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会议题目  全球化以来的展览实践及其当代困境  时间  2022年12月29-30日  线上方式  腾讯会议号:336-6358-9463 bilibili直播:22326395  主持人  卢  杰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自18世纪“沙龙展”诞生以来,作品的陈列和展示在艺术史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此起彼伏的自发性展演活动到国际双(三)年展、文献展的全球性扩张,展览不仅构成了艺术运动的重要现场,也是艺术参与全球/地方文化政治变革的动力机制所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全球化的降临,展览不再诉诸如何定义艺术,而是逐渐成了全球艺术流通、文化交往和政治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媒介。通过敏锐的触角和激烈的批判姿态,这些展览不仅亲历、见证了全球艺术的变动,并不失时机、不同程度地介入了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然而,三十年后,由于全球化的衰退,全球艺术展览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及其引发的争议中。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一直致力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各自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案和经验,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加入到策展实践和展览史研究的队伍中来。此次论坛既是两个系所围绕“策展实践与展览史研究”课程的一次教学、科研交流,同时,作为展演方式之一,论坛本身也是介入当代展览危机和全球艺术困局的一次话语行动。 12月29日 全球化与展示现场 ...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需要怎样的机构实践?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黄淞浩 回应人 王志鹏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2月3日(周六)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670-956-522 线下参与防疫要求 限定人数20人,入场请扫码登记并规范佩戴口罩  讲座简介 “创作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不确定艺术家是否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但或许是这种不安,使我长期以来的实践总伴随着组织工作。“我们真实的社会与文化生产的语境是怎样的?”我纠结于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未能安身于工作室状态,希望借此找到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角力。“如何在实践中发明新方法?”我相信研究与理论需要在具体的遭遇中推进和验证。种种问题,勾兑出了一种机构实践的目标与方向。 讲座将围绕着以上问题而展开,并结合“雷电所”眼下的实践路径与经验,梳理我就艺术与产业技术、美术馆与规划馆、“学术游乐场”等话题的一些想法。 主讲人 黄淞浩,艺术家、策展人。199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19年筹备“雷电所”并担任主理人,关注当代技术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以机构实践面对现实语境。曾联合创办“激烈空间”,参与策划“展览的噩梦(上)”、“截获电台”等项目。在个人创作中,常通过对参与者身体经验的调动和游戏机制的设置,揭示个体与集体的处境。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明当代美术馆、chi K11美术馆、歌德开放空间、长征空间、北京公社等。 回应人 王志鹏,数字媒介创作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创作方向涉及音画互动,算法生成图像,虚拟现实等。作品曾在林茨未来媒体实验室、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英国萨奇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空间展出。目前工作于杭州。 关于“雷电所” 雷电所(Raiden INST)成立于2020年。取名为“雷电”,是取其物理原理的象征性意义——雷电是云内(艺术界内部)、云与云(跨学科)或云与大地(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放电现象,意指了交流、协作与能量的传递。作为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它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探索艺术、科技、自然的边界,以及技术与人类认识和感官的内在联系;同时,致力于实践白盒子之外的展示可能性,以策展人、艺术家等身份存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合作性。 雷电所寄希望于通过对现实与社会语境的关注,为青年艺术家的实践,提供孵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所以,其联合各方资源,筹备了“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并策划了科技艺术展览“不准停电”(明当代美术馆,2021)。根植于当代艺术生态的变化,它将持续优化自身机制,联动国内外机构,以推出新的项目与展览。近期展览包括,“与钱无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2022)、“灵境”(上生·新所,2022),及位于Cryptovoxels平台的数字策展项目“云雲云”。