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25

2023年10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九十五周年校庆“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的先声“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于张江科学会堂启幕。在10月29日至11月13日的十六天展期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将驱动全新的开放界面,通过艺术创作、学术论坛和展演项目汇聚一个时代的创造性能量,邀请达·芬奇来到二十一世纪,共同面对当今世界的危机与挑战,再次开启世界发现与人的发现之旅程,重建二十一世纪的“天人之际”。     “向达·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共包含五大展演单元与两大国际学术论坛。五个展演单元分别为“透视或世界观:山水作为方法论”实验艺术单元、“程序员与小提琴”开放媒体单元、“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灵魂在哪里?”媒介展演单元、“天人之境v3.0”国际艺术邀请单元以及“安吉亚里”绘画单元。展览作品横跨人工智能(AI)艺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艺术、生成艺术、生态艺术、科幻艺术、影像艺术与绘画艺术等创作类型,涵盖大型绘画、空间影像装置、跨媒介巨构、现场行为表演、游戏互动系统及实时编程电影等多种媒介形式,由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古巴、德国、俄罗斯等十三国艺术家携手联袂呈现。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分别为“新六艺”系列论坛“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以及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Counter-Culture’?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此外,“艺能松(AIathon):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与现场演出“‘声纳媒体艺术节’20周年”将以更多元的形式跨越时间与空间发送讯号,召集达·芬奇的世界观伙伴们展开对话、思辨和共建。 开幕现场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致辞 ◎ 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致辞 ◎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致辞 ◎ 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闵罕致辞 ◎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徐元主持开幕式 ◎ 展览现场 向达·芬奇提案 上海科技艺术大展暨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Proposal to Leonardo da Vinci Shanghai Science and Art Exhibition & The 7th International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公众开放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二层 张江厅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393号) 开幕式时间:2023年10月28日15:30 开幕式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一层 东登录厅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张江科学会堂 公众开放时间: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二层 张江厅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1393号) 开幕式时间:2023年10月28日15:30 开幕式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一层 东登录厅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张江科学会堂 ◎ “新六艺”系列论坛 Panel 21: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7日 9:00—18:3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六层 MIP空间 ◎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 “Counter-Culture”?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8日—11月9日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六层 MIP空间 ◎ 艺能松(Alathon) 艺术/人工智能黑客松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3日—11月5日 16:0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五层 505、506、507、508室 ◎ 现场演出 “声纳媒体艺术节” 20 周年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11日 19:30—22:00 活动地点:张江科学会堂二层...

回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声音  RESONANCE: SOUN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本次讲座以新著《回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声音》为基础,讨论声音如何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被重新发明。声音艺术将声音从音乐的范式中解放出来,它并不一定“有声”,而是让听觉成为一种感知方法:让档案开口讲述故事,让消失的记忆得以复位,让被遮蔽的地方与身体重新显形,让听觉成为田野笔记、成为抵抗性的叙述方式,用技术唤回被抹消的世界,用展览重塑地方经验,用耳朵重写当代艺术史。本次讲座将回顾自“85新潮”以来的关键作品、事件与平台网络,并提出进入声音艺术的四把方法钥匙:“意图—空间—材料与技术—主题”。声音不只是媒介,而是一种重新组织共处方式的回响结构:通过倾听,我们听见的不只是声音,更是时代、地域与生命的关系形态。 This lecture, based on the newly published book Resonance: Soun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explores how sound has been reinvent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Sound art liberates sound from the paradigm of music; it is not necessarily “audible,” but...

