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雕塑、培育负人类世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一  艺术在21世纪的权力与知识 艺术在今天,即在人类世[Anthropocene]中,能做什么?艺术的教育在2018年,尤其在中国,如何仍旧是可能的?这种教育该教什么? 我之所以问,一种艺术的教育在2018年如何仍旧是可能的,是因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避免了文化工业和消费主义在西方所造成的美学(以及其他层面)上的灾难。文化工业[Kulturindustrie]及其营销手段(器官,organe)给“文化”指派了一种新功能,即塑造消费行为,这造成了一种真正的美学上的失学[disapprenticeship],这是一种一点点忘却所学[unlearning](的过程)。塑造消费行为相当于把行为异化,派它去摧毁生活的技艺。“生活的技艺”这个词,其意义来自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同时也与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从个体化过程的角度所谈及的内容相呼应,个体化从来都既是心理的又是集体的。 列斐伏尔[Henri Lefèbvre]在《日常生活批判》[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里,德波[Guy Debord]在《景观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里都对这一历程有所分析。最近几十年,这一历程也已经在中国登陆了。我认为,这一文化上的毁灭相当于一次由市场主导的反­­­­­-文化革命——它依靠捕捉注意力的工业系统和设备发挥作用,这些系统和设备已发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已经可能为了塑造行为而摧毁社会:这种反-文化革命是一种反-社会雕塑。 要知道艺术能做什么,一种艺术的教育如何依旧可能,它应该教什么,就得从我们所说的感官-觉察[sense-perception]或感受力[sensibilité]的角度来切入,而且要从感官-觉察或感受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方式来理解。正因为感受力会随时间而变,所以它需要一种教育,所以它也会反映出这个改变着它的时代,同时它也雕塑着、培育着(如园丁一般培育)这一时代——讲述它、展示它,让它被听到、看到、触到,让人们边走就能边看到它(比如建筑或城市作品),如此一来,感受力就开启[opening;ouvrant]了、开动[working;oeuvrant]了时代,敲打着[working on]时代,从而通盘-实施[per-form,par-fornir,perform,述行]时代——从而超克-形塑[trans-forms]这一时代。 人们倾向于相信,感受力是康德所说的“低级官能”,也就是直觉(即感官-觉察,感受力),高级的是知性、想象力和理性,其实不然,感受力这一官能并非一劳永逸地被赋予“人”这一存在者,他既是技术式的生命又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心智的灵魂。和知性、想象力、理性一样,感受力也会发展。这一发展,这一细化[elaboration],随着一代传一代的作品而进行——当马奈[Edouard Manet]回应19世纪下半叶观众的恶评时,他让我们理解了这一发展,他宣称: 他们的眼,将被塑造……1 马克思在他早期的写作里,与马奈一样(比马奈早了20年),指出了感受力是一种社会建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这在今天的意义是什么,尤其对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院校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义务? 结合青年马克思的写作来解释莫奈,我们就可以理解,艺术是不大可能者、出乎意料者,它每次都是新的,是体内器官(一个或多个,尤其是视觉、听觉和触觉)与体外器官(一个或多个)之间不同步的(独特的、不匹配的)调节。这些调节的历史,就包含在广义器官学的领域中。 以这种理解,假如感受力是一种社会建构(作为体内器官、体外器官通过社会组织所达成的调节,以此建构社会关系),同样,假如本雅明关于机械可复制性的观点所言非虚——再者,如果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关于好莱坞的说法也是真的,他们在《启蒙辩证法》中预示电视的出现不会创造(fait)感受力,而是消除它、糟蹋它[défait],这直接关联着一种即将到来的野蛮,其内回荡着本雅明的话,他把这种麻木[anaesthesia]描述成反-社会雕塑的可能——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感受力在今天是怎样的?在这种流变中,艺术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能做和必须做引发了两个问题,在西方形而上学中,它们也涉及到因果性的问题:它们是效率[efficiency]与目的[finality]的问题——换句话说,也是自由及其约束的问题,自由-约束又标示出质料和形式,也就是说,自由-约束是质料因和形式因的问题。这一讲,我要试着从导致我们时代的特殊性的东西出发来探究这些问题,这个东西就是人类世,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集置[Gestell]的具体化。所以,我们要问自己,艺术如何打开一种视角,如何建立一种视野,海德格尔就是在这一视野上召唤本有[Ereignis]的。 我现在没法全面展开这些要点,我将在4月9日杭州的演讲里继续——这两次讲座,一个北京的一个杭州的,以及我将为中国美院同学和研究者开设的研讨班将组成一个整体,每次讲座或研讨班会展开一个特定的角度——这个整体还会和许煜的课程相连,他要处理控制论对我们时代的利害,这些利害涉及到他所说的“宇宙技术”2。在控制论的时代,宇宙技术相当于从海德格尔所说的四重整体[Geviert]出发来思考集置和本有,四重整体构成了集置和由集置所引发的东西——作为本有——的空间规划基础[cardinality],在集置中,通过培育一个新时代的时间,本有被生产出来、雕塑出来。 这一雕塑和这一培育[culture]所关心的是可塑性,它的表现之一是造型艺术,正如一切作品和一切被制造或制作的东西都是它的表现,既包括艺术也包括工艺、手艺和技巧。 在一个特定的意义上,感受力是可塑的,在此特殊情况下,所谓的造型艺术能触动[affect]感受力。这种触动造成了一种特别的情感性[affectivity],它无法被还原成宇克斯库尔[Jakob von Uexküll]在讲蜱虫的感官-运动回路[sensori-motor loop]时所描述的那种循环3。一切生物,只要拥有神经系统——无论那系统多么初级——它们的情感性的特征就符合宇克斯库尔所说的循环。 这种循环有其相对可塑性,蜱虫的可塑性非常有限,但狐狸、寒鸦或者黑猩猩的可塑性就强很多,宇克斯库尔等很多人都讨论过这个例子。动物的感受力是其行动力的条件,无论对于运动还是新陈代谢(它是“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进化动力的一部分),所以动物的感受力建构了它的可塑性。但对人来说,感官-运动回路所构成的循环是体外的,所以: 1.  这种循环是社会的; 2. 它是彻底可塑的; 3. 这种运动功能本身变成了器官制作者; 4. 这些体外器官本身又可以成为多种的动力和制作者; 5. 像这样制作运动功能,就构成一种生产[pro-duction](这个词同时取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赋予它的意思)。 彻底的可塑性就是由以上各点构成的——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自由。但这种彻底的自由也是自我-毁灭的自由:体外化[exosomatization]让我们不得不配置好体内器官和体外器官,否则它就有可能摧毁感受力,而这也可说是一种自由。 正因为艺术在与这种毁灭的可能性作战,所以,与其他所有形式的知识一道,它必须首先作为一种治疗、一种治疗术、一种关照——therapeia在希腊指的是,投注在那些总是趋于hubris的东西之上的注意力,而hubris也就是越轨、疯狂和犯罪。 这种自由之循环,即越轨之循环,如康吉莱姆[Georges Canguilhem]所说,它从身体及其限制中逸出来,再由伊格纳斯·梅尔森[Ignace Meyerson]所说的作品[oeuvres]传递下去,在这些意义上,这个循环是身体之外[exo-somatic]的。