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列岛·影像志 短歌|石塘2022 IMAGE: A GRAIN OF SHITANG 202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研究生作品合集 现场图集 作品介绍 |欧阳浩铭    2020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在河流尽头跳舞 箬松河是沟通了温岭松门镇、石塘镇、箬横镇的主要河道。沿线建有工业区、居民区、农业区,通过礁山港与东海相连。城镇的一切活动沿河正发生着。 河流风景与城镇空间 风景图像可以是统一体的象征也可以是独立占有的证据;可以是对造物的赞领也可以是人类意志的反映;是群体的欣赏趣味也可以是个人的内省。但我要寻找的河流风景是什么呢?从码头出发,沿途经过的是农田和旱地、乡野别墅和商业市集、工厂和学校、遗物焚烧点和污水排放口从边缘到中心再到边缘,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中断又连接,河流被切割成不同的部分。不同时段下的不同河段被框定为一个个形式相近的画面。此时的河流,只是作为一种向量而存在,自然元素与人类的建设整齐划一地朝着一个方向延伸。就像那一批颇具规模、着装相似的船厂工人从码头下班,沿着河边的一条狭小的、笔直的道路去往下一个地点。“风景”在城镇空间中不复存在。 松椒村最后的遗存 河岸的面貌紧随着自然的循环结构更替着。稳定、平静的河流风景通过取景框修正了人和物,被期待的和谐感掩藏了一切不安与不幸。松椒村村民打断了我的河流风景“搜集程序”。他们向我诉说村里的拆迁事件,期许我能作为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中介,记录下属于他们的每一寸士地。但我知道,我无能为力。我被动地按下快门的同时,渐渐意识到风景必须与记忆相连。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在自我保存的欲望驱动下,才是风最的最佳再现者,他们看到了风最原本最真实的面貌。而我只是一个观者。河流在被反复观看着,“风景”却迟迟无法显现。 河沟旁的露天舞池 从这个河段到下一个河段,我在寻找风景的焦虑中一路期待着新的景象。但等待我的只是下一张画面里河流的透视灭点。直到我走到了箬松河在石塘镇的终点——盐南村文化礼堂前的一条不算干净的河沟旁,看到工人在夜里卸下制服,融入到了跳舞的群体中去。不同的人在此聚集,在灯光下尽情地展现自己,生硬的城镇空间变成了一个不分你我、没有方向、没有紧张关系、共享愉悦的地方。河流的尽头也是风景中透视法的消逝端点。我的河流风景也在此产生了。 |欧阳可心 高泓烨    2022级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2022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海风吹拂 石塘镇,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地处温岭市东南部,东、东南、南濒东海,西临隘顽湾,北与松门镇接壤。石塘镇常住人口58903人。我们深入其中,流连于沿海村落与造船工厂之间,捕捉下当地面孔。 海浪裹住的面纱 粗沙头村位于石塘镇北部沿海,西临淋石线公路,紧靠车石隧道及码头。沿海村落多以渔业捕捞为业。海风裹挟海浪,我们从内陆来到海边,有几分不适应。粗纱头村的渔家妇女头上戴着防晒帽,脸上裹着各色麻布避光,整个头部被包裹住,看不清脸庞。她们在烈日下配合默契,飞梭走线,一针一线编织、对网。织网女工大多对自己的样貌不自信,觉得自己已然老去,不愿被被拍下照片。我们与她们攀谈、询问,终于获许了为她们拍下照片的权利。面罩摘下,这些面庞或冷硬或亲切,为海岛村落留下立于真实的鲜活情态。 灰尘、船、与人 松门镇南面与石塘镇接壤,浙江合兴船厂就坐落于此。船厂广阔,走一圈可以磨掉一个下午的时间。除了记录渔女的面孔,我们同样想记录下船厂的精神呈现。船厂工人善于攀谈与玩笑,他们大多有着黝黑的面孔,统一穿着各色工服,上面布满油污与灰尘。进入船厂,人人都要带上安全帽。给一人拍完照,便能吸引来三四人,他们在镜头前摆着不熟悉的姿势。我们在那短短的一分钟里,足够捕捉到工人们诚挚的面孔与状态。 为石塘镇留像 在桑德的人像摄影语境里“生命的尊严”是第一要义,肖像是时代精神的面孔。它不仅是认识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更是洞察人物所处时代、空间的精神面貌,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渔家女与船厂工人,他们是一个个特定的人物,也代表着石塘镇的轻工业与重工业的风貌,是一张张面孔,也是工业、工人的总体特征。我们来到这里,从漫步其中尝试记录人与物,到被他们的面貌吸引,成为面孔的记录者。海风吹拂,不停留也不畏惧,一直向前,为地区留下动人的肖像,展现生命的尊严。 |冀宇凡    2021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在创作之初,我又给自己提出怎样利用图像去描述时间的问题。还记得上次下乡也就是20年的嵊泗,我提交的答案是一张拼贴的海浪。把一朵浪从时间上分成25份,再一一拼贴组合。每一张都是那朵浪的缩影,想通过线性的叙事去讲述浪的故事。 时隔两年,这次我选择了船作为创作的脚本。同一片海域,一边是远航的船舶,一边是静静矗立的艗艏,现实世界中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同样的材质,两相对望。《艗艏》和《船舶》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件作品,不能拆分。他们独立存在,却又有着共生关系,单独呈现就不合理了。 就同森老说的:“叙事作为服务,媒介作为手段。”船只作为海岛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书写着人和海之间的篇章。 |朱朝晖    课程导师 虚拟现实实现现实主义 以二十四小节VR纪实影像, 构成十二分钟沉浸式短歌。 大地与海岸线,人类与原住民, 川流不息,生生不息。 有赖于科技进步,我们得以再次更新视觉语言,场景即故事,通过虚拟现实抵达现实生态。 事关观看,也事关记录;献给先辈,也献给故乡。 向卢米埃尔兄弟致敬。 |陈思帆    2022级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用3D的手段实现了让大家用“我”的眼睛去真切地感受石塘所带给我的独有的生活和生产的力量。 |曹近桐    2021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渔船回港并不代表工作的停止,事实上,回港后的工作依然是繁重的,与在海上不同,靠近陆地的渔民多了一份心安与喜悦,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洋,都时时刻刻产生并变化着。 |钱依琳    2022级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区别于自然、不经意地快速拍摄,我更在意构图和光影,比如从偷窥角度到直视被拍摄的对象。借鉴萨尔加多通常的拍摄手法,以类似上帝的俯瞰以及伙伴旁观的角度去拍摄劳动群体。 在最大的主体图片中,机械重复的流水线,统一的规范穿着,表情模糊的面容,好似足够庞大的群体不用在意个体的个性的存在。在单人劳作的场景,他们又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足够尊严和美丽。 行走在石塘,我忠实地记录着劳动者散发光辉的时刻。 |林红柳    2022级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船厂工人》一组两张,摄于温岭石塘,浙江合兴船厂。2022年10月18日下午2点,下乡最后一天,工人正在清洗船体底部。水雾在下午直射的阳光中弥散,渲染出19世纪蒸汽动力时代尾声的灰白影调。 于我而言,船厂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人笼罩。后工业时代,人性的迷茫和精神的迷失逐渐凸显。船厂不仅是一个工业生产的场所,也是一个集体生存的空间,仿佛映衬着时代,其内部的每个事件都是失衡的,解构的,危险的。在时代的大潮中,人物的命运与工业的的命运始终牵连在一起。 与坚固巨大的的钢铁船体相比,角落的人影晃动不明,渺小纤弱。但时间总轻易摧毁坚固的一切,能战胜它的,唯有小民的生生不息。 |屈琬莹    2020级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本组图拍摄于石塘合兴船厂,聚焦工人与空间的关系。船厂作为生产空间,最初的结构由人工搭建,工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对环境进一步地塑造和改变。巨大的机器和沉默的建筑不再是最初的样子,时间和生命的痕迹也成为了它们的一部分。同时这些巨物也在改变着工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形成的普遍问题是听力减退和皮肤开裂,还有遥远故乡和辽阔世界之间的割裂。 ...

“未尽”取“意犹未尽”之意,是感知的意犹未尽,也是道路的意犹未尽。在这次于天台山的行走、感知、创作中,我们以一个新的状态、复合的工作方式,深入考察,融入感受这以山洞、河涧、寺庙、田野等为中心的天台景观,在此中穿越、思索,以身丈量这一区域的种种变化,尤其关注现场的、在地的区域感知。在山林与古刹中,我们重新去思考与探究贯穿天台山水的文化脉络与古老的记忆。在场域中,一切事物缓缓流动,发生中,同时未见尽头。本次展览的25位创作者,将不长的一段日子投入其中,以多种媒介相结合,创作出了此展览的作品。希望我们的展览可以向诸位观众展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展览时间 2022.11.15—2022.11.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4号楼2楼 参展艺术家: 敖微 陈学文 敦祥云 何琰 胡亦杨 黄天华 黄韵霏 景琬骐 赖靖怡 刘怡彤 罗妍 马博雯 马雨佟 钱可奕 周敏婕 裘雨涵 宋佳慧 孙怡然 王嘉贤 王雨琪 吴雨桐 徐鸿宇 余知励 张露戈 朱仁帆 (排名不分先后) 《水垢离》胡亦杨  摄影/影像 14'47" 用水冲刷、冲洗意味着一种修行,我将脑内杂乱无章的思绪一并用国清寺边富有禅意的溪水冲洗。部分墨水融进流水之中,内省自己一直以来对待陌生事物的态度。 《留在那里》胡亦杨  摄影/影像 2'45" 蓝色小人算是一个城市忙碌生活的见证物。人的每一段经历都不可能完全消失,它永远掉在某一个角落,或多或少影响着我的抉择。 《丝虑》张露戈  影像 2′13′′ 她坐在马路边,点了支烟,皱紧眉头,耸了耸肩,焦虑折磨着她的神经,心仍在人世间跳动,依旧盼望着、盼望着...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 THE SEV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NETWORK SOCIETYNEVERMIND THE WEB3, HERE'S THE P2P! 时间 2022年11月20日-11月28日 会议总召 黄孙权 学术委员会 高世名、闵罕、姚大钧、黄孙权、陈界仁、刘怿斯、周蓬岸 城市论坛召集人 Hannah Shen、 Homin Luo、 刘怿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毕昕、曹佳敏)、叶甫纳、bAn成品、子杰、Bruce、Tony、李佳霖、张子木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场地支持 Internet Archive、平行所、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派对朋友的飞船 工作团队 崔雨、房梓、张述轩、宋健骅、杨弘毅、汤睿沄、郑叶颖、张铎瀚、孙彬发、朱颜、蔡泽锐、徐雨姗、汤秋语、袁孟如、边子晟、王思云、马雅、张钰彬、任柄霖 视觉设计 崔雨、郑叶颖 议程(GMT+8:00) 2022年11月20日08:00-11:30 AM 🔗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旧金山论坛:PEOPLE'S TECH ZOOM:845 2389 7496主持人 Moderator:刘怿斯 Yisi Liu线上提问 Slido:🔗 https://app.sli.do/event/qHkQJnqsEMpurkyd1pWpNp 时间Time演讲人 Speaker08:00 – 08:05开场 Opening黄孙权Huang Sunquan08:05 – 08:15Internet Archive 白教堂现场导览刘怿斯Yisi Liu&Brewster Kahle08:15 – 08:45Bi0film.net:Resist like BacteriaBi0film.net:像细菌那样抵抗Jung Hsu& Natalia Rivera08:50 – 09:20On Chiptune and Blackmetal:Retro Sound, Convergence, Retro-Fi, Alternate Timeline of MusicGarry...

