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21

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来源:Tech Nation,2021年) 教育、医疗、农业、金融等传统行业与科技进行结合,形成了教育科技、医疗科技、农业科技、金融科技等等被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文化、设计、创意,是否也具备科技+的属性与体质?2010年到2019年英国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增加了43%,2019年的经济增长中贡献了1160亿英镑的份额。 艺术 教育 科技 Art, Technology, Education 探索未知的想象力 创意科技CreaTech作为创造力(Creativity)和科学技术(Technology)相交汇的产物,创意科技既等同于让科技在创意产业中得以发挥应用,也意味着在创意概念的具体落地中对其产出方式和体验过程加以提升改善的科技产品与科技服务。 此次奖学⾦评选主题围绕艺术、科技与教育,通过创意科技手段来进行场景重塑,特设立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研究⽅向⼀: 数字化+功能性+公共性 以数字化创意作为核⼼ 我们关注的是技术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既体现了创意产业通过科技手段而发生的转变,也体现了创意的产出、流程、产品和服务与为其而生的新兴技术共同的创造。该分析的领域包括:设计、雕塑、公共艺术、音乐、博物馆、时尚、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和娱乐、电子游戏竞技、数字营销、建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游戏和新媒体、剧本杀等场景领域; 例如:重新定义设计的工作场景模式,设计师如何去实现全新跨空间工作场景。例如:设计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视觉数据,如何将数据作为设计的参考。例如:将场景、科技、艺术的⽣态性跨界合作成为创新的场景表达形式。更多的例如...

“科学.媒介.艺术”系列工作坊(二) Workshop Series on Science, Media and Art  主办机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机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总策划:闵罕 学术支持:管怀宾 项目监制:宋戈文、宋振熙 第二期嘉宾:周知远 第二期Workshop主题:医学与当代艺术创作实践 项目时间:2021年10月25-27日 项目课时:3天 —— 项目宗旨  随着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拓研影响着人类多维度学科发展及社会生活进程。其中,艺术的未来推演与发展方向同样收到了科学领域成果的影响。近些年来,从学院教学到社会中的艺术生产,当代艺术与科技跨界的项目层出不穷,如AI人工智能、生物艺术、大数据视觉艺术等。在这些领域中的合作,给艺术研究者以及科学实验者双向带来了新的可能。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是具有实验前瞻性的艺术机构,通过和科学界的学者联合举办工作坊能够打开两个学科间的学术差异壁垒,打通双方可能性,通过聚焦“科学.媒介”的课题,让艺术语言能够得到更为多元的发展,与此同时能够让更多的科学领域学者能够了解当代艺术的语言范畴,从而在科技研发上能够带着人文性思维模式,更好的结合到社会生活中来。此次系列工作坊就是基于以上目的而产生,希望给艺术学生及青年艺术家带来不同视野,并且通过系列Workshop的举办汇聚中国美术学院的全新校外学术力量,研发新的教学内容,展现学院宽广的学科包容度。 第二期工作坊内容 工作坊内容简介 生物科学近些年来成为当代艺术跨学科领域不断探索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大量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利用生物学的科学实验技术进行重新的艺术性表达。在这里,突出的几个方向来自:1.艺术家利用现有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理念,进行观念创作。2.艺术家利用生物医学技术来完成当代艺术实践形式语言的探索。3.艺术家和批评家通过生物学微观生命理论的构建,向宏观的当代艺术理论提出新的思想挑战。在这三个方向中,来自非艺术理论实践领域的周志远老师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本次工作坊,周志远老师讲从自己的理论知识构架出发,横跨社会学、哲学、医学的知识体系,向我们介绍关于生物科学和当代艺术交叉创作的可能性、意义和切入点。于此同时,他将结合这些年在医学一线工作的前沿实践,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案例分享给学生,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与思考当代艺术的方式。 嘉宾概言 工作坊规则安排 时长:每天下午2点——5点    中间休息15分钟 参与人数:10-12人(可旁听参与) 参与学生范围:跨媒体研究生 场地教室:南山校区4号楼405室 为期:3天 第一天    由工作坊特邀嘉宾介绍医学及个人目前艺术实践的案例,进行“一名医生的当代艺术创作”主题讲座。  第二天   工作坊特邀嘉宾进行自我介绍,并阐释自我当代艺术创作的初衷,讨论“真的,实的与三种存在”的跨界艺术实践主题思考。 第三天  由工作坊特邀嘉宾介绍医学理论、微观学研究,从“钱学森的疑问与新的纪元”里讨论符号、象征、共情理论,并讨论微生物网络信息技术与人类视野的关联。 Workshop 嘉宾介绍 嘉宾作品 ...