而这些作品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他之后有许多人,如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Alfred Sohn-Rethel],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生产”这个词的。 这个体外循环是生产的循环,而它根本上是作品的循环,向来如此——作品一词包含着列斐伏尔所赋予的含义,尤其是他用这个词描述城市及其体外化,如今我们陷入了“智能城市”的话语,这时候就很值得强调他所说的作品。 所有生产,以所有形式——从制作第一件人造工具到大都会乃至如今的巨型都市,以及贯穿其间的艺术作品——这一切是体外化所造成的事实的集合,普罗泰戈拉在与他同名的柏拉图对话录中所讨论的就是体外化。 这种体外生产,是博伊斯所说的“社会雕塑”的关键所在,它被理解为: 有了它,才可能有日常性[everydayness]与日常生活,这里同时取海德格尔和列斐伏尔的意思; 它也可能是负面的,也就是说,毁灭日常性本身:日常性构成了经验,而今它越发被无-感[an-aesthetics]所替代,本雅明在一个世纪前就有所预见。 感官-制作回路也是一种感官-生产[sensori-poietic]回路,换言之,感官-心智[sensori-noetic]回路:那种赋予并建构了制作能力的自由,就是心灵[esprit]的自由,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它被称为poiēsis(中译注:诗意、创造、生产、制作),心灵被里尔克所说的“敞开”(伯格森、海德格尔、德勒兹都说过“敞开”,以及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的开放系统理论)所引导,它朝向敞开。 在《象征苦难》(第二卷)中,我试着描述出,这一感官-心智回路,也就是感受力,在已然被掏空之后,要建立它需要什么条件,我甚至要说,被掏空恰恰是建立它的条件。这一感官-心智回路,如对-话一般,在一代一代间运行,它总是已经体外化了自身,这种对-话性也合巴赫金的意思,在这意义上,它是感官-制作回路、感官-生产-向外-印刻[sensori-poietico-ex-pressive]回路;它怎么被掏空的?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去功能化和再功能化,这种掏空是原始的、来自源头的,而这样一来,这个源头也就是一种缺乏源头和一种原初的缺失/过失[défaut],相当于原初的暴力:技艺[tekhnē]之暴力。这正是《普罗泰戈拉篇》中普罗米修斯与爱比米修斯的神话的含义。 对于这一暴力和它在现当代世界的真实状况,我们应该阅读并讨论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的著作,它论及注意力在资本主义中的未来4(我本来应该说明本雅明就麻木所讨论的无知无觉[numbness],而且麻醉术也摧毁睡眠,没有睡眠就没有做梦这一官能,我们必须在康德所说的理性的较高官能——认识、欲望和判断——里,补上做梦)。 有一种良好的睡眠,做梦的人所需的好睡眠,而克拉里说,当代资本主义摧毁了好睡眠。如此一来,做梦的官能也被摧毁,这相当于摧毁了感官-心智官能,而艺术是感官-心智官能中最典型的人类行为。艺术家可以在清醒中做梦,因为他能实现自己的梦,所以他醒着的时候也扎根在自己的梦中。当然也有坏睡眠,理性在坏睡眠里产生了魔鬼。梦也变成了噩梦。这意味着,有一种睡眠的药学,梦的药学,同时也就意味着,有一种休息与无意识的药学。这些问题缠着年轻的福柯,当时他着迷于宾斯旺格[Ludwig Binswanger],而宾斯旺格研究的是瓦尔堡[Aby Warburg]。 这些循环让康德所说的较低和较高官能去功能化、再功能化,这些官能建立了做梦的官能,做梦的官能(康德没有讨论过它,艺术是它的典型代表,因为艺术是对话式的显现,它不可穷尽)同样也建立着它们,这些循环起于洛特卡[Alfred Lotka]1945年所讲的体外化5,起于心智的体外化的开端——300万年前——它引发了我所说的成双的划时代的再折叠[doubly epokhal redoubling]。 技术系统发展过程所发生的事,就是成双的划时代的再折叠。人类生活状况的特征是技术系统,人是体外式存在者,他们生产出技术系统,它由被制作的物件组成——也就是技术的、人造的物品,有时也是艺术物,在最后这个情况中,人造物就成了真的[true],成了作品[oeuvre],意思是,它开启了[ouvre]在一切人造状态里趋于封闭和枯萎的东西,枯萎而不孕育果实,就像一朵断了水的花。 在成双的划时代的再折叠里,当技术系统自身的进化(不仅是系统的某些部分进化)打破了某个时代主流的技术系统时,就是这个再折叠的第一阶段,技术系统的进化去除了某种感受力状态的功能,换言之,它把那个赋予所感以价值的东西(赋予价值的方式,正是让所感变得可感)去功能化了。在第二阶段,新的技术系统使得感受力再功能化。这一功能主义的观点,如怀特海在《理性的功能》里所说,无差别地关心着知性、想象力、理性以及感受力。 在成双的划时代的再折叠的第二阶段里,一种新感受力、一种新价值被建立起来:知性的新规则、想象力的新图式、理性的新观念。这种新的感官-心智和感官-生产循环由艺术家带来,它同样也靠这个技术系统中的法官们、科学家们、哲学家们、市民们,以及所有同时代人,那时这个技术系统就细致地构造了生命的新规则、日常生活和日常性的新形式,也就是说,它构造了我们所说的一个新时代。 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尼采及其对虚无主义的批判,才能被把握——基于他的批判,我们才能理解什么是荷尔德林所说的附庸风雅。如果这一点值得搞清楚,那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没能构建一个真正的新时代,相反,它就是一个我们所说的分崩离析的过程,就是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的完成——成为了海德格尔所说的集置[Gestell]。 集置是时代缺席的时代,是一种反-社会雕塑的非-时代。现在,我想让你相信,在这空虚中,艺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必须弄清如何去做的以及要去做的,就是参与完成海德格尔所说的本有[Ereignis]。 这个分崩离析的时代的特点是不-可能再次折叠这一成双的划时代的再折叠的第一阶段,即集置。集置在全球部署控制术,已然造就了网络化的数码科技,它渗入日常性之中,在所有地方和同一时间里运作,它彻底重塑了日常性,甚至使之扭曲——一种扭曲的构造正是所谓的平台资本主义的特征,它自诩,要建立超人类主义的时代。 部署这种科技导致崩解,身处其中,技术-逻辑的[techno-logical]震惊成了常态,但以前,这些震惊是一个接一个有间隔地到来的,虽然间隔越来越短,但总是分散在相对平静的时期中。这种相对平静的时期让再折叠的第二阶段得以发生,通过第二阶段,适于体外化的新时代的知识得以建立——例如,在西方所谓的现代性时代里,画家马奈和诗人波德莱尔用他们的作品见证了它,这些作品预先塑造了那些在20世纪成为先锋派的东西,之后又酝酿出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在克利的意义上),并且将导致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在这崩解里、随着这崩解一起,盛开、凋零。 这是艺术的状况,也是一切事物的状况,原因在于,一波波的科技震撼迅疾无比地到来,毫无间歇,第二阶段已然不可能。这种急速源于对高强度的计算可能性的开发,它基于实时运作的反馈回路——将反-社会雕塑推向极致,完成了反-文化革命,毁灭了心智的可塑性:这种计算以光速的三分之二的速度运作,是闪电速度的两倍,比宙斯的闪电还快两倍,并且遍布全球——是卫星带造就了它,由于卫星带,体外化如今已达到外大气层的尺度,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谈及行星轨道时,恐怕已经预见了这个状况。 这一人类物种的全球状况延展到了人类世,也就是说,它抵达了它自身最遥远的极端,在这种状况里,艺术能做什么——假如我们相信那个2017年11月13日所发出的呼吁6?在人类世的尾声,艺术能做什么?尾声也就是末日,在末日一词的严格意义上:达到一种宇宙级的终极[eskhaton],相当于一个无法被逾越的极限。我们还需要问,这一极限能存在于何处? 现在我们来试着理解,社会雕塑这个概念需要些什么,社会雕塑也是一种社会培育,即一种社会教育,以及把还不是社会的东西社会化。 为此,我们必须先理解,一种反-社会雕塑如何已成为一种反-文化革命,它使我们忘却了一切让我们能够从制作的感官-运动能力里所获得一种生产的、心智的感受力的东西。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三年前我在杭州谈杜尚所说的,他在从《下楼梯的裸女》到《泉》的转变期里,在笔记本上写下,照相机这一摄影装置让艺术家成了废人[proletarianizes]7,好比生产的装置让手工劳动者成了废人。我们再回想一下,1934年巴托克[Bartok]说过,我们的确可以靠广播来听音乐,但他强调,条件是我们在收听的同时,要阅读正在播放的乐曲的谱子。