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媒介展演系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于2015年秋季成立。 对应展览、演出和放映三个领域。 通过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和表演性媒介, 建构跨媒介展演的公共平台, 打造跨媒体艺术学院的“超艺术”前沿。 媒介展演系对应空间和时间,通过展示和演出,呈现展开和演化,建构媒介透视。 主要的媒介创作品类为巨构和剧集。 媒介展演系以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媒介构作者”为教学目标, 注重媒介史和工程意识的训练, 强调整体创作能力和整体制作能力的整合。 系主任|牟森 教师|牟森、崔鲁海、马原驰 特聘教学团队|李京键、朱朝晖、信阁、吴冰、梅悦子、周洁、赵炟等 核心课程|叙事工程系列、创意编程系列 展厅现场摄影 |人青 欧阳浩铭 失落指的是东欧剧变后社会福利、集体回忆、方向感、话语权的缺失所引发的悲伤与抑郁。经历了 30 个年头的社会改革, 裹挟在东西方之间的斯拉夫民族国家仍悬浮于迷失域,过去的历史记忆在当下延续。 伴随着身份、语言的隔阂,作为“他者”的我,在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间,游走在莫斯科、基辅、明斯克、贝尔格莱德四座城市,并进行拍摄。 《弄错的车站》(The Wrong Stop),来源自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于196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马科瓦尔多》,其描绘了主人公马科瓦尔多的生活一隅——马科瓦尔多在电影散场后遭逢大雾,迷茫中他下错了车站无法回家,阴差阳错的搭上了前往印度的飞机。本作通过提取最具视觉代表性的意向,试图重现马科瓦尔多遭逢的大雾场景,感受文本与视觉对应的魅力。 莎士比亚说:"美若一死,宇宙也就要再度混乱混沌。" 借场景意象来挖掘女性面临的困境,塑造女性寻觅,追求和实现自我的精神空间,探讨女性悲剧故事,展现她们对房间这空间意象的不同演绎。以房间为载体探索世界,挖掘情景,重新审视传统女性与社会情感。 6220800帧=24小时*60分钟*60秒*24帧*3个屏幕。从1514年丢勒的版画《忧郁I》出发:沙漏与等待、天平与判决和圆规与重生,置于三个日常生活场景中。时针、分针和秒针作为机械时间以一小时、一分钟和一秒钟存在与主观时间错位和循环。 鸳鸯劫匪兔兔和家明分道扬镳三年后,回归都市的家明再次被社会抛弃,往日风光不再的兔兔也已走投无路,二人在一次抢劫行动中终又相遇…… 该创作是一部两分钟的黑白动画短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叫修拉的女孩在梦中世界的奇遇,修拉半夜醒来,打开门看见了不同寻常的景象和许久未见的猫咪。创造结合了现实和神曲的部分场景,以及乔治修拉的艺术作品描绘的,主要角色是一只猫和一个女孩。黑色的猫作为故事的牵引线。 以近未来为背景,展现人类在星际战争后从被迫离开地球到逐步适应太空生活的三个场景。背景设定:22世纪中叶,小行星带独立战争12年后。太空航海时代,人类文明海洋化,国家作为一种古老的政治体制已经衰落,太空地理大发现由财阀和军队主导。星球殖民地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联盟,割据,冲突不断。近地行星战争结束,人们开辟更远的星际殖民地,建立伊甸园。 大学期间在外租房时十分怀念家中一打开就充满了母亲屯放的食物的冰箱,故而幻想着能有一个充满着肉类食物的自己的冰箱。整体作品记述了与此冰箱的遭遇。父亲作为一个在家用电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为整个作品提供了技术支持。整个作品也可以说是我与父亲共同献给母亲的纪念碑。 自卑情结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是个体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人们想要摆脱因为自卑造成的紧张感,会努力做出摆脱这个困境补偿动作。