点”社群),弥合虚拟与线下的城市游戏空间(杨静的电子游戏设计与面向社群建设的游戏聚会),人类间以至跨物种的协作(Kwan Q Li有关野草、藻和注释的作品)。 激发(Provocation):此次论坛的讲者均为女性主义者,这并不是一个意外惊喜,而是蓄意为之,是我作为召集人对于这个话题的provocation,我翻译为激发。技术艺术或者艺术技术(香港目前官方的宣传词是Art Tech)的官方想象总接近一种宏大的去性别化的科学主义面貌,在技术艺术的范畴之下,女性主义、酷儿理论以及批判性思考如何可以将现有的技术批评注入多元交织性?在一个已经没有外部的数字技术系统之中,我们如何去看待、挑战自己在一个个不同交叠系统之中的角色(艺术系统,学术系统,形形色色的机构……)。身为个体与群体性的城市生物,在时空超级压缩却也是文化多元、物种生态丰富的香港,艺术家们又如何富有关怀与幽默感地与不同人群与非人类物种协作共谋,将同伴“peers”的内涵拓宽扩大? 同样重要的是,本次论坛意在质询,不止于展示,关于P2P等技术话语的日常实践,相比答案,我们仍有更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或许无法被消弭的困境,我们也将这次论坛视作为一种互相倾诉与倾听。 (文:张子木) 与会嘉宾  黎肖娴 黎肖娴,跨领域艺术家、学者、当代媒体艺术策展人。其实验性录像作品着眼香港的城市生活与历史叙事实验,并基于女性主义的感知性,将历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视为艺术创新的核心。黎氏的影像作品曾参展德国奥柏豪辛国际短片节、巴黎/柏林相遇国际录像艺术节及台湾国际女性影展等实验电影/录像节。她将艺术、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志向始于与她2004年创办的新媒体小组“文字机器创作集”,持续地进行策展实验来定义跨学科思考的批判性。同时,作为艺术家项目“据点。句点”的创办人,她与年轻毕业生一起探索更具体的生存与可持续的创作路径,也关注新技术的使用与新社群的建立。据点发起的线上视频杂志“平地数码”项目,获得了林茨电子艺术节“State of the ART(ist) 2022”奖项。 黎肖娴🔗 http://sweb.cityu.edu.hk/smllai/index.html“文字机器创作集”🔗 https://www.writingmachine-collective.net/“据点。句点” 🔗 https://floatingprojectscollective.net/“平地数码” 🔗  http://d-normal-v-essay.floatingprojectscollective.net/城大创意媒体学院🔗 https://www.scm.cityu.edu.hk/people/lai-chiu-han-linda 孙咏怡 孙咏怡生长于香港,是一位艺术程式员、艺术家及学者。其作品涉及自由和开源文化、不同形式的编码程式设计、艺术/技术手册指南、公民科技和微小科技等主题去探究其科技的政治性。自2022年以来,孙氏是软件研究丛书(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联合主编。孙氏在博物馆、画廊、艺术/科学节、图书馆、学院和分布式网络上作主题演讲、公开演讲、研讨会,并在国际上发表和展示她的作品。她获得了斯图加特电影冬季网络文化扩展媒体奖、WRO 2019媒体艺术双年展奖、入围电子文学公共图书馆奖、并分别在第26届和第17届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中获得特别表扬及银奖。她目前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担任副教授,并在伦敦南岸大学网络图像研究中心(CSNI)担任客座研究员。 孙咏怡🔗https://siusoon.net/开源文化🔗https://markcmarino.medium.com/how-to-fork-a-book-the-radical-transformation-of-publishing-3e1f4a39a66c不同形式的编码程式设计🔗https://siusoon.net/projects/vocablecode艺术/技术手册指🔗https://siusoon.net/projects/queermottoapi公民科技🔗https://siusoon.net/projects/forkonomy微小科技🔗https://siusoon.net/projects/ss-manifesto 展銷場 在一系列探究非规范性的物体与人的运动的项目中,由展销场组织的“后勤慢递”运作着一个不断扩大中的服务与读者和自治出版者之间的分发平台和旅行日志。被形容为一种“不及时”的小商户,后勤慢递借用旅人网络于国际物流架构中剩余的携带能力,传递基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纸本印刷的艺术和理论生产之外,同时创造其他形式的相遇以及知识交换。何颖雅被提名为后勤慢递2016年8月的月度慢递员。 展销场🔗https://displaydistribute.com/“后勤慢递”🔗https://hql.displaydistribute.com/何颖雅🔗 https://indexofho.net/indexin.php 杨静 杨静:游戏制作人、策展人和研究者。她的工作涵盖了游戏制作和游戏文化的许多方面。她最近的作品《遗忘工程师》是一款叙事游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多个奖项。她现在从事多个游戏制作项目,从文学游戏到VR平台游戏和动作捕捉游戏剧场。除了游戏制作,她还以长期致力于游戏评论和策展工作。她的叙事作品,如书籍、研究论文和策展,广泛存出现于各种游戏媒体、出版平台和学术书籍上。 