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Nov Inter-World-View2019,访问这个世界
Inter-World-View “世界观”(Worldview)之间的交互(Inter) 对“世界”的“访问”(Interview) Inter-World-View,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发起、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的年度项目,2019年首次启动。自9月20日发布Open Call以来 ,我们收获了超过100组来自不同国家、地域和专业领域的青年群体的热切问询与报名。在经过近一个月的了解、讨论与沟通后,我们满怀期待地宣布:15组青年群体将受邀前来,共同构造首届Inter-World-View的交流现场。 这些来自全世界范围的群体们,将在10天(2019.11.11-11.20)的时间中,汇集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每天由不同的团体展示、演绎自己的“工作”,“占领”并布置自己的空间;其余的群体,在这一天作为听众、发问者、评论员,并在另一天成为主讲人。 我们期待,通过共同的布置、展示、演出、论辩、生活,这些有着独特工作环境、问题意识、创作方法与方式、生活状态——拥有独特“世界观”的人们,能够发生足够深入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导向未来深远合作的工作网络。 IWV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长期计划,它希望探索的是完整的生活与工作的世界观,包括“如何共同生活”的技术。它希望联结不限于狭义的艺术领域,而是广泛分布于各界的:哲学家、科学家、写作者、策展人、建筑师、电影人、艺术家、音乐人、舞者,乃至匠人、农民、厨师……那些在日益专精和割裂的世界中,拥有但能够跳脱具体的行业和领域,进入超越性思考、形而上维度,共怀改变世界愿望的人们。 IWV将尝试放弃原有的展示机制中“开幕”的统治地位,探索某种展览、论坛、演出和工作坊的结合——或者什么都不是,而仅仅是“交流”本身,交流的过程即生成现场。 Inter-World-View2019也尝试了一个全新的做法:受邀前来的“报告团队”,同时成为IWV项目的“工作团队”,分别担任展览策划、空间设计、海报视觉、布展搭建、影像记录、现场翻译,乃至以作品与演出的方式制作工作晚餐,用自己的工作专长,加入到一个更大的集合工作之中。 我们期待着,这15组各异的群体在首届Inter-World-View上一同“访问世界”,共同生发出一个世界观的交流现场,一个超越日常的共在时空。 2019,让我们访问这个世界。 IWV2019 参与群体 九樟学社 “万物需有寄托之地” 千寻豫樟干,九万大鹏歇。栋梁庇生民,艅艎济来哲。——元稹樟之盖兮可蔽日,沧浪清兮可濯缨。吾人立社于兹,寄山水人文之境为思,取百姓日用之道为作,汲集志士英才,求索新途,亦图存养之功,修身立命,以启复士人自由独立之精神。九樟长期致力于揭示、建构、联系、整合具有持续性文化价值的社会要素,落实为具体的建筑空间、产品、出版物或研究。九樟相信:人在与事物建立关联的实践中认知并定位自我。这种关联一旦被社会系统所阻断、遮蔽或是中介,人们将失去与事物最真挚的精神联系。在此次IWV的现场,将递进式地展现多项社会空间实践,呈现“寄托谱系”在当下社会处于“离散-聚合”、“遮蔽-揭露”并存的状态。 九樟学社同时是Inter-World-View2019的工作团队,担任现场的空间设计工作,在每个群体抵达之前,为之营造预制“寄托之地”。 IWV现场参与成员:许天心 / 李威 / 沈柯韦 Fleshy School “黑格尔舞蹈家”(Hegelian Dancers) 来自卡利·哥伦比亚(Cali, Colombia)的Fleshy School是一支由视觉艺术、文学与身体实践者所组成的团队。他们对历史、身份认知、宇宙学、艺术等有着共同的兴趣,并最终将身体作为所有思想的渠道。通过对“讲座”形式的解构,通过现场舞蹈和音乐表演等方式,他们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提问过程——将身体动作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对我们肉身中所投射的世界观发出质询,探寻在我们的聆听中所体现的生态学,在不同艺术媒介中节奏与韵律的可译性,以及联结个体-集体的那座可能的桥梁。 IWV现场参与成员:Ericka Florez / Andrea Bonilla / Jose Luis Cardona / Hollman Alvarez 重庆工作研究所 “重庆作为方法” 重庆工作研究所(重工所)是一个把重庆作为研究对象的自我组织。不同于工作小组和机构的性质,“重工所”首先是面对城市工作的敞开式平台。重庆不再只是一种地域所指,还构建起一种空间方法和研究剧场。重庆集都市、乡村、山地、航道、工地、废墟于一体,早期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工业遗迹、防御体系,随后被纳入全球化的生产链条之中,如今又开启了“智慧城市”的序幕,成为内地重要的人工智能试点和机器人基地……这一切吸引了一批创作者的注意力并成立了“重工所”,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只将重庆作为一个单一的工作区域,一种局限于地域性的田野,或用一种固化的艺术转换手段来制造某种艺术场域中的“土特产”。这些工作的实质目的,是如何重启对语境的进入式观察,不再自我他者化;如何进入理性的编织工作,对当今由全球化主导的文化,进行反思的、具有某种主体性质的文化构建。这一切迫切需要我们重回现场,重回田野,重回重庆。这里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使得“重庆”既是对象也是方法。 IWV现场参与成员:鲍大宸 / 董勋 / 吴剑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 “从混沌的现实到模拟的秩序” 大气环境塑造了地球生态,对它进行计算机模拟是几百年科技积累的红利。“盗天机,照人间”的大胆尝试,引发了计算流体力学的兴起。它一点点地勾描,把由原子构成的不规则曲面世界,画成了由数学物理公式在比特空间上的矩形投影。但现实总是混沌非线性变化的,圆和方之间总是有空隙的。科学和宗教的差别在于前者承认自己总是错的。倘若不能改变灾害、污染、气候变化的未来,预测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倘若原子空间和比特空间能无缝铆接匹配,人脑的存在又如何体现。 本次参与IWV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IAP) 团队由三位博士组成,均师从王自发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大气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和预测。IAP团队希望在艺术中找到科学的灵感,因为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研究的瓶颈已经到来。 IWV现场参与成员:尚晶晶 / 冯立民 / 王涛 PeARL “用科学再现艺术”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的表演艺术研究实验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Lab),通过用数据再现对表演艺术的研究,从广泛的跨学科角度出发寻求科艺融合的突破,用科学再现(re-presents)艺术,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显现(presents)人性。PeARL利用一系列跨学科的实验和计算方法来解决音乐、舞蹈以及视觉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接收等问题,在科学探究的方法上强调创造性,同时也使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我的艺术直觉。当数据在听觉和空间中被重新表现和想象时,信息的交换超越了学科界限,从而成为一种艺术体验。 现场参与成员:Michelle Sylvia Weintraub / Hannah Percival / Anne Wharton / Dr. Peter Martens (Lab Director) 远程合作成员:Dr. David R.W. Sears (Lab Dire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