但只有通过寻求正确的补偿之径弥补自己的不足,才会使自卑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为了表达自卑情绪,利用手部表情和身体语言,通过蒙太奇手法,折射出当下的人对自卑情结的思考。 生命降生到归零共四日进程的沙盒叙事游戏设计展示视频。 根据玩家的不同选择,经历不同叙事线,得到不同的进化结局。以思考不同生命链的进化可能性。本作品选取进化其中的四个关键帧(运种、生物爆炸、思维碰撞、共生),配合生命物理属性、叙事空间关卡及玩法进行视觉表达。 加缪复杂的血统背景,让他一生都有种追求归属感的冲动,也让他时常陷入迷惘,感到无家可归的孤独。“局外”的主题就起因于这种情感因素。 作品为一款走路模拟器类叙事性探索的电子游戏。土地及其生物群落不受人类控制以及观测的区域,未知的环境与生物对主人公进行试炼与救赎。 由于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睡眠时间有意无意间正在被不断压缩,这导致了患有睡眠障碍的人的比例不断增长。因此,通过解读失眠和患者的感受等方面展开创作,用大面积黑色来增加压抑的感觉,将睡眠障碍的病发感受转化为视觉展现。用黑白动画表现“失眠症”,基本以第一视角描述失眠中无法分清幻觉与现实的死循环,以及主角渴望从中逃离、剥离梦魇的过程。 基于凯尔特神话中的“彼世”传说创作的2D横版游戏。一个死去的灵魂成为一团黑影,穿过世界的壁垒来到曾经美好如天堂,现在却蒙上了尘埃的“彼世”,开始了生命的轮回旅程。 一套游戏的美术设计。游戏的形式拟定为 RTS(即时策略游戏)。游戏的背景假定在虚构的未来。游戏的背景框架范围较小,主要围绕一座城市,两个阵营进行。探索如何在游戏中构建一个世界。  展览预约 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微信公众号预约看展  展览组织结构 学术支持 | 管怀宾 毕业创作导师 | 牟森 崔鲁海 马原驰 展览统筹 | 徐弋洲 梅悦子 展览艺术家 | 2016级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本科生主办单位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中国美术学院叙事工程研究所 ...

从六一儿童节至今,经历了整11天的紧张筹备、征集、制作,我们的食堂餐桌展览计划终于落地,来到大家身边。 布展时,部分食客已经见证了展览从早上到傍晚的诞生、成长的过程。这也提醒了我们,我们的展览没有“正式开幕”这一环节。因为,如在生活里的我们不会停下一般,我们的展览也不会终结。没有开幕,也没有落幕。 经过一个星期的收稿,除其他院校的投稿外,我们收获了87位校内在读艺术家的投稿,共500余张图像。有些人只投了一份作品,有些人则投了数十份稿件。展览大后方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浏览稿件的时候,感受到同辈艺术学习/工作者的烦恼、苦闷、欣喜、敏感。如果要说最动人的,便是从这些稿件中,我们看到了大家的大胆尝试,和试图去寻找/突破一些东西的努力与挣扎。这也是我们办这个展览的题中之意。 这不仅是线下的一次展览,不止占领了食堂的阻隔挡板,更开辟了一条线上的展览空间。我们为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建立了个人主页。大家可以通过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进行更多的浏览。并且,通过一个艺术家的个人主页,你可以链接到艺术家总部,顺利和其他艺术家会师,然后参观其他人的主页,并进行留言评论。通过这样的行动,我们试图打破因新冠疫情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并联合走向集体生活。 每个个人都是人人,我们的食堂就是艺术家的前线。 在展览的筹备和布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帮忙。从最开始的不知所措,觉得自己不会布展,和艺术的距离很远。到后面的二人一组,配合默契,主动创造新的布展办法。我们因此实现了第一步:让辛勤劳动的食堂阿姨和大叔们,望的见艺术、摸得着艺术。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之一。我们的快乐和食堂阿姨们的快乐,有了一样的载体。 布展的完成,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我们还有第2步,第3步...