杨静🔗https://yangjing.one/《遗忘工程师》🔗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1499990/Forgetter/?fbclid=IwAR2fgPJy-u9NyPHmZ046R5oqJ_6KpEQHESd6ILsn06-7pKnoaJ78c-jtBJU游戏评论🔗https://theinitium.com/channel/gameon/策展工作🔗https://www.goethe.de/ins/hon/en/kul/gam/gam.html?fbclid=IwAR2bU-m2tx8JPqYYtgI61zJv1KsBN0g3Yd34tAGzPhYBtSAvm5THOcpm_5g Kwan Q Li Kwan Q Li的创作涉猎录像、摄影、装置、表演和写作,在跨学科背景下探索建制、科技政治和文化势力的矛昏。毕业于牛津大学纯艺术学士和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文化和科技硕士。获得奖项包括牛津Stuart Morgan艺术史论文奖、麻省理工学院Enterprise Poets写作奖及Harold and Arlene Schnitzer Prize。作品曾获国际资助和展览,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Thresholds Journal Vol.50(2022)、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馆(2021)、艺术仪贰(2021)、Ars Electronica RIXC Garden(202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和美国New Museum合办的IdeasCity(2020)、香港信言设计大使研究资助(2019)等。她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研究生教学奖学金,现于香港大学创意传播文学硕士课程任教。 Kwan Q Li🔗https://kwanq.cargo.site/录像🔗http://d-normal-v-essay.floatingprojectscollective.net/video-zine/issue-1-ocular-oracular?page=8#algae-dream 表演🔗https://kwanq.cargo.site/Victoria-tentatively跨学科🔗 https://nohumans.city/Harold...

 大师的起点  开幕时间  2022/11/15周二 13:30  展览时间  2022/11/15—2022/11/30 8:30—17:3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号楼2楼圆厅影棚  出品  跨媒体艺术学院  学术主持  高世强  教学团队  宋振 孙晓宇  展览统筹  吕艺杰   策展组  王芃 牛艺源 赵航晨 林兆琦 包平婕  艺术家  鲍春晓 常华屹 陈思怡 陈熠诺 林兆琦 梁家伟 胡如宇 黄潇扬 牛艺源 邱静如 孙叶凡 盛琳芯 使五 吴淑 王芃 温小舟 谢培超 谢瑞持 许雨宸 叶乐天 张寒露 张鑫宇 章佳颖 赵航晨 周雷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临海市汇溪镇政府  承办  跨媒体艺术学院 实验艺术系 媒体城市研发中心 城乡研究所   空间影像研究所   视觉设计  旦地冷  总纪录片导演  吕艺杰  行为纪录片剪辑  王芃  鸣谢  孔丘村全体村民   序言   “大师的起点”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社会实践课程,面向的是二年级上学期新进入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同学们。本项目聚焦在百年传统古村落台州临海孔丘村,通过对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处女座《重建》进行影像结构性临摹,将当地的历史文脉和传统古建风貌相结合,重现、再创电影中的片段。通过影像、摄影、装置、行为现场等多元媒介,共产出27件作品,这是实验艺术系将“基础训练、驻地创作、社会调研” 三合一的首次尝试。 安哲罗普洛斯的处女座《重建》作为影像基础训练的临摹范本,熟悉运用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和场景调度,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理解影像创作如何与世界建立关系,为今后的个人影像创作提供了经验和方法,亦是希望通过本次实践创作成为同学们迈向大师的一个起点。 “大师的起点”已于孔丘举办了一场艺术节活动,将章氏宗祠古建群落作为主要展览空间,使当代艺术的创造性与百年古村落的历史文脉相融合,发动当地村民协同参与,为孔丘村注入了新的创造力与活力,共同制造出新的集体记忆,开启新的叙事可能,在激活艺术与传统古村美学共建的同时,使得古村风貌被更多人看见,也为当代艺术介入古村落的活化和美学营造提供了新的意义。 丘展览现场回顾 2022/10/26 “大师的起点” 纪录片 导演:吕艺杰 孔丘开幕表演回顾 2022/10/26 孔丘课堂开幕表演纪录片 剪辑:王芃 小组作品 作品预告片 剪辑:王芃 《重建》 导演:石武 摄影:孙叶凡 主演:林兆琦 温小舟 21分15秒,2022 本片基于安哲罗普洛斯处女作《重建》进行结构性临摹,希望不止在形式上和原片靠近,在内容上也能与原片相呼应,于是在孔丘玩得很开心。 《重构》 导演:邱静如 摄影:章佳颖 鲍春晓 后期:邱静如 鲍春晓 章佳颖 盛琳芯 单屏影像,17分26秒,2022 《谰言》 导演:王芃 摄影:王芃 牛艺源 常华屹 编剧:牛艺源 单屏影像 17分14秒 2022 在《谰言》中,我们把安哲的经典镜头和非线性叙事手法带入了一个模仿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竹林中》的故事,为镜头的临摹赋予了新的内涵。“谰言兼存,琐语必录。”当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判断讲诉不同的故事时,故事本身就会呈现出福田恒存写给《竹林中》的书评中所说的状态:事实真相是不能被第三者了解的。 《凝视》 制作组:陈熠诺...

