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创作集体或悖论体? Creative Collective or the People of Paradox? 陈界仁(Chen Chieh-jen) 各位尊敬的老师与同学们,大家好。 虽然我常与劳工、失业者、社会边缘群体、社会运动者等合作,但我深知,无论是我自己或外在的客观条件,都还存在诸多局限,所以我只称这种合作方式为某种“临时性社群”。 同时,作为一个从未在学校内真正教过学的艺术家,在收到晓林寄来的“以创作集体为方法——2019·感受力论坛”的邀请函时,尤其在拜读完邀请函的文字后,一时深感困惑,尤其对此次讨论的主题“以创作集体为方法”,实在有点不明其真意,分不清要讨论的是“集体创作”,还是“欲创作/创造新形式的‘集体’”。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则几乎是天问式的大哉问。 询问晓林后,才了解要讨论的是“创作‘集体’”,对此,我必须坦率地承认,我是无能给出任何具体的建议,同时这也让我产生更多的困惑。在提出这些困惑前,请容我再次强调——因我从未参与学校的教学,自然不可能知道每位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实践方法,所以以下的问题,纯为我对自己的“自问”,希望在这些“自问”中,能有少部分会触发后续的讨论,至于应有不少的“多余之问”,就请诸位老师与同学们直接搁置,不用理会。 我的“自问”如下: 无论——集体、共同体、共同意识所形成的规范、与共同意识同时生成的排除构造、排除构造下被排除的“异己”,以及允许“异己”存在的共同体与不允许“异己”存在的共同体的差别、强共同体对弱共同体的吞噬、强共同体与另一个强共同体之间的倾轧与斗争、被排除的“异己”的联合与对共同体的反扑……以上,大约是人类社会从农牧时代、工业社会到网络社会的基本社会运动形式,差别只在于随着技术的发明与发展,而使运动的操作技术与外显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内核恐怕是如此循环,反复发生,且暂无止息。 我的意思是:从以血缘为联结的宗族、部落,再发展到城邦与国族……人类社会为了生存,从来就是以集体的形式存在,也一直以各种理由形成、创造新的共同体。即使是所谓“孤绝的个体”,大多是指个体在精神上的“孤绝状态”,而非物理上的孤绝。这种精神上的“孤绝”,也大多关于(但不限于)两个基本原因。一种是因个体不具有高生产力或在生产工具改变后,无法适应新生产工具与生产模式,成为被淘汰的“无用之人”的孤绝者。另一种是不完全认同当前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社会运作模式,以及共同体的共识逻辑,而成为持有异议的异议者,并因此被共同体排除的孤绝异议者。 同样的问题,回到当前全球艺术机制的范畴内讨论亦然。 直白地说,所有非西方区域的当代艺术生产,其欲望几乎皆以趋近西方无论左、右派的逻辑为“中心”,至今未曾真正改变(即使是所谓的“地方性叙事”,若仔细检阅,可发现其中或多或少都隐含、内存一个以西方“中心”主义的视域在审视自身的吊诡现象)。 换句话说,此刻,当我们说“跨媒体”时,这里所指的“跨”,究竟是只指“跨媒体”,还是包含“跨向新社会形式的实验”?如果是后者,那么: ·我们所欲实验的“新社会形式”的想象为何? ·有多少种目前可实验与实践的“新社会形式”? ·其中包不包含与“异议者的联合”? ·如果包含,那么不同异议者之间,如何“合”?或如何在“非合”的状态下形成“另类集体”? 以上问题,当然也是大哉问,同时也必然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可能有一套统一的运作方式。但如果我们找不到相对好的方法,那如何“创作集体”,而不会滑向以高效为标准的分工逻辑?——也就是回到传统的“集体创作”的套路中。 在我的认识与想象中,要能开展“非合之合”的“另类集体”实验,至少要先面对集体的核心危机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再回到当前全球艺术机制的范畴内讨论,免得因问题过大而失焦。简言之,如果各地艺术领域中的异议者,不面对我们欲望构造中深埋的西方“中心”主义,那么无论怎么“跨”,都只能在被“中心”划定的范围内,做所谓的“跨媒体”艺术,但如此之“跨”,等于未“跨”——为了扼要说明我的想法,还请谅解我上述过于简化、直白,更不够准确的表述。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反西方,更不是主张民族主义、亚洲主义、第三世界论式的联合,在全球化、后网络时代后,这类联合不但已被证明无效,更容易陷入无愿景式的防卫性姿态。至于“中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中心”内部的“边缘”或“边缘”内部的“中心”,以及“多中心”“去中心”是否是其他可能性等诸多问题,就留给大家讨论,不在此展开。 我的意思是:只有全面开展多种“另类全球化”的想象与实验(虽然这是一个毫不新鲜的词汇),唯有如此,西方才不再只是西方,各国也不再只是各国,寰宇四方才可能皆为“非域之域”——一个能让各种异议自由进出与共存之所。如此,感受力才可能因各种异议的存在,而被真正地打开,山水才可能成为“集体”皆可游的山水,VR才可能成为包含“多重视域”的“集体”全视域,剧场才可能不只是剧场,而是多种社会生活与社会空间的“集体”实验场。 当前全球的现实政经结构,固然会阻隔这一切的开展,但我们“生产艺术”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跨”越这一切阻隔?而“跨媒体”不正是为了跨越真正的阻隔,才必须去实验那些媒体,可帮助我们去跨越现实中的某个具体障碍? 看见阻隔,才能看见那些媒体的集合,是可作为消解阻隔的工具。 看见阻隔,才能让各种异议者,可以形成“非合之合”的“集体”——无论这个“集体”是短暂的聚集,或是会持续深化合作的“集体”,但只有先看见阻隔,“非合之合”的“集体”才可能发生。 我的“自问”,大致如上,未能与诸位共同进行更细致的讨论,还望见谅! 祝会议顺利推进。 本文原刊登于《画刊》杂志2020年第1期 ...