云涯际:管怀宾作品展 艺术总监:李小山 学术主持:杭   间 策  展 人:林书传 展览策划 : 陈瑞、曲俊、徐轩露、毛春海 公共教育 : 宣文陵、金玉衡 媒体推广 : 倪清蓉 视觉设计 : 张鑫 展品管理 : 张淑斐 统      筹 : 王韵、唐玲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协      办:南京艺术学院数智科创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支持: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7日—12月2日 展览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1、4号展厅 开幕时间:2025年11月7日 15:00 湖山艺术文库《园语:一个装置艺术家的造园心迹》新书发布会时间:2025年11月7日 14:00 展览简介 《云涯际:管怀宾作品展》由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数智科创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协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展览将展出管怀宾近期以“云涯际”为意象的装置作品、影像、方案手稿两百余件,是其艺术生涯的一次集中呈现。本次展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1、4号展厅展出,展期将持续至12月2日。 天际·园象-系列之28,装置,2023年,铜喇叭、 铝板、铸铜太湖石 云崖际-系列之20,装置,2025年,铝喇叭、铸铜太湖石、电热管、铝板 前 言 李小山 许多人声称,现今的当代艺术江河日下。我承认这是事实,但要补充一句:何止当代艺术,其它的文艺领域更加不堪。相比之下,当代艺术或许算得上荒芜中的一枝独秀。至少还有一些艺术家保持了蒸蒸日上的态势——譬如,这里要说的老管。 朋友和同行都喊他老管。大家赞赏他的友善、诚挚和低调,更赞赏他在创作上的厚积薄发。在我的艺术家朋友圈里,不少人早已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则退。有时候,我看到他们现在的作品,不禁疑窦丛生:一个曾经才华出众的人怎么衰退得如此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换做是我,要么干脆封笔或停手,要么仅仅把做艺术作为兴趣爱好,图个逍遥自在,不再频频登台亮相,刷所谓的存在感。去年,我看了基弗个展,真很震撼。我的体会是,他经久不衰的创造力来自他的纯粹性,而纯粹性又保障他不断克服自身的惯性和外部的诱惑。正如罗素所说:一个人有才华不稀罕,稀罕的是如何保护才华,并将其持续发挥。 我和老管相识年头不短了,对他的创作思路和作品比较熟悉。其实,系统性思想对艺术家而言,可有可无。而且,艺术家的类型不同,属性不同,想法肯定大相径庭。我常对老管说:你有天生的“恋物”情结,对大大小小的物件,天生敏感,天生亲近。当一个艺术家从心底里爱这些东西,主客体关系就变得贴切和融合。所以,看老管作品中那些物件,无论什么材料,什么形状,都没有违和之感。我的意思是,老管的日常就是物件的日常。那些物件伴随着他生活,糅杂在他的感性、智性和思辨当中。我能够体会出他见到或触摸到那些物件时的快感——这是属于他独有的快感,也是他做作品的前奏。这方面,很少有人如他这般纯粹,这般热衷,这般一以贯之。 老管的作品与工业化时代紧密相扣。这是因为,他的成长经历正好处在我们的工业化盛期,如果说,下一代人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那么,即使我们这一代人不愿做遗民,最多也只能算得上移民。这是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的宿命。老管把现成品与敲击、铸造、焊接和打磨这些手工活有效结合,既不偏执于现成品本身,也不在手工活上炫技。老管的作品像株株植物,自然而然破土而出,自然而然开花结果。我相信,每个观众走进展厅,观赏他一件件由钢铁和硬质材料做出的作品,不会感觉刻板和僵硬,相反,会感受到万物生长的气势,感受到艺术家具有的魔术师般的魅力。 老管直言不讳要在自己的作品中疏远美。无疑,“美”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语词。曾经在理论家和艺术家之间争论不休的“美”,在当代艺术中已被完全消解。原因在于,“美”不管藏着多少主观性,说到底仍是规范,是标准,所以也是一种随大流。当代艺术恰恰是反规范反标准的,更不用说随大流。老管用作品证明,一切束缚都可以破除,个体创作的意义远高于规范与标准,基于这个缘由,老管不以符号加身——什么传统、民族、国籍之类,什么汉字、图腾等等。他不认为有中国艺术家和外国艺术家之分。艺术家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艺术家自身。他说:一个艺术家之所以出色,之所以令人尊敬,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就是他的独一无二。 这次,老管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他的个人展览,展出不少面目一新的作品。我相信,这是又一个新的起点。祝展览圆满成功。 2025.10.16 云崖际-系列之47 ,装置,2025年,铜喇叭、钢板、铸铝、铜板、红木 《破晓》,2016年,铸铝双塔、钢管、金属小屋、灯架、白蜡、不锈钢凹镜、电机、聚光射灯、瓶胆碎片、木桥,尺寸可变  部分作品 云崖际-系列之40,装置,2025年,铸铜、不锈钢、铝板 云崖际-系列之30,装置,2025年,铜喇叭、铸铜太湖石、红木 天际·园象-系列之17,装置,2023年,铜喇叭、铸铝、不锈钢、铝板 新书首发 湖山艺术文库 《园语:一个装置艺术家的造园心迹》 管怀宾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当代艺术家管怀宾以他的装置为语言塑造了独特的“园语”体系,他在装置艺术中融入中国古典造园美学,洋溢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另类特质。本书如管怀宾的历年装置艺术与空间多媒体回顾大展,带领读者走进纸上弥漫的园林诗意。书中收录了管怀宾10篇艺术随笔、3场深度对谈,其中更有文章首次面市。本书系统性回顾了管怀宾“园语”思想的生发与实践,以“园语”走进这位当代艺术家的“心语”,从中读者可以感知到他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所呈现的人文情怀和意境旨向,其让传统文化进入当代艺术的数年探索,为后人指出了一条具有东方特色的当代艺术可行之路。 编辑推荐 ● 10篇艺术随笔、3次深入对谈,见证一个艺术家40年成长轨迹 ● 收录代表作品+创作手稿+展览现场,走进纸上弥漫的园林诗意 ● 重磅专家、学者联名推荐,洞察当代艺术的真面目 《天城之光》,装置,2023年,不锈钢锻造,铜管、聚光灯、调光装置、不锈钢金属烤漆,尺寸可变 《天城之光》,装置,2023年,不锈钢锻造,铜管、聚光灯、调光装置、不锈钢金属烤漆,尺寸可变 《 融光》,影像,2023年,21分32秒 ...