返景入深林 慎思笃行 林灿文,1995年7月出生于广西南宁。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博士候选人。博士导师为高世名教授,导师组成员为高世名、许江、张颂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与策展研究。作为策展人、青年学者和艺术家,曾在杭州、北京、澳门、台北、伦敦、厦门等地开展工作。 2022年 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0年 “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2020年 “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 2018年 获林风眠奖学金 2018、2019、2020、2021、2022年获浙江省学业奖学金 敏学思辨 厚积薄发 2017年秋,林灿文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20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博士阶段。在学期间专业课平均分稳定维持在92分以上,同时担任研究生课程助教。 她的文章曾发表于《新美术》《画刊》《艺术当代》与《LEAP艺术界》等期刊,论文受邀进入多场国际性和国内学术论坛,会议论文均被收录结集。 实践与研究并重 作为多项重要展览策展人及活动发起人,林灿文曾策划展览10余项,主动承担并带领研究生团队参与研究、策展和执行大型项目2项,参与策划举办学术讲座和个人研究分享20余场。 她曾参与「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策展从构思到落地完成展览,参与发起并主持系列讲座共计14场,吸引了近80000名听众在线参与。 “对唐诗‘解码’,就是要对唐诗文本深入探索,抵达诗性生发机制的源头。” 她曾赴萨奇美术馆(英国伦敦)开展展览「妄念」的策展工作,这场展览是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在欧洲艺术圈的一次重要发声。 2022年4月至今,林灿文参与组建并带领研究生团队积极筹备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开展前期资料收集、整理编录、研究写作、提案报告及策划先导讲座等工作,并代表学院对外进行跨界交流与成果发表。 “当我们反身追溯这湍急河水的源头,穿透现当代艺术的层层曲折衍射,会发现在水流的上游,艺术与科学从未分离。” 不骄不躁 源流互质 硕士期间,林灿文投身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学位论文课题聚焦文化消费现场的最新转向及其底层逻辑的挖掘。 沿着对艺术之时代问题的关切,如今她将目光延伸至更广阔历史背景中的思想巨变。 博士期间,她的研究焦点转为“跨媒体”与激浪派运动背后的“间态史”,专注于艺术创作与媒介研究相关问题及其自1960年代以来的纠缠与共构。 “我的博士研究对象艺术家希金斯首次提出了‘跨媒体’概念,他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与媒介关系史比喻为一场不可阻挡的洪水。” “由流变的当代现象进入历史的密林探寻本源,很接近‘返景入深林’的意境。对我来说,这是一段从喧嚣行至无人之境,内心丰沛而有使命感的旅程。” 在时空纵深中,林灿文不骄不躁地串联起自我的成长,通过实践与研究接通现实与历史、当代与经典——入世与出世间,方显“源流互质”的珍贵。 学术发表及出版物 2022.10 《跨媒体1965、1966、1981》发表于《画刊》CN 32-1692/J 2022.10 《物的新陈代谢——谈展览“筑梦”》发表于《Leap艺术界》 2022.10《悬而未决,雾中起舞——“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侧记》发表于《艺术当代》CN31-1918/J 2020.06 《“此刻,我,在这里”——当代“打卡”行为主体问题之敞开》发表于《新美术》CN 33-1068/J 2018.09 《自我的游牧》「妄念」展览双语出版物 2022.10 《“辩证物”的屏幕:激浪派影像中的媒介本体(1958-1969)》第七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论坛,结集出版 2022.09 《媒介间的辩证法——从麦克卢汉媒介思想与迪克·希金斯的“跨媒体”概念谈起》2022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录入大会论文集 2022.05《从打卡机到景观仪式:“打卡”行为的媒介谱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录入大会论文集 2022.11 《打孔卡、摄影术、数据库:一个媒介主题的简明史》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青年论坛结集出版 策划与讲演 2022.06 发起并主持: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系列先导讲座 2020.10-2021.02 发起并主持:与浙江省文史馆合作“唐诗之路大讲堂”系列讲座共计14场 2021.09-2022.01 课程助教:研究生基础课「中国当代艺术史」授课教师:皮力教授 2021.06 参与筹办:复旦大学x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介工作坊」 2018.11 参与筹办:「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 2018.06 参与筹办:「2018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系列讲座」 2018.05 参与筹办:「第二次普罗米修斯」读书会 