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onry

SciFipedia工作坊/创作营针对“策展-研究”的工作机制展开集体的长效工作。成员不定,根据每次项目和参与情况自由组成。目前参与工作的成员:彭婉昕(展研)、徐子羿(展研),龙奕瑭(展研)、杨子敏(开放媒体)… SciFipedia工作坊邀请不同领域的人参与,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侧重不同的现实和场景,注重差异性工作方法的协作,对科幻或词条进行现实维度和客观实在的反复捶打。我们将通过连续的活动,对“科幻”的不同面向,展开持续几轮的或重叠或错位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是希望对科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现有理解的范围,而是从各种侧面入手重新打开新的界面。同时充分对话,期望在此基础上,形成导向未来长远合作的工作网络。 SciFipedia的第一个阶段是对“青艺周”科幻论坛相关视频、录音、演讲稿的整理,摘取讲者演讲过程中重点提出的关键词,编辑“科幻开源词典”。第二个阶段是对文本档案进行“场景化注释”和标记情境,持续半年以上,计划进行7次联合工作坊和持续的读书活动。 列车/火车的一种隐喻很好解释了“科幻开源词典”中句中词的构成(这也是一个由词将词典串联起来从而形成科幻初世界观的过程),像一节节列车一样将句子串起。不局限于一列车厢与其他车厢发生联系,而是在于这个可移动的动态,也可和外部的车厢发生碰撞。 首场联合工作坊与泼先生合作,邀请泼先生奖作者及其文本参与进来,推出“列车系列之写作列车”项目,同时开启第一回的写作创作营。 目前暂定为7次联合工作坊和持续的读书活动。7次联合工作坊的方向和顺序是:写作、编剧/戏剧、档案编辑创作、编程艺术创作、声音/编曲、空间、表演。每次都将对上一次工作结果进行迭代和演习。 7次工作坊后,这一科幻的“策展-研究”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不仅仅是谈论游戏艺术或者是科幻艺术,而是讨论其中的共同工作的机制。 写作列车时刻表 ES1026次列车,下午14点至18点 1号车厢,14:00—14:30 SciFipedia「列车说明」 2号车厢,14:30—15:30 李沐杰「数字车厢:穿越(写,作)地带」 2号车厢是ES1026次列车的“数字性写作车厢”,这里展开关于“数字性写作”的科技物质过程。如同计算机基于(0,1)处理数据、生成多元化的数据组构,(写,作)是这节数字车厢的操作单元,它将经由发生在这里的写作程序(关键词提取应用、自动化书写、数据反馈、迭代写作等),驰骋在创造的疆域,展现写作在物质情境中的速度、张力、情状。[0]从乘务长/主讲人收集编写的词汇集出发,[1]乘客将对列车经过的当下风景和情境进行体验、[01]并经由自动化书写创作表达为文本。[011]参与乘客所创作的文本将作为此趟列车的精神食粮,被放在列车餐车的手推车上以供取用。[0111]这些文本作为数据还将通过软件进行关键词提取。[01110]提取后的关键词结合该节车厢的乘务长/主讲人本人所提取的词汇,激发新的文本和写作,[011101]将工作坊的时空体验延展到新的写作实践之中。 3号车厢,15:30—16:30 赵玉「列车更衣室:写作与剧本;写作的平行展览」 3号⻋厢为ES1026次列车特别设置的列⻋更衣室,试图分享一种不纯粹的工作方式。艺术家作为策展人,艺术家作为写作者,策展人作为艺术家。“写作向来是策展时间的重要面向之一”,文字写作作为艺术创作的剧本,影像视频压缩为短篇小说...