ICAST Reflects|策展工作坊系列 从阿波罗和苏格拉底到狄俄尼索斯 ——《悲剧的诞生》中的自我与世界 主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人 田立年 主持人 唐晓林 时间  2022年11月21日(周一)18:30—20: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405教室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437-633-061 讲座简介 《悲剧的诞生》 此次讲座尝试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角度,以一种略有不同的方式讲述尼采关于悲剧诞生、死亡和再生的故事,将苏格拉底与日神阿波罗都看作自我确证、自我同一、自我控制和世界控制的象征,而将酒神狄俄尼索斯看作尼采试图避免自我中心主义,维持自我和世界的不平衡二元性和持续互相作用的尝试。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中就提出了贯穿他全部哲学的“狄俄尼索斯”概念。但是,尼采此时对狄俄尼索斯的理解还是不够的,还带有叔本华形而上学和瓦格纳浪漫主义的色彩。放眼尼采后来的发展,可以说,在尼采的巅峰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狄俄尼索斯变成了现实,尼采自称该书是第一首“酒神颂歌”。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尼采后期的其他著作中,在语言和思想的外表下,我们看到的不是阿波罗和苏格拉底,而是一个舞蹈和歌唱的狄俄尼索斯。 主讲人 田立年,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柏林洪堡大学、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浙江大学人文高研院等教育和研究机构访问学者,译有《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笔记选》《朝霞》《尼采与古典传统》《尼采与古代》《尼采眼中的苏格拉底》《尼采引论》等多部尼采和尼采研究著作,发表有《尼采的赠礼》《理解尼采:以视角主义为线索》等多篇尼采研究论文。 主持人 唐晓林,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现任教于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从事策展研究与实践。曾在广东美术馆和亚际书院工作。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ICAST Report|艺术家工作报告 实践的内部 主讲人李维伊回应人蒋竹韵主持人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20日(周日)10:00 地点 湖畔居茶楼(南山店)1F多功能影厅(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61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605-981-034 讲座简介 我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在艺术实践的内部诞生的知识?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架倾斜严重的观念天平,即认为理论来自于艺术的外部,或者是认为艺术实践的内部是不可能对知识世界有所贡献的。我们从拥有更丰富理论的领域借来一些东西,将它们仓促地与艺术关联在一起。艺术变成了一种对于外部知识的感性化排演。为什么理论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艺术的背书?当然是因为它能够带给创作者很多东西。“除了谨慎,还有一种充分的信心”(罗宾·埃文斯语),因为基于某种理论展开的工作似乎本身就能证明它是值得去做的。但是,如果创作的信心需要从这些地方获得,如果我们极端地依赖于哲学、科学和社会学,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创作带着先天的缺血与不足。我常常想到早逝的罗宾·埃文斯对于建筑理论的讨论:“我们从这些高度发达的地区寻求理论,结果却发现建筑成为了依赖于它们的附属学科。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对建筑的思考中推导出建筑理论?”在另一篇关于建筑制图的文章里,他写道:“我认为,我们是可以书写一部跟风格、跟意指都不太相关的西方建筑史。相反,我们可以把关注的中心放到人们做事的方式上。” 数年来,我的工作围绕着工具、方法以及今天日新月异的制图技术展开,试图从一种潜藏在技术内部的、塑造事物的方法切入,去探究我们人类是如何理解与创造世界的。我相信,正是这些方法与工具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能够制造出什么样的东西。也正是它们牢固地将每一代的艺术家们的工作关联起来,以及诚实地将艺术家们的工作与外部世界关联起来。相比从社会学或哲学的角度趋进艺术,我们不如想想艺术史学家福西永的话:“无论怎样专心致志地对完全一致的社会环境和环环紧扣的情境加以研究,都不能为我们提供拉昂主教堂塔楼的设计图。” ——李维伊 主讲人 李维伊是一位艺术家weiyi.li、设计师 weiyiandfriends.com、策展人 bigbadgallery.com、出版人 re-publication.com、杂货店主 currently-available.com。她同时生活和工作在以上五个网页链接里。 蒋竹韵,现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参与编程、声音等教学工作。他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其创作和研究方向涉及装置、行为、网络、声音、程序等多种媒介及形态。  相关展览 缓存在 / Being Theoria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展览日期 2022年10月18日至12月4日 展览地址 浙江美术馆、杭州博物馆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馆共同发起、联合创办的重大国际性展览项目,自2013年首届开展至今,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当代纤维艺术展览项目。