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 Ge. S. Talt | 跨媒体艺术学院2015届毕业展作品之塔刹Tasha!

格·式·塔 Ge. S. Talt | 跨媒体艺术学院2015届毕业展作品之塔刹Tasha!

展期:2015.5.29 - 2015.6.4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藏品陈列馆、四号楼二楼、四号楼四楼
学术主持:高士明、管怀宾、李振鹏
策展人:梁庆
助理策展人:李颖
指导教师:杨劲松、邱志杰、张培力、耿建翌、吴美纯、高世强、姚大钧、崔鲁海、范厉、
牟森、吴俊勇、高芙雁、吴珏辉、张辽源、石可、宋振、朱玺、施洪法

在前两天的推送中,我们详细介绍了浮图 Pagoda光匣 Light Box部分的作品。今天将推送的是最后一个部分塔刹Tasha

 


塔刹 Tasha

塔刹位于塔的至高处,“冠表全塔”。“刹”来源于梵文,意为“土田”和“国”,那是一个超越性的领域,觉悟之域。觉悟是澄澈空明却无法凝固的思维境地,塔刹,正是现世与觉悟领域的临界之所。作为“临界”的塔刹,各种矛盾或悖反在这里聚合,虚与实、始与终、有限与无限,在这一切的峰顶共生与逆转。

Tasha is on thetop of tower,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 tower”. “Sha” (刹) derives from the Sanskrit, meaning “land” and“country”, which is a transcendent realm, the realm of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is a clear and empty condition of thought, which can not be immobilized, andTasha is precisely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consciousness. Itis in Tasha as the “boundary”, that various kinds of paradoxes or antinomiescometogether; it is at the top of all these, that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thebeginning and the end, the finite and the infinite coexist and reverse.

参展艺术家:

曾晓嵛、陈孙莞、贺冰、李舜、刘国强、宋戈文、杨青青、张佳乐、李心夷、宋蔚、彭鑫、曾永强、丁孝文、顾廷臻、郝凯、洪萄、姜逸轩、林璟、施鑫、王海龙、王珂、熊希曙、张楚淇、张宏昌

曾晓嵛《新偶戏计划:所谓伊人》 装置

我的七件装置即为七种角色,钩沉于中国历史、小说、诗歌及民间等不同解读之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包括了诗人、先锋、祸水、神、尼姑、游魂、思妇的身份。在每一种角色之中,其实也潜藏着诸如秋瑾、陈意映、杨玉环、李清照等人的具体身份,她们均对应着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女性。在同一个空间里,角色各自发生、叙事,并同时产生着彼此间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孙莞 《物乐园》 装置

传统玩具曾经以家庭制作、手工制作的方式连接起日常物品和游戏精神,但是现在的玩具已成为一种受制于流行文化的专门产业,加之人们价值观单一化和同质化的消费习惯,使得玩具慢慢成为不正确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在这次创作中,我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发现者,用游戏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日常物品并将之制作成玩具。这样做是为了呼唤人们回归手作玩具的传统,重新连接起日常生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和解放日常物品,从而建立起创造性的生活态度。

贺冰《7个新娘》 表演、装置、录像

此次的表演内容以相亲为主题,展示了一人多故事的独白,并穿插真实与虚构的对话。这些对话来自于现实中真实相亲的7个对象,有编写的独白,也有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我把这些零散的交流整合成一个整体,并用第一人称进行单方面的口头述说。整个表演的现场由7个场地组成,包括自动下雨的手持伞、微信聊天纪录、铁锁梯子、星座人形床等等,而表演者在述说对白的同时也在和每处的道具发生着不同的关系,每讲完一个就会播放一段现场相亲的真实对话录音。最后,整个场地混合着杂乱无章的声音,而观众在这30分钟的表演里也将面对着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李舜 《瞬间的永恒》 摄影装置

那些游走的影像并不只是简单复制的形象,而是一个个形态不同的立场。我捕捉飘散在空中毫无意义的光,并将它们转换成具有东方意味的书写。在这组《瞬间的永恒》中,我又将截取自现实的光影从平面的影像中抽离,进而铸造成厚重的空间实体。两种毫不相关的语言顿时在意识的连接中达成了有效的妥协,并即刻具备了崭新的精神时态。

刘国强《打开的门》 录像0’45”

相对的机位对拍一扇正在慢速打开的门。

关键词:角度、速度

宋戈文 《彼岸》 装置

源⾃⽶开朗基罗的天顶壁画《创世纪》中亚当与天父手指相触碰的瞬间。床作为灵媒,沟通着现实与梦境,物与灵然在此触碰。在《彼岸·2》里,身体为舟,岸在何方,静与动的界限是那么的模糊。