“个个上前线——美院餐桌展览计划” 作品征集时间:2020/06/02 - 06/09 第一期展览时间:2020/06/12 - 07/12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学生食堂展览组织人:黄利红 王宇嘉 陈研 毛恒予 支持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会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会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 前言 一场大规模的新冠疫情,让每个人戴上口罩,无法直接交流;人与人隔开一米距离,无法手拉着手;我们与朋友不能同桌用餐,无法共享美食。这些日子来,我们共在,我们焦虑,我们奔走相帮,也独自凭栏。独坐家中,我们默然挥毫,以缓解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寂寞。 现在,国内的疫情渐渐稳定下来,生活逐步走入正轨。我们从天南海北回到西湖边、象山下。盼望着,与师友重聚,盼望着,再见亲切的笑容。然而,为防止疫情卷土重来,口罩仍是必备的,距离仍要保持。于是,贴心的食堂工作人员,为了我们的安全,立起来一块块小挡板挡在桌子的前方。从而提醒我们,“四人位置”只能一人“霸占”。独自一人吃饭,唯有手机相伴,抬头只见温馨的“严肃”提醒。回到学校的我们,仍然感到,与在家时一样的孤单。 于是,我们发起了“个个上前线-餐桌展览计划”。意在:通过艺术疏解疫情带给诸位的心理压力,缓解独自一人吃饭的无聊和痛苦;意在:打破身体和心理上的阻断隔离,重新建立起同学志友之间的"亲密无间";意在:自发的活跃国美校内的艺术生态,为校内在读艺术家们发起一个长期的、野生的展示平台;意在:思考除了美术馆 外,艺术该往何处去的问题。 我们征得了中国美术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的同意,重新利用食堂餐桌前的小挡板。作为给校内同学们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的一方小天地。当下,让艺术离开美术馆,占领小食堂! 我们每一个人,都因此,站在艺术与生活的最前线! 展览作品征集 现在,“个个上前线”展览的大后方小组,诚挚邀请各位校内同学,将自己在疫情期间或者之前创作的个人作品(团体作品)或想分享的实践经历,做成清晰的电子版,发给我们。我们将打印制作,布置在小挡板上。 同时,为了建立一个更公开,更亲密,更活跃的艺术交流现场,我们将为每一个作品,制作一个公开可写网页,以二维码形式出现在展板上,从而每一个有幸坐在相应作品前的同学们,都可以进入网页,查看创作者信息、作品信息、创作者感悟,并发布自己的观看感想或者就餐感悟,从而与作者本人,并与前几位坐在此位的同学,实现跨时空的对话。提示:为了维持小挡板的温馨提示功能,我们将把简缩过的疫情提示附在最下方。 食堂原貌,餐桌挡板原貌,尺寸:61cm×27cm 作品征集信息 一、作品方向 1、与疫情相关的作品和实践 2、其他时期的/其他题材的个人创作和实践 二、作品类型 1、摄影作品(大小能在61cm×27cm展板上清晰展示为准) 2、录像作品、声音作品(视频请上传至公共可见站点如优酷视频等,将网页链接与视频截帧发来即可) 3、油画、版画、国画、书法(请提供完整清晰照片或者扫描电子档,另可提供精彩局部细节) 4、装置、行为、雕塑、公共艺术、戏剧演出(提供不少于3张清晰的照片,照片大小以分辨率不低于72dpi,大小能在61cm×27cm清晰展示为准) 5、建筑设计稿、平面设计作品(请提供电子稿或者手绘稿扫描版,以辨率不低于72dpi,大小能在61cm×27cm清晰展示为准) 6、三维设计作品(视频请上传至公共可见站点如优酷视频等,将网页链接与不少于3个视角截图发来即可 7、手工艺作品(提供不少于3张清晰的照片,照片大小以分辨率不低于72dpi,大小能在61cm×27cm清晰展示为准) 8、艺术批评、诗歌、短篇小说、连载小说、散文、杂文、零散的感悟(我们将摘取部分精彩话语直接打印,并在二维码页面附上全文)9、非作品形式的草稿/计划,冷僻的小知识,非常规艺术史知识,精彩的艺术论调,所有你期待与人分享,但却从未展出的东西。 三、作品投稿方式 1、加入作者创作交流群-QQ群号223130925,或者加入作者创作答疑群-微信群 2、投稿至邮箱xhsml2020@126.com;投稿请备注邮件主题为“前线展览投稿-作者名字” 3、我们将在接收投稿,并确定展出后,发送石墨文档的二维码给您,请您自愿补充作品信息和创作感悟,以及个人其他信息。  四、作品版权 作品的版权仍归作者所有,展览大后方组织具有非商业用途的网络传播展品的权利。 五、作品展时和展后的责任归属 1、作品展示当时,鼓励观看者进行网络社交传播和石墨文档上进行作品感悟的分享。 2、展览大后方鼓励作者可在石墨文档上自由更改作品信息和创作感悟。 3、展览大后方鼓励作者以石墨文档为载体或者以自媒体的形式进行网络传播分享和线上销售。 4、展览大后方因场地特殊性限制,不承担作品在网络流传并被抄袭的连带责任。 5、展览大后方不承担如有观看者恶意修改石墨文档的作者信息和作品信息的连带责任。 6、展品皆由作品的电子文档进行打印制作而成,为鼓励参展,展览方将在展后,将展品回赠给作者。并鼓励作者将其进行公益捐献。 7、展览大后方具有参展品的非商业用途的网络传播的权利。 ...