2022.05 主讲人:「达·芬奇的启示:智性的艺术与可经验的科学」 2022年 首届青年科学节成果发布与提案报告分会场,西湖大学 2021.03 主讲人:「打卡逻辑与消费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大路讲堂” 2021.11 主讲人:「“打卡”的人——新消费时代的展示主体」造像艺术节,大屋顶美术馆 2020.10 主讲人:「再解跨媒体」当代艺术与社会研究所个人研究分享会 2020.10 主讲人:中国文联「策展高研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分享会作专题报告 2022.07 与谈人:「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科技领域的探索」主讲王哲然(清华大学) 2021.05 与谈人:「未知向量」青年艺术家群展 展览论坛 专业实践 2022.04-团队领队: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及论坛 2019.06 独立策展:「孙晓宇:无日星AO22」牛房仓库,澳门 2018.09 独立策展:「翻越“女”字旁」VanArtSpace,杭州 2020.12 联合策展:「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浙江展览馆,杭州 2018.09 联合策展:「女神的装备」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 2018.09 联合策展:「妄念」萨奇美术馆,伦敦 2019.05 联合策展:「演化论:2019跨媒体艺术节之聚·变」象山艺术公社,杭州 2019.05 联合策展:「造物志」大屋顶美学馆,杭州 2019.03 联合策展:「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大屋顶美术馆,杭州 2018.12 联合策展:「卓越之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8.04 联合策展:「临在折叠」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2017.05 联合策展:「光·临」华美空间,厦门 2016.05...

ICAST Reflects 07|策展工作坊系列 研究·编辑·翻译·写作——学术门径浅探 主讲人  陈润华 贾勤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16日(周三)13: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835-554-643 讲座简介 研究乃是深度学习的开端。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像“学者”一样去学习,但永远保持“学生”式的开放性,并且忘掉学生的身份。至于编辑、翻译,都是对于所研究文献的实务处理和具体把握,也是深入文献的必由路径。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尝试、互动与集成的写作,才变得可能。此四端四径不可偏废,或可上窥整体之一斑。 主讲人简介 陈润华,1972年出生于贵州赫章县野马川镇。1990–1994年,理学学士,就读于中山大学地质学系。1994–1997年,从中山大学毕业。1997–2000年,法学硕士,就读于上师大法商学院。2001–2004年,文学博士,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2006年,讲师,就职于上海理工大学。2006–2008年,古典政治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国政系政治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8–2017年,博士后出站留校,受聘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 贾勤,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苏州·英国王储基金会传统艺术学院(PSTA)中国中心古文字学导师。1980年生于延安,2000年开始跨文体写作,出版《虎变:辞典的准备》《九疑集》等。主编木铎文库,在中文语境中第一次系统介绍乌力波(Oulipo)潜在文学。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展览|未尽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1级艺术生活延展 前言 “未尽”取“意犹未尽”之意,是感知的意犹未尽,也是道路的意犹未尽。在这次于天台山的行走、感知、创作中,我们以一个新的状态、复合的工作方式,深入考察,融入感受这以山洞、河涧、寺庙、田野等为中心的天台景观,在此中穿越、思索,以身丈量这一区域的种种变化,尤其关注现场的、在地的区域感知。在山林与古刹中,我们重新去思考与探究贯穿天台山水的文化脉络与古老的记忆。在场域中,一切事物缓缓流动,发生中,同时未见尽头,本次展览的25位创作者,将不长的一段日子投入其中,以多种媒介相结合,创作出了此展览的作品。希望我们的展览可以向诸位观众展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开幕时间  2022月11月15日 12:00  展览时间  2022年11月15日-2022年11月30日 8:30—17: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2楼展厅  指导老师  吴美纯 高芙雁  策展团队  黄艳芬 李育婵 尉浩 赵翔风 张逸雪 沙一飞   展览统筹  陈鹏  张露戈 课程时间|10月10月—10月29日  考察范围|杭州城—天台山 考察时间|10月14日—10月23日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 敖微 陈学文 敦祥云 何琰 胡亦杨 黄天华 黄韵霏 景琬骐 赖靖怡  刘怡彤 罗妍 马博雯 马雨佟 钱可奕 周敏婕 裘雨涵 宋佳慧 孙怡然  王嘉贤 王雨琪 吴雨桐 徐鸿宇 余知励 张露戈 朱仁帆  教学目标  绘录的力量&创作的初心——对观察与创作的原初性研究;艺术的生命&生命的艺术——对艺术社会性的创造性实践与创作主体的分析。  