前言 《观长埭:一种在地的凝视》 在高速城市化的宏大叙事下,乡村常常沦为被遥望、被定义的客体。本次展览,我们尝试放下猎奇的目光,以摄影为媒介,发起一场对长埭村深入而平等的“在地凝视”。这并非一次采风式的浮光掠影,而是一次持续的、沉浸的田野实践,旨在探讨人、景、观念三者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结。 “景”,是长埭村给予观者的第一重印象。当镜头掠过茶山与白墙时,应记录的不仅是田园牧歌式情景所携的安逸美好,更是自然地貌与人工痕迹交织共生的现场。 景与物的灵魂,终究由生活其间的人所赋予。因此,我们将镜头转向村民、归乡者与新住民,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所建构的生活场景,构成了长埭村最生动的肌理。通过这些影像,我们试图捕捉个体命运与乡村变迁的共振,聆听在时代浪潮下,那些真实、坚韧而又充满温度的生命故事。 最终,所有的探索皆指向内在观念的变迁和乡村生活的内核。本次展览的作品,既是客观的记录,也是主观的建构。它们是对“何为真实”、“何以故乡”的持续发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多元的影像,打破对乡村单一、刻板的想象,呈现一个立体的、充满矛盾与生机的长埭村——它既是地理的坐标,也是情感的容器,更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关于未来的观念现场。 本次展览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科艺先锋”党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对乡村振兴与社会美育这一时代性议题作出积极回应。艺术力量的介入,不仅为村民与乡土之间构建起全新的联结纽带,亦有效激发了观众对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质的重新认知。 本次展览聚焦并尝试解答一项核心命题:如何依托艺术载体,实现“地方特质”与“个体体验”的深度融合,进而构建一种创新性的认知视角,为每位在场参与者提供重新感知乡土价值与自我定位的重要契机。 此次展览是对2024年《社会美育/现场/中的当代摄影实践》的延续。既是对长埭村鲜活生命力的集中彰显,更是将教学课程与乡村美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一次创新性探索。我们期望,通过这批影像作品的呈现,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的广泛关注、深度理解与珍视之情,在光影交织间充分展现社会美育的广阔潜能与无限可能。 在此,我们邀请您参与这场“在地凝视”,与我们一同看见长埭,并重新思考我们与脚下每一片土地的关系。 2025/10/8 翁忆春 ▲ 第一届社会美育现场中的当代摄影实践长埭村航拍接片卷轴赠送仪式 ▲ 高芙雁导师于展览现场为村民与师生导览 ▲ 村民与师生参观展览 展览介绍 这次展览,对我们而言,有着一份特殊的意义和情感联结。它源于去年大三时,我们在长埭村进行的那一次摄影课程。那时,我们带着相机走进长埭,用镜头去观察、感受、和记录。长埭村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和乡亲们淳朴的笑容,都成为了我们镜头下最生动的素材,也成为了我们记忆中一段温暖的时光。 去年的展览,我们选择在长埭村本身的茶奥公园举行,让我们的作品首先回馈那片给予我们灵感的土地。而今年,我们将展览带回到了校园。位置的转换,也带来了视角和意义的延伸。走到今天,我深深感到,这早已不仅仅是一次课程作业的集中展示,它更是一次我们与长埭村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联村共建”项目。 ——高芙雁 总策划 Chief Curator: 徐元 Xu Yuan 田进 Tian Jin 指导老师 Instructors: 高芙雁 Gao Fuyan 宋振 Song Zhen 策展组 Curatorial section: 陈灿 Chen Can 马舒妍 Ma Shuyan 翁忆春 Weng Yichun 视觉设计 Design by: 马舒妍 Ma Shuyan 主办方 Organizer: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SIMA, China Academy of Art 承办方 Host: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SIMA 支持 Support: 中国美术学院组织部、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Party Committee of...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将于2025年10月17日至30日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UFO Terminal举办。 展览汇聚85组、近200名艺术家及团体的创作,作者来自全球12个国家及地区,作品涵盖涉及人工智能(AI)艺术、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艺术、生成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跨媒介巨构、audio-visual现场表演、社会游戏艺术等多种形式的创作媒介。以“带电的孩子”为意象,展览关照今天每一个与技术高度绑定的个体,并试图提问: 当个体生命在技术延伸与系统框架中逐渐沉默之时,我们将怎样想象人类与算力、能源的共生或嬉戏? 本次艺术节   包含六大展览单元与两大国际学术论坛:  “带电的孩子”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意象,它源自1988年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电影中那个少年意外拥有了人体发电的超能力,而今,“带电”却已是日常生活的“默认配置”。“带电的孩子”隐喻着每一个与技术与能源高度绑定的个体:在屏幕间穿梭,在算法下前行,曾经科幻想象中的超能力,已转换为人机融合的当下现实。电影中,带电的天才少年因无法忍受自己与普通人的差异,最终选择归还异能——而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已无法归还的“带电”状态? 在电影《霹雳贝贝》问世的同时,钱学森先生正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他通过“控制论”、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H·哈肯的“协同学”以及I·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等理论,试图架构起一个开放的、有机生长的系统科学思想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含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综合集成”、“人天观”、“宇观(多元宇宙观)”等特殊概念,强调人机协同、系统治理与社会关怀。这一体系与同时期的中国科幻文艺共同形塑出迥异于西方叙事的技术路径与未来愿景,具有技术与社会共构的理想主义色彩,更为当前人工智能与人类共生的伦理及系统建构提供了前瞻性的思想资源。 技术的加速让这个世界愈发成为一种被预测、被计算、被控制之物。