这是闪光的青春。 正值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创新团队携手人民日报文艺部,共同创作了一款融合着家国情怀、青年使命与艺术创意的互动H5。绚烂的魔方之中,蕴含着当代青年的无限力量。 《多彩青春》-陈流 在青春绚丽多彩的调色盘中,每一种颜色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美,正如每个职业都能成就一番事业,都能让人生精彩绽放。 假如青春有颜色,它或许是志愿红、迷彩绿,又或许是医务白、工装蓝……青春的理想,铺就奋斗的底色。在新时代的青年群体中,各行各业涌现许许多多担当有为的青年。他们奔跑在时代前列,在奋斗中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理想境界,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成就时代荣光,以胸怀大我的姿态绘就人生画卷。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合作,组织、约请美术工作者,描绘各行各业的有为青年,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为主要创作原型,生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采,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用奋斗谱写时代华章。 圣洁白-《心系苍生》-刘永健圣洁的白色,饱含医务人员对生命的敬畏,照亮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的信念。 醒目黄-《行走在高压线上》-蒋智南醒目的黄色,在他们身上成为安全提示的警戒“信号”。保障万家灯火,正是电力工人的使命与担当。 烈焰橙-《烈火英雄》-陆庆龙鲜亮的橙色,闪动着消防人无惧危险、逆行而上的精神之光,它照亮希望,给人生命的力量。 迷彩绿-《特战队员》-李晓林斑斓的迷彩绿,彰显军人的热血担当。无论是在训练场磨砺青春,还是在抢险救灾最前线挺起不屈的脊梁,铁骨铮铮永远是军人的气节。 天空青-《太空“牵风筝”的人》-史涛天青色,是一线航天测控人的奋斗写真。那一抹天青,与他们严慎细实的作风、追星揽月的力量和鸣,共同定义青春。 纯净蓝-《女焊将》-应金飞纯净的蓝色,映照出广大工人敬业爱岗的模样。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如何使此次方案充分展现青年之气,体现出绘画作品全貌,又可实现有效互动,使作品能够生动传播,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创新团队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最终敲定了“魔方”这一视觉元素。 方案草图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魔方吗?”我们以儿时的玩具作引,玩具陪伴了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扭转的魔方,拼成一幅幅的画面,也见证着青年人的蜕变,我们肩头都已扛起了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勇立潮头,不开拓进取。 H5以炫动的魔方为线索,串联起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青年画像,为用户带来丰富有趣的参与体验。每一幅画,都有着它的专属色调,绚烂的颜色洋溢着青春的色彩,展示着当下艺术青年的无限创造力。 设计草图 从方案到H5的实现,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创新团队只用了短短三天,这三天内虽辛苦紧张但却快乐自豪,此次合作,不仅是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对于跨媒体艺术学院青年创新团队而言,更是充满着荣幸与自豪感的实践,使创新创业的同学们能够在青年节之际,用自己的创想,展现出美院学子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的蓬勃朝气。  假如青春有颜色,一定充满着绚烂的色彩,让我们用自己的画笔去绘制我们这代青年人的现在,以及未来。  在此,祝所有在奋斗中自我实现,在进取中奉献社会的青年人,节日快乐! ...

2月17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学院实行每周开展教学总结,领导班子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动态调整线上教学方案;学院根据专业特色,结合双线互动,创新教学模式,挖掘网络课程优势,积极开展跨媒体艺术学院新的艺术教育改革。现分享本学院的网络金课推荐。 课程名称:空间影像创作(二) 任课老师:高世强、孙晓宇 系所:实验艺术系 面对年级:本科三年级 学生数:24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空间影像创作教学培养学生对多屏影像叙事的创作能力,结合理论课程和对艺术家案例分析,使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创作方案,熟练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并最终落实到实践成果中,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形成个人创作方法论。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周  通过影像创作方法论的理论课程,要求学生结合课题进行艺术家个案研究,并通过线上进行ppt汇报和讨论; 第二周  结合假期作业,通过阅读和对电影的批判性解读,提出对“近未来”主题的思考,引入到空间影像创作中; 第三周  深入推进空间影像创作方案,完成详细的创作方案ppt,并通过不断深化的过程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周  在方案敲定后落实到拍摄中,并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多屏影像装置作品,在实践中逐渐探索个人创作方法论; 第五周  作品完成后通过线上展示作品成果,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投入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空间影像叙事逻辑来引导实践创作。 1、 提高学生对影像语言的解读能力; 2、 掌握空间影像创作的内在逻辑关系; 3、 提高学生对多屏影像叙事的表达能力; 4、 协调好线上教学与线下创作的可操作性。 通过直播平台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学生从单屏影像的常规思路到理解多屏空间影像创作的思维转变中存在一定难度,需通过理论加实践来解决。 直播方案课时汇总 第一周 第一阶段:通过学校直播平台与学生进行“空间影像创作方法论——影像的语言和诗的逻辑”线上课程教学,学生与老师在线互动并及时沟通探讨。 第二阶段:每位同学对“空间影像创作”的理解基础上,以影像艺术家、当代艺术展览或商业展厅为案例进行深度解析,以ppt的形式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逐一汇报,与老师同学在线讨论。 同学20分钟的在线一对一汇报 第二周 教学课件《跳脱出立方体盒子的影像——多屏影像空间叙事》孙晓宇 第一阶段:1、针对寒假作业的要求,每位同学以ppt形式(图文并茂)在线展示和汇报其假期作业成果。2、“近未来”不但为我们主动地塑造未来提供了勇气,也为主动地塑造现在和过去打开了可能。它是一个积极的现实主义观念。要求学生提出对“近未来”的思考,与老师在线深化讨论。 第二阶段:空间影像叙事的创作逻辑课程。 作业:1、读完一本科幻小说;2、对电影列单提出批判性解读;3、在阅读及观影基础上以“近未来”为主题创作方案。 第三周 以“近未来”为主题,要求学生在三屏影像装置的基础上,制定详细作品方案ppt,要求图文并茂(示意图、分镜或建模等),并逐一在线汇报。结合三屏及多屏空间影像创作方法论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创作方案,加强其对空间影像创作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第四周 模拟以“近未来”为主题的线上展览,在学生中形成云策展小组,采用线上工作方式,学生足不出户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网络、手机、电脑建模等多元创作方式),最终完成个人创作。 部分学生方案细化的分镜头 第五周 完成以“近未来”为主题的线上展览,并在线上进行展览宣传和开幕,借助线上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哔哩哔哩直播、云盘、公众号等),实现足不出户看展览的虚拟展览的构想,让学生的作品在线上展示。 学生课程作品 陈勤 死而复生 万梦圆 月光 徐建 像素的黄昏 张听 2021 袁新雨 苹果熟了 朱思妍  half hunman 欧阳菁 眠frozen sleep 范俊含   When shall we leave 王勇锴   PIGS 范安心 零 李霖  what can i do now 范献鑫   echo time 王雪莼  the wall of the transparent 刘亚涵  被加速Being accelerated 学生网课感想 这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影响,本来应该在学校开展的课程被放到了线上,老师也成为了我们的主播,每天早上八点半定时开播讲课。网课虽然不能达到教室中上课的那种身临其境,但仍然给了我们一个讨论和学习的空间,让每天被困在家中的我重新获得了一种参与感。疫情的冲击和漫长的隔离有时会让人失去生活的重心,但网课的慢慢展开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家在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秩序。网课的意义不仅仅是线上的学习,也是一种新的重聚,让大家在互联网上以另一种方式重聚。 —— 徐健 疫情期间最大的难处就是不能自由外出,宁波这边虽然没有限制出行,但是自己心理上的介意感是很强的,不愿出去,但又在家里躁动不安,所以做不好事情,挺郁闷的。这段期间的交流都在网络上进行,包括网课,购物,关注网络上新闻的时间也变多了。人和网络的联系似乎变得有趣了。 网课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依然还在学习,我的思维还是在运作,我还是处在一个学习的状态中,这点让我不再那么消极,反而是一种愉悦。但是时间一长避短就会出现,人确实无法一直处在一个环境里,或者说,我确实无法一直处在一个环境里,逐渐会有各个方面的排斥。 这段时间的创作限制在一个房间里面,网络的作用十分凸显,后续我可能会再思考这个问题。 ——张听 在这段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得益于有这样的网上课程,使我即使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也得以维持生活的尊严和动力。从一开始焦虑的疯狂刷手机到慢慢安静下来看几段文字、几本书。虽说是网络在线学习,却感觉和以前的学习效率差不多,甚至可以说更高。学会利用手上有的所有资源体面的学习和生活是一种艺术。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为这刻快乐,这刻是你的生命。”也提示我们在生命的每一刻,都应该积极的面对和继续前行。 ——李霖 疫情期间,高世强老师和孙晓宇老师二位与我们二十四位同学一起通过五周网络授课的方式,建立了介于师生与网友之间的深厚线上感情,完成了此次精彩的多屏空间影像课程。早在过年放假期间,高世强老师要求我们观看和阅读的一些近未来题材的影片与小说开始便可算是此次课程的开端了,延续到开始上课前两周,我们每个人都花时间整理了一下假期观看阅读后各自的看法与观点,以及交流一些自己感兴趣空间影像作品,在准备这些PPT汇报的时候不得不进行更深入的调研,过程中会慢慢发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点,也慢慢把我从放假的状态拉到创作上来。二位老师全程非常认真耐心地对每位同学点评并给出建议,收获颇多,感谢。 课程前期主要是在高世强老师的引导下对于创作思想内容上的讨论,后期晓宇老师与我们分享的关于多屏影像创作方法论,基于她以往的创作经验,这让我们可以更快地感受一个创作媒介,并比较顺畅地用于接下来的作品里。在讨论作品方案的阶段,我们也是与老师连线一轮一轮方案交流推进修改,只能在家拍摄确实非常困难,虽然器材演员等的限制但相比以往在学校拍摄又多了一点新鲜感,最终还是在家人与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作品拍摄。整个过程都在帮助我们更系统地去构建以往所学的知识,并尝试在当下的语境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去塑造对未来走向,以及多屏影像作为一种形式探索它的可能性。 ——陈勤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疫期精修课程 十二周课程,每周一堂,每堂三小时(以内),线上进行(讲授与课堂讨论)主讲人:顾紫翚助教:叶V 张晋辉 房梓参与课程,请发送邮件至  inetworksociety@gmail.com ,请注明“参与INS线上课程报名”,收取课程群二维码以及课程资料。 主讲人及课程介绍: 顾紫翚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环境科学硕士,法学博士,信息学博士(跑了);学过生物学,金融学,经济学,生物工程,核工程,和人权法,自认为是空有一身屠龙术的无业游民。论文方向主要为科技法和创业法,曾有多篇论文发表于Hong Kong Law Review,the China Review等知名SSCI期刊。目前担任信息科技初创公司Dimension的合规负责人以及台湾尚澄律师事务所的顾问,并因作为996开源协议的起草人接受了CCTV,经济观察报,南华早报,连线,路透社等国内外多家知名媒体的采访。 世界上第一个包交换网络阿帕网(APPANET)1972年的地图©UCLA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 CC-BY-4.0 就像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一样,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也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促进了群体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的变革。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互联网并非一蹴而就:从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的诞生,到万维网的出现和普及,再到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的落地,除了技术人员之外,学术、商业、工业、政治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其中大显身手,共同塑造了当今的互联网。其中,立法者和法律工作者也在推动和引导互联网的发展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主张代码应等同于言论,因为受到宪法修正案保护,以及要求使用者将修改后的衍生作品以同等的授权方式释出以回馈社会的著佐权等等,无不彰显了法律工作者的创新与智慧。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曾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系统的回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立法与司法上的演进,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规律,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无论是对我们应对当下的时代挑战,还是化解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要求 一、阅读指定文本,上课前认领文本的同学必须准备好需报告文本。报告文本需包含必读文本的重点,自己的观点与问题。二、全程参与,深入讨论。 第一周 美国法律体系:联邦制与三权分立(4月16日晚7点) Required: PBS(2017),最高法院 Recommended: 任东来(2004),《美国宪政历程》 Sidney Lument(1957), 12 Angry Man(十二怒汉) Billy Wilder(1957),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控方证人) Bruce Cannon Gibney(2019),The Nonsense Factory 第二周 互联网事:全球互联网50年(4月23日晚7点) Required: 方兴东、钟祥铭、彭筱军(2019),全球互联网50年: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国家地理(2019),网络五十年/互联网内幕 Recommended: Adam Curtis(2016),HypernormalizationDan Geller,Dayna Goldfine(2011),Something VenturedDominic White(2013),DSKNECTDWerner Herzog(2016),Lo and Behold,Reveries of the Connected World吴军(2011),《浪潮之巅》 第三周 第一修正案:代码和言论自由(4月30日晚7点) Required: 橙皮书(2018),加密无政府主义往事:枪支、代码与言论自由橙皮书(2018),枪支如何成为新的言论自由Bernstein v.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1996) Recommended: Anthony Lewis(2007),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