把这两段结合起来,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返回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时空问题起自感受力,同时,这个问题也是被当成感受力的问题被提出来。在康德那里,感受力由他所说的空间与时间的形式组成,并且,它首先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持留与预留的配置——在时间中配置,并且通过该时间所在的空间来配置。 你现在正听我说话,当我对你说话时,我试着塑造你的注意力——你愿意借给我的那份注意力(在法语里我们这样讲),或者你愿意付给我的(英语里是这样讲的)注意力。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得把注意力借给、支付给胡塞尔接续着奥古斯丁的分析所说的东西:第一持留和第二持留。接着奥古斯丁的分析,胡塞尔在时间的流逝里区分了这两种持留。 一般而言,持留就是被保持住的东西。被保持住的东西里包含了可能的潜在的链条或串联,那就是期望[attente]。它含在被保持住的东西里,胡塞尔把它叫做预留。持留和预留的游戏构成了注意力,预留就是被包含在持留中的期望。在注意力的游戏中,我们必须区分第一持留和第二持留。第一持留在当前中为当前所保持,而当前只有通过这些持留才能呈现自身,它被维系于持留维之中,所以说持留建构了一个现在[maintenant]。因此,在那现在正把自身显现给你的东西里,你保持着我刚所说的东西,保持了我演讲的意义——否则,你就无法全面-理解[com-prehend]我正在讲的东西,或者无法通过这种全面-理解来维持[main-tain]住它。 胡塞尔说,这个第一持留不属于过去:它当即流逝、现在就流逝了,它正在流逝,就这一点而言,它才建立了当前。至于过去,它是由第二持留所建立的,第二持留曾是第一持留,但已经过去了,所以成了第二持留。基于我的论述,如果现在我们自问,在这个房间里的诸位,理解了、维持了、保持了什么(作为我说过的这些话的意义),毫无疑问我们会发现,通过我的论述,在那个向诸位呈现自身的东西里面,没有一个人听到或理解或保持了与任何其他人相同的东西。 因为每一个在听讲时所保持的第一持留,都是一种第一选择。而第一选择又依每个听众所特有的第二持留来运作。所以,第二持留的功能是选择的标准,进而它也是持留的标准,这最终意味着,每个人是用不同的耳朵来听演讲的。然而,如果说我的演讲是可感的,甚至是必要的,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的,那么它将有可能,在你用自己的注意力所建立起来的倾听中,激发出一种共同的、共享的期望,或许它不可企及,但它仍旧是可感的,同时我的演讲可能正在建立感受力和敏感性[sensibility],开启那尚未到来的东西。 如果这是实情,那么我将以某种方式在你们身上雕塑并培育某种必要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社会性。这种培育与塑造只有靠人工的条件才可能发生,但这些条件却隐而不显,我们必须重新建立它们,以谨慎的目光使之清晰起来:它们是那些或多或少被我们共享着的、集体持留和预留的储备或背景——例如在某种并非属于我们的语言中听出我们自己——的条件,这一储备或背景通过我所说的第三持留被馈赠于我们,也就是通过被铭刻在体外的、空间化的构造[fabric]来到我们这里。这种构造经由一种记忆辅助的[hypomnesic]背景,从里面的一个个参照点——柏拉图、马克思、马奈、本雅明、博伊斯、杜尚……——出发,建立起我们的时间和我们共同的记忆,背景里还有孔子、老子、庄子,以及离我们更近的,牟宗三、蔡元培和毛泽东(毛的红宝书曾是遍布全球的记忆辅助式持留)。 数个世纪以来,第三持留都是崇拜[culte]与文化[culture]的物件,是雕塑的物件,也就是,权力与知识的组织和设施[instruments]试图以这种方式建立一种共同意愿,即建立一个社会、一种社会环境,它由或多或少被共享的持留和预留构成。经由社会环境,我们所说的文化才能关照那种要求人造物[artifices]变为艺术、偶然和意外变为必要与真理的东西,它也是体外化的过程。 事实上,我们的心理的、隐秘的和独特的持留与预留,都建立在集体的、共享的持留与预留之上。心理的持留与预留始于我们说出和听到的词,而这些词先于我们被造出来。所有的知识和作品,都是集体持留与预留的手工艺品、雕塑和文化。集体持留与预留由一个共同的过去赠与我们,这个过去或多或少是匿名的,也不一定属于我们的祖辈。这种共同过去投射出一个共同未来,它总是不确定、不可及、不大可能,但通过作品,它始终保持开放。 一件作品[oeuvre]是对没有尽头的时间的空间化,而那个通过艺术作品向感受力呈现自身的东西,正是无尽的时间。这一时间是社会雕塑的果实:人人都能够得着它,因为人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成为一个雕塑家或一个耕种者。举个例子,假如一件作品触动了你,或者假设我此刻的演讲触动了你,那么它将会产生某些效果。在现实中,这些效果将会在你那里,以某种方式被反映为一种体外表达,也就是在那时间的空间里刻下点什么:那时间,你的时间,将被塑造成新的持留和预留,然后换你再把它空间化,无论是化为字词还是作品。 然而,当文化工业出现时,这种被作品所触动的状况就被彻底废弃[désaffecté]了。消费者们的心理、集体个体化的能力被剥夺,也就是说,那种关于如何集体地雕塑、培育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从而一起生活的知识,被剥夺了——这在机械导致废人化的地方早已发生过,机械剥夺了工人们的劳作-知识,剥夺了他们关于如何制作和使用物品的知识,这相当于夺走了那些结合在他们的工艺、手艺和技巧里的持留和预留,因为这些持留和预留都被转到了机械式第三持留之中。 二  雕塑、培育负人类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14年的报告以及《生物科学》(牛津)8 去年11月刊登的<对人性的警告>都告诉我们,离那个不可逆的转折只差数十年了,按这篇论文的说法,如果我们没法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即转变我们被去政治化了的经济,那么到时候将混乱丛生,生活与人性将毁灭。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经济重新政治化。 生活方式被形塑、雕刻为持留[retentions](即习惯)与预留[protentions](即预期)。千年来,这些持留与预留被仪轨、政治、宗教以及哲学、不同形式的智慧和自身技术(差不多相当于灵修)所形塑和雕刻,当然也少不了艺术——这些活动是支撑着社会的生活方式所要求的。 如今,这些社会雕塑被转变成了反–社会雕塑,这首先是文化工业所致,七十多年前,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就已把它视为一种新型野蛮;现下则是反社交网络[anti-social networking]所致,它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把持留当作数据来挖掘,同时又靠算法生产出自动化的、人为的预留,即生产模拟的行为。这种模拟的行为毁灭了心理与集体个体化[psychic and collective individuation]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西蒙东对社会的定义。 为了与这一状况抗衡,博伊斯在卡塞尔文献展里提出了艺术作为社会雕塑这一观念。社会雕塑对博伊斯而言意味着人人都是艺术家。但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们应该、也能够把社交媒体转变为社会雕塑吗?还是另有它意? 我将试着说服大家,如果要处理这个问题,就必然涉及海德格尔关于因果性的论述,他是就着集置[Gestell]来谈因果性的,集置译作英文是Enframing(座架)。何谓集置呢?我的理解是,它带来了一种趋向外大气层控制技术的过程,这使得在生物圈的层级上实时地计算数十亿字节的数据成为可能,因而也就实现了反-社交网络的管理与控制。 集置的基础是人造卫星带,正是在集置里,超人类主义者(比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告诉我们,多亏地理工程,我们可以克服这个即将到来的“大转折”,我们要利用技术来创造: ·智能城市,它将更加环保可持续,因为智能城市会使用算法和自动化计算来处理居民产生的数据; ·神经科技; ·开源人工智能; ·可以殖民太阳系的火箭。 这种话语可以与超-控制[hyper-control]的灾难性的意识形态划等号,它将使列斐伏尔所说的,作为一件“作品”[œuvre]——在这里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件艺术作品,一个集体的、逐步累积的个体化过程——的城市彻底不可能。 如今看来,列斐伏尔的分析本身已经不够充分了:他强调空间问题,但没有把空间和空间根本上所具有的社会-时间维度联系起来,人造物、技术、科技形塑和雕刻了时间,就这一点而言,列斐伏尔忽视了时间问题。从艺术到反-文化工业、反-社交网络都属于这些人造物、技术和科技。