如何在新型智能机器海量的“反馈”中摆脱被动,令人类的“反思”超越直接计算的、给定的数据,从而将技术打造为一面人类进行自我观看、自我把握的镜子——这是我们重获感知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沿着钱学森的思考路径,我们也许能找到某种超越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和宇宙,机器和生物有机体,艺术和技术间的关系,从中国的历史脉络中发展出一种保留异质性、多样性、张力与矛盾的“技术/艺术”思想。 《霹雳贝贝》所代表的“过去的未来想象”成为了一则映照当下的预言。“带电的孩子”也成为即将诞生的未来人类或“超级生命”的隐喻。科技带来了人类器官的延伸、记忆的外化、身体的解放,当技术不再仅仅作为人类的“幻肢”,它会如何重新塑造人类?在我们即将面对的世界中,电子、机械的存在与有机生命的意识会走向何方?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作为“带电的孩子”的超级生命的诞生与成长? 本届艺术节以多重维度展开这场“带电”的探问。在“我的幻肢投了赞成票”单元中,算法与数据成为无形的感官延伸;“丰饶即一切”单元以混合媒介与荒诞剧场,重新演算人类困境;“星球赫兹”单元聆听技术基础设施与生命痕迹交织的频率;“频闪的史间”单元则通过技术记忆的视觉考古,拼合时间残影;特别单元“电子灵光”构筑感知重组的试验场,让灵光在信号回路中乍现;艺术现场“电子同化”在频率中召唤着变化的发生。同期,第十届网络社会年会叩问由“互联”走向“互导”的秩序更迭;第五届感受力论坛则将AI视作“人类童年”,映照我们自身的智能与情感。 此刻,我们皆是“带电的孩子”,站在被前人无数次想象过的未来里。电已内化为我们的生命现实,它既带来困惑,也成为潜能。艺术并非为了给出答案,而是试图在技术的悬置地带重新接通感知的电流,寻找某种生命技术的语言——在那灵光闪烁的刹那,或许我们能瞥见下一个未来的微弱曙光。 实体的机器人在崇山峻岭中行走、远征,而数字建模的人类则在虚拟世界里黯自神伤或者踏破迷途。“幻肢”是一种身体错觉:失去的肢体仍然似乎在场,隐隐作痛,又隐隐欲动。不只是视觉、听觉、触感,我们思考的路径和记忆的故事也与技术深度编织——每个人都生长出无形的“幻肢”:算法成为延伸的感官,数据成为流动的血肉,而硅基化的集体记忆则像一条随时可能泛滥的暗河,已带着我们的选择权一泻千里。对“带电的孩子”来说,“幻肢”既是被技术截除的记忆与感知,亦指向我们向新世界投出的、充满矛盾的赞成票。 媒介展演板块以“丰饶即一切(Ripeness Is All)-荒诞派戏剧场景集(Absurd Scene Collections)”为题,回应“带电的孩子”总题。以跨媒介巨构为品类,通过不同具体媒介作品构建大型混合媒介的创作实践,用策展的方式做演出,用演出的方式做策展。以“π(边界/循环)”、“微积分(无限细分与求和)”和“Kenoma与Pleroma(虚空与丰盈的宇宙框架)”为初始概念,以“云计算/大模型的内部”为空间母题,以“希腊24个字母”为作品构成数列,以荒诞派戏剧为作品场景序列,探索人类困境视觉呈现的源流。 技术时代的基础设施、能源网络、算力流动、环境变化与传统重溯等话题无不揭示了一种试图调校人类/技术/星球三者失常状态的希求。来聆听技术震荡下星球频率的细微回响:寻找数字废墟中可能孕育的新生,质问技术文明的地质痕迹,令媒介记忆中的幽暗痕迹显影,想象动物与硅基之物的共同记忆,发掘能量流动对地理与文化的重塑,也揭示创造过程中控制与自由的永恒角力……这一切都为了捕获一段关乎共存、损耗与记忆的频率,从而超越工具化的感受力匮乏,寻求人类与能源、算力、环境之间诗意共存的可能。调频至星球的隐秘赫兹吧:那里有技术物的频外轰鸣,有被遗忘的生命形式的微弱信号,在能量交换与信息流动中,我们听到一段被重新编织的世界韵律。 我们并非生活在历史的延续线上,而是编码于电子媒介与历史记忆的频闪之间。每一代人都在想象未来,人们恰恰活在这重“过往未来”的复调回响中。今天,我们想象未来的能力却受困于技术失忆与落伍焦虑的循环陷阱,对世界的期待被对技术的猜测所左右。“带电的孩子”试图打造出一种关于技术记忆的艺术工具或者技艺,从技术史在个人生命与情感中留下的痕迹里,从技术变革与家庭生活的回忆间,从那些属于几代人的技术记忆、社会感知和科技志业当中,我们可以突破当下技术界面表层的幻惑,重新建立起反思与创造的锚点,塑造出与每个人自己真切相关的路径和质感——从而在取回自身的"昨日"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明天"。 信号切入场域,介质发生偏移,系统被唤醒。信号掠过身体,一次又一次,带来无法命名的回响。距离在流动中重置,呼吸化为电流。灵光在传导的片刻间乍现,在光、声与结构的回路中闪烁。“电子灵光”作为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在UFO Terminal的特别单元,为带电的身体构筑了一个感知重组的试验场。电流在节点间跳跃,信号沿着结构蔓延,像素在延迟与噪声中排列组合。这里没有静止,只有被不断校准的能量。在被数据与信号覆盖的时代,灵光成为系统运行的余波。这并非对消逝经验的挽歌,而是对新的感官方式的探索,它在能量的感应、屏幕的闪烁、算法的回声中随机生发。请打开身体的开关,任感官在空间中碰撞,去观测灵光在临界间闪现的瞬间。 电场开启,频率在空气中游移。身体开始互相试探,节律在一次次碰撞中被改写。没有中心的指令,只有能量的共振与偏移。艺术家以图像与声音为媒介,让频率在空间中回响、叠加、偏移,节奏的重组不断发生。每一个人都在过程中被卷入、被改写,既是信号的发出者,也是承接的载体。电子同化并非趋同,而是一场集体的流变。在光影闪烁与动作失序的间隙,新的感知身体正被唤醒,突变的可能在同化中悄然发生。 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论坛暨第十届网络社会年会主题“互联网之终?”并非宣告终结,而是对秩序更迭的审问:当开放互联的公共协议(如HTTP、SMTP)被黑箱式、由企业主导的模型界面(API、系统提示、对齐策略)取代,我们是否跨越了那条维系公共性的隐形界线?如今,AI治理问题更加隐蔽。人类全部知识结晶正被未经公共授权地编为“模型资本”——可租用、套利,却不具名、无回馈。哪些数据被纳入、谁被排除于算力与分润之外,成为新的“协议”之争。这一转变是从开放“互联”走向由模型主导的“互导”。在“互导”体系中,“工作即提示”可能是文明最危险的转折:公共知识被私有化为大模型,语言被改造为提词界面,智能被公司化圈占。我们若不重写规则,就将作者性、公共性与分配权交予系统预设值。十年之际,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资本复合体,更是算法主权与基础设施的全球争夺。此时更需找回互联网早期的公共理想,以延续的实践对抗更为精细的剥削形态。 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带电的孩子”论坛暨第五届感受力论坛,以“人类童年”为主题,探讨AI作为“新的人类童年”这一未来隐喻。《霹雳贝贝》被视为“未来考古学”的现场——既是过去对未来的想象,也成为理解AI时代的文化化石。论坛旨在探讨,作为“未成熟的智能”,AI如何成为一面镜子,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创造力、学习与情感等定义我们物种的特质。我们或正站在新智能的黎明前夜:AI究竟是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还是超越“人”之概念的全新开端? 