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这是经“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3)、“我织我在”(2016)和“无界之归”(2019)三届洗礼后的延续与发展。经由来自纤维本体给予的感知,本届策展团队试图提出一种对“艺术”本体的重新定义和理解,直面疫情年代“延缓”的生存常态。 🔗 万物·纤维因缘|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现场1 🔗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正式开展 🔗 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介绍 温馨提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参与线下活动的观众需出示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描并出示场所码。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配合!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PEOPLE'S TECHNOLOGY 组织者 Hannah Shen, Homin Luo, 刘怿斯 主持人 刘怿斯 与会嘉宾 徐容 & Natalia Rivera、Garry Brents、Livid(刘昕)、Mai Ishikawa Sutton、Brewster Kahle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直播场地支持 Internet Archive 时间 北京时间(GMT + 8:00): 2022年11月20日 8:00-11:30 旧金山时间(GMT - 8:00):2022年11月19日 16:00-19:30 ZOOM参会(原声道,设有中英传译) 845 2389 7496 👇 B站直播 (中文声道) 🔗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 Youtube直播(英文声道) 🔗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上二维码或访问以下链接参会提问。 🔗 https://app.sli.do/event/qHkQJnqsEMpurkyd1pWpNp 引言 在20年来全球科技创新最密集的旧金山,我们将迎来六位不同的讲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背景,做着迥然不同的工作。忘掉所谓的Web2与 Web3之争吧,我们在乎的是隐私条款是否能够真的保护隐私,是个人数据是否能够重回用户自己手中,而不是创立新的壁垒。让我们来听听来自旧金山的声音吧,在这个嬉皮士和个人电脑诞生的地方。 主题演讲嘉宾  徐容,目前在柏林的研究生和新媒体艺术家。她试图将跨领域的知识与艺术研究相结合,创造异质性的相遇。在她的创作过程中,她以多重视角回应当下的社会形势,并利用隐喻的物件创造出思辨场景。她最近的作品主要专注于在微生命政治和加密罪恶感。 Natalia Rivera,哥伦比亚新媒体艺术家,目前正在探索数位技术作为互助跨生命主体的可能性。在不确定性/酷儿知识创造的背景下,通过波哥大的“Mutante实验室”和“Suratómica 全球创作网络-艺术和科学”,他们的过程是非学科性的、开放的、集体的、协作的和社群的。 她们两位合作的作品《Bi0film.net》获得2022林茲电子艺术节“互动艺术类”金尼卡最大奖(Golden Nica)。 🎙️讲题: Bi0film.net:Resist like Bacteria Bi0film.net: 🔗 http://bi0film.net/ Garry Brents Garry Brents1987年生于加州,现居美国得克萨斯州,是众多黑金属音乐计划(Cara Nair/Gonemage/Homeskin等)的主脑,也是目前黑金属音乐社群中anti-NSBM(即“反-法西斯主义黑金属”)浪潮中的积极成员。在他的个人计划Gonemage和双人乐队Cara Neir中,Garry Brants将芯片音乐与黑金属音乐疯狂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录制中使用老旧的游戏设备,制造出混沌又梦幻的声景。 🎙️讲题:On Chiptune and Blackmetal:Retro Sound, Convergence, Retro-Fi, Alternate Timeline...

ICAST Reflects 08|策展工作坊系列  自陈自陈:无效创作与永恒回返 主讲人 陈嘉莹 回应人 张文心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2022年11月19日(周六)1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山书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线上收看方式  腾讯会议:508-740-694 讲座简介 近来(再次地)怀疑艺术以及自己刚刚确立的创作者身份,但一些人事又将我带离失重的场域,或者慷慨地邀我进入风暴中心。“自陈自陈”,是我以陈嘉莹的姓名展开的自我陈述。它首先与疫情以来我对无效创作展开的思索有关,缠绕着福柯、巴塔耶与诸位业内朋友的话语,重审创作者身份的社会性、独立性与生产性。而后,这段陈述也因两位艺术家与不具名的自身绽出三次回返。在最后一次回返中,我将以局外人的视角详述下文的个人简介与其中交代的研究转向,让医学的解剖刀不留情面地穿梭黑白照中的这副身体。它试图通过拆解得到一个个人的谱系,但最终不可避免地、也令人庆幸地,仍走向迷失、导向无效。 主讲人简介 陈嘉莹(b.1991,福州)生活工作于上海与纽约。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的博士候选人,同时也是一名独立写作者与策展人。陈嘉莹的早期实践围绕技术现实与其渗染的人文图景展开。