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onry

11月7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静安区委、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党课《辅德里》巡讲活动”启动。巡讲活动以党史专家辅导、主创人员分享、现场观众互动与《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观摩相结合,该活动计划在上海和全国部分城市巡讲至明年。 《辅德里》——“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静安出品、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以中共二大召开、首部党章诞生为主要脉络,追溯百年前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一大批满怀革命理想的“90后”,用青春、信仰、牺牲点燃静安这片热土,照亮历史的天空。《辅德里》以当代视听语言,呈现了革命先驱者可敬可爱的生动形象、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在上海驻演、全国巡演33场次,进社区演出14场次,被社会各界誉为“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制作,高清戏剧影像由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担任总叙事、总导演,青年教师马原驰担任导演,共同带领MSG(Media...

本文转载自“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公众号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 “守正创新——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导言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两座高峰,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方式和智慧。正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守正创新——艺术与科技”系列讲座将邀请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张之益研究员团队执讲,旨在立足于“坚定文化自信...

 关于展览  W-A-S-D是四个位于键盘左侧的字母按键,在游戏中代表了四个方向。这是虚拟世界中的行走方式之一,也是网络时代语境下的我们为了更适应虚拟世界所做出的习惯改变之一。W-A-S-D系一次于商场百货中进行的实验性社区艺术展览。17位艺术家带着自身行走经验以艺术的视角进入,在与生活、社会交织的人造符号中不断停留与思考,与现场形成一种相互的关联性。同时我们有意打破日常景观与观看现场所呈现的隔离,关注艺术与生活的延展,关注混合现实的身体感知。 展览现场 作品介绍 观看动线 《flower》 鲁奕戈 窗帘,支架,模特假人,影像装置 2022 通向“花”的世界,需要经历一系列破碎的旅程:原本的游戏与现实背景被打碎,基于某种程序生成的图层在行走中慢慢下沉到消失。此时花在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它可以被理解为关于游戏和精神的演化。 这个虚拟空间的特殊状态要求它的进步与生长是向右行驶,时间的流动也是向右的;现实空间要求它在商场中与同层的成衣店遥相呼应。当一个人被置于屏幕前,他的时间会被收集,精神化作重压下扁平的碎片编织出一个线性故事——故事展览在当下,线被做成了织物。 作品《flower》旨在建立一个关于长久的隔离与孤独状态中人的精神连结的探讨,关于它是否可以被引用和出售。 《无穷无尽》 伍嘉怡 打印机,热敏纸,影像 2022 屏幕内外的交汇与衔接,重新规划了我们进入“虚拟”与“现实”的路径。我把电子屏幕比喻为虚拟网络的一种媒介,视觉上用视频流的方式呈现,置入现实空间的情境里。打印机在热敏纸上打印出的纸张不停往下运动,堆积越来越多。两种物理媒介所承载的事物,看上去朝着一个方向运动,它们在同时生长着。“虚拟”与“现实”以一种相似的状态对话,它们都没有呈现出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在虚拟空间的语境里,事物似乎有无尽的阐释空间,没有止境,没有限度。一直运行的机器似乎想要去模仿在“虚拟”之中无穷无尽生长的状态,然而,现实是,这种状态随时可以被中止。 《无题》 郑汝怡 纸,裱框 2022 我将寻常的图像截取、裱框,得到了一方渺小、稍微显陌生的风景图。 《标本》 周敏 模型 2022 生物谎言标本 《素材来源于网络》 谢相映 uv打印,920×50cm 2022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在网页上通过超链接,从杭州到南宋临安,从题临安邸到汴州,再从清明上河图跳转到杭州。 在线上,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能够共存在一处,在杭州的关键词下,放置在一起。 同时线上的图层关系与现实里的层叠关系也很有趣。在现场,意外之处是光线的强弱会影响图案背面的颜色透射多少过来,类似于调整饱和度的效果。 《删除西湖》 叶菲 pvc管、泥土、影像装置  2022 虚拟的内存与现实的储存以西湖关联起来。在大数据与后疫情时代,人们用图片构筑心目中的景象。作为一个在西湖边生活了将近五年的人,我的生活已和西湖分不开,它承载着很多回忆。现在搬离了西湖,原住民的身份被剥离,再去西湖也只是作为游客的身份。当我在小小的电脑上完成“造湖”(下载)“疏浚”(删除),“再建造”(电子苏堤),可能这一行为不仅仅是想探讨“内存不足”与“删除”这两个行为的现实意义和虚拟意义,还有我对于西湖的个人情怀。也许还有对于数据大爆炸的担忧。西湖因为是著名景点,有人维护他不被淤泥塞满,定期清除。可是在越来越多的数据,越来越大的信息量的时代,电脑内存不足不只有硬件上的内存不足,也有我们大脑中无法处理的巨额信息,也需要主动删除。 《黏菌》 崔晓雯 纤维,帐篷,荧光涂料,紫外线灯,报纸 2022 用人造材料模拟的黏菌生活的洞窟环境,我在凤凰山一带采集到多头绒泡菌的活体培养了五个月。因为不能在高于35度的气温下存活,这些黏菌一直依赖杭州的水源度过夏季,汲取着水分的同时也净化水体。作为山林草木沟通的“电话线”联系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这种个体与集体界限模糊的生物关系如果比喻成人类社会的概念就是商业,黏菌的种群增缩也可以看作我们和这个地区其他生物共同的兴衰。 《诱捕器》 朱劲婷 布料,铁蒺藜,棉花 2022 通过使用不同材质的布料,堆砌一处柔软的人工造景。绿色的绒毛和屏幕播放的视频分别代表我对草坪与湖泊的想象,留下烧灼痕迹的枕头则代表造物本身被他人施予的痕迹。西湖作为一处精致的人工造景,仿佛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诱捕器,引诱人们进入其中,投以目光。 《非自然生长》 沈业蕾 毛线,布料,植物,网 2022 用点线面构建的场景,是对自然之物的演绎和修改,是非自然生长的。有虚拟花园和现实花园两部分,区别于在现实中的直接观看,整体上是模糊着的:人、物和场景,这一切实体在记忆中都是不清晰的。作为花园的主人,我试着重新再现所拥有的记忆世界,像读者一样重新阅读自己的梦,重新返回记忆世界。这里的现场,不再是记录前所面对的场景;也不是记录中所描绘的景象;而是一个经过回忆修改得以再现的花园,似真非真,也是一种非自然的生长方式。 《老人的椅》 段苏芹 纸箱,相片,椅子 2022 视频拍摄的馒头山社区一带老人的日常生活。以椅子和视频为媒介,感受老人平时的视角。椅子是向社区老人买来的,想使观众的代入感更加强烈。视频的选取其实偏向于我个人主观所想到的,不同于年轻人对于现代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老人和现代社会之间似乎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壁。当我坐在马路上那一排椅子上时,我的世界仿佛都安静了,我和老人们的世界似乎接近了许多。 《I’m ...

图片来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er-to-peer#/media/File:Torrentcomp_small.gif 时间:2022年11月25、26、27日(周五、六、日)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线上线下待定)主办方: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