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带电的孩子 开幕时间:2025年10月17日 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17日—2025年10月30日 展览地点: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 UFO Terminal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协办: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 UFO Terminal 本展览由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美术学科领域的艺科融合前沿研究”(25AF016)支持 总策划:余旭红 学术支持:曹晓阳、管怀宾、牟森 展览总监:李凯生、徐元、高世强、闵罕、乔志兵 策展人:闵罕 联合策展:武子杨、吴珏辉、孙晓宇、信阁 执行策展:刘贝宁、李想、杨启晨、钱可奕、黄嘉莹、杨一泽、张何心、张启悦、赵莲涟、姜瑜彤、倪子易、陈鹏帆、宋瑶、史宇昕、朱舒然、陈薇、李一骁、詹成哲、胡伟 展览统筹:蒋斐然、梅悦子、马原驰、张佳乐、郑丽镇、王舒燕、韩媛、朱沈珏、杜润凡、林芝卉 视觉设计:Dandelion Design Lab 特别鸣谢:黄孙权、唐晓林、曹澍、蔡宇潇、刘畑 油罐艺术中心团队:张孝东、屈洋、顾语君、曾雨馨、王清扬、俞雅闻 UFO Terminal 支持团队:UFO媒体实验室、上海保信晴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木宁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金绍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Vision Prosper、PRE 参展艺术家: 保拉·加埃塔诺·阿迪(阿根廷)、宾雅(瑞士)、彼得·伯尔(美国)、贾斯汀·波特尼克(美国)、蔡宇潇、蔡雨轩、曹澍、陈家智 &黄咏珊(中国香港)、陈健睿、陈煜凯、布里奇特·德弗朗科(美国)、陈鹏帆、陈欣+李洪祥、陈子健、崔林涛、哈伦·法罗基(德国)、范献鑫、马修·D·甘特(美国)、马克·芬格赫特(美国)、甘亦心、高雄、管子抒、郭城、郭锐文× 3ASiC、何佳轩、何芷琪、何子彦(新加坡)、贺子珂、黄嘉熙、黄孙权(中国台湾)、蒋雨洋、金涛、金哲新、康凯雯、阚梓菡、李姝霖、李育婵、梁效铭、林科、林猷顺、Joanna Lyu(澳大利亚)、刘窗、刘广隶、刘卫(中国香港)、吕艺杰,MSG团队、牟森、信阁、倪子易、梅悦子、韩逸宁、胡心亭、阮小凡、张诗雯、欧阳铭珺、叶彦菲、杨雯如、张园园、封鑫颖、黄彩凤、林沛航、周文悠、钱昱达、徐贝尔、邹芷涵、尹涵、潘科佳、张彦抒、严思睿、罗西雨、殷妤婧、喻可馨、陈晶晶、宋福洋、林俊祥、林可欣、刘思瑗、黄颖怡、程凌风、叶芳硕,彭艺伟、钱可奕、全面拒绝小组(奥地利,苏珊娜·弗洛克、阿德里安·乔纳斯·海姆、约纳·克莱因莱因)、SANGHEE(韩国)、石青、实验艺术系团队(吴穹、朱玺、张立、劳小武、黄忆弦、胡安同、吉田瑶、景雪怡、刘濛奇、卢毅夫、欧阳琳锋、彭熙、邵雨杰、唐嘉阳、王秋灵、王奕心、王裕杰、吴含琦、张洙连)、舒淇、双琦、宋天悦、孙晓宇、孙叶凡、王霁、王建斌(新加坡)、王晶、王欣月、王浙辉、魏菡萏、魏唯、温辰旻、吴璠、武子杨、谢瑞持、谢宇彤、徐诺、徐闻秋、颜文笛、杨静蕾、杨书妤、尉浩、yuri(俄罗斯)、赵梓霖、张喆楠、张立、张壹、周芝桦、赵航晨、赵润东、郑汝怡、zzyw(汪洋、漆贞贞) The 8th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Electrified Kids Opening: 3pm, October 17th, 2025 Duration: October 17th — October 30th, 2025 Venue: TANK Shanghai + UFO Terminal Organizer: China Academy of Art Hosted by: School of Intermedia...

ICAST 课程|艺术思想系列 主讲人 王璞 主持人 刘畑 时间 9.20、11.22、12.13 9:00—12:00、14:00—17: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18号楼314教室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 * 该课程可在学分制系统中报名 课程主旨 2024年秋,弗里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又名詹明信)去世,他的研究对象“席卷从索福克勒斯到科幻小说”的一切文化,他最后的作品《本雅明文档》和《理论年岁》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批评发展的一次终极断代:詹明信是美国后现代社会在全球资本主义最近的一个历史长周期所能产生的最重要也最博学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工作已经成为批评理论的最后的当代丰碑。 我们将展开对詹明信的“辩证句子”的密集阅读,由此重思196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向——我们自己,乃至当代中国文艺,仍是这一文化逻辑的一部分。为什么理论的律令是“永远历史化”,而为什么历史只在形式的历史之中?在历史感消逝的境遇之中,断代如何在当代文化实践中保持其不竭而必要的激情,政治阐释又何以有效并具有优先性? 理论已成岁月,在历史辩证法的意义上,一去不返。而当全球化时代陷入多重危机的新常态,我们是否有了一个新境遇?在其中,作为“认知绘图”的文化主体性,和不可再现的历史本身相比,哪一个更辩证?这场必败的竞赛,或许是詹明信留给我们的律令。 本次课程的形式为讲解、共读和自由研讨。 课程安排与主要材料 第一讲:辩证句子 主要材料:The Jameson Reader导言;参看Sartre: The Origins of A Style; 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 Jameson on Jameson: Conversations on Cultural Marxism; Marxism and Form 一个全景:从萨特研究到理论遗著 第二讲:形式/政治 Marxism and Form 以及整个“社会形式的诗学”的整体计划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第三讲:文化转向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The Cultural Turn 参看: Perry Anderson, 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 第四讲:认知图绘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在九嶷山北麓,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村落中,传来了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他们正在动手制作自己的戏服,为即将到来的“大元社”乡村青少年艺术节戏剧展演做好充足准备。站在教室中,手拿着材料与孩子们共创的这群青年们,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他们在这里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创作装置、设计主视觉海报、参与排演...