艺术把社会雕塑、日常性和日常生活具体化、物质化了;反-文化工业、反-社交网络则毁灭了敏感性[sensibility],而它是勒鲁瓦-古朗[Leroi-Gourhan]在《手势与言语》[Gesture and Speech]第二卷中所说感性团结[aesthetic solidarity]的条件。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退化,反-文化工业、反-社交网络让可感的东西9 和一切形式的思想也都废人化10 [proletarianize]了。 在这里,雕塑的问题事关对承载着时间的空间和承载着空间的时间的经验。比如,它就是梅洛-庞蒂想要在罗丹的雕塑里把握到的那种东西。在这种时间、空间的“结构”里,时间或空间都没有先于对方,现在我要声明一点,要思考这种“结构”,我们需要: (1)既深入时间、空间以及形式、质料的差异化,又超越到它; (2)我们必须思考我所说的第三持留,它让时间可以雕塑空间,同样地,它让作为社会的时间被空间所雕塑、在空间中被雕塑; (3)我们必须把这思考为德里达所说的延异过程——这也是关于痕迹的问题。 2012年里约峰会的开幕影片致力于探讨人类世最尖锐和紧迫的问题,电影中说:我们曾经塑造过去,我们正在塑造当下,我们也有能力塑造未来。11 这种塑造等于建模,它的意思涵盖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或者交互混凝土技术,但它还需要结合列斐伏尔的思想,还要结合博伊斯所践行的、思考的、传授的——也就是社会性地雕塑着的——社会雕塑。必须以这一切来重新思考艺术在人类世里的任务,把它视为最高形式的关切和权力:把人类世建模、雕刻、形塑为我所说的负人类世的权力。 要思考这些,我们必须靠意外与偶然所包含的准-因果性[quasi-causality]来克服关于存在论上的因果性的形而上学。而这又必须回到集置的问题,海德格尔最初把它叫做“现代科技”,他自己把这一思想的发展称为他的“转向”,同时,这也是他所说的存在之历史的“转向”。这个海氏“转向”涉及他1930年代到1950年代反思存在历史的转向的文本。在这转向之中,技术变成了“现代科技”,最后变成了集置。 海德格尔通常被当作“拒绝”科技式生成的哲学家。然而,从关于科技的问题到关于集置的问题,海德格尔的论述仍旧没有被人们真正听明白,尤其是他说: 技术之本质是高度模棱两可的。这种模棱两可指示着一切解蔽亦即真理的秘密。12 或者这句: 并没有什么技术魔力,相反地,却有技术之本质的神秘。13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的时代的缺席被称为“后真理”的时代,是意义重大的。“后真理”正是这一神秘对我们的考验和磨炼——在“后真理”之下,超人类主义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它首先是一种营销策略,其目的在于掌控体外化(以洛特卡[Alfred...

人工想象力时代的美育 许煜 过去整个世纪以来,艺术主要关注的并不是美,而是崇高。——利奥塔<崇高之后,美学的状态>[J-F Lyotard, «Après le sublime, état de l’esthétique»] 我想提出以下问题:在人工想象力的时代,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下,美育意味着什么?人工的想象力,是机器想象的能力,它可以生产让我们惊讶的图像。两年前,一些计算机科学家发展了一个神经网络来画抽象画,根据对公共调查,机器学习算法的得分比艺术家的绘画还要高。这已经被用来证明机器不仅善于计算,而且擅长创造。据说算法已经导致了人文学科的危机,艺术是否也如此? 随着人工想象一词被提出,我们把想象力的逻辑置入新的机械式创造的时代里,在这个时代,人和机器被错误地置于非理性的竞争中。我首先想要揭示的是,想象力不仅仅事关图像的产生,相反,要思考想象力就必须超越图像;将人工想象力等同于人的想象力是一种谬论,因为它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也阻碍我们处理康德提出的问题,那是官能的冲突,也是学科的冲突。 在日常的数码生活中,我们每天都经历着人工想象力,它向我们推介了脸书上的一位老朋友,或者一本你可能想要在亚马逊上阅读的书。当然,除了脸书和亚马逊,还有微信和京东等等,它们构成了一个“环境化”的过程,社会规范在其中越来越依赖于算法的认识论(所有的算法都预设了某些本体论和认识论)。我们正处于一个愚蠢和效率重叠的时代。指责这些想象力是人为的或它们还不完美是有问题的,正是本着一个真实的怀疑论者的精神,没有人能够否认它们有一天可能会变得完美。 然而,通过大规模计算来决定的时代已经来到了,例如在智能城市中使用大量的感应器和摄像头来改善交通管制,或采用社会信用以排除“可疑”的人(而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最可疑的,因为他们是最不能被纳入即存的范筹),这些都是我们可预见的未来。如果想象力只是一种基于计算的先发制人的逻辑,那么它就会体现其平庸性;而如果艺术家只顾着追捧着新技术,他们难免最终成为二、三流的工程师。鉴于机器正在决定和塑造我们的环境[milieus],人工想象力的问题必须被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要与美育、艺术创造和政治相连。当我说美育时,我指的是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ästhetische Erziehung,它并不是指正规教育[Ausbildung],而是培养对审美形式的敏感性。当时席勒正尝试解决他的时代的一个紧迫问题,即自然法则(也就是决定/Bestimmung/ Determination)和人类自由或理性之间的对立。我们知道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著名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即自然法与自由的互斥;同时这也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理性治理与个人自由之间的暴力性的对立,席勒希望通过第三种方式克服或弥合这些对立,那就是艺术;在这种结构中,审美关系承担着一种器官学的[organological]功能,它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力量,构成一种生命造型 [lebende Gestalt]。 当我说席勒提出了类似于我们时代的问题时,意思是这种理性以计算为手段强加到我们的时代上,它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名,被超人类主义的政治所拥抱,我们想通过重提席勒的问题来试图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天真的后人类主义的哲学讨论。这就是我认为有必要回到席勒的美育的原因,对此我希望做一个微妙的处理,通过蔡元培这位教育家对席勒进行新的解读。蔡元培是中国第一位教育部长,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他常常被与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相提并论。蔡元培高度评价席勒的审美教育,对他来说,中国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创造新的革命主体,而原因之一就是对美育的漠视。同时,我想指出蔡元培的美育概念与席勒之间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区别,这可以让我们突破某些对蔡元培著作的惯常理解,我希望以这个差异来重新打开美育以及地方性的问题。 我想从无限这个概念来探讨美学问题,开场时我说我们必须以图像超越图像,它意味着超越再现的符号学。这一超越意味着通过有限来接近无限。有些人认为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而机器的想象力是有限的,然而这绝不是一个好的划分,计算机之所以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是因为它们能够处理无限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对立,而是我们必须阐明把无限记录于有限中的不同模式。算法包含着一个世界,就好像单子[monad]在它的整体之中反射了整个世界;算法像单子一样按照简单的公理来构建世界。然而,这种无限是数值的无限,就像无理数π一样,可以用算法来逼近它,例如用莱布尼兹公式。问题不在于人工想象力无法处理无限,而是它以某种特定模式将无限记录于有限中,就像π的计算一样。 实际上,我们在康德的著作中读到,审美的无限被类比作数学的无限,也只能靠这种类比来理解。审美无限总是倾向于耗尽想象力,知性自身就不能抓住崇高的目标,产生一个概念,但想象力作为知性的一部分不断地消耗,最后理性需要暴力地干预。