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Image

试论诗神 主讲:王炜 时间 2020年11月17日 — 12月22日 每周二 13:30 — 16: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405教室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讲简介 王炜,诗人,批评家,作品有《诗剧三种》、《灭点时代的诗》、系列文论“近代作者”等。除写诗和诗学研究外,也持续撰写文学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交叉主题的文论,以及一些话剧文本。 课程纲要 本课程试图以六个主题,十九个分主题,构成一次现代诗学研习的历程,既对现代诗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时期与创作实践,进行回顾和再认识,也探讨现代诗的实践与当今不同领域思想、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关系。每一讲由3到4节课组成,包括导论、文本分析与课堂讨论。 “试论诗神”下半程 言  致“试论诗神”的听众诸君 原本计划于3月开始的“试论诗神”下半程的课,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推迟到11月再续。去年年末,在“试论诗神”上半程的十节课结束时,我们谈到晚年的罗兰·巴特在《小说的准备》开篇对“人生的中途”的理解,所谓“准备”,是去面对一些可能是我们并无法准备之事。当我们以此来寄寓课程的“中途”而话别时,我们都无法想到,随即便发生了一场波及全人类的灾难,许多人丧生其中。 在这创痛的一年临近结束时,我也得以返回课堂,完成“试论诗神”的下半程。去年,也在秋冬交替之际,我希望,在这里描绘出一个对于并不从事文学的创作者与研究者们而言,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文学/诗的智慧形象,因为,它要么被认为轻浮随意,从而应当被今天的柏拉图们反复逐入荒野,要么则晦涩地在理论话语中扭曲。如今,当我返回,我感到,我的任务也随着这一年的现实而有所改变:我想从这个极为繁杂的领域——从早期现代主义以降的20世纪文学/诗中——寻找到一点帮助我们认识肯定性而非否定性的东西。 当疫情缓解,心情振作起来后,各位都需要把时间用于一度停滞的主业。所以,由于你们给我机会,我才得以在这里继续漫谈的一点文学和诗,也应当处于一种传统性质的辅助位置。我修改了原来的框架——一年过去后我发现它的虚荣大于必要——缩小了范围,减少了课时。我想,这也有利于约束那个自以为成了15分钟主角的“幸运儿”——正如《等待戈多》里的那个——可能爆发的胡扯。 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言,“长诗是平直与奇异的结合”。我想,“长课”也是一样的,且“平直”也许比“奇异”更难。清晰比横谈有益,一点切实的理解胜过玄藻之美。如果我能够在繁多的材料中,略略达到这一点,我想,我也可以用约翰·洛克的话宽慰自己:“我如果不幸不能取悦于人,人们也并不必见怪我。” 王炜 课程简介 第四讲  三首诗 第一节课 “肯定性”刍论 1、由一些在现代世界往往令人生畏或起疑的词语——例如“希望”、“抵抗”、“光明”等——所标识的一种积极意义体系,意味着什么。什么是“肯定的火”?*它与理性主义、悖论、诗学意志的关系分别为何。为什么,这一积极意义体系是最易被弃、最难存续的精神遗产? 2、评析奥登写于抗战时期中国的长诗《诗解释》。 * 语出W·H·奥登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的诗《1939年9月1日》的最后一行:“愿我亮起肯定的火”(“show an affirming flame”)。 第二节课 再谈“特殊性”与“普遍性” 1、“非个性化”与“客观性”,一种观念的变迁。 2、对二战以后诗人处理个人记忆、历史场景与共通性的方式的一种评述。 3、评析米沃什的长诗《诗论》。 第三节课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上) 1、关于尼布尔的《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 2、关于“使命”的失落与伪造“使命”者。关于“新人”。 3、“现实感”的失去——以法西斯情境为例。三种观点:卡内蒂、穆齐尔和E·沃格林。 第四节课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下) 评析皮埃尔·帕索里尼的长诗《胜利》。...