 开放媒体前沿系列讲座  虚构设计:在数字设计中思辨的作用  演讲者:Nicolas Nova 尼古拉斯·诺瓦 主持人:姚大钧 翻译:赖玉华 时间:2021年10月12日 19:00 - 21: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1号楼304室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E-Art法国艺术学院联盟 内容概要 虚构设计是一种用设计思考未来的方式, 它把各种物件、不同的服务以及虚构情景 展示出来并对其进行思考与讨论。但同时也对当下我们看待未来的眼光进行质疑,这 种看待未来的视⻆是为了进行构思与策略层面的选择。比起单纯地描绘近未来世界概念下的产品、场景或者用户体验,虚构设计目的是让这些虚构的情况仿佛真实存在一般,并构建虚构小说来解释这些物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本次讲座,学者兼研究员尼古拉斯·诺瓦将会基于最近“近未来实验室”学者在数字设计方面研究的例子, 来介绍在设计、前瞻性研究和人类学是如何融合交汇的。并为我们展示他们如何帮助我们推测社会和技术变革的可能性。 讲座总共持续两小时,会留有半个小时给大家提问与讨论。 大致分为五大部分: 1. 介绍一些案例来辅助理解设计项目的性质,比如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或者与体育相关的设计; 2. 虚构设计的定义; 3. 以历史的⻆度看与传统设计的关系。比如设计、建筑以及思辨设计领域历史上的一些例子; 4. 虚构设计如何具体操作,步骤; 5. 对虚构设计的总结。 讲座结尾Nicolas Nova会为大家介绍“近未来实验室”最新的著作《虚构设计使用手册》(The Manual of Design Fiction)。 http://bestiaryanthropocene.com  讲者介绍 尼古拉斯·诺瓦(Nicolas Nova,1977年12月6日-)是法国-瑞士研究员、社会人类学家、策展人,日内瓦艺术与设计大学的副教授,他在那里讨论了数字文化史和设计研究。 他是“Lift Conférence”以及前瞻性研究机构“近未来实验室”(Near Future Laboratory ) 的联合创始人。日内瓦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学位、EPFL(瑞士洛桑)人机 交互博士学位。他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和米兰理工学院的客座研究员。 他的研究主题涉及数字化人类学、地理位置的关键性、与数字化相关的新习惯。更广泛的来说,他还研究并畅想未来和数字文化。 关于Open Media Lab 开放媒体实验室(Open Media Lab)强调“未来导向,当下实验”的开放式创作。以前沿媒体艺术及数码亲密性 (digital intimacy) 为基础,培养符合当代精神的“后媒体文艺复兴人”。不以媒介载体定义创作行为,不以媒体理论规范创作思维。追求开发新平台,打破作品与产品之分野,扩展当代艺术中对于创作及艺术品的定义与视野。在当下“后网络时代”的媒体社会中,生产并扩散创意弥因,形成信息、理念、成品的快速交换流动。 开放媒体实验室的最大特色是在国际化的高科技创作中强调面对并反思当下中国独特的网络社会生态。当前开放媒体实验室的训练与研发重点突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手机艺术、未来书写、未来山水、实时动态影音现场、社交媒体艺术、声音艺术、程序艺术、科幻影剧等方向。 开放媒体实验室与奥地利电子艺术中心 FutureLab 未来实验室等国外前沿机构合作,以“声纳”、“河流体”、“中国声音艺术大展”、"迷因城市:骇进现实"、"迷迷之因"、"科际迷航"等系列为根基,持续推出国际性跨媒体艺术展览和演出。 The Department of Open Media (a.k.a. Open Media Lab, or O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