杨青青 《棋同物论》 表演、录像

我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生存和获利是宇宙间生灵万物的第一需求,每一次环境的改变和自我的选择都直接影响了未来的输赢。在从不停歇的各种生存斗争中,个体终需服从于“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囚徒的困境虽为博弈论中的一个模型,但它最终指向的仍是我们所处的现实。虽然个体间能力总是会高低悬殊,弱者却不会永远处于劣势,强者也无法保证自己常胜不败。在不断重复的多方博弈中,个体究竟如何才能继续生存、扭转局面、以弱胜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多助之至方能战无不胜。人和,也许才是最佳的策略与选择。

张佳乐 《水波》系列 装置、影像

对于水的好奇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所以在大量的研究与尝试之后,我选择了水作为创作的媒介。水对周围的环境极其敏感,环境变化带来的波动会对平静的水面产生作用。我在《水波》系列中试图研究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信息流通和转换,利用机械的震动,使空气、风与媒介(水)相互作用,表达一些偶然的、具有实验性的画面语言。我在这件作品中尝试用媒介属性相互转换的方式,重新看待诗与机械语言的关系。流畅灵动的画面语言与程序控制下节奏明确的机械运用相结合,使得诗与机械语言的结合叙述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律动。

李心夷《蝣》 《Dance On The Tips》 装置

偶然的美往往是出乎意料的,而我这个系列的作品正是源于不同个“偶发”的组合。我将滤沙原理与游戏 Feed me oil 中石油在水中不断向上的状态结合,用机械的外力引导完成这一过程。机械外力与水、油抗力的对抗,油浮力与筛网的对抗···不同的力在同一空间里的矛盾冲突,激化了油产生不同的状态。而油的特殊性质与形态,也给了装置不同空间的扩展,并陷入打散、穿梭、拉伸、断裂、挣脱与融合的无限循环。

《Dance On The Tips》是我对记忆的重组。记得小时候科技还尚未如此发达,我当时治疗眼睛疾病的方法是每天穿进1500根针,这已然成为我童年的痛苦回忆。每天放学回家的课余时间都在重复这个枯燥乏味的机械动作,不过久而久之这竟对我的耐心与专注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针这种在别人眼里并不起眼的东西,也成为我之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只不过在创作中,我并不想一味地强调“痛苦”,而是希望自己可以将之转化为有趣的东西。

宋蔚《我听清楚了》 表演、录像

人们总是会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却很难认真去聆听。可是即便在听着对方讲述,那种一方喋喋不休,一方只是“对”、“嗯”、“哦”、“唔”的场景却真的不像正常的交流。人们太喜欢讲述自己,给自己贴满标签,一个童年或者爱情的话题,就可以让一个人兴奋地交代着自己的人生一宿不停歇···这种看似多人的会话,实则半强制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打着交流幌子的“非交流状态”。

彭鑫《划痕计划》 喷墨照片、文献、装置

划痕症,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荨麻疹,通常出现在过敏性体质的人群中。在来到杭州的第二年,我也得了这种症状。皮肤在被尖锐物刮划后会有短时间的红肿发痒,并出现类似浮雕的显影,45分钟后这些症状又会自行消失。这个“病”既不会给我带来实质性的身体伤害,也不会过多影响日常的生活。相反如果哪一天划痕消失,也许我还会不习惯。于是我开始思考生活中什么是必要的,而我们又丢失了什么。我的整个计划通过在身上的书写来收集一类特定事物的信息,用扫描仪记录下显现的划痕皮肤。这件工作将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刻我不再能划出痕迹,而对于《划痕计划》而言,当我不能再划出痕迹时,也就是完成自我塑造之时。

曾永强《岁末》 装置

岁月之末意味着终结和新的开始,而山河之变则一直是我关注的话题。在末日那一刻,世间万物都沉浸在安静之中,或许只有哀伤的气息,或许正在酝酿着新的伊甸园。巨大而又腐朽的船锚砸在理想国一边,船锚的越界是山河之变,是荒诞的威胁与申诉。暗黑的铁削山脉,污黑的水流,山河的摇摆不定是再也不能愈合的局。于是,指着世界旋转的手,是爱的本源,是理性之引。我的作品试图寻求秩序崩塌破裂的边界,强调理性指引的重要性,以此抒发个人对山河之美的爱。