从博士阶段开始,她转向技术激化的身心问题,并受图灵启发逐渐深入性/别的探究。她的博士论文《岂止于性?——女性主义身体-物质之思》聚焦身体、新唯物论与性别形上学的前沿研究。与此同时,她也将艺术视为颠覆现有可感分治与可知框架的具体手段。她现为Longlati Foundation写作者收藏委员会成员,亦是现象学与媒介学会的学术委员会成员。 2019年,她以展览“AI:爱与人工智能”获得第三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新未来奖。2018年,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年策展人奖”。2016年,入围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举办的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 陈嘉莹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系,硕士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曾供职于没顶公司(2015—2019),亦曾为ArtReview China、Artforum中文网、Ocula等多家艺术媒体撰稿。其文章收录于中国美院出版论文集《网络化的力量》中。参与编写的Shanghai Contemporary Art Archival Project 1998-2012由MOUSSE出版并发行。近期策划与参与的项目包括: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的“百花齐放读书会:半路遇见”,多地多空间(2022-23);USB多端口链接展,上海多空间(2021);“AI:爱与人工智能”,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2020);哥白尼,E.M.Bannister画廊,美国普罗维登斯(2019);液态健康,上海歌德开放空间(2019);上海策展人实验室项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8)等。 回应人简介 张文心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于2013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她使用图像,装置、写作,以及音景作为工具,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体验。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 Social Thoughts (ICAST)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建构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的互动知识体系;探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形式,对当代知识生产与感性生产的意义。 研究所联合国内外著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以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媒体实验、艺术创作四维互动的教育框架,培养具有现实感受力与独立实践能力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

艺术家 佩恩恩、金锋&石青、殷艾雯、施蕊妮、郭城、孙羽茜 回应人 姚翔、33EMYBW 论坛组织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毕昕、曹佳敏)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时间(GMT+8:00) 2022年11月25日 14:00-17:00 线下参会 上海市 普陀区 莫干山路50号 18号楼101 ZOOM参会 893 0945 6031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Youtube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 本次活动将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举行,与会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上二维码或访问以下链接参会提问。 🔗 https://app.sli.do/event/iYK9XJVf8v75aAJpAWj7Lj 引言 1992年,在一片激烈的争论声中,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实验场之一,开启了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再次以“全球化城市”的姿态重回世界的视野之中,并因其独特的政治与经济定位,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存在于新自由主义与计划经济之间的可能性。 到了今天,两者之间的张力越发拉扯。新自由主义不再新,它的残酷与僵硬也逐渐显露,一遍又一遍地刻入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人身上。这样的拉扯也投射于这个城市的日常:在巨大的沉默中,我们竭力去适应新的常态,同时购买装备去夜跑,去玩飞盘,加入各种志趣相投的社群,常常又在一段时间后陷入乏味;诸众(multitude)中那个独特的个体虽渴望湿润的情感连接,但作为生产关系中的一个经济客体却不得不以干燥、轮廓清晰的状态工作于配置体制中。 P2P就像来自上个世纪的解药,药效虽不如预期,但是给了人们一些方向,指向个体之间除去为着利益的竞争关系,也能达成合作共赢;Web3.0就是这贴药方的增强,但我们又逐渐发现,即使无需集合资源的第三方以及虚无缥缈的信任,我们在网络中的行动逻辑仍未逃出交易与计算的框架。也许正如斯蒂格勒说的那样,技术的药效与毒性总是同时存在。 那么,在这个包容又疏离的城市,我们究竟希望从网络中得到什么?或者说,达成什么?技术在此刻,下沉至本地语境中所面临的真实问题是什么?