康德的数学崇高指的是,当机器进入无限循环的大小比较和计算,以至于不得不靠外力介入来防止机器耗尽其所有资源,如内存和算力。我们可以用康德自己用的例子来解释,当遇到一座金字塔时,如果我们太接近它,我们的目光就总是停留在连续的理解[Auffassung]上,无法将金字塔总括[Zusammenfassen]为一个整体。理性是一种打断的力量,暴力地迫使想象力停下来,从而让主体总括当前发生的事。动态的崇高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思考被无法度量、不可控制的数据所淹没——这就是恐惧。 我们看到了数学崇高和审美崇高的共通之处;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仅仅看作是一个类比的原因,因为分析崇高的关键是自由的问题。我认为席勒重新阐述康德问题很是重要。康德谈美和崇高时,所用的例子是自然而非艺术作品。正是席勒、谢林和黑格尔将崇高的概念归于一般而言的艺术。对于席勒而言,通过美学获得Unendlich(无穷)或Unbegrenzt(无限)是人性的实现,在其中,游戏驱力[spieltrieb]克服了相互对立的感性主导的物质驱力[Stofftrieb]之决定和理性主导的形式驱力[Formtrieb]之可决定性;艺术不是通过消除差异来弥合二者的,因为这断裂本身是无限的,与此不同,审美的生命形式以艺术来扬弃了感性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艺术在将两者提升为必然的之前,先通过把它们转化为偶然的,从而同时保留了两者,我们知道这是黑格尔稍后发展出来的扬弃[Aufhebung]的概念:所以,通过统一这两种本质,在有限中记录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也是崇高的人性的可能性——得到了彰显。这种生命形式记录了必然性和偶然性、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如古希腊悲剧。 在这里,我想转向蔡元培对席勒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蔡元培试图通过康德来阅读席勒,而非相反;美育对蔡元培来说,是从现象到本体、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到超越的通路。我相信蔡元培对席勒的解读非常微妙,但时常被忽视,因为他的居有[appropriation]是以中国思想来脉络化美育问题。特别是当我们研究Noumenon这个词的翻译,它有时被译为“实体”[substance],有时是“本体”,“本体”一词也被用来翻译“Ontological”(本体论)。蔡元培对现象与本体作了如下区分: 前者相对,而后者绝对;前者范围于因果律,而后者超秩乎因果律;前者与空间时间有不可离之关系,而后者无空间时间之可言;前者可以经验,而后者全恃直观。故实体世界者,不可名言者也。然而既以是为观念之一种矣,则不得不强为之名,是以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神,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其名可以万殊,而观念则一。虽哲学之流派不同,宗教家之仪式不同,而其所到达之最高观念皆如是。1 在蔡元培的理论中,艺术的作用在于从现象通往本体,这必然是道德的(在康德的意义上),因为中国哲学根本上是道德形而上学。美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取代宗教,因为艺术是让我们接近无限的技术,而这种无限在西方有时被归于神。我们要研究康德的语言,从而理解蔡元培美学概念中的重要问题。正如我们所知,在康德那里,现象与本体之间存在认识论上的差异。人类的经验只能进入现象而不是本体,这是因为人类只有感知的直觉而没有智的直觉[intellectual intuition],康德将这种直觉归于上帝。事实上,新儒家牟宗三(他也是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者)试图表明,批判哲学所强加的这种限制正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分水岭,如果说后康德哲学必须为了科学而拒绝对本体的思辨,那么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对本体的探究,是对智的直觉的培养。也就是说,康德拒绝了人能拥有智的直觉,而培养智的直觉正是中国思想的中心。从现象到本体需要靠工夫论或某种自我培养的理论,工夫论在宋明理学中达到顶峰。蔡元培采用相同的语言,以工夫论消化了现象与本体之间的不相容性,以中国思想有效地重构了席勒的美育概念。 我认为,蔡元培与席勒的美育概念的区别,正是这个通路与矛盾的记录之间的分别。这也是中国宇宙技术与当时的欧洲宇宙技术的区别。宇宙技术是我为了重新打开技术问题而发展出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没有独立的一种或两种技术本身,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宇宙技术,它们有系统性的和宇宙论上的差别。如果美育的问题与宇宙技术和地方性有着根本的联系,那么今天是否有可能考虑一种新的美学范式,它超越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只是将美学囊括为文化产品?我们通常将美学视为文化产品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然而我们不理解,美学其实是更根本而且更强大的,因为它可以为科技提供一种新的基础和新的方向。在《科学和现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一书中结尾处,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提出了艺术和美育的问题。在评论19世纪工业化留下的灾难性问题时,怀特海将其归因于美学计划的失败: 早期工业体系的弊端现在已成为常识[……]促成这一灾难性错误的原因是,科学相信物质的运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现实;因而美学价值就成了一种偶然的,不相干的附加物。2 怀特海认为在19世纪,审美直觉与科学机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这种“灾难性的错误”3。怀特海采用“感知性”[sensitiveness]一词而非“敏感性”[sensibility],这对他而言包括“理解超越自我的东西;也就是说,对当下所有事实的感知。”4我在这里冒险做一个一般化论述:东方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和佛教禅宗绘画是通往本体的道路,想象力借此可以跃入无限。正是通过画面的有限性,可以到进入东方艺术创造之精神的无限性。如果我们观看一幅中国的山水画,它并不反映景观的视角,也不遵循任何投射几何,而是试图产生一条超越形象的通路。与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在有限中记录无限相比较,这种从有限通向无限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两种模式,它们都超出了形象的想象力,而在东方思维中,这种模式并不表现为一种矛盾,而是一种想象力参与进宇宙和谐的飞跃。 人工想象力不管有多强大,都依赖于数学的无限性。莱布尼茨的无穷小或康托[Georg  Cantor]的超限[Transfinite]是数学和形而上学的概念,它们更新了艺术和哲学中形式的概念,并且它使得表达式超越人类感官进入数值的无限,我们可以在现代计算的递归算法中认出它。然而,在艺术中,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采取了另一种表达形式,这正是想象力与人工想象力之间的区别。想象力不只关乎图像的生产,而是超越图像的通路,建立精神和物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我们试图重建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观念,首先是要展现美育的功能、力量和责任;其次是揭示两者之间不可化约的细微差异,从而回到一个美学的地方性的问题。我想借此机会重新定位席勒所提出的美育问题:随着人工想象力不断增强并在各个尺度上展开,我们是否应该承认,它将会对我们施加更强的决定,并限制我们行动的能力?或者,应该重新思考美育能为即将到来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任务提供新的观点与想法?我的问题仍然是非常思辨的,也许过于思辨:席勒的美育概念以及蔡元培对它的阐释,能否开启一条思考技术系统与不可支配性或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新途径? 