丁孝文《左支右捂1》装置

铁笼的柱子上缠着许多弹簧,而弹簧与树的枝干紧密连接。弹簧虽然拉扯着树的枝干,却又没有伤害的危险,关系微妙。看似是树在操纵弹簧,又似弹簧在支配着树,但外层还有铁笼束缚着树与弹簧···

顾廷臻《结界帝国项目》综合媒介装置

这次展出的装置和图像作品是我“结界帝国计划”的简单局部。我的作品形态和形式多样不定,内容上多以意象展开的情境为主,倾向于折衷的神秘主义和心理构境,既渗透着荒诞的逻辑,又凝聚着胶着的情绪。在创作中,我以“精神地貌学和能量学”的思考为线索和动力,试图探索一些与家园感和非存在有关的命题,并希望能在叙述上融合各色的乡野怪谈、精神分析和科幻猜想。

郝凯 《逐影》 装置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庄子-渔父》

我的作品在表现光与影之间相生相灭的关系。光怪迷离,相辅相成,交织缠绕。

洪萄 《囊》系列之《阿塔卡马的水鬼》 装置

这件作品是我对“囊”和“安全感”的剖析。我们都认为囊内的世界需要保护,但是也许我们看不见的“内在”才是危险的来源,而外在的世界才是更需要被保护。对于这个开阔式的外在世界,想要将其保护起来又显得那样无力,如果想要保护这个外在的世界,也许最终还是会形成了另外一个“囊”。

姜逸轩 《追求速度是最低级的刺激》 户外装置

我对这些现成品的加工组装显得极其简单粗暴,因为(我的)这种不加修饰,乍看上去就像是剥夺了这些物品(一部分)存在的合理性。与其说是为了延展(这些)物品在不同空间中的适用性,不如说是我对物品因耗费而产生的快感的追求。

林璟《鸟人》影像 14分钟

世界的起源是从无开始,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最初是混一的状态,远未形成各种形体,万物从混一的状态里产生,又从混一中消逝。影片中的鸟人作为生物的代表,从无中产生,游走嬉戏于自然之中,最终又回到自然,与万物化为一体,世界再归于混沌。

施鑫 《Candy 》 单屏动画影像, 4分45秒

在游乐园玩耍的小女孩不慎踩到了小男孩,伴随着小男孩的痛苦,一颗糖果从天而降。小女孩在品尝了糖果的美味之后对着小男孩又是一脚,第二颗糖果从天而降。这引起了周围玩耍的小朋友们注意,继而引发了对小男孩的殴打,天空下起了糖果雨。不堪苦痛小男孩最后死亡,而糖果雨也随之停止。正当人们伤心于此的时候,小女孩不慎被踩了一脚,又一颗糖果从天而降……我的这个叙事脚本,实际上是针对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电车难题”的变体,很多时候决定事物性质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其所处的环境。春上村树曾说,铜墙铁壁与鸡蛋之间,他永远站在鸡蛋这边。我不禁怀疑这样优美的论调,什么是鸡蛋只是取决于你的观测点,只要灯光美气氛佳,鸡蛋也能化作做利器。

王海龙 《几何》 装置

散落在空间里的几何是被我凝固拆解的现实,不可见的观念在这里忽然变得可被测量。

王珂 《再生纸》装置

各种不同的纸,和日常生活中的材料溶解在一起,成为随意的形体。我没有预设,没有方案,也没有标准,“物”一直在变化。

熊希曙《Nightmare》装置

我经常会梦到些类似怪物状的东西,光怪陆离,天马行空。做梦者本身就像一个导演,掌控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情境下出现的角色,作品利用万花筒产生的纷繁变化的图案结合作者创作的一些原创画作表达出梦境中自己所感受到的诡谲之感。

张楚淇 《不服从的物件》 装置

有些记忆不需要回忆,但也不会遗忘。一句话、一个字、一段声音,都可能是它的开关,所有的发生都在一瞬。每个人都有一段不愿提起,却又时常闪现的记忆,而我的是关于一只手。手,那只在我脑海中潜伏着,随时等待开启的手,是不快乐、甚至是痛苦的记忆,它是我创作的来源。

张宏昌 《人·为》 装置

无着落的身体悬于未名的天空,我的精神究竟在哪?

跨媒体艺术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全部作品已推送完毕,首先要感谢的是整理每件作品图文的梁庆。

在本次介绍最后,我们需要感谢所有毕业生,感谢你们这几年在跨媒留下的声音和记忆,祝贺你们顺利毕业,也祝愿你们未来的路能够顺利,快乐并且无愧于心,带着我们的祝福去闯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