本地艺术家们又如何骇入其中,创造出更多可能性去超越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二元困境?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城市论坛上海场,将邀请生活、工作,或成长于上海的艺术家与创作者,从他们的实践出发,共同探索在多样性与实在的困境之间所涌现的本地“智慧”。 艺术家 佩恩恩 佩恩恩,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佩恩恩的实践深入不同权力控制机制之中,在全球竞争系统下流动化的金融、身体和图像之间展开工作,并成为其中的流放或者反叛者,以此来破坏或创造这些系统背后的冲突。 佩恩恩的创作也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经济-艺术复合体”,其擅长以具有“挑衅性”的方式揭示某些真正起作用的“基层结构”,这些结构往往既是社会的,又是欲望的,既是技术的,又是身体的,既是合法的,又是非法的。在其最新实践中,艺术家讨论了“匹配”的暴力属性,类似于哲学家弗兰克·布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曾提出的金融的抽象暴力,“匹配”同样透过“竞争-合作”模型创造出一种残酷的社会动员与淘汰机制。(——杨北辰,评佩恩恩OCAT个展《匹配池》) 分享主题:“海上花”中的金融魂灵 张爱玲点评《海上花列传》的小说结构“极度经济”。而这种“经济”亦流淌于故事中的每一处,它不仅体现在小说中客人所使用的金融工具(保险、证券、商业票据)、长三书寓的经营方式(发币、股份制、金融诈骗)、客人与倌人不同境遇时的权衡思维。《海上花列传》是一部上海的预言,百年后这里的生活好像也未能摆脱这样的况味。佩恩恩在其表演《“海上花”中的金融魂灵》中延续着他过往作品的金融叙事,并结合其自身的上海经历,将一部旧小说的过去照进了今天的现实。 金锋&石青 金锋,1967年生于中国上海,多媒介艺术家。199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现东华大学),2012年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视觉艺术MFA硕士。2000年以来长期参与上海艺术家群体的自我组织的各种当代艺术活动及展览,“未来的节日”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之一。“江南基栈”发起人之一。“泡卡司”当代艺术播客主创之一。 石青,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的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基础下进行主体化的实践和媒介写作,涉及身体现场,游牧空间,媒介考古及社会主义技术史等领域。 分享主题:新的工作生态 中国艺术家对自组织不陌生,早期的当代艺术展览实践和社会介入都运用这种方式。今天的自组织有种紧急性,而这在于艺术本身及其在社会事件中的行动,已经受到了挤压,如艺术市场化的泛滥和城市弹性的消失,目前所面临的基层网格权力很有可能成为常态;这种自我隔绝的同时,也会带来视野和社会感知的消失。艺术无法再以逃逸和突围改变现状,而是要思考如何构建新社会网络空间的可能。有必要重新调整艺术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了! 上海,在近代中国中是个发展样板的都市,除去那些讲话稿而套路的现代都市说辞,上海活跃的文化生产能力,恰恰在于底层根系空间的饱满和无法标记的空白之处。这些也是当代艺术的真正萌发和疯长的地点,而非来自网格化中的美术馆,后者曾经是艺术自组织去反抗的对象。这些“野草丛生”的地带正在逐渐消失,但新的城市田野空间也在出现。任何的重建都有章可循,这种“空白”不是真正存在着零污染的物理空间,而是指组织者的建构想象力。回想早期的艺术自组织,“空白地带”都是被无中生有发明出来的。当年被挖掘出来做展览的地下室,废弃厂房和商场,都已被资本和城市网格推倒和改造,今天城市的空白空间在哪里? 金锋与石青试图在中心/非中心和现实/区块链的动态平衡上采取一种新的工作策略,以当年上海街头和社区中最普通也是最神秘的信息网点——烟纸店,以及如今取而代之的咖啡店,作为工作锚点,为城市行动探索更广阔的空白空间与更复合的动态联合网络。 殷艾雯 殷艾雯是一位实践设计师,艺术家,设计理论家,策略顾问和项目发起人。她主要用写作、思辨设计和时间/实践为基础的艺术来检视行星级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她提倡用关系中心设计来作为重新设计和想象社会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殷艾雯还是2019年INFORM观念设计大奖的获得者,并在荷兰圣尤斯视觉文化研究院担任毕业策展导师以及在地设计系系主任。 殷艾雯是关怀家互助网络的发起人,也是作品《浮萍定海》的主创之一,她于2017年在荷兰建立了这个以关怀经济为中心的模拟社会系统,以期承托被加速技术发展短路化了的现实社会系统。然而以数字技术为基底的关怀家互助网络是否可以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保留伦理?是否可以为现实社会提供切实的关系进化动力?有关于此的解答将在模拟系统第一次落地于现实(上海本土),并与其反复产生撬动力的状态下被记录。 分享主题:“不设计”的勇气 在数字产品广泛社交化、平台化的今天,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制度以及事实管理者。技术批评者很容易看到社交平台对人际关系简单粗暴的理解,也有数字行动者主张在技术中纳入更为细腻的情感数据与考量。作为设计师以及设计理论学者,殷艾雯将分享她的一些项目实践,并引入关怀视角来讲述第三种路径:如何通过“不设计”,将关系的主动权、阐释权归还给人们。她认为这是确保以技术为基础的去中心化组织不会演变成压抑的工具。 施蕊妮 施蕊妮,动画导演和加密研究员。施蕊妮的作品通过视觉化虚拟亲密关系探讨人类和新兴技术之间兼容性。本科毕业于伦敦传媒学院的交互与移动图像专业,随后她于2018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加密与和动画的融合所带来的可能性。 分享主题:情感自治区,当加密遇见红白喜事 基于区块链的web3变革不仅仅关乎金融,就像科技不仅仅关乎功能一样。归根结底,它服务于我们的情感。 