摘要 Abstract 数字技术正重塑艺术生态,AI与人类的协同演化成为不可逆的文明进程。高世名提出:今天艺术的使命是在技术浪潮中捍卫创造的主体性。其一,借AI构建“历史汪洋”中的集体创作,以多元多重的可能世界置换单一封闭的Matrix体系;其二,化被动消费为主动生产,超克消费主义与幻觉工业共筑的自动化/现成化生存处境。他强调,艺术家应重新启动先民时代摹拟(mimesis)的本能,成为虚幻工业时代的自主“造梦者”,主动创造“梦境”而非沉溺现成幻觉,在数据与物理世界的交融中保持感性生产的能动性,通过对大数据算法和数字世界底层技术的结构性穿刺,做到“以幻解幻”。 关键词  AI与艺术协同演化  创造主体性  “洞天计划”  动力机制  造梦者  解放‍Digital technologies are reshaping the artistic ecosystem, and the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between AI and humanity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civilizational trajectory. Gao Shiming proposes that the mission of art today is to defend the subjectivity of creation amid the technological tide....

山水行动 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展 Shanshui Action Shanshui Moving Image Installation Art Exhibition 主办: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协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合美术馆 支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杭州上城区政府、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总顾问:许江 学术主持:余旭红 总策划:高世强 策展人:唐晓林、张婷 展览统筹:夏商周 策展执行:吴穹、孙晓宇、张立 参展艺术家:高世强、陈璇、范献鑫、黄佳怡、蒋奔、林祚雄、吕艺杰、孙晓宇、万梦圆、汪嘉欣、王晨、吴穹、张诚林、张立、张抒言 展览团队:王剑红、张抒言、蔡可成、陈璇、窦亚杰、樊金琪、蒋奔、赵怡、郑悦、薛佳音、朱羚、秦晨茹、王洋、杨书妤、陈卫青、李天行、赵一璇、沈昳楠、李昂、段官来、张耀玮、孙叶凡、陈熠诺、杨凯、黄敬涛、张佳乐、王舒燕、曹梅清、韩媛、王怡航、朱沈钰、杜润凡、林芝卉 展览宣传:中国美术学院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空间设计:罗晓楠 视觉设计:非白工作室 鸣谢:蓝硕文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展期:2025年8月12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杭州南山路218号) 开幕致辞 许江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文联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山水的境域  最早看到《山水宣言》,是在2017年,法国斯特拉斯堡的莱茵宫。那磅礴的气势,那多屏的影像,拔地而起,栉比叠立。无声的亚细亚大陆的莽山让这座旧日的皇宫陷落在山水的影像之中。这山水全然不同于欧罗巴大陆的山脉,以直上直下的碑状的气势,牵动着云雾,缠绵着烟雨,掩映着松柏,摇曳着草木,诱引着千百年来东方诗人们的情往兴答,又宣示着某种古远而幽茫的东方谱系的观看。这山水的“宣言”,一方面回应着九十多年前这里展示的中国首次古典与现代绘画展览,以传统的竖状画面的复数方式,向中西艺术交流的先驱致敬。另一方面又借此表达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山水经验,及其在新的媒介语言中发扬光大着的独特的世界观诗学。 山水这个宣言到底说了什么?山水不唯是关于山与水的风景。当“世界”被前所未有地图像化之时,“风景”这一人类观看与再现世界的最古老的范式之一,既呈现为一种似是而非的空泛,又遽然变化为一个亟待审视的问题。山水,在这个时代提出,就是对风景图像化、平面化的颇具匠心的提醒和疗治。从根本上说,山水是一种关于造化的谛视。此种谛视,让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让生命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世界观照,形成的“心与物游”的整全的存在。于是,这种静穆的、多屏的、运动的方式,成为人与山、与水游目玄览、相望相答的基本的方法。 正是在这个方式之中,我们遭遇山水风景作为众多“问题场域”的追问。首先,我们由此进入登临之境。登高涉远,在山水中穿梭,在吟叹中相会,那攀援的艰辛,那风雨的临对,那生命的悲欢,那云气的苍凉,俱在此时聚拢。断石、深崖、虬木、孤院凝在一起,供我辈临远眺望,并始终合为一体,蔽藏在山水幽茫的深处。同时我们又进入怀远之境。“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当年羊祜携诸子登岘山时发怀古之咏叹:“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登高即怀远,在这个所谓的地形学的历史追怀中,我们总与古人在精神上契合。复登临,不仅是奇观的重复阅览,更是“曾日月之几何,江山不可复识”的人生意义上、政治意义上的往复与慨叹。 于是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批判与自省的境遇,一个悲慨之境。自然本无情,宇宙了无时间伤害的痕跡。中国的诗人们总怀一种共通的时间感受的模式,将天地恒常与人世无常铿然对照。于是,在远山的迷宫中,风情总带着萧然,流光便是空寂,即目之所,处处泛起悲歌。在这个訇然而启的批判性转向之中,我们常怀御风陶然的兴味。我们超越了“地方摄影”“景观摄影”“奇观迷恋”等等流向,铺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方法论的反思,世界观的反思。在今天的时代,直面山水,正是直面我们自己。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靠涂鸦山水符号,来作为所谓当代艺术的投名状。我们也不用讳莫如深,让山水充作祝由之术的道说平台。我们企望恢复的是徐霞客那般的山水人生和亲临山水、比德山水的胸襟,我们所要探寻的是谢灵运、柳宗元等博大悲怀中的山水诗化的山河,我们所孜孜不倦的在于山水涌现又归于隐匿、在迷宫中划然洞见的凝现及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语言世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们通过山水来弥合艺术与我们时代最根本的问题之间的重大断裂。山水的行动让我们以身体的沉浸、以观看的诗化,来浸润在充满中国意蕴的、在信仰与现实之间跋涉的“山水化”的沉思与无尽藏。 我们学校是山水精神的主场,我们的校园是人的山水化的成长之所。我们的专业,国画有山水,油画有山水,版画有水印,跨媒体艺术有山水。山水作为一种方法,滋养着所有的学科。山水作为一种精神,滋润着我们的校园。在国美说山水,是最为熟悉的话语,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泛起一片涟漪。 今天,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山水凝视的奠基时刻,我们用登临之境、怀远之境、悲慨之境、陶然之境的追叙,借以抒发所有的山水谛视者的心语,并向这个葳蕤而磅礴的山水阅场,表达深深的敬意。 2025年8月12日 麻胜聪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诗画浙江绿竹长,八月杭城似锦绣。很高兴和大家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见证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年系列展的盛大开幕!