10月16日晚,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荣誉之夜”典礼在“小城之春”影厅隆重举行,本届电影展各项荣誉得主最终揭晓。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AME影视计划创始人曹雨、赵鸣昊则受邀作为颁奖嘉宾出席了“荣誉之夜”。 ▲王怀宇、马可·穆勒、赵鸣昊、曹雨、赵涛、贾樟柯亮相开幕典礼(左起) 此次AME影视计划作为专注于扶持青年新锐电影人的服务平台,与平遥国际电影展深度合作,专门设置了独家冠名奖项“平遥创投·AME类型创新奖”,旨在鼓励青年创作者。 ▲“荣誉之夜”平遥创投荣誉单元·AME类型创新奖颁奖现场 当晚,陌陌·平遥创投荣誉单元的颁奖仪式上,导演王一通凭借《灾星下的恋人们》斩获了平遥创投·AME类型创新奖,AME创始人曹雨作为代表上台为其颁发奖项,该奖项的奖金将用于获奖项目后期发展及制作,由AME影视计划独家冠名赞助支持。 AME类型创新奖的设立备受行业内各大选片人、导演以及投资人的肯定与赞许。AME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扶持青年新锐电影人的初衷。 自2016年创立至今,AME已创办了三届AME影像创作工作坊,该工作坊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通过艺术家和电影人的“融合”创作孵化了数百部优质作品,以不同的"碰撞"激发青年创作者的潜能,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可。 第一期工作坊海报 第二期工作坊海报 第三期工作坊海报 凭借《恋曲1980》获得平遥国际电影展WIP发展中项目最佳影片奖的梅峰导演也是AME第一届工作坊的评委;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创始人、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同样也是AME第一届工作坊的评委,他们都给予了学员们不同的建议,并支持着AME影像计划。 ▲第三期工作坊合影 2018年,我们开启了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AME影像行动巡展季,通过征片、巡展、线上线下运营,到全国各大高校和地方观影组织进行放映。让更多创作者的好作品能被大家看见,也让更多的人看到真正好的作品。 ▲高校巡展线下放映盛况 AME作为一个专注于艺术、电影、人才的新电影服务平台,一直在提供人才交流、内容创作的资源、实践与环境,推动产业与学院、艺术与大众的对接,努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促成一条涵盖人才、创作、宣发、放映的产业链,实现中国影视的多元生态。 ▲AME创始人赵鸣昊、曹雨(左起) 此次AME平遥之旅圆满结束,不虚此行,倍感荣幸!感谢平遥国际电影展对AME影视计划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创作者对AME的信任! ▲AME创始人赵鸣昊、曹雨(左起) —End— /素材图片来自©平遥国际电影展/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跨媒体艺术学院阅览室正式开放。 地点:4号楼-201 阅览室规则:不能吃食物;书不可借出阅览室(教职工可借);不可高声交谈,嬉戏。 阅览室书目:下载表格查询 https://pan.baidu.com/share/init?surl=cYeOawOsBh4xOu9ut9zTIw 提取码:rcm0 部分书单 跨媒体阅览室开放时间实时更新表 (每周一至周六下午:具体开放时间将实时更新) https://shimo.im/sheets/dTvYHJTppPtDPdGp/ ...

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省“十二五”重点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媒体艺术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拓展,强调创作实践中的实验性和前沿性以及多学科跨界探索的可能,致力于将艺术与电子科技、数码媒体、综合材料等专业领域进行交叉融合,丰富创作手段、拓展学科边界。 中心下设九个实验室,主要涵盖四个媒体艺术实验领域:数字媒介的虚拟与交互(包含:互动艺术实验室、数字图形实验室、虚拟感官实验室)、综合材料的应用与拓展(包含:动力装置实验室、木工手作实验室)、影音现场的互动与展演(包含:声音艺术实验室、多媒体展演实验室)、实验影像的拍摄与制作(包含:数字暗房实验室、胶片摄影实验室)。 中心主任:管怀宾 中心副主任:田进   SIMA...

跨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跨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集虚拟现实、仿真实验、在线教学、媒体传播于一体的跨领域教学与媒体艺术实验平台。中心绕...

Inter-World-View,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发起的年度项目,2019年首次启动,现面向全球公开征集 Inter-World-View,是“世界观”(Worldview)之间的交互,也是对世界与世界观的“访问”(Interview)。 我们希望寻求全世界范围内,10-20组有着独特问题意识、工作方式、创作方法、生活状态——拥有独特“世界观”的青年群体,汇集于杭州,在10天(2019.11.11-11.20)的时间中,通过共同的布置、展示、论辩、生活,展开充分的深入交流,并期待在此基础上,形成导向未来长远合作的工作网络。 历史上的“核心交流现场” IWV希望不仅限于狭义的艺术领域,而是能够联接广泛分布于各界的群体:哲学家、写作者、策展人、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程序员、科学家、工程师、音乐家……我们尤其期待结识那些在日益专精和割裂的世界中,拥有但能够跳脱具体的行业和领域,进入超越性思考、形而上维度,共怀改变世界愿望的人们。 IWV希望探索的是完整的生活与工作的世界观,包括“如何共同生活”的技术,所以不面向作为个体的创作者(尽管我们绝对不否认对个体的敬意)。对我们来说,任何一个规模的群体,都代表着某种独特的世界观,已经开始了它的“普遍化”进程(哪怕是微小的、仅仅在数人之间),同时,它们大多也拥有了某个地理位置上的牵连。从而,与今天盛行的两种极端的社会生存形态:日益单子化、自我闭环、游牧、流散的个体(以自由艺术家为典型),高度组织化、同一化、化身千万、无孔不入的集体(以跨国公司为典型),都非常不同。 人类历史上想象出的“异世界” 我们期待,这些来自各个“世界”、在地理上来自各个大洲的人们,将前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在2019年11月11日-20日内,每天由一组团队展示、演绎自己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作品”),“占领”并布置自己的空间——每个群体,都可以提前选择自己的场地:从马路边的露天区域,直到挑高超过12米的大厅,到原为版画工坊的地下室……其余的群体,在这一天作为听众、评论员、发问者,并在另一天成为主讲者。IWV希望放弃原有的展示机制中“开幕”的统治地位,是部分的展览、论坛、演出和工作坊的结合,或者都不是,而仅仅是“交流”本身,交流的过程即生成现场。 我们同时在尝试一个全新的做法,希望这些参与的“报告团队”,成为整个项目本身的“工作团队”:展览策划、空间设计、海报视觉、布展搭建、影像记录……甚至厨师——《庄子》里的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 而这个超常规的共在时空,将以一场“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