我认为利奥塔在四十年前关于后现代的论述中,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也许在利奥塔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地看到美育问题如何与今天的艺术和策展实践相关。在一篇题为<崇高之后,美学的状态>的文章里,利奥塔声称“一个世纪以来,艺术主要关注的并不是美,而是崇高”5,这导致了朗西埃声称,利奥塔,虽然没有引用黑格尔,但他跟随黑格尔把崇高的形式普遍化于所有象征性艺术当中。利奥塔问道,艺术可否不成为道德的祭品,而自然对于康德来说正是这样的功用[Gebrauch]。因而在先锋派艺术中,感知的不可表达性[undarstellbar]是核心的概念,例如在音乐和绘画的音色和色彩微差里,不可表达性“在被决定的框架中引入了某种无限,某种和谐的不可决定性”6,或者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绘画中的“此时此地”[ici et maintenant];因为不可表达性激发了理性和想象力之间的对峙,最终它导致了不可再现性[Unvorstellbar]。 利奥塔把这种美学构造称为“通往”[passibility],那是他对弗洛伊德的 Durcharbeiten(透彻功夫/透工)一词的翻译;我希望的正是把这个概念和蔡元培对席勒的居有相连。利奥塔的雄心不仅是在艺术中提出这个问题,而且是重新培养一种敏感性,这正是席勒所谈的感性培育[Ausbildung des Empfindungsvermögens]的任务。对利奥塔来说,这种新的感性正是由新物质和新的机械操作所激发的,在他看来它们既是机会又是灾难;在1985年他的展览“非物质”的论述中,他这样描述:“在后现代性的黎明里,(非物质)是一个时期的终结与新生时代的焦虑之间的戏剧编排,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哲学的和艺术的计划。它试图唤醒某种已经存在的敏感性,让人在熟悉中感到陌生,并且感到要看清正在变化中的东西是多么困难。”7 后现代的敏感性是一种美育,意思是,它试图通过一种积极的非人[inhuman]来居有技术的非人性,这种非人就在我之内,它比我自己更加贴近我,正如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polinaire]所说,“艺术家首先是那些想成为非人的人。”8 我并不是想说蔡元培是席勒的门徒和利奥塔的先驱,我想提出的是,美育是应对日益汹涌而来的猖獗的技术发展的关键,因为问题不在于拒绝技术,而是要赋予它新的现实和新的发展方向,这样我们就需要重新发现被遗忘的资源和关于地方性的问题,这不只是社会的、经济的,更为根本地,它是宇宙论的;关键是必须在中国发展有关宇宙技术的系统论述。通过反思蔡元培与席勒美育思想的差异,我认为有必要让蔡元培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重新审视美育在社会与政治发展中的力量。让我把这个演讲归纳为三个主要问题:1)面对今天的技术发展,美育的作用是什么?2)如何通过回归地方性和宇宙技术的问题来开拓审美教育的问题?3)我们在美育中可以重新发现什么转变性的力量?这些力量仍旧被某种道德正确但实践乏力的“激进政治和美学”话语所忽视。我们距离满意的回答尚且遥远,但我想邀请各位一起思考这些问题。 注释: * 本文原文标题为“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magination”。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33-134页。 2 A.N. Whitehead,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度园之径——非文本化的“园语”实践 管怀宾 《度园》是我2012年前后在德国卡塞尔和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两件公共装置作品。它是直径8米的圆分割成四段孤墙,在户外错落重构,并形成一个内外交融的景观回廊和园的空间,墙体内嵌360°的弦镜与漏窗破解着园内园外的世界,这也是在重构一个圆的系统,它使得时间的轨迹不再线性。人们从中获得空间与时间多径交叉的景观与信息。另外,“度园”实际也是我微信号与工作室的名称,它由此及彼地流动着传达一些信息,也是我与外部联系的端口,它们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界面上共构了我的内外两个世界和心迹之旅。 其实,“度”字本身也与尺度、极限、程度、过程、行为相关,它暗含着省度、凝视、构造、参与、体悟等不同的视角,交叉着时间与空间的游迹。《度园》的命题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相关,也与我个人之于当代艺术的立场对应。园林的空间美学既在现实之中,又游离在现实之外;它交叉着主客体间有形与无形的思考,也复合着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建构。《度园之径》也可以说是我之前《过·园之径》、《园思物语》等思考脉络的续篇。 园之为由 有人将东方园林比喻为凝固的诗,是因为它犹如一种以物质营构诸要素来造景造境的诗。它像诗一样有着锤炼的修辞、犀利的语法与深邃的意境,是可以品读与参悟的诗,并借助了诗性的语义关联,从凝固的物理形态中生发出精神的韵律。 关于园林,应该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引起了我对其的关注。首先是有关个人记忆的挖掘。1980年我考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当时的校舍就在拙政园的南苑,如今的苏州园林博物馆,西邻忠王府。宿舍在狮子林的侧院,每日往返两个园林之间,教学环境可以说是今天所有学校都难以想象的。文化课是在一面白墙、三边花窗的四面厅上的;我们的画室在旧式的阁楼上,隔窗相望,可以看到远香堂。整个校园里花木、廊景错落有致,四季听香。另一个方面是他乡的回望。1993年我辞去无锡轻工业学院的教职,去日本留学并从事艺术创作。应该说日本园林对我触动很大,他们既有中国古典园林的脉络,又有自身独特的美学。日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回望自己的成长环境与中国文化的脉络。我也开始意识到园林作为东方艺术的一个综合体,无论就空间美学还是当代艺术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元素。再一点就是,回国后我发现,自己在国外十年所建立的家园想象已与现实差异甚大。中国城市化进程所附带的种种割裂,不但改变了我们的视觉景观,也冲淡了我们的记忆,这一切是触目惊心的。为此,产生了第三层面的东西,这也是某种个人乌托邦的建立,有些现实难以重新建构的东西,可以在心中营构。 其实,无论是古人造园还是从事装置艺术,其实现不只是空间形态或物质创造上的实现,而是在自我内心或创作观念上不断自省、追问的过程中的建构,这或许也是今天可以操行的一种方式。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与个体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遭遇与立场。当然,它不只是一个有关政治的命题,同时涉及到文化传承与理想构建的问题。我们的身份立场、价值认同何为,我们的艺术方式与创造又能何所为,今天看来,这需要在专业层面建构独立的知识系统与文化判断以及立场表述。 虽然当代思想与观念是装置艺术一个潜在的核心内容,但装置艺术更多层面是一个空间的建构关系,是借由造物在空间形态中的演绎,进而传达观念与精神。纵观百年来的新艺术史,西方当代艺术在空间上建构,每个时代不同的流派都有一些旗杆林立的价值建树;当然,这更多的是一种视觉基础上物态与空间的建构。尽管东方园林也是通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集聚,营构出一种更为综合和包容的空间情境关系,但是东方人对于空间的建构,可能远远不只是视觉的层面。在寻求梳理东方空间美学时,我们发现,实际上东方人的空间概念,包括对物的理解、空间营造的方式,都不同于西方空间构造的线索。无论是物的所指与能指,还是空间的语言逻辑、叙陈的方式都有着自身的意象和表现,所以这一切需要转化到一个新的层面来加以探讨。东方园林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它的时间性,它是一个需要在时间过程中加以体验感受的对象,需要借由不断变换视角、推进深入的时间过程去感受其观念与空间的意义。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水景、假山、树木、亭台都是在交叉的统合中,让你不断获得新的视点和感悟。应该说,当代艺术发展的今天,东方古典园林依然是一个具有启示和可以挖掘的资源,而不是符号层面的挪用或者改版。无论美学哲思还是形式语言都充分显示着它的启示性,即从另一个视角去触碰空间与时间中的作品和观念。 