在此,我谨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向展览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二十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十三年提升,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经济强的精彩蝶变,“千万工程”“蓝色循环”,接续荣获联合国最高生态环境“地球卫士奖”,率先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 从安吉余村出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塑造浙江,深远影响中国,深得世界赞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这二十年这个重要节点上,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列展,以艺术之媒诠释生态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美学艺术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元素、生命形态转化为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为美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壮美山川、广袤森林、清澈溪流,都是艺术创作的无尽宝藏。人们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为美学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美丽中国建设是全民事业,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积极践行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美学动能和靓丽色彩。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描绘绿色发展的美好画卷,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余旭红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尊敬的许主席、高书记、钱主任、毛书记、金书记、陈厅长、麻厅长、赵书记、吕厅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各界专家同仁,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第二十年。“山水行动: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展”“美丽中国·艺术行动”“壁路薪传:敦煌艺术考察行动”系列展览,通过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深度结合,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艺术表达,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不同艺术行动中的实践。 一 “山水行动: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展”呈现了以山水影像为主的综合艺术创作,由艺术家高世强带领的山水影像创作集体共同创作,自2016年启动“山水行动”计划并持续至今。“山水行动”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个长期创作、研究的影像计划,其目的是将中国人的山水经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活化在当代,传递给世界。 山水影像创作集体将山水作为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在遍及中国各地的山水之间进行了持续数年的影像实践,以多种数字影像技术为媒介,进行当代的山水影像创作,试图打开山水经验,激活山水精神。 展览以《山水宣言》为序章,以“诗性共通的语料”“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以有情观无情”三个篇章依次展开。 序章作品源于跨三省四山:浙江雁荡山、安徽黄山和齐云山、河南云台山,应和“天地洪荒”“山河岁月”的愿景,以激发山水经验,唤醒天地人学。该作品于2017年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首发。 第一章“诗性共通的语料”铺陈数十空间影像装置,开启“人与山川共高低”的山水体悟之旅;第二章“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延展迷宫脉络,聚焦《山水:唐诗辞典》《富春江作为方法》《如何度过夜晚》三件作品,深化诗画时空的沉浸对话;第三章“以有情观无情”实现创作维度裂变,高世强等15位艺术家个体探索,与《山水:海山·南国》《山水:太行》两大剧场级创作并置,终以有情之眼观照天地洪荒,三个篇章以影像迷宫构建三重“游观”,最终在超现实山水情境中,完成对中国山水精神的纪念碑式再造。 这是一场在光影剧场中的“山水宣言”。山水影像创作集体试图通过这些影像作品,对中华文明的山水基因进行一次深刻而全方位的回溯、挖掘与探讨。让当代人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不断累积山水经验,重新理解“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激活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山水精神。 在浙江展览馆的“大地长歌”——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年艺术展上展出的大型影像装置《山高人为峰:一次山水行动》,通过访谈挖掘湖州20位典型人物、20个动人故事与20件纪念物,构建起“以人述事、以事映人”的微观叙事。 二 当数字影像仍在心中回荡,我们又从“山水行动”走向“人间实践”——这正是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的初心。2021年,在时任院长高世名书记的亲自谋划推动下,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就是为了回应时代命题,将山水精神转化为建设动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艺术的能量。 美丽中国研究院梁宇老师、汪莎老师策划的“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采用“星群式”多地联动展览架构:正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旧址北京国际俱乐部展出的“美丽中国·年度报告”,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近20个国家驻华使团的代表应邀出席,这表明世界对中国美好生活与生态艺术实践的浓厚兴趣;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美丽中国·学习中心”,展示了文旅方向的100个案例和美丽中国百课系统,把展览变成案例展示与教学结合的现场;在自然资源部,则同步开启了聚焦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指数成果的生态专题案例展。 今天,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美丽中国·艺术行动”集中呈现了以艺术家的行动与实践为核心的特别专题展,发布了本年度遴选出的100余个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案例,展示了来自艺术界的行动路径与工作界面,构成了遍布中国大地的艺术实践体系,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文化艺术赋能社会发展的崭新图景。 三 从当代实践图景回望历史文化长河,生态美学基因早已深植文明根系——正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祥云、经变画的山水,都在传颂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千年回响。 作为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项目,赵怡老师策划的“壁路薪传:中国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藏品及文献研究展”,聚焦于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多年来在敦煌艺术传承与发展上的不懈探索。