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考察地集中在天台山。天台山以天台景区为核心区域。我们期望通过于天台不同点的行走探访,体悟其构造内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痕迹,感知江南的开合、独特、交互、绵延,以及特有的文化意象、生活的日复一日与区域凝散力。在艺术创作与区域生活之间寻绎出一些重要的关联,探讨艺术生发的各种可能性,在古今江南现场呈现“实验”的氛围,尝试多媒介手段的创造性运用。  教学方式  教学上采用“连线方式”:根据本期教学目标与实践方式,选择必选与自选的“点”,以对话与讲座、实地考察、素材采集、创作指导、展示教学为主要形式;学生各自在完成任务和作业的前提下,可内部自行“连线”自选或筛选成组,组组间可互相交叉、包含、融合等,自主链接,可逆、可重复、可多点联动等。  部分作品  《如偈》 影像截帧 刘怡彤 《完整》 摄影 敦祥云 《血肉骨》 摄影 周敏婕、景琬骐、宋佳慧、陈学文小组 《禅》 摄影 裘雨涵 《停》 摄影 何琰 《撞》 摄影 赖靖怡 《留在那里》  摄影 胡亦杨 《流体》 影像截帧 吴雨桐 《回响》 摄影 罗妍 《进入?浸入。》 影像截帧 马雨佟 《拟态》 摄影 吴雨桐 马雨佟 《床》 摄影 钱可奕 《万壑》 摄影 孙怡然 黄韵霏 敖微 《脊》 摄影 王嘉贤 《一二三,木头人》...

Taipei, Remapping 论坛组织 李佳霖 Lee Chia-Lin 主持 郑慧华 Amy Cheng、罗悦全 Jeph Lo 主题演讲人 陈芯宜 Singing Chen 艺术家论坛 张硕尹 Ting Tong Chang、吴其育 Wu Chi-Yu、李紫彤 Lee Tzu Tung、致颖 Musquiqui Chihying 回应人 王柏伟 Po-Wei Wang、徐诗雨 Shih-yu Hsu、黄孙权 Huang Sun Quan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7日 16:00-21:40 ZOOM参会 829 3786 6468 👇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 Youtube直播h 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扫描二维码通过Slido参会提问。) https://app.sli.do/event/4qAgGo2P8wBT7Dt7viyUmz  引言  詹明信在其1994年的文章《重绘台北图像》(Remapping Taipei)中,以杨德昌《恐怖分子》与侯孝贤《恋恋风尘》等台湾新电影里,台北这座城市封闭的空间场景,以及其中人物的压抑处境,分析处在世界体系半边缘(semi-peripheral)的台湾,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不截然等同。 在台北,如今的城市经验,仍是像《恐怖分子》里不时响起的匿名电话般令人偶感监禁的吗?台北依然与东亚乃至全球的其他城市如此不同吗?又或者,我们其实没必要将自己带入詹明信的寓言中。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台北场,邀请长期在此生活、工作的创作者们,以其自身的实践测绘出这座城市的样貌。 其中包括伴随VR技术发展出的新视觉叙事方法,以及对于在地艺术社群的深入观察、纪录、参与;透过游戏形式重返90年代,探讨围绕台北电子资讯商圈“光华商场”的盗版产业与次文化;从Covid-19疫情引发的边境封锁与近年纷起的贸易壁垒出发,展开一连串对于殖民史的重新凝视;甚至有创作者远赴非洲,第一手观察来自亚洲的电子垃圾如何流入当地市场与垃圾掩埋场;此外,也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参与形式,打开人们对于身份认同与社会结构的讨论,并将作品“开源”汇聚出文化共有财之海。 主题演讲  陈芯宜:时间与沉浸:从艺术家纪录片到VR的创作 Trailers 大帐篷——想象力的避难所🔗 https://youtube.com/watch?v=eevEdEXebUA&feature=share&si=EMSIkaIECMiOmarE6JChQQ行者🔗 https://youtube.com/watch?v=3ut3VwEy6Mg&feature=share&si=EMSIkaIECMiOmarE6JChQQ留给未来的残影🔗 https://youtube.com/watch?v=G6X15LhfAd8&feature=share&si=EMSIkaIECMiOmarE6JChQQ无法离开的人🔗 https://youtube.com/watch?v=JKSMLoJpAK4&feature=share&si=EMSIkaIECMiOmarE6JChQ 关于讲者 陈芯宜,影像工作者。作品横跨电影、纪录片、VR与电视影集。常聚焦在人生存的处境与信仰,借此探寻生命的本质。以魔幻写实的手法、细腻的叙事,突显现实的荒谬,建立独特的影像语言。重要作品有VR360《无法离开的人》,获得第七十九届威尼斯电影节沉浸式内容单元的最佳体验大奖。其他包含了剧集《四楼的天堂》、VR360《留给未来的残影》、纪录片《恍惚与凝视的练习》、《大帐篷-想象力的避难所》、《行者》、剧情片《我叫阿铭啦》、《流浪神狗人》等。曾获柏林影展、金马奖、台北电影节、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釜山影展等三十多个影展竞赛入围或获奖肯定。Singing CHEN's work encompasses fiction, documentary and VR films...