2003年前后我在东京写过一篇篇幅较长的论文〈空白的艺术——构筑非视觉空间的意义〉[1],回国后不久我又写了〈园语——传统造园美学介入当代艺术实践〉[2]。之所以关注这些问题,是因为在我看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有着双向误读的现象,尤其是套用、盲用的问题。实际上,无论当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教育,其新的语言系统的建构与运作都涉及到与它相关的社会历史和美学范畴。我们需要来自自身文化机制的支撑,才能判断发生眼前的种种炫目事象,也才能从中建构良性的批评机制。同样当代艺术教育的发生不只是校园内部的筹谋和设计。 “园语”的缘起 后冷战时代以来,世界战略情势与意识形态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一种新的全球化价值影响也在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下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全球的各个地区与领域。当代艺术作为时代文化的症候,也无不例外受到撼动与辐射。过去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化现实几乎同步遭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流行的话语样式的辐射。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世界的艺术格局,在走出自身相对封闭的一段文化历程的同时,也被这股新的思潮与价值系统所牵制。尽管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某种象征,中国当代艺术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就文化的总体进程而言,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与美学依据却在逐渐缺失,一方面学术上尚未建立与实践并行、与自身文化相脉连的具有前瞻性的观念和论述;另一方面,艺术资本市场很快冲淡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机制的建构,文化图式与艺术风格常常被廉价地套用,随意改版和意译工作往往取代当代艺术应有的实验性与原创性,而忽略了艺术本体内部的针对性,以及应有的美学支撑,并且缺乏对个体私域的主体性与终极意义的追问。 当代艺术的社会关联性已经被文本所推托,或者被那些浮夸的学术伪言所迷惑,虽然一部分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文本相继推出,但并没有揭示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学理文脉。有关本土文化的主体精神与创新意识,似乎只是一种公共话题和虚无的摆设,或者只是作为某种批判“后殖民”文化现象的借词。同样,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尤其是新增学科,面临着基础文脉的梳理与理论共建的问题。 面对价值多元、图像泛滥、时效利益为上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何重温传统的生长性,如何通过西方当代艺术既存的话语框架来追溯自身文化的源头,并从中建构出一个与今天相关的艺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无论是中国当代艺术还是艺术教育的现场,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学术命题和系统建构的必要性。 过去的十多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和现在的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教学活动中持续提出“园语”的概念,并致力于东方空间美学介入当代艺术实践的研究。在我看来,有关本土文化资源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取用在于个人意义上的触悟和表述。一方面,它需要形成社会、文化与艺术领域的共同关切;另一方面,还在于对文化精神与价值系统的追问基础上,个体差异性发现与创造所辐射的启示性问题。 “园语”的提起,无论对那些积淀数千年的审美观念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延伸、拓展;还是对当代艺术的总体建构,包括走出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那种注重“时效”、“策略”的负面阴影,重新面对艺术本体与文化内涵都是极其必要的。首先,它要求我们提示一种有助于本土知识体系清理的思路和与现实相关的文化判断;同时需要在学理层面上从传统文脉以及复杂的当代文化现状中整理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评判标准,以在本质上参与到当代多元文化的对话与共建。我希望通过“园语”课题的研究,借由具体实践活动重新梳理东方造园美学与诗论中的一些内容,探讨“园语”的本质意义。 超文本链接 “园语”作为一项有关当代艺术与教育的现场命题,不但与东方造园的修辞手段相关,同时涵盖了中国传统空间美学和视觉经验的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它与当代社会与多元文化语境中艺术发展的关联性和启示性,这也为当代艺术教育本身注入一种新的血液。我们力图从总体上拓展“园语”的时代境遇与意义,并直接遭遇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种种问题。“园语”旨在对中西方文化与艺术本体的双向资源作必要性的梳理。 “园语”是从中国古典造园美学中转化出来的概念,它与今天的视觉文化和空间创造相关。其中包含着图像文本资源、空间感知资源以及美学心理资源;包含着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阅读与解构。它体现着感知与创造互为前提的过程,在本质上涉及到价值取向与文化图像的再构问题。在这里,阅读涉及到有关园林问道探微的路径,借由从文本到现场的考论,感知传统空间美学中的审美追求,希望这种对于传统资源的梳理、阅读,能够辐射到更为宽广的文化层面,逐渐成为某种自在自觉的内在需求。至于解构,无疑包含着解与构两个方面。通过某种深入的DNA采样与文化切片的分析重构,消解标本化的移植与浅表的游戏规则,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中的活性元素介入到当代艺术语境的建构之中,或者说转化到符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趋向的总体构架之中。 其实,“园语”也是一个艺术创造的物化过程。离开了现实,离开了具体可感的艺术表象,精神与情思将无由寄寓,“园语”也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局限于技术与方法层面的问题。为此,希望这项工作能触碰到深层的文化现实与问题,并从中引伸出一条与东方艺术精神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相关的线索,重新凝练、构架出一些观念与语言方式,而非对于造园和文本的表象生成,并嫁植到当代艺术的话语系统,或者虚拟一个新的东方样式、中国经验来取代当代艺术应有的实验性和先端性。 “园语”对于当代艺术的介入实践,涉及到形式语言的营造与修辞层面的应用,强调它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丰富的可能性与启示性。其过程体现了从审美概念向空间实体的回归,人们借由这些语义结构、意味各异的空间类比,来感知它们所蕴含的超越形态的魅力;或者说借助形态及非形态的线索,来品读“园语”所包含的无形宇宙,并从中领悟到东方造园美学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在深入园林、触碰“园语”时,我们提出一系列有关园林空间探微的关键词:视线回游(时间与空间一体)、移动的透视;借景与泄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以情制境;时间的维度、两义性空间;卧游山水与胸中丘壑;面壁与观石;问名亭台;动观流水静观山;移步换影、曲径通幽;空灵、虚融、淡泊与二十四诗品;九曲凌波、径缘池转、廊引人随、掇山理水;花影移墙、峰峦当窗;清流碧潭、千岩万壑;随宜施设、不拘程式;景物宜人、宇宙同一……这一段段非线性的诗意概念与关键词,涉及到园林营构中种种开阔的格局与微观的细节修辞,它有助于我们出入看似已经远离的文化时空;同时也对古典造园美学与营构方式有一个直接的深层认知与反思,并从中获得某种可生长的因素和语言关系。