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以王子云、常书鸿、史岩、董希文、段文杰等为代表的国立艺专师生,肩负维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先后远赴西北开启了敦煌艺术的保护和弘扬事业,开启了国美与敦煌艺术的不解之缘。此后数十年间,一代代国美师生踏着前辈的足迹,深入敦煌,进行了系统的临摹、保护、研究与创作。 依托学校深厚的藏品及文献积累,展览着重凸显了以国美师生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保护、研究、传承敦煌艺术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敦煌壁画中大量的自然意象,都蕴含着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也深刻阐释了近百年来,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现代美术教育一以贯之的传承。在教学与创作坚守敦煌艺术的精神传承和当代活化。 “山水行动”用影像重释自然,“美丽中国”以实践书写建设,“壁路薪传”借文脉启迪未来,这些项艺术行动从媒介创新、社会行动、文明传承的不同维度,共同呈现了扎根大地、体悟自然、创造有为之学的气象。 谢谢大家! 高世强 艺术家代表、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各位朋友,各位领导和同事: 上午好。 “山水行动”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项长期的工作计划,最初要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时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先生警醒于当代山水之危机,在富春江边黄公望的故地策划展出“山水宣言”展览,发表《山水,世界观的艺术》一文,倡导山水这一门最能体现中国人世界观的艺术,提出“天地洪荒”“山河岁月”两个愿景,旨在由此激发出山水经验中的形而上玄思和纪念碑性,并借此重新恢复那种宏阔时空中吞吐大荒、顶天立地的人学,从而振兴中华文脉,以成世界共享。 2017年,由中国美院策划的“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举行。100年前的1924年5月21日,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展览“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这是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3、24岁的留法学生们一起创办的。可以说正是从这个展览起,促成了中国美院的诞生,“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正是对百年前展览的致敬。在这次展览上展出了我与团队创作的《山水宣言》,这是我们的第一件山水影像作品,由此开启了整个“山水行动”计划。大家看到我身后这三个大屏幕,组成纪念碑一样的巨嶂,开幕式后这里就要展映《山水宣言》,这件作品是此次“山水行动”展览的序章。 展览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诗性共通的语料”“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和“以有情观无情”,这可以说是山水影像创作集体一起工作近十年以来的创作路径和思考的概括。大家结伴同行,深深地走进中国大地上广阔的山水之间。创作集体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和各种设备,攀爬到山顶,下行到深谷,身体累到极致,便有了机会体味那采采流水、荒荒油云、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明漪绝底、落日气清……而要使用摄像机和其他新的数字影像方式去捕捉和呈现,让这些成为自己的语言,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感觉,则又要经历非常细致的摸索与学习。我们试图融入千年来中国人对于青山青史的永恒辩证,理解隐逸并非逃责偷懒,入世更非贪图荣华。天地无情,造化万端,桃花源并非静止,现实世界中的安身立命、安居乐业需要依靠所有人带着不断向上的心气,勠力同心,奋斗争取。我们的山水艺术,就是要去遭遇那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陶然时刻,接近庄子“吾丧我”的坐忘时刻,创造自我解放的时刻。 我一直使用“我们”这个代词,是因为“山水行动”,作为计划和作为展览,它的主体是山水影像创作集体,这是一个临时的、活性的、生产性的共同体,包括艺术家,也包括研究者。这个集体主张面对山水这个长期的大课题,既组织山水艺术的集体创作,又要求成员产出个人独立的作品,由此既保持个体的独立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又培育集体默契,期望在长期合作中,形成贯通的审美语境与深度的艺术共识,更希望通过创作重拾山水经验,重塑山水精神,以文化和文明意义上的山水之“大我”,超越今天日益被感性无产阶级化的原子化“小我”,激发出共通的诗性与为公的创造力。 山水与生态文明相通,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相通,与人们的幸福生活、精神安顿相通。山水令人陶然,无需翻译,可使得人与人、人与天地相互通达,是中华文明送给世界上最广泛朋友们的一份礼物。 时值我们国家倡导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年,感谢学院和各级单位协同,提供这么好的时机举办“山水行动”展览,让我们把持续了将近十年的阶段性工作汇报给大家! 感谢敬爱的许江老师亲自给展览书写了这么精彩的前言!许老师用“登临之境、怀远之境、悲慨之境、陶然之境”概括山水精神,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灵逻辑,并次第表达出中国式体察宇宙、俯仰天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境界,为我们山水创作集体在未来的行动指明更为清晰的路径。我们阅读许老师的雄文都很感动,深感同样热爱山水,就是会心心相印! 在各位师长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尤其是在中国美院的支持和引领之下,国美的山水事业正在壮大。历时八年的山水行动,创作集体中已经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有心气,有担当,能创造,能合作。今年9月6日至7日,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学校还将举办“山水:行动中的世界观”国际论坛,邀请来自国内外五十多位艺术家、研究者、电影导演一起共商山水大事。我们深信,“山水行动”的朋友和同志也必将越来越多。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没有你们陪伴我一起踏遍青山,共同熬过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不眠之夜,不可能有今天这么丰富的作品!感谢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在余旭红馆长的亲自指导和带领下,全体美术馆同仁为这个展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配合,陪着我们一起加班加点,不可能有这么精彩的展览呈现!还要感谢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只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和理解,才使得这个展览如此顺利! 特别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们有条件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展开全国巡展,以此服务和结交更多热爱山水的观众和朋友。 也要特别感谢两位好朋友,一位是蓝硕文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陈剑先生,他长期对我们的山水事业理解并支持,这次我身后的三块大屏幕就是由他们公司赞助。另一位是这次布展的魏涛先生,他和团队的付出远远超出商业合作范围,是本次展览品质最关键的保障! 希望大家喜欢这个展览。希望山水行动的同行者越来越多。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