Talking about decentralization at the center:How to be reassurance in the hectic of Beijing 论坛组织 叶甫纳 主持 叶甫纳 与会嘉宾 李洋化梦、宋轶、豌豆黄小组、孙晓星、周姜杉、傅丰元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5日 19:30-23:40 ZOOM参会 858 0714 2179 👇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 Youtube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扫描二维码通过Slido参会提问。) https://app.sli.do/event/kayuV177BcYr88fMHzwgBN 引言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以“去中心”为话题。但不得不承认,北京时常就是那个“中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使命是成为“中央”。“地方性”本是一种区别于中央的存在,也让京城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地方性”。从元大都,顺天府,北平到北京,首都北京的宏大历史叙事,某种程度上,由具体的每个细节汇聚而成。北京是一个舞台,来自各地“地方”的特点和个性在这里受到审视和检验,有可能大放异彩,也可能缺乏有效性。北京混杂,包容,多元,随意又严谨肃穆;庞大的城市看似严密,却仍有其包容和流动性。生活于斯,欠佳的空气和并不舒适的生存环境,仍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的不息的人,自有其生存策略,在“中心”里斡旋,暧昧和博弈,“爱谁谁”地生活着。 北京拥有着各项资源的稳定和先天的优势,也使其负有做出可全国推广范例之责任,在此处,引领乃是一种必须,而非一种努力达成的可能性。这的机构往往其施行稳健,谨慎而相对保守的策略。而即便这些中心化的系统内,也经常出现创新者的和破圈之人。如最早的一条64K的国际专线(NCFC)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IHEP)主持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最早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瀛海威时空等。北京也是最多互联网“大厂”的地方,如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滴滴、新浪、快手、搜狐、360、爱奇艺、去哪儿网、知乎、豆瓣、当当、58同城、陌陌等;国际企业也首选中国分部在此落脚,如微软、谷歌、亚马逊、印象笔记、爱立信等。更不要说数不清的独角兽公司和初创企业。北京是由上下班期间蜂拥的打工人组成的,这里的生活空间被折叠,忙碌中的普通人的看似生活在中心,却也最疏离于中心。 生活在潮流中心的北京,不乏一种藏于内心的压力,一份渴望的急切,亦或伴随着一颗就此生活在边缘的决心——地下的,混杂的人群聚落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北京是中国最早产生职业艺术家的地方,逐渐形成了最大规模的艺术群落和交流的文化氛围,也是北京实验性与输入的来源。像电视节目里描述的那样,通过艺术梦想在这生存下去——无论以什么样的条件方式。北京曾试图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中心,作为文艺生活的发详地,大到国家级的美术馆、媒体、演出中心,小到胡同、旧厂房和村落的替代空间、livehouse、小组以及博览会、拍卖行、音乐节、书展、电影院等。“京圈”为大量的文学、艺术、戏剧、电影、娱乐及至文化产业做出贡献。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心安之处是吾乡”,无数人投身的一座城,不仅是奋斗之地,更是生活的家园。面临环境、资源、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创业等变化的城市转型的压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排名远不及南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同为居住在城市边缘的艺术家们,也因为城市发展,艺术区的拆迁更替,市场的动荡,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和中心的转向,考虑迁移到更“宜居”的地方。“向北京”曾是每个小镇青年辗转反侧的梦想,时至今日,“北漂”的念头是否依然迷人?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北京场,将邀请几位在京艺术家,创作者及社群组织者,一同探讨彼此的实践,城市的特异性和在被折叠的城市中“安心”的可能。 与会嘉宾  👆 宋轶 策划人、写作者、影像作者,运营北京独立空间“激发研究所”,新工人影像小组成立人之一,“Bloom 绽”艺术与建筑集体策展小组发起人之一。 分享主题:我的朋友王德志、他周围的工友,以及我们的新工人影像小组 内容提要: 新工人影像放映打工人群体的五个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斗争问题、性别问题、美学问题)田野实践分享如何连接他人 👆 周姜杉 艺术家,屏幕间SCREENROOM创办人,PPPP 新媒体艺术空间联合创办人。周姜杉的创作涉及网络社群、媒介环境和叙事,通过符号对特定场景的建构讨论媒介环境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的影响,以及知识生产的形成和演变。