希望从相对抽象的审美概念回到当代艺术文本与空间实践本身,通过对其美学语义、结构、意味、功能的解构,重新营构与今天相关的“园语”结构和表现形态。这是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也是将传统造园的语言方式解构到当代文化语境与艺术创作的过程。     尽管“园语”的展开在一定领域有时借助视觉的基本形态,有时出现符号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最终目的,更主要的是想通过当代艺术教育的现场,对那些日渐模糊或者说处于沉睡状态的认知系统和感知方式,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拓展。我们希望学生借由这个过程,自觉地建立某种自身的“园语”观,并敏感触碰到那些灵动、有意味的细节,以使得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创作走出单一的形式峡谷,而在一个上下的文脉关系中超越视觉文本和审美思辨,衍发出新的时空解读,并提出更具创造性和启示性的视觉表现内容。 我们有可能就造园来想象和解述“园语”,讨论相关的思考题与创作方案;或者借助“园语”对应的造物关系来评述当代艺术事象。主张从现场借助事例来展开有关“园语”的观念意义和技术语言表现的讨论,关注它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内在联系。使它成为课题展开的第二现场,一个依然灵动的视点和活性平台,可以随时随处切入语言与媒介,也可以灵动出走或者超越形式本体。我们力图超越文本或者针对那些有待探讨的议题深入追论,其中有对当代艺术实验性的思考,也有出于东方文化的现代性阐释,以及中国空间美学在当代可能性的研究。比方说:(1)导入时间的空间;(2)艺术互动中的内外空间(空间的两义性);(3)连续性的空间构造(东方古典园林);(4)单纯化的空间(极简艺术与当代建筑、后现代建筑的语义性);(5)空间的一体化(调动的五感与知觉空间);(6)空间构成(包豪斯与现代设计、室内设计中机能的构成与形态);(7)物理性空间与非物理性空间(视觉性与非视觉性空间);(8)假设的空间(虚拟空间);(9)当代艺术与设计相区别的空间建构;(10)艺术与空间(脱领域的空间形态);(11)空间的素材与媒体;(12)脱装置的借口;(13)艺术作品与场所境界的关系性;(14)动作的空间延伸;(15)哲人的清游——景与游;(16)美学流失的空间困惑;(17)视觉回游(移动的透视);(18)物质与空间;(19)消失的空间(非作品形态阅读的可能性);(20)材质的隐喻;(21)文化选择的差异性;(22)跨领域的思考与实践;(23)“解构”与传统的再现;(24)老子《道德经》的空间与庄子《逍遥游》的时间;等等。 无论前述关键词的推荐,还是这些思考题的提示,我们都强调对于空间概念和语言方式的多重注释与新的视觉营造;强调与今天相关的个体观看之道。穿越园林空间与时间中有形或无形的线索,借由现场形成问题并探寻可能,以唤起师生共同感知园林的全息视角,以深化拓展“园语”的语义能量,同时准确地诉诸于表达系统。在这里,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以及积极追问的姿态对教学现场而言,无疑是重要的。我们希望把造园文化中的那些视、知觉概念引入到当代文化现实,并还原到具体的创作实践之中。我们强调解构后的再创造;强调个性与实验性的发挥,以及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关注从形式表象向语言系统生成的逻辑关系,从作品界面向文化语境的过渡,以使得这项工作的观念与技术、发现与创造得到同步建构。 作为实践的命题 “园语”作为一个实践命题,这其实是一个在更加宽泛领域中的思维设定,它既具有包容的特性,又不失其在当代艺术广阔视野中的针对性。它是一个与“本土资源”相关的认知体系和创造方式还原现实的研究,也是一种跨媒介、跨领域的实践。有关“园语”的展开,实际上是希望它在当代艺术、跨媒体艺术、实验艺术教学模块中获得切实的介入和链接。它涉及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东方推演所带来的问题,也涉及到当代艺术领域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园语”并非一个单纯的理论与文本周旋,希望借由自身实践中的理论积淀和深化,拓展新的视觉艺术的认知系统和感知方式,强调一种与实践行为互通共融的理论构架。作为一个从不同角度参与当代艺术创作活动的实践者和中国当代艺术教学的参与者,过去的二十年,我的创作实践主要围绕在装置艺术和空间多媒体领域,就作品的观念与形态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方诗性语言包括传统绘画和造园空间美学的影响。我一直关注东方的空间美学与空间营造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问题,有意将一些概念和元素介入到装置艺术创作之中,当然我希望指涉的是包括视觉与空间建构问题的文化现实。我在《漂流的星》、《观石》、《面壁》、《诗化的空间》、《逍遥游》、《面海朝天》、《诗人的回廊》、《叩印兰亭》、《迷城》、《穿越时间的旅行》、《夜园》、《破晓》、《浮园》等作品以及“过园”、“度园”、“无人界”、“蚀光”这几次个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导入了我对中国古典造园美学的解构。它们交叉着主客体间有形与无形的精神思考;也复合着空间与时间的对应建构以及作者与观众互动的心理轨迹。尤其是那几个借园命题的个展,其作品的媒介交叉、形态的互动并置,试图通过视觉与知觉层面的交叉路径共同营构一个“园”的气场氛围。既不是传统园林概念上空间分割的简单设置,也非物理表象的置换图说;作品之于观众也不是外在客体关照。在这里,作品形成某种小径交叉式的交互,它使心理上的会通与空间物质的形态呈现力量上的分担。 我关切的是:对现实与传统庞大资源的梳理,应当在一个更开阔的文化层面和跨领域的艺术创作中得以展开。一方面,重要的是重构“园语”的立身意义和针对性,探讨西方当代艺术既存的概念与方式之外的某种意义再建,并强调语言上的清滤和凝练,直接针对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现实的问题。也就是从现时点出发,从关系哲学与空间美学相对抽象的文本议题重返对当代文化与日常的现实关怀。另一方面,这项工作要输出到个体意识的确立与个体语言方式的形成,否则所谓的创造、建构依然是某种群体意识的惯性表达和权力政治的显现,或者停留在形而上思辨概念的周旋之中,依旧借用西方的价值系统来评判发生在中国的艺术事象。 在我们将“园语”介入当代艺术现场,寻求建立符合当代东方思维的当代艺术方式,无疑拓展了当代艺术的语境范畴和当代空间艺术,包括装置艺术的含义。东方古典造园美学中的诸多概念以及时间、空间意识的导入,使得包括装置在内的当代空间艺术的意义不只是停留在视觉领域。它在纵向上体现了传统东方造园美学的一些活性概念与美学经验开始向当代文化现实的转型。在横向上,我们希望形成一个与自身文脉相关的理论系统,并提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和视觉经验,以缓解并脱离当代西方艺术理论的附庸与牵制。 当然,由于东方空间美学与视觉形态是一个非常庞大而成熟的体系,我们或许不需要过于依循文本的梳理与界定。东方人强调智慧的实践性,而非客体化地面对外部世界,天性具备那么一种感知事物的方式和述诉情感的途径,这或许是今天可以挖掘的文化资源。所以,有关它的阅读与解构并非只是对一种艺术现象的解构。无论借物、造物还是造景、造境都不应该仅仅是空间形式上的探讨,它与东方人的时空观相关。它的终极关怀应当是人,是一种关乎人情绪的东西。景象与情境的营造不是创造视觉奇观,重要的是境界创造所带来的想象力与感受力。与最终归纳一个结论相比,“园语”更注重它在当代艺术更宽领域中的启示性和演释过程,重要的是透过空间美学界面的分解与重构,建立一种有判断力、有跨度的复合型思维。这一新的话语系统的建造,需要我们不只是流于形式与经验的表层,而是体现它在本质意义上的自觉以及视觉经验和评判准则的建构;重要的是,提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超越既成的文本准则和审美经验,重新解构的文化创造。拓展传统美学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再生意义,以使那些重要的修辞元素生成新的视觉文化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脉络清晰的、积极的判断机制;而不再作为当代西方视觉文化框架上的某种东方标签和文化符号。 2018年6月于杭州度园 [1] 管怀宾撰,〈空白的艺术——构筑非视觉空间的意义〉, 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博士论文,2014年。 [2] 管怀宾撰,〈园思物语—东方空间美学介入当代艺术实践〉,《诗书画》杂志社,总第二十期,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