相对于自上而下的关注web3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施蕊妮的实践更注重个体层面的体验:量化情感的新型游戏规则X-to-Earn足以表达真切的悲伤或喜欢吗?爱意证明 (proof-of-love)可以交付加密的数据处理(cryptographic transactions)吗?Web 2.0支持的情感资本主义、特别是交友软件借助算法监控用户浏览、 生成的数据,进而标准化、商品化地经营情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Web 3.0则赋能(empowers)用户从科技巨头手中夺回个人信息的所有权。艺术家创建的交互网站FuneralPlay与LoveCounter作为观念的、去物质化的媒介,实际生产的是兼容多元价值观的表演性情景(performative situations)。搭建情景的灵感来源于主创人员对亲友的身份认同与自由意志的采样,这些非虚构的、未被量化的情感数据试图描绘当代年轻人的替代性群像。 郭城 郭城1988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日常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分享主题:天气块报——关于去中心化结构中的公平与信任 区块链从技术结构上来说可被看作一个分布式“账本”,通过其网络中不同节点间的共识来记录数据,具有难以被篡改的特点。气象数据是一种不可复验的时间性数据,利用区块链对于气象数据进行记录,可被看作一种无法证伪的历史书写。近年来国内有多起关于气象数据的争议事件。如2012年美国驻京大使馆开始发布自测的空气质量数据,曾由于其发布的数据与官方相悖而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2022夏天的持续高温中,手机天气app中显示的极端高温多次被官方辟谣。此外由于高温津贴引起的劳务纠纷每年也常有发生。郭城的最新作品《北京天气播报》使用几台硬件条件一致的设备作为节点构建私有链,每个节点负责读取不同的气象数据源,节点间利用PoW共识机制生成区块,并争取记录在区块链数据库中的权力,并播报其记录结果。此作品尝试检视与讨论区块链去中心化结构所带来的公平与信任,与其和来自真实世界的或带有偏见的数据相连接时所引发的矛盾,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数据强权的推波助澜等不可预期的后果。 孙羽茜 孙羽茜是一位AI艺术家和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金史密斯学院。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同时也是SuperRare上的加密艺术家。 受电子游戏中与虚拟人物的对话启发,她的创作围绕AI聊天机器人展开,专注于AI互动中的叙事和亲密关系。 她的研究好作品和发表于国际会议与画廊,包括柏林BBA画廊,SIGGRAPH Asia Art Gallery,Foundation of Digital Games(FDG),ISEA,ACM Multimedia,上海Aiiiii人工智能艺术中心,纽约时代广场等。她的AI艺术作品也获得了2022 Lumen Prize的提名。 分享主题:Web3中的情感幻觉 当NFT成为一种艺术创作媒介,购买NFT这一行为从一种商品交易转变为象征交易,其背后,是数字身份(群体)对某一创作理念的认同。而对于该领域的创作者而言,他们时常也会陷入吊诡的情感困境中。当其作品在社群中收获到更多喜爱与支持时,作品的经济价值也或将“泡沫化”地膨胀,致使其文化价值更易被忽略,从而吸引来投机主义者;与此同时,创作者本身也在收益方与真情实感的社群行动者这两种身份之间游移。孙羽茜将以NFT社群参与者和创作者的身份加入此次会谈,探讨社群中的创作精力和情感投入,在某种情况下,是否变为了一种被动的博弈?我们是否该保持清醒?又该如何为之? 回应人 33EMYBW 33EMYBW,本名吴善敏。作为多个乐队的成员,吴善敏在中国音乐界有着丰富的经历。2015年,她在厂牌SVBKVLT的合辑《Downpour》中以“33”之名发行了第一支个人单曲创作《EMSYGYDL》。不久后,“33EMYBW”诞生,并在Asian Dope Boys于上海知名club “The Shelter” 的活动上首次现场表演。此后,33EMYBW在北京D-Force唱片公司发行了首张EP《Medusa》。 2018年底,在柏林CTM音乐节演出后,33EMYBW在上海厂牌SVBKVLT发行了首张专辑《Golem》。《Golem》获得国际好评,并被Bandcamp评选为2018年最佳电子音乐专辑之一,让更多的听众认识了她 自创为 “节肢舞步"的声音。2019年初,她在北京的美丽唱片公司发行了《Dong 2》,这是一张采样于中国西南侗族传统音乐、声音和田野录音的概念专辑。 2019年,33EMYBW在全球各地进行了演出,包括由Aphex Twin策划的Warehouse Project开幕演出(曼彻斯特)、Nyege Nyege音乐节(金贾,乌干达)、Soft Center音乐节(悉尼)以及Recombinant音乐节(旧金山)。同年10月,SVBKVLT发行了她的第三张专辑《Arthropods》。该专辑在波兰Unsound音乐节上首发,也作为SVBKVLT巡演展示的一部分,该巡演包括厂牌Hyperdub在Corsica Studios组织的活动“Ø”(伦敦),以及厂牌Spiritual Sauna、Construct分别在Macao(米兰)、Umbo(苏黎世)组织的演出。《Arthropods》入选了许多“2019年最佳”榜单,被Boomkat誉为“定义2019年的专辑”,Resident Advisor则评价“《Arthropods》是来自繁华上海地下音乐现场最原创的唱片之一”。 姚翔 姚翔,原语里弄发起人,区块链及密码技术研究者。他的研究覆盖区块链技术架构、分布式身份、开源社区治理等,撰写多篇研究报告,并积极推动公共课题的研究、研讨和公众参与。他曾参与第五届网络年会青年学者论坛,发表论文《投票、分叉与集体行动——分布式自治组织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议程(GMT+8:00) 2022年11月25日(周五)14:00-17:00 时间流程内容14:00 – 14:10开场14:10 - 14:30艺术家分享(20min/组)‍‍‍‍‍佩恩恩:“海上花”中的金融魂灵‍1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