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Mar 友情推送 | 重磅!2015年度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博士学位招生信息公布!
视觉中国研究院博士学位招生信息
视觉中国研究院由中国美术学院于2013年发起成立。研究院聚焦“视觉国学”、“视觉乡土”、“视觉当代”三大研究领域,以跨领域协作、多学科交融、传统活化创新为特色,旨在于国际视野和当代学术框架中梳理以视觉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学系统。
博士学位招生方向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设置以下博士学位招生方向:
1.视觉中国学研究
视觉中国学方向,旨在聚合国内外智性力量,超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现有套路,发掘经学、礼学、金石学等传统学术脉络,结合考古学、博物馆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资源,将艺术史的研究对象置入生活史与社会史的情境之中进行考察,构建器物、空间、仪式、人的行为与社会意识多维度的研究系统。
导师组:
雷德候(Lothar Ledderose)、杰西卡•罗森(JessicaRawson)、范景中、许江、王赞
雷德候(Lothar Ledderose)
原名Lothar Ledderose,蜚声世界的艺术史学家与汉学家。1942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任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1973年至1975年间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Oriental Cultural Institute)担任研究员,1975年返回柏林的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East Asian Art)工作,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和哲学历史学院院长。2005年,因在艺术史上对中国刻石书法的研究获得了巴尔赞奖,是继世界上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后又一位获此最高人文学术奖的德国艺术史学家。代表著作有获得列文森图书奖的《万物》、《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等。近年来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柏林与维也纳,1985)、“兵马俑大军”(多特蒙德,1991),“日本于欧洲”(柏林,1993)、“中国明清绘画”(巴登巴登,1985)等。
杰西卡•罗森(JessicaRawson)
1943年出生于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汉学家。现任牛津大学副校长,牛津大学墨顿学院院长,中国艺术与考古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1976-1994年间曾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代理主任、大英图书馆董事会成员。2002年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被授予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Dame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头衔。罗森教授的学术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艺术与考古,尤其是商周青铜器与汉代墓葬。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祖先与永恒》、Ancient China, art andarchaeology,Chinese ornament: The lotusand the dragon,China: The Three Emperors等。
许江
1955年生于福建福州,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1989年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98年作品应邀参加“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首届亚太地区现代艺术三年展”(1993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国家美术馆)、“东方既白•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大展(2003年法国巴黎)、“美术批评家提名展”(1994年北京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重要展览;曾获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佳作奖,“鲁迅艺术奖”、“97中国艺术大展金奖”等重要奖项。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多次大型展览,包括“远望•许江的绘画”(2006年,中国美术馆),“远望•许江新作展”(2007年,广东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2009年,上海美术馆),“东方葵:许江艺术展”(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王赞
1959年生于江苏扬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2000年作品数幅参加成都“世纪之门”邀请展览。2000年《血浓于水——白求恩》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优秀作品奖”。2001年作品数幅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水墨本色”邀请展。2001年作品数幅应中国美术家协会、大连市政府邀请参加“2001年中国画年展”。2002年参加上海“水墨状态”邀请展。2002年参加北京炎黄美术馆“水墨本色”第二届邀请展。2003年作品数幅参加潘天寿纪念馆主办的杭州“春雨江南”画展。2004年《高原红》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优秀作品奖”。2004年《梵树落菩提》等作品参加“怀文抱质”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毕业作品展等。
范景中
1951年生于天津,1979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81年获浙江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总编、中国美术学院美教专业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发表论著有:《法国象征主义画家摩罗》、《古希腊雕刻》、《图像与观念》、《藏书铭印记》、《柳如是集》、《柳如是事辑》。译著《艺术发展史》曾获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伊拉斯莫斯研究基金奖,还译有《艺术与错觉》、《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波普尔论文集》、《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论文集》、《希腊艺术手册》、《图像与眼睛》、《开放的宇宙》、《艺术与科学》、《文艺复兴》、《希腊雕塑手册》、《象征的图像》等。曾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学院丛书”和”学术史丛书”、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史与观念史》、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
2.国家形象设计研究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自我认知以及国际体系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反映了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观、价值观与未来愿景,是一个观念与视觉共构的符号体系,是一个国家投射在大众媒介和社会心理中最宝贵的象征价值,也是国际交流与全球传播中最关键的信息资本。本研究方向旨在从图像学、社会符号学和媒介研究等不同角度,在当代电子化、网络化、全媒体、超链接的技术条件下,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视觉表现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与延伸设计。
导师组:
何见平、髙士明
何见平
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系,获硕士和大师生学位。2001年10月起任教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教育方法论。为国内外多家设计杂志撰写专栏,作品曾在瑞士、美国、法国、德国、以色列、伊朗、中国、马来西亚、波兰等国的杂志和媒体发表,同时出版了大量有关世界平面设计师和欧洲设计教育的书藉,代表著作有: 《中国海报艺术史》,《Jianping He—New Generation of Design》,《Master of Design》等。
髙士明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先后创立或发起了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亚际书院及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2002年以来,他策划了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系列研究计划、“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以及“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等。主要代表著作有:《视觉的思想》、《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与地缘政治视觉报告》、《与后殖民说再见》、《巡回排演》、《胡志明小道》、《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等。
考试科目及相关信息
视觉中国学研究(2011计划)
考试科目:
1. 外语(英、日、德、法)
2.专业研究能力考核(1)
3. 专业研究能力考核(2)
4.综合面试
考试用参考书目:
1.《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三联书店。2005
2.《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英)杰西卡•罗森著,邓非等译,三联书店。2011
3. 《美术史的形状》,范景中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4. 《礼仪中的美术》,巫鸿著,三联书店。2005
5. 《画论丛刊》,于安澜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6.《中华竹韵》,范景中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国家形象设计研究(2011计划)
考试科目:
1. 外语(英、日、德、法)
2. 专业研究能力考核(1)
3. 专业研究能力考核(2)
4.综合面试
考试用参考书目:
1.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学林出版社,1987
2.《设计百年: 20世纪平面设计的先驱》(英)杰里米安斯利(Jeremy Aynsley)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20世纪设计思潮的演变:世界著名设计图例》,(美)斯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 (美)米尔克伊里奇(Mirko Ilic)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4.《新传媒环境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何辉, 刘朋, 外文出版社, 2008
5.Politics in Time: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Analysis,Paul Pierson at Harvard 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6.Statein Society: 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Another, Joel S. Migd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网上报名及缴费时间:2015年3月1日—3月20日
欢迎大家报考,详情请关注中国美术学院招生网站:http://zb.caa.edu.cn/pages/message/20150205.html
更多信息请关注视觉中国协创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