周姜杉2022联合发起奥地利中国数字加密艺术节,2018年担任NOVA交互新媒体艺术大奖复审评委;周姜杉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展出,包括伦敦V&A、鹿特丹V2不稳定媒体、巴黎LE CUBE、香港艺术中心、北京CAFA美术馆。周姜杉拥有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硕士学位。 分享主题: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 内容提要:《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以对屏幕作为一种媒介对内容的定义开始,讨论数字内容终将成为脱离物质成为其自身标的物发展过程。以及屏幕间作为艺术引擎、屏幕间作为社区链接、屏幕作为交易平台三个方面分享屏幕间创立至今对中国数字社群文化的参与以及回应。 👆 傅丰元 编辑,内容创意策划人。他于2020年创立“灵感买家俱乐部”,这里有一群独立创造者、自学者和冒险者,和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 分享主题:一起各自玩,以一个创作者社群为例 内容提要: 把彼此当做方法漫长的过渡带爬同一面墙相关🔗 https://club.q24.io/ 👆 李洋化梦 实验艺术家,梦工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他的创作所关注的,是在持续32年的自他梦境记录与收集基础上,一系列艺术、科学、社会学与神秘学实验。“神秘美术课”与“梦研究所”项目发起人。曾经在长征空间、空间站艺术中心、独角兽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参与了成都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不准停电等一系列国内外群展。开设了“超现实艺术解析与创作”、“全观性素描”、“人类的装饰”等一系列课程。 分享主题:在美术学院做梦 内容摘要: 关于艺术,我这样教从作品中反映出的城市地理豆瓣的艺术社群 👆 豌豆黄 豌豆黄包含豌豆黄艺术小组、艺术周边品牌Peas of Cake、和/pi:s/豌豆黄空间,成立于2020年。设立小组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共同创作、自由创作,以及跨学科交流。我们的创作不限于任何媒介和主题,秉持着流动的概念,欢迎任何有意愿交流的朋友参与。/pi:s/豌豆黄空间设立在北京朝阳高碑店,是女性及多元群体友好空间。空间内会定期举办活动,平日也开放作为歇脚、闲谈和放松的驿站。这里不只有艺术,我们关心每一个人,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 分享主题:2022年做女性空间不可能 内容提要: 空间实践北京人在北京 👆 孙晓星 出生于1986年,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副教授。他以“赛博剧场”的概念开发了一系列作品,融合流行文化元素、场所和表演性模式,既可以在游戏、视频直播应用中在线进行,同时也可以离线进行,或者向现场观众展示,曾受邀于多个国际艺术节中上演及展出,包括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京都国际舞台艺术祭、阿德莱德澳亚艺术节、里斯本新艺术节、香港艺术节、上海双年展、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深圳新媒体艺术节等。他同时从事剧场研究,主编出版了《再剧场:独立戏剧的城市地图》,曾在《戏剧》《戏剧艺术》《戏剧与影视评论》《艺术界》《艺术世界》《艺术与设计》等刊物攥写和发表文章,并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东亚文化之都、歌德学院、韩中戏剧交流协会、澳门华文戏剧学会等邀请参加学术会议演讲。 分享主题:表演末世 内容摘要: 地下戏剧漂流网咖快手启示末世主义 议程 2022年11月25日(周五)19:30-23:40 时间内容发言人19:30-19:40主持开场叶甫纳19:40-20:00在美术学院做梦李洋化梦20:00-20:20我的朋友王德志、他周围的工友,以及我们的新工人影像小组宋轶20:20-20:40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周姜杉20:40-21:00一起各自玩,以一个创作者社群为例傅丰元21:00-21:202022年做女性空间不可能豌豆黄21:20-21:40表演末世孙晓星21:40-22:00中场休息22:00-23:40圆桌讨论&问答 关于组织者 👆 叶甫纳 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目前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博士在读,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叶甫纳的作品反映了她对日常生活中多重现实关系的思考。她着重于用幽默的方式探讨权威和多元社会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系统,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引伸。近年来她更多的对通过互联网组织参与性艺术项目感兴趣,在“展示癖”系列项目中,她用自己模仿一个“机构”,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创造性体验。近期展览包括“We=Link:十个小品”,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成都东郊记忆;“从手到手”,诺丁汉艺术中心,英国;“替代影院”,METRO PICTURES画廊,纽约。 ...