列岛·影像志 诗篇 | 嵊泗2020 IMAGE:A GRAIN OF THE ISLANDS VERSES-SHENGSI 2020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纪实摄影汇报展 开幕时间  2020年11月16日14:00 展览时间  2020年11月16日—12月4日 8:30—18:0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南苑展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学术主持  管怀宾  教学团队  牟森  朱朝晖  梅悦子 常远 策展人  朱朝晖  梅悦子  策展团队  朱朝晖  梅悦子 常远  欧阳浩铭 统筹  常远 布展团队  梅悦子 常远 欧阳浩铭 陈水滴 黄雨珂 冀宇凡 李怡弦 伍嘉怡 周逸伦 —— 前言 直到山河尽头 文  牟森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下乡社会实践和列岛·影像志迎来第二次汇报。本次汇报,有三个方面:一是二上同学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学院规定项目;二是列岛·影像志作为长期项目;三是唐诗之路作为特别项目。做一件事,寄予三种企图心。都与国土有关。草木常深,山河永在。一万年太久,不争朝夕。直到山河尽头。 同学少年多不贱 去年,我们选择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为第一次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对象世界”,作为系列项目列岛·影像志的“初章”。今年,我们选择舟山市嵊泗县嵊泗列岛为第二次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的“对象世界”,作为列岛·影像志的“诗篇”。 列岛·影像志继续特邀朱朝晖老师为媒介导师,以纪实摄影为媒介途径,通过调研、拍摄、编辑和制作,使同学获得全流程的媒介经验。通过“生活志、劳动志、诗歌志、存在志”的展览结构,使同学的媒介感知经验和社会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提到,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象世界。媒介经验。社会认知。同时希望下乡社会实践课程项目化、系列化、长期化。今年,关于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有新的体会,那就是,关于自我觉醒。对象世界、媒介经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自我的觉醒、成长和建立。 2015年8月,媒介展演系创建伊始,设立过一些基本教育理念:穷尽、试错、成为自己。Being,需要穷尽。Becoming,必须试错。Being,穷尽,要以世界为圆心,以自己为半径,划圆。世界有无数个点,无数个圆心,无数个圆。Becoming,试错,则要以自己为圆心,以世界为半径,划圆。世界有无数条线,无数条半径,也是无数个圆。 1923年10月,未满十七岁,塞缪尔·贝克特入读三一学院。在三一学院,对贝克特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导师鲁德摩斯·布朗教授。布朗教授教导贝克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毫无畏惧地去争取成为自己。” 媒介经验不是技术。技术的本质是通过穷尽和试错,将“过去”的累积,转换为“现在”的应用,以应对“未来”的可能。对象世界和社会认知都是手段,目的是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毫无畏惧的成为自己”,这是一种终生进程。 天荒地老无人识 媒介展演系的核心课程是叙事工程。叙事工程的对象是空间和时间,对应着展开和演化,课程分别为存在志和编年史。Topology和Chronicle。列岛·影像志作为长期项目,为存在志课程序列之一。拓扑是研究封闭性和位置的模式,中心任务是研究拓扑性质中的不变性。存在志借用拓扑的方法,用地质的概念来面对空间演变中的变量,尤其是不变量。 比如课程案例中,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和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作为纪实摄影,呈现的都是剧烈社会变量中的不变量。像社会和种族的化石一样。 作为存在志的长期项目,列岛·影像志的企图心是,通过逐年的捕捉和抓取,记录即时的国土东南线,列岛上的地貌和人脸。通过“生活或生存、工作或劳动、家庭或种族”的结构,展开列岛图景,演化社会进程。 天空和海洋、街道和房屋。无论风吹日晒,无论变迁重建。千年累积,百年如常。那些面容,那些脸庞。无论悲苦,无论安详。都是一如既往。地老天荒,豪迈和尊严,充满力量。 碧海青天夜夜心 嵊泗列岛是浙江唐诗之路的最东端。因为年底的唐诗之路大展,本次下乡社会实践,除了二上同学的列岛·影像志项目,部分研究生和大四同学还承担了“唐诗之路”的拍摄任务。 中国美术学院将于今年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浙江“唐诗之路”大型展览,全校多路队伍,通过下乡社会实践,全面开始准备。我们作为其中一支队伍,以“唐诗作为现实主义”为题目,参与展览。 唐诗作为现实主义板块,以图像为范畴,以路径和方法为课题,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世界电影中的唐诗之路;下卷:碧海青天夜夜心-放宽现实主义的视野。 音乐性的风景。移动的长卷。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不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产生新的东西。