2019感受力论坛与会人员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中央草坪 2019年12月7日至8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2019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圆满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台北艺术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内的艺术教育界同仁,以及活跃在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的艺术家、策展人和馆长,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如何组成创作集体等多方面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感受力论坛的部分主题讲演将在《画刊》与《艺术当代》杂志分别以系列专题文章形式陆续刊出,敬请关注。本次推送分享的文章原刊登于《画刊》杂志2020年第4期。 存在巨链:跨媒介创作的产学研可能 Giant Chain of Being: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Possibility of Intermedia Art Creation 牟森(Mou Sen) 媒介透视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成立于2015年秋季,至今已第五个年头。 系的中英文名字都是高士明院长起的,中文“媒介展演”,对应着展览和演出两个领域;英文“Media Scenography”,则有透视和造景的含义。西方的舞台美术系通常使用“Scenography”,这个词也有舞台设计的意思。 建系之初,教学体系和课程系统的建构是从释名开始的。结合中英文系名,我们的教学结构包含空间和时间两大面向,核心课程是叙事工程(Method Scenography)。叙事即透视,如何“看”,以及如何“呈现”。工程意味着整体和局部、完整性和精确度,以及连接。 空间动作是展开,时间动作为演化,媒介动作则是透视。教学目的是培养面向展览、演出和放映三大领域的全垒打选手。 空间课程系统为存在志(Topologies),媒介创作品类为巨构(Megastructure)。时间课程系统为编年史(Chronicle),媒介创作品类为剧集(Series)。展开的媒介对象是不变,是本质。演化的媒介对象是变,是真相。透视的媒介对象是存在,界世和世界。 美院的学生,一年级都统一在基础部培养。二年级开始,学生才分流到二级学院。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再分流到各个系。所以,学生在媒介展演系只有两年半时间。 严重的问题是,每个系都制定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媒介展演系也不例外。但是,学生的入口是二级学院和每个系不能掌控的。也就是说,学生的意愿是不明确和不统一的,只有两年半时间,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意愿,并且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学生在系里的两年半时间,公共课又要占掉基本上一半时间。而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要完成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以及就业准备。这么一算,意味着学生在系里的有效时间,其实连两年都不到。 基于现实情况,我们的专业课安排是:二年级下学期为元媒介课程,从媒介史和媒介应用的角度,安排空间面向和时间面向的基础媒介课程。比如,空间与模型、空间与材料、音乐与剪辑、摄影与剪辑等。 三年级为跨媒介课程,以项目实践的方式进行。