BORROWING SALT FROM NETWORK NEIGHBORS:  GLOBAL TECHNOLOGIES AND LOCAL PRACTICES IN THE WEB 3 ERA 召集人 子杰、Bruce、Tony 主持人 Tony 与会嘉宾 胡鹏程、覃岛、Tony、Bruce、Weiwei(徐子薇)、子杰、jojo 回应人 周蓬岸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6日 14:00 线下参会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364号武汉PFS(派对朋友的飞船) ZOOM参会 821 4304 6021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Youtube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下二维码或访问以下链接参会提问: https://app.sli.do/event/ohPJJBQThazmvB75qXxj9z 引言 跟人借盐似乎是另一种类似于上门通渠修水管的表达,连接邻居的网络就像管渠交叉一样把声色情意传递。以往的叙述里,在网络上问邻居借点什么是一种舍近求远的方式:因为发送者的信息需要先到达(可能远在另一个城市甚至对跖点的异域的)服务器,再由服务器传送到接收者手上;身体和身体的焦虑关系在远和近的恍惚变化里存有了一份浪漫。而在web3.0的描述里,这种曲折被去中心的各个节点间的联络所替代,信息不用经由中心分发,邻居和邻居之间、盐和邻居之间、盐和盐之间形成各式各样的网络,四通八达。 这个连接是否一定需要实时参与到全球网络里去,或者说是“敲击鼠标”还是敲门?全球化网络和技术怎么影响盐的口感和我们的口舌之欲?怎么延续或创造这身体和身体的浪漫,连承载浪漫的器具都独一无二,或光滑粘手或突点糙粝或褶皱密致?借了是不是一定要还?还点别的可以吗?这个社区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不回答。并邀请了做数字榫卯的胡鹏程、做录像带档案整理研究的覃岛、《二十面体》的编辑tony、喜欢研究技术之政治的Bruce、玩转空间与产品设计的weiwei、通过印刷方便知识流动的子杰和DIY艺术的jojo等朋友一同参与网络社会年会的这次武汉圆桌,线下敲开门面对面聊天谈话,分享各自的工作。 关键词:#本地、#DIY、#适当技术 参考书目 《全球概览》、《地图不是疆域》、《making room: culture production in occupied space》、《utopia drive: a road trip through american’s most radical idea》、《communes in counter culture》《A City is not a Computer》、《技术垄断》(Technopoly) … 与会嘉宾 👈 胡鹏程 离网零碳居住实践者,数字榫卯创始人。2011年在西藏无人河谷开始用earthbag实践零碳住宅,探索现代离网居住和自建住宅的可能。2014年回武汉创立PFS(派对朋友的飞船)和数字榫卯科技,旨在为都市青年提供更多生活灵感和未来的零碳生活方式。 🔍 工作项目: 🔗 隼舍计划:利用数字榫卯的房屋套件在中国各保护区搭建工作站提供给野外科研工作人群,并以此获得进入许可,让普通市民在参与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获得机会,进入真正的人类更少打扰的原始地带。PARKLIFE: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跟各类艺术家合作利用数字工具降低制作成本,分解重组作品在本地加工,并变成青少年可以参与的共建课程在城市绿地上实施,实现现代城市居民在公共地带的建造权利。🔗 大角怪:10平方青年自建房计划,用数字工具和本地迷你房屋套件工厂,实现青年可以用2年的正常房租负担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屋。 👈 覃岛 覃岛,广西柳州北部山区人,现居广州,论电影院的创建者和运营者。 🔍 工作项目: 🔗 论电影院的第一场放映:黑白有声的🔗 论录像厅:工厂衰败与晚会绚烂,下岗初潮中的舞步与歌声 👈 Tony Tony是一位译者以及编辑。他因参与翻译弗雷德·特纳著的《数字乌托邦》而开始关注网络空间背后的政治与文化议题。2021年,Tony和朋友们发起了“重返全球概览现场”主题工作坊,借由《全球概览》这本书,追溯和发掘构筑当今网络空间的各种思想之来源。其后亦将工作坊期间的成果结集出版,做了《地图不是疆域》一书。 🔍工作项目: 《数字乌托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632268/ “重返全球概览主题工作坊🔗 https://app.milanote.com/1LhrJH1m2yUz8Z?p=B1xDtcxyqeZ 🔗《地图不是疆域》 👈 Bruce Bruce是一位策划人与研究者。他的实践主要围绕着具身性经验、技术的媒介化,以及另类的组织与生产模式等议题展开。近年来,他尤其关心技术的发展如何改变了关于世界的叙事,并试图重新组织提问,讨论技术背后的政治性以及代码的律法性。 🔍 工作项目: 真读会 🔗 https://www.notion.so/050baa12be994aeb836c519c3cb24e55🔗「去中心化与技术治理」工作坊《提问技术》🔗 https://issuu.com/bruceding/docs/_____questioning_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