这是禅宗,也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中图像创作的通用方法。拼贴、装置、蒙太奇,莫不是。 通过历史梳理和现实创作,将唐诗转换为图像创作方法和影像课程路径。如同高世名院长在“唐诗之路”展览动员会上所讲:唐诗是中国人诗性经验的发生现场。唐诗不仅是历史,更是增强现实。  课程介绍  列岛·影像志项目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长期的社会实践项目之一。此次展览聚焦于舟山嵊泗列岛。以不同家庭背景、各种职业和年龄层的市民的真实故事为整体叙事背景,形成列岛群像,以纪实摄影手段呈现,从而展开列岛的家庭变迁图景,演化社会进程。通过拍摄、编辑、制作,全流程参与并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拍摄项目。...

《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 主讲人:樊黎 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系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时间 11月14日/21日 13:30-16:0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跨媒体艺术学院4-209教室 主办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阅读材料 本次讲座使用中译本: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 推荐参考以下英译本(可任选其一): [2]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ion (with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y Christopher Rowe;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Sarah Broadi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Aristotle,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with an interpretive essay, notes, and glossary by Robert C. Bartlett and Susan D. Collins. The University...

近未来:可能生活Near Future: Possible Life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the 6th Intermedia Art Festival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International Intermedia Art Invitation Exhibition  艺术总监 |高世名 学术主持 |管怀宾 策展人 |高世强 执行策展人 |吴穹,孙晓宇 展览协调 |刘恪,罗晓楠,孟祥龙,齐晓鸾,张书豪 主视觉设计 |林庄祥 Artistic Director:Gao ShimingAcademic Director:Guan HuaibinChief Curator:Gao ShiqiangExecutive Curator:Wu Qiong,Sun XiaoyuCoordination:Liu ke,Luo Xiaonan,Meng Xianglong,Qi Xiaoluan,Zhang ShuhaoIntermedia Art Festival image designer:Lin Zhuangxiang —— 简介 “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是第六届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节“近未来:可能生活”的重要展演板块之一。展览于艺术节期间,在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新落成的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开展。本次展览邀请了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五位著名艺术家及两个院校展映单元的作品参展,一同回应“近未来”这一议题。 参展艺术家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1.0.3组合(法国),坂口宽敏(日本),班陵生,Bjorn Melhus(德国),陈界仁(中国台湾),陈雨,高世强,管怀宾,Jacques Perconte(法国),蒋志,Joel Baumann(德国),Jonas Mekas(美国),Julia Oschatz(德国),刘韡,刘旭光,牛岛大悟(日本),区秀诒(马来西亚),邱志杰,阮纯诗(越南),邵文欢,汪建伟,王克伟,许江,杨福东,朱玺,德国院校单元(梁宇珏,李乐园,Luc Isenschmid,罗灿,彭子铭,Simon Mine,王渊默,Wiebke Schwarzhans,杨迪),日本院校单元(横川十帆,Losles,内田里奈,早川翔人) 展览现场 素材来源:张艺红,施鑫 作品 墨葵Ink Sunflower 许江/考顿钢锻造/330*300*400cm 《墨葵》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从未公开展出的《葵》系列新作。 Projet MISMA 1.0.3组合(法国) / 单频影像 / 103’00’’ 北太平洋 North Pacific 坂口宽敏(日本)/单频影像 /  3’19’’...