上学期,以项目的方式完成一个空间面向的巨构创作,同学们要学习和担当流程上的各个岗位,获得全流程的创作和制作经验。三年级下学期,以项目的方式完成一个时间面向的剧集创作(演出或拍摄),同学们全流程参与,获得全流程的创作和制作经验。 四年级上学期,以同学为主体,独立完成巨构或剧集项目。四年级下学期,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 媒介展演系这些年一直在教学和实践的互动关系中摸索。基本出发点和思路很明确,那就是:产学研和产业链。从源流到案例,从概念到方法,希望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熟悉元媒介品类,在整个(本科)三年级,打通这些技能知识,以跨媒介的项目方式整合这些内容。   媒介用途 用途和路途。借用《硅谷百年史》著者皮埃罗·斯加鲁菲的观点:“硅谷的创新指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的用途。”媒介创作不是媒介展演系的教学目标,媒介创作的用途才是。用途对应领域,所谓产。媒介展演系的培养面向对应三个领域:展场、演场和映场。用途决定路途。 短途和长途。媒介创作的教学如同驾驶的学习,只掌握单独科目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跑一次长途是对单独科目的最好整合应用。媒介展演系的课程系统,由元媒介和跨媒介组成。元媒介课程相当于是短途,熟悉各种单独科目。跨媒介,通过项目实践和创作集体的方式,将各种单独科目整合为有机的长途。是为学。 中途和殊途。但丁云:当人生的中途,面对黑森林,需要确立伟大目标,需要走下去的工具。于是有叙事工程。由实践到教学,再到实践。如果说呈现本质和真相是伟大目标,一切跨媒介创作都为其副产品。殊途同归。研,以培养教学人力为己任。研无止境。 产学研 产 2015年秋季学期,媒介展演系成立。同时,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大型年度活动跨媒体艺术节开始创办。跨媒体艺术节可以说是媒介展演系项目式教学的直接起因和动力。2015年跨媒体艺术节由开放媒体系承办,姚大钧策展,以“谜因城市”为题,2015年圣诞期间在杭州举办。自此,跨媒体艺术节开始由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三个系轮流承办。 2016年跨媒体艺术节由媒介展演系承办,牟森总叙事,以“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为题,作为终端站作品。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3月,参加了第11届上海双年展。2017年跨媒体艺术节由实验艺术系承办,高士明策展,以“未来媒体/艺术宣言”为题,分为“山水”和“世纪”两个板块。2017年12月上旬,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莱茵宫和斯堡大学举办。2018年跨媒体艺术节又轮回开放媒体系承办,姚大钧策展,以“全息书写”为题,共有开放媒体系的“赛博”、媒介展演系的“出逃”、实验艺术系的“漫游”三个区块。2018年10月27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从这一届开始,虽然由一个系承办,但要求三个系都参加。 到2019年,跨媒体艺术节已经是第五届。每次主题不同、形态不同、城市不同、面向不同。2019年跨媒体艺术节由媒介展演系承办,以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160周年、爱迪生发明灯泡140周年为架构展开,以“演化论”来命名。在此名下,实验艺术系板块的题目是“创造的进化”,开放媒体系板块的题目是“黑镜(第八季):当下异托邦”,媒介展演系板块的题目是“呼喊与细语”。 跨媒体艺术节已经成为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已经是一个品牌。 2016年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还是主要以研究生为创作主体。到2018年,媒介展演系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文本的跨媒介巨构,已经完全以本科生为创作主体。项目式实践就是生产,本科生的创作也跨出校区,直接面对实践领域。 2019年,媒介展演系做了四个展览和一个演出。“呼喊与细语”演出和展览、“列岛影像志——石浦”纪实摄影展、跨媒介巨构金课展并获金课奖、以《李尔王》为文本的展览“失控——最后一局”。对于一个系来说,生产能力也是到了极限,但是积累了宝贵的产学研经验。 学 围绕项目式教学和实践式生产,媒介展演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系统,分别为元媒介和跨媒介两个阶段。巨构和剧集作为两个母课程系列,包含各种技术类的子课程。 展演、空间-时间、展开-演化、透视-拓扑、变迁-进程、世界-界世、巨构-剧集。 从建系开始,剧集课程就以90后家庭编年史为主,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这是全流程、全岗位的学习,学生从编剧、导演、视觉设定、摄影、表演、音乐、剪辑,到制片和制作,最后通过绘制和摄制,每位同学单独完成10分钟影片,共同完成一部长片。 课程的空间面向巨构,时间面向剧集,都围绕场景技术来展开。 场景、场面、场次。这是一组核心概念。场包含场地、场所、场域。景包含情景、图景、景象。面包含画面、面容、面貌。次包含次序、序列。这些概念互相之间是级别关系和逻辑关系。 课程始终强调整体和局部的统一,完整性与精确度的统一。 研 研是产和学之间的杠杆。研是为了更好地学,也是为了更好地产。研也是产学研和产业链之间的杠杆,目的是使教学和产业领域直接关联,变就业为创业。 为此,与媒介展演系并行,我们成立了叙事工程研究所,做出了长期项目设计“世界戏剧”计划。 “世界戏剧”(World Drama)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产学研·产业链”计划,以产学研和产业链为手段,以跨媒介、跨学科、跨领域为方式,以世界戏剧史发生在中国现实为意义,以呈现人类行为模式、人类紧急状况和人类命运图景为目的。 “世界戏剧”(World Drama)计划,以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剧目为文本,在大三上、下和大四上,三个学期,用同一个文本,分别设置展览、演出和放映这三类媒介品类项目;根据不同媒介品类,组织相关媒介技术课程;对应不同产业领域,培育相关项目延展。通过项目出产品,通过产品出人才。 2020年1月3日开幕的“失控——最后一局”是“世界戏剧”(World Drama)计划的第一个文本《李尔王》的展览项目。未来,通过剧,在展、演、映三种应用领域,呈现人类行为、人类紧急状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的人类景象。 失控:最后一局 展览作品 媒介使命 叙事工程(Method Scenography)是媒介展演系(Media Scenography)的核心课程,以本质和真相为对象,以获得“透视”为目的。空间和时间两个面向,展开和演化两个媒介动作。命名即主题,主题即结构,结构即意义,意义即意象,赋予意义、传递信息、激发情感。存在志和编年史两种目标,对应着巨构和剧集两种媒介创作品类。面向展览领域的产品为巨构,面向演出和放映领域的产品为剧和剧集。 媒介展演,意味着三个媒介动作:展开、演化和透视。展开是空间动作,演化是时间动作,透视是叙事动作。叙事工程也因此由三个面向构成:存在志、编年史和启示录。存在志对应展开,编年史对应演化,启示录对应透视。如果说编年史是时间中的空间记号,存在志是空间中的时间痕迹,那么启示录就是穿透时间和空间的光。对应存在志的媒介品类是巨构,对应编年史的媒介品类是剧集,对应启示录的媒介品类是诗篇。 作为课程体系,叙事工程有两个互为关联的面向:空间和时间。空间方向的课程线索为存在志-巨构,时间方向的课程线索为“编年史-剧集”。我称之为“展开和演化”。空间方向和时间方向的共同理念和方法论是我们系的英文系名“Media Scenography”,媒介透视。媒介透视的使命是连接。进而连续。进而连绵。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些,我愿意引用亚里士多德阐释“目的论”时经常说的:“大自然不会徒劳地做任何事情。”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如同沃纳·卡尔·海森堡所说:“因此世界表现为事件的复杂的交织物,其中不同的连接或者相互交替,或者相互覆盖,或者组合在一起,从而决定了整体的结构。” 2016年跨媒体艺术节,我用洛夫乔伊的书名“存在巨链”作为命名。洛夫乔伊写道:亚里士多德给他的后继者,特别是他后来中世纪的崇拜者提供了一个关于连续的定义:“当在两者相交之处有一个且为同一个它们所共同拥有的边界时,事物也就被看成是连续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物质:线、面、体、运